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丹东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实施细则(试行)
丹东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实施细则(试行)
(初稿)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人口死亡信息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4〕215号),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试行)》国卫规划发[2014]6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肿瘤登记管理办法》(国卫疾控发〔2015〕6号)和《关于印发辽宁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辽卫办发[2015]109 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公安和民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以下简称为《死亡证》)的签发与使用,以及人口死亡信息报告(含非正常死亡)、信息共享与统计分析等。
第一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一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工作,组织本辖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各级公安、民政部门协助卫生计生部门规范《死亡证》使用管理,定期开展信息校核,建立信息共享,加强统计分析工作(附件2)。
民政部门负责建立死者火化信息库(要包含死者身份证号码登记)。
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纸质《死亡证》印制并统一印制流水号。流水号构成为:年份后两位+流水号(00001-99999),如№.1400001,各联一致。本年度未用完的死亡证可跨年使用。
第二条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和报告工作,负责本辖区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负责本辖区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日常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开展人口死亡信息报告工作考核和质量评价。负责对本辖区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条件成熟时,市级卫生计生信息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本地区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市级疾控中心负责质量审核及数据汇总上报。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本辖区死亡专报的报告和质控;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网络报告。
第三条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认真执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与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证》,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做好《死亡证》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第四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证》;指定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网络报告;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质 量控制,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管辖村医(社区医生)的工作质量;做好《死亡证》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定期与公安、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程序补报和订正。
乡镇(街道)派出所民警、计划生育专干应及时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在家死亡(含新生儿死亡)信息。
第五条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查与核实。
第二章 信息登记与报告
第六条 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全国统一制定的新版《死亡证》,在保证国家原有四联的基础上增加县(区)疾控中心报告联(即第一联复写联)。《死亡证》版式参见附表。(一)签发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二)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责任单位: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责任人:(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2)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方可填报《死亡证》。
(三)死亡个案的填报、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
(1)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来院途中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出诊医生到现场己死亡、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既往史及 诊治经过等记录在《死亡证》第一联的调查记录栏内,并由家属或知情人签字。
(2)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1)正常死亡个案
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等死亡者(含本地户籍人口在外国死亡需要出具死亡证的),由现住址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身份证明、社区/村委员会证明材料(或其它有效证明材料)、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等死亡申报材料,做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
对于正常死亡者,应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证》,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等),并由家属签名。
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应出具正 常死亡证明(《法医鉴定书》),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
(2)非正常死亡个案
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时,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机构判断为非正常死亡者,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办理。公安司法部门直接签发《死亡证》的,则按照国卫规划发[2013]57号
一、(四)之规定,参照本条
(五),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死亡证》四联及死亡调查记录,永久保存第一联。如果公安司法部门一时不能完整填全信息,则至少应准确填写最知情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便于后期复调补充漏报。县区疾控中心应注意这部分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集,确保及时完善并录入(具体参照第七条
(三)3)。
(四)死亡证的补发
死者家属遗失《死亡证》,可由《死亡证》签字家属或委托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向签发单位申请补发一次。补发办法如下:已办理户籍注销及殡葬手续的,仅补发第三联;未办 理户籍注销及殡葬手续的,补发第一联复写联、第二、三、四联。补发《死亡证》时,需在第一联及补发联“医疗卫生生机构盖章”栏注明“补发”及补发时间。
(五)死亡证的填写、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填表说明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死亡证》四联及《死亡调查记录》。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3 年后可出具打印的《死亡证》或直接使用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打印《死亡证》。、《死亡证》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碳素笔填写,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盖章。、《死亡证》的填写内容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国家或地区、有效身份证件类别及号码、个人身份、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出生日期和死亡目期(按公历填写〉、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1 周岁的按月日计算,不满1 日的按小时、分钟计算〉、户籍地址(应按身份证或户口本上登记的填写完整〉、常住住 址(应填写具体门牌号)、生前工作单位(或个人身份所对应的工作单位)、死亡地点、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包括联系电话,要填写详细)。
(2)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医生应结合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分别填写在《死亡证》的第I 部分,其他重要疾病诊断填写在第II 部分。死因诊断中出现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的,应填报肿瘤发病信息。对于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医生应根据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进行死因推断,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应填写在《死亡证》的调查记录中,而推断后的死因应填写在《死亡证》的疾病诊断项目中。
(3)其他项目:生前主要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的医生签字)、医疗卫生机构盖章(由填《死亡证》的医生所在单位盖章)、填表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填报,如果填报日期与死亡日期相距较远,则应给予说明)、根本死亡原因和ICD 编码(应由 统计或编码人员填写)。
(4)《死亡证》中的“行政区划代码”和“编号”应当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获取,确保编码唯一性和利于死亡证的管理。负责网络报告的医疗机构进行《死亡证》网络报告录入时,应在填写单位存根联上,将从系统获取的流水号(后四位)进行标注,以备核查。
(5)身份证号必须填写,位数为l5 位或18 位;未登记户籍的死亡婴儿和无名尸的“有效身份证件类别”、“证件号码”均填“无”。
(六)死亡证的使用与管理
《死亡证》是进行户籍注销、殡葬等人口管理的凭证,由卫生计生、公安、民政部门共同管理。
1、《死亡证》第一联是原始凭证,由出具单位随病案保存或按档案管理永久保存,以备查询或作为补办依据。第一联复写联由公安部门在办理户口注销时代收,县〈区)疾控每月到公安部门收取、保存,用于死因数据网报、质控及专报;第二联由死者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永久保存;第三联由死 者家属保存;第四联由民政部门收集保存。、死者家属持《死亡证》第一联复写联及二、三、四联向公安机关申报户籍注销及签章手续。公安机关代收第一联复写联后,凭第二联办理死者户籍注销手续,加盖第三、四联公章。死者家属持第四联到殡仪馆办理尸体火化手续,殡仪馆办理殡葬手续,并做好登记(应含死者身份证信息)。
第七条 人口死亡信息采用网络报告方式
(一)死亡信息报告方式、通过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直报用户登录地址:http: //www.xiexiebang.com、疾控用户登录地址http://10.249.1.170)网络报告《死亡证》第一联(含《死亡调查记录》),录入根本死因和ICD 编码。、按照国家规范报告时限和标准,通过省市级信息采集平台报告《死亡证》第一联(含《死亡调查记录)))并交换到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二)报告程序、时限 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证》,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疾控科)责任报告人在签发《死亡证》 15 日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证》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暂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在签发《死亡证》 10 日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一联复印件报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报。、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定期收集《死亡证》,在签发《死亡证》 15 日内完成审核、盖章确认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证》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具备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如果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合格的编码人员,则由所属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补录根本死因和ICD 编码。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签发《死亡证》 10 日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一联复印件报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报。、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三)信息管理、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证》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填写不合格者应注明具体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的 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证》,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于7 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完成初步审核确认。、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死亡信息的补报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人应当定期与街道派出所、养老服务机构、民政助理、计划生育专干和乡村医生等比对校核死亡名单(含新生儿死亡),及时发现漏报,开展入户调查并补报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互比对校核并补充漏报的孕产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按月收集的公安部门提供的非正常死亡信息(《死亡证》或法医鉴定书),移交乡镇(街 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信息不全或根本死因不明的,由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复调)后按照死亡证第一联格式,补齐缺失信息及调查记录,并网络报告。、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对本辖区报告的人口死亡信息进行查重,对确认的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第三章质量控制
第八条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组织开展漏报调查,获得死亡漏报率,调整报告粗死亡率,确保数据完整性。
第九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质量评估、结果通报制度,确保人口死亡数据质量。
(一)考核方式
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每年1-2 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录。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经费保障、机构建设、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及稳定性等。、网络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报告覆盖率、直报账户的管理等。、人员培训:包括培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记录等。4、报告质量:包括卡片填写质量、报告及时性、审核率 和审核及时性、根本死因编码准确率、死亡漏报情况等。、资料分析与利用:包括年度分析报告质量,数据质量分析频次等。
第十条 制度保障(一)例会制度
各直报单位应定期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总结日常填报质量问题,提高《死亡证》的填报质量。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月定期召集辖区各医院、地段医院防保医生或乡镇医院医生,反馈上月死因报告质量及布置死亡报告等相关事宜。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例会制度。每年召集下级单位进行工作研讨或统计会审。
(二)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网络,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证》的收集、整理、查核、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三)核查制度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应开展死亡信息核对,核对对象为家属、知情者甚至入户调查。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安排专人员及时审核医院上报的《死亡证》信息。县(区〉疾控机构疾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证》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死亡信息补漏制度
医疗机构每周对院内急诊室和病房的死亡进行漏报检查工作,如发现漏报,应及时补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应每月与辖区派出所、民政、居委会(村委会)、计生等部门进行死亡数据核对,及时将漏报病例补报。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月与公安、民政部门交换并核对死亡数据,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互比对校核并补充漏报的孕产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
(五)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需要利用信息,应按照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执行。
(六)人员培训制度
医疗机构每年要进行全院和新上岗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关于正确填写死亡证”课程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地段医院防保医生、乡镇医院医生、村医、社区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着重加强各级医院医生,尤其是乡镇医院医生、村医和社区医生的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正确填写死亡证、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等。
(七)工作考核制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信息网络直报和常规死亡报告工作考核,并 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定期对下级单位死亡报告与统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每年1-2 次)对辖区内开具《死亡证》的单位(医院、地段医院防保医生、村医、社区医生)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第四章信息利用与管理
第十一条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人口死亡信息共享机制。
县(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月与公安、民政部门交换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死亡销户、火化等信息。
第十二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开展死亡数据分析工作,撰写并反馈分析结果。
(一)质量分析月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开展数据 质量分析工作,分析指标包括死亡率、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审核率、编码质量等,撰写月报,并及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质量分析结果,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年度死亡分析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年的上半年完成上一年度死亡数据的年度分析报告,分析内容可包括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死因顺位等,编写年度死亡分析报告,报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死亡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人口死亡信息。人口死亡信息属于重要卫生数据,各级人口死亡信息发布前要报上级卫生计生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人口死亡信息保存制度,《死亡证》由出具单位纳入档案管理长期保存;人口死亡信息库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统计信息机构长期保存并定期备份。
第十五条 实行人口死亡信息使用申请审批制度。原始数据不得用于人口管理及统计以外的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第十六条 人口死亡信息采用相关国家标准和卫生信息标准的最新版本,各地不得自行制订分类标准。为保证系统和编码的稳定性,行政区划代码、组织机构代码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维护一次,医疗卫生机构变更组织机构代码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市级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应当严格执行相关信息标准、校验规则、交换机制,实现与上级数据同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信息安全保护制度要求,保障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和数据安全,加强用户与权限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丹东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附件2.三部门数据交换内容
附件3.丹东市死亡信息登记报告考核内容
丹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8月12日
第二篇:2018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培训试题
2018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 的那个,或 以及。
2、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 的那个。
3、造成致命身体损伤的 的情况(外部原因)。
4、发生的疾病引起其他疾病,那个最早的疾病就是根本死因。
5、对损伤中毒导致死亡需 的外部原因。
6、《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死因复杂,难以与直接死因建立因果联系,作出选择或修饰归类者。
二、选择题(每题10分,共70分)
1、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系统信息收集要求报告对象为()A辖区内所有死亡个案 B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 C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
2、《居民医学证明书》签发单位有()A派出所 B居民委 C医疗卫生机构
3、ICD-10的意思是()A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国际分类
B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 C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D国际疾病命名法
4、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系统信息收集要求报告单位为()A县以上医疗机构 B县以下医疗机构 C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5、《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规定,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到网络报告需()日内完成,从网络报告到审核()日内完成。
A 24小时 B 3天 C 15天 D 7天
6、某男,64岁,动脉硬化,高血压12年,2天前引起脑出血死亡,某根本死因为()A 脑出血 B高血压
7、某女,1日前在马路上被卡车撞伤,颅脑损伤致死,其根本死因为()
A颅脑损伤 B行人在马路上与卡车相撞
第三篇:死亡人口死因登记报告程序
死亡人口死因登记报告程序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市区范围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报告方法如下:
(一)在医院内死亡或到医院已经死亡的居民,由居民死亡时所住医院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一、二、三、四联,并加盖医院公章,并将第三、第四联交给死者家属,办理注销户籍手续和死者火化手续。
(二)医院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盖有医院的公章,否则无效。
(三)在医院外死亡的居民(包括流动人口),应由死者所在的居委会或单位或辖区派出所开证明,写明死者的死亡时间、地点、原因,死者家属或代办人持居委会证明及户口本、死者身份证、死者生前病历到市殡仪馆办理丧葬手续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病史推断死亡原因,同时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在外地死亡的居民由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单位和户口所在地社区出具证明,死者家属凭以上两个证明、户口本、死者身份证及死者生前病历到市疾控中心设在市殡仪馆的办事处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五)涉及公安部门管理的非正常死亡,由公安部门法医
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其他按相应程序办理。
(六)死者家属需对《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确认,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背面签字;如委托其他人代为办理,代办人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死者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以及
第三条中所要求的相关证明文件。
(七)各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工作人员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对项目不全和不清楚的要认真询问有关情况,必要时要做死因推断,将各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并对每天所办理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登记、根据死亡原因判定、编码和录入上报。
天王中心卫生院死因登记工作职责
(一)收集并核实在本院死亡的个案信息,对本院医生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收集、审核、盖章、登记、编码,并在病例死亡7日内电脑录入网络直报。
(二)有计划的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全院的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管理和保存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和登记簿。
(四)各地段医院负责对辖区死亡个案信息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与公安、民政部门、居委会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查缺补漏。收集并核实死亡个案信息,如实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对填报不全的,应入户进行调查,如需要应进行死因推断调查。
(五)我院负责辖区内死亡个案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工作,指导与培训各村医正确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村医在我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及时将第一、第二联上报我院,由我院进行补报。
天王中心卫生院
1、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科室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
2、要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
3、要参加疾控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4、要协助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5、要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6、定期与疾控中心、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照程序补报和订正。
天王中心卫生院
1、死亡卡片至少保存5年,尽可能长期保存;
2、各种纸质数据报表、分析长期保存;
3、电子数据(个案、报表、分析等)长期保存,并至少有两处备份;
4、有指定的安会可靠的地方保存文档和电子数据;
5、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私自向外提供数据;
6、涉及国家另有规定的内容时,按保密法执行管理;
7、管理做到科学、分类化管理。
8、实行分级指导,上级抽查指导制度。
天王中心卫生院
第四篇:关于加强街道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文章标题:关于加强街道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加强__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各村(社区)、各科室:为进一步推进__信息工作的开展,及时准确地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上级党委、政府反映__街道工作动态,分析研究__街道工作情况,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同意,特制定信息工作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区的有关信息工作指导要求,以“三新突破年”为主题,围绕__“一区两圈”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实际,揭示事物本质,既反映成绩和经验,又反映矛盾和问题,做到全面、及时、准确、保密地发布和报送信息。二、__信息的主要内容
1.对上级党委、政府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对上级领导重要指示、批示的办理落实情况。3.上级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参加会议、发表讲话、解决问题及基层贯彻落实的情况。4.区级以上领导和部门领导、各类工作组、检查组来街办及下辖各村(社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解决问题的情况,包括对重要事项的表态或提出的批评意见等。5.各村(社区)和各科室每月、季度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主要措施及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各村(社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紧急情况、重大突发性事件及苗头、重要社情民意及后续情况。7、其它重要情况及领导参阅资料。
三、__信息工作管理
1、组织领导。街道成立以党工委副书记牵头、各科室负责人主抓的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和各科室要把信息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科室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抓落实。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采编、报送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分管信息的领导要对本单位信息工作负总责,提出要求、指导采集、审核稿件、督促检查。
2、信息报送。各村(社区)、各科室要将信息写成稿件。
凡报送信息,必须是打印件,并注明“信息”字样,须经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以便及时归档、传递和采用。凡上报的信息稿件,要求以电子文本与纸质文本同时报送党政办。3、信息编发。党政办公室负责对所有上报信息按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登记梳理、择优选用、统一排版、汇总制作,半月编发一期《__信息》。《__信息》主要设置以下栏目:领导要论、街情通报、工作动态、工作经验、上情摘要等,体现街办本周重点工作安排、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重点工作跟踪督查情况。信息上报统一由党政办修改完善后,报分管领导审定鉴字后上报。
4、信息统计。由党政办每季度通报信息采编采用情况。
四、信息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信息工作考核纳入各村(社区)和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与目标奖金挂钩,由街办统一组织考核。各科室的目标任务分解如下:科室名称上级采用篇数(篇)本级采用篇数(篇)目标分解(分)党政办1015100社计办81080经发科6860城管科6860财政所5650社区管理中心61060司法所、综治办61060各村(社区)目标任务分解如下:村(社区)名称本级采用篇数(篇)目标分解(分)梓潼社区10100学府社区10100前进社区10100青泰社区10100笼堰村660柳江村660新坝村660金义村660维新村660五、__信息工作考核办法:
(一)采用累进积分制1、各村(社区)和各科室每向党政办报送一篇信息得1分;凡在《__信息》上采用的,每条信息得3分;
2、凡经街道编辑上报并被区委区政府信息办采用的,每条另按单条计3分、简讯计2分给予加分;
3、凡经区委区政府信息办编辑上报,被市委、市政府采用的每条另加10分;被省委、省政府采用的每件另加20分,被中央、国务院采用的每条另加30分;、4、采报的信息因内容失真、不准确,受到领导批评或造成工作被动的一次扣减5-10分,并在《__信息》上进行通报批评。
(二)奖惩制度1、对信息工作实行一票
否决制。全年未报送信息或信息工作目标分值为零分的单位,其所属人员一律取消评“优”资格。
2、设立信息报送优秀奖,凡年终信息得分在街办各部门前三名和各村(社区)前三名的,分别给予800元、600元、400元的奖励。
3、对全年未完成信息目标未达到80以上的单位实行经济处罚。年终完成信息目标任务在30以内的单位,所属人
员人均扣发年终目标奖300元/人;完成30-50以内的,扣发所属单位人员年终目标奖200元/人;完成50-80的扣发所属单位人员年终目标奖100元/人。得分为0分的村(社区)和科室将在《__信息》上予以通报批评,并按10元/分的标准扣减相应目标奖。
3、各部门上报信息被区委区政府信息办采用的,除相应加分外,给予单条50元、简讯20元的奖励;被市委、市政府采用的,按每条200元予以奖励;被省委、省政府采用的,按每条400元予以奖励;被中央、国务院采用的,按每条600元予以奖励。
4、各部门上报信息被新闻媒体采用的,区级每条50元、市级每条150元,省级每条300元,国家级每条500元。
希望各村(社区)和各科室将信息工作放到服务全局、服务发展、促进工作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采编、报送,努力开创我街道信息工作新局面。《关于加强街道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加强街道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第五篇:政务信息资源,数据集,人口,第10部分:死亡信息
ICS 35.240 L 70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集 人口 第 10 部分:
死亡信息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Data sets—Population —Part 10:
Death information
(报批稿)
2020-XX-XX 发布 2020-XX-XX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XXXXX—2020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5 死亡医学证明信息数据集............................................................2 6 火化信息数据集....................................................................4 7 死刑执行信息数据集................................................................5 8 宣告死亡信息数据集................................................................6
DB37/T XXXXX—2020 Ⅱ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大数据局,山东省大数据中心,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傅川,王传伟,石伟,桓德铭,王茜,金龙,吴洪飞,马晓鸥,张媛,史丛丛,王溪,李杨,逄锦山。
DB37/T XXXXX—2020 III 引
言 DB37/T XXXX《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集 人口》旨在规范政务信息资源人口数据集相关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
——第1部分:出生登记信息。
——第2部分:户籍人口信息。
——第3部分:流动人口信息。
——第4部分:婚姻登记信息。
——第5部分:养老保险信息。
——第6部分:医疗保险信息。
——第7部分:失业保险信息。
——第8部分:工伤保险信息。
——第9部分:生育保险信息。
——第10部分:死亡信息。
——第11部分:……
DB37/T XXXXX—2020 1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集 人口 第 10 部分:死亡信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死亡信息数据集的数据项名称、数据项定义、数据类型及格式、数据元标识符、值域代码标识符、数据来源及备注等。
本文件适用于死亡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以及交换共享。
注:本文件规定的死亡信息主要依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火化证明、死刑判决书、宣告死亡证明、死刑执行等信息。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1.1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个人性别代码 GB/T 3304
中国各民族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T 4658
学历代码 GB/T 4761
家庭关系代码 GB/T 6565
职业分类与代码 GB/T 19488.1
电子政务数据元 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GB/T 19488.2
电子政务数据元 第2部分:公共数据元目录 GA/T 2000.21
公安信息代码 第21部分:人口管理死亡原因代码 WS 364.3
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3部分: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 DB37/T 3448.3
政务服务平台 第3部分:基础代码集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元 第1部分:人口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元 第2部分:法人单位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1部分:人口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标准 基本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488.1和DB37/T XXXXX—2020(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标准 基本要求)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总则 数据集属性符合DB37/T XXXXX—2020(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标准 基本要求)第7章要求。
DB37/T XXXXX—2020 2 5 死亡医学证明信息数据集 死亡医学证明信息数据集见表1。
表1 死亡医学证明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逝者姓名 逝者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逝者身份证件类型的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DB37/T 3448.3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逝者的身份证件号码。
an..18 DE00101004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 身 份 证 件 号码” 4 性别代码 逝者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性别代码” 5 民族代码 逝者的民族数字代码。
n2 DE00101008 CS00101003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 民 族 数 字 代码” 6 年龄 逝者的年龄。
n..3 DE00101024
卫生健康部门等
职业代码 逝者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的代码。
n5 DE00101014 CS00101006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职业代码” 8 文化程度代码 逝者在教育机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并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的代码。
n2 DE00101012 CS00101005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 学 历 名 称 代码”生前工作单位 逝者生前工作单位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10 生前工作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逝者生前工作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应满足 GB 32100中的编码要求 11 生前常住地址 逝者生前的常住地点或机构所在地的名称。
an..100 DE00101036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12 户籍地址 逝者户籍所在地的地址。
an..100 DE00101036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DB37/T XXXXX—2020 3 表1 死亡医学证明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3 亲属姓名 逝者亲属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亲属关系代码 逝者与亲属的关系代码。
n..2 DE00103003 CS00103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4761 中“家庭关系代码” 15 亲属联系电话 逝者亲属的联系电话号码,完整的电话号码包括国际区号、国内长途区号、本地电话号和分机号,之间用“-”分割。
an..18 DE00101027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联系电话”亲属住址 逝者亲属的居住地点或机构所在地的名称。
an..100 DE00101036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17 出生日期 逝者的出生证签署,并在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23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出生日期” 18 死亡日期 逝者死亡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日期”死亡地点代码 死亡医学证明中逝者死亡当时所在地点的代码。
n2 DE00106002 CS00106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WS 364.3 中“死亡地点代码” 20 死亡原因 卫生部门提供的、导致逝者死亡的疾病诊断代码。
an..100 DE00106003
卫生健康部门等
按照 ICD-10中“国际疾病分类”签发日期 逝者死亡医学证明的签发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22 签发机构 逝者死亡医学证明的签发机关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卫生健康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23 签发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签发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卫生健康部门等
应 满 足 GB 32100中的编码要求
DB37/T XXXXX—2020 4 6 火化信息数据集 火化信息数据集见表2。
表2 火化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逝者姓名 逝者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逝者身份证件类型的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民政部门等
DB37/T 3448.3 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逝者的身份证件号码。
an..18 DE00101004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身份证件号码” 4 性别代码 逝者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性别代码” 5 年龄 逝者的年龄。
n..3 DE00101024
民政部门等
户籍地址 逝者户籍所在地的地址。
an..100 DE00101036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7 生前住址 逝者生前的常住地点或机构所在地的名称。
an..100 DE00101036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8 火化证件发证单位 逝者火化证件的签发单位名称。
an..100 DE00201002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9 火化证件编号 逝者火化证件的编号。
an..64 DE00106004
民政部门等
火化日期 逝者火化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民政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11 火化所在殡仪馆 逝者火化所在殡仪馆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民政部门等
火化所在殡仪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火化所在殡仪馆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民政部门等
应满足 GB 32100中的编码要求
DB37/T XXXXX—2020 5 7 死刑执行信息数据集
死刑执行信息数据集见表3。
表3 死刑执行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姓名 被执行人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被执行人身份证件类型的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法院等
DB37/T 3448.3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被执行人的身份证件号码。
an..18 DE00101004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 身 份 证 件 号码” 4 性别代码 被执行人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性别代码” 5 出生日期 被执行人的出生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23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出生日期” 6 民族代码 被执行人的民族数字代码。
n2 DE00101008 CS00101003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 民 族 数 字 代码” 7 户籍地址 被执行人户籍所在地的地址。
an..100 DE00101036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8 文化程度代码 被执行人在教育机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并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的代码。
n2 DE00101012 CS00101005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 学 历 名 称 代码”职业代码 被执行人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的代码。
n5 DE00101014 CS00101006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职业代码” 10 工作单位 被执行人工作单位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11 住址 被执行人的常住地点或机构所在地的名称。
an..100 DE00101036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12 死刑判决日期 法院作出被执行人死刑判决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13 死刑判决书案号 法院作出被执行人死刑的判决书案号。
an..100 DE00106005
法院等
DB37/T XXXXX—2020 6 表3 死刑执行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4 死刑判决法院名称 作出被执行人死刑判决生效的法院名称。
an..100 DE00201002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15 死刑执行日期 被执行人死刑执行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8 宣告死亡信息数据集 宣告死亡信息数据集见表4。
表4 宣告死亡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姓名 下落不明人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下落不明人身份证件类型的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法院等
DB37/T 3448.3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下落不明人的身份证件号码。
an..18 DE00101004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 身 份 证 件 号码” 4 性别代码 下落不明人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性别代码” 5 出生日期 下落不明人的出生证签署,并在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23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出生日期” 6 民族代码 下落不明人的民族数字代码。
n2 DE00101008 CS00101003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 民 族 数 字 代码” 7 户籍地址 下落不明人户籍所在地的地址。
an..100 DE00101036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8 申请人姓名 申请人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9 与申请人关系代码 下落不明人与申请人的关系代码。
n..2 DE00103003 CS00103001 法院等
GB/T 4761 中“家庭关系代码” 10 宣告死亡判决书案号 宣告死亡判决书的案号 an..100 DE00106006
法院等
DB37/T XXXXX—2020 7 表4 宣告死亡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1 宣告死亡判决法院 宣告死亡判决的法院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12 宣告死亡判决法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宣告死亡判决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法院等
应满足 GB 32100中的编码要求 13 宣告死亡判决日期 法院宣告死亡判决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14 宣告死亡判决书生成日期 宣告死亡判决书生成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法院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