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4 16: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篇: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胡丹丹

201321011622)

摘要: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而“道”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根基。庄子哲学是直指人生,关注生命的哲学。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和理想的人格,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价值回归。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道 现实意义

对人生问题的意义,庄子有着独特的思考,他的豁达、超脱一直被后人借鉴和效仿,但却从未有人能够超越。尽管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当今社会,庄子的人生哲学依然会给人们教诲和启发,为人们解决自身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查阅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试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一、从“道”中悟出的智慧

庄子本人极赋浪漫主义气息又具有批判精神,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超越生命困境,达到个体的自由,向世人展示着他从容自然,豁达超越的人生态度。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智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

在庄子那里,人生中的烦恼和痛苦都可以被道点化,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庄子认为一个经验主体只有通过体道或道同而为一的方式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才能使人生具有终极意义。”①一个人真正掌握了道,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为道无形,无声,无穷尽;道生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道,意味着对生死的超越、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保持独立自我人格的人生境界。正如庄子所说“道无始终,物有生死„„”

在孔子那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还是是“敬鬼神,知天命”,而庄子却认为人与世界是容为一体的,没有隔阂,宇宙万物之间没有界限。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人们只有视万物与自身为一体,对人和万物抱有一种大同情之心,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二)无己、无功、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③,至人,神人和圣人是庄子哲学里三种理想人格的塑造。无己的意思是“丧我”,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的关系,这样的人才不会自私;无功,才能处理好人与他人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①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②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79.③<<逍遥游>> 因为热衷功名,势必与别人发生冲突;无名,不贪图名利,才能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三)外化内不化

所谓外化内不化,就是人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内心却是保持不变的。庄子是在提倡外在一定要很通达。外化就是说人要顺应外在,把外在的一切做到最朴素。顺应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庄子认为外在处世中,最难做的是说话。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辞,也不乱传闲话。除了这些,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要能看清外在的很多东西。所谓内不化,就是存在于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无论外界怎么变化,人都要坚持自己的主心骨,不能人云亦云。

二、摆脱桎梏,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是逍遥哲学的开创者,而他的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他既是一个的文学家,又是一个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哲学家。“庄子认为人生有中有四种限制,分别是时间、空间、生死和义利。”①

(一)超越空间的限制

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一文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空间的生物,我们当然知道这种生物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鸟”。可是庄子却展他的想象,超越空间的限制,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种生物。逍遥游的核心就在于破除世间的种种桎梏,不为物役,超脱一切困境从而获得完整、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二)超越生死的限制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突破生死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庄子能够淡然处之。也正是由于庄子深刻的体会出了“道”中的到了,才会有他那样从容的面对生死。“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其踞,鼓盆而歌”②,生与死从他人的绝对,到庄子那里就变成了相对,像昼夜交替、四季变换一样自然。

(三)超越义利的限制

面对义与利,庄子从容的选择了前者。他“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终他隐于南华山,写出了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南华经》。“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庄子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寻找一片净土去守护自己内心的宁静。庄子向来重视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不慕富贵的虚名,他认为荣华富贵往往会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在他看来,名和利,都不是生命真正的目的。

①②傅佩荣.庄子心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庄子·至乐>>

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物欲横流,人心躁动。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需要回归传统,找寻精神上的出路。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今人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良药。

(一)正确对待欲望

和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道家注重避世,提倡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那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呢?古语云:“知足者常乐。”在庄子看来,就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人的内心就会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如果过分满足内心的欲望,就会滋生贪婪,威胁到他人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稳定。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能祈求一个人的人格有多么高尚,多么的无私奉献,他只要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好。例如,企业经营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利润,但是企业不能任由自己的野心膨胀,用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来谋取利益而不顾自己的长远利益;对于为官者者来说,正确对待欲望就显得更为重要。“权利一旦滥用,就会滋生腐败”,如果当官者的欲望无限膨胀,最后受伤的肯定是百姓。如果现在的为官者都能从庄子那里学习哪怕一点点智慧,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那么的贪官污吏了。

(二)塑造理想的人格

庄子所塑造、构想的人格是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批判和超越。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着的剧烈变化的今天,个体自我往往湮灭在物欲中,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庄子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对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社会中个体必须保持自我批判精神,追求一种超越世俗、名利、自我的逍遥境界。

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理想人物及其赋予的理想人格,都具有“至人、神人、圣人”这种超越的品格。他所主张的超越品格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在追求实效,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始终不要忘了我们作为人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忘了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超越品格。否则,个体就会成为纯粹追求物欲的畸形人,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异化的限制。人是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甚至是生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今天,庄子所塑造的人格中追求人与万物的和谐正是人的全面及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寻找幸福的真谛

老庄的思想教人顺应自然,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事,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学会“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这样就能够适应社会繁忙的工作 3 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克己谦让,有利于谐调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使人消除自大自负心理,远离纷繁事物中无谓的争斗。用“齐物”的胸怀去对待世事,达到不为外在情境所烦扰的心境,树立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达到心灵上的逍遥自在,从而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拥有乐观、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只有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智慧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才能达到“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郁建兴,王新华.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浙江大学学报1994.4.张玉安.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味[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4

第二篇: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内容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庄子关于人生的几种观点,进而体现出庄子人生哲学的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有消极的一面,即颓废、自欺,只求自身适己的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他对社会现实的根本感受,决定了他的思想中心不是如何维护社会现实或改造社会现实,而是如何“仅免刑焉!”以他对宇宙终极的哲学玄想,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在文化史上烙下他深刻的印迹。

[关键词] 自然 物化 悦生恶死

庄生梦蝶

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摒弃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实现国家强身的必由之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国情,减少前进过程中的阻碍,而且能够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有二,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另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儒家以邹鲁文化为中心,注重社会人事,老庄思想则反映了荆楚文化的特点,注重天道自然。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中,一般来说,儒家思想构成其现实层面,道家思想构成其超越的层面,“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基本格局。

道家创始阶段以老子为主,以《老子》一书为中心,成为老学。道家发展到战国中期,由于庄子对老学的创造性继承的整体性超越,而与儒家分庭抗礼,并驾齐驱。《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集体著作,基本上可以看做一家之言。《庄子》及其对从《庄子》文学,义理的注释和阐发构成了一门与老学同中有异,自成体系的学说——庄学,庄学作为道家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英才多磨难,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有过贫困窘迫的生活经历。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司马迁的《史记》有他的小传,合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这一传记是最早记载庄子事迹的历史文献,而且又是出自于以忠于史实而著称的大史家之笔,应当是很有权威性的,根据《史记》记载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他的活动年代和孟子大约差不多,只是稍微晚一点罢了,所以后世多以孟庄相并称。

庄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身逢乱世,伤世忧生,只好走隐遁一途。他一生朋友不多,门徒有限,官场与学界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时有来往,交流思想,他在蒙这个地方做过漆国小吏,大概没干多久,后来和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从事于讲学与著述。他的生活是贫困的,有事靠打草鞋过活,然而他乐知天命,安贫乐道,敝屣功名,淡泊名利。

一、全生保身。社会现实迫使庄子不得不采取避世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他既要躲开荣誉,又要避免刑罚,恪守中道以求得全生保身。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也是道家重视个人生命、个人自由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庄子系统的总结和论述,体现了他关于人生的智慧。

庄子提出:“全生保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识到无用即是大用。他以《人间世》中的栎社树为例说,“栎社树之所以能长处,其大弊数于牛”全在于无用,否则,他早就被人们砍掉了。因此,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有用之物为人所用则不能自我保全,人莫知无用之用,然无用之物无人理睬,则可全生保身,这就是无用之大用,然而光是无用还不能做到全生保身,《山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才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一回答从逻辑上看具有诡辩的意味,实际上却正是庄子游戏人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俗语“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真自由”所表述的处世哲学。在庄子看来,材与不材之间还不是最好的“”之方,他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乎是妥当的位置,其实不然,这样还是不能“免乎累”。庄子认为,高水平的“游世”应当是“乘道德而浮游”,然顺其自然而处世。达到这种水平的具体做法是:不在乎美誉,也不在乎毁辱。像龙蛇一样时隐时现,如同龙建蛇蛰,顺着时序、环境而变化,不偏执于任何一个固定的点,不偏执于任何一方;任其自然,是游世与无为之境,做到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就不会遭到累患了。如果能做到“虚己”——在心理上把自己看作不存在似的,这样来游戏人生,这样来与人交往,就不会被人伤害了。“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陈鼓应先生指出:“庄子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出世的,而是介于避世与入世(游世)之间的。„„庄子的游世是要在权力结构的笼罩下保持其人格的独立,避免沦为工具价值或市场价值,要从功、名、利、禄的网络中提升一级,保持其无欲则刚的心灵和清醒的头脑。”不愿做统治者的御用工具,不幸卷入政治角逐的漩涡,庄子之游世更多的是对后世人生观的影响,促成了艺术人生观和审美人生观的形成。庄子之“游”的处世观,不是现实的处世观,不是实用的处世观,而是审美的处世观,是以超越现实,超越实用功利,超越自我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来对待人生,以获得的自由,内心的满足。审美人生观无疑拉开了人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后退一步看人生兴许比贴近现实看人生看得更为清楚,更为深刻。庄子“游”的审美人生观与孔子儒家的现实人生观互济互补,形成一种较为完备,较为理想的民族性格和人生观。庄子的审美人生观对历代文艺家、文论家影响深远。陶渊明不仅传造出“桃花源”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而且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游”的态度和心境来对待人生,形成他的审美人生观。苏轼,王国维诸大家、文论家的人生观影响主要是讲人生观与审美观紧紧抱成一团,事实上文艺家、文论家对人生的态度,也正是以审美态度和艺术精神来对待的人生观中渗透着审美观。二、一切顺乎自然。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又认为“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人的一生要听其自然,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它,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宗,这是道家思想最为突出的特征。老子在论述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时,用了一个简洁的公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老子》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也就是说道即自然,老子给了自然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天还要高,玄妙高远的自然哲学,落实到社会人生的层面,形成了庄子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庖丁解牛的故事,是对庄子顺其自然人生哲学的最好诠释。“解牛”故事,原是一个传说,多为哲学家所引述,以寄托自己的感慨,阐述自己的学说。管子用它说明用兵攻敌,要乘虚而入;《吕氏春秋》则用以论证精神专一的作用。庄子引述这个故事,则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使用以形象的解说其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的。社会之复杂,犹如牛身上的胫骨脉络,盘根错节,无可索解,这是天下的大险大阻。身在如此复杂而阻碍重重地社会中,人应当怎样行于世呢?在庄子看来世界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间”的。人生在世,应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行,同时,还要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和关注的态度,小心谨慎的行事,这样就可以畅通无碍了。在这里,顺其自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厚”,即不恃其情、才、识,无忮无求,不矜不伐,这样,以无厚入有间,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如此顺其自然的行于世,就会免去很多的碰撞摩擦,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了。

这里所谓“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在庄子看来,自然乃最完美的状态,任何形式的人为活动,都是对自然的伤害和破坏,《骈拇》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野鸭子的腿虽然短,接上一段便造成了痛苦,野鹤的腿虽然长,切断一节便成了悲哀。所以原本长的,不能切短;原本短的,不能接长。一切只有出于本然之性,才能无所忧虑,自得其乐。

由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庄子对那些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活动进行了抨击。《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踏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到伯乐出现,说他会管理马,于是剪掉马毛,削去马蹄,还在马身上烧烙印迹,络手绊脚的把马栓在一起,编入马槽。这样一来,马就死去十分之二、三了。到此还不算完,又将马饿着、渴着、驱赶训练它奔跑,还给它弄上些个装饰,这般折腾后,马就死去大半了。庄子以马为喻,说明人类的很多所谓文明活动,其实都是逆自然之理,违自然之性,都是对自然的反动和残害,最终会导致死亡的恶果。

庄子所说顺其自然,具有反对约束,恢复本性的意思,不管对于自然界的动物还是社会中的人类,庄子都主张任其性命之情,让其自由发展,反对人为的束缚或加工履行,他说:“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 牛鼻,是谓人”白鹤不需要天天洗了才白,它本来就是白的;乌鸦也不需天天染了才黑,它本来就是黑的。鹤之白,是鹤的自然;乌之黑,是乌的自然,它们都是最完美的,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辩何优何劣,谁美谁丑,更没有必要去染鹤或洗鸦,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就任其自然好了,亦同此理,牛与马天生就是四条腿,这是牛马的天然,而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绳子穿过牛鼻孔,这就是人为的,其结果是使牛马失去了自然本性,妨碍了它们的自由发展,此集中体现了庄子反对约束性,主张万物自然而然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天下的事物有它的自然本性,圆的它本来就圆,并不需要规来使它圆;方的它本来就方,也不需要距来使它方。钩曲规矩等等,比喻社会上种种桎梏,正是它们,使万物的自然本性受到了约束和伤害。

从自然主义哲学到顺其自然的人生观,这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路数,是行而上的玄想向人生实践的落实,一个“顺”字,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方面。从宇宙规模上来审视人生,以我之自然之性,顺天地指之然之性,这是正确的。譬如,天之性夏热冬寒,我之性冷了要穿,热了要脱,这大概是不能逆而只能顺的,如果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顺”的消极面就十分突出,一味安时处顺,不遣是非,结果反而造成自然本性的迷失,人只能顺应自然地变化,只能是天决定人,而人不能影响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只强调自然的作用和力量,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对自然的影响,所以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有道理的。因其只能培养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奴性来。

三、万物与我同化。庄子是一个奇人,他曾经做过一个奇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弄不清到底庄周梦中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是庄周,严北溟先生把它加工的更为精致美丽:炎热的夏日午后,庄子躺在花园的大树下乘凉不知不觉睡着了,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蝴蝶在馥郁芬芳的花丛间翩翩起舞,多快活啊!忽然,一阵凉风沙沙吹来,庄子醒了,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他懵懵懂懂地看看四周,又摸摸自己的脑勺,自言自语地说:“啊呀,这是怎么搞的,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的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真奇怪,庄周与蝴蝶是该有所区别吧?”

庄周梦蝶所表现的并非完全是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也不等于他没有人生如梦的思想,庄子说梦,确实有人生如梦的表达,人生无常,一切都在无序的变化中。哭也罢,笑也罢,苦也罢,乐也罢,是也罢,非也罢。人世间的这一切都是转瞬即变幻的情状,正好象是梦与觉,幻与真的变化,流转,毫无规律可循,也没有秩序可言。庄子还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个叫丽姬的人,本来是守边人的女儿,当国君刚迎娶她时,她痛哭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待到进了王宫以后,跟君主同睡一床,吃的是肥鲜美味,这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庄子以此说明人生也如梦幻,是变化无常的。更可悲的是,当人正在梦中,却不知道是在做梦。又是梦中还问自己是否在做梦,醒来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而且只有大觉后,才知道做了个大梦。在庄子看来,人间世事说白了就是一场荒唐的大梦,处在这梦境中的人,却好像什么都知道似的。称什么君,称什么臣,真是浅陋到家了。

庄子人生如梦的思想,显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如果从战国世事,人生无常,社会无序的现实来看,人生如梦,亦可以视作那个时代曲折的反映。

梦中本虚幻,不必认真执着,可与之虚与委蛇,可愉愉然游戏其间,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处于世间亦可视为处于梦境,照样不必认真固执,照样可以虚与委蛇,从容以待,悠优以对,这样,生活的羁绊就少了,精神的自由就多了。

四、聚散生死两依依。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反复加以讨论的重要课题,死亡生命的威胁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恐惧与焦虑,是人的精神不得解脱与超越的巨大桎梏,庄子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死。他既不像传统儒家以尽人事实现生命价值那么积极,也不像佛家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彼岸世界那么消极,他采取以从理,以理化情的方法,使情感不受生死、福祸问题的困扰,以寻求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

首先,庄子开始怀疑并试图破除悦生恶死的观念与情感,人之所以“好生恶死”,就有在于“好”、“恶”的情感,只要消除了这种情感,就能像古之真人一样“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而消除“好”、“恶”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破一切,“不以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就是受“安时而处顺”,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就能不被物所“结”所“累”。

庄子进一步提出,生死只是天地之气自动化万物的不同形式,人之生死为气之聚散,人死之后形神聚散,同归一气。《知北游》中谈到:“生也死亡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己!人若生,气之零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以“逍遥为一”的思想来阐释生死一体,使其生死观获得了宇宙论的内容,他又以气之聚散来阐述生死之变化,显然具有无神论的意义。

最后,庄子甚至认为生命是累赘负担,他把自我与道隔绝开来,而死亡反倒使自我复归于道,是人求之不得的解脱,表现出了厌世的情绪。

总的来说,庄子的生死观是达观主义的,对于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死是随顺自然地规律,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受到哀乐情绪的干扰,进入宁静的境界,得到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庄子在生死观上实行的以情以从理,以理化情的方法。

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做了认真的思考,他认为人和天地物一样,都是道的物化,人生是道不断物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种方式。《至乐》篇中写到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为什么妻死而不悲哀呢?因为他觉得妻子起初本来也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混杂在恍惚之间,忽然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性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亡,这好比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从无生命到有生命,再到死亡,人的一生不过是天道流转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但是,看破生死还是有“生死” 的观念存在,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还必须以死为乐,以生为苦,要“善生善死”,“夫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种生死其一,视死如归的态度,其实是对人生深深地失望,是消极的宿命论的思想。

总而言之,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有消极的一面,即颓废,自欺,只求自身适己怕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因此,庄子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也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鼓励人忘怀得失,超脱世间的那些纠纷而专注于艺术创造,二是庄子的思想和哲学是中国古代隐士思想的总结和发挥,其内在精神与气质极易的引起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旧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依靠,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庄子哲学做过这样的评价,“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总要遇到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的确,取消问题也不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庄子所追求的破除客观条件和外在的因素的束缚以实现精神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处理自身的身心关系,都将有所裨益。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一下先哲的声音,或许会启发我们的智慧。

参考书目与文献

1、王朝闻

2、谢扶雅

3、陈志良

4、邢贲思

5、何祖建

6、张铁民

7、【战国】庄周8、【战国】庄周9、叶至明

10、夏乃儒

11、张荣明

12、余力 主编 出版社

13、丁祯彦

中国青年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故宫博物馆

紫金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神与物游》

《宗教哲学》

《话说道家》

《哲学小百科》

《大学生文化名著导读》

《道家故事》

《庄子》

《庄子》

《道教与人生》

《中国哲学三百题》

《庄子说道》

《老子庄子合集》

《中国哲学史教程》

第三篇: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个非凡的思想家——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他妙解生死、漫画人生的旷达与幽默,让一代代的中国人倾心。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拯救人心,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在庄子看来,“事之变,命之行”自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庄子不信上帝,不信鬼神,也不寄希望于明主圣主,不相信“英雄创造历史”,他唯一崇拜的就是哲人。哲人,在晚周时代被称为“士”,即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手里拿着通向真理殿堂的钥匙,然而它不能决定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庄子看得很清楚,他不仅看清了自己的时代,而且也看清了身后几千年的时代。所以,庄子未曾赋予“圣人”,“至人”以重大的历史使命。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庄子奢望这种解脱也仅限于从天刑中解脱。他对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甚至是敌视的。这是对现实的否定,对过去的眷恋,也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庄子认为,自从有亲疏、贵贱、富贵、穷达的差别以来,人性就被扭曲了,所以他眷恋上古时代,向往未来“至仁”、“至贵”、“至富”、“至愿”的大同社会。无论对奴隶主的统治,还是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如果说他的思想不自觉地打上了阶级的印记,那也只能是士阶级的关于社会理想的印记。

庄子这样的“士”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知识是他们唯一固定的资本。春秋战国时期,专门从事精神建筑的士阶层已经彻底从统治层分离出来,丧失了对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这种分离使得士阶层具有了独立的品格,但也被投进了心物二元分裂的深渊。士阶层有独立的品格,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致于不得不依附于物质贵族求生存。他们自视极高,却又不能像君主那样一言定天下,所以又不免有一种失落感。庄子对社会的态度,便是既轻蔑又失望,他的人生哲学所反应的,已是丧失了物质领地而拥有文化的士君子的心态。他的人生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正是士阶层在乱世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求生存的哲学。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历史的兴衰荣辱不决定于知识分子的存在,圣人可以营运而成。如果生不逢时,不幸遇上“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的乱世,就只能求生存。但庄子傲睨权贵,悻直有余而游刃不足,这便决定了他“非遭时”而被当权者冷落,只有去做避世君子。

庄子的入世思想同他寻求个人解脱的人生哲学是相一致的,这与凭借“士”的身份沽名钓誉之徒不同。的确,庄子对政治心灰意冷,也厌恶官场上的众生相。《庄子·列御寇》载:“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栖牛乎?在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为统治者做“内圣”,而无“外圣”,是救不了人世间的。其实,隐士也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绝,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没有所谓“世外桃源”,庄子也不可能离开社会谈纯粹的个人解脱。庄子避世,是避官场,不是避人。《山木》载,庄子曰:“且吾闻诸天子曰:‘入其俗,从其令。’”可见,庄子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味。《人间世》云:“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俗”。“乐其俗,安其居。”道家圣人不过身在世俗,游心天地罢了。

《人间世》又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庄子不反对“爱亲”、“事君”,但认为应该顺情行事,不受个人喜怒哀乐驱使。从俗是“顺物”的社会表现,正像“顺物”是不得意的一样,从俗也是不得已的事。像惠施那样为人臣子,便只好从俗,顺从君臣之义。如果你不愿这么做,那就只有“喻牛辞相”,去做一个普通百姓。但无论从俗还是避世,庄周都劝众人不要有所作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乱世中能求全生,尽天年,已经可以满足。如果你梦想拯救社会,则外受人间刑戮,内受“遁天之刑”,永远得不到“悬解”。

而所谓“俗”,本身就包含着进化。《应帝王》云:“有虞氏不及泰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仁、义、知、教、德、商,这些都“俗”,把这些俗一一剥去,剩下的便是“天鬻”,那也只不过是上古社会的“俗”。齐古今的庄子自己不免厚古薄今,违悖了他不遗是非的宗旨。倒是他的血肉之躯,不得不与物俱化,在晚周俗世中做一个从俗的俗人。他也未尝不想脱俗,但真要脱俗,须先超越自我。个人最高意义上的解脱,离不开“使物自喜”、“无害私”的社会环境,个人这样去做了,影响的只是自家一人,别人偏偏要把他的意志强加给你,你又怎么能逍遥?所以你超越了自己也难以求生。

从庄子的避世、从俗到明正之治,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政治学说的深刻矛盾。避世是庄子个人遭遇所使然,他自己也未尝过得如鱼那般的“从容自得”;从俗是现实所使然,子亲之情、君主之义直到现在也没打破,庄子当然也不可能大破;明王之治是理想所使然,这个理想直到现在也没实现,庄周当然也无法实现。他相信避世是快乐的,又承认从俗是迫不得已,心里却怀着对人人平等的上古社会的眷恋和对“无害私”、“使物自喜”的未来社会的憧憬。

庄子的人生哲学,使我懂得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己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读过此书,让我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得到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也使我认识到于己于人,无论处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我去顺应的外在世界,而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

机械一班

车晓龙

第四篇: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模版)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例

摘要:

本文回溯了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以儒家思想作为例证分析其与人生的关系,又通过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代哲学,人生,儒学,现实意义。

一、古代哲学简述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是对思考的思考,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一门科学。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也渊源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在古代传统文化中, 最重要、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古代的人生哲学。

古人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极广泛的方面。其中有关于人和人性、人与自然关系、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的系统的理论;有对于人们交往和言行的完备的规范体系;也有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和丰富经验。其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多样, 各派学说异彩纷呈;从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到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各领风骚, 至宋代理学形成, 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补的格局。其间众多先贤写下了浩瀚的著作,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儒、释、道三家, 思想各有所异, 又有所同。简言之, 儒家积极, 以天下为己任, 刚健有为;道家贵柔, 主张清静无为, 返璞归真, 全身保命;佛教虚空, 消极出世。三家又都以天道为依归, 重视人格修养。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作用虽各有不同,却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其所异表现了各家的特点;所同则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 三家在互相吸取、互相融合中发展, 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由此绘出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图画, 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儒家思想浅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为探索儒学的人生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人禽之别——古代人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的回答, 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认为人禽之别在有义。孟子说:“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2德刑之争——对道德功能和特点的认识。孔子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即用道德教化来引导大家, 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3义利公私之辨——对群己关系的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 是义以为上, 以义制利。孔子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他肯定人们追求富贵的欲望, 但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受道义的节制。

4推己及人严己宽人——处理人我关系的原则。《大学》说:“所恶于上, 勿以使下;所恶于下, 勿以事上;所恶于前, 勿以先后;所恶于后, 勿以从前;所恶于右, 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勿以交于右”,孔子说:“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强调有道德的人总是首先要求自己。

5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孔子一生, 为匡救时弊, 周游列国,奔走呼号, 但终不为当权者所用, 还屡遭困厄, 他意识到他的道已经无法推行于世, 说:“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天与人不再像在孔子那里那样分为两端, 而是统一起来,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中庸》中有更简洁明白的表述:“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6致中和——人道的根本目标和原则。《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以天地各归其位为到达中和的标志, 都是突出了位的重要。

7修身为本——对道德自觉精神的提倡。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说“圣人与我同类者”。荀子, 虽反对性善论, 却也肯定“涂之人可以为禹”, 在这一基本点上与孟子完全一致。可见这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8人性论——对成善之路的探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孟子在与告子辩论中提出了他的性善论。荀子反对性善论。他提出首先要区分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人为, 即所谓“性伪之分”。他说:“性者, 天之就也。”

这样,就分了八个方面重新审读儒学,尤其以先秦的思想家为例,从中可以管窥儒学的人生意义所在。

三、现实意义探讨

第一,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有了寻求意义的人生,才能对人生进行有系统的反思哲学。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所以人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变为现实的活动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人的人化,人使自己成为人。人是一个人化的产物,是一种人化的结果,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例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遗传的机制,它以自身为中介而实现双向的认同:一方面,是个体向历史社会文化的一种认同;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历史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认可。教育就是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哲学教育;或者说,哲学教育,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人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它要求学习哲学的人永葆理想性的追求。

第二,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深刻的启迪。《论语》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通过其内涵的归纳与分析,探讨哲学影响的社会性。孝敬之道是论语朴素的起点。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智慧之道洋溢在字里行间。问知,子曰“知人”。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在心里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之道阐明了要学什么,怎样去学,学习怎样才能和生命结合起来的问题。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诚信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每个人内心的真诚出发,守住信誉,就一定能建立起一个诚信的社会。后世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包含了深邃的治世思想。孔子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当文明走过两千年,在如今有了法制保障的社会,道德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更能发挥作用。而忠恕之道孔子一以贯之地实行过。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最后,仁爱是儒家思想里的最核心部分。仁者爱人,仁爱将改变人生命的状态,并在自我与世界之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第三,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在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交融与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并持续产生影响。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重大变迁。几次被打倒之后的兴起证实了儒学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仍然存在的现实意义。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还曾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新儒学的兴起有其内在逻辑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以包容、扬弃的态度对待新儒学的兴起是必需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摒弃。

结语: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学术竞鸣,思辨迭出。儒学作为其中耀眼的一支,于人、于社会、与时代发展,都有着毋庸置疑的深刻价值。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与时代密切关联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科出版社.2005年.[2]于丹.论语感悟.中华书局.2008年.[3]钱逊.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4]孙正聿.哲学与人生演讲.吉林大学.2009年.4

第五篇: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 胡怡静 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 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婴、幼、少、青、壮、老六个阶段,学走路、学说话、拼命读书、认真工作、谨慎为人处世,再恋爱、结婚、生子、奉养老人,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所承担的人生角色也是复杂交错,怎一个“忙”字了得!跳出三界看人生,人生其实也简单,就是“生、死、上、下”四个字而已。生即生存、生活、生长;死即结束,终止。在生命存续的状态下,人的一生就活动在上、下两字之间。人间好像攀登高山,非上即下,上不去了就得下。可这一个“下”字,又谁能从容?不如学习庄子,让自己的心先站在红尘之外关照红尘,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超越自己!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哪怕如夸父逐日般注定不能成功,也可欣慰地说:我努力过了,我就是强者。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老人,他的思想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特别是他的处世之道。作为生活的指导的人生哲学,不仅要为人们进行自我的道德与性情修养提供原则和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为个体的存在做出社会定位,回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应对社会,即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与处世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因而,内在的修身之道向外展现,便是处世之道。

老子主张柔退不争。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具体来讲,柔退不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日“守柔”。“守柔”即守柔居弱。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武......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深知什么雄强,却安于雌柔,甘为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味,以此为天下的楷式;深知什么事荣耀,却安于卑辱,甘为天下的川谷。老子的本意是说,柔弱要优于刚强。柔弱之优于刚强,除包含柔弱最终要胜过刚强的策略性意义外,还包括与刚强不如柔弱的价值意义,这后一层容易被忽略。很显然,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除,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现在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起纷争,最后就酿成大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如果大家明白这些道理,估计就没那么的惨剧发生。

老子还主张虚怀若谷,《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庄子.天下》篇也说老子“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已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亦述老子谓孔子之言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足见老子对“虚”的崇尚。

老子喜欢用“谷”来形容“虚”,主张待人处世应虚怀若谷。他说古之善为道者......旷兮其若谷。

“谷”有如下特征:一为空豁涵容事物章河上公注曰:“旷者广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老子认为,大道有“虚”“藏”的特性,能够包容万物,以大道为楷模的“善为道者”待人处世,也应如空旷的山谷一样,胸怀广阔豁达,能够涵容一切。二为深邃敛藏。老子指出,“善为道者”是微妙玄通的、深不可识的,圣人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自珍自重而不自示高贵,从不有意显耀自己。三为处下不争。老子鉴于政风社情抢先贪夺,争雄竞强,故而主张处下不争,知雄守雄,知荣守辱,甘为天下的豁谷。其实处下不争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或处世原则,具有价值观方面得意义。再进一步说,这种德性好就好在她符合自然的价值和无为的原则,好就好在它得之于大道并体现了大道。老子的处世之道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用,它教会了我们做人对事应该心胸豁达,要韬光养晦,好好深造自己,虚心待人,这样才能成就更出色的自己。

一部《老子》,毋宁就是一部人生哲理诗;一部《庄子》,看上去虽多“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然究其实,却无处不透显出深湛的人生哲理。探讨老庄的人生哲学,就如同摘取和品尝一颗颗金灿灿的果实,其芳香沁人心脾。对老庄的思想了解越多,理解越深,我就越是被其深刻的内涵所折服。虽然我了解的仍然很有限,理解的程度也仍然很浅显,但我已从中收获了许多。单是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便让我受益颇多,使我明白人生不必处处显露锋芒,而要懂得示弱,要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来壮大自己。庄子的人生格言,则启迪着我去选择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短暂,不应该为了追逐名与利而煞费苦心,而应该挣脱名利的缰锁,去追求崇高的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与逍遥。人生路途中,遭遇坎坷不可避免,我们应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以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去看待一切,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创造意义非凡的人生。

下载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的人生哲学研究

    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

    庄子的人生哲学观[模版]

    唯自然的超越精神 ——论庄子的人生美学 周默 (武汉大学 文学院人 文科学试验班 2010300000013) [摘要] 庄子的哲学最终归结于对人性的思考和寻求人生的意义,从庄子的审美视......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世界文明史论文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 李镇明 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

    庄子的“逍遥游”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及其现实意义庄子的“逍遥游”及其现实意义《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之作,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称之为“庄学之冠冕”。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 林天黎 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

    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人生哲学则是他思想的核心部分,虽然它们产生于两千多前,但我们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庄子的智慧,而其中很多的道理对我......

    庄子与尼采人生哲学之比较

    李 靖 庄子与尼采人生哲学之比较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内容提要:作为哲人,庄子与尼采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如他们都力图恢复和发扬人之本性。对......

    人生哲学(范文大全)

    柏拉图人生哲学与佛家哲学的比较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主要是从「生」、「死」这两方面确定了生死轮回是人存在无可避免的必然处境,而人之所以要堕入生死轮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