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与旅游论文
浅谈岩石圈与旅游的关系
摘要: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旅游需求也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奇特性的特点,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本文将结合作者在黄山旅游的亲身经历,通过对具体旅游景观的分析,简要阐述岩石圈与旅游的关系,探索旅游景观的成因,为大家在观赏旅游资源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岩石圈 旅游 地貌类型 黄山 旅游资源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在频繁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古迹的游览,更多的是想感受碧水、蓝天、绿地、奇峰异洞等自然景观。而这些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大多都与岩石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岩石圈内地形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岩石圈内的地质运动与变化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而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石圈内的地质运动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塑造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其中较为常见和特殊的有山地地貌、喀斯特地貌、荒漠地貌、冰川地貌、丹霞地貌等。这些不同的地貌也成就了不同的旅游景观,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观赏享受。就我国而言,正如通常所讲的,我们国土辽阔,地大物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有着众多独特的地质景观。例如,山地地貌,我们有着五岳,黄山,峨眉山等众多名山;南方的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分布区域;荒漠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更为常见,像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着许多冰川地貌;另外,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岩石在内外力的作用发生了地表形态的变化,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景观。通过内力作用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另外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它们通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形态。如喀斯特地貌下的溶洞、天坑、石笋、石芽等是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气候干燥的沙漠、戈壁还有气候严寒的冰斗、角峰、U形谷都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
二、以安徽黄山为例介绍地质运动形成的旅游景观
2015年暑假期间,我有幸到安徽省黄山旅游,感受到了她与众不同的魅力。黄山最有名的便是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早上到了黄山的后山风景区,空气非常湿润,太阳还未完全漏出他的面孔,郁郁葱葱的松树在山谷里被云雾遮挡着,随着一阵阵山风,若隐若现,景色格外诱人。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莲花峰海拔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三大黄山主峰。
黄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上的怪石,形态各异。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黄山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怪石比较有名的有北海的梦笔生花、以及仙人指路、老僧采药、苏武牧羊、飞来石、猴子观海等。
三、地质灾害对旅游的影响
大自然有着它可爱的一面也有着它不好的一面。岩石圈形成的地质和地貌对旅游资源的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地质灾害仍然困扰着人类地质灾害是自然或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并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等都不仅对旅游者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而且对旅游者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损伤。
岩石圈作为地球重要的圈层之一和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以及在内外力作用下塑造的地表形态都为旅游资源的丰富有着极大的贡献和作用。世界这么大,希望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岩石圈与旅游的关系,怀揣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多看看这个精彩的人类家园。
第二篇:旅游与环境保护论文
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是,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带来的恶果也日趋严重。另外,由于游客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旅游环境管理的难度,为了减少旅游业对当地景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
而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独立的复合型产业。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3、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3.2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3.3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互相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致使名胜古迹受损。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垃圾等污染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对于维护环境的基本设施,如警示牌、垃圾桶、厕所等觉得没必要,不愿投资。
3.4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当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
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区规划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建项目与旅游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等。
3.5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
旅游环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旅游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情况。3.5.1突发性破坏
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3.5.2缓慢性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的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
4、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4.2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4.2.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
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4.2.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
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4.2.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
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2.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4.3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环境的质量,因而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4.4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4.5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5、结束语
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J].旅游学刊,200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J].旅游学刊,2005(4)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J].旅游学刊,2006(2)[4]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J].旅游科学,2008(3)[5]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6]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篇:旅游与历史文化论文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着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
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
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
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借鉴国外先进保护经验,加强保护进程。借鉴国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成功经验,把有价值的传统街、巷和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再另外开发新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对该保护的传统街区则进行环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内配套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
6.加强资金投入。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中名城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遭受地震时,国际上也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金是缺口,国际、国家支援能力势必有限,这就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好遗产本身,从旅游收入中拿出相当部分,加强自养,争取良性循环。
第四篇: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迎新晚会策划书
迎新晚会策划书
前言:
一年过去了,我们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同学,他们带着青春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加入到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我们学院特此举办迎新晚会来欢迎他们的到来,表达对新同学的关心与期望,这不只是一个迎新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个展现自我、释放才艺、增进友谊的舞台。
活动名称: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迎新晚会 活动目的:
为了迎接新同学特开此活动,让新同学感受我院校对他们的重视,以及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让他们能尽快地在大学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进入角色。并能加强学院学生的凝聚力,促使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活动时间:初定12月上旬 活动地点:02楼2楼报告厅
活动对象: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10级全体新生
及有高度热情和积极性的07、08、09级学生以及其他院系学生。
活动主题: 节目推进表:
(一)开场
1、《我们都老了》朗诵配PPT
10分钟
2、领导致辞VCR
5分钟
3、主持人开场舞
10-15分钟
(二)展示
1、短剧:展示大学生活
10-15分钟
2、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3-5分钟
3、学生会展示
10-15分钟
4、街舞
3-5分钟
5、乐器演奏
3-5分钟
6、专业展示
地理(星座)
5-7分钟
7、酷口相声《连线诸葛亮》
7-10分钟
8、专业展示 旅游(导游词讲解)
5-7分钟
9、歌曲《我爸是李刚》
3-5分钟
10、礼仪社团走秀
10-15分钟
(三)结尾
1、金书记讲话
5-7分钟
2、主持人结尾语
5分钟
3、彩排花絮
10分钟
时间总计:
100-140分钟
一、晚会筹备阶段:(11月8日-12月1日)
晚会筹备委员会组成
顾
问: 金书记(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书记)
高老师(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团总书记)主
任: 葛晓蒙(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
肖晶琳(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团总副书记)叶安娜(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孙建伟(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宋
洋(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委
员: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所有成员
晚会筹备日程安排
前期节目准备:11月8日~11月15日 拉赞助:11月8日~11月15日 主持人选拔:11月8日~11月15日 第一次节目彩排:11月20日 第二次节目彩排:11月25日
第三次节目彩排:12月1日(二号楼二楼报告厅、带装彩排)前期宣传:11月15日~12月1日 展板宣传:11月20日~12月1日 道具准备:截止11月25日
现场音乐制作(包括开场VCR):截止11月25日 会场布置:12月1日
晚会筹备工作安排
1.总负责人:葛晓蒙(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
肖晶琳(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团总副书记)
叶安娜(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孙建伟(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宋
洋(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2.拉赞助:
负责部门:实践部
具体负责整场晚会的赞助商,力争以独家赞助的形式与商家达成共识,完成时间越早越好,方便后期的宣传和会场布置工作。3.晚会宣传:
负责部门:宣传部、团宣部
具体内容包括:横幅、展板、节目单的设计制作以及沈阳大学广播站的宣传活动,积极配合实践部满足赞助商要求,努力达到互赢互利的最终目的。4.主持人选拔与培训: 负责部门:编辑部
具体负责主持人选拔方案的实施、根据晚会整体情况进行主持人的培训工作。5.座位安排图
负责部门:学习部
现场座位安排图;须涉及各学院、专业、年级,且需要引领人员10名,须进行培训。所有工作于11月22日前完成。6.晚会礼仪选拔和培训: 负责部门:社团部
晚会礼仪预定为10人,从学生中产生;礼仪的培训工作须跟据晚会现场的安排进行培训,于11月23日前选拔、培训完毕。7.晚会音乐(包括VCR)制作 负责部门:办公室
前根据所有节目负责人的需要和现场主持人的出场情况制作晚会所需音乐和VCR。所用工作须于11月24之前完成。8.道具及服装准备:
负责部门:体育部、生活部
根据各个节目负责人的需求情况,购买或者制作各种道具以配合节目的以高质量完成。所有道具必须在11月25日(第二次彩排)前到位;且须跟据彩排情况做好道具的修改完善工作,服装必须在12月1日前到位。9.邀请嘉宾:
负责人:高老师、葛晓蒙主席、肖晶琳团总副书记
由高老师负责邀请学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葛晓蒙主席、肖晶琳团总副书记邀请各兄弟学院的主席、团总副书记,并于11月23前列出嘉宾名单,请柬、节目单在11月25日前发出。10.物品采购:
负责部门:组织部
配合各部门负责晚会所需物品采购工作,并做好账目,采购工作需在11月 25日前完毕。
11.会场布置:
负责部门:宣传部、团宣部
跟据既定计划,同时采纳赞助商的意见,做好舞台及会场的布置工作,会场布置须联系灯光、音响负责人调试现场灯光、音响,确保晚会的顺利进行。
晚会节目排练安排:
按照晚会策划书,排练相对应的节目并跟进晚会彩排工作。
总负责部门:文艺部 各节目负责部门:
办公室:领导致辞VCR的录制,彩排花絮的拍摄 文艺部、体育部:
开场歌舞,街舞,歌曲《我爸是李刚》 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乐器演奏
编辑部、生活部:《我们都老了》朗诵 短剧的编剧及排练 宣传部、实践部:学生会展示 社团部: T台走秀
学习部:专业展示(旅游、地理)团宣部:酷口相声《连线诸葛亮》
二、晚会现场工作安排 晚会导演组
晚会导演:
金书记(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书记)
高老师(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团总书记)执行导演:
葛晓蒙(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
肖晶琳(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团总副书记)叶安娜(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孙建伟(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宋
洋(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各部负责人: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各部部长
晚会期间的具体安排
1.晚会整体效果(执行导演)
负责人:葛晓蒙、肖晶琳、叶安娜、孙建伟、宋
洋
协调整台晚会的各项工作,能及时协调各部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晚会的顺利进行。
2.晚会音频放映:
负责人:韩明魁
与现场音响师积极配合,负责现场VCR和背景音乐的放映及每个节目的现场音响配合,确保晚会高质量的完成。3.后场总协调:
负责人:王洋
协调各个节目的准备、出场等环节,与灯光、音响等默契配合,搬运道具上下舞台,确保晚会高质量的完成。4.晚会流程的衔接:
负责人:于威
负责全场晚会的节目衔接工作,及时催促演员备场。5.晚会服装跟进:
负责人:郝天龙
负责全场晚会演员的服装及化妆跟进工作,做到每环节都有人跟进演员换装,从而保证晚会的正常进行。6.现场秩序维护:
负责人:郭红叶
负责安排观众入座和现场秩序的维护工作,确保整场晚会安全有序的进行。7.突发事件处理:
负责人:王猛
如遇到停电等突发事件时,配合维护现场秩序的同时,立即联系场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解决此类事件和问题。8.现场节目录制及灯光效果:
负责人:魏东凯
与现场灯光师积极配合,负责每个节目的现场灯光照射。配合录影师录制整场晚会,为后期总结等工作做好准备。9.晚会礼仪:
负责人:于小雅
全面负责、协调整场晚会的礼仪工作,根据现场需要为现场领导和嘉宾及现场观众做好后勤服务工作。10.晚会道具:
负责人:高亮
晚会道具,如:礼花爆竹,荧光棒,鲜花,气球,吹泡泡机,等道具,以增强舞台效果;并向观众发放拍拍手,荧光棒等,从而带动观众气氛。
(注:所有参加晚会的学生干部尽一切可能为晚会服务。)
备注:
一、应急方案:
停电应急方案:
(1)若晚会前停电,晚会最多推迟1小时举行,此间观众自由处理自己的时间;如果一小时后仍没有正常供电,则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举办。
(2)在晚会前半部分之间停电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重新举行在晚会后半部分之间停电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闭幕。
(3)在停电期间,由体育部负责演员的服装道具的看管工作;由社团部负责领导及来宾的服务工作;由学习部负责现场秩序的维持;由生活部负责舞台、音箱设备、灯光设备等的看管。
节目应急方案:
(1)台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即时跟进。
(2)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若重演仍出现问题,则该节目立即退场,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再次重演或取消。
其它紧急情况发生时,由实践部负责处理。
二、经费预算 :
1、服装、舞台道具租用:500元
(主持人、开场舞、走秀服装,泡泡机,麦克音响等)
2、晚会前一周的宣传,包括宣传板,条幅100元
3、节目单、请柬的设计、印刷:80元
4、现场饮料:矿泉水100元
茶水、水果50元
5、现场摄影:300元
刻录光盘:10元
翻录光盘:50元
7、化妆:200元
8、鲜花:100元
9、会场布置: 300元
(荧光棒,爆竹,气球,拍拍手,彩条等)
10、不可预见费用:200元
合计:2000元
备品
服装:主持人,舞蹈演员,模特,礼仪 舞台道具:麦克,泡泡机,后场道具:凳子,对讲机,工作证,照相机 节目道具:桌椅,乐器,舞台布置:剪子,胶带,别针,绳
嘉宾席用品:果盘,节目单,茶杯,茶壶,面巾纸,——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组织部
2010年11月3日
第五篇:广东地理与文化论文
课程论文
广东客家文化
课 程 姓 名 学 号 手 机 所在班级 任课教师 蔡平提交时间
广东文化与地理
广东客家文化
摘要:客家文化是广东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客家的饮食、建筑、方言出发,分析广东客家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关键词:客家、饮食、建筑、方言 客家饮食文化特点
客家饮食文化中,选料方面以当地土产为主烹饪生产的劳动对象是烹饪原料,所属地区的烹饪原料直接影响菜肴朝某一方向发展。闺粤赣客家地区绝大部分为典型的南方山区,山区所产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和畜禽自然就成了客家菜的主要成分。客家名菜如赣南的小炒鱼、酿豆腐、粤东的东江盐煽鸡、梅菜扣肉,闽南的涮九品、香菇焖猪肉等等都是客家人利用上述原料制作而成。
客家饮食文化中,干腌腊制品的地位尤为突出.干腌腊制品地位突出干腌腊制品在客家饮食文化中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客家多处山区,交通不便,人们不能经常买到新鲜的肉类食品,于是他们就把多余的肉食腌制起来,保存在自己家里,随时取用。二是经过腌制的食品,味道浓厚,适合客家人的口味。不过到了现在,干腌腊制品的这些历史作用已经不复存在,它们成了客家著名的风味食品,是客家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出名的干腌腊制品包括有梅菜、卤凤爪、卤鸭爪、卤鸡肾、腊肉等,这些食品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客家饮食文化的烹调方法注重炖煮,烹调方法注重炖煮,以原昧香鲜为主,刀功朴实无华客家饮食的烹调方法以炖、煮为主,较少的炸烤。客家的饮食理念认为,炖、煮能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而且不易上火。传统的客家名菜如白斩鸡、清蒸鱼、酿豆腐、酿苦瓜、梅菜扣肉、蒸绞骨等,无不采用这种烹调方法。客家菜讲究原味,一般都不会放味精、白酒这些调味品,而是较常的用酒槽、禽兽骨头熬出来的汤等作佐料。因此,客家菜总体上吃起来都是味鲜可口,老少成宜。客家菜在刀工方面却比较粗糙。客家典型的菜色梅菜扣肉中,扣肉切的又大又厚,方方正正的,刀工明显不够细腻。而在一般家庭中的煲汤所选用的材料如骨肉猪肉这些也是大块大块的。在客家菜谱中,大部分的菜都有其渊源和特殊的人文内涵。如酿豆腐是北方饺子的一种演变,其中蕴涵了客家人的思祖之情;客家荷包胙(又名状元菜)是因清明进士、客家人戴蘅亨发明而得名,这道菜寄语世人要勤奋好学。
客家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地取材,越是历史早期越是如此。客家饮食文化地处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孕育出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多元移民饮食文化,具有“山、汉、客”等特色。客家饮食的烹饪原料以牲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这些与客家居住所在的地形地貌复杂、动植物种类多样 有关。
气候的冷热干湿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客家地区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暖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特征。潮湿多雨的气候造成了客家饮食口味“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的特点。⋯客家菜善用辣椒、姜、糯米酒和酱油。在传统的客家人眼里,辣椒和生姜不仅具有除腥提鲜、祛风除湿的作用,而且和糯米酒一样有激发潜能、增强免疫等强身健体的功效。辣椒与姜配合使用,辣味显得更加纯正,再加以家酿米酒和酱油,菜肴的主味突出,口味醇厚。这种复杂气候还使客家饮食文化中有了另外一种特色,那就是对食物有“冷”和“热”之分。客家饮食理念中认为,食物的特性有偏“冷”和偏“热”之分,饮食中要注意冷热的调和。这些饮食观念表现在客家饮食、药物和补品的调理上,客家饮食很注意用这些来弥补食物调节的不足,更好地平衡身体的 属性。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客家先民从中原干旱气候和平坦的地形等自然条件下南迁到亚热带湿润的山区环境中,在这过程中,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烹饪技巧,一方面结合土著居民的烹调经验,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烹饪方法。客家菜除了有其他菜系常用的水烹、油烹、汽烹、火烹外,还精于古老的石烹(如瓜子、栗子等)、竹烹(如竹筒饭、竹筒豆等),并首创了盐烹,享誉世界的客家盐煽鸡就是盐烹的典型例子。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地区相对闭塞,菜肴的原料受到一定的局限,这就使得客家菜在烹饪时必须靠烹调方法的变化来弥补菜肴原料的单一,使得菜肴具有多种变化。客家饮食经常是用同一种主原料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多种名菜。如鸡,就有盐煽鸡、三杯鸡、白斩鸡等;如鸭,就有姜油鸭、莲子鸭、腊板鸭等。一道菜也往往是多种烹调方法的 组合,如客家名菜梅菜扣肉就使用了煮、煎、炸、蒸、炖等多种方法。客家的建筑文化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以最出名的围龙屋为例:围龙式围屋也称半圆形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兴宁、梅县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都可以见到。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围龙式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客家的语言文化
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方言是在江西形成雏形,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族带来的北方方言在楚语一支——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时间在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之前。客家方言与官话、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吴侬软语被称为七大方言,它主要分布在粤东、民系。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共200多个县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华人社区。张光宇在其著作《闵客方言史稿》中有关于客家方言起源于形成的明确说法:“总而言之,客家话的起源是西晋末年的思豫方言,客家话是在思豫移民进入闽粤赣交界地区转成客家人之后才成为族群标帜出现的名称。” 对于邓晓华主张的“非线性理论”,我是十分之赞同的,因为每一种语言不会脱离它所处的时代生活背景、地域文化而独自形成发展的,多多少少也会与族群之间互动交流以及地域文化的相互接触而发生融合或者是语言换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语言体系。而事实上,南方语言的地理分布格局,早已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其后由于各种的原因而南迁的北方人,带着他们的语言与文化,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接触交融,形成现在南方汉语方言的最终格局。
客家方言词汇的内部异同。就梅州七县一市客家方言来说,词汇是大同小异的,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的词语非常之多。这是因为即使同是客家人,一开始大家的语言是一样的,但是毕竟所处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大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在边上的一些客家人与非客家人交流互动的比较多,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有很多词语都已经和本土居民交换使用了的;而处在客家居住地中央的梅州由于与外界交流的比较少,所以一般都会认为梅州的客家话是比较纯正的客家话。参考文献:
[1] 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2]黎章春.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赣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4,25(5):41-43.
[3] 肖莹.客家饮食的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07(20):130—132.
[4]朱基富.浅谈饮食文化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