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兵车行
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但是,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①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②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纵观全诗,始终有景,又始终满含复杂的情感。景的序列,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展开而自然地呈现,并且最终借助景,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重点写“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书怀”。不过,前半写景状物,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后半抒怀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诗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第二篇:杜甫 兵车行 教案
《
兵车行》 教案
张培霞
教学目标:
在多次重复的诵读中体悟出作者的情感。
感受杜甫浓郁深沉的爱国之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那种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提问:我们接触了相当一部分的杜甫的诗歌,杜甫对我们而言,已不再陌生,谁来给咱们做个杜甫的简单介绍?
2、提问:为什么称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呢?
杜甫生于唐代由盛转衰的乱离之年,说他是现实主义诗人,是说他诗中反映最多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在同时期诗人中是无人能与之相比的。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
(希望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的印象,明确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
2、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简而言之,也就是“知人论世”。
杜甫首先是一个胸襟博大而开阔的人。他与众不同的是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自然天性,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况下所关注的还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一生中亲见自己国都长安的几次沦陷。有的人爱国是因为祖国繁荣富强才爱,而有的人却在祖国灾难深重时倍加关注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杜甫正是后者。
杜甫自己说从他的远祖以来一直都是“奉儒守官”,也就是说他们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传统,一直是为朝廷服务的。所以杜甫的诗中写到过自己的志意,他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窃是私下,杜甫自比的是稷与契。“稷”是后稷,在舜时教人民稼穑,使得天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契”也是舜的大臣,是掌管民治的,他使天下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杜甫还说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可谁又知道杜甫,曾几何时,生活是那样的裘马轻狂,与李白、高适等人云游齐、赵、吴、越,赋诗纵情。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情,过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的浪漫而放荡的生活,歌一曲《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一首《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然而短短十余年的“壮游”在杜甫的生命中如同昙花一现,而立之年,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之侵,军阀之叛。所以他贫寒落魄到只能“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也曾“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满目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这样,也不能改变他那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心。
这就是杜甫,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就是写出中国“诗史”的伟大“诗圣”杜甫,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知名朗诵家张家声先生诵读的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感受他澎湃的激情。
3、放录音。
(要求:诵读过程中,注意诵读者语调的起伏与停顿,体悟作者诗歌中的情感。)
4、生再读。
(要求:放慢语速,注意情感的把握。)
三、内容解读
明确:第一段写作者“见”到的场景是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做了渲染铺垫。
(生读背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写作者“听”到的长篇叙言,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感情强烈,诗文前后辉映,互相补充。
(生读背第二、三自然段)
四、鉴赏学习
提问:找出《兵车行》中的句子来咀嚼一番,看看哪些地方给你一些特别深刻的感受?
明确:《毛诗 大序》中写到作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读了诗歌后也就有了一种自己的情感,所以也可以形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希望能多读多悟,有更多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兵车行》是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他揭露了唐玄宗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三篇:以《兵车行》为例,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以《兵车行》为例,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兵车行》全诗按记事记言分为两部分。记事部分描写行人出征、亲人哭送、尘埃遮天盖地、哭声直上云霄的悲惨场面。特别是对家属们奔走拦道,牵衣顿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几分速写,以大笔渲染出漫天黄尘,读之便觉车声,马嘶,人喊,在耳边汇成一片纷乱杂沓的巨响。诗歌通过提炼少量最典型的细节概括统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场面,充溢着沉痛忧愤的激情。
记言部分从兵役和赋税两方面写“行人”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其中“点行频”三字是问题的核心,“北防河”、“西营田”、“还戍边”从服役地域之广、任务之繁来说明“点行频”,反映出“行人”对征兵的强烈不满。“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梨,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血泪控诉,则揭示了开边战争给后方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价值的深深疑虑。
全诗或三字句渲染紧张氛围,或五字句变换节奏,或七字句表达沉重心情,或刻画场景,或叙事,或书愤;多次换韵,或一韵一事,或一个场景。记事部分刻画众多“行人”的情态,为记言部分作铺垫;记言部分描写一个“行人”的控诉,是记事部分的深化。记事写人哭,记言写鬼哭,前后呼应,相互映衬,使全诗形成一个整体,笼罩在一片悲剧气氛之中,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四篇:《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 宋庆君
【课程分析】
这节课是针对已学过的杜甫的几首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所以,本节课与前面几节课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次的学习。但是,本节教学既是对前面有关杜甫诗歌的综合理解,那么通过本节教学应该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杜甫、认识杜甫的诗,进而认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由于杜甫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推崇的名家,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关心民众疾苦的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那么怎么才能在学生先入为主意识的基础上引领大家读出新意,做到“教得活,学得活”,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重点。学习的难点是如何调动学生去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学会了换一种视点去解读文本,所以整个课堂精彩倍出。【教学重点】
1、《兵车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
2、《客至》里有杜甫虚伪的一面。【教学难点】沉郁顿挫具体怎样理解?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习小组优势,要让学生“动起来”。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信息,使课堂气氛活跃,并让学生提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满堂教”变为“满堂学”。【教学方法】教师诱导 学生共同探究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
2、认识什么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会运用求异思维,探究杜甫虚伪的一面。【教学流程】
我在课前已经先将学生分四组,每两排一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学习组长做代表。组长可以代表本组发言,也可以指定本组某个同学发言。同时每个小组内部按照横向排列分单双排,可以小范围进行讨论。
一、激疑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简要实录:老师提问:学习了杜甫的诗歌,大家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称其为“老杜”么?学生有的答因为杜甫年纪大。有的学生答杜甫长得有点瘦骨嶙峋的样子。老师追问,那么长的瘦骨嶙峋的样子就该称“老杜”吗?大部分同学陷入沉思。老师适时导入:那么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老杜”的“老气”。)
二、文本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脑,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得出的不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要实录:老师让同学们将课文中反映现实主义的诗句找出来并主动将其写在黑板上。
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在教室里巡视。每组同学都通过动手寻找、动脑探究获得了一些诗句。同学们情绪激昂,教室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接下来,老师要求小组间交流验证自己的答案并找代表写在教室前后的黑板上。这样,每组出两名代表,共八人参与。很快就将整个黑板填写完整了。
举例: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2、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群山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老师引导:“面对大家的探究结果,你想说些什么?能找出哪些问题?”学生争先提出问题,老师收集并整理各小组的问题,最后主要集中在“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和“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
老师说:大家能大胆发表观点,不管对错,首先是态度都值得表扬。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的同学的说法是显然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但我没有马上 否定。而是适时抓主契机,实施诱导,解疑释惑。
三、问题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不知按照什么方向去探讨的情况下,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进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只有把握思考的方向,才能提高活动的质量。)(简要实录:老师始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讨论过程中,要求个人写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形成书面表达。)
四、展示形成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展开小组间的对抗和质疑,促成知识凝聚和升华。)(简要实录:老师请各个小组书写例句的代表,给大家分析本组选择例句的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在该同学表述完后提出反驳,直到意见达成一致。这一过程中,同学积极展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并且不断在探讨的过程中修改、补充、完善。在意见的分歧和融合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机智不断发挥,思想的闪光点不断出现。学生尽管有程度差异,但是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展示了勃勃生机。)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是他们最易理解、记忆最为深刻的。同学们通过积极讨论,认真思考,解决了疑问,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的分析过程展示:
问题
1、“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不是写实而是“务虚”,这里是想象的内容,不可能是杜甫的所见所闻。
问题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既有写实又有夸大,并且内含“作秀”的笑脸。杜甫此时一副巴结奉承的模样,显得有失大家风范。
学生针对沉郁顿挫所发表的见解是老师所未能预见的,我不禁惊叹于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五、知识建构
(设计意图:形成理解)(简要实录: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沉郁顿挫的风格表述下来。首先形成书面表达,然后再读给大家听。接下来,同学们纷纷拿出纸和笔进行自学,归纳总结。最后孙勋同学的见解搏得大家阵阵掌声。
孙勋:“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果说豪放是奔涌江流,3 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狂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杜诗中流露出的伤时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正是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通过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容易使他们信服,所以大家对沉郁顿挫有了全面的更新的认识。
六、迁移应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课件投影】
质疑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是实写景物吗?为什么? 质疑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杜甫什么思想的体现,为什么? 质疑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吗,为什么? 质疑
4、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是那么平易近人的吗? 学生探究的结果:
1、谢新霞:既是写物又是写人。杜甫把自己身边的人物看作“群鸥”,同时显示了他媚俗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逢迎崔知县。
2、宋青:“喜崔明府相过”中已经暗示了作者的欣喜若狂的姿态,“蓬门今始为君开”更有失态之感。实际上,此时反映的是“老杜”的一种对“官”的追求和向往。
3、祝天贺:盘飧无兼味,家贫只旧醅。不太合乎常理,既然是知县大人来了,就应该把家里的所有美味都拿出来,否则可以视为吝啬。既然倾尽所有,还谦虚说什么“无兼味”干什么?这不是“作秀”又是什么?
4、曹杰:肯与邻翁相对饮,强调的是“肯”,这应该是本句的重点。谁“肯”?当然是崔明府。就是说明府你若“肯”,那么我就把邻居的那个老头“呼”过来一起喝酒。可是言外之意呢?明府若不肯会怎么样?当然就不会去呼喊人家来陪酒助兴了。
针对学生探究的成果,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同学们的积极主动迎来了今天这节课 4 的柳暗花明。也令老师重新认识了大家的判断能力,老师相信,你们个个是聪明灵秀的天才。只要大家愿意努力,你们的灵气就会不断涌现。【课后反思】
学生的基础是差了点,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教学环节,多给他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时空,质疑提问的机会,他们的积极性同样是很高的,同样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课堂上可能会不断涌现思想的闪光点,有时可能会改变我的教学流程,但我还是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把课上成了他们自己的课。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更能促进我认真学习,不断充电,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五篇:《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以目击者的身份,纯用客观叙述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揭露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莫大灾难。诗的开头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送别图。接着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最后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景。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弛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杜甫在长安候官那几年,世事看得多,逐渐对社会矛盾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发为诗歌,便有《兵车行》这类针对时事发感慨的诗。
从开元末到天宝初,西南边境上进行过石堡之战和南诏之战。唐军伤亡惨重。仗还得打下去,于是继续征兵。杜甫痛惜人民的鲜血,因而根据生活感受,虚构出一位战士和作者对话的情景,发抒与人民共有的愤懑。这手法是从乐府民歌那里学来的。诗中语句通俗,间中使用口语,多处运用接字修辞法,民歌味十足。
开头几句,使读者像目击凄惨的场面,耳聆震天的哭声。细细品味,情韵无穷。诗中提到车马,都用象声词,而提到征人,则只写他们“弓箭各在腰”,以表示他们虽在行军,却死气沉沉。从车马有声到行人无声,转折了一下,但接着便大写人声了。那是爷娘妻子四种人在哭,一位征人就惹起四种哭声,读者可以想像其声之大;再加上“牵衣”“顿足”“拦道”几种哭法,都是凄厉、悲惨到声嘶力竭的,则其声之大更非常态可比。还有,那些爷娘妻子是“走”着的,即跑步追赶队伍的,他们脚步声和哭声混合起来,尘土飞扬,喧闹不止,整个场面更加乱七八糟了。
本篇在艺术上还有几个特别成功的处理:
“行人但云点行频”,只把一切痛苦的根源轻轻点出,却已经概括了征人无尽的悲哀。试想,他们的悲惨经历能冷静地逐条逐项地列举出来么?无数的悲愁翻涌着急于倾诉,结果却如公路出意外大塞车一样,嘴巴喃喃地只说得出“点行频”三个字。叙事如此,真是“得其神”了。诗人作家怎样才能在写人叙事之中“得其神”?必须全身心投入,形成生命体验!
前半首诗主要用七言句,显得激切;后半忽然插入五言句,节奏变得稍舒缓,恰到好处地反映着行人絮絮诉说的口吻。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是顿挫的句子。先说了不敢伸恨,然后又絮絮地伸恨,反映了行人的情态:起初有所顾忌,吞吞吐吐,终于忍不住,一副豁出去的样子,还是说了。结尾以鬼哭回应开头,句式也从五言变回七言,使读者感到今日之行人即明日之鬼队,不寒而栗了。
全诗从前线写到后方,从经济破坏写到社会心理变异,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