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杜甫”(范文模版)
走进“杜甫”
——综合性学习案例
莫曼君
案例背景:
激发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文化品位。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过程:
一、确立编辑、朗诵、绘画、音乐、舞蹈等项目。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书法绘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音乐与舞蹈视学生而定。
二、编辑古诗,领略诗之风情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选定了5个主题: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学生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
三、课堂展示汇报:诵读、演唱、聚珍册。
第一次展示:(古诗的聚珍册)
师过渡: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编辑的诗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充当评委上台打分,看哪组胜出。
代表感言:
我们这本诗集《走进四季》,把收集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版块。在“春诗”里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姿:有“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的早春;有“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的调皮晚春;有“ 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的春光明媚、爽心悦目的晴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春,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不同诗人眼里的不同的春天,体会到了诗人不同的心情对春天不同的看法,而且发现了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飘逸夸张、有的郁沉朴实、有的清雅自然……
第二次展示:
1、代表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
生1:我给大家背诵一首我最喜欢的《佳人》,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 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诗是这样写的: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 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生2:我给大家背诵《梦李白·其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叫人心碎啊!请听: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生3:我给大家背诵一首表现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4:我给大家背诵: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诵了这首诗让我知道诗人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王安石,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生5:我诵读《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诵读了这首诗,感觉到杜甫出峡漂泊两湖,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2、分组背诵积累并最喜欢的古诗。
3、演唱古诗:
生6:老师,我们不仅会背诵,还会唱呢!学生分别唱:《江南逢李龟年》、《绝句1》、《绝句2》、《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
4、齐背诵分类古诗:景色类、雨类、与月有关类、送别类等。反思与体会: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把握好以下五步:
一、领会大意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为此,在平时上古诗文时,我很注重这样的训练,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二次展示课上,我一开课就让学生说说对杜甫的了解,然后汇报自己积累了多少首古诗?背诵自己最喜欢一首,并且说名理由。说明理由,实际上就是对古诗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古诗的了解。这一环节,学生诵读得非常有感情,介绍背景及意 3 境非常好,可见学生对深入地了解意境。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训练朗读是重点
学生在展示课上,虽然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出许多古诗,但部分学生诵读的感情表现不出来,我觉得关键是这些学生没有了解每一首古诗的背景,如果老师即使给于范诵指导,也就是把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再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对部分差生对记忆古诗同时得到巩固。又如:在我出示《登岳阳楼》的画面时,仅仅有五位同学站起来背诵,如果我把诗句出现在画面上,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诵读,这样又能帮助学生的积累,也更能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生成性”。
三、感受画面。让学生通过看画面,有感情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抑扬顿挫,使诗的语言活起来,从中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转入旋律。从语言美转入旋律美,通过欣赏歌曲《咏鹅》,让学生欢快、活泼的旋律产生共鸣,接着学唱《咏鹅》这首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诗的美境。
五、培养能力是归宿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能力的培养上。而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之一的古诗词,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小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越来越被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古诗词的分量这是众所周知的。而课程标准中强调“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的处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二篇:走进茅屋,走近杜甫
走进茅屋,走近杜甫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题材很广泛,尤其描述民间疾苦,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沉郁顿挫,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以爱国主义的光辉铸造诗篇,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也是他伟大的一面。
?P键词:杜甫;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
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提出: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沁人心脾,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怎样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国的中外名篇佳作,例如现代文杨振宁的《邓稼先》、光未然的《黄河颂》、鲁迅的《藤野先生》、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纪念白求恩》、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古诗文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这些文章要么抒发了作者保卫祖国、保卫边疆的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要么用典型人物的伟大精神感动我们,让我们产生敬佩之情,激发我们的报国之志。这些篇目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了解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每次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总会让我感慨万千。文章的作者是一代“诗圣”――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最璀璨的巨星之
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文是他在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时所写的,诗歌描绘了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的苦状,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成都草堂生活的片段,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主义情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受了国家衰败和饥寒交迫的痛苦。杜甫辗转多地,一路艰难跋涉,耳听征战不断的消息,眼见横尸遍野的惨象,自己也是四处漂泊,忍饥挨冻,最终到达了四川成都。到成都之后,在友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杜甫自称“浣花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由四处漂泊转为定居生活,但生活依然很苦,到了秋天冷风暴雨之时,破败的茅屋,饥寒的孩子和老妻,穷困潦倒的凄惨生活,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先后在成都草堂居住近四年,创作了诗歌二百四十多首,此时诗人的创作主调是描述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忧国忧民,诗歌的艺术更加成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此时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焦虑和悲凉;第二节写群童抱茅的感叹和无奈;第三节写雨夜难眠的痛苦和忧愁;第四节写期盼广厦,表达理想和愿望,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节是写实,叙述自己之苦,后一节是理想,是升华,推己及人,直接抒发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开篇先叙事,然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的苦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当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房上的茅草,顽皮的孩子抱起茅草跑入了竹林时,年老无力的杜甫只能望童兴叹……当时又遇到连绵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饥寒交迫,无法入眠。在备受煎熬之时,诗人由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的寒士,为了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他振臂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诗人此时寄居在成都草堂,这是他饱受战乱之苦,历经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定居时期,茅屋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贫困,潦倒,不经风雨,飘摇不定。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茅屋,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慰藉,它抵挡不住寒风冷雨的袭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茅草屋,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秋雨连绵,冷风瑟瑟,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和期望能够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的大厦,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转瞬间他又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他愿意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做出牺牲,胸怀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高尚,正是这种献身精神,才显示出诗人爱国主义的光辉。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人民的苦难、社会和时代的苦难。当秋天冷风暴雨袭击破败的茅屋之时,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凄惨生活,而是“天下寒士”窘迫凄惨的生活,杜甫这种宁苦自己以利他人的高尚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杜甫的诗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的命运相融合,体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这种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爱国之心,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他不仅有爱国之心,更有忧民之鸣。在数十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体验中,他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并以诗人的笔墨来写百姓的疾苦,来表现人民的思想,来反映群众的愿望,他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诗人爱国忧国、爱民忧民、用诗人饱含深情的笔书写历史,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以爱国主义的光辉铸造诗篇,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也是他伟大的一面。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今天,这种感情不仅仅指爱国,还指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祖国的主人,他们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他们要有崇高的爱国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把爱国主义融入每一篇课文中,不断深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牢记新课标的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引导中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树立伟大的志向,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樊华.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窥探杜甫的慈悲情怀[J].中学语文,2017(18):61-62.[2]冯为民.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月刊,2017(4):53-57.[3]冒爱玉.参悟“读”门秘笈 品诵经典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J].语文天地,2016(11):42-43.编辑 李琴芳
第三篇:怅望千秋,走进杜甫 教学设计
怅望千秋
走进杜甫
课前熟悉
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课前,咱们来聊聊天。中国呀,堪称诗歌的国度,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咱们来对对诗。好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评价:太了不起了,其实啊,我们刚刚对的诗,都出自同一个大诗人之手,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杜甫,老师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同学们能够更加亲近这个古人,进而崇仰这个人。
2,下面,请你拿出学习单,读一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听清楚老师的要求,默读开始。3,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同学们坐正身体,上课。
一、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在语文书上还学习过他的这样一首诗。(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去感受伟大诗人的心里历程。(板书走近杜甫)二,学习《望岳》
(一)感受泰山形象
1,请看图片(停顿两秒),用一个动词说说诗人在干什么。(望)(板书望)。
2,对,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3,谁想读? 4,请你。(生读)
评价: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读得气势磅礴。抑扬顿挫,真有诗的韵味。
5,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注释,联系诗句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开始。(板书注释,诵读)6,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遮天蔽日,高大挺立,葱葱郁郁,充满活力,伟大的,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勇气)(我从这句,可以感知泰山是。。。
我读到了一个。。的泰山,因为诗中说。。。)评价:由钟字,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在这句诗里谁对谁情有独钟。
(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
造物主把所有的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泰山的秀美是可想而知的。请你读。你的视角真独特,大家只看到了泰山的形,而你确注意到了泰山的神。你来读。读出这种霸气。请你美美地读一读。高处不胜寒哪,请你读。盛气凌人,你来读。你读出了画面。
(二)感受诗人形象
1.说到泰山,你能想到哪些名言警句呢?
(人心齐,泰山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是的,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是中国人心中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被誉为五岳之首。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出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
4,诗人为什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想把美景尽收眼底)读出这种“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想做一个像泰山一样顶天立地的人)读出这种豪迈。
(他拥有远大的抱负,要克服一切困难,征服泰山)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读.伟大的人物自有博大的胸怀。你来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
5,孔子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登泰山而小天下),你来读。
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是何等的胸怀。这就叫会当凌绝顶(引读)刚刚,我们通过结合注释,想象画面,反复诵读,感受了泰山的伟大形象,有的时候,了解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情感。(板书背景)
6,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25岁,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人们对国家充满着自信心和自豪感,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普遍的人生目标。说到这,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7,齐读:是啊,胸怀天下,以国家为己任,才能写出这般豪情壮语啊,读。(配乐朗读)(板书胸怀天下)
三,学习《春望》
(一)感受国殇
1,可是,大唐王朝的国运很快发生了逆转,安使之乱爆发了。老师这有一段资料,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请你。
2,春天诗人在长安城望到了怎样的景象。谁来读?
请你。你读得真好,特别动情。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声音在低沉一些,语速在慢一些。
3,诗人在长安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山河还在,草木已经很深了)
4,只见草木,不见人哪,同学们,人都到哪里去了?
(逃难去了,充军去了,被杀死了,被抓走了)评价: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谁来读?你来,你来。
5,鸟语花香本是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诗人见花落泪,听鸟鸣而惊心?他为什么而哭?他又在害怕什么?
(担忧国家的命运,与亲人分别,害怕自己死于战乱,担心家人的安全,为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而感到悲伤)
评价:在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连鸟语花香都觉得触目惊心哪。你来读?你来读?
7,在这样动荡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一封家书)一封家书怎么就能值万两黄金? 评价:亲人的平安健康比万两黄金要珍贵的多.8,他盼呀盼,盼到了什么程度?(头发都白了,用发簪别都别不住)
古代的男人和女人头发都是盘在头上的,然后用发簪别住.诗人稀疏的白发如今,别都别不住了.你猜猜诗人此时多大年纪?
这么年轻为什么会白了头发?(忧国,伤时,悲家,思己)批评:就是这样一种思念让诗人白了头发呀。请你读。
国家何时才能统一啊,你来读。
当初面对泰山许下的誓言仿佛还历历在目。你来读。
9,忧国思家悲己都让诗人未老先衰。现在谁能有感情地为我们朗读整首诗.(配乐朗读)(二)<<春望>><<望岳>>比较阅读 1,同样是《望》,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出,就在这板书望)《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键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凉,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评价:望的景物不同。望得心镜不同。你关注到了时代背景。表达的情感不同。2,那他们有相同之处吗?
是啊,国家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杜甫的心。四,学习<<石壕吏>>(一)感受民间疾苦
1,历经千心万苦,诗人终于逃离了长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于是写下了组诗“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之作,<<石壕吏>>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夜晚官差到老妇人家抓壮丁充军的故事(配图).其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注释,想一想,从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评价:流血的是儿子,流泪的永远都是年迈的母亲.战争是残酷的。儿媳妇过者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要是在和平年代,老人家应该是在家里享清福的.家里已经没有能当兵的男人了。
2,同学们,知道这家男主人,老翁去了哪里了吗? 你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你猜的。
老师告诉你,当时人们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得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动静,就知道官差来捉人了。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老翁,啊?
是呀,都多大年纪了啊,连一个年迈的老人都翻墙逃跑了,可见当时已经无人可抓了呀。
2,现在,我们把这首诗还原,老师读蓝色的字,你们读黑色的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合作朗读)(配乐)
3,目睹这样的人间悲剧,杜甫的心情怎样?(悲伤,难过,愤怒,对老妇人十分赞赏)4,齐读:要是有人能帮帮他们该多好呀。(配乐朗读)6,深受抓丁之苦的何止这一家。
看到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系别的场景,杜甫这样写道;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你来读。
听到老伴睡在路上声声哀换,严冬腊月仍然穿着单薄的衣服啊。你再读。看到即将分别的夫妻,杜甫这样写道(你来读):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啊,倒不如早先就丢在路旁。为什么这么说? 这种分别即是生离,也有可能是死别啊。你再读。
7,他多么希望贫苦的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太平的日 子。于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许下了这样的愿望。读。
我多么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子,让天下贫寒的人们不再饱受风雨的摧残,个个都喜笑颜开。再读。
8,此刻,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这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呀。(板书忧国忧民)(二)体会诗人情感
1,诗人没有像当初面对泰山时发誓的那样,登上人生的顶峰,却一步一步滑向了社会的最底层,写下了<<春望>>和《石壕吏》。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当望见祖国一片大好河山时,诗人自信地写下了,当望向一片破败残缺的国土时,诗人忧愁地写下了,当流落他乡,望近民间疾苦时,他无奈地下写下了。当望见妻子漫卷诗书,祖国即将统一时,诗人欣喜地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
在望岳中,诗人望到的是泰山的雄伟和国家的兴盛,于是写下了读。在春望中,诗人望到的是山河破碎一片破败景象,于是写下了,在石壕吏中,诗人望进了民间疾苦,于是写下了。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你对杜甫和他的诗又有了哪些认识? 2,是的,杜甫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历史真实面貌,因此被称作(诗史)
3,这节课,我们进入历史的隧道,怅望千秋,(板书怅望千秋)走近了杜甫,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但他失意的人生和不朽的诗作共生共长。只有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杜甫。(板书近改进)。课后,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去阅读更多他的诗。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自经丧乱少睡眠⒁,长夜沾湿何由彻⒂!
安得广厦千万间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⒄,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⒆![2]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清沙白鸟飞回⑶。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艰难苦恨繁霜鬓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第四篇:走进杜甫故里 感悟诗圣精神
走进杜甫故里 感悟诗圣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故里,来了解一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生平经历。提起杜甫感觉很熟悉,因为我们阅读了太多他的诗歌作品,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出几句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河南省人更是会觉得骄傲和自豪,因为杜甫是河南人,他的故里距离我的家乡焦作沁阳只有一河之隔,更是每每读起,甚觉亲切。因此趁着假期带上女儿一起去杜甫故里亲身感受杜甫的人文精神。
杜甫故里坐落在河南巩义市笔架山下,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杜甫故里纪念馆通过雕塑、三维立体动画,实景,书法、展板等形式展现了杜甫从“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童年,到十年漫游、十年求官、十年漂泊的人生长卷。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是我国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被尊称为“诗圣”,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故里占地372亩,采用三幕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视频等高科技手段,系统的介绍了杜甫的生平、解读了杜甫精华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成就。一路走下来,让人既为杜甫一生卓绝的诗歌艺术成就而震撼,又为他凄苦悲凉的人生际遇而感伤,但是正是他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现实主义诗作风格,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颂纪念。
走进杜甫故里,诗圣的气息迎面吹来。抬眼望去,一座高9米、宽5米、重达9.68吨的杜甫铜像巍然然耸立在眼前。此时的杜甫还没有后来那种深沉难纾的沉郁,也没有那种看尽世事的沧桑,杜甫手握书卷,高眉远眺,浑然就是当年26岁时登上泰山山顶口吟“岱宗夫如何”的青年杜甫。
在“穷年忧黎元”展厅里,杜甫一生最具代表特色的“三吏三别”,发生在战乱年代,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的年代,尽管后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试图还原那段以民成殇的历史和老妪愤懑而又无力阻止军吏夜捉独孙的场景,却怎么也还原不了那份亲身经历无奈又无力的锐痛。
上院,杜甫故里最核心的位置。走进上院,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座高约3米左右的笔架状的假山矗立当门。大小笔架相映成趣。也许历史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杜甫一生要与笔为友,笔耕不辍。
杜甫少年丧母,父亲在外地为官,由姑母抚养长大,姑母对待杜甫视同己出,杜甫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疾,姑母放弃自己的孩子,照顾杜甫,这件事令杜甫非常感怀,姑侄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姑母的大爱和信诺,这也为杜甫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可贵的品质。
有人说,无论多么淡定的人生都有一个不安分的童年。对于七岁就能文思泉涌开口咏凤凰,九岁就能将大字书写成一囊的杜甫,窗外的诱惑显然也不少于旁人。晚年寓居成都的杜甫就曾在《百忧集行》中回忆自己“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童年乐事。可惜,没有时光机,不能还原诗圣杜甫的“尚孩”情景,只能对着院内塑像遥想千年前逝去的时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出了诗圣背井离乡的感叹;“秋风楚竹冷,夜雪巩美香”沉淀了诗圣的思乡不得的怀念;“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搁浅了岁月不在人生不回的无奈。故乡永远是最暖的情谊,最美的回忆。著名书画家黄锦祥先生曾撰诗评价杜甫,诗云:“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这是对诗圣杜甫最贴切的评价。
感念诗圣,灵魂偶像,愿我们能够历经岁月磨难,不改君子之风,从心而为,为心而做!我想千百年来人们纪念杜甫,正是因为杜甫是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来爱国、忧民,崇尚勤劳的民族精神的代表吧!
作者:申芳(本文源于网络)节选
第五篇:杜甫
杜甫
一腔热血,十年奔波,只求忠君国。不料君蒙蔽,不识其才俊。曲折,曲折。险遭不幸,官场路难行!;
谪迁之意孤独,忧国怜民感慨。怎受得风声?处处伤情。潼关吏甚安史兵,终日战战兢兢。
妻子别离,月是故乡明;杜鹃啼血,感时花溅泪。无奈下,徒登高。有霜爬上眉梢。
爱诀别
——读林觉民《与妻书》
此刻,在我句读完最后一个标点,手中的笔滑落的瞬间,我突然难以抑制地趴在桌前放生大哭。我尽乎绝望地相信,也许有生之年,我不会再读到像这样一封催人泪下的情书了,再也不会了。这封在血与火、爱与恨、生与死之间洗炼成的《与妻书》,像一首卓绝的诗,烙着爱的诀别,注定了只能在那样一个风云涌动的动荡年代高傲地绝版!
一方锦帕,四四方方地承载着棱角分明的情与爱的告别,在那个星月无光的不眠之夜,林觉民赴死般的情怀那样决绝,明知不可为而偏欲为,为了以身相殉的革命,为了理想尽头的共和,他只能选择抛弃小家与妻子陈意映。滴不尽的血泪,化不开的浓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笔不知如何在锦帕上运笔,告诉意映他选择抛弃她了吗?告诉意映他要死了吗?不知道啊,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场分别,却都不是为这最后一次生与死的分离做的彩排啊!
他于如漆的暗夜里回味内心最明媚的记忆:“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忘了离别,忘了生死,只记得他与她的低语浅笑,温暖如春。啊,爱这么短,遗忘却这么长,“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此后,他会成为意映夜夜的惊梦,日日的折磨,林觉民不知道未来载沉载浮凌迟一般的岁月,他的意映该如何独自熬过那些似乎永不止休的日日夜夜„„
管不了这么多了,垂死的中国需要鲜血来祭拜供养,压制的民心需要用炮火来引发,“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为了天下更多的妻子不再像意映一样流泪,为了更多的丈夫不再如自己一般挣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用血与火、灵与肉、肝与胆来奠基他辈之人为之共同追求的名为共和的梦想!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意映,只能成为林觉民心中永生那以弥补的亏欠„„
一灯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给林觉民的只是这样一点微弱的稀光啊,照不亮前方,照不亮爱情,他有多爱她呢?如果情爱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会是万丈无限。林觉民书“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小爱点亮大爱,他爱着意映,也爱着中国,正是他对意映爱的信念,支持着他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视死如归啊!
感天动地的爱必将以翻天覆地的时代作为背景来陪衬,轰轰的炮火在历史中回荡,如雨的子弹与人得血肉沉闷地撞击,在昏天黑地中开出一朵朵明艳的血花。黄花岗,历史不会忘记的地方,林觉民的坟墓,陈意映的噩梦。“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别了,意映,别了,至爱的人,为了我的爱,为了你腹中的小觉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呜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长地久,然而爱情,却可以!
与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过卑微
或许从年少的励志格言里,我们就来是听到关于生命的种种,比如“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他只有一次”;“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的确,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和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过卑微,正像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说的:要是人生是一连串的数字的话,那么身体健康就是前面的“1”,金钱,事业,爱情,就是后面的“0”。显然人生要是没有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而这里所说的健康,自然是延伸意义上的生命。
看到了生命如此宝贵,因此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好它。更何况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如果身体垮了,其他一切都是徒劳的。
虽说我们要为了事业而奋斗,要为了家人而拼搏,但我们绝不能忽略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自己,爱惜自己。让自己拥有完整的,健康的,愉悦的生命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的生命更珍贵!和生命相比,任何痛苦和烦恼都显得无比渺小。我们不一定等到生死关头才感悟生命的可贵,而应该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生命。只有拥有革命的本钱,我们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的人生之战。
不难想象,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都难免会有痛苦和烦恼。那么,要想应付各种挑战,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平衡能力将会很难应付。
古人说:“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容易保持年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我说我有病,真切的承认了,无论古时还是如今,其实我们早已生活在这个病态的世界里,无药可救,即使你再难受,我们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病,那些深藏在身体里的负能量,在血管里膨胀着,流动着,看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各种滋味深长。
无论是怎样的爱情,是人鬼情未了的生死两茫茫,还是梦牵自家花园的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总觉得,在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还是谁错的多,而是在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里,你遇见了谁,就会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你若离开,后会无期,时间会把一切平淡。我想这就应该是对待感情的态度吧,谁也不怨谁,只有谁爱的更多。
其实杜十娘不必一死,既然已是自由之身,又何必为了一个牲畜之人而投江呢,十娘应该拿着自己的百宝箱,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些钱,足以余生不愁生计,也可用那些钱救出更多的风尘女子,让她们不再走上自己的路,好好的生活下去,这才配得上女侠的称赞,有一死的勇气,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此时的十娘是不是也懦弱了些,一死可以,但要为值得自己去牺牲的人,可是李甲,从始至终,就是一个肮脏内心的人,何谈爱情呢,觉得这不是爱情,只是一段孽缘而已,不要也罢。
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是不是这样的词句来得有些讽刺凉薄,其实爱一个人是有理由的,如果当有一个人说,爱你是没有理由,那是因为,他/她钟的不是你的情,而是你的脸,你的钱,罢了,你也不必问他、她,你爱不爱我,因为若真爱,它早已深藏在你的生活里。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你若离开,后会无期。
词绝天下
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在宁静的淡淡午后,捧一卷素札词笺,静静的把自己支付于那清丽的文字,任由其在我的思想里游弋。或长或短的句子恰能直抒胸臆,华丽的辞藻间构架的是馨香绮丽的古韵。
(一)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最先读到的便是清照的词。那“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沉碎在粉红色的荷蕊里,久经不衰。少女的本性在那一刻显露无疑,天真,单纯。涉世未深的她在自家花园里偶遇明诚的那一刻,娇羞的“和羞走”,还不忘“倚门回首”,看一眼这意气风发的男子,最后“却把青梅嗅”。她的爱情,同这园里的花一同绽放在这碧天白云之下。
新婚燕尔,她是幸福的,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如朝露般易逝。仿佛只是一个转瞬,天下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战火纷飞。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她被迫与心爱的丈夫分开,在各地辗转。她丢失的,不仅仅是珍贵的书卷,更是她的人生。再也看不到她“沉醉不知归路”的率性与洒脱,站在萧索凄清的凤凰台上,她凭栏远眺,似是在望明诚,似是在望人生,却只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幽深的庭院里,陪伴着她的只有寂寞与离愁,黄花落了满地,萧瑟的秋风拂过她的身子,那人竟比黄花还瘦!
纵然这位落魄的才女晚景凄凉,但她的词始终如一的像她的名字——清照一样,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幽丽。在宋朝的烟云里,她如一朵风姿绰约的青莲,携着倾尽天下的词,从那藕荷深处飘来。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从来没有一句词,能像“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打颤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这样一种爱情,能像纳兰容若的人生这般叫人断肠;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像纳兰容若这般风华绝代。
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气不凡,前途顺畅,是多少人钦羡的对象?他却不注重名利财富,专注于文学,追求灵魂中的真、善、美。“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如是说。但命运却待他不公,让他邂逅了人生最美丽的爱情,却又将它无情的夺走。心爱的妻子已踏赴黄泉,在多少个梦回的午夜,他独自垂泪伴月到天明,吟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对月诉说着对爱妻的思念。
他带着一颗玲珑的赤子之心,游走在这红尘俗世之中,倚竹赏菊,吹月饮觞,氤氲出一句句烁光闪影的词句,却又悲叹“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这浊世之中,纳兰容若,胸纳幽兰,神容略若,写着他绝世无双的词,流连在无尽的爱与忧中。
(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江城子》
一个豪迈的血性男儿,他立志报国,发誓要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无奈仕途不顺,一再被贬谪,他也曾为此忧怨过。中秋之夜皎月如玉般倾洒人间,在这合家欢聚的时刻,他却孤身一人。且有前途渺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这种思念,这种孤单,这种彷徨,唯有对着圆润清华的月光吐诉,和着浓香烈酒咽到肚里,断肠。他并没有一直忧怨下去,他的胸怀是豁达的,他相信,只要有真心,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共赏婵娟。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是百姓,所以即使被贬谪,依然是“倾城随太守”。
在人生的起伏中,东坡是坚强的,他有如东岳泰山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又有滚滚长江般的豪放,亦有那千转百回的似水柔肠,更有那绝响于天下的文采!
合上素笺,那些精美的词句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那些流光溢彩的人生在我眼前一幕幕浮现,那些如泣如咽的忧诉在我的心头萦绕。一句句词,就像一道道长虹,划破我人生的天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古韵犹如一卷华丽的古卷,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章;古韵犹又如一片似锦的繁花,词就是其中绚丽的一朵;古韵亦如那深邃的星空,词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星子。在斑斓的古韵中,词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