第一篇:高中语文病句常见的错误类型
高中语文病句常见的错误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如:(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
如:(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 副词“不”的位置不对。
例如:(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2>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
例如:(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如:(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闪烁”的应该是“光芒”。)(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
如:(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
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 缺主语。
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2> 缺谓语。
如:(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3> 缺宾语。
如:(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
(“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定语多余)(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状语堆砌,任删一个。)(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
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
例如:(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
例如:(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
(“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
例如:(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
(“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
举例:
1、费解。例如:(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
理解产生歧义。)(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可以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
例如:(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
(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
例如:(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
(“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
例如:(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49)游泳券分为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
(“参观券”不属“游泳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加因果。
例如:(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
例如:(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
例如:(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
(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
例如:(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第二篇:高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
常见病句类型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一、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②指示代词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性词语、介宾短语;④形容词性词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一般为:
① 时间;②处所;③语气词、关联词;④表条件、方式、范围、目的、对象的介宾短语和副词;⑤表示情态的形容词、动词。
例:专家们昨天(时间)在小会议室(地点)把这个问题(表对象的介宾短语)重新(副词)讨论了一次。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急于对兰花“应放”进行“前)④美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主语“李明德”和宾语“单位”搭配不当。把第一个“单位”改为个人,第二个“单位”去掉。或者前面改为“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时所带的部队”。)
3、动宾搭配不当
例如: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④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1)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与“研究”搭配不当,可把“严肃”改为“慎重”)
(2)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可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能否做好生产救灾工作”)
③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三、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一)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
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3、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宾语“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二)成分
1、词语累赘
例如: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③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④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2、语意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的“字多余
例如: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四、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曾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应该在“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和“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赘余
2、藕断丝连。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当上级领导决定把摄影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极其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当上级领导决定把摄影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极其光荣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应与“真是难以形容”牵连在一起。)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应该改作“杜重远因《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被认为„„”)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偷换主语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并列不当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体育比赛”与后面所列举的比赛种属不搭配,“赛歌”不属于“体育比赛”,不应并列。)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5、否定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6、不合事理①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第三篇:高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12
修改病句专题强化训练
一,常见的病句类型。
A、搭配不当——规范搭配B、词序不当——调顺位置
C、成分残缺——补充完整D、重复赘余——删去多余
E、句式杂糅——两句分开F、表意不明——严密逻辑
二,搭配不当的具体表现。
A、动词-宾语搭配不当B、主语-宾语搭配不当
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D、肯定-否定搭配不当
E、一面-两面搭配不当F 中心语-修饰语搭配不当
三,语序不当的具体表现。
A、主语-修饰语(定语)B、谓语-修饰语(状语)
C、宾语-修饰语(定语)D、主语-关联词语
四,成份残缺的具体表现。
A、缺少主语(介词、关联词语误用)
B、缺少谓语、C、缺少宾语、五,句意不明的具体表现。
A、语音歧义B、停顿歧义
C、指代不明D、数词、连词的不明确
E、随意省略主语
六、具体修改方法。
A、删(重复累赘)B、补(成分残缺)C、调(语序不当)D、换(搭配不当、表意不明)E、分(句式杂糅)
七、修改病句五技巧。
A、看清题意,明确类型。B、先查主干,再查分枝。
C、忠于原意,手术最小。D、多读名著,培养语感。
常见病句类型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一、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②指示代词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性词语、介宾短语;④形容词性词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一般为:
① 时间;②处所;③语气词、关联词;④表条件、方式、范围、目的、对象的介宾短语和副词;⑤表示情态的形容词、动词。例:专家们昨天(时间)在小会议室(地点)把这个问题(表对象的介宾短语)重新(副词)讨论了一次。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急于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④美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主语“李明德”和宾语“单位”搭配不当。把第一个“单位”改为个人,第二个“单位”去掉。或者前面改为“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时所带的部队”。)
3、动宾搭配不当
例如: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④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1)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与“研究”搭配不当,可把“严肃”改为“慎重”)
(2)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可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能否做好生产救灾工作”)
③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一)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3、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宾语“时间”一词不能省。)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二)成分
1、词语累赘
例如: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③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④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2、语意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的“字多余
例如: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四、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曾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应该在“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和“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当上级领导决定把摄影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极其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当上级领导决定把摄影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极其光荣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应与“真是难以形容”牵连在一起。)赘余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应该改作“杜重远因《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被认为„„”)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暗换主语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并列不当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体育比赛”与后面所列举的比赛种属不搭配,“赛歌”不属于“体育比赛”,不应并列。)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5、否定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6、不合事理①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第四篇:练习病句常见错误类型
病句常见错误类型:
(一)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种情况:句子成分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例: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两千年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进行了研究。定语用作了状语,“两千年前”是修饰“文物”的定语,所以应该将其放在“文物”之前,而用作状语则表示两千年前已经出土,显然是错误的。例:我们的代表团刚一到达,就热烈地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定语用作了状语,“热烈”是修饰“欢迎”的定语,所以应该将其放在“欢迎”之前。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例:我们的报纸、电视、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状语用作了定语,“规范”是修饰“使用”的,而不是修饰“意识”的,所以应将其提前至“使用”之前.应该是“增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此外该句还有句子成分多余的语病,“报纸、电视、杂志和一切出版物”中“一切出版物”包含了前三个概念。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为: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②表示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通过背诵以下例句可以更牢固地记忆上述知识点:
他是家乡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数学(名词)男(名词)老师。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出土 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例: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各种服饰是各民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共同创造的结果。例属于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应该是“各种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服饰”。其中“各种”表示范围,应该置前确定表述对象的范围,“千姿百态、精美绝伦”表示性质应该置后,靠近所修饰的主体。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其正确的顺序应为:①表示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示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示范围或频率的副词;⑤表示情态的形容词或动词;⑥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通过背诵以下例句可以帮助考生更牢固地记忆上述知识点:
那位失主为了表达谢意(表目的)昨天(时间)在电视台(表地点)又(副词)诚挚地(形容词)为
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的交谈。(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例:每一个立志成才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建设事业有贡献的人。状语顺序不当,应该将“将来”放在“成为一个对祖国建设事业有贡献的人”之前。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用关联词的格式是:(1)关联词+主语..., 关联词+主语....[两个主语是不一样的](2)主语+关联词..., 关联词.......[后面的关联词前实际上有主语,就是前面单句的主语,在这里是省略不写]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例: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有些陌生”的主体应该是“青年人”而不是“焦裕禄”,所以应该改成“青年人可能对焦裕禄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可四十岁以上的人却很熟悉”。考生要分清“对”和“对于”之间 的关系,“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年青人”一“年青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
例: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了重视。
(“环境科学”不是“引起”的客体而是主体,“人们”才是“引起”的客体,所以要去掉“对”字,改为“环境科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8.分句位置不当:句子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句序不当就会造成表达混乱。存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如果不能呈现这样的顺序,就会使人理解时产生偏差,不知想表达的重点意义是什么,也就产生了语序不当的语病。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例①由于国文刚的罪行,致使部分群众不敢搭乘地铁列车,引起他们的恐慌。
例②由于使用了新的结算办法,取消了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大力推广使用,促进了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例③她不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解析】①属于分句中心语语序不当,“恐慌”应在“不敢搭乘”之前,应改为“由于国文刚的罪行,引起部分群众的恐慌,致使他们不敢搭乘地铁列车。”②属于分句中心语语序不当,其中“取消”应该在“推行”之前,句子可以修改为“由于取消了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使用了新的结算办法,大力推广使用,促进了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③属于分句中心语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按照正常逻辑应该是先领会精神实质,再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句子应该改成“她不但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答复”和“调查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现出”。)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①他例:①多么渴望一个学习机会呀!(“渴望”后缺少动词“有”。)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③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④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3.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例: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①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②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为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或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③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1、缺少主语
①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
③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④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2、缺少谓语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③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3、缺少宾语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③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4、缺少修饰成分
① 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劳动。
5、关联词语残缺
①他虽然没有上过学,爱学习,现在已经 能写文章了。
②只有我们的干部自身思想作风过硬,群众团结在周围。
6、介词残缺
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状语,由于忽视或句子长,往往会出现介词缺失的问题,尤其是需要两个介词连用的时候,以及介词与连词连用,该介词与连词又同形时。
例
1、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
诚合作。(浙江卷)
(“和”字后存在两个宾语,本需要两个介词,一个介进比较对象,一个介进对待的对象,可是由于连用又可同形而被遗漏了一个,造成缺少介词结构中的介词的问题,应在“和”前加介词“对”,与“同行”构成介宾短语。)
例
2、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学习的好朋友见了面。
• “和”字后再加一个“与”字。
例
3、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2007年高考四川卷)
• 此句缺失介词“对”,“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应为“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另外,此句还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应去掉“为了”。
7、缺助词“的”
例
1、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量泄漏石油步步逼近墨西哥湾海岸线,会对当地渔业产生巨大影响
步步逼近”和“产生”的主语本来应该是“石油”,但从前边句子看“石油”作了“泄漏”的宾语,造成了后面两句的主语不明,所以在“泄漏”后加上助词“的”,让“石油”作主语,句子的语意才会明确。
例
2、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这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范增”后缺少助词“的”
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
1、堆砌
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2、重复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③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④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3、可有可无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4、应删去“的”字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②由于历代**和气候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
(“历代”和“**”中间也中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也就不必加“的”。)
5.介词多余
例: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长期教学中整理的常见累赘词语,对此考点作简要分析。
1.报刊杂志。刊意即杂志,删去杂志两字。
2.互相厮打。厮已含有互相的意思,删去互相。3.这其中.这其间。其即这,删去这。
4.见诸于.付诸于。诸是文言中的一个兼词,是之于的合音,应删去于字。5.否则不这样。否则就有不这样之意,删去不这样。6.大好良机。良即很好,故应删去大好。
7.十分万恶。万恶就是极端恶毒,删去十分。8.亲眼目睹。目睹即亲眼看到,故应删去亲眼。
9.共同协商。协意思是共同合作,因此,应删去共同。10.非常嗜好。嗜好即极度爱好,故删去非常。
11.十分炎热。炎热指天气十分热,再用十分修饰,纯属蛇足。
12.过度酗酒。酗已包含无节制之意,删去过度。
13.一致公认。公即共同的,一致意思为相同无分歧,两者重复,删一致。
14.前来光顾。顾就是到来的意思,删去前来。
15.到此光临。临也是到来。故删到此。
16.开始启动。启动指(仪器仪表等)开始工作,所以不必再用开始修饰。
17.十分优异。优异就是不一般.很好,故删去十分。
18.十分罕见。罕意为十分,故直说罕见即可。
19.无故旷课。旷课即无故缺课,再以无故限制,实属多余。
20.热切渴望。渴望就是迫切地希望,删去热切。21.悬殊很大。悬殊即相差很大,故删去很大。
22.国际间。际就是彼此之间,因此,应删去间或将际改为家。
23.多余的废话。废就是无用多余的,删去多余。
24.多年的夙愿。夙的意思是一向有的,旧有的,删多年。
25.初开先河。先河已包含了初开的意思,再用初开修饰,纯属蛇足。
26.过高的奢望。奢即过分的,与过高的意思一样,语意重复。
27.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即众多,用无数修饰多余。
28.葱绿的大葱。葱绿就是像葱那样绿,与大葱重复,应将葱绿改为碧绿。
29.值得可歌可泣,值得可歌可泣。可在此词中的意思为值得,故值得一词就是多余。
30.胜利凯旋归来。凯即胜利;旋即归来,胜利凯旋归来岂不是叠床架屋?只保留凯旋即可。
31.可堪称。堪已有可以,能够之意,删去可。
32.致信给。致 已有给之意,删去给。
33.更加至关重要。更加与至关重复,保留其中一个即可。
34.使人民生灵涂炭。生灵涂炭的意思是使百姓陷入泥沼。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已含使人民的意思,故删去使人民。
35.留下的遗毒。遗毒中的遗已有留下之意,连用累赘。
36.至少„„以上。至少含有最底的意思,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无须再用以上。
37.万一若。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与若重复。
38.切忌不要贪睡。切忌不要均表示否定,修饰贪睡不当,删去其中一个。
39.迷人的魅力。魅力就是迷人的,此词在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出现过,亦当是累赘。
40.涉及到。涉及中的及就是到的意思,删去及。41.被„„所接受。文言句式为„„所'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句中用了被字后,再用所字,多余。
42.年轻的小伙子。小伙子岂不是年轻人?用年轻修饰小伙子,纯属多此一举。
43.并非是。非是文言色彩较浓的一个词,不是的意思,因此,其后不必再加是。
44.从心里由衷感谢。由衷就是从心里,故该词累赘。
45.您的令尊。令尊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父亲。因此,您的一词多余。
46.没想到受到不虞之誉。不虞 就是 没有想到,与没想到重复。
47.全身被打的遍体鳞伤。遍体与全身重复。
48.将近40‟以上。将近与以上两个模糊量词重复,保留一个即可。
49.卫生洁具。洁就是卫生,只说洁具即可。
50.酒水和饮料。酒水包含饮料,删去饮料
51、邂逅相遇。邂逅里已包含相遇,故该句赘余。
52、囊括全部。囊括已含全部的意思。
53、先进楷模。楷模本身就是先进的。删去先进。
54、俩个。俩就是两个的意思。删去个。
55.突然恍然大悟。恍然指突然清醒的样子,故应删去突然。
56.第一次破天荒。破天荒这个熟语是指从来未曾有过或者是第一次,故该句赘余。
57.相互分手。分手岂能是一方的行为?故相互多余。
58.这个中原因。个中的意思是这其中的意思,已含这,故应删去这。
59.许许多多的群众。群众是集体名词,前面不必再加许许多多。
60.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已包含难忘之意,应删去难忘。
总之,通过以上60个典型例句可以看出,句子成分赘余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修饰语叠床架屋;二是词语的同义反复;三是结构上出现不该有的成分;四是修饰语与中心词重复。因此,学生只有经常注意整理一些典型例句,多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才是做好此类题的有效方法巩固训练。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又叫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2、藕断丝连
3、中途易辙
4、反客为主
5、结构含混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例4.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例5.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下面再列举几种常见的杂糅格式:
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以……即可—— 以……为宜; ……即可
是为了……为目的的—— 是为了……; 以……为目的的; 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 在……问题上 由于……下—— 由于……; 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 原因是……; 是由……造成的 经过……下—— 经过……; 在……下
是出于……决定的—— 是出于……; 是由……决定的 借口……为名—— 借口……; 以……为名 是因为……的原因—— 是因为……; ……是原因 有……组成—— 有……; 由……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 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在于……; ……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 围绕……中心; 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 大多是……; 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成分是……; 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 是……的结果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①例如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3、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②恐怖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4、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意思。
①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②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人民。
(这句的错误是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糅在一起,修改只留一种说法。)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1、语意不明
① 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②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③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④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2、歧义
词义两可
修饰两可
停顿两可
模棱两可等
例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03全国卷)例
2、我看我们单位保管就很好。
——词义两可 例
3、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国卷Ⅰ)
例
4、李幼斌扮演的马超的弟弟马良为了能与未婚妻张苇琴过上宽裕的生活,铤而走险,贪污了10万元公款。
——修饰两可 例
5、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05天津卷)
例
6、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利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04全国卷Ⅱ)
——停顿两可
例
7、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
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04全国)
例
8、据全国打假办对假冒严重的60家企业进行发函调查,其共耗费年打假费用1.57亿元 „„
——模棱两可
---------------------
(1)两种解释一正一误。
①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应该把“和”字改为“夹”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②在几天时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2)两各解释都可能。
例1.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例2.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 一种权威著作”。)
例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5.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3)把读者引入歧途。
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①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②制造郑州花园口决口,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 万多人口。
----------------
3、指代不明
例1.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2.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这样”指代不明。)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不符合常理等。1、前后矛盾
①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
③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④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有”与“没有”矛盾,改“没有”为“唯一”)
例5.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2、范围不清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②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③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3、强加因素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4、主客倒置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5、否定失当
例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例2.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人恩怨有关。(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6、不符常理
例: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七、)用词不当 1.实词用词不当
(1)成语用词不当
例1.他意识到,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迸发的火花,终将有一天会如燃烧的烈火,一泻千里。
例2.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武的海军战士,右边是一位莘莘学子。
【解析】“一泻千里”是形容水势的凶猛,不能用来形容火势.在这里可以改为“火焰冲天”。“莘莘学子”指的是众多的学生,是一个集体性名词,不能与“一位”搭配。
例3.现在,我们的城市到处可见摩天大楼,从远处看和国外的大都市没什么两样,但近看就差强人意了,在许多细节设计和创意上差距非常大。
例4.去年冬天,市场上的保暖内衣销售火爆,但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元旦期间组织的一次抽检结果显示:西安市场保暖内衣质量良莠不齐。(2)其他用词不当
其他用词不当包括:名词用词不当、动词用词不当、形容词用诃不当.、代词用词不当、数量词用词不当等。这些实诃产生误用通常都是由于不能精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造成的,因此考生平时要多多积累词汇表达的准确含义,避免模样两可,从而在考试中应用自如,-迅速判别。真题点击
例
1、第五条,„„生了一个孩子,保证不再生两个孩子的,由区、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发给《独生子女证》。
例
2、明天我会专程拜访你,请你在家恭候。
例
3、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
【解析】例1中“两个”是一个基数词,表示一共两个的意义,那么生三个或者四个是不在此列的。因此在这里应该使用的是序数词“第二个”。
例2中的“恭候”是一个谦辞,只能用于自己对别人的等候,而不能表示别人等候自己。
例3中“悬殊”是一个形容词,表示相差很远,不能带“一半多”做宾语,而应该改成“相差”。
2.虚词用词不当
(1)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关联词语是病句中经常考查的内容,题量一直较多,因此考生需要作为重点学习。关联词语
使用不当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联词语的选择和使用错误,包括错误选择了关联词和关
联词的搭配不当;第二类是关联词语使用的位置不当,有时不能将所统摄的对象全部置于关联词后。
例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例
2、如果说他们已真正学好了理论,可以在培训班毕业了,不如说他们只学会了搞形象工程的空头理论而已。
例
3、我不仅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例
4、他们不光保质超额完成了任务,我们也没有落后很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例
5、前几年他尽管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一点也不灰心。【解析】例1中关联词使用错误,“只有„„才”和“只要„„就”是两组关联词的固定搭配,此句中使用的“只有„„就”明显是错误混用了两组词语。例2中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如果„„那么”和“与其„„不如”是两组关联词的固定搭配,此句中使用的“如果„„不如”明显混用了两组词语。例3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我”只是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第二个分句有自己的主语“以前反对过他的人”,因此,不仅”应该放在“我”之前。例4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他们”只是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第二个分句有自己的主语“我们”,因此“他们”应该放在“不光”之后。例5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尽管”放在“他”之后,表示“他”是“尽管„„但”这一组关联词连接的两个分句的共同主语,其中第二个分句不再需要主语。因此要么将“第二个“他”删除,要么将“尽管”放在第一个“他”前面。(2)其他虚词用词不当
其他虚词用词不当包括:介词用词不当、连词用词不当等。出现错误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
选词错误,不能表达句子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二是位置不当,不能将所统摄的内容全部置于其后。
例
1、我们应该把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
例
2、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于6月12日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的暨奠基仪式。
【解析】例1中存在其他虚词用词不当的语病。“把”字使用错误,应该改为“用”,“用„„来”才能够搭配。例2中“暨”字表示“和、与”的意思,“召开”不能同时搭配“大会”和“仪式”,因此“暨”字在句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应删去。
第五篇:高中语文病句修改常见类型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
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如:
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如:
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例如:
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例如:
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
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例如:
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离弦之箭”是笔直向前的,而“蜿蜒”是曲曲折折的,句子中的比喻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6、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