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杜甫《吹笛》
(唐)杜甫《吹笛》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①,谁家巧作断肠声②。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③。胡骑中宵堪北走④,武陵一曲想南征⑤。故园杨柳今摇落⑥,何得愁中却尽生。作品注释 ①江总诗:“秋城韵晚笛,危树引清风。”瀚曰:首句本此。向秀《思旧赋》:“邻人有善吹笛者。”江淹诗:“金映秋山。”《南史·褚彦回传》:“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②曹植诗:“借问谁家子。”颜笺:“谁家,羡其善吹也。”张正见诗:“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 ③【唐注】风月分作一联,从《龙池篇》得来。《汉·历律志》:“律吕和矣。”《长笛赋》:“律吕既和。”切,谓其音凄切。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周王褒诗:“关山夜月明。” ④《晋·刘隗传》,刘畴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垂泣而去。《世说》,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围之数重。琨夕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周弘让《长笛吐清气》诗:“胡骑争北归,偏知别乡苦。”杨慎曰:字书:疾趋曰走,上声。驱之走曰走,去声。北走关山,疾走之走也,如《汉书》“北走邯郸道”之走。胡骑北走,驱而走之也,如《汉书》“季布北走胡”之走。两音不同。⑤《古今注》:“《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爱寄生,善吹笛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武溪深》词:“嗟哉武溪一何深,飞鸟不敢度,走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颜廷榘曰:武陵曲,即《武溪深》。梁简文帝诗:“但歌聊一曲。” ⑥故园,指杜陵。《宋书》: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词。《演繁露》:笛亦有《落梅》、《杨柳》二曲,今其词亡不可考矣。《旧唐书·乐志》:梁乐府《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词元出北国之横笛。颜笺:笛有《关山月》、《武溪深》、《折杨柳》及《胡笳声》,皆清商曲也。郭浚曰:此诗句句凄远,咏物绝调。蒋一梅曰:绝大手笔,声律极细,然有对意不对词,对词不对意者。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黄鹤注:梁权道编在大历元年。按诗云“胡骑中宵堪北走,”当指吐蕃而言。《通鉴》:永泰元年,吐蕃与回纥入寇,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酋长皆下马罗拜,再成和约。吐蕃闻之,夜引兵遁去。即此事也。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万千愁思。《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适于亲人故友欢会的良辰美景,而今夜,这凄恻哀伤、声声彻耳的“断肠声”,却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谁家”两字,以问语写听者“我”的感受,情味悠远。“巧作”一词,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满怀乡愁,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这一设问陡起波澜,借他人之笛音写自己之乡思,极具共鸣感。颔联紧承首句之 “风”“月”二字写,虚实相生。一写声象,“律吕相和切”照应上句的“巧”字,写笛音之悠扬宛转,这是写实;一写景象,“月傍关山”,写明月映照关山的图景,诗人在缠绵悱恻的笛音中神游万里关山,思绪如同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开去,这是虚写。“律吕”又作“吕律”,中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此处代指柔婉、和谐的笛音。“几处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照关山,自有明暗、浓淡之别;而以“几处”问之,实则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颈联由“关山”二字再次衍发联想。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下句是写诗人听了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上下对仗工稳,由远及近,以胡人之北归来映衬“我”的思乡之切。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说这两句“清绝”,主要是就此联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在古诗中,月色、笛声、江南常连缀一起,表达幽怨的乡思之情。如唐代诗人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尾联道出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故园”风景的悬揣,想必在如此萧瑟的清秋时节,杨柳早已枯黄、零落了;可是“我”,还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是以杨柳之衰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结句以反问收束,如何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诚如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之谓:“……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多用问句,或兴感、或写景、或抒情,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酣畅。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慷慨悲怨,自是一种风味。李太白谓“江城五月落梅花”,此亦以指《杨柳》,盖笛中有此二曲也。《唐诗训解》:出“风月”二字,分应首句。见其声能断肠,应第二句。“愁中”字亦与“断肠”相应。《杜臆》:何大复云:“此诗起结皆可作唐人绝唱,而末出一联其可恨。”余谓引刘琨、马援事以形容其声之悲,有何可恨?且使事融洽,妙甚。
三、四顶“风月”来,五、六顶“断肠”来。束语说到自家;而“杨柳摇落”亦根“秋风”,“愁中”亦根“断肠”,此章乃诗律之最细者。《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
五、六虚处传神。纪昀云:“风”、“月”分承,法本云卿《龙池》篇。
五、六妙切时事,不比“昆体”之排比故实。纯以风调胜,在杜集又是一格,故前人疑非杜公作。许印芳:“风”“月”分承,不为复。“山”字、“中”字俱犯复。《杜诗详注》:蒋一梅曰:绝大手笔,声律极细,然有对意不对词、对词不对意者。《围炉诗话》:少陵七律,有一气直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者;又有前六句皆是兴,末二句方是赋,如《吹笛》诗,通篇正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说者谓首句“风月”二字立眼目,次联应之,名为“二字格”,盲矣!“风月”是笛上之宾,于怀乡主意隔两层也。《唐宋诗醇》:吞吐含芳,安详合度,极顿挫之妙,而高雅绝人。明人何景明七律全本此种,千载而下,固有合续弦胶者也。《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濬)云:句句凄远,咏物绝唱。《读杜心解》:
三、四,分承风月,以申“巧作”……
五、六,用古而印合寇乱,而“北走”、“南征”,又即“断肠”之一证也。
七、八,翻古而感切家乡,而“摇落”、“尽生”,却与“秋”字为呼应也。句句咏物,笔笔写意,格法又出一奇。“却尽生”似拙。《杜诗镜铨》:此诗句句咏物,笔笔写意,用巧而不觉,斯为大家。《杜诗集评》:李因笃云:气机流利,声韵壮凉,末二句更自悠然。吴农祥云:时有拙处,不碍大体。
第二篇:绝句二首(唐杜甫)
绝句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一、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注释: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⑶鸳鸯:一种水鸟。
三、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
四、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第三篇:塞上听吹笛教案
课题:《塞上听吹笛》 教案序号:4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23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塞上听吹笛》 教学过程:
师:唐朝有许多诗人写下了无数描写边塞军事的诗歌,这些诗人被称为“边塞诗人”,高适(约700~765)就是其中一位。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四篇:绝句 杜甫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 杜甫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小学三年级 】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③奇:奇妙。④西子:西施。)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咏柳 贺知章 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春日 朱熹 南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①乞巧:七夕。)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嫦娥 李商隐 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
【小学四年级】
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①山西村:村庄名。②腊月酿的酒。③豚:猪。④疑:以为,怀疑。)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②之:去,到。③故人:指老朋友。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译文: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①使:出使。②浥:湿润。③更尽:再饮完。)
译文:清晨,渭城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四周青翠的杨柳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新葱绿。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453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①洞庭:湖名。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③潭面:指湖面。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①忆江南:词牌名。②谙:熟悉。③蓝:一种植物。)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③子规:杜鹃鸟。④了: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杂兴:各种兴致。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⑥傍:靠近。)
译文: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②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③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译文:美丽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碧空中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悠闲地游动。老渔翁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在地垂钓,乐而忘返。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①瓜洲:长江北岸。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了。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译文: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①榆关:山海关。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③聒:声音嘈杂。)
译文: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①弄:逗弄。)
译文:草铺满横野有六七里长,笛子伴着晚风发出几声鸣叫。从外边归来已经是黄昏后,不用脱掉蓑衣枕着月亮睡到天亮。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①安仁:县名。②篙:撑船用的竹竿。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译文: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词牌名。②茅檐:茅屋的屋檐。③吴音:泛指南方的方言。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老翁、老妇。⑥亡赖:同“无赖”。)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
小学
第五篇:《唐才子传·杜甫传》全翻译
《唐才子传·杜甫传》全文翻译
杜甫,字子美,是京兆人(古都西安(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他是杜审言的孙子,杜闲的长子。年少的时候贫寒不振作,客居吴越、齐赵之间。李邕为他的才学而感到惊讶,于是先去拜访他。后去考进士没有中的,困在长安。天宝十年,唐玄宗到郊外朝拜太清宫并祭祀祖庙,杜甫奏上了三篇文赋,皇上感到很惊奇,让他去集贤院等待诏命,并命令宰相去试试他的文章。擢升为河西县尉,杜甫不去任职,于是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他多次上疏,把自己抬高,而且说:“先祖杜恕、杜预以来,一直遵从儒家的思想,恪守官职十一世,等到我祖父时候又以文章闻名。我勉强延续祖业,从七岁开始撰写诗文,已经四十年,但是现在衣不遮体,经常寄食在别人家,我私下担心沦落死后将暴尸于沟壑,感谢皇上怜悯我。如果能让我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绾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绾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要是拿杜甫顶罪,就会闭塞言路。”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润州樊晃为他作《杜工部小集》,流传到今天。
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能够行事,能够行事也不一定能言善辩。纵观李白、杜甫两人,在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之时,朝政动荡之际,句句都震撼人心,赞扬指责过失,他们忠孝之心,惊动了历史,文赋文采的妙处,以至于都震撼当时,兼有众人的长处古今都难有,集古今名作之大成,历代以下,都要相见他们的作品。可惜他们卓越的才能还没有施展,这样的奇才
就早逝,竹简和白绢显得没有了声色,仅仅留下了空白,真是太可悲了!以前的人都说杜甫的典雅庄重,李白的洒脱自然,这样神圣的时代,就是他们所造就的啊!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在李白、杜甫的门前进过的人就难以作诗了,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啊!全文翻译,其中本人翻译一二,另有借鉴,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才朽学浅,偏颇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为盼,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