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

时间:2019-05-14 16: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

第一篇:《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

就这样让学生爱上诵读 ——关于《雨巷》教学的几点反思

自己也讲过了《雨巷》的公开课,学习目标为“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由于对诵读的引导不到位,使得一篇精致美妙的诗文变得面目全非,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听来风华老师与崔娟老师执教的《雨巷》,对诵读的引导有了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心有灵犀的诵读兴趣

《雨巷》虽是名篇,但现在的中学生对这类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崔娟老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听了他们熟悉的网络流行歌曲《丁香花》,由此引出《雨巷》的一个重要意象,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朗读《雨巷》的热望——我们熟悉喜爱的歌曲竟和这篇经典诗文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读的津津有味儿。

所以说与学生心有灵犀,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热衷于什么,才会找到引领学生诵读的绝好切入点。

二、诗情画意的诵读氛围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意象时往往会让学生驰骋想像,或形成文字,期望有个性化的解读。而崔娟老师则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用已知的古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本诗中的意象,这一方面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就体会到了《雨巷》的古典美,更重要的是,在浅吟低唱的吟咏中自然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的情读、美读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多样有针对性的诵读方式

叶圣陶盛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朱自清也评价这首诗:“注重整齐的音律美,但不是铿锵的而是轻清的。”怎样读可以更好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呢?来风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比较诵读法和相和诵读法。

比较诵读法就是将诗中重叠复沓的部分去掉后的文字投影出来,与原文比较诵读。通过比较,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感受到舒缓悠扬的节奏。对诗歌的音韵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和诵读法就是学生读一个诗节的前三行,老师来和这个诗节的后三行。诗歌每节押“ang”韵2到3次,一种悠长的旋律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而韵字的位置一般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这些在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诵读中学生都会体会到。

来老师的诵读方法灵活多变而又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诵读中领悟到诗歌的美感,对这样形式新颖而又有效的诵读学生怎么会不用心呢?

四、适时到位的诵读指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难以通过自己的深入理解提升诵读水平时,老师适时的诵读技巧点拨会让学生体验到超越自己的快乐。有了“乐之”,学生才会进一步“好之”。

五、声情并茂的诵读示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的名家朗诵资源越来越多,然而,不论多么高明的朗诵录音都不如教师现场声情并茂,抑或陶醉其中的范读更能感染学生。在来老师的课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来老师踱步轻吟时,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被他深深感染,沉醉在《雨巷》空灵的意境里,更迷醉于对高水平诵读的神往中。

总之,诵读,是被古老的中华文明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精华之光再现魅力,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重新爱上诵读!

第二篇: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能力只能在言语活动中养成, 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保证、规范与促进学生的课内外的语文活动。本刊第四期“服务学生”所谈的四项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 就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四项工作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促进学生言语活动、言语能力提高的作用。所以本期的中心是探讨语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核心的关键性的工作任务— —言语技能训练。张纲等老师这一组文章的看法与做法方向是正确的。但从小一到高三到底应进行哪些言语技能训练、怎样做才是科学高效的训练, 有待语文教学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本栏目还将逐步展开这一问题。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如《静夜思》《鸟鸣涧》等,古诗有什么特点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呢?

生:古诗很短,蕴含丰富的内容。

生:古诗句末押韵,朗朗上口。

生:学古诗多数是朗读、背诵。

师(微笑):同学们答得很好,在我们所学过的诗歌里,古诗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运用朗读、背诵、默写等方法学习古诗,以体验诗歌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大家也已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的《雨巷》,同学们知道如何学习这首诗歌吗?

生(齐声):读。

师(笑):不错,读!,朱自清曾经说过读的方法有“ 背、读、诵、说”四种,学习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读法。《雨巷》是一首现代诗歌,我们需要通过读和诵两种方法品味其中的情感,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些“ 读”的知识和进行了“ 读”的训练,这节课重点讲解朗诵的知识,并进行训练。你们知道朗诵有哪些具体的技能呢?

(生议论,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有些能说出停连、轻重等朗诵技能,有些神情显示并不清楚。)

师:好,大家的基础不一,这节课我们就着眼于朗诵基础技能的训练,为基础差的同学补课,让基础好的同学得到提高。在诵读诗歌时,首先要扫清字音上的障碍,请同学们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老师,彳、亍、颓圮怎么念?

师: 有同学会念吗?请作示范。

多个学生举手,请一位学生大声念出。

师:很好,很多同学都查了字典,读准了字音。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能读准字音,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自由朗读诗歌。

(生小声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品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没感觉,读不出。

生:读出来了,作者好像是失恋了。(众生大笑,师亦笑)

师:这种感觉比较接近了,但说是失恋则过于具体而显得不够明确了。

生:忧伤、孤独的感情。(部分学生附和)

师:何以见得呢?

生:感觉吧,说不出。

生:这首诗运用了“ 独自、彷徨、寂寥、忧愁、叹息”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诗中的主人公应该很不开心。

师(点头):你说得很对,全诗弥漫着忧伤、惆怅的感情色彩。

师:那应该用什么样语调、语速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慢慢读才能读出忧伤的感情,读快了就不是这种感觉了。

生:朗读不是有四种语调吗,我觉得应该用降调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惆怅和忧伤。

师:好,部分同学在自由朗读时已经把握到此诗的基本情感,也初步懂得了该运用何种语调、语速等朗诵技巧。但是你们真的能正确运用朗诵技巧读出此诗的感情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前面回答问题比较好的一位学生)朗读此诗,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众人留神倾听。)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是否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朗诵技巧?为什么?

生(齐声):还没有。有些地方停顿得不够恰当,声调高了,语速快了,没有读出感情。

师:对,要想把诗歌的感情读出,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我们接下来分析这首诗在技巧上的读法。首先,朗读应该根据什么规律安排停连?

生(议论纷纷):停顿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内容停顿..。

师:大家说得很正确。安排停连是要根据语法规律、逻辑规律、气息停顿等,根据标点符号的停顿最容易看出,其他两种相对难找。请大家讨论第一节停顿的处理,长停顿用∧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表示,请在诗中标注。

(学生标注,教师检查。)

(课件演示):

停连的原则

1.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停连

2.停连要考虑“ 听”和“ 读”的需要

3.参考标点符号安排停连

4.句子长短、内容丰富与停顿的次数成正比(长句停多,短句停少,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较多,相反,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

5.两个词以上相组合,就产生停连

6.停连必须同重音、语气、语速一起发挥作用①

师明确:大家的标注,还存在着问题,一是长短的停顿区分不清,二是不能准确判断停顿,不能表达清晰、关键的语意,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句,“ 独自彷徨”需要短暂的停顿强调“ 独自”的意味,“ 寂寥的”这里也需要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既是一个气息上的停顿,也是一个强调“ 寂寥”意义的停顿。这节正

确的停连标记应当如下(课件演示):

撑着▲油纸伞,独自▲

·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标注自由朗读一遍,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这次读以后,你们读出感情了吗?

生:根据标注慢慢读,脑海里好像浮现了诗人独自彷徨在雨巷的形象。

生:我觉得诗人好孤单,他很寂寞又带点希望。

师:这些感觉就对了,恰当的停连是朗读的基础,也是读出感情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家刚才说这首诗应该用慢速读,那要怎样读才是慢速呢?

生(齐声):不清楚。

师: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2 个词和读3 个词相比,如“ ∣一个丁香一样地∣”与“ ∣丁香一样地∣”相比,哪个语速慢一点?

生:读2 个词的相对慢一点。

师:对,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的词越少,就表示词的密度越小,速度就越慢,这就好像歌曲一样,两个音构成的节拍比4 个音构成的节拍要慢,这就是慢速。在《雨巷》里,应该用两个词语作为一个节拍,用一条竖线作为语节的标记,如∣一个——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朗读诗歌时,语速还需要结合停顿进行,如第一节的停顿和语节分析如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

·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老师示范练读这一小节)

一个男生:老师,《雨巷》其他小节的停连、语节、语速都是这样吗?

师(微笑):大家认为呢?不如我们自由朗读第二、三小节,大家边读边分析这两个小节的停连、语节、语速,然后再解答这个问题。

(生自由小声朗读,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师:先请一位同学划分第二小节(课件演示)。

一生回答划分,其余学生对照。(划分如下)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这位同学的划分是读作∣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对吗?与第一小节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生(齐声):对,都是一样的。好像歌曲一样,节奏不变的。

师:对,这位同学和大部分的同学都基本掌握了这首诗歌的停连、语节、语速的划分要求,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节、语速是基本固定的,就像歌曲的节奏一样,不变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歌,它的首尾两节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这两节中,停连、语节、语速都是一样的;其他五节语节、语速基本一样,停连的位置、时间也类似第一小节,但是因内容不同会略有不同。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这首诗,除了注意停连、语速,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注意哪方面的朗读技巧?

生:语调。

生:轻重还没有讲呢!

师:对,还有两个方面的技巧还没有说清楚。什么是轻重?

生:重读和轻读。

师:在一首诗歌里,哪里该重读?哪里该轻读?根据什么规律安排?

生:要突出、强调之处要重读。

师:不错,在我们的课本中,有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感情重音之分,但是这些还是难以区分和寻找的,现在给大家讲解从位置和表达上寻找重音的规律。(课件演示):

重音的规律

(1)并列性重音(存在并列关系的词读重音)

(2)对比性重音(存在对比关系的词读重音)

(3)呼应性重音(前后呼应的词读重音)

(4))递进性重音(存在递进、连续关系的词读重音)

(5)转折性重音(存在转折关系的词读重音)

(6)强调性重音(突出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读重音)

(7)比喻性重音(比喻句中的喻体读重音)

(8)拟声性重音(拟声词读重音)

(9)肯定性重音(表示判断的词读重音)

(10)反义性重音(表示反语的词读重音)②

生:老师,“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这句中,“ 丁香一样”是否是一个比喻性重音?“ 颜色”是否是一个强调性重音?

师:大家说呢?

(生讨论后大部分表示赞同)

师:对,“ 丁香一样”是一个比喻性重音,“ 颜色”是一个强调性重音。为了强调,这句还有一个词要读出重音,是哪一个词呢?

生:老师,是不是要强调“ 她”,所以要读重音?

生:当然强调是“ 她”,要不谁有“ 丁香一样”的“ 颜色”呢!

师:好,大家已经在思考问题了,根据重音出现的10 种情况,下面请你们找出第一小节的重音。

生: “ 油纸伞” “ 独自” “ 丁香一样” “ 雨巷” “ 愁怨” “ 姑娘”。

生: “ 悠长”和“ 寂寥”表示递进,应该重读。还有“ 我” “ 一个” “ 希望”。

师:大家找得不错,这些词语根据上述10 种情况都应该读重音。但是,在同一句诗里或同一句话里,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增加感染力,重音还须分为重音、次重音,重音的读法也有重读、轻读、延长读等读法,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再学习。现在请大家先找出全诗各节里的重音。

学生讨论交流,在书中做笔记。

(师检查后,课件演示全诗的重音)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先读一遍整首诗歌,然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读,请注意停连、重音、语速的运用。大家作评判,看看哪组读得好。(另两组学生议论后,表示第一组运用技巧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请说说怎样读才能读出降调?

生:声音低一点就可以读出降调。

生:表示沉重、哀伤的感情时用降调。

师:说得还不够恰当,在实际运用中,升、降调主要都体现在句尾,因此,在朗读时,升和降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句末集中体现出来,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句,语调在句中慢慢下降到句末集中体现出来。把握语调,必须体现在停连、轻重、语速当中。

师: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小节的诗句,请注意按要求读出语调。大家仔细听听有否读出要求和感情,并比较哪位同学读得好。

(一女生二男生分别朗读。其中一人朗读水平较高,读时按照要求慢慢地读,轻重、停连、语调都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孤独、忧伤的情感,众生深受感染。另外两人水平一般,在随后读的过程中因受到第一人的影响,注意了朗读技能的运用,基本达到要求。

众人一致认为第一人读得好,因为她的朗读技能运用比较自如,能力比后二人强,体现了本节课所教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雨巷》,进一步掌握了诵读的技巧要领。请注意在现代诗歌朗诵过程中,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出诗意,第一遍是粗读,在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读出感情的基调和节奏;第二遍是细读,读出诗歌的停连、轻重;第三遍是精读,运用朗诵技巧读出诗歌的韵味。下一节课还要在掌握朗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运用重音和语调的技巧。下面请听名家录音示范朗读,感受朗读的魅力,领会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在倾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配乐朗读《雨巷》后,结束学习。)注释: ①②参见张颂《朗读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第三篇: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1、新课开始前,利用课件播放流行歌曲的方式导入新课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教学中利用课件进行的配乐朗诵,使我更加坚持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语文课件的应用,尤其是朦胧诗的鉴赏,应用比较抽象的、写意的、甚至是不完整的图片、动画效果要胜于具体的、形象逼真的图片、动画效果。因为越是具体、形象的视听感受往往越束缚、定型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展开;朦胧、抽象的视听效果更能把学生带入到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3、语文课件的背景和设计不宜过于花俏,过于花俏的课件往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我的课件在背景选择上大量应用了单一的蓝色,既朴实,又便于营造出本节课所需要的忧郁的气氛。

4、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两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歌,趁热打铁的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鉴赏诗歌。

5、课件提供给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用课件来明确答案,使答案更加明确、具体、规范。

6、遗憾的是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识较为贫乏,学生在讨论诗歌做为“政治诗”的结论时,不是很顺畅。

第四篇: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一)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着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雨巷教学反思

(二)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习《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

(三)周三在2班上了节《雨巷》的研究课,虽然压力很大,自己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了两天,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功力不够,火候不够,太过稚嫩了。从总体效果来说,我并没有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讲得很碎,所以听的人就感觉更碎了,这可能真的跟我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方面我也一直很困惑,我这个语言碎的问题,语言不干净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改善呢?从本质上来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上诗歌,但是既然想做一个全面的语文老师,每个方面的东西都应该会上,而且都应该上好,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也才能让学生更信服自己。概括起来这节课的问题如下:

一、太碎了,诗歌讲得太碎了,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诗歌的一种美。

二、课件做得太花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走了。

三、课堂的节奏没有把握好,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有很明显没有讲完的东西,这是很忌讳的事情。建议以后自己备课的时候,每个环节多少时间,一定仔细考量和打磨。

四、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太少,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拉着学生在学。

五、公开课都有表演的成分,以后上的公开课尽量有观赏性,让这20%的表演更为精彩一些。

第五篇: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文评讲:走进<雨巷>》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文本概述:

《雨巷》是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中别有韵味的一首,作者是戴望舒。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加之本诗写作时间约在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人的情感自然归于低沉迷朦。《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一个细小静谧场景。细雨蒙蒙中,诗人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美丽但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终于走过那“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子的尽头,只留诗人一个人,孤独地彳亍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诗歌整体意境朦胧迷离,诗人内心曲婉动人。

二、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的作文教学思路是在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实际作文基础上,结合课本有关训练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作文训练教学。在这个大体思路的指导下,我拟在出作文题目或划定作文范围时,以课本中一些较能与作文训练结合的课文为主要素材来源,让学生重视课本,深研课本。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逐渐学会用眼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走进生活,热爱文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个性,充分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真实丰富的情感和深刻明晰的思想,给他人以启迪或感动,也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历史。

“走进《雨巷》” 即是我本学期个人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的步骤。

本次作文训练重点训练学生体悟美丽文本,学会将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将诗歌意境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具体批阅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能体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仍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状态,不能实现教师单方意图,有必要予以指导修正。本节课评讲重点放在“作文中要同学同学”一节,告诉学生向身边人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良好效果。

三、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上期作文批阅情况简说。

(二)、基本功不扎实。

a.错别字严重:下(吓)大雨;慌(荒)忙;浑(挥)身;岩壁(碧);淅淅(沂沂)沥沥;冒(昌)头;惆(愁)怅;的、地、得不分等。自造字比较多。

b.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段末用逗号;一点到底,仅在段末出现一句号,也不分析恰不恰当;问处无问号;该有处没有等。

c.句子不通:我继续向前走,传来了悲伤的二胡声和冰凉的雨点结合为一体,撕扯着我彷徨的心?? e.空有架子,没有内容,粗看是篇文章,细看轻、浮、浅,甚或毫无意趣,没一点滋味。f.字数太少,难称作文,难以完成既定目标。

二、作文中要同学同学。

(一)理由:身边人可以是榜样,他(她)与你同班同学,甚至同宿同舍,他(她)的生活节奏、生活内容可能跟你的十分相似,为什么他(她)能写出这么美妙和诗文?你能关注到他(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你就可以多想想他(她)的作文成功之道,或者可以直接向他(她)请教探讨,岂不比学习文学大家更为便利。

这样的方法是我近几年一直积极推行和实施的,每次作文交到讲桌上,都建议同学把其他同学的作文翻阅一下,想想他(她)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写,与自己的作以深度比较。作文批改完毕后,一般会将好的作文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下来,评讲时(本届、往届)使用,这样做的效果相当的好,有的学生文章发表,有的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二)上期较好习作展示。

哀愁,跌落尘埃

(课堂习作)

仓颉中学2011级17班 孙昱琨

沉默里充斥了愁绪,秋雨一直连绵地下着。雨声响破寂静,滴落在我的肩头,伴着我彳亍着,漫无目的。

你从我身边经过,忽然而已。周围散发着不太真实的光晕?? 你淡然一笑,清朗如水。你倾了倾油纸伞,便有细小的水珠,化作了雨的忧愁,跌落尘埃。

你匆匆走过,而我,忍不住回头张望你的背影。白衬衫已浸湿了大片,斜挎包挡住了插进裤袋的右手,脚下的帆布鞋也因雨水而变成了深黑色,你的步子不太大,一步一步踩响了地上的水花,荡漾起涟漪。

你忽地哼起了小调,是不知名的南方小曲,婉尔,动听。从巷头到巷尾。

我忘了此行的目的,默默地跟上你的步伐。这雨巷子像是裉尽了寂寥,有了些许明媚。

雨巷那样悠长,我仿佛伴着你走了半个世纪。路过一家酒肆门口,甜米酒香透了窗口?? 酒家前面有一早点摊,老板在摊子上忙碌着。你走近那个摊位,葱花饼和豆浆的香味满街弥漫。

“张奶奶,给我一个饼,一杯豆浆。”你开口说道。老人看见你,脸上便笑开了花。你仿佛有魔力让所有人快乐,挥去阴霾。“小愿,是去上课吧?给你!”老人将饼和豆浆装好递给你。你递钱给她,被她坚持退了回来。你笑了,“张奶奶,我晚上回来帮你酿米酒。”老人感激地看着你:“多亏你啊,孩子!”你理了理挎包说句“没什么!”便走了。

我不自觉地跟上你的步子,慢慢走出了巷口,光明一下袭来,而我失了跟着你的乐趣。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淡了雨巷子的寂寥。

我扭身跑回了早点摊,买了和你一样的早点,走向相反的路。也许再也不会相见了,给我一瞬心动也好。

在归途上,你也许还正年少,但我已幻想天堂与你相遇的模样,你依旧清朗,我已白发苍苍。

俩俩相望,满地月光。

——后记

点评:文章如诗,耐品耐嚼,似讲故事,似叙梦境,一派迷离意境。后记余味悠长。

巷子,天长地久

仓颉中学2011级18班 赵凯龙

(课堂习作)

雨,打湿了梦起的地方。那丁香,在雨中,空结一段无名的愁。蒙蒙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的巷子里,雨是寂寞的伊人,撩动纤巧的步子,在雨巷里飘飘洒洒的渲染。我在等朋友,空气中又弥散着丁香的味道。

一阵轻巧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循声望去,一个女子撑着油纸伞,带着浓浓的愁怨款款而来,牵住我的目光,挽住我的心。

又一阵风吹来,我担心她会被吹散。只是,她没有,她的微笑在这雨天里荡出一波清丽。

我望着她,她已经转身而去。我想再等她,她却已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古朴的巷子里,你就是行走的风景,你转身离去时我的思念便已生根,巷子里注定会有一段挂念,天长地久。

点评:典雅优美,惹人一段情思。

(三)、启示点拨(教师感悟)。好文章如内心漫淌的河,静默却暗流涌动,不用大构其形,不用大声嘶喊,不是空摆华词,更不能搜肠挂肚抓耳挠腮,显江郎(南朝)无奈。

好文章要感动自己也感染他人,深刻自己启迪他人,是你思想和感情的真正投入。好文章来自对生活的爱。对生活有感情,才能在文章时,将其中铭刻于心的点点滴滴化作美丽的文字,成为一段情绪或思想的记忆。

(四)、作文升格指导。

(原文)

梦忆

仓颉中学2011级17班 杨朋飞

不懂得,彷徨的巷子;只是我,无尽的伤,忧郁在哀曲中的渴望。逃离在雨中的梦,纤纤流水,扑朔的丁香,在摧残,那不该成为废墟的篱墙,只是,只是不尽的哀鸣,那颓圯的无奈,任凭流逝的记忆,化作雨中的柔风,那丁香般怨郁的姑娘,走过,尽管那红尘依旧,却是那般独彩众生。

那一直,一直是岁月的篱墙。那般,那般不堪。是我,是我毕生的不舍恋求。或许,只是依旧,彷徨的巷子,岁月的痕,在不经意间,温柔如梦般,走到那不堪的篱墙中,随风,随风逝去,期待丁香般的忧伤。

无情是雨中的冷漠,悠长的巷,一直,一直没有尽头。我找不到篱墙的悲伤,只是那伤痕的泪,没有归期。无尽的睱想,梦忆,只是对篱墙忧郁的泪光,让我,让我人生的梦,遥遥无期。

最初的雨巷子,是我心的彷徨。寂静,没有声音;温柔,却有梦,丁香般的姑娘走过,看不清那忧郁的脸庞,静默着,没有思索,只是淡淡的愁,淡淡的雅,淡淡的伤,不过,岁月的瞬间,始终无奈。可是,可是篱墙,却始终守候,那丁香般的姑娘,是的,那篱墙,是梦的天堂。

篱墙,尽头,是梦,那守候的是渴望,梦想,丁香,忧郁的脸庞,期待,是无尽,雨下,一个寻找丁香笛膜姑娘的忧者,一个徘徊无尽,而又忧郁的姑娘,那篱墙,一直在守候那雨中的佳人。

是,那寻找,只是我的一个渴望。

简评:本文略好于本次大部分同学的习作,文辞清丽典雅,时有出人意料之语;意境创设亦真亦幻,飘渺朦胧。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语句的通畅易读方面尚需大大提高,有些地方实在有些难懂。要求同学们以此为戒,在写文章前先要考虑你的字句读者能否读得懂。只有先读懂了你的字句,才能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你文章的深层内蕴。(任课教师修改,大致保持其意境,着重修改了语言)

梦忆

谁懂得,忧郁的巷子里,我的忧伤在雨的哀曲里怎样的彷徨? 逃离在梦似的雨中,滴滴冰冷,在摧残,那扑朔的丁香,和不该成为废墟的篱墙。丁香不尽的哀鸣,篱墙颓圯的无奈,都任凭记忆的流逝,化作雨中的柔风。风中,那个丁香般忧怨的姑娘走过,尽管巷外红尘依旧,她却是那般独彩众生。

那一直,一直被岁月驳蚀的篱墙,是那般,那般不堪。或许,我毕生的不舍恋求,只剩悠长悠长的巷子,和巷子中流逝的岁月的痕。不经意间,随风,随风逝去还有那丁香般郁结的忧伤。

无情的是雨中的寂寞,悠长的巷,一直,一直没有尽头。我听不到篱墙的低泣,只见它那伤痛的泪水,满身满脸都是,铺漫开来,没有归期。梦中,总是忆起篱墙忧郁的泪光,我,我人生的梦,是那般的遥遥无期。

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雨巷》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体会诗歌低回动人的意境美。

3、感知诗人内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对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入诗境,品味诗意。

2、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给咱们读一首诗,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一位学生作答。明确:雨巷中伊人远去,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失落惆怅,彷徨迷惘。

2、导入:很好!你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雨巷图景,事实上诗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为此文,戴望舒也被称为“雨巷诗人”,那什么诗能有这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请大家听老师朗读全诗,读后说一说,这首诗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暗潮湿,两边是高耸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怅的“我”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个像我一样彳亍着的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2、这些优美的图景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诗中主要书写了哪些意象?)教师介绍意象的定义: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观物时把自己的感情付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颜色。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我着重描写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进诗境

1、这个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结合全诗,找出具体描写她的诗句,并朗读出来。主要集中在2-5节(找出关键词):丁香一样,愁怨,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梦呓般的凄婉迷茫,走尽雨巷。明确:这是一个忧愁迷茫,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像梦一般出现又消失的姑娘。

2、诗中多次使用的修饰这个姑娘的是“丁香一样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学生课前准备,回答)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诗词的婉约余韵,将这种惆怅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全体齐读描写丁香姑娘的2-5节,指导学生要注意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个姑娘的美丽含愁的特点以及我对她的追寻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姑娘,那作者写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达了对这样一种姑娘的倾慕追求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诗,读完后与同学小组讨论。明确:显然没这么简单。从诗中的“雨巷”“愁怨”等词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引入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戴望舒曾经留学法国,收到法国象征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其创作常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

5、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大家还觉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吗?作者创设的这么些意象还只是蕴含对爱情的思慕惆怅和追求吗?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明确: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结合,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我: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 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篱墙:社会黑暗困顿的大环境。教师小结: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爱情理想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惆怅的。

6、既然明白了诗意,那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全诗,看看能不能读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读得怎么样?学生讨论注意点。对于文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地方,同学们该怎么读?明确:①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比如说“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出现,而且用ang;②第一节和第七节除了个别词语不同,其他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重章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诗的抒情色彩非常浓厚,更好的表现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③重章复沓是我们在《诗经》中最早接触到的,可见戴望舒不仅运用现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手法,使他的诗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欣赏诵读,布置作业。

1、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一起感受雨巷所承载的深情。

2、小结: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走进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孤独的彳亍彷徨。他在孤寂中渴望遇见 “丁香一样的”姑娘。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大家都能学会用心品味诗歌,学会诗歌朗读的方法,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布置作业: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雨巷》教学反思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习难度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下载《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巷》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

    《雨巷》课堂教学实录(高一)

    执教者:雕珺(市职教中心) 点评者:钟羽(教研员)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到汉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出现了很多流派,涌现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

    《雨巷》教学反思(2篇)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文评讲:走进》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文本概述: 《雨巷》是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中别有韵味的一首,作者是戴望舒。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

    《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 《雨巷》课堂实录 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 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 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 师:预习的......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雨巷》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教学设计,供......

    《雨巷》教学教案[大全]

    《雨巷》教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 温二职专 徐乐平【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旨。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旨。 【课时】 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