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
解读杜甫
1、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那今天的俗话说,就是有些背时。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 ·杜审言》也说他 “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 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很多,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2、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一直想当他的诸葛亮),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言文介绍
《国学宝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诗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中国文学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杜甫(百家筝坛)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杜甫隐逸思想表现出来有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触景生情,在生活中,一些幽僻之景,会触动他,使他产生归隐之情。——在天宝之末,安禄山未乱之前,杜甫写了《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韦曲乃贵家园林,侯王别墅多在于此,是行乐之胜地。诗人写道“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对此韦曲春景,诗人动了归隐之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在第二首里,诗人写了韦曲诸胜景:“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表达自己羡慕村居幽事。“好鸟不归山,言鸟犹知恋,引起下截意。”(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在诗的下半截,诗人慨叹城市尘缘。诗末,诗人说“谁能与公子,薄暮欲俱还。” ——在天宝十三载,诗人未授官时,写过一首《渼陂西南台》,诗里首叙渼陂美景:“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佛识鲛人,空濛辨鱼艇。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对此渼陂美景,诗人顿生栖身物外之思:“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知归俗所忌,取适世莫并。身退岂待官,老年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诗人要具扁舟逐清景,这与太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同调。自京赴奉先之后,诗人写了一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诗中“微则竹树花草,变则烟雾风雨,仙境则沧州玄圃,州邑则赤县蒲城,山则天姥,水则潇湘,人则鱼释子,物则猿猱船,妙则鬼神,怪则湘灵,无所不备。”(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诗人对此画中美景而思托身外:“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在乾元元年写的《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里,诗人见画中“松下丈人巾屦同,偶坐似是商山翁”,因此诗人“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淡来悲风”。“诗人因松下老人而动商山之兴,盖世乱而思高隐” 同上。另外,还有许多因触景而顿生高蹈远引、栖身物外的隐逸思想。如:乾元元年写的《崔氏东山草堂》、(《秦州杂诗》其十三、十四、十五)、在去成都路上写的《石柜阁》、在广德二年自梓州往阆州写的《玉台观二首》、在大历二年的夔州时写的《覃山人隐居》等等。在这些诗里,或曰“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秦州杂诗》十四);或曰“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石柜阁》);或曰“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玉台观二首》)。——第二,是世事艰难,久未授官,或在贬官、弃官之时。——在天宝十一载,诗人困守长安,献赋不遇,心情极为复杂,写了《曲江三章五句》。这三章中,有悲叹、伤其不遇:“游子空嗟垂二毛”;有达观、放歌自遣:“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亦有归隐之志:“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在天宝十三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时,往见诸官,诗人写《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里诗人认为,朝廷与他似乎隔霄汉,因此想念山林。想自己多年来,漂泊如一叶浮萍,累及儿女忍饥挨饿,不禁于日暮途穷之时潸然泪下。于是,诗人想到“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想到了遁世隐迹。——天宝十四载,诗人在率府时写了《去矣行》。诗人“宁为鹰之飏,不为燕之附,以野性旷荡,不屑觍颜侯门也”。(同上)所以,诗人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表示要餐玉蓝田,也就是说要托之以遁世。——至德十二载三月甲戌时,诗人写了《喜晴》。这时正是干戈横放,龙蛇相斗,安史之乱未平,而农事多荒芜。诗人对此乱世,思古人之高蹈:“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叹自己避世已迟:“顾惭昧所适,回首白日斜。汉阴有鹿门,沧海有灵查。”最后诗人表示决意远去,故不作空嗟:“焉能学众口,咄咄空咨嗟!” ——大历五年,诗人漂泊耒阳时作的《回棹》诗里诗人因谋生之故频频作客远游,深愧自己不能安身立命。表示要托迹襄阳:“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 ——杜甫一生奔波漂泊,像这种情况很多,因此,这种流露隐逸之思的诗也就很多。比如,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时写的《遣兴》、《遣兴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广德二年秋在阆州时写的《过严氏溪放哥》,大历元年在夔州时写的《西阁二首》、《园官送菜并序》等等。这些诗里,或曰“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芝草”(《遣兴三首》其三);曰“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举家隐鹿门,刘表焉得取”(《遣兴五首》其二);或曰“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秦州杂诗》其二十);或曰“诗尽人间兴,蒹须入海求”;或曰“懒心似江水,日夜向沧州”(《西阁二首》);或曰“志士采紫芝,放歌避戎轩”(《园官送菜并序》)。这些诗句无非都是表示自己欲隐栖遁迹而已。——第三,是在与朋友交往,尤其是与逸士高人交往时的酬赠之作中经常流露出隐逸思想。——天宝三载,诗人与李白在东都交游时写的两首与李白有关的诗,一是《赠李白》,另一首是《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在《赠李白》里,诗人自叙自己厌恶都市:“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并表示自己避世引年无术:“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最后表示欲与李白遂偕隐初志:“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在后一首里,写与李白“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而寻后所见的是“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诗人对此而思物外之游:“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在未献赋之前,诗人写过一首《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人自叙不遇,漂泊沉沦,无复遭际:“飘荡云天阔,沉埋日月奔。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并表示自己唯有学嵇中散、愚公玩世而隐迹,从此归老旧乡:“中散山阳锻,愚公野谷村。宁纡长者辙,归老任乾坤。” ——天宝十三载,诗人写的《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中,诗人先叙逸人之居,记玄都坛幽僻之景,后称羡其抱道高栖,超于尘俗:“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置身福地何萧爽。”诗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大历二年,诗人将往潭州时写了《别董颋》。诗人素有欲居襄阳故园之志,所以因董颋适邓而想到:“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就是说,自己也将取道汉阳,登岘首,皂帽采薇,为终隐之计。———杜诗集中还有很多这类诗。像天宝中在京师作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天宝七年作的《奉寄河南韦尹人》,天宝十三载作的《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送裴二虬尉永嘉》等诗中,诗人或曰“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人》);或曰“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或曰“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送裴二虬尉永嘉》)。
———第四,是居址比较固定,生活比较安定,心情比较舒畅时也易表现出隐逸思想来。这种情况主要在卜居成都和暂居夔峡的时候出现得较多些。——上元二年春天,诗人卜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已落成。此时的杜甫,远离烟尘之外。他写了《为农》,流露出诗人要在此卜居为农并要终于这“锦里烟尘外”的想法。诗人一年几飘荡之后,于此方得暂定。诗人喜爱这烟尘不到的幽僻之地,以之为仙隐:“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诗人竟以不得丹砂为惭。——在上元二年夏诗人写的《江村》中,诗人俨然一个与世无求的隐士。他所看到的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诗人已是物我两忘:“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诗人“匍匐多年,到此始得少休” 同上。此时的诗人觉得只要有人供米填饱肚子,身外更有何求?
—_——上元二年秋写的《朝雨》中,诗人早起,见江云乱眼,雨势骤来,而鸳燕避雨。诗人想起黄绮、巢由,并庆幸有草堂樽酒托身,远离尘世。——大历二年东屯时作的《晚》: ——杖藜寻巷晚,炙背近墙暄。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仇兆鳌评析此诗说:“僻则与世无关,尊则自得其趣。朝问府主,耕学山农,见野人不豫国事矣。末言与物偕息,写出优游自在之意。” 同上 ——大历二年冬作的《写怀二首》的前一首中诗人写道:“鄙夫到巫峡,三岁如转烛。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朝班及暮齿,日给还脱粟。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谷。用心霜雪间,不必条蔓绿。非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诗人叙客夔之况,表示自己随遇而安,无意于安排,但顺其幽居之兴。接着诗人写道:“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曲直吾不知,负暄候樵牧。”流露出任运自然,不与人情竞曲直之意。
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隐逸思想有如下特点: ——首先,终其一生,杜甫的隐逸之思是不绝如缕的。虽然不同时期表现得不一样,有时强烈些,有时淡薄些,但从未断绝。按照萧涤非的划分,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在第一期,即读书游历时期中,有《题张氏隐居二首》、《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等诗;在第二时期,即困守长安时期,有《冬日有怀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赠比部萧郎中十兄》、《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渼陂西南台》等诗;在第三个时期,即陷安史叛军、为官时期,有《喜晴》、《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赠阮隐居》、《秦州杂诗二十首》、《苦竹》《左还山后寄三首》、《寄李十二白》、《石柜阁》等诗;在最后一期,即漂泊西南时期,有《为农》、《早起》、《朝雨》、《严氏溪放歌》、《寄常征君》、《覃山人隐居》、《耳聋》、《别董颋》、《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幽人》、《回棹》等诗。这些诗中,都有隐逸思想流露。——其次,虽然在杜甫一生中,隐逸思想不绝如缕,但在杜甫的思想中从未占主导地位。他的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因此,他从未消极过,更没有颓废过。他既没有像王维那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也没有真正的“山栖谷饮,高居深视”(《与魏居士书》)。他的一生是“奉儒守官”(《进<雕赋>表》)的一生。他“穷年忧 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他“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铁堂峡》),他“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散愁二首》其二)他“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坐愁》),他“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 《承沈东八丈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面对这残酷的社会现实,他感到极端的屈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感到愤愤不平:“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同上);他感到万分悲痛:“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他感到非常孤独:“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但是,诗人“达则兼济天下”,他任拾遗时上疏救房琯,自己却落得个比房琯还重的惩罚。他穷也未独善其身,他“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关注国事。对平叛的皇帝、将士提出意味深长的警告:“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洗兵马》)——最后,杜甫全集共有一千四百八十多首诗,但没有一首诗表示要把隐逸当作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他不像卢藏用、孟浩然、李白那样,将隐逸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从而最终达到入仕的目的。据《大唐新语·隐逸》记载:“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冀征召,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士,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终南捷径”这一成语就出自这里。他更不像李白,未见召时,“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隐’”(《唐才子传》)。一旦唐玄宗召他入宫,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孟浩然四十岁以前在家乡襄阳隐居,亦是以退为进,以隐取仕。不仅如此,杜诗中也没有表示自己“吏隐”的思想。杜诗中只有两处提到“吏隐”和“隐吏”:“吏隐逢梅福、游山忆谢公”(《送裴二虬尉永嘉》)、“隐吏适性情”(《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都是写别人,并未表示要自己做“隐吏”。他没学比他年长的大诗人王维那样“半官半隐”,身在朝廷而心存山野。也不像后来的白居易“中隐”。完全退隐山林是不容易的,对王维来说就是这样:“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扣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不忍,而终身惭乎!”(《与魏居士书》)于是他“半官半隐”,觉得无不适意。而白居易把“半官半隐”发展为“中隐”,这样既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稳定而可观的生活来源。身在仕途而不问政治,远离流俗而不遁迹山林,既能全身避害而又可免除山林的寂寞。然而,杜甫不是这样的。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陈俊卿说:“杜子美诗人之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 qiong 溪诗话序》)这就是杜甫伟大之处。——因此,通观杜诗全集,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中的确存在着隐逸思想。这无损于杜甫的伟大。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古人,我们无须为尊者讳。陈贻焮《杜甫评传》认为杜甫说的是牢骚话。萧涤非的《杜诗选注》也叫我们不要把杜甫当作自了汉(《秦州杂诗》其二十注释)。如果杜甫只偶尔说过几次这样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认为是牢骚话,但说多了就是其隐逸思想的反映。
第二篇:杜甫
杜甫
一腔热血,十年奔波,只求忠君国。不料君蒙蔽,不识其才俊。曲折,曲折。险遭不幸,官场路难行!;
谪迁之意孤独,忧国怜民感慨。怎受得风声?处处伤情。潼关吏甚安史兵,终日战战兢兢。
妻子别离,月是故乡明;杜鹃啼血,感时花溅泪。无奈下,徒登高。有霜爬上眉梢。
爱诀别
——读林觉民《与妻书》
此刻,在我句读完最后一个标点,手中的笔滑落的瞬间,我突然难以抑制地趴在桌前放生大哭。我尽乎绝望地相信,也许有生之年,我不会再读到像这样一封催人泪下的情书了,再也不会了。这封在血与火、爱与恨、生与死之间洗炼成的《与妻书》,像一首卓绝的诗,烙着爱的诀别,注定了只能在那样一个风云涌动的动荡年代高傲地绝版!
一方锦帕,四四方方地承载着棱角分明的情与爱的告别,在那个星月无光的不眠之夜,林觉民赴死般的情怀那样决绝,明知不可为而偏欲为,为了以身相殉的革命,为了理想尽头的共和,他只能选择抛弃小家与妻子陈意映。滴不尽的血泪,化不开的浓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笔不知如何在锦帕上运笔,告诉意映他选择抛弃她了吗?告诉意映他要死了吗?不知道啊,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场分别,却都不是为这最后一次生与死的分离做的彩排啊!
他于如漆的暗夜里回味内心最明媚的记忆:“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忘了离别,忘了生死,只记得他与她的低语浅笑,温暖如春。啊,爱这么短,遗忘却这么长,“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此后,他会成为意映夜夜的惊梦,日日的折磨,林觉民不知道未来载沉载浮凌迟一般的岁月,他的意映该如何独自熬过那些似乎永不止休的日日夜夜„„
管不了这么多了,垂死的中国需要鲜血来祭拜供养,压制的民心需要用炮火来引发,“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为了天下更多的妻子不再像意映一样流泪,为了更多的丈夫不再如自己一般挣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用血与火、灵与肉、肝与胆来奠基他辈之人为之共同追求的名为共和的梦想!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意映,只能成为林觉民心中永生那以弥补的亏欠„„
一灯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给林觉民的只是这样一点微弱的稀光啊,照不亮前方,照不亮爱情,他有多爱她呢?如果情爱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会是万丈无限。林觉民书“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小爱点亮大爱,他爱着意映,也爱着中国,正是他对意映爱的信念,支持着他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视死如归啊!
感天动地的爱必将以翻天覆地的时代作为背景来陪衬,轰轰的炮火在历史中回荡,如雨的子弹与人得血肉沉闷地撞击,在昏天黑地中开出一朵朵明艳的血花。黄花岗,历史不会忘记的地方,林觉民的坟墓,陈意映的噩梦。“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别了,意映,别了,至爱的人,为了我的爱,为了你腹中的小觉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呜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长地久,然而爱情,却可以!
与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过卑微
或许从年少的励志格言里,我们就来是听到关于生命的种种,比如“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他只有一次”;“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的确,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和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过卑微,正像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说的:要是人生是一连串的数字的话,那么身体健康就是前面的“1”,金钱,事业,爱情,就是后面的“0”。显然人生要是没有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而这里所说的健康,自然是延伸意义上的生命。
看到了生命如此宝贵,因此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好它。更何况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如果身体垮了,其他一切都是徒劳的。
虽说我们要为了事业而奋斗,要为了家人而拼搏,但我们绝不能忽略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自己,爱惜自己。让自己拥有完整的,健康的,愉悦的生命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的生命更珍贵!和生命相比,任何痛苦和烦恼都显得无比渺小。我们不一定等到生死关头才感悟生命的可贵,而应该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生命。只有拥有革命的本钱,我们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的人生之战。
不难想象,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都难免会有痛苦和烦恼。那么,要想应付各种挑战,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平衡能力将会很难应付。
古人说:“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容易保持年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我说我有病,真切的承认了,无论古时还是如今,其实我们早已生活在这个病态的世界里,无药可救,即使你再难受,我们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病,那些深藏在身体里的负能量,在血管里膨胀着,流动着,看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各种滋味深长。
无论是怎样的爱情,是人鬼情未了的生死两茫茫,还是梦牵自家花园的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总觉得,在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还是谁错的多,而是在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里,你遇见了谁,就会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你若离开,后会无期,时间会把一切平淡。我想这就应该是对待感情的态度吧,谁也不怨谁,只有谁爱的更多。
其实杜十娘不必一死,既然已是自由之身,又何必为了一个牲畜之人而投江呢,十娘应该拿着自己的百宝箱,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些钱,足以余生不愁生计,也可用那些钱救出更多的风尘女子,让她们不再走上自己的路,好好的生活下去,这才配得上女侠的称赞,有一死的勇气,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此时的十娘是不是也懦弱了些,一死可以,但要为值得自己去牺牲的人,可是李甲,从始至终,就是一个肮脏内心的人,何谈爱情呢,觉得这不是爱情,只是一段孽缘而已,不要也罢。
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是不是这样的词句来得有些讽刺凉薄,其实爱一个人是有理由的,如果当有一个人说,爱你是没有理由,那是因为,他/她钟的不是你的情,而是你的脸,你的钱,罢了,你也不必问他、她,你爱不爱我,因为若真爱,它早已深藏在你的生活里。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你若离开,后会无期。
词绝天下
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在宁静的淡淡午后,捧一卷素札词笺,静静的把自己支付于那清丽的文字,任由其在我的思想里游弋。或长或短的句子恰能直抒胸臆,华丽的辞藻间构架的是馨香绮丽的古韵。
(一)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最先读到的便是清照的词。那“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沉碎在粉红色的荷蕊里,久经不衰。少女的本性在那一刻显露无疑,天真,单纯。涉世未深的她在自家花园里偶遇明诚的那一刻,娇羞的“和羞走”,还不忘“倚门回首”,看一眼这意气风发的男子,最后“却把青梅嗅”。她的爱情,同这园里的花一同绽放在这碧天白云之下。
新婚燕尔,她是幸福的,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如朝露般易逝。仿佛只是一个转瞬,天下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战火纷飞。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她被迫与心爱的丈夫分开,在各地辗转。她丢失的,不仅仅是珍贵的书卷,更是她的人生。再也看不到她“沉醉不知归路”的率性与洒脱,站在萧索凄清的凤凰台上,她凭栏远眺,似是在望明诚,似是在望人生,却只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幽深的庭院里,陪伴着她的只有寂寞与离愁,黄花落了满地,萧瑟的秋风拂过她的身子,那人竟比黄花还瘦!
纵然这位落魄的才女晚景凄凉,但她的词始终如一的像她的名字——清照一样,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幽丽。在宋朝的烟云里,她如一朵风姿绰约的青莲,携着倾尽天下的词,从那藕荷深处飘来。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从来没有一句词,能像“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打颤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这样一种爱情,能像纳兰容若的人生这般叫人断肠;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像纳兰容若这般风华绝代。
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气不凡,前途顺畅,是多少人钦羡的对象?他却不注重名利财富,专注于文学,追求灵魂中的真、善、美。“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如是说。但命运却待他不公,让他邂逅了人生最美丽的爱情,却又将它无情的夺走。心爱的妻子已踏赴黄泉,在多少个梦回的午夜,他独自垂泪伴月到天明,吟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对月诉说着对爱妻的思念。
他带着一颗玲珑的赤子之心,游走在这红尘俗世之中,倚竹赏菊,吹月饮觞,氤氲出一句句烁光闪影的词句,却又悲叹“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这浊世之中,纳兰容若,胸纳幽兰,神容略若,写着他绝世无双的词,流连在无尽的爱与忧中。
(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江城子》
一个豪迈的血性男儿,他立志报国,发誓要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无奈仕途不顺,一再被贬谪,他也曾为此忧怨过。中秋之夜皎月如玉般倾洒人间,在这合家欢聚的时刻,他却孤身一人。且有前途渺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这种思念,这种孤单,这种彷徨,唯有对着圆润清华的月光吐诉,和着浓香烈酒咽到肚里,断肠。他并没有一直忧怨下去,他的胸怀是豁达的,他相信,只要有真心,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共赏婵娟。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是百姓,所以即使被贬谪,依然是“倾城随太守”。
在人生的起伏中,东坡是坚强的,他有如东岳泰山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又有滚滚长江般的豪放,亦有那千转百回的似水柔肠,更有那绝响于天下的文采!
合上素笺,那些精美的词句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那些流光溢彩的人生在我眼前一幕幕浮现,那些如泣如咽的忧诉在我的心头萦绕。一句句词,就像一道道长虹,划破我人生的天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古韵犹如一卷华丽的古卷,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章;古韵犹又如一片似锦的繁花,词就是其中绚丽的一朵;古韵亦如那深邃的星空,词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星子。在斑斓的古韵中,词绝天下!
第三篇:杜甫
杜甫
在我的家乡河南有许多名人,他们有的是名贯古今的诗人;有的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有的是报效祖国的革命英雄;有的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有的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家乡的名人还有很多。今天我就来说说中国的大诗人: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出生,770年去世,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的一生颇有些曲折,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天资聪颖,据称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杜甫的影响也很大。他的诗则集古之大成,内容无所不包,兼有各种风格,诗境空前绝后,不论古人还是来者,都无法超越他了。杜甫的诗被后世的诗人推崇备至,写诗的人没有几个不称道杜甫的,金圣叹把杜甫诗列入才子书之一。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是从他的成就和他在后世诗人心中的地位给起的。
听了介绍你一定对“诗圣”杜甫有了一定量的了解吧。
第四篇:杜甫(精选)
第九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杜甫的概括有的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的山水画,说他的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的军队,很多的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再如他的《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的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的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的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的北面,“阳”是山的南面。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光线的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的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的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的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上泰山的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的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可见杜甫的写法是很细致的。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题为《羌村》的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后写的。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的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的“夜阑”是夜深的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的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的看一看,到底这是真的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的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的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的时分,一个日暮的黄昏的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的回来。接着写惊——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的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的时候,是一种吃惊的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的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的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的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的描写,逐步地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又呈吴郎》都是这样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从自己住的那间茅草房被秋风吹破,然后写到天下的寒士;《又呈吴郎》是通过一个老太太联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拟人的写法,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流泪,觉得花也在流泪,自己怅恨离别,听到鸟叫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能够值万金,非常难得,这真是体察到了久别家人后接到家书的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不仅白了,而且也逐渐少了。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从大处着眼,写得很悲壮。
第三句和第四句角度改了,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了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这样就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里的一个细小的侧面穿插起来写,这些细节也是表现那个重大的主题的。又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这首诗,它是由国及家,再由家及国,先写国家的大事,然后写自己的家庭,写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写国家的大事,用自己一个家庭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写家庭的时候又是着重在儿女的衣着上,在纵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忽然插入一大段儿女的衣着的细致描写,这段是写得十分精彩的。“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脸色苍白,是病态,是因为吃不饱饭所致。“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这两句写孩子看到父亲回来,转过脸去哭起来了,这时候杜甫看到他的孩子脚很脏,连双袜子都没有。为什么“见爷背面啼”呢?乃是因为,孩子久不见爷,已经生疏了,已经把爷当作生人而羞赧了。为什么“垢腻脚不袜”呢?乃是因为家贫,买不起袜子啊!“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那两个女儿长得快,没有新衣服给她们穿,身上还是那件旧衣服补了又补,穿着不合身,既小又短,只是刚刚能够遮住膝盖。“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妻子把过去的一些织了图案的丝织品都拿来给孩子改成衣服,做了补丁,所以原来那些丝织品上的图案颠来倒去的,根本接不上茬了。这几句是写他的儿子和女儿,是他刚回到家里看到的情形。下面接着写到他这次回来带了一点钱,因此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这时他的瘦妻的脸色渐渐地好了,他的女儿也学她母亲的样子梳头、搽胭脂、画眉毛,在打扮自己。“痴女头自栉”,自己拿了一把梳子在梳头。“痴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傻丫头、傻闺女,这是对爱女的一种昵称。“学母无不为”,学她母亲的样子,看到母亲在打扮,也跟着学。可是她不会打扮,所以早上起来打扮的时候随手乱抹,又涂胭脂又涂粉又画眉毛。杜甫看到他的小女儿这个样子,感到又可笑又可爱。这一段是插在纵论国家大事的中间,用儿女的衣着这个细节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显出国破之痛。所以说杜诗是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这也正是杜诗艺术的奥妙所在。正如《诗薮》所说的:“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他又说自己写诗要“毫发无遗憾”。“毫发”是形容很细微的地方,很细小的地方。即使像一根毫毛、一根头发那样一点遗憾也不能留下来?一定要做到自己十分地满意。“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毫发无遗憾”,这些话都可以说明他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下面就从锤字、炼句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锤字。杜甫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这个“斜”字,就用得很好。《石林诗话》里说:“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又如杜甫在《旅夜书怀》里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的“垂”字和“涌”字也是很有锤炼之功的。天上的星星垂下来了,才发现原野的广阔,远处的天和地连接在一起了,远处的星体都垂下来和地面接在一起了,船走到了广阔的平野上。“月涌大江流”这个“涌”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见江水的流动,可是从大江里的月影的涌动,可以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另外,像《无家别》里“竖毛怒我啼”,《宿府》里“独宿江城蜡炬残”,《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还有像《彭衙行》里“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这些诗句里的实词都是用得很有分量的。
就拿《彭衙行》里两句来说吧,“痴女饥咬我”,“饥”、“咬”都是动词连在一块儿用,“啼畏虎狼闻”,“啼”、“畏”“闻”这三个字也都是动词,在两句诗十个字里,杜甫接连的用了五个动词,用得很有意思。再说炼句。杜甫的诗句都显得苍老遒劲、凝练沉着。比如在《空囊》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在《洗兵马》里杜甫说:“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在《解闷》的第一首里杜甫说:“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这些句子和李白的诗句那种单纯明快的风格迥然不同。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的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像李白的诗里“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的一些诗句单纯到一句一个意思或者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这样的诗句在杜诗里是难得找见的,李杜的语言各有各的长处。不过,杜甫晚年在少数的诗里过于追求凝练,有的时候使人费解,有一个例子常常被人们举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像这样的句子过于追求凝练了,不大容易理解,这些地方就不值得效法了。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石壕吏》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暮至曙,按照顺序写来。虽然只是叙事,可是诗人的义愤之情已在不言之中,是杜甫古体诗里的佳作 杜甫的律诗大概一共有七百多首,其中五律有六百多首,七律有一百多首。像《月夜》、《秋兴》都是名篇。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在开元天宝之际,五律是全面繁荣的时期,七律却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河岳英灵集》选诗二百三十一首,其中只有一首七律,就是崔颢的《黄鹤楼》。可见在开、天之际七律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个大家,他写的七律的数量超过初盛唐诗人的七律的总和。在思想内容方面,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第五篇:杜甫
大家好,我是明星小学的张俏春,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与杜甫的忘年交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牙牙学语时,我就会背诵杜甫的这首《绝句》了。这算是我与他的初识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杜甫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了,他竟成了我的忘年交。其原因,不是因为他“诗圣”的称号,而是因为他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爱国情怀。
当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写下了“漫卷诗书喜欲狂”。当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他又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自己还身处一方茅草屋下,靠一叶扁舟度日,心中却依旧牵挂着天下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平凡的我,虽然只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在杜甫爱国诗句的浸润下,我已经把他当成了忘年交,他的爱国之情常常激励着我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立志报效祖国。
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小男孩,小学三年级的他小便不受大脑的控制,因为他的原因教室里总是充满异味。我接手这个班时,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很少和其他孩子说话,更没有其他孩子和他说话。
遇上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思索着,努力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找他谈话,下学陪他回家,就连他的座位我也安排在了离我最近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仍然像一块石头似的整天默不作声。但是,为了眼前的这个孩子,我对自己说:“不要轻言放弃,相信爱能融化世间的一切坚冰。”
在我的精心设计下,他终于在一次名为“开启一扇门”主题班会上,第一次向我敞开了心门。班会前,我让孩子们用卡纸制作了一扇门,并在门的背后写下了最希望老师帮自己实现的愿望。班会上,几轮举手过后,我终于看到他的手举了起来。当我打开他的愿望之门时,内心一颤。他的愿望仅仅是希望我能送给他一个,属于他的微笑。我微笑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个孩子名叫梁青彪。多年后,他对我说:“老师,当年您打开我的愿望之门时,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笑,更是帮我打开了一扇通向阳光未来的大门。”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愿用自己的微笑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让他们的笑脸如鲜花般绽放。”
身处战乱年代的杜甫“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新时代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时代不同,职业不同,但是我与杜甫的爱国情怀是想通的。如若人人像杜甫一样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