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巷》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学生虽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在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时。课堂教学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由于刚接手一个新班级,师生之间缺少了解,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2010 9 30
第二篇: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一)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着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雨巷教学反思
(二)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习《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
(三)周三在2班上了节《雨巷》的研究课,虽然压力很大,自己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了两天,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功力不够,火候不够,太过稚嫩了。从总体效果来说,我并没有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讲得很碎,所以听的人就感觉更碎了,这可能真的跟我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方面我也一直很困惑,我这个语言碎的问题,语言不干净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改善呢?从本质上来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上诗歌,但是既然想做一个全面的语文老师,每个方面的东西都应该会上,而且都应该上好,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也才能让学生更信服自己。概括起来这节课的问题如下:
一、太碎了,诗歌讲得太碎了,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诗歌的一种美。
二、课件做得太花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走了。
三、课堂的节奏没有把握好,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有很明显没有讲完的东西,这是很忌讳的事情。建议以后自己备课的时候,每个环节多少时间,一定仔细考量和打磨。
四、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太少,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拉着学生在学。
五、公开课都有表演的成分,以后上的公开课尽量有观赏性,让这20%的表演更为精彩一些。
第三篇:《雨巷》教学反思(2篇)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朦胧诗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义(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 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两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还有学生代表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我也没有及时补充说明,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雨巷》教学反思池启长 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习《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第四篇:雨巷课后反思
雨巷课后反思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巷课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课后反思1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课后反思2本文充满童真童趣,并赋予爱的教育。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副描绘出佳子在草坪上享受阳光的情景。
第二幅描绘出佳子把包在裙子里的阳光带回家送给奶奶的情景。教学时,可以根据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相应的课文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亲情之爱。
回顾整堂课,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准确。生字教学的目标完成较好。学生对认读生字和会写生字都能把握到位。
而且能在在识字的基础上读文,体现了学以致用。但是在教法上,缺少情趣,不足以吸引学生,需要改进。
雨巷课后反思3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 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话的”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
雨巷课后反思4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课后反思5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雨巷》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第五篇: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文评讲:走进<雨巷>》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文本概述:
《雨巷》是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中别有韵味的一首,作者是戴望舒。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加之本诗写作时间约在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人的情感自然归于低沉迷朦。《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一个细小静谧场景。细雨蒙蒙中,诗人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美丽但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终于走过那“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子的尽头,只留诗人一个人,孤独地彳亍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诗歌整体意境朦胧迷离,诗人内心曲婉动人。
二、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的作文教学思路是在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实际作文基础上,结合课本有关训练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作文训练教学。在这个大体思路的指导下,我拟在出作文题目或划定作文范围时,以课本中一些较能与作文训练结合的课文为主要素材来源,让学生重视课本,深研课本。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逐渐学会用眼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走进生活,热爱文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个性,充分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真实丰富的情感和深刻明晰的思想,给他人以启迪或感动,也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历史。
“走进《雨巷》” 即是我本学期个人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的步骤。
本次作文训练重点训练学生体悟美丽文本,学会将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将诗歌意境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具体批阅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能体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仍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状态,不能实现教师单方意图,有必要予以指导修正。本节课评讲重点放在“作文中要同学同学”一节,告诉学生向身边人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良好效果。
三、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上期作文批阅情况简说。
(二)、基本功不扎实。
a.错别字严重:下(吓)大雨;慌(荒)忙;浑(挥)身;岩壁(碧);淅淅(沂沂)沥沥;冒(昌)头;惆(愁)怅;的、地、得不分等。自造字比较多。
b.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段末用逗号;一点到底,仅在段末出现一句号,也不分析恰不恰当;问处无问号;该有处没有等。
c.句子不通:我继续向前走,传来了悲伤的二胡声和冰凉的雨点结合为一体,撕扯着我彷徨的心?? e.空有架子,没有内容,粗看是篇文章,细看轻、浮、浅,甚或毫无意趣,没一点滋味。f.字数太少,难称作文,难以完成既定目标。
二、作文中要同学同学。
(一)理由:身边人可以是榜样,他(她)与你同班同学,甚至同宿同舍,他(她)的生活节奏、生活内容可能跟你的十分相似,为什么他(她)能写出这么美妙和诗文?你能关注到他(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你就可以多想想他(她)的作文成功之道,或者可以直接向他(她)请教探讨,岂不比学习文学大家更为便利。
这样的方法是我近几年一直积极推行和实施的,每次作文交到讲桌上,都建议同学把其他同学的作文翻阅一下,想想他(她)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写,与自己的作以深度比较。作文批改完毕后,一般会将好的作文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下来,评讲时(本届、往届)使用,这样做的效果相当的好,有的学生文章发表,有的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二)上期较好习作展示。
哀愁,跌落尘埃
(课堂习作)
仓颉中学2011级17班 孙昱琨
沉默里充斥了愁绪,秋雨一直连绵地下着。雨声响破寂静,滴落在我的肩头,伴着我彳亍着,漫无目的。
你从我身边经过,忽然而已。周围散发着不太真实的光晕?? 你淡然一笑,清朗如水。你倾了倾油纸伞,便有细小的水珠,化作了雨的忧愁,跌落尘埃。
你匆匆走过,而我,忍不住回头张望你的背影。白衬衫已浸湿了大片,斜挎包挡住了插进裤袋的右手,脚下的帆布鞋也因雨水而变成了深黑色,你的步子不太大,一步一步踩响了地上的水花,荡漾起涟漪。
你忽地哼起了小调,是不知名的南方小曲,婉尔,动听。从巷头到巷尾。
我忘了此行的目的,默默地跟上你的步伐。这雨巷子像是裉尽了寂寥,有了些许明媚。
雨巷那样悠长,我仿佛伴着你走了半个世纪。路过一家酒肆门口,甜米酒香透了窗口?? 酒家前面有一早点摊,老板在摊子上忙碌着。你走近那个摊位,葱花饼和豆浆的香味满街弥漫。
“张奶奶,给我一个饼,一杯豆浆。”你开口说道。老人看见你,脸上便笑开了花。你仿佛有魔力让所有人快乐,挥去阴霾。“小愿,是去上课吧?给你!”老人将饼和豆浆装好递给你。你递钱给她,被她坚持退了回来。你笑了,“张奶奶,我晚上回来帮你酿米酒。”老人感激地看着你:“多亏你啊,孩子!”你理了理挎包说句“没什么!”便走了。
我不自觉地跟上你的步子,慢慢走出了巷口,光明一下袭来,而我失了跟着你的乐趣。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淡了雨巷子的寂寥。
我扭身跑回了早点摊,买了和你一样的早点,走向相反的路。也许再也不会相见了,给我一瞬心动也好。
在归途上,你也许还正年少,但我已幻想天堂与你相遇的模样,你依旧清朗,我已白发苍苍。
俩俩相望,满地月光。
——后记
点评:文章如诗,耐品耐嚼,似讲故事,似叙梦境,一派迷离意境。后记余味悠长。
巷子,天长地久
仓颉中学2011级18班 赵凯龙
(课堂习作)
雨,打湿了梦起的地方。那丁香,在雨中,空结一段无名的愁。蒙蒙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的巷子里,雨是寂寞的伊人,撩动纤巧的步子,在雨巷里飘飘洒洒的渲染。我在等朋友,空气中又弥散着丁香的味道。
一阵轻巧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循声望去,一个女子撑着油纸伞,带着浓浓的愁怨款款而来,牵住我的目光,挽住我的心。
又一阵风吹来,我担心她会被吹散。只是,她没有,她的微笑在这雨天里荡出一波清丽。
我望着她,她已经转身而去。我想再等她,她却已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古朴的巷子里,你就是行走的风景,你转身离去时我的思念便已生根,巷子里注定会有一段挂念,天长地久。
点评:典雅优美,惹人一段情思。
(三)、启示点拨(教师感悟)。好文章如内心漫淌的河,静默却暗流涌动,不用大构其形,不用大声嘶喊,不是空摆华词,更不能搜肠挂肚抓耳挠腮,显江郎(南朝)无奈。
好文章要感动自己也感染他人,深刻自己启迪他人,是你思想和感情的真正投入。好文章来自对生活的爱。对生活有感情,才能在文章时,将其中铭刻于心的点点滴滴化作美丽的文字,成为一段情绪或思想的记忆。
(四)、作文升格指导。
(原文)
梦忆
仓颉中学2011级17班 杨朋飞
不懂得,彷徨的巷子;只是我,无尽的伤,忧郁在哀曲中的渴望。逃离在雨中的梦,纤纤流水,扑朔的丁香,在摧残,那不该成为废墟的篱墙,只是,只是不尽的哀鸣,那颓圯的无奈,任凭流逝的记忆,化作雨中的柔风,那丁香般怨郁的姑娘,走过,尽管那红尘依旧,却是那般独彩众生。
那一直,一直是岁月的篱墙。那般,那般不堪。是我,是我毕生的不舍恋求。或许,只是依旧,彷徨的巷子,岁月的痕,在不经意间,温柔如梦般,走到那不堪的篱墙中,随风,随风逝去,期待丁香般的忧伤。
无情是雨中的冷漠,悠长的巷,一直,一直没有尽头。我找不到篱墙的悲伤,只是那伤痕的泪,没有归期。无尽的睱想,梦忆,只是对篱墙忧郁的泪光,让我,让我人生的梦,遥遥无期。
最初的雨巷子,是我心的彷徨。寂静,没有声音;温柔,却有梦,丁香般的姑娘走过,看不清那忧郁的脸庞,静默着,没有思索,只是淡淡的愁,淡淡的雅,淡淡的伤,不过,岁月的瞬间,始终无奈。可是,可是篱墙,却始终守候,那丁香般的姑娘,是的,那篱墙,是梦的天堂。
篱墙,尽头,是梦,那守候的是渴望,梦想,丁香,忧郁的脸庞,期待,是无尽,雨下,一个寻找丁香笛膜姑娘的忧者,一个徘徊无尽,而又忧郁的姑娘,那篱墙,一直在守候那雨中的佳人。
是,那寻找,只是我的一个渴望。
简评:本文略好于本次大部分同学的习作,文辞清丽典雅,时有出人意料之语;意境创设亦真亦幻,飘渺朦胧。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语句的通畅易读方面尚需大大提高,有些地方实在有些难懂。要求同学们以此为戒,在写文章前先要考虑你的字句读者能否读得懂。只有先读懂了你的字句,才能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你文章的深层内蕴。(任课教师修改,大致保持其意境,着重修改了语言)
梦忆
谁懂得,忧郁的巷子里,我的忧伤在雨的哀曲里怎样的彷徨? 逃离在梦似的雨中,滴滴冰冷,在摧残,那扑朔的丁香,和不该成为废墟的篱墙。丁香不尽的哀鸣,篱墙颓圯的无奈,都任凭记忆的流逝,化作雨中的柔风。风中,那个丁香般忧怨的姑娘走过,尽管巷外红尘依旧,她却是那般独彩众生。
那一直,一直被岁月驳蚀的篱墙,是那般,那般不堪。或许,我毕生的不舍恋求,只剩悠长悠长的巷子,和巷子中流逝的岁月的痕。不经意间,随风,随风逝去还有那丁香般郁结的忧伤。
无情的是雨中的寂寞,悠长的巷,一直,一直没有尽头。我听不到篱墙的低泣,只见它那伤痛的泪水,满身满脸都是,铺漫开来,没有归期。梦中,总是忆起篱墙忧郁的泪光,我,我人生的梦,是那般的遥遥无期。
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雨巷》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体会诗歌低回动人的意境美。
3、感知诗人内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对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入诗境,品味诗意。
2、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给咱们读一首诗,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一位学生作答。明确:雨巷中伊人远去,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失落惆怅,彷徨迷惘。
2、导入:很好!你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雨巷图景,事实上诗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为此文,戴望舒也被称为“雨巷诗人”,那什么诗能有这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请大家听老师朗读全诗,读后说一说,这首诗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暗潮湿,两边是高耸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怅的“我”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个像我一样彳亍着的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2、这些优美的图景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诗中主要书写了哪些意象?)教师介绍意象的定义: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观物时把自己的感情付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颜色。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我着重描写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进诗境
1、这个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结合全诗,找出具体描写她的诗句,并朗读出来。主要集中在2-5节(找出关键词):丁香一样,愁怨,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梦呓般的凄婉迷茫,走尽雨巷。明确:这是一个忧愁迷茫,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像梦一般出现又消失的姑娘。
2、诗中多次使用的修饰这个姑娘的是“丁香一样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学生课前准备,回答)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诗词的婉约余韵,将这种惆怅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全体齐读描写丁香姑娘的2-5节,指导学生要注意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个姑娘的美丽含愁的特点以及我对她的追寻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姑娘,那作者写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达了对这样一种姑娘的倾慕追求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诗,读完后与同学小组讨论。明确:显然没这么简单。从诗中的“雨巷”“愁怨”等词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引入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戴望舒曾经留学法国,收到法国象征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其创作常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
5、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大家还觉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吗?作者创设的这么些意象还只是蕴含对爱情的思慕惆怅和追求吗?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明确: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结合,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我: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 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篱墙:社会黑暗困顿的大环境。教师小结: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爱情理想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惆怅的。
6、既然明白了诗意,那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全诗,看看能不能读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读得怎么样?学生讨论注意点。对于文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地方,同学们该怎么读?明确:①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比如说“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出现,而且用ang;②第一节和第七节除了个别词语不同,其他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重章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诗的抒情色彩非常浓厚,更好的表现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③重章复沓是我们在《诗经》中最早接触到的,可见戴望舒不仅运用现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手法,使他的诗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欣赏诵读,布置作业。
1、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一起感受雨巷所承载的深情。
2、小结: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走进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孤独的彳亍彷徨。他在孤寂中渴望遇见 “丁香一样的”姑娘。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大家都能学会用心品味诗歌,学会诗歌朗读的方法,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布置作业: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雨巷》教学反思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习难度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