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6:5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8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

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第三,管理的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

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

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 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怎样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40、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

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

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

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

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

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在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

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

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

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第一项,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员。

第二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第一,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第二,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第三,学生需求的评估;第四,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第三项,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第四项,校本课程总体结构。

第五项,《课程纲要的撰写》。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第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

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第二篇: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目录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什么关系?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38、怎样帮助学生?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40、什么是合作学习?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试题及答案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

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 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怎样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40、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在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第一项,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员。

第二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第一,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第二,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第三,学生需求的评估;第四,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第三项,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第四项,校本课程总体结构。第五项,《课程纲要的撰写》。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第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三篇: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校本教研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4、新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探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8、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9、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10、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

二: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认知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申,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学校,教案要采用电脑输入,实现网上备课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备课实效。

4、“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

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们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教育方向,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5、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二、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民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运用热爱和尊重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7、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1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1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1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二、突破学科中心

三、改善学学习方式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三:论述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怎样的学习方式? 第一、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第二、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为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

第三、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新课程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写作能力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让学生通过参与式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试题1

新课程理论试题

单项选择题1.A2.A 3.B 4.A5.C 6.B7.B 8.D 9.C.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B 18.B 19.A 20.B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B)。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C 22..C 23.B 24.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C32.B 33.D 34.D 35.A 36.A 37.D 38.B 39.B 40.A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d)。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d)。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a)。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c)。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b)。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d)。

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d)。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a)。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a)。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d)。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b)。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 为主要目的。(b)。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a)。

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D 42.D43.C 44.B 45.B 46.C 47.D 48.B 49.A 50.B51.D52.D 53.C 54.B 55.A 56.B 57.A 58.D 59.D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d)。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d)。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c)。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b)。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c)。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d)。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b)。...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d____三个阶段。(d)

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d)...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a)...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b)。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d)。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D)。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D 62.A 63.B 64.B 65.C 66.D 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 75、B 76、A 77、A 78、B 79、C 80、B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b)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a)。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a),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C)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c)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c)。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B)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D)。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b)。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a)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a)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

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b)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A、社区 B、学校 C、家庭

79、从小学(c)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A、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b)起着关键作用。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 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 100、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c)为主。

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a)相结合的课程。

A、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d)为主。

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C)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A、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c)课时。A、1 B、2 C、3 D、4 86、(a)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c)。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b)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c)。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a)为本位。

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b)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D)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d)。

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c)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a)的转化。

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b)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a)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c)。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MEIDAAN)的评价方式。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101、B 102、D 103、C 104、A 105、B 106、B 107、C 108、D

9、A

110、B 111、B 112、A 113、C 114、B 115、A 116、D 117、C 118、B 119、C 120、B 101、(b)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教育观念更新 B、学习方式转变 C、管理制度重建 D、教学方式转变

102、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d)。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资源课程 D、体验课程

103、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c),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A、主体性学习B、能动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D、综合性学习104、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A)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A、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B、学校教学评价制度C、教学研究制度D、教师考评制度 105、(b)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提高法制意识 B、民主平等 C、加强师德建设 D、提高教师修养 106、(b)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独特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独立性 107、(c)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A、独特性 B、体验性 C、独立性 D、问题性 108、(d)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主体意识 B、能动意识 C、体验意识 D、问题意识

109、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a)的开放的教师。

A、社区型 B、专业型 C、学校型 D、民主型

110、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b)。

A、建设者 B、研究者 C、开发者 D、管理者 111、(B)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2、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A)。

A、研究者 B、管理者 C、评价者 113、(C)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4、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B)。A、学生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5、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A)。

A、教育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6、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D)。A、教学观 B、教育观 C、智力观 D、学生观 11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应包括的内容是(C)。

A、学校领导班子 B、制度与管理 C、升学率 D、教学研究制度

118、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B)应用观。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术 C、教育观念 D、教学方式

11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C)。

A、普及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发展性

120、均衡性、综合性和(B)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A、理论性 B、选择性 C、发展性 D、科学性 121、C(第一空)、D(第二空)122、B 123、C 124、A 125、B 126、C 127、A 128、D 129、A 130、B 131、C 132、B 133、B 134、C 135、A 136、C 137、A 138、C 139、A 140、D ,C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C)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D)战略的又一大决策。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科教兴国

E、以法治国

12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B)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12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C)是最重要的素质。

A、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124、(A)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12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B)是最高的学位。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126、(C)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127、(A)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A、教育

B、家长

C、社会 128、“学”贵于(D),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A、思

B、说

C、读

D、问 129、(A)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30、(B)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31、读书是学习,(C)是更重要的学习。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3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B)。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B)发展。

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3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C)。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3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A)。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36、失败是成功之母,(C)更是成功之母。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37、(A)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3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C)。

A、知识

B、能力

C、自信

13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140、(D)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C)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A、老师

B、学校

C、家长

D、家庭

E、社会

141、B 142、C 143、C 144、B 145、A 146、B 147、B 148、A 149、B 150、B 151、C 152、A 153、B 154、A 155、A 156、C 157、B、A 158、B 159、C 160、C 14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B)。A、老师

B、朋友

14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C)的能力。

A、积极思考

B、思考

C、理性思考 14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C)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A、学校

B、社会

C、家庭

14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B)为目的。

A、促进人的成长

B、促进人的发展

145、只有树立(A)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

B、教师创新

C、为祖国培养人才 146、对(B),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

B、学生时间的浪费

C、学校财产的浪费

14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B)。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14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A)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A、差异

B、年龄

C、距离 14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B),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

B、学生的个别差异

150、对学生来说,(B)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A、反思自己

B、自我评价

151、(C)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A、家长

B、自我C、教师

15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A)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15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B)。A、知识

B、慈祥和宽容

C、微笑 15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A)。A、人才

B、天才

155、(A)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

B、教学

C、谈心

15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C),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

B、兴趣入手

C、教学相长 15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B),师爱的基础条件是(C)。A、平等

B、友情

C、亲情

15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B)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

B、宽松愉悦

159、学习只有发挥(C)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16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C)。

A、家长地关心程度

B、教师的能力

C、学习者自身

161、C 162、B 163、B 164、C 165、C 166、A 167A 168、D 169、A 170、B 171、C 172、C 173、C 174、A 175、B 176、D 177、C 178、C 179、B 180、C 16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C)A、成功

B、升学

C、奉献

D、报酬 16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B)

A、个性化

B、创新

C、稳定

D、常规化 163、(B)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164、(C)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校长 165、(C)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166、(A)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

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 167、(A)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6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D)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6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A)的变革和创新

A、教育模式

B、教学模式

C、评价模式

D、办学模式 17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B)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主管部门 171、素质教育应把(C)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72、(C)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教师之间的关系

B、学生之间的关系 C、师生关系

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173、(C),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74、(A)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

B、学校学习

C、交流学习

D、探究学习175、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B)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

176、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D)

A、生活方式

B、交流方式

C、思考方式

D、学习方式 177、素质教育把(C)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78、(C)使教师职业超越了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

A、教学能力

B、教科研能力

C、创造力

D、终身学习179、(B)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A、热爱学生

B、尊重学生

C、关心学生

D、关注学生的成长

180、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C)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人的发展

D、素质教育 181、D 182、D 183、A 184、A 185、C 186、D 187、D 188、C 189、A 190、C 191、B 192、B 193、B 194、A 195、A 196、C 197、C 198、C 199、A 200、D 18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把(D),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A、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82、(D),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显著特征。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终身学习

C、人的可持续发展

D、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183、(A)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A、综合化B、信息化 C、知识化

D、创新化 184、(A),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了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A、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B、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C、教学目的简单化

D、选拔制度的唯一性 185、(C)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A、教育目的 B、学习目标

C、教育理想

D、生活目标 186、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D)

A、改变学校管理模式

B、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C、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D、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187、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D)。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188、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C)。

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

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89、让教育科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作用是我们将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A)的主导思想。

A、科研型

B、探究型

C、自主型

D、合作型 190、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C)。A、教育活动中

B、教学活动中

C、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D、师生交流中

191、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192、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B)。

A、提高学生成绩

B、走向素质教育

C、改变教师教育思想

D、加大教育投入 193、(B)是学习的主体。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与家长 194、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压力主要是(A)。

A、学习内部的压力

B、分数的压力

C、升学的压力

D、教师、家长的压力

195、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A)。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196、(C)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A、教学模式的创新

B、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C、教育观念的创新

D、教育手段的创新

197、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C)。

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98、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C),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学法

199、创新教育是以(A)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A、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C、培养人的完善人格和健康体魄 200、(D)是进一步挖掘时间资源效益的根本出路。

A、删减教学内容

B、降低教学要求

C、填鸭式教学

D、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

9、ABCD10、BCD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D)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B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C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1、ABCD

12、AC

13、ABC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BCD 20、BCD 1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21、BCD

22、ACD 23、ABC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D

29、ABCD 30、ABD 2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2、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ACD)A、综合性 B、研究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2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ABC)

A、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能满足于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当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当调整方法以保证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24、就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引导是教的本质,引导的特点是:

(ABCD)

A、含而不露 B、指而不明 C、开而不达 D、引而不发

2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结构,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重要特征。选出下列表述中概括不正确的项。....(AC)

A、主动性 B、理论性 C、体验性 D、合作性 E、问题性

26、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选出下列表述中理解正确的项。(ABCD)

A、传统的笔试式考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B、课程改革中就考试所展开的争论反应了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C、鉴于评价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领域中还几乎不可能实行书面考试以外的评价方式。

D、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表演、论文撰写、动态开放的测评等等。

27、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请选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项。(BCD)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六种智力构成的。

B、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

C、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D、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减少对弱势领域的投入,同时帮助学生展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

28、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ABD)

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29、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ABCD)

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

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

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AB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31、ABC

32、B

33、BC

34、BC

35、ABC

36、ABCD 37、C

38、AD

39、AD 40、AB 3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ABC)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3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B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C)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BC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BCD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D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1、ABCD42、ACD43、ABC44、CD45、ABD46、AC47、ABC48、ABCD49、BCD50、ABCD 4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CD)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4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4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4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4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4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5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51、ABD52、ABD53、ABC54、ABC55、ABCD56、CD57、ABC58、ABD59、ABCD60、ABCD 5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5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AB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5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ABC)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5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BC)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5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5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CD)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BC)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BD)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59、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BCD)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BCD 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D问题性 61、CD62、ACD63、ABCD64、ABD65、ABCD66、ABCD67、ACD68、ABD69、ACD70、ABCD 61、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CD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62、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CD 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6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BCD 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6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ABD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5、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D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66、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67、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9、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1、ABD72、ABCD 73、BCE 74、ABD 75、ABCE 76、BCD 77、ABCD 78、ABC 79、ABCDE 80、AC 71、《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ABD)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A、国家 B、地方 C、社区 D、学校 E、家庭

7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ABCD)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A、国家教育方针 B、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 C、学校教育哲学 D、学生需求评估

7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BCE)。A、多本化 B、多样化 C、选择性 D、地方化 E、高质量 74、教材要经过(ABD)三步程序以后,才可以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教材评估 D、审定 7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ABCE)以及乡土资源。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学校图书室 E、网络资源 76、《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BCD)。A、理论性 B、普及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7、课程类型主要有(ABCD)。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8、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ABC)

A、管理问题 B、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D、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ABCDE)。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E、自主性 80、倡导学生对课题的(AC)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A、自主选择 B、统一要求 C、主动实践

81、ABD 82、BC 83、ABCD 84、ABC 85、BC 86、ABCDE 87、ABDE 88、ABC 89、ACD 90、ABD 8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ABD)。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对知识的认知,轻视育人过程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其师生关系包括(BC)。

A、师生团结协作关系 B、师生伦理关系 C、师生情感关系 8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应该是(ABCD)。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84、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ABC)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客观性

8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BC)为在主要目的。A、思维方法 B、创新精神 C、实践能力 8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ABCDE)。A、评价内容 B、评价标准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E、评价重心 8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ABDE)。A、道德品质 B、学习能力 C、学习习惯 D、交流与合作 E、个性与情感

88、对成长纪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ABC)。

A、校评分者的选择 B、评分方式的选择 C、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89、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CD)。

A、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学生是完整的人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90、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必须做到(ABD)。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D、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91、ABD 92、A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BCDE 97、BCD 98、ACD 99、ABC 100、BCD 9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ABD)方面。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加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9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BCDE)。A、主动性 B、独立性 C、独特性 D、、体验性 E、问题性。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ABC)。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C、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D、通过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9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ABCD)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95、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ABCDE)等部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附录 9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ABCDE)。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97、新课程倡导(BCD)的学生观。A、学生是没有被赋予特性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8、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CD)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99、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ABC)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

100、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BCD)。A、教师是主导。

B、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101、ABCD 102、CD 103、ABCD 104、ABD105、ABC 106ABCD 107、ABCD 108、ABC 109、ABD

110、AD 10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ABCD)。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10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CD)。A、教师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B、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C、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D、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0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ABCD)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ABD)的学生? A、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B、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D、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10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ABC)方面努力。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D、只能赞扬学生,不能批评学生

106、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ABCD)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D、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107、自主学习具有(ABCD)特征。

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C、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10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ABC)弊端? A、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B、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C、以“权”为本,权力至上。D、以“师”为本,师道尊严。10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ABD()A、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B、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C、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D、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1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AD)。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C、改变评价主体单一性。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111、BCD 112、ABCD 113、ABC 114、ABCD 115、ABCD 116、ABCE 117、ABCD 118、BCD 119、ABCDE 120、AB 111、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BCD)问题。A、评价要以赞赏和正面评价为主。

B、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C、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D、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1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ABCD)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B、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D、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13、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ABC)A、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D、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14、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ABCD)工作环节? 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B、设计评价工具。

C、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D、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11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ABCD)。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

11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ABCE)

A、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B、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C、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D、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工资挂钩。

E、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11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ABCD)。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11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BCD)A、改变了学校办学模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19、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ABCDE)条件。A、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B、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C、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D、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E、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120、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是(AB)。A、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 B、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C、地方特色 D、社会需求

121、A、B 122、A、B、C 123、B、C 124、A、C 125、A、B、C126、A、B、C、D 127、A、C 128、A、B、C 129、A、B 130、A、B、C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AB)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C、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12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ABC)”的思想为指导。

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23、(BC)的问题,是如今教育领域中常讲常新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任务。A、提高教育认识

B、转变教育思想

C、更新教育观念

124、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AC)。

A、升华

B、转变

C、完善

125、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是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AB)、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

A、较强的沟通能力

B、较强的动手能力

C、灵活的思维方式

126、(ABCD)等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

A、学会做人

B、学会做事

C、学会合作

D、学会学习

127、(AC)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新形势

B、新教师

C、新情况 128、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ABC),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9、要高标准完成德育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AC)全员参与性。

A、针对性

B、实效性

C、个别性

130、只有(ABC),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131、A、B、C 132、A、B、C 133、A、B 134、A、B、C、D 135、A、B、C136、A、C 137、A、B、C 138、B、C 139、A、B 140、B、C、D 131、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而是(ABC)。A、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B、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C、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132、培养(ABC)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A、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

B、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有鲜明个性、善于合作 D、有丰富的知识

133、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AB)。A、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C、减轻教师负担 134、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情况,(ABCD)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135、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ABC)出发实施教学。

A、个性特点

B、认知特点

C、特殊教育需求

D、年龄特点 136、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AC)的和谐发展。A、知识、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37(ABC)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A、教材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8、培养学生的(BC),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

A、爱心

B、爱好

C、特长

139、传统教育中(AC)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A、“注入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140、传统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BCD)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A、倾听

B、思维

C、选择

D、尝试

141、B、C 142、A、B、C 143、B、C 144、A、B 145、A、C 146、A、B 147、A、B、C、D 148、A、C 149、A、C 150、B、C、D

141、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全面发展

B、学有所长

C、业有所专

142、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A、认知基础

B、认知水平

C、认知特点

143、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A、提高学生

B、理解学生

C、尊重学生 1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45、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A、主动地

B、接受地

C有见地

146、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的基础。

A、知识创新

B、学会学习

C、学会生活 147、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

A、习惯

B、方法

C、态度

D、精神 148、实施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149、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150、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全员参与。A、结果

B、过程与方法

C、交流与合作

D、体验与应用

151、A、B152、B、C 153、A、B 154、B、C 155、A、B 156、A、C 157、A、B 158、B、C 159、A、B、C 160、B、C 151、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A、合作意识

B、合作能力

C、记忆能力

152、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讲授式

B、对话式

C、交互式

153、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搭建舞台。

A、合作意识

B、发展协作能力

C、谈话习惯 154、教师的才干表现在()。

A、会管理学生

B、渊博的知识

C、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55、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管理过程,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A、自我教育

B、自我管理

C、鉴赏 156、没有(),就没有自信和希望。

A、赏识

B、失败

C、成功

157、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让人失去()。A、思维的灵性

B、行动的主动性

C、创造性 158、()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A、以知识传递知识

B、以心灵感受心灵

C、以情感赢得情感

159、爱是一种()的教育过程。

A、信任

B、尊重

C、鞭策 160、大人们的责任应该是科学地关爱孩子、鼓励孩子,()。A、教育孩子

B、支持孩子

C、引导孩子 161、ABCD 162、ABC 163、ABC 164、ABC165、ACD 166、BCD 167、ABC 168、AD 169、ACD 170、ABCD161、教师应当努力成为()

A、教育目的是实现者 B、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C、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D、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162、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化主要包括()A、人才素质观的现代化转化

B、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

C、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化 D、办学力量的多元化转化

163、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和最终追求。专家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

A、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D、教学成绩优异

16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教育是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B、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

C、教育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D、教育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活动 165、教师要树立()的人才观。A、“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B、只有升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 C、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D、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166、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67、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A、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B、准确鉴别信息

C、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D、利用信息技术娱乐 168、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成为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B、具有较多的应试教学经验

C、具有传统的教育 意识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69、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确立新的教育()。

A、价值观

B、人生观

C、人才观

D、质量观 1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B、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C、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D、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171、ABCD172、ABD173、ABC174、ACD 175、ABCD 176、BCD 177、ABCD 178ABCD179、ABCD 180、ABC 171、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是()。A、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 B、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

C、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

D、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172、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对于教育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个方面()。A、改变知识结构体系,即扩大了传统知识结构的内涵。B、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C、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推翻,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

D、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17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知道,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等的改变来实现。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师生关系

D、办学模式

174、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关注以下进修内容的开发:()。

A、桥梁课程

B、综合课程

C、中介技术

D、案例培训 175、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A、开阔的视野

B、理性的思维

C、开拓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作风

176、引导创造,首先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包括()。A、尊重学生的所有兴趣爱好

B、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C、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

D、尊重学生的需求 177、20世纪80年点以后我国制定了多部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律。其中有()等。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 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78、教育思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等等的认识。

A、本质

B、功能

C、目的 D、原则

179、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D、态度 180、“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是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D、创新思维

181、ABCD 182、ABC183、BCD 184、ABD 185、BC 186、BD 187、ABCD 188、ABC 189、ABCD 190、ACD 18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A、自尊心和自信心

B、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掌握学习方法

D、懂得怎样进行学习

182、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能力

A、分析问题

B、总结规律

C、预见未来事物

D、科学研究 183、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要兼顾()。

A、经济效益

B、学科体系

C、学生发展

D、社会需要 184、所谓学生发展,就要兼顾教育对学生的()功能。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学习评价

D、陶冶品德

185、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谈话,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

A、推行教育改革

B、更新教育思想

C、转变教育观念

D、改变教育的社会功能

186、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有创新精神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实践能力

D、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87、学习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推进()的整体改革。

A、教育理念

B、培养目标

C、课程体系

D、教学组织与模式

188、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A、兴趣爱好B、生理特点

C、心理特质 189、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也同样不能偏废。

A、脑力与体力

B、做人与做事

C、继承与创新

D、学习与实践 190、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A、认知

B、身体

C、情感

D、意志 191、BC 192、AB193、AC 194ABCD195、ABCD 196ABC 197、ABCD 198、CD 199、ABC 200、ABC 19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正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信息化专业素养

B、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C、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D、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能力

19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学校的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的基础之上。A、积极参与

B、自觉自愿

C、教师管理

D、纪律约束 193、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最重要特征。

A、亦师亦友

B、知识渊博

C、民主平等

D、幽默风趣 194、热爱学生,永远当以()的方式对待学生。A、平和

B、愉快

C、友好

D、鼓励 195、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使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A、自我认知 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空力

C、认知动机

D、风格和技能

196、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

A、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B、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C、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197、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A、认知

B、能力

C、态度

D、情感

198、教育行政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教育研究与()结合起来。A、对教师的评价

B、对学校的评价

C、教育决策

D、教育实践

199、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200、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A、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

B、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C、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14、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16.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17.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8、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20.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21.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22.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3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40、√

3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3、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

34、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到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后,就可以适时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36、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

37、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8、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且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39、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就是重会学、轻学会。()

40、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41、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法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42、课改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逐渐取代了“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倾向。()

43、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4、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4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6、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47、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48、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9、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50、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51、×

52、×53√、54、√ 55 ×、56、√ 57 ×、58、√

59、×60、√

51、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52、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5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从学习方式上说,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内容上,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重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4、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5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56、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7、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

58、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59、教学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论。()60、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61、√ 62、√ 63、√ 64、× 65、× 66、√ 67、√ 68、×69、√ 70、√

6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62、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63、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64、教育改革的出路不在于教育创新。()

65、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居面,可以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66、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6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68、学校要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科学,再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69、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

70、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

71、×72、√ 73、√ 74、× 75、√ 76、√77、×78、× 79、√ 80、√

7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7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

7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

74、现有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

75、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

76、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

77、学以致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78、“听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并不是真理。()

7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

80、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81、√ 82、√ 83、× 84、√ 85、√ 86、√ 87、√ 88、89、√90、√ 81、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82、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83、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不一定是切实关怀到每一个学生。()

8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的工作。8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86、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8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88、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89、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90、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91、√92、×93、√94、√95、×96、√97、×98、√ 99、√ 100、√ 91、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92、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升学。()

93、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

94、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5、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96、教育改革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97、素质教育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98、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99、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应实行“鼓励冒尖、保护弱者”等原则。()

100、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⑵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⑶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⑷课堂教学的情感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共振。

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经常采用“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⑴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⑵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P125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1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第五篇:新课程理论试题(最后汇总)

新课程理论试题

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 为主要目的。()。

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

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____三个阶段。()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

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A、7 B、4 C、5 D、8、以评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

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

A、社区 B、学校 C、家庭

79、从小学()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A、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起着关键作用。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为主。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相结合的课程。A、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为主。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A、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1 B、2 C、3 D、4 86、()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为本位。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的转化。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101、()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教育观念更新 B、学习方式转变 C、管理制度重建 D、教学方式转变

102、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资源课程 D、体验课程

103、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A、主体性学习B、能动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D、综合性学习

104、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A、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B、学校教学评价制度C、教学研究制度D、教师考评制度 105、()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提高法制意识 B、民主平等 C、加强师德建设 D、提高教师修养 106、()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独特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独立性 107、()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A、独特性 B、体验性 C、独立性 D、问题性 108、()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A、主体意识 B、能动意识 C、体验意识 D、问题意识

109、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的开放的教师。

A、社区型 B、专业型 C、学校型 D、民主型

110、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A、建设者 B、研究者 C、开发者 D、管理者 111、()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2、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A、研究者 B、管理者 C、评价者 113、()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4、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

A、学生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5、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

A、教育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6、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A、教学观 B、教育观 C、智力观 D、学生观 11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应包括的内容是()。

A、学校领导班子 B、制度与管理 C、升学率 D、教学研究制度

118、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应用观。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术 C、教育观念 D、教学方式

11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

A、普及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发展性

120、均衡性、综合性和()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A、理论性 B、选择性 C、发展性 D、科学性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科教兴国

E、以法治国 12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12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

A、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124、()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12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是最高的学位。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126、()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127、()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A、教育

B、家长

C、社会 128、“学”贵于(),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A、思

B、说

C、读

D、问 129、()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30、()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31、读书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

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3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发展。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3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3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36、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成功之母。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37、()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3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A、知识

B、能力

C、自信

13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140、()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A、老师

B、学校

C、家长

D、家庭

E、社会

14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A、老师

B、朋友

14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的能力。A、积极思考

B、思考

C、理性思考 14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A、学校

B、社会

C、家庭

14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为目的。A、促进人的成长

B、促进人的发展

145、只有树立()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

B、教师创新

C、为祖国培养人才 146、对(),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

B、学生时间的浪费

C、学校财产的浪费 14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14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A、差异

B、年龄

C、距离

14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

B、学生的个别差异

150、对学生来说,()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A、反思自己

B、自我评价

151、()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A、家长

B、自我C、教师

15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15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

A、知识

B、慈祥和宽容

C、微笑 15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A、人才

B、天才

155、()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

B、教学

C、谈心

15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

B、兴趣入手

C、教学相长 15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师爱的基础条件是()。A、平等

B、友情

C、亲情

15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

B、宽松愉悦

159、学习只有发挥()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16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A、家长地关心程度

B、教师的能力

C、学习者自身 16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A、成功

B、升学

C、奉献

D、报酬 16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

A、个性化

B、创新

C、稳定

D、常规化 163、()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164、()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校长 165、()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166、()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

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 167、()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6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6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的变革和创新

A、教育模式

B、教学模式

C、评价模式

D、办学模式 17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主管部门 171、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72、()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教师之间的关系

B、学生之间的关系 C、师生关系

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173、(),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74、()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

B、学校学习

C、交流学习

D、探究学习175、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 176、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生活方式

B、交流方式

C、思考方式

D、学习方式 177、素质教育把()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78、()使教师职业超越了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A、教学能力

B、教科研能力

C、创造力

D、终身学习179、()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A、热爱学生

B、尊重学生

C、关心学生

D、关注学生的成长 180、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

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人的发展

D、素质教育 18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把(),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A、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8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显著特征。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终身学习

C、人的可持续发展

D、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183、()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A、综合化B、信息化 C、知识化

D、创新化 184、(),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了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A、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B、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C、教学目的简单化

D、选拔制度的唯一性 185、()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A、教育目的 B、学习目标

C、教育理想

D、生活目标 186、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

A、改变学校管理模式

B、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C、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D、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187、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188、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

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

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89、让教育科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作用是我们将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的主导思想。

A、科研型

B、探究型

C、自主型

D、合作型 190、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

A、教育活动中

B、教学活动中

C、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D、师生交流中 191、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192、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

A、提高学生成绩

B、走向素质教育

C、改变教师教育思想

D、加大教育投入 193、()是学习的主体。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与家长 194、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压力主要是()。

A、学习内部的压力

B、分数的压力

C、升学的压力

D、教师、家长的压力 195、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196、()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A、教学模式的创新

B、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C、教育观念的创新

D、教育手段的创新

197、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

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98、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学法

199、创新教育是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A、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C、培养人的完善人格和健康体魄 200、()是进一步挖掘时间资源效益的根本出路。

A、删减教学内容

B、降低教学要求

C、填鸭式教学

D、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2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2、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研究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2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A、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能满足于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当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当调整方法以保证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24、就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引导是教的本质,引导的特点是:()A、含而不露 B、指而不明 C、开而不达 D、引而不发

2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结构,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重要特征。选出下列表述中概括不正确的项。()....A、主动性 B、理论性 C、体验性 D、合作性 E、问题性

26、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选出下列表述中理解正确的项。()A、传统的笔试式考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B、课程改革中就考试所展开的争论反应了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C、鉴于评价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领域中还几乎不可能实行书面考试以外的评价方式。

D、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表演、论文撰写、动态开放的测评等等。

27、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请选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项。()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六种智力构成的。

B、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C、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

D、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减少对弱势领域的投入,同时帮助学生展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

28、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

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29、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

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

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3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3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4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4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4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4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4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5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5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5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5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5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5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5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59、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D问题性 61、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62、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6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6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5、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66、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67、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9、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1、《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A、国家 B、地方 C、社区 D、学校 E、家庭

7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A、国家教育方针 B、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 C、学校教育哲学 D、学生需求评估 7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A、多本化 B、多样化 C、选择性 D、地方化 E、高质量

74、教材要经过()三步程序以后,才可以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教材评估 D、审定 7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及乡土资源。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学校图书室 E、网络资源 76、《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A、理论性 B、普及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7、课程类型主要有()。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8、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

A、管理问题 B、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D、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E、自主性 80、倡导学生对课题的()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A、自主选择 B、统一要求 C、主动实践

8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对知识的认知,轻视育人过程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其师生关系包括()。A、师生团结协作关系 B、师生伦理关系 C、师生情感关系 8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应该是()。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84、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客观性

8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为在主要目的。A、思维方法 B、创新精神 C、实践能力

8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A、评价内容 B、评价标准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E、评价重心 8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A、道德品质 B、学习能力 C、学习习惯 D、交流与合作 E、个性与情感 88、对成长纪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

A、校评分者的选择 B、评分方式的选择 C、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89、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

A、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学生是完整的人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90、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必须做到()。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D、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9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方面。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加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9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独特性 D、、体验性 E、问题性。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C、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D、通过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

9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95、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等部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附录 9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97、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A、学生是没有被赋予特性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8、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99、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

100、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教师是主导。

B、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10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10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A、教师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B、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C、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D、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0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的学生? A、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B、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D、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10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方面努力。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D、只能赞扬学生,不能批评学生

106、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D、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107、自主学习具有()特征。

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C、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10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弊端? A、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B、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C、以“权”为本,权力至上。D、以“师”为本,师道尊严。

10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A、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B、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C、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D、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1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C、改变评价主体单一性。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111、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问题。A、评价要以赞赏和正面评价为主。

B、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C、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D、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1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B、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D、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13、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A、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D、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14、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环节? 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B、设计评价工具。

C、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D、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11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11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A、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B、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C、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D、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工资挂钩。

E、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11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11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A、改变了学校办学模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19、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条件。A、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B、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C、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D、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E、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120、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是()。A、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 B、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C、地方特色 D、社会需求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C、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12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的思想为指导。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23、()的问题,是如今教育领域中常讲常新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任务。

A、提高教育认识

B、转变教育思想

C、更新教育观念 124、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A、升华

B、转变

C、完善

125、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是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

A、较强的沟通能力

B、较强的动手能力

C、灵活的思维方式

126、()等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A、学会做人

B、学会做事

C、学会合作

D、学会学习

127、()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新形势

B、新教师

C、新情况 128、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9、要高标准完成德育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全员参与性。A、针对性

B、实效性

C、个别性

130、只有(),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131、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而是()。

A、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B、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C、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132、培养()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A、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

B、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有鲜明个性、善于合作 D、有丰富的知识

133、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A、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C、减轻教师负担 134、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情况,()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135、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出发实施教学。

A、个性特点

B、认知特点

C、特殊教育需求

D、年龄特点 136、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A、知识、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37()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A、教材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8、培养学生的(),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A、爱心

B、爱好

C、特长

139、传统教育中()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A、“注入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140、传统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A、倾听

B、思维

C、选择

D、尝试

141、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全面发展

B、学有所长

C、业有所专

142、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A、认知基础

B、认知水平

C、认知特点

143、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A、提高学生

B、理解学生

C、尊重学生 1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45、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A、主动地

B、接受地

C有见地

146、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的基础。

A、知识创新

B、学会学习

C、学会生活

147、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

A、习惯

B、方法

C、态度

D、精神 148、实施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149、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150、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全员参与。

A、结果

B、过程与方法

C、交流与合作

D、体验与应用

151、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A、合作意识

B、合作能力

C、记忆能力

152、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讲授式

B、对话式

C、交互式

153、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搭建舞台。A、合作意识

B、发展协作能力

C、谈话习惯 154、教师的才干表现在()。

A、会管理学生

B、渊博的知识

C、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55、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管理过程,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A、自我教育

B、自我管理

C、鉴赏 156、没有(),就没有自信和希望。

A、赏识

B、失败

C、成功

157、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让人失去()。A、思维的灵性

B、行动的主动性

C、创造性 158、()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A、以知识传递知识

B、以心灵感受心灵

C、以情感赢得情感 159、爱是一种()的教育过程。

A、信任

B、尊重

C、鞭策 160、大人们的责任应该是科学地关爱孩子、鼓励孩子,()。A、教育孩子

B、支持孩子

C、引导孩子 161、教师应当努力成为()

A、教育目的是实现者 B、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C、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D、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162、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化主要包括()A、人才素质观的现代化转化

B、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

C、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化 D、办学力量的多元化转化 163、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和最终追求。专家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A、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D、教学成绩优异

16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教育是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B、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

C、教育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D、教育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活动 165、教师要树立()的人才观。A、“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B、只有升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 C、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D、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166、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67、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A、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B、准确鉴别信息

C、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D、利用信息技术娱乐 168、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成为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B、具有较多的应试教学经验

C、具有传统的教育 意识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69、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确立新的教育()。

A、价值观

B、人生观

C、人才观

D、质量观 1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B、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C、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D、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171、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是()。A、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 B、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

C、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 D、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172、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对于教育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个方面()。

A、改变知识结构体系,即扩大了传统知识结构的内涵。B、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C、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推翻,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

D、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17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知道,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等的改变来实现。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师生关系

D、办学模式

174、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关注以下进修内容的开发:()。

A、桥梁课程

B、综合课程

C、中介技术

D、案例培训 175、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A、开阔的视野

B、理性的思维

C、开拓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作风 176、引导创造,首先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包括()。A、尊重学生的所有兴趣爱好

B、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C、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

D、尊重学生的需求 177、20世纪80年点以后我国制定了多部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律。其中有()等。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 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78、教育思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等等的认识。

A、本质

B、功能

C、目的 D、原则

179、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D、态度 180、“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是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D、创新思维 18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A、自尊心和自信心

B、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掌握学习方法

D、懂得怎样进行学习182、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能力

A、分析问题

B、总结规律

C、预见未来事物

D、科学研究 183、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要兼顾()。

A、经济效益

B、学科体系

C、学生发展

D、社会需要 184、所谓学生发展,就要兼顾教育对学生的()功能。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学习评价

D、陶冶品德

185、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谈话,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A、推行教育改革

B、更新教育思想

C、转变教育观念

D、改变教育的社会功能 186、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A、有创新精神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实践能力

D、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87、学习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推进()的整体改革。A、教育理念

B、培养目标

C、课程体系

D、教学组织与模式

188、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A、兴趣爱好B、生理特点

C、心理特质

189、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也同样不能偏废。

A、脑力与体力

B、做人与做事

C、继承与创新

D、学习与实践

190、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A、认知

B、身体

C、情感

D、意志 19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正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A、信息化专业素养

B、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C、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D、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能力

19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学校的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A、积极参与

B、自觉自愿

C、教师管理

D、纪律约束 193、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最重要特征。

A、亦师亦友

B、知识渊博

C、民主平等

D、幽默风趣 194、热爱学生,永远当以()的方式对待学生。A、平和

B、愉快

C、友好

D、鼓励 195、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使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A、自我认知 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空力

C、认知动机

D、风格和技能 196、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A、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B、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C、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197、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A、认知

B、能力

C、态度

D、情感

198、教育行政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教育研究与()结合起来。A、对教师的评价

B、对学校的评价

C、教育决策

D、教育实践 199、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200、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

A、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

B、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C、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 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14、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16.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17.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8、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20.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21.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22.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3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3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3、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

34、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到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后,就可以适时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36、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

37、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8、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且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39、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就是重会学、轻学会。()

40、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1、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法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42、课改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逐渐取代了“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倾向。()

43、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4、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4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6、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47、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48、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9、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50、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51、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52、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5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从学习方式上说,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内容上,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重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4、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5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56、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7、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

58、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59、教学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论。()60、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6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62、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63、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

64、教育改革的出路不在于教育创新。()65、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居面,可以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

66、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6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

68、学校要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科学,再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

69、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70、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7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7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7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74、现有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75、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76、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77、学以致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78、“听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并不是真理。()7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80、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81、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82、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83、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不一定是切实关怀到每一个学生。()

8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8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86、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8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88、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89、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90、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91、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92、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升学。()

93、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94、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95、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96、教育改革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97、素质教育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98、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99、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应实行“鼓励冒尖、保护弱者”等原则。(100、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5.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论试题(答案)

单选答案.A2.A 3.B 4.A5.C 6.B7.B 8.D 9.C.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B 18.B 19.A 20.B 21.C 22..C 23.B 24.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C32.B 33.D 34.D 35.A 36.A 37.D 38.B 39.B 40.A 41.D 42.D43.C 44.B 45.B 46.C 47.D 48.B 49.A 50.B51.D52.D 53.C 54.B 55.A 56.B 57.A 58.D 59.D 61.D 62.A 63.B 64.B 65.C 66.D 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 75、B 76、A 77、A 78、B 79、C 80、B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 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 100、D 101、B 102、D 103、C 104、A 105、B 106、B 107、C 108、D

9、A

110、B 111、B 112、A 113、C 114、B 115、A 116、D 117、C 118、B 119、C 120、B 121、C(第一空)、D(第二空)122、B 123、C 124、A 125、B 126、C 127、A 128、D 129、A 130、B 131、C 132、B 133、B 134、C 135、A 136、C 137、A 138、C 139、A 140、D、C 141、B 142、C 143、C 144、B 145、A 146、B 147、B 148、A 149、B 150、B 151、C 152、A 153、B 154、A 155、A 156、C 157、B、A 158、B 159、C 160、C 161、C 162、B 163、B 164、C 165、C 166、A 167A 168、D 169、A 170、B 171、C 172、C 173、C 174、A 175、B 176、D 177、C 178、C 179、B 180、C 181、D 182、D 183、A 184、A 185、C 186、D 187、D 188、C 189、A 190、C 191、B 192、B 193、B 194、A 195、A 196、C 197、C 198、C 199、A 200、D 多选答案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

9、ABCD10、BCD

11、ABCD

12、AC

13、ABC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BCD 20、BCD

21、BCD

22、ACD 23、ABC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D

29、ABCD 30、ABD

31、ABC

32、B

33、BC

34、BC

35、ABC

36、ABCD 37、C

38、AD

39、AD 40、AB

41、ABCD42、ACD

43、ABC44、CD45、ABD46、AC47、ABC48、ABCD49、BCD50、ABCD51、ABD52、ABD53、ABC54、ABC55、ABCD56、CD57、ABC58、ABD59、ABCD60、ABCD61、CD62、ACD63、ABCD64、ABD65、ABCD66、ABCD67、ACD68、ABD69、ACD70、ABCD 71、ABD72、ABCD 73、BCE 74、ABD 75、ABCE 76、BCD 77、ABCD 78、ABC 79、ABCDE 80、AC 81、ABD 82、BC 83、ABCD 84、ABC 85、BC 86、ABCDE 87、ABDE 88、ABC 89、ACD 90、ABD 91、ABD 92、A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BCDE 97、BCD 98、ACD 99、ABC 100、BCD 101、ABCD 102、CD 103、ABCD 104、ABD105、ABC 106ABCD 107、ABCD 108、ABC 109、ABD

110、AD111、BCD 112、ABCD 113、ABC 114、ABCD 115、ABCD 116、ABCE 117、ABCD 118、BCD 119、ABCDE 120、AB121、A、B 122、A、B、C 123、B、C 124、A、C 125、A、B、C126、A、B、C、D 127、A、C 128、A、B、C 129、A、B 130、A、B、C131、A、B、C 132、A、B、C 133、A、B 134、A、B、C、D 135、A、B、C 136、A、C 137、A、B、C 138、B、C 139、A、B 140、B、C、D 141、B、C 142、A、B、C 143、B、C 144、A、B 145、A、C 146、A、B 147、A、B、C、D 148、A、C 149、A、C 150、B、C、D 151、A、B152、B、C 153、A、B 154、B、C 155、A、B 156、A、C 157、A、B 158、B、C 159、A、B、C 160、B、C 161、ABCD 162、ABC 163、ABC 164、ABC165、ACD 166、BCD 167、ABC 168、AD 169、ACD 170、ABCD171、ABCD172、ABD 173、ABC174、ACD 175、ABCD 176、BCD 177、ABCD 178ABCD 179、ABCD 180、ABC 181、ABCD 182、ABC183、BCD 184、ABD 185、BC 186、BD 187、ABCD188、ABC 189、ABCD 190、ACD 191、BC 192、AB193、AC 194ABCD195、ABCD 196ABC 197、ABCD 198、CD 199、ABC 200、ABC 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53√、54、√ 55 ×、56、√ 57 ×、58、√

59、×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69、√ 70、√ 71、×72、√ 73、√ 74、× 75、√ 76、√77、×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89、√90、√91、√92、×93、√94、√95、×96、√97、×98、√ 99、√ 100、√ 简答题答案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⑵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⑶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⑷课堂教学的情感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共振。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经常采用“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⑴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⑵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P125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1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论述题答案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5、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 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下载8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8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1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 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认知发展......

    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

    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

    2010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

    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精选5篇)

    走进新课程理论试题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2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

    新课程理念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

    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新课程理论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