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用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的类型[M][J][C][N][D][R][A][P][S][Z]„„(2009-05-05 12:03:50)转载标签:文献类型报纸文章参考文献北京杂谈 分类:◎学习心得——学习笔记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第二篇: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第 1 页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3
2.1强化理论................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3
2.3目标设定理论...................4
2.4期望理论................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4
3.结论..................6
参考文献................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3)培训讲师体系:与课程匹配的内外部讲师,来承接人才梯队建设中的课程,包括讲师资源、企业教练和辅导员。
(4)培训运营体系:包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涵盖相关的培训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培训项目的开展与落实、培训的评估与追踪。此外,相关的培训制度是保证培训运营的有效手段。
(5)培训资源体系:涵盖课程所必需的道具库、素材库、视频库、游戏库、硬件库等。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加里•德斯勒教授曾提出过:“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过程”。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心理学界多年来对人类的学习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原则。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学习原理,分析人员的心理状况,探索和总结员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员工培训的实际工作中去。这对提高培训效益,增强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与培训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几种学习理论有: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目标设定理论、期望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2.1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于1956年在《科学与人类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强化理论,他强调人们行为是由这些行为过去导致的结果来决定的。人们行为的结果有两种:正成果和负成果,正成果会鼓励其行为再次发生,负成果会避免其行为的再次发生。
在此基础上,易雪玲教授认为,从培训角度看,强化理论说明了企业要提高培训效果,让学习者获得知识,改变行为方式或调整技能,培训者要明确在受训者的态度中,哪些属于正向成果哪些属于反向成果。然后,将好的学习行为与正向成果联系,以鼓励该行为的再次发生;将差的学习行为与反向成果联系,以避免该行为的再次发生。根据强化理论,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向受训者所提供的好处的方式和进度。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陆珉在《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中对社会学习理论做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社会学习理论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们认为值得信赖的且知识渊博的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那些被强化或被奖赏的行为会再坎发生,人们会不断同那些被奖励过的行为或技能的示范者学习。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是通过:(1)直接获得使用某种行为或技能的成果;(2)观察别人的行为及行为成果的过程。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还受个人自我效能的影响,自我效能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针对培训而言,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学会知识或技能的判断,是培训准备的一个决定因素。
一个自我效能程度高的受训者会全力参加培训项目的学习,即使在环境不利于学习时他们也最有可能坚持下去。相反,一个自我效能程度低的人会对自己能否掌握培训的内容产生怀疑,他们最有可能由于心理或身体上某些因素而退出培训。
2.3目标设定理论
由E.A.Locke和G.D.Latham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行为方式由一个人潜意识的目标和目的决定。E.A.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设定理论提出,目标是一个人试图完成的行动的目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
目标设置定理论被用于培训项目的设计中,说明给受训者提供特定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目的会有助于培训效果的提高,所以课程计划以特定的目标开始,这些目标向学习者提供了应采取的行动、学习发生的条件、可被接受的绩效水平等信息。
2.4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基于三个因素:行为预期、实现手段和效价。认为能做好一件事与实际的执行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预期。在预期理论中,认为执行特定的行为(如参加一项培训计划)与特定成果或奖赏(如加薪或晋升)之间存在关联,这被称作实现手段。效价是一个人对一种成果的评价。
杨丽认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企业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根据期望理论,不同的行为选择要根据他们的行为预期、实现手段和效价来进行评估。通常人们会选择价值最高的那种行为。从培训角度看,期望理论说明学习最有可能在下列情况下发生,即员工相信自已能够完成培训项目内容(行为预期),而且学习与更高的工作绩效、加薪、同事的认可(实现工具)这些成果有关,且员工认为这些成果有价值。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所谓学习型组织,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的观察现实;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一个看待旧有事物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会影响我们看待新事物,影响我们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培养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进而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可以表述为: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它是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渴望的愿望和景象,建立共同愿景包含了四个要素,即愿景、价值观、目的和使命。
(4)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被称为“深度会谈”,它使每个人都能摊开心中的假设,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并自由交换想法,从而获得共同提高。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试图看见整体的思考方式,要求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唐文君在《论现代企业培训的理论基础》中阐述了学习型组织对员工培训的五点启发:
(1)注意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一方面要指导员工准确自我定位,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和追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内容,使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需求协调结合,实现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机结合。
(2)重视团体学习。团体学习应该突破传统培训采用的课堂教学法,进行集体讨论和“深度会谈”,让每个成员开展自由的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达到整体智慧的整合。同时,企业培训应该强调与工作不分离,即企业的培训工作需要贯彻“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从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
(3)注重员工心态培训。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改善成员的原有心智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的培训,来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克服组织的学习智障,只有成员的心态彻底改变了,企业才可能真正实现变革。
(4)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培训。企业培训一方面要有一个长期的与企业远景、发展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的培训战略计划;另一方面,企业的培训应强调实施“深度素质培训”,即培训的内容不仅要与其横向的工作范围相关,而且要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方向与战略的具体实施,使全体成员深刻了解企业目前状况和将来走势,共同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目的、目标和价值观,使他们看得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以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巩固团队精神,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5)把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到培训的设计与实施阶段再到培训效果评估阶段,每一个流程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是缺一不可的。对培训效果评价后,还应该将评价结果反馈至下一个工作流程,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状态。
3.结论
目前各种关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研究理论从不同角度希望能洞察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成功要素,然而这些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缺陷,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大多数理论只是从单一的因果角度对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作机械的线性思考,势必造成指导实践的顾此失彼、片面局限,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2)现有理论罗列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非常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让人难以把握,实践中当然缺乏有力指导;(3)在探究到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没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或者所提的对策缺乏系统性,没有考虑到所提对策之间的关联性。
鉴于现有理论的不足,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在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上逐步形成了现代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新趋势:
(1)企业借助培训和教育的功能,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
成功的企业将培训和教育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崇尚知识和技能,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企业通过素质的提高来确保其不断发展。这种学习型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的最大区别就是,永不满足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2)企业培训呈现高科技趋势
利用高科技来丰富培训手段和提高培训质量,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企业培训的潮流。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培训工作,如运用光盘进行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利用终端技术互联网进行规模巨大的远距离培训等等,都使培训和教育方式产生质的变化。这种技术创新,使员工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企业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3)企业培训的深层次发展
许多民营企业已将企业员工的培训向各个领域渗透,其内涵已远远超过培训本身。比如,一些企业除了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培训向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方向发展,使企业行为进入更深更层次的领域。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发展趋势。
(4)培训质量成为培训的生命
首先,培训者要认清员工培训的特点,从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其次,培训还要有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的实际,用最佳方法帮助员工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后,追求效益的最佳化和成本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谌新民,徐汪奇.员工培训方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 易雪玲.论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发展脉络[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3] 唐文君.论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J].职业培训,2008,01
[4] 赵丽,闫红博.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09,07
[5] 卢娓娓,俞利明.试论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9,08
[6] 胡孝德,张力.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06
[7] 杨丽.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3,11
[8] 曹菊英.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基于若干民营企业调查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9] 黄清娟.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05
[10] 徐晖.论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01
[11] 李剑飞.重庆市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03
[12] 傅跃琴,李汝义.浅析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13] 朱寅.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06
[14] 张力.我国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J].三明学院学报,2009,08
[15] 韩海燕.对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05
[16] 熊晓杰.赢在中国:中小企业常见问题解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18] 黄景洲.浅谈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几个问题[J].商业研究,2004,12
[19] 刘炼.浅析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01
[20] 陈彦丽.提高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水平的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2
[21] 李东雷.苏南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3
[22] 姚力,张圭圭.关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23] 尹柳营.他山之石: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4] 陆珉.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10
第三篇:中文专业文献综述范例2
六十年来赵树理研究综述
我国对赵树理的研究至今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然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但对他的研究却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大体上划分为四个时期:1943—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倡导期;1949—1966 年的评介期;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停滞期;1978 年至今的纵深期。
一、倡导期
1943 年 9 月《小二黑结婚》发表,扉页上有彭德怀的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第一版印行 20000 册仍供不应求,可以说,除了赵树理小说自身独具的魅力外,政界要人彭德怀的引荐,使赵树理的作品得以在解放区、根据地更广泛地传播,为人了解。这个题词成了赵树理研究的一个导火线、生发点。
实践证明了赵树理小说形式的生命力后,在整个 40 年代,他的作品都受到热情的赞扬。这一时期,对赵树理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 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为指导原则、以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将作品中反映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比照,整个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学理性较弱。批评的主力军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及赵树理故旧亲朋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1](P23)。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介绍〈李有才板话〉》[2]。文坛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扬,都写了热情洋溢的评论,高度评价了赵树理的作品。如郭沫若《谈〈李家庄的变迁〉》[2]、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2]和《论赵树理的小说》。而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评论是周扬于 1946 年 8 月 26 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的地位因之得以确立。尽管 1948 年底和 1949 年初发生了对《邪不压正》的分歧,但并未对赞美的主旋律发生多大干扰。这个时期对赵树理的肯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肯定其作品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深刻描写农村阶级斗争,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二是从艺术上肯定他塑造了生动的农民形象,运用口语和民间文学传统,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这个时期主要是一些评论文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回忆和评述赵树理的生平、思想、性格、文学观、创作的基本情况等。李普《赵树理印象记》,记述了赵树理“不想做文坛文学家”,而想“做一个 文摊文学家”的文学观[2](P23);杨俊《我所看到的赵树理》[2],通过五个日常生活片断,反映了赵树理朴素、平易近人的性格;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4],揭示了赵树理创作的“不尽源泉”„„这些文章多立足于《讲话》中有关作家论的思想来展开评述。
(二)有针对性地分析赵树理创作的特征和意义。当赵树理在解放区崭露头角,尚未得到知识分子圈子的认可时,周扬就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4](P1),赵树理的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4](P10)。他还较系统地从人物、语言方面作了分析。周扬以无产阶级文艺批评家、以共产党文艺方针代言人的身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赵树理及其创作作了评价,其结论在这一时期的赵树理评论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陈荒煤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中总结出赵树理创作的 3 个特点——“政治性很强”、“民族新形式”、“革命功利主义”,首先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2](P171-175)。二人的表述为这一时期及下一时期前期对赵树理的评价奠定了颂扬和提倡的主调。
二、评介期
1949—1966 年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二个时期—评介期,基本上承袭上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政治倾向鲜明。但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正式建立和赵树理仍在不断创作,对赵树理的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对赵树理在文学史上进行定位,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有关赵树理的资料。
(一)与上个时期一样,此期仍有许多关于赵树理生平、思想的回忆和介绍,以及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二三事》[2],记叙了他对赵树理的印象。另有刘真的《我的老师严文井、赵树理》(《光明日报》1956-03-10)、万曼的《赵树理的生活和创作》[5]、张瑞华的《赵树理在太行山》(《光明日报》1958-01-05)等。映白《“第一颗硕果”——〈小二黑结婚〉》(《前哨》1956,5)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来分析作品,是这个时期较为系统的一篇论文,类似的有王中青《论赵树理的〈三里湾〉》[2]、傅雷《论〈三里湾〉在情节处理上的特色》[2]、唐弢《〈锻炼锻炼〉中人物描写上的焦点》[2]、冯健男《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2]等,针对创作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剖析。
(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文学史著作中,对赵树理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李何林等人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其中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赵树理视为“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在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6](P372)的杰出代表,其观点可作为这个时期科学公正地肯定赵树理的代表性言论。其他批评家也开始评论赵树理的历史地位,如刘泮溪的《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除文学史外,还出现了个人研究的专著,这是上个时期所没有的。20 世纪 50 年代就有黄修己的《论赵树理的小说》,1964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方欲晓的《赵树理的小说》。
(三)研究资料的建设开始起步,大量收集赵树理的作品,出现了有关赵树理研究评论文章的汇编书籍。1950 年出版了《论赵树理的创作》一书,收集了周扬、茅盾、郭沫若等著名文学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评论性文章。山东大学中文系 1960 年编纂了《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选取各个时期不同方面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书后还附有赵树理创作年表。195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赵树理选集》,也为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期的赵树理研究,可以用“褒贬毁誉之间”来描述:前期处于社会正轨时,有关论述,几乎都把他作为实践《讲话》方针的典范,把他的创作视为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最早实绩,研究较上一时期有了深入的发展。但“左”的思潮也在不断发展,渐渐地,整个研究与政策路线挂钩,《三里湾》等作品受到批判,特别是 1959 年,《文艺报》组织“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恰逢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言论不久,最终导致对赵树理的否定性认识,否定 的理由是认为赵树理把社会主义农村描写得太黑暗了,武养在《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中发出的质问可视为此类观点的代表:“难道这就符合农村的现实吗?难道这就是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吗„„作者把它写到纸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2](P474)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王西彦便撰文《〈“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愿意“充当一名保卫《锻炼锻炼》的战士”[2](P467)。老舍、茅盾等人也一再为其作品辩护,但未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局面。1962 年 8 月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宣布 1959 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错误的。会上肯定他反映了农村生活中的困难和曲折,达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但同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是后者的失败。对赵树理越来越严厉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1964 年以后,对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连会议受到严厉批评,赵树理成了“写中间人物论”的标兵,问题渐渐变成了对赵树理创作生死存亡的审定,对他的研究已无法再正常进行了。
三、停滞期
1966—1976 年是十年“文革”的特殊年代,受极度夸大了的阶级斗争论和极“左”思潮的影响,加上“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文学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文学研究遭到空前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基本上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赵树理研究也不例外,40 年代以来的肯定性评价被全盘否定,他从忠实贯彻毛泽东文艺方针的代表性的作家,一下子变成反对毛泽东思想的“黑作家”,作品大都成了“大毒草”,被打翻在地。
在这个历史越出常轨的时期,“大批判”式的所谓“学术研究”铺天盖地,以当时的文艺政策和政治观念来界定其人其文:《从赵树理作品看他的反动本质》(《山西日报》1966-08-11)、《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光明日报》1967-01-08)、《不许赵树理丑化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山西日报》1970-07-27)、《鼓吹“实利主义”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0-07-27)、《赵树理是反对三面红旗的急先锋》(《山西日报》1970-08-05)、《〈三里湾〉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反动》(《山西日报》1970-08-17)、《赵树理是那个阶级的“方向作家”?》(《山西日报》1971-05-24)、《赵树理鼓吹实利主义是阴谋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1-07-19)„„基本上形成了以《山西日报》为中心的批判阵地,这些标题大体反映了当时的“研究”内容。
所谓的“大批判”不过是政治迫害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文艺研究、文艺评论被中断,只是为了历史发展过程叙述的完整性,姑且把这个时期称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三个时期——停滞期。
四、纵深期
粉碎“四人帮”后,进入了赵树理研究的第四个时期,这是赵树理研究的一个中兴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日益开明的文艺政策和政治氛围,以及国外各种思潮的引入,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78 年 9 月,赵树理得到平反昭雪,赵树理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一阶段(1978—80 年代初)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从批判“文革”的角度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重新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吕元明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3)。怀念、回忆赵树理生平、思想的文章大量出现,赵树理的子女及其生前好友、同学、同事、培养的文学新人等构成此类评论文章的队伍主体,拉开了新时期赵树理研究的序幕。作为赵树 理多年的同学、同事,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生平略》(《汾水》,1980,1),简要介绍了从 1906 年到1970 年,赵树理一生的经历和著作。另有孙犁《谈赵树理》[2]、赵广建《回忆我的父亲赵树理》[2]、马烽《忆赵树理同志》[2]、陈登科《忆念赵树理同志》[2]„„但这一阶段的评价仍未全脱前两个时期的评述思路,带有明显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二)第二个阶段(80 年代初—)是其研究的全面、多样、深化的发展时期
1.资料建设。(1)著作辑佚方面,1980 年,工人出版社和山西大学合编《赵树理文集》4 卷本,1983 年,又出版了《赵树理文集续集》。此后,山西省作协和北岳文艺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标注本《赵树理全集》共 5 卷,到 1994 年出齐。(2)年谱考订方面,董大中 1982 年出版了《赵树理年谱》,又经过 12 年努力,推出了迄今最为翔实完备的年谱增订本。(3)研究资料集成方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等编的《赵树理专集》,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的3 卷本《赵树理研究文集》,黄修己选编的《赵树理研究资料》,陈荒煤主编的《赵树理研究文集》等。(4)传记方面,黄修己《赵树理评传》首开先河,介绍了赵树理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还对其作品的历史贡献及局限作出了描述。随即有戴光中的《赵树理传》、高捷等人的《赵树理传》、申双鱼的《铁笔圣手——赵树理》、杨品的《赵树理传:颠沛人生》等多部传记问世。(5)有关赵树理创作与生活的专著,如董大中的《赵树理写作生涯》、韩玉峰、赵广建合写的《赵树理的创作与生活》、王献忠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李土德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杨志杰的《赵树理小说人物论》等。(6)对赵树理研究的研究,如董大中《十五年来赵树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辉《五十年来赵树理研究述评》(《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2)、戴光中《赵树理研究回顾》(《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等,但此类研究还不多。
2.队伍建设。1982 年、1986 年、1990 年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性赵树理学术研讨会,1992 年成立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并出版《赵树理研究通讯》,首任会长陈荒煤。此前,山西长治市已有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和该会编印的《赵树理研究》季刊。2001 年 9月下旬在山西召开了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个时期,形成了一个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最有代表性的有 80 年代前期的周扬、黄修己,后期的戴光中,90 年代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陈思和等。
3.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展,更加重视从文学本身的特质来分析作品,研究方法不断更新。1985年兴起的方法热打开了赵树理研究的新局面,大量西方现代批评方法被采用。方法的兴起可追溯到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该书用“发生学批评”、“审美批评”、“社会学批评”、“整体性批评”、“比较批评”等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打破惯常的社会历史研究方式,实现了赵树理研究的突破。到 1990 年年底第三次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之后,形成了一个运用新方法研究赵树理的局面,将赵树理研究放到民间文艺、全球化、文化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比较研究等领域,找出某些内在联系。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的解释》(王晓明主编《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本)》(下),东方出版中心 2003 年)中,把赵树理作为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论述其创作的意义;在《当代文学史教程》中从民间立场的角度,挖掘出赵树理的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裂痕。沈光明的《全球化与赵树理方向》(《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一文肯定了赵树理的本土化立场,也指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局限及其在全球化面前所遭遇的挑战。朱庆华在《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文学评论》,2003,2)中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了赵树理小说受到欢迎的“诸多有利条件”。刘登阁《才子佳人模式的现代置换》(《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借助神话原型视角,重新审视《小二黑结婚》,从中发现隐含的“才子佳人”模式。杨新敏在《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赵树理》(《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7)中对赵树理进行接受美学的分析。刘洁《试论赵树理的文学模式》(《社科纵横》,1994,1)一文从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探讨赵树理创作的模式。周云鹏通过张爱玲和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关系的对照,以及二人在民间立场上的相似性,将他们进行了比较研究[7](P54-57)。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一书中把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三人放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脉中进行考察和剖析„„此类评论与著作层出不穷,难以胜数。
4.对赵树理的评价出现争议,呈现出稳定深入发展中的波动性。一部分评论家仍坚持赵树理的方向性,但另一部分则对此提出质疑。这个时期,围绕赵树理发生过两场争论。一次是“山药蛋派”是否存在的问题。戴光中依据文学流派应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相似风格的原则,对赵树理与马烽、西戎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质疑,从而引起山西直至各地文艺界的广泛论争。另一次争论也是由戴光中引起的,其论文《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作为“重写文学史”专栏的首篇发表于《上海文艺》1989 年第 2 期,在分析了赵树理所坚持的“问题小说论”与“民间文艺正统论”之后,认为不宜作为新文学的“方向”加以提倡,此文受到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这两次论争,暴露出某些研究者身上浓重的地缘感情色彩,“乡贤情结”也妨碍了他们作为学术研究者应有的价值中立立场。
时至今日,赵树理研究已经历了 60 年的发展历程,回首过去,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研究主要集中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而对他本人极感兴趣并投入大量心血的曲艺、戏剧方面,则少有人问津,同其他作家相比较,突破较小,也没能发现新的兴趣增长点。近年来,各种文学现象和思潮旗帜林立,让人眼花缭乱,赵树理研究大有“尘暗旧貂裘”之感,许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别处,赵树理研究正 面临着巨大考验。
参考文献:
[1] 康序.赵树理研究沉思录[J].吕梁学刊(哲社版),1991,(1).
[2]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内部资料)[C].1979. [3] 郭沫若,等.论赵树理创作[C].武汉:中南新华书店,1950.
[4] 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C].1960.
[5] 现代文学选讲[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6]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 周云鹏.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J].云梦学刊,2002,(7).
第四篇:中文专业文献综述范例1
贺铸研究综述
贺铸(1052-1125)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他不独工于词,亦擅文能诗。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贺铸的文章(包括专著)共有70篇(部)左右,内容涉及到贺铸年谱、词作和人格风格。
一、关于贺铸年谱
贺铸年谱应是宋代词人中修订较早、准确性较高的一部。夏承焘先生早在1933年8月即在《词学季刊》1卷2号上发表了《贺方回年谱》,史料广博,论证工严;李维新先生的《读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札记十一则》(《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对此提出了一些修订;钟振振先生则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中对贺的出身、世系、生平等作了详细地考订。各年谱主要分歧点有贺铸籍贯、一些名作的创作时间及贺铸的一些行踪等。
夏谱谓方回“卫州人”,未详细指明卫州何处。王梦隐《贺铸年谱》称为“卫州汲县人”(未做考证);李谱、钟谱则谓其为“卫州共城人”,即今河南辉县。李、钟之考订尤为严格,他们从贺诗及一些史料出发,认为当是“共城贺铸”而非“汲县贺铸”,并指出:“一些文史著作和词选大都在‘卫州’下注‘今河南省辉县’,“此错误流传甚广”。此说当为可信。
关于名作《青玉案》的创作时间,各家观点不一。夏谱据叶传、程序及朱强村对于东坡《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一首的系年,断定贺铸的《青玉案》必非作于苏之和词之年(元佑七年),而苏亦不应此年先有和章,这就提出了一桩无头公案;王谱则据《山谷年谱》及叶传称此词作于崇宁二年;李谱则本着一种通脱的态度认为此诗不必定要作于吴下,因“横塘”这地名决非苏州所专有,并进一步认为“宋人笔记、诗话多载方回以《青玉案》一词知名,故所作不应太晚,最少应在方回四十岁以前官历阳任上”;钟谱则疑此词作于吴下,可能在元符元年至建中靖国元年之间。
对于贺之名作《六州歌头》一词的系年及背景之考订,钟谱则作出了“终结”。他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订此词作于1088年秋,且词中之“天骄”应指西夏人,而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诗歌选》之谓“时间定在1125年”贺铸临终之时,抗击对象为“金”;也不是近人论词绝句中所谓作于贺铸临死之前(1125),抗击对象为“辽”。钟谱首先从贺铸年谱及北宋当时史实出发,得出此词绝非为抗金或抗辽所作,并总结指出,“北宋时,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中对汉族政权构成威胁的只有两家:正北方的辽契丹族政权,西北方的西夏党项族政权。而宋辽之间自从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以后,一直到徽宗宣和四年(1122)宋金联合抗辽为止,一百多年间没有发生什么战争。检《宋文》中神宗、哲宗二纪,熙宁八年至元佑六年(1075-1091)十六年间,与北宋战事频仍的惟有西夏,因此本篇中‘天骄’当指夏人”,考据严谨,立论有据。应该说,钟之考订一出,遂为定论。
二、关于贺词研究
对于贺词的研究,一直是贺铸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贺词艺术风格的研究
关于这一点,龙沐勋先生早在1933年《中国语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的《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就为贺词研究定下了基调。他指出:贺词艺术风格多样,词句精新,手法奇特,不比周邦彦逊色,是宋词中由苏到辛的中间人物。后代学者一直沿着这条路继续深入下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大多从总体上论贺词的特色,如周宗盛《鬼头艳词话贺铸》(《大华晚报》51版,1975 11);缪钺《论贺铸词》(《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张起《论贺铸的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都指出贺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陈振濂的《略论贺铸词的艺术特色》一文则深入细致地从炼字、结尾、善喻、对比、意象组合、用前人语六个方面对贺词的艺术手法作了归纳。九十年代李晓湘的两篇文章《论贺铸婉约词的风格》(《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论贺铸豪放词的风格》(《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对贺铸这两类词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贺铸沉郁、丽密的婉约词风是其词体意识和拓新意识相统一的产物;他引诗入词,以“沉郁”充当其婉约词的内在体格,并熔“深婉丽密和顿挫”为一炉作为沉郁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豪放词风以雄豪、悲壮、旷逸这三格为主体。与此同时,关于贺铸对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观念的吸纳和运用的研究也深入开展了起来。诸葛忆兵在1984年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上,就专门从此入手,认为贺铸是继苏轼之后,比较全面地承继了苏的作风且将“诗化”革新推向深化的词人。
上个世纪末,陈心浩专门对贺词的诗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着眼点不是泛泛而论贺词的诗化倾向,而是从细部着眼,更加微观地审视其词的诗化特点。1999年10月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技巧》一文,着眼于贺词的诗化技巧,从语言、情与景关系的处理、篇章结构以及结构的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他的词无论从内容、情感还是风貌上都堪称为“诗人的词”;他在《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上发表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一文,认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体现了他词体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从音律方面看,他的词豪放而不隳音乐声韵;从抒情方式看,他更加注重词之传统的审美特征,或汲取楚骚遗韵,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写郁结在心的难平悲愤,或刚柔相济,以健笔写柔情。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已经站在了贺铸研究的前沿。关于贺词的地位问题
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贺词具有承先启后的过渡性作用,但对于贺词是位于哪两者之间的过渡,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宛敏灏在他的《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和贺铸》(《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贺铸的词有婉约与豪放两者的长处,“不完全同于苏轼,也不完全同于周邦彦,论他的词风是介乎二者之间”;1988年第2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诸葛忆兵的文章《贺铸词风格之多样化及过渡性》承继其观点,认为贺词“恰好展示了苏轼清雄旷逸的豪放词到周邦彦富艳圆美的和词之间的过渡”。
夏承焘先生和李维新先生则着重从贺词的豪放特征出发,得出其乃豪放一脉的中间人物。夏先生在他的《手批东山词》评《小梅花》(缚虎手)时指出“稼轩豪迈处,从此脱胎。”(《词学》第五期,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10月)李维新则在他的《步武东坡 继往开来———试论贺铸词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将他视为豪放风格中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他认为,苏轼开创豪放词风,“当时词坛名家,„„只有贺铸,当东坡在词坛上孤军奋战的时候,继之而起,扩大了词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给词坛吹进了一股遒劲雄伟的清刚之气”,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鼎盛一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其他研究
对于贺词,有两篇文章角度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以贺铸为参照系对辛弃疾词考察,因为二人“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赵佳聪:《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通过“探析二者的契合与相异”,来达到“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的目的;月人的《奉和贺铸的青玉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则从文本出发,对贺铸的名作《青玉案》及其几首步韵之作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贺词韵位的“疏密相宜”,节奏的“急缓得当”,语言的“奇妙无比”,对贺铸的词作了另类目光的审视。
三、关于贺铸其人的研究
钟振振先生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一书中对贺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对于贺铸的家世与生平所作的考订与记述,以其翔实与准确,堪称贺铸研究的里程碑,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多侧面的人:是武官,又是文官,且带有一丝侠气;此外,他又是一个藏书家,书法亦甚好,又善于制墨。如此丰富而全新的一个人,真让我们耳目一新;即使是从贺铸本人给自己所起的号甚至书斋的名字上,也能够窥测到他的性格特色,其自号“北宗狂客”,这是仿效其十五代族祖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而来,显示了贺铸对他的崇拜,更透露了贺铸性格中“狂”的一面。词人在作钱官时,效法王将书斋命名为“阿堵斋”,“令人解颐”,寓居苏州曰升平桥水轩时又称之为“曰升平地”,又可见其陶然自乐于世的心胸。李晓湘《论贺铸的性格矛盾》(《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首次探讨了贺铸性格中存在的矛盾:“豪侠狂放”又“细密深静”,“慷慨激昂”又“沉稳谨慎”,“刚健超逸”又“柔婉缠绵”,这种对立统一的复杂状态,就形成了他“丰厚完善”的性格。而关宁的《试论贺铸对杜牧的认同与继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则将这种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人格层面,他从《东山词》中大量袭用的杜诗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他更偏重于那些描写繁华之后的冷清、孤寂、忧伤之情的诗”,并从贺铸的人生遭际入手,“身世和经历的相似使他认同了杜牧的第二种形象,并在自己创作中选择同样的题材,从而在其词中构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感伤氛围”。杜牧的第二种人格形象就是失意颓唐、玩世自放的风流才子形象,贺铸对此是情有独钟。这篇文章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给贺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贺铸虽然文、诗、词皆工,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可以说,学者们对贺铸的词已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从内容到风格再到技法、历史地位等问题,都给再研究留下了很少的余地。
贺铸的诗,《全宋诗》共辑有十一卷,数量也不可谓少,但专门的研究还没有,可耕耘的空间还存在。对于贺铸其人的研究,也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在贺铸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很少有研究者提出,即贺铸存词二百八十多首,数量仅次于苏轼,位于北宋词人之亚,但对他的研究却一直不那么热烈,这背后的原因还值得探讨。
街拍
http://www.xiexiebang.com
J3S0BpRJIwWI
第五篇:发动机类外文文献翻译(中文)
.轻型发动机设计方案
摘要: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新一代汽车发动机燃油效率并不是像我们预料中的那样会有所降低。其原因:汽车重量的增加。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整车重量以及部分重量的分析知:曲轴箱作为一个单一部件具有潜在的可减少重量的部件,这篇论文讲述的是通过利用轻型材料和现代的设计手段减少发动机重量的方法。
将轻型材料应用于曲轴箱设计构思中包含着广泛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就是尽最大可能利用被选材料所具有的可能性去减少汽车重量,以下我将详细的谈论关于直列式和V-型发动机特殊方法的构思,发动机重量减轻也可以利用中小型发动机来代替又大又重的发动机,现代技术以被应用于现存的发动机设计构思中从而增加发动机功率重量比,使发动机性能得到提高因此它的市场价值也得到提高。
新型轻型发动机设计方案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传统发动机设计理念相比要尽量减小发动机零部件数量,因为这样对于减少整车重量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介绍:
汽车在生态方面和将来继续充当普通交通工具的要求已经显著提高尤其在美国和欧洲。通过合法的要求使那些有压力的顾客在这方面得到缓解。必需考虑到这样的事实,对于燃油的消耗,排放,回收在利用这些中心问题要有一个回应。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取的了进步,使发动机功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在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方面已经付出巨大的努力。通过应用直喷,废气涡轮增压和多气门技术于柴油发动机中,使发动机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新车取代与在它之前所有具有相类似功能车时,其新车发动机工作效率的提高并不是通过对原有车的有效改进。整个交通工具工作效率停滞不前甚至降低的原因是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增加了15%~20%的车辆(图1)。尽管轻型材料的使用不断增长以及设计者有意识的向轻型结构方面设计但是重量减轻却被其他方面所弥补。读者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得知:
多余的汽车外形 安全方面的改进
关于NVH舒适度方面的改进
持续性动力输出方面的提高以及汽车工作情况的改进 可靠性方面的改进
图1.交通工具重量减轻(由数据2反映)
车体增重并不是汽车发展的倒退。持续增长的顾客需求和严格标准要求向重型车方向发展,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消除这不利因素的最便利方式是减少车辆数量但是要保持发动机性能不变,所以曲轴箱引起我们特别注意因为它占整个发动机重量的21%~25%。大部分柴油机曲轴箱点火上峰值压力可达到16兆帕,在这样的压力下能够引起相当高的部分载荷。减少油耗,排放可以有利于改进车子的性能,也有利于降低车子零部件的制造成本。这篇论文讲述的是关于减轻现代高性能发动机的构思。图2显示的是典型2升排量汽油机核心部分示意图。一个显著的部分是曲轴箱,因为它具有将汽油机重量减轻10%~12%的可能性的部件。
第-2-页
图2.发动机主要部分重量示意图
每种材料的使用情况都需要被改进,新的轻型材料的使用必须要从技术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得以考虑。车体重量的减轻不仅仅局限于发动机的构思。
拥有大功率重量比和扭矩的发动机在减小发动机重量方面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对于现代柴油机能够达到最大功率强度所采用的直喷和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四气门技术应该被考虑到应用于缸径为75cm或更大直径的发动机上以便提高发动机功率重量比,但与此同时还得考虑到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图3表明在发动机生产周期是基于发动机结构的小改变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重量比来得以实现的。
通过诸如直喷和涡轮增压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功率质量比和扭矩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了,因为有更严格的排放法规来限制。因此在将来从结构方面下手会使发动机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应用轻型材料的设计理念于现代曲轴箱设计构思之中对于减轻车体重量是非常必要的。
图3.功率强度的提高
轻型材料的设计理念---不同单一或综合方案,它可以有效的应用于去减少典型车用发动机的重量。图4展示了四个有关轻型材料的设计方法。基本发动机构造,综合设计以及材料选择都是有很强的联系的因为它们与结构强度计算和有关声学方面有关联。
第-3-页
图4.重量减轻方案
对于曲轴箱设计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边界条件就是生产过程和功能要求。创新的设计方法对于使轻型材料的优点得以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更高的材料成本,简单材料去取代那些高成本轻型材料铁,轻型材料的联合使用以及发动机和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方法导致发动机更轻,零部件更便宜(图5)。
图5.部件的优化和轻型材料的成本
利用特殊的轻型材料去寻求最优化设计的努力经常被限制,因为额外的要求总是被强加在发动机家庭化设计中。例如专业生产线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如令人厌烦的空间,顶部高度等要有连贯性,然而提高现存发动机市场份额也是很容易的,如可以通过材料替代但
第-4-页
是要求被替代材料要具有机械制造性和装配过程连续性。完成一个重新设计仅需改变材料的性能。如图6所示。
图6.材料替代品CI→铝[3]
图7.AVL桁架系统构思的核心部位
第-5-页
图8.顶部板面设计
曲轴箱设计修正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具有适应性,同时在新的曲轴箱设计中要求有更多的修改自由空间,有一个曲轴箱采用AVL桁架系统构思来进行制造的例子[4]。AVL桁架系统在采用硬结构构思方面具有非常大的重量减轻的可能性。其它优点就是在声学方面和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整体性以及连接水平通道的油道设计方面。
首先这种桁架构思是采用压缩铅粉铁(以下简写为CGI)来设计曲轴箱[5]但与此同时也证实这个设计是基于灰铸铁曲轴箱[6,7和8]。
CGI曲轴箱中有一种敏感性材料被用于汽车顶部板面设计中,在图8中得到说明。有优良的声学效果和有可能减小顶部板面重量的板面最厚处约为10~14mm是应力集中区。较小的应力集中区域的壁厚约为3.5mm。在尽可能情况下采用轻型材料来作为曲轴箱凸缘区域最优化设计与那些通过付出昂贵的代价使壁厚达到最小化设计相比前者显得更好。]
图9.曲轴箱材料和设计的影响
材料选用构思---图9表明曲轴箱可能使用的材料,设计理念以及所选材料对零部件重量影响的一个变化范围。
第-6-页
图10.直列式汽油机曲轴箱构思
CGI材料告诉我们:尽管CGI与氯具有相同的材料密度但是将其融于轻型材料设计方法中那么CGI材料大约能将所设计的曲轴箱重量减轻10%的可能性。所示的部件是采用特殊的构思方法设计。由有气体和螺栓力的含铁材料所制成的复杂钢骨架使整个气缸成为整体,同时对整个气缸盖和轴主要突出部位造成一定的威胁。通过对钢部分溶解知:密封钢外部是由铸造的薄金属构成的。对铝部分溶解知:其是由铝合金构成的。低成本曲轴箱构思的应用受到限制其原因是由于复杂的骨架致使形成额外成本。为高速柴油机选择唾手可得的轻型材料是比较容易的,可以通过制造CGI 来分别镶嵌或者用球墨铁镶嵌在包括气缸在内的每个主轴承壁上。
今天,用重量可以减轻40%的铝材料设计取代了过去用铁的设计方案,尤其使用含有氯的亚铅制成的铸形曲轴箱已经被证实对于大部分用次曲轴箱的发动机都可以将其溶解,之所以这种方案原因除了具有突出的重量减轻的可能性外,还有:
优越的热传导性
具有支持复杂和精致结构的先进制造工艺的可能性 具有整体性可能 更小公差范围 市场优势
镁,是应用于曲轴箱中最轻的材料,尤其将其用于高速柴油机设计中是极富挑战性。镁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对于大部分采用镁材料曲轴箱研究发现,它会对有益于曲轴箱的铝部分进行溶解,燃而根据材料所具有减小重量的可能性将镁和铝用于曲轴箱最小壁
第-7-页
面处是不可能的。
用于典型发动机曲轴箱所选择的材料涉及到已被定义的参数以及如果满足发动机零部件性能需要所作出对材料的选择而引起的一些问题。表1主要材料的性能。结构硬度是由Young模数和材料密度之比来确定的。拉力和Young模数主要影响曲轴箱静力强度,主轴承所能承受的力以及气缸盖上的销子所产生的力。对于动力强度和可持续性峰值点火压力的主要参数是受材料的屈服强度来限制的。曲轴箱设计中材料的其它重要特性包括热传导率,机械制造性能,热屈服强度,在高温时爬坡阻力,湿度系数,热膨胀系数,抵抗冷却水、矿物油、盐水的腐蚀能力尤其是在重量减轻方面。
设计理念---汽油机直列式曲轴箱设计标准是具有高压力含氯的铸有铝的曲轴箱并且要具有大约4.5 mm厚的轴壳或者具有能进一步减轻重量现代化轻型曲轴箱的构思。以一种床板形式被安装的机轴(图10,左)具有能够进行对其外壁处理和连接着裙部的铝制梯形框架的设计构思(图10,右)。每个缸仍然可以通过铝套或者其它热传导套来代替氯衬套将其重量减轻大约0.5千克的可能性,同时取代氯衬套也有益于来自燃烧室的热进行更好的散发,从而可以避免在氯衬套与周围材料之间因热胀冷缩而形成沟槽。用镁取代曲轴箱以前所使用的材料可以进一步减轻重量。
图11.直列式柴油机曲轴箱构思
峰值燃烧上限压力可达到16兆帕的直列式柴油机曲轴箱所采用的普通衬套材料一般是氯。现代曲轴箱采用深裙部构思方法,正如所说的球墨铁(以下简写为SGI)轴承壁和铝制梯形框架。(图11,左)
曲轴箱设计理念是基于因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占主导的AVL发发动机隧道式构思[11和
第-8-页
12],这种构思是从声学角度考虑的,因为主轴承会受到高燃烧气体所产生的力作用以及曲轴箱里的声波辐射。这种设计会导致主轴承发生相对柔性变化但是隧道式却能形成大扭矩和大的屈服硬度。第一台AVL-LEADER发动机模型所采用的是单隧道铸形曲轴箱,此结构对于现代化大排量发动机是不可采用的,因此所展示出来的最优化曲轴箱产品要求采用两隧道设计[13],同时油泵、吸油管要求在梯子形框架内采用整体式。
图12.V-型发动机曲轴箱设计
铝合金在柴油机上的使用和铝制直列式家用发动机曲轴箱设计成功提供给我们联合化生产的机会。今天铝已经成为汽油机曲轴箱标准材料但是将铝广泛应用于高速柴油机仍然受到各种问题的捆饶如怎样解决主轴承壁应力集中问题,气缸套、顶部板面以及其它活动部件的扭弯问题。
有这样的零部件构思:在保证结构的高硬度情况下尽量减轻曲轴箱重量,经过调查发现砂型铸造铝或镁曲轴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如图11曲轴箱右边采用通销孔设计而曲轴箱采用镶嵌式床板并要求其具有支撑主轴承外壳功能的设计。在这些镶嵌中整体式线形突起部位也要能够去取代通销孔,同时这样也可以避免昂贵的装配工序。
表1.主要材料性质的比较
第-9-页
最新产品V-型汽油发动机曲轴箱设计已经被完成。同样还有直列式汽油发动机曲轴箱是一种高压铸铝曲轴箱,同时其具有通过取代氯衬套来进一步减轻重量的床板。目前大部分V-型柴油发动机曲轴箱是采用氯衬套制成,因为它具有高峰值燃烧压力。通过机轴中心线和采用SGI轴承外缘深裙部设计独立平面的床板设计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构思。每个主轴承上都有四个插销同时每个轴承边缘上又额外增加了水平插销,这对于缓解轴承边缘上的载荷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CGI优秀的材料特性使我们想到了将其运用到V-型柴油发动机曲轴箱设计中。尤其在主轴承周围有高载荷影响情况下所采用的氯衬套其重量减轻问题已经被解决。对于V-型柴油发动机曲轴箱不同设计所面临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被用于有限元素分析法之中进行比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选择砂型铸造曲轴箱一般采用成90°角的V-型8缸发动机(图12,左)。有限元素分析法认为每个轴承壁上要用四根插销,为了减小主轴承热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应该用大约4mm厚的轴承外壳来弥补。
图13.有限元素模型 有限元素分析法
有限元素分析法被广泛的运用于直列式和V-型发动机曲轴箱半缸3D设计中。有限元素模型法是由曲轴箱,床板部分,半轴承壳,气缸头以及轴承销组成(图13)。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主轴承壁周围的关键区域要进行持续性峰值燃烧压力计算。
不同变化的有限元素模型被负以静主轴承销力用来估算不同峰值燃烧压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发动机不同温度下动载荷。峰值燃烧压力受被估算的安全因素以及在静、动载荷情况
第-10-页
下主轴承变形情形两方面限制。在这次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变形必须采取笔筒的变形材料如AlSi9Cu3,AlSi10MgWa,砂型铸造镁合金用 SGI和CGI法镶嵌部分块,图14摘录了这些结果。先前的估算形成家用直列式柴油,汽油发动机高压铸形曲轴箱只能承受13.5兆帕最大压力,其床板采用增加镶嵌方法来分析。
图14.峰值燃烧压力极限(气缸内/核心部位=1.12)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在没有使用砂型铸造镁合金时,直列式曲轴箱(图11,右)屈服峰值燃烧压力最大可达11.5兆帕,而AlSi9Cu3可最大承受13.0兆帕,如果在没有采取镶嵌方法情况下要想使承受压力达到14.5兆帕必须采用AlSi10MgWa.CGI或SGI镶嵌铝或镁合金基本结构中时可允许峰值燃烧压力达到15兆帕甚至更高。
V-型发动机曲轴箱设计与直列式发动机曲轴箱相比,铝镁合金的V-型发动机曲轴箱设计要求更多条件。每个主轴承要求承受两个气缸载荷而不是一个。对气缸盖和主轴承进行必要的力平衡补偿是不可能的。与直列式发动机曲轴箱相比强制减小V-型发动机曲轴箱峰值燃烧压力具有相同的效果。
由于它们上述的一些基本原理应用于以上的发动机设计中,V-型发动机可以允许更轻点但是其零部件成本将偏高。采用铸形CGI或 SGI骨架适应于将峰值燃烧压力提高到14.0兆帕甚至更高(图12,右)。对于缸头销和主轴承壁强度的弥补要求使用复杂的框架而不是对每个主轴承壁采用独立镶嵌。如果采用多部件喷雾式衬套、铝衬套或热表层而不是采用骨架整体室衬套那么可使曲轴箱重量减小0.5千克。概要/总结
第-11-页
与采用最小壁厚的轻型材料相比,采用薄壁技术的含铁曲轴箱想进一步减轻重量已经受到限制。另外由于铅材料的密度小,汽油机、柴油机联合生产使铝合金的使用成为可能。现代曲轴箱应用轻型材料关键之处在于可以满足尤其是高速柴油机主轴承强度要求,满足缸套和顶部板面扭力的要求以及满足轻型曲轴箱声学要求。
将轻型材料应用于V-型发动机曲轴箱受限于可实现的强度。如果没有安装增加强度的装置的话,从有限元素分析法知,对于直列式发动机曲轴箱所承受最大压力为14.5兆帕而V-型发动机曲轴箱所能承受最高压力为14.0兆帕。在主轴承壁面上装有额外的镶嵌物(SGI或CGI)对于阻止现代化高速柴油机所产生的高峰值燃烧压力(15.0兆帕或更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复杂的铸骨框架仅适用于V-型发动机曲轴箱因为在更高级的交通工具中允许使用材料更轻成本偏高的零部件。骨框架结构最适用于在主轴承壁存在两缸负载。气缸套在骨框架结构中最好被设计成整体式。
尤其对于高速柴油机将最轻型材料镁应用于曲轴箱设计中是极富挑战性的。我们还得继续对含镁材料曲轴箱设计进行研究探寻其潜能。
发动机轻型曲轴箱的发展不仅仅是被选择材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发动机构思和设计方面的问题。在这篇论文里所涉及的轻型材料正在被逐渐引进到许多产品设计中,被应用于轻型发动机曲轴箱设计尤其现代化高速柴油机设计中。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