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
Face-Negotiation Theory
最早系统地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他通过戏剧做比喻,认为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总希望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这就好比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演出技巧操控观众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所谓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an image of self)这种关注是影响我们日常交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Stella Ting-Toomey于1998年提出的面子--协商理论,这是一种多元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面子的建构必须是双方协商的过程,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努力。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积极建构自己的面子,同时也需要给予对方面子,维持自己的面子与维持对方的面子是相辅相成的。
Ting-Toomey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面子--协商理论是少数几个明确提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感知和处理冲突上存在差异的理论之一。她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对他人“面子”的关心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关心程度的差异导致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冲突,这一评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面子--协商理论的基础。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谈话制约理论由韩国学者Min-Sun Kim于1994年提出,Kim的谈话制约理论主要是来源于西方学者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所提出的礼貌理论。他认为谈话制约是个体在交际的过程中,关于信息构建方式的最基本的关心。这种关心会影响个体参与的每一次谈话的特点,并影响个体的总体交际风格。事实上,这一理论所关注的并非是“要说什么”,而是“如何表达要传递的信息”。
Kim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五种谈话制约,包括:对于明确性的关心、对于如何将强加事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关心、对于避免伤害他人情感的关心、对于避免使听话者形成负面印象的关心、对于交际有效性的关心。
基于上述五种谈话制约,Kim把谈话规则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任务导向型关系谈话制约和社会关系型谈话制约。上述五种谈话制约的第一种和最后一种属于任务导向型关系谈话制约,其余三种属于社会关系型谈话制约,即任务导向型关系谈话制约强调谈话的清晰明确(如信息被清晰表达的程度)和交际的有效性;社会关系型谈话制约强调对他人的关心,注意避免伤害听话者的情感,并尽量不要把意见强加给听话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交际情景,选择不同类型的谈话制约形式。
Y.Y.Kim指出,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intercultural identity)的过程。衡量跨文化适应效果的标准有三个:功能的健全(functional:fitness)、心理的健康(psychological:health)以及跨文化身份的出现。跨文化认同把不同的文化元素整合到一起,拓展了交际者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为人们回应全球化的身份诉求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People usually think the conversation is a simple thing in their life.In fact, it is a traditional way to talking with others by people's expected.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nversation, people often us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The theory was propose by W.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 whose a professor of American Communication.They think that communication was limited and guided by rules, therefore, the rule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is theory.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具体分析两种语言在实际运用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使用不同礼貌用语时出现的语误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资源。但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本文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大家在跨文化交际中既礼貌表达,又不失原意。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地域性与区域性,群体性与民族性,决定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造成了文化发展中的不断冲突与交融现象。文化的发展过程似乎是一种不断抽象的过程,从部落文化上升到世界文化,正是通过文化的不断冲突与交融来实现的,所以,文化冲突是文化在发展的表现,反之,没有文化冲突,人类的文化就会像死水一潭。
文化是人创造并由人推动着向前发展的,但文化又在影响和塑造着人。在文化的作用下,人不再只是自然人,同时还是历史人和社会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血缘关系,利益关系也渗透了文化内容,被文化关系所包容,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是文化的冲突。心理、情感、思维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信仰,个性气质,生活态度和习惯等,是人与人联系或冲突的内在决定因素,这种主要表现在精神领域里的冲突或联系,是由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总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血缘关系、利益关系、精神关系被文化关系所包容,而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普遍地发生的冲突从深层来看都是文化冲突。
人类的许多冲突是没有目的没有理由的。似乎就是为了冲突而冲突,这种情况正是由于不同质的文化造成的。长期积淀在人类意识、心理深层结构中的文化元素每时每刻都在对人发生着作用,使人对自己所做的一些事难以解释。
4.6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AUM)
1975年,Berger和Calabrese最早提出了“减少不确定性”理论(URT)。1985年,古迪昆斯特(Gudykunst)将之同“社会身份”理论整合在一起,把这一理论扩展到跨群体交往的范围,迈出了“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UM)的第一步。1988年,Gudykunst提出了一个概括性理论,即用“不确定性”(如无法预测或解释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感受)和“焦虑”(如感到不安、紧张、担心或忧虑)来解释人际或群体际有效交流的问题。这就要求将误解减少到最小。在AUM理论里,跨文化交际是跨群体交际的一种。Gudykunst(1988, 1993, 1995, 2005a)又使用Simmel(1908/1950)提出的“陌生人”概念(如个体存在于某一环境下,但却并非是该群体的成员)作为理论设计的核心概念,并将这一原理应用到外交领域。
Gudykunst(1993)加入了能力指标框架扩展了该理论,并首次使用了“AUM”一词。在该理论版本中,Gudykunst把以往的超理论假设进行了细化。该理论的假设避免了极端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Gudykunst(1993)增加了理论中公理的数量,以使理论更易理解和应用。该理论也包含了伦理问题以及不确定性和焦虑的最大和最小限度(如有效交际要求交际者的焦虑和不确定应介于最大和最小限度之间)。当焦虑和不确定性高于最大限度时,就无法有效交际(例如因为我们过分关注焦虑或者不能预测陌生人的行为);当焦虑和不确定性低于最小限度时,由于不在意发生的事件(由于焦虑小)或是过于自信所作预测(由于不确定性小),也无法有效交际。对最小和最大限度的关注致使理论核心从“焦虑和不确定消减”转向了“焦虑和不确定管理”。
Gudykunst又引入了Langer提出的“留意(mindful)”这一概念,作为AUM和有效交际的折中点,Langer(1997)认为“有意识”包括“接纳新信息”、“察觉各种变化”、“对不同语境保持敏感”、“留意各种视角”以及“适应当前环境”。他假设个体的交际受到他的文化和群体身份的影响,但只要留意,他也可自己选择与他人交际的方式,能够把焦虑和不确定性控制在最大和最小限度之间,并和陌生人协商信息内涵。
Gudykunst分别于1995年和2005年两次修改了“焦虑/不确定性理论”。继Lieberson(1985)之后,Gudykunst谈到有效交际有“基本”和“表面”因素。他认为焦虑和不确定性管理(包括留意)是实现有效交际的基本因素,它调节有效交际的其它“表面”因素(如身份、移情能力、吸引陌生人、尊重陌生人)的作用。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留意程度控制着焦虑和不确定管理对交际有效性的影响力以及在提高交际有效性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当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小和最大限度之间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一种基本因素(如移情力)来提高交际质量或者有意识地与陌生人协商信息内涵。
该理论1995年的版本囊括了94个公理(47个关于人际交际和群体交际,47个关于文化多变性),而2005年的版本则只涵盖了一半(只有47个)。Gudykunst删减了一些不太必要的公理,并将文化多样性的公理的使用范围缩小至有效交际的基本因子上。
4.8 跨文化调适理论(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早期的文化调适研究是由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所组织的,并且一般都是集体层次上的研究,他们探讨的通常是一个较原始的文化群体,由于与发达文化群体接触而改变其习俗、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特征的过程。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主要是最近几十年来的工作,他们通常更加注重个体这个层次,强调文化适应对各种心理过程的影响。虽然从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对文化适应的定义来看,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影响程度大不相同,对一直生活在主流文化(host culture/dominant culture)中的群体影响很小,对新到这个文化环境的群体的影响相对而言就大得多,这一过程甚至可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与此相对应,已有的文化适应研究实际上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适应过程对这些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移民或者暂居者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Young Yun Kim一直致力于发展她的交际与文化调适理论。她最早的理论对韩国移民在芝加哥地区文化适应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调查。此后,她基于开放系统的视角不断地对理论加以改进,主要是增添了移民“压力—调适—成长”过程的理论,并将注意力放在移民“跨文化”的转变上。此外,现阶段的理论正尝试着将“实现跨文化适应”描述为是“陌生人与接受陌生人的环境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4.9 文化身份理论(Theoriz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文化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ollier(1996)。文化身份理论是跨文化交往中如何处理文化身份的理论。文化身份理论同人类行为超理论相一致,强调主观经验与个人对行为的阐释。一个人的文化身份是通过构成特性(由标志、解释和意义组成)和规范特性(由行为指向和行动能力组成)相互融合而得。该理论相信人类行为超理论中的一条原则——“开放心灵原理”(opening soul doctrine), 表明人们留心自己的行为又能对此行为做出解释。文化身份理论的优点是它的启发性价值与富有代表性的有效性(即交际结果与交际行为判断的一致性)。
Collier和Thomas就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好文化身份提出了解释性理论。他们的理论包括六个假设,五条规律和一个命题。Collier(2005)详述了自从该理论产生以来,影响她思索文化身份问题的各种因素。在最新的理论版本中,她运用了批评理论视角,但没有阐明理论命题。她关注的是“实践智慧”。
4.12 共文化理论/文化共存理论(Co-Cultural Theory)
Orbe(1998)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共文化理论。共文化理论建立在缄默群体理论(Muted Group Theory)(比如说社会阶层的分化使一些群体有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的特权;
Ardener,1975;Kramarae,1981)和立场理论(Standpoint Theory)(比如说特定的社会地位会使人们以某种主观的方式观察世界;Smith,1987)的基础上。共文化理论将非白色人种、女性、残障人、同性恋者以及那些较低社会阶层的人群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且研究对象仍不限于此。
Orbe(1998)指出,“大体上说,共文化交际是指未充分代表的(underrepresented)群体成员与主流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共文化理论的主旨是提供一个框架“让共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主流社会结构中交际和企图使缄默的人协商”。
3.2 Theoretical Backgroun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scholars have a qualitative leap on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In 1983,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was first appeared in th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ubsequently, the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getting better,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make it development in leaps and bounds.3.2.1 Face-Negotiation Theory Goffman is the first scholar who was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face theory.He use drama as a metaphor, he think people often want themselves to look good and impress others by using some certain means and skill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Just like the performer, they usually use some rational workmanship to manipulate the thought of the audience.The so-called face is an exterior image of self, it is the mainly influenci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daily interactions.In 1998, Stella Ting-Toomey propose the face-negotiation theory, the theory holds that build the face is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of both parties.He said the success of the face might depend on joint efforts.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people are energetically to build their face,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lso should give face to others, the two are complement each other.In a field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Ting-Toomey think the face-negotia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few theories which shows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 in feeling and also the way settling conflicts.The face holds a central posi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2.2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In 1994, the scholar Min-Sun Kim who is from Korea was propose the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the theory was from Brown &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Kim think the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is fundamentally concerned about formation of information.In fact, this theory was not concerned about “What do you say”, but “How to express what you mean”.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concerned about five parts: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do or care about;avoiding negative politeness;avoid harming others emotion;avoid others negative thoughts about ourself;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five parts, Kim divided them into two types: Task-oriented and social relations-oriented.Task-oriented emphasizes the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express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social relations-oriented emphasizes our caring, avoid harming others emotion and do not impose our view on others.Therefo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choosing different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form in different type of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第二篇:理论学习材料
阅读课教学方法谈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其中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型。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精读课的性质、任务,可把精读课的教学程序大体包括四个步骤。(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步骤有两个操作要领为: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这一教学步骤的操作要领为:提出问题,反复阅读,恰当指导。(3)研读品读,深层体悟。这一教学步骤的操作要领为: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4)熟读成诵、尝试运用。这一步骤的操作要领为:保证时间,逐步提高要求,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阅读课教学方法谈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其中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型。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精读课的性质、任务,可把精读课的教学程序大体包括四个步骤。(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步骤有两个操作要领为: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这一教学步骤的操作要领为:提出问题,反复阅读,恰当指导。(3)研读品读,深层体悟。这一教学步骤的操作要领为: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4)熟读成诵、尝试运用。这一步骤的操作要领为:保证时间,逐步提高要求,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如何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及不符合标准的答案或看似笨拙的方法。对学生的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不指责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可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辩论。
3、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
4、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一味地追着学生要答案。
如何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及不符合标准的答案或看似笨拙的方法。对学生的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不指责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可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辩论。
3、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
4、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一味地追着学生要答案。
第三篇:锚理论
根据职业锚理论,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上是内心中个人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审视自我,逐步明确个人的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擅长所在及今后发展的重点,最终在潜意识里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
职业锚,也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而我们也应该作出和适时调整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指出八种类型职业锚,分别为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不同类型的人应该根据不同类型职业锚作出不同的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一、首先进行自我分析,根据有关测评分析报告及本人和朋友、家人等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1、职业兴趣
从客观的自我分析报告中得出自己对什么性质的职业比较感兴趣,是职能型、管理型、安全/稳定型、服务型、生活型还是自主/独立型、挑战型、创业型。只有准确的分析出自己的职业性趣准确做出选择才能使自己走的更远。
2、职业能力
了解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等能力。对工作的态度,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团结意识。
3、个人特质
观察力强弱,对工作的自觉性、热情,能否吃苦耐劳,是否善于处理概念和想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一个观点或形势能否作出独立准确的分析,指出问题的本质。是否喜欢在工作中与人接触,喜欢团体工作。对固定工作模式和操作性工作的喜厌。只有了解了个人特质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实现自我。
4、职业价值观
在自我客观分析中可以知道,自我实现取向,经营取向,才能等取向的得分。在工作中,如果在是考虑工资收入,还是考虑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为第一,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从中不断学习知识的机会,对工作的收入要不低于本人的工作能力的价值。同时,也会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是否合适去做,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5胜任能力
分析自己的能力优势和能力劣势,分析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个人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选择职业,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展示自己的才能。
根据客观的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劣势,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职业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能力的贫富,能否维持正常的生活,对自己学习费用是否觉得有一定的经济负担。父母工作是否稳定,经济收入情况,家庭文化氛围。
2、学校环境分析
就读的学校等级情况,生活环境情况,教学设施是否齐全、先进,教学水平情况,所在的科系在全院的情况,是否受到重视,所学的专业是否具有优势,专业课科目开设是否理想,教学质量如何,师资如何,整体教学如何。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对经济方面的研究不透彻,社会就业率不高,反而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就业环境不是很好的。
4、职业环境分析
在我国金融人员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却短缺,社会需求量大。经济与管理这个行业的就业范围比较小,不容易找工作的,现在自己多考些证能够拓宽些就业范围。
三、职业定位
依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综合前面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这两部分的内容,得出自己的职业定位分析。内部因素:优势因素、弱势因素。
对工作态度、创造力、领导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身文化素养等。外部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
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竞争情况及就业形势。
四、计划实施方案
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一年级目标: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目标:提高基本素质。三年级目标: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四年级目标:工作申请,成功就业。
1、大学期间学好各科专业知识,掌握本行业的基本知识。
2、英语考级
3、根据自身情况考取有关的证书
4、阅读各类书籍,拓展视野
5、暑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6、锻炼身体,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7、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的予以改正
8、建立良好的交际网,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9、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拓展能力
五、评估调整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做出一些风险的预测。如果自己不能够按规划完成以上制定的计划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计划。
事情不会一成不变,我会对自己的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并每半年做一次自我评估,按照实际情况作出一些更好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第四篇:二级理论
二级公共营养师辅导习题 理论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能够帮助维生素ADEK吸收的营养素是(A)
A.脂肪
B.蛋白质
C.无机盐
D.微量元素
2.孕晚期需要增加钙的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钙的推荐量为(D)。
A、800mg/D B、700mg/D C、600mg/D D、1200mg/D 3.肾功能不全时,主张用(A)饮食治疗
A、低蛋白 B、高蛋白 C、低脂肪 D、低碳水化合物 4.以下对保健食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C)。
A、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 B、仅适于特定人群食用 C、有时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D、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为(B)。
A、3克 B、6克 C、9克 D、12克 6.以下碳水化合物属于单糖的是(A)
A.葡萄糖 B.蔗糖 C.乳糖 D.淀粉 7.脂肪酸败的早期指标为(A)。
A、过氧化值上升 B、酸价增高 C、碘价下降 D、皂化价上升 8.不属于医院基本膳食的是(A)
A.低脂膳食
B.普通膳食
C.软食
D.半流质 9.痛风病人不宜食用的食品是(A)
A.鱼类
B.谷类
C.鸡蛋
D.蔬菜 10.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的疾病(B)
A.脚气病
B.坏血病
C.皮炎
D.腹泻 11.母亲妊娠期间严重缺碘,对胎儿发育影响最大的是(D)。
A、循环系统 B、呼吸系统 C、内分泌系统 D、中枢神经系统
12.婴儿在几个月龄前不宜添加谷类等含淀粉的食物是(C)。
A、2个月 B、1个月 C、4个月 D、6个月 13.0-6个月的婴儿膳食脂肪占功能比例是(B)。P154 A、10-25% B、45-50% C、20-30% D、35-40% 14.克服早孕反应的措施,以下哪项(C)不正确。
A、饮食要清淡
B、选择容易消化的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 C、饭后尽量坐着或躺下,不要走动 D、睡觉把头适当抬高一些
15.乳母膳食钙参考摄入量为(C)。
A、800mg/d B、1000mg/d C、1200mg/d D、2000mg/d 16.提倡婴儿母乳喂养的原因是(E)
A.人乳中的蛋白质容易消化 B.人乳中的脂肪球小吸收好
C.人乳中含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 D.人乳中的钙吸收率高 E.以上都对 17.肝昏迷早期膳食应(C)
A.禁食豆类
B.禁食鱼类
C.低蛋白膳食
D.低钾 18.婴儿添加辅食应避免(C)
A.根据月龄增加 B.有少量开始
C.几种食物同时增添
D.喂乳以前添加
19.妊高征孕妇应限制摄入的营养素是(D)
A.铁 B.钙 C.锌 D.钠 E.镁
20.完全胃肠外营养是(A)
A.通过静脉输入全部营养
B.从胃管内补其不足
C.少量口服 D.补充要素
21.男性,30岁,“急性肾衰”少尿期,出现的电解质紊乱是(A)
A.高钾血症 B.低钾血症 C.高钠血症 D.高钙血症
22.大豆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物,是由于大豆中富含(C)。
A、饱和脂肪酸 B、脂肪氧化酶 C、不饱和脂肪酸 D、蛋白酶 23.低嘌呤饮食主要应用于(C)
A.肾功能衰竭 B.肝功能衰竭 C.痛风 D.胆结石 24.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最主要的原因是(A)A.气温较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 B.进食熟肉类食品多 C.人口流动性大 D.夏季食物易受污染 25.正常人每天水的需要量为(C)
A.300m
B.l500ml
C.1000ml
D.2000 ml 26.以下关于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观点,不正确的是(B)。
A、膳食要多样化 B、可以食用普通家庭膳食 C、以一日“三餐两点”制为宜 D、不偏食、不挑食、少零食 27.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包括(B)
A.亚麻酸和油酸 B.亚麻酸和亚油酸 C.麻酸和亚油酸 D.麻酸和油酸
28.为适合婴儿消化系统的特点,避免食品过敏,婴儿首先添加的辅食种类应为(B A、蛋类 B、谷类 C、豆类 D、肉类
29.机体常常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素而引起夜盲症,它是(A)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30.食物频率法调查表中除了食物名单外,最主要的还应包括(B)。
A、食物类别 B、食用频率 C、食用时间 D、进食地点 31.与硒缺乏相关的疾病是(A)。
A、克山病 B、地方性甲状腺肿 C、地方性克汀病 D、以上都不是 32.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当人群的单纯性甲状腺肿患病率超过20%时,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B、多见于山区和远离海洋的缺碘地区 C、又称为碘缺乏性甲状腺肿
D、长期的非毒性甲状腺肿可发展毒性甲状腺肿
33.胎儿出生时体内储备的铁,一般可满足多长时期内(C)婴儿对铁的需要量。
A、2-3个月 B、7-8个月 C、4-6个月 D、1-2个月
34.母乳喂养应持续到(A)周岁。
A、1—2 B、2—3 C、3—4 D、4—5 35.婴儿营养的需要多根据(A)的情况来估计。
A、健康婴儿母乳喂养 B、健康婴儿牛乳喂养 C、早产儿母乳喂养 D、早产儿牛乳喂养 36.婴儿辅助食品添加的适宜时间是(B)。
A、1-3个月 B、4-6个月
。)
C、7-9个月 D、10-12个月
37.保健食品对于人体(C)的预防或减缓疾病的发生产生作用。
A、健康状态 B、疾病状态 C、第三态 D、第四态
38.反复淘洗大米或将大米浸泡加热,损失最多的营养素为(D)。
A、碳水化合物 B、脂肪
C、蛋白质 D、硫胺素
39.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中,杀灭病原体的常用方法是(D)。
A、消灭苍蝇蟑螂 B、食具生熟分开 C、食品低温保存 D、食前充分加热 40.妇女怀孕后的代谢改变主要为(B)。
A、蛋白质代谢呈负氮平衡 B、蛋白质代谢呈正氮平衡 C、胰岛素分泌增加 D、钙、铁、叶酸肠道吸收增加 41.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创新就是出新花样 B、创新就是独立自主
C、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 D、创新不需要引进外国的新技术 42.食用河豚鱼发生食物中毒是由于(C)引起。
A、河豚鱼腐败变质 B、河豚鱼含有的组胺 C、河豚鱼中的毒素 D、海水被“三废”污染 43.二噁英事件属于食物的(C)。
A、放射性污染 B、微生物污染 C、化学性污染 D、昆虫污染
44.发芽马铃薯的有毒成分为其幼芽及芽眼部分含有大量(B)。
A、皂素 B、龙葵素 C、氢氰酸 D、皂甙类 45.用油炸方法烹制谷类食品营养素损失最大的是(B)。
A、核黄素 B、硫胺素 C、尼克酸 D、硫胺素十尼克酸 46.凉拌菜中加入食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有利于维C的保存 B、有利于钙磷的吸收 C、有利于减少盐的摄入 D、有利于蛋白质的吸收 47.低嘌呤膳食的适应症是(A)。
A、痛风症 B、糖尿病 C、高脂血 D、高血压 48.糖尿病营养治疗原则不包括:(D)。
A、合理控制总热量 B、限制脂肪摄入
C、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 D、增加单糖及双糖食物 49.糖尿病膳食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能量的(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50.食物频率调查表中列出的食物应选择(A)。
A、经常食用的食物 B、所有食物 C、很少食用的食物 D、主食 51.2-4周的婴儿喂养时应注意事项(C)。
A、添加含淀粉类的食物 B、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C、补充维生素D D、补充维生素C 52.红细胞、血浆、血小板中的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别代表了远期、近期、最近期的哪一种(A)营养素状态的变化。
A、硒 B、维生素B1 C、锌 D、维生素B6 53.孕妇必要性体重增加不包括以下哪项(D)。二级p39 A、胎儿、胎盘 B、增加的血容量 C、增大的乳腺和子宫 D、为泌乳储备的脂肪 54.对HACCP的认识,以下不正确的是(D)。
A、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首次提出 B、保证食品安全的行之有效的体系
2C、我国卫生部要求凡面积达到2000m以上者,宜实施HACCP管理
D、实施HACCP体系时,需要对食品原料的种植、食品生产、加工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危害进行分析 55.老年人的膳食脂肪供能占膳食能量的适宜比例是(C)。
A、10%以下 B、10-20% C、20-30% D、25-35% 56.设计食谱时,副食品种和数量应在确定主食用量基础上,依据副食应提供的(C)数量确定。
A、能量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脂肪 57.下列对豆类营养素组成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C)。
A、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为10%左右,多为纤维素和可溶性糖,在体内难消化 B、大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B族维生素和铁的含量较高 C、干豆类几乎不含抗坏血酸
D、含有较多的蛋氨酸,但赖氨酸含量较少 58.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D)。
A、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主要以双糖或单糖形式存在
B、谷类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7%~12%,其中小麦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稻谷 C、在米面蒸煮过程中,会有部分维生素的损失
D、鲜豆类中胡萝卜素含量普遍较高,约每100g中含量在200μg左右(800)59.下列哪项(B)食物中毒属于毒素型食物中毒。
A、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60.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B)。A、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B、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C、传授知识 D、启发诱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果是一类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共同特点是(CE)。A、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 B、高能量
C、富含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D、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很高 E、还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
2.以下对保健食品的认识正确的是(ABD)。
A、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 B、仅适于特定人群食用 C、有时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D、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E、与普通食品及药物无明确的区别 3.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是(CDE)。
A、病情严重,常导致死亡 B、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C、发病潜伏期短 D、发病与食物有关 E、不同食物引起的中毒,其中毒的症状差异很大 4.糖尿病营养治疗原则包括:(AB)。
A、合理控制总热量 B、进食要定时定量 C、经常选用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 D、增加单糖及双糖食物 E、可以增加煎炸和熏烤食物的摄入 5.以下尿中酮体过多的原因是(E)。
A、妊娠过程中摄入过多的矿物质 B、糖尿病酸中毒
C、分娩后进食过多的蛋白质 D、妊娠过程中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E、过度饥饿后,进食较多的脂肪
6.下列哪些(ACD)属于碘缺乏的表现。
A、婴幼儿智力落后 B、胎儿甲状腺功能亢进 C、成人甲状腺肿 D、婴幼儿体格发育迟缓 E、大骨节病
7.演讲答疑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BCDE)。二级p142 A、倾听 B、建立与听众的联系 C、预见、分析问题 D、澄清问题 E、耐心解答
8.营养补充剂标签、说明书应符合国家规定,同时还应标明哪些(ABC)。二级p219 A、“营养补充剂”字样
B、营养成分,应当标示最小食用单元的营养素含量
C、食用方法及食用量,应当明确不同人群具体推荐摄入量 D、不用特别标明产品不能代替药物
E、不用特别标明不宜超过推荐量或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9.关于婴儿喂养建议,正确的是(ACE)。
A、0-6个月婴儿应纯母乳喂养 B、产后尽早开奶
C、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 D、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E、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注意添加辅食 10.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包括(ABCD)。
A、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B、提供能量 C、构成激素和酶 D、构成抗体 E、增强暗适应
11.易引起亚销酸盐中毒的是(BD)。
A、家药喷洒蔬菜 B、苦井水 C、熟肉 D、刚腌不久的蔬菜 E、新鲜的鱼虾 12.以下为低嘌呤食物的是(ABD)。
A、硬果 B、牛奶 C、猪肝 D、水果 E、鸡肉汤
13.以下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有关的是(ABCDE)。
A、孕前母体体重和身高不够 B、孕期增重不够 C、母体孕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D、孕期贫血 E、孕期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下降
14.孕中期营养与膳食的要点包括以下哪几项(ABC)。A、补充足够的能量 B、注意铁的补充 C、保证充分的鱼、禽、蛋、瘦肉和牛奶的供给 D、足够的膳食纤维 E、补充叶酸
15.食物频率法根据调查表和目的不同,可分为(ABCD)。
A、个体调查 B、群体调查 C、定性调查 D、定量调查 E、入户调查
16.下列导致机体烟酸缺乏的原因正确的是(ABD)。A、膳食中烟酸摄入不足 B、膳食中色氨酸摄入不足 C、摄入较多的肉类和肝脏 D、长期以玉米为主食 E、摄入过量的牛奶
17.与母乳喂养相比,人工喂养也有它的优点,下列正确的是(AB)。二级p119 A、对妈妈来讲可以节约自己的时间,不必自己承担全部的喂养工作 B、能够确切的知道宝宝吃了多少奶 C、能提高孩子的智力 D、更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E、更有利于妈妈的身体健康
18.婴儿有下列情形时可以添加辅食(ABDE)。基础p164 A、体重增长达出生时2倍 B、吃完250ml奶后不满4h又出现饥饿现象 C、在24h内能吃完500ml或以上的奶 D、在24h内能吃完1000ml或以上的奶 E、月龄达6个月以上添加半固体食物
19.以下营养素补充剂的作用正确的是(ABC)。
A、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 B、预防营养缺乏 C、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 D、治疗慢性疾病 E、有些时候可以代替药物使用 20.胆汁的作用有(ACDE)。
A、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B、含有消化酶,增加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C、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D、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E、使脂肪乳化成细小微粒
21.婴儿的能量需要包括(ABCD)。
A、基础代谢 B、体力活动 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生长发育 E、排泄耗能 22.下列哪些人群不适合饮茶(CDE)。
A、体型肥胖者 B、体质瘦弱者 C、缺铁性贫血患者 D、容易失眠的人 E、患溃疡病的人 23.关于高血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A、过量饮酒与高血压无关
B、膳食中的钾可降低血压
C、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D、膳食纤维可以间接辅助降低血压 E、低钠膳食可以升高血压 24.胆汁的作用有(ACDE)。
A、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B、含有消化酶,增加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C、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D、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E、使脂肪乳化成细小微粒
25.下列哪几项是食物频率法的特点(BDE)。二级p9 A、量化准确度高 B、量化准确度不高 C、简单费用低 D、可作为研究慢性病与营养关系的依据 E、反映长期营养素的摄取模式
26.高血压采用治疗饮食时,宜选用下列哪些食物(ABDE)A.胡萝卜 B.芹菜 C.咸猪肉 D.海带 E.豆腐 27.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包括(AE)
A.腹泻 B.恶心 C.呕吐 D.中耳炎 E.吸入性肺炎 28.含嘌呤较少的食物有(ABCD)
A.蛤蜊 B.洋葱 C.面粉 D.牛奶 E.芦笋 29.以下途径,适于短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有(ABCD)
A.经鼻胃内置管 B.经鼻空肠内置管 C.空肠造瘘 D.胃造瘘 E.颈部经皮咽部胃内置管 30.急性肝炎时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是(ABCE)
A.保护肝脏 B.促进肝细胞再生 C.促进肝功能恢复 D.抗病毒损伤肝脏 E.减轻肝代谢负担
第五篇: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发稿:2007-5-4 21:54:27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动机,但是它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关系的进展,还要取决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等,后者如自我表露与内心交流、情感支持及相互陪伴等。交往动机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到底想得到什么。
一、社会交换理论
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有可能产生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权利对于交换结果的公平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在P、A、C三种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与两面性。而A具有自觉性、客观性与探索性,致力于弄清事物真相、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行关系时,交往就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6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在这6种交往形式中,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种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却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负责与尊重的原则,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广东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