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地理结业论文1
结合本专业谈谈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
这学期我之所以选读中国地理这门课,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我在高中是一名文科生,对地理是再熟悉不过的,而且我高中时对地理也是非常热爱的所以在大学里即使学的是英语也对地理这门课也有着别样的偏爱。虽然没有选择地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但个人依旧特别的喜欢上地理课,因此在选课时看到有中国地理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个学期下来,我也是每节课都去从不缺勤,因为我觉得蒋老师讲中国地理确实有一套,讲课也十分的幽默风趣,很合我的口味,我觉得能做到这样是十分十分成功的。蒋老师是一位慈祥谦虚而且特别诚实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即使蒋老师不一定叫得出我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台下默默的欣赏他、崇敬他。本学期快结束了,老师布置了一些结课作业,其中一个便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所学专业讲述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废话不多说,那我就直奔主题了。
要说明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我认为首先需要知道中国地理是什么,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地理是我们认识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一个指向标,那么中国地理就是中国学习世界的指向标了。
我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本专业学的是英语。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英语跟地理是没有多大相关性的,但是,自我学了中国地理起我逐渐认识到英语跟中国地理也是密切相关的。接下来我就结合我所学专业谈谈学习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第一,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地理对我们学习本专业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英语单词中有些中国地理地域名称事物有专门的术语,那么我们在背单词过程中可以结合地理概况把所学单词映入脑中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第二,对于英语绿游者来说,学好了中国地理可以为我们在陆游时更好的为外国游客讲解中国各个地方风俗民情,名胜古迹。从而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而且我英语专业的方向是跨文化交际方向,那么我学习中国地理可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时提供素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地域广泛,几乎区域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学习中国地理可以在听蒋老师分析中国人文地理时更多的了解到中国文化区域间的差异,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做跨文化交流,了解中国文化区别,然后才能让我在后期更好的为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准备,也才能更好的分析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了解跨文化间有什么障碍,才能让我们以此为案例分析了解,也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有些国际问题上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引起国际争端。
总之英语是一门国际化语言他联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用英语可以传播中国相关地名及历史典故,传播中国文化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地理中区域地理也是对英语相关的行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说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外国人(主要是英语国家人)或者华侨主要都集中在沿海经商或者长期定居,越往内陆学英语的人员就变的越来越少,很显然这与中国地理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沿海交通更便利,外国友人自然更偏向于交通好的地方。所以在研究英语国家人员居住情况,那么就可以很简单的了解到他们一般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然后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这大概就是英语国家人员的大致分布情况了。
最后,随着中国加入WTO ,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英语的用途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他不仅只局限于语言表达、交流的工具。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迫切的需求英语人才。不同的地区,英语的用途不同。比如说我们要和别的地区做生意,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地区,有什么风俗习惯,什么是忌讳的;该地区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如何;该地区以生产什么为主;最发达的资源是什么。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想要发展自己的企业,增加商业活动,就必须对各个地区都有所了解。向英语导游这样的工作,也应该对中国的地理有所了解。因此说地理与英语专业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学习中国地理对我也是意义重大的,最后谢谢蒋老师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论文,虽然写的不好,但这是我自己对中国地理意义的一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见解,绝无抄袭,感谢老师!
第二篇: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地理
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
姓名: 系别: 专业班级:
学号:
2012-6-6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目录
摘要·················································3 关键字···············································3
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4
1、位置范围····························4
2、地形特征·······················································5
3、气候特征·······················································5
4、饮食习惯·······················································5 关于鲁菜··························································5
5、建筑风格·······················································5
6、综合论述·······················································5
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5
1、位置范围····························5
2、地形特征·······················································6
3、气候特征·······················································6
4、饮食习惯·······················································6 关于维扬菜························································6 关于川菜··························································7 关于粤菜··························································7
5、建筑风格·······················································7
6、综合论述·······················································7
三、结论··························································7 参考文献··························································8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
Abstract: China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
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
1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
1】 黄海和渤海。(三大地理单元)。【○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2政区:黑、吉、辽、京、津、冀、鲁、晋、陇、豫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
2】 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3经纬位置:34°N~53°N,100°E~135°E【○3】 ○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0%【○4】 ○5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5】 ○
2、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地区。
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海拔较低;北部多沼泽;南部多湿地和盐碱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3、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地区是高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离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的基本特征:①冬季寒冷,夏季温热。气温年较差大,气温日较差亦大。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在7月,春温高于秋温。②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特点为: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④风力大。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4、饮食习惯
由于北方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开阔,降水季节性分明,宜种植小麦,故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馒头是餐桌上的必不可少的,没吃馒头就觉得没吃饱。北方爱吃咸。当然各地也是不同的 比如东北那边就喜欢吃炖菜 味道也比较浓重 甘肃就是以拉面为主。当然,北方人也食大米,北方大米因为成熟时间漫长口感较好。
鲁菜是北方具有代表的菜系,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
关于鲁菜
鲁菜是中国历史渊源最早的一个菜系。明清之际,鲁菜作为自成体系的菜肴,影响所及遍及东北和黄河流域,故又被称为“北方菜”。
鲁菜正宗主要分布于山东。山东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鲁菜提供了多样的原料。鲁菜包括:爆、炒、烧、炸、熘、扒等。鲁菜作为调味菜味浓而咸鲜明显,喜用蒜、葱、姜调料,浓料主要表现在配料汤上,主料只是外层入味,内6】 层仍保持原味。鲁菜的凉菜则重酱制。【○
5、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和胡同是北方地区独特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北方建筑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整的宅院或房屋。用材多以砖石为主,屋顶为平顶。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故墙厚而窗小。华北地区则更加注7】 重室内的采光。黄土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多住窑洞,门开向南。【○
6、综合论述
由于北方地区的地形较为完整、平坦的地形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性显著的气候特点,再加上北方的物产较为丰富。导致了北方人的口味较为浓重,房屋墙体较厚,注重采光,保暖,屋顶较平坦的特点。
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1、位置范围
1自然: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2政区:琼、粤、台、闽、桂、滇、川的大部、渝、黔、湘、赣、浙、沪、○鄂、苏和皖的大部、港、澳
3经纬位置:34°N以南,98°E~123°E【⑧】 ○4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⑨】 ○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2、地形特征
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含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含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南岭、武夷山、大巴上、巫山、雪峰山、大别山等。
3、气候特征
1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降水在800mm以上,东南沿海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最多 ○3冬季气温在0℃以上,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滇两省南部在15℃以上 ○4东南沿海(台、闽、粤、琼)受台风影响严重。长江流域6~7月为梅雨○季节,7月中旬出现伏旱。川、粤、贵、琼、台受寒潮影响小
4、饮食习惯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南方人很重视色、香、味,口味偏淡,喜欢用糖,喜欢臭的食品,如臭千张、臭豆腐、臭冬瓜、臭笕菜杆。好些人还喜欢生食活的水产品,如虾、蟹、鱼等,蘸一点佐料就吃起来。南方人讲究精细,而且每顿饭都会有汤,口味以清淡为主!我国四大菜系中的三大菜系(川菜、粤菜、维扬菜)都分布与南方地区 关于维扬菜
扬州在我国古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其在发扬本地菜的基础上接受了北传的鲁菜,并有所发展。同时作为盐商的云集之地,盐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也促进带有官菜特点的盐商菜发展。因而扬州菜是一个集地方菜、官府菜、宫廷菜为一体的相对开放的菜系。
维扬菜属本味菜,讲究烂熟。其风味特色是清淡入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清汤清澈见底,浓汤醇厚如乳,原汁原味,加糖作调料,特别是分支无锡菜,因而咸味菜也含甜味,形成“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菜系特征。维扬菜还以擅长长江鲜而著名。维扬菜茶点包括早茶点心和正餐风味茶点也很风行,并有四时不同点心之差别。维扬菜肉禽水产类加工出色,而山珍海味加工不明显。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关于川菜
川菜注重用辣椒调味,继承“好滋味,尚辛香”,逐渐形成地方风味浓郁的菜系,以制作禽味为擅长。
川菜以鱼香肉丝、水煮肉、回锅肉、怪味鸡、魔芋烧鸭、干烧鱼、麻婆豆腐等调味菜,以蒜泥臼肉、夫妻肺片、灯影牛肉、四川泡菜等风味凉菜,还有汤圆、担担面、抄手(馄饨)等街头小吃而著称,更有麻辣出奇的重庆火锅。川菜在四大菜系中,山珍海味相对用的最少。关于粤菜
粤菜泛指岭南风味,岭南兼有沿海海鲜、三角洲和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鲜、又有山的的山珍,加以原为南蛮之地,保持南蛮食的“生猛”特点。广州菜式粤菜的主题,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博,品种多样。潮州属粤南语系,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素菜、甜食见长,汤菜最具特色。广州菜和潮州菜虽都为本味菜,注重新鲜、爽滑、脆嫩等风味特色,但广州菜要配汤料入味,重烧、烤;潮州菜更注重清淡原味,配料汤也求清淡,各菜配以不同的蘸调料,由就餐者自蘸浓淡。并以卤代酱,因而差别也不小。【⑩】
5、建筑风格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 仙境。其中无非是游廊,漏
11】 窗,却能营造出对景,借境等名堂。【○
6、综合论述
南方地区的地形较为破碎,导致南方的建筑较为精细小巧,不似北方地区一样规模宏伟,面积较大。由于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使得南方的建筑更加注重防水和通风,建筑的窗体较小,墙体较薄,屋顶多为尖顶。南方的饮食文化较为丰富,制作精细,口味清淡。【结束语】
通过对南北方地形、气候的分析,结合其自身的饮食、建筑方面的风格特点知: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与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有着弥补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建筑风格直接反映了该地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参考文献】
1~○4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本 ○5百度图库“北方地区城市、矿产、铁路分布图” ○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61994年5月《地理学报》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结业论文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现代运用:
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94年前的“五四”,我们也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1919年5月4日,这个既象征着狂飙般的社会运动,又具有沸腾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日子,已经过去94年了。虽经94年的栉风沐雨、岁月销蚀,但“五四”却依然在人们的心中活着。说它活着,是因为在今天人们仍在对它的一切进行着不绝的争论与不竭的探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94年前出现的“五四”,至今还具有一种生命的活力!
是的,“五四”并不是悠远的历史回声,也不是寻常的暮鼓晨钟,更不是被供奉的彩塑,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炽热地活着。活在人们的争论中,活在每一次历史的大变迁后的思考中,活在一代代中国人对五四代表人物历史命运的不衰兴趣里,也活在人们总是在用它来与现实生活的对照中。作为一支精神火炬,它之所以永不熄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那场运动中,青春的炽热与愤怒的烈火点燃了赵家楼的那把大火吗?
我们说“五四”之所以还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它为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铸就了一种不可违背的“政治铁律”。当年运动的参与者以极为高涨的喋血神州的爱国精神唤醒了几亿中国民众,并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犀利而鲜明的口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运动,不仅使它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且使它具有一种更为长远至今仍存的意义。我们所以称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爱国”与“民主”正是这场运动为现代中国定下的“政治铁律”。94年来的历史在不断证明:无论是拥兵自重的军阀豪强,还是搅浊浪、倾天河的阴谋家野心家,谁不尊重遵循这个“政治铁律”,谁就会被历史唾弃,灰飞烟灭。从北洋军阀到“四人帮”概莫能外。
我们说“五四”还活着,它在现代的应用,还因为它“活”在那个94年前已经提出,至今还在为之奋斗的理想中。这个理想就是中国人追求了近百年的“科学”与“民主”。如前所述,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但它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排外的爱国运动,而是把爱国与学习外国有机结合的运动,把抗议列强侵华辱华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加以区别的运动。在主张大胆地、有鉴别地努力地学习外国的同时,“五四”的领军人物又反对食洋不化的照搬。对这些主张与态度给予最准确、最简洁表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拿来主义》。人们曾经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殊不知,我们民族脊骨上这“最硬的”一块却是来自先生对世界先进文明的认知,也来自他对中华民族性冷静的剖折与评判。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秉持的这种高度理性的“拿来主义”态度,才第一次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最为稀缺的“科学”和“民主”写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旗帜上。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像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那样,有那么一股“大胆地说活,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鲁迅语)的闯劲。像五四的热血青年那样,秉承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主题,弘扬《新青年》先驱身上的宝贵精神,为“中国模式”的创新发展、“中国道路”的科学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马克思早就悦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五四”前夕的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过“我”与“宇宙”的关系,他写道:“吾从前„„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若除去我,即无宇宙;各我集合,而成宇宙”。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我”当然不是蝇营狗苟的个人,而是指被旧礼教旧宗法所压抑的人的尊严和人的创造力。因此,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90年前的“五四”,我们也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所以说,五四运动在现代的应用是影响非常深远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第四篇:中国地理论文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上海市地面沉降
[摘要]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近年来有加速趋势,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安全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地面沉降也通过洪涝、潮汛等显性灾害的成灾风险与致灾频率的增加,而体现出缓变型灾害的本质。本文对上海地面沉降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现状的概况,以及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防治上海地面沉降的对策,并对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管理与法制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城市安全;沉降防治
上海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影响最大的城市,对地面沉降的研究与监测控制在国内也是最为系统和最具成效的。近几年随着上海市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地下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在地下水开采、城市建设双重因素作用下,上海地面沉降所率开始不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运行、防汛等方面的影响明显,已引起了管理层、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上海地面沉降概述
1.1上海地面沉降历史回顾
地面沉降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固结产生的,多见于大城市,沿海城市沉降尤为严重。上海地面沉降是在重复的水准测量中发现的。上海地面沉降始于1921年,已得到公认和广泛采用。上海市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1922年12月,北洋政府工部局通过测量就发现地面存在明显下沉,一年的沉降量达0.46英尺(0.14m)。1921年一1948年,市区平均沉降639mm,最大累积沉降量达1136mm,沉降量超过500mm的面积达19.3km2。1965年,调查表明以市区为中心的300 km2地区,已沉降形成蝶形洼地,在45年内平均下沉了1.6m,最严重处下沉2.63m(北京路、西藏路),地面标高已低于黄浦江高潮位2m左右。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现象,如:潮水上岸,马路积水,桥下净空减少,沿江仓库、码头被破坏等。上海地面沉降是伴随工业化兴起,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日益普遍而引起的。1860年上海开凿了第一口深井,至1921年有深井22口,其中在用井8口,年开采量30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万m2左右。至1949年,深井数量增至708口,年开采量达8750万m2。自6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实施限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开采层次和开展人工回灌等措施,市区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城市发展大规模城市建设、地下水资源需求的增加,90年代以来上海地面出现明显加速下沉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地面沉降已使上海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中心城区高程普遍小于3.5m;同时使市区河床相对抬高,部分地区高潮位时已形成了“地上河”。1.2上海地面沉降划分阶段
上海地面沉降的发展历程,可以1965年为界分为两大时期,1921一1965年为沉降发展时期,1966至今为沉降控制时期。期间根据沉降速率的变化,为8个阶段。(l)沉降发展时期
1921一1965年是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发展时期,45年内市区地面平均下沉1.76m,年均沉降量约为39mm,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63m。初始沉降阶段(1921一1948年):1948年之前的工业并不算发达,但是在当时地下水开采规模不大的状况下就已经出现相对较大的地面沉降,说明地面沉降很容易会被诱发的。加速沉降阶段(1949一1956年):1949年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伴随工业生产的加速发展,工厂区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也迅速增加,市区地面沉降范围随之也不断扩大,沉降速率也明显加大。严重沉降阶段(1957一1961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迅猛增长,市区地面沉降日趋严重。缓和沉降阶段(1962一1965年):在市区,由于采取了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这阶段地面沉降逐年有所缓和。(2)沉降控制时期
由于市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对经济活动以及城市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措施来防止地面沉降现象愈演愈烈。自1966年初起全面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并对主要开采含水层进行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与布局,最终使上海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微量回弹阶段(1966一1971年):上海三项控制地面沉降措施全面实施后,除郊区工业区外,市区地面转入微量回升状态。微量沉降阶段(1972一1989年):属于市区地面相对稳定阶段,是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地面下沉最少的年份。沉降增长阶段(1990一2002):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上海进入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设,地下水资源需求也逐年增长。从1990年开始,地面沉降速率较前期明显增长。沉降减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弱阶段(2003一2013):随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特别是地面沉降控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沉降速率得到抑制并逐年持续减缓。
2上海市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1地面沉降特征
上海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城市地质灾害,其发生发展过程不易察觉,并常被忽视;长期积累最终会诱发或加剧其它城市灾害,对城市的安全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威胁。由于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和发展速率在不同空间、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随着上海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地面沉降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海地面沉降动态经历了发生—不断加速—回弹—微量下沉—再次增速的演变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变化的规律。另外一个特征是地面沉降发展呈现不断累积和空间上扩展的趋势,中心城及近郊区地面沉降不均匀现象显著,在空间上也不断扩展,已从中心城区为主演变成区域性的地面沉降。2.2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虽然有多种自然原因可以导致地面沉降,但是引起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还是人文因素。上海地面沉降主要与超量抽取地下水有关。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基本属于消耗型,除人工回灌外,主要靠消耗本区和周边地区含水层储存资源获得。由于周边江浙地区也在大量开采地下水,使上海地下水得不到充分地补充,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进而引起含水砂层的释水压密而产生的。另外,随着近年来上海市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局部地区产生较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上海长期的监测研究表明,开采地下水、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是地面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筑荷载、工程建设活动对地面沉降具有长期影响。在地表不断增大的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上海地区浅部广泛分布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强度的软土层,其变形速率逐渐增大,并处于持续流变的状态。即建筑密度越大,沉降量越大。城市建设,尤其是基坑工程建设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浅部含水层降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土层固结沉降。地面沉降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具有易发性、缓变性、累进性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交互性及对洪涝潮汛等自然灾害的叠加性。,其所造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成的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永久性损失,加剧洪涝灾害,使自身潜伏性和隐性的灾害特点通过其它显性灾害的成灾风险与致灾频率的加大而体现,故具有催化及增效性。地面沉降速率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空间的线性城市基础设施影响也日益显现。不均匀地面沉降对工程安全运营影响是严重的、长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面沉降对城市防汛设施以及防汛能力的影响
地面沉降严重降低上海市区地面标高,使黄浦江潮位大幅相对抬升, 持续损失的 地面标高,对防汛墙等防汛设施有明显影响, 直接降低了黄浦江防御设施的设防标准并增加工程的建设投入,降低了防汛墙等防汛设施的防御能力,加重了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危险。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了上海原始地貌形态,也改变了中心城自然的径、排流状况以及自然的泄洪条件,加剧了遭受洪涝灾害的频率。地面沉降使中心城地面高程大幅降低,中心城区已形成了地面沉降的洼地。甚至部分地区处于黄浦江平均潮位之下,大大加剧了上海遭受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受灾程度。上海所处的太湖流域,在每年春夏之际的梅雨与台风季节,雨势猛、雨量大,暴雨积水成灾现象普遍。由于区内持续的地面沉降,造成地面高程永久性损失,使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也日渐突出和严峻。而区内除城区有一定防汛设施以 外,大部分城镇与农村地区防汛标准偏低,受淹几率与影响范围日增。对于滨海 地区,因受风暴潮汛的影响,潮水倒灌与上岸也易形成涝灾,并加剧防汛压力。(2)地面沉降对城市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地面沉降导致桥下净空减少,影响通航与水上运输,使原本便利优越的水运条件面临挑战。一旦水上运输的出现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陆路上道路交通的流量与拥堵。
地面沉降导致码头下沉、仓库进水,使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物流中转与集散 中心的功能与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地面沉降影响重大工程正常营运,例如对地铁的影响。地铁一、二号线隧道总体处于沉降状态,并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变形的特点,隧道不均匀沉降将严重威胁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地面沉降同时导致建筑物基础受损,各种市政管线与设施遭受破坏,增加检修、维护费用,缩短使用寿命。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3)地面沉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面沉降形成的沉降洼地,使受渍害威胁的农田大面积扩展,原有渍害田治理难度加大,农作物产量下降,从而造成对环境和农业的影响。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
对于地面沉降等缓变型地质灾害的防治、减灾即是增效。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1)针对地下水开采仍然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上海市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同时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根据地面沉降控制目标,确定全市地下水采灌总量,进行平面上及层次上的合理分配。地下水人工回灌能迅速恢复地下水位,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2)加强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的地面沉降监督管理。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还将持续一段较长时间。1991~1996年,工程施工导致的沉降约占地面总沉降量的12%左右,但各工程施工引起的局部地面沉降却十分惊人,累计沉降可达100mm之多。因此应增强规划、设计、施工部门自行职责,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加强城市用水计划管理、科学管理和法制化管理,实行长江三角洲地下水统一管理。制定全市每年用水计划,在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基础上压缩工业用水;研究地下水抽取和回灌的优化方案,实现用水科学管理;制定地下水管理和地面沉降控制的法规条例,实施城市用水法制化管理。长江三角洲的地下水属同一系统,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也急骤增加,年沉降量110~120mm,加剧了上海地面下沉。为此应实行长江三角洲地下水统一管理,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利用。
(4)应用高新技术,做好地面沉降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GPS地面沉降监测网,发挥GPS的快速监测功能。进一步强化地面沉降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好地面沉降地理信息系统。
(5)结合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综合研究,为今后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拓展服务领域。深入开展浅部软土层和深部硬土层的变形特征与规律的研究。加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研究,开展地面沉降与重大工程、城市规划的关系及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凸显地面沉降防治在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6)上海地面沉降是一种潜伏性的城市地质灾害,因而贯彻的基本原则应是以监控、预防为主,对于已形成的灾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其发展并采取对策减缓或减弱其负面影响。发挥和加大高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程度。地面沉降的防治要立足于防灾与减灾,对于已发生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应强化监控与减灾对策措施的落实。
(7)通过立法来保证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全面、明确的法制保障。结语
上海地面沉降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地面沉降的防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积极协调水土资源利用与地质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需要多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地面沉降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协调统一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严礼川.上海地面沉降历史追述[M]上海地质,1980(1),40一50.[2] 钱寿易,顾小芸.上海地面沉降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81,3(3):1~9.[3] 陈西庆,陈吉余.上海跨世纪的挑战[J].上海水利,1997,(2):35~38.[4] 刘 毅.地面沉降控制论初论———以上海地面沉降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4):32~35.[5]魏子新、杨桂芳、俞俊英,上海市承压含水层系统应力-应变特征及地面沉降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01 [6]魏子新、曾正强,上海洪涝灾害的地面沉降因素及其长期影响[J],上海地质,2001,02 [7]李勤奋、王寒梅,上海地面沉降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6,02 [8]张阿根,魏子新.2002.上海地面沉降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5):7275.
第五篇:中国梦教育梦结业论文
目录
1中国教育梦的背景„„„„„„„„„„„„3 2中国教育梦的目的意义„„„„„„„„„„3 3教育的目的意义„„„„„„„„„„„„„4 4中国教育梦的内容„„„„„„„„„„„„5 5中国教育梦的特色„„„„„„„„„„„„6 6结论„„„„„„„„„„„„„„„„„„7
我们的中国教育梦
——做未来中国的主人
摘要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国必先强教,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发展一流的教育。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梦民族复兴中国主人
中国教育梦的背景:
第一,我们很骄傲地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梦资源丰厚。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总之: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
第二,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梦是对列强侵华、落后挨打的抗争。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始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国教育梦的目的意义:
第一,中国梦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第三,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教育的目的意义:
第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能够平安和幸福渡过一生服务的,所以首先要教给受教育者的是人生观的问题,否则人生必定会犯错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对人生的实质的研究上前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成果;
第二,受教育者要学会如何做人,要有起码的道德观念。还需要懂得的是自己一生应负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不同的阶段应负什么责任。要知道情义和负责远比金钱和地位宝贵。要知道,先学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
第三,要使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具有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什么是正义的善良的。这个是启发式的,使受教育者学会根据实际去思考。同时教育人要坚持正义,自己觉得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中国教育梦的内容:第一,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贫困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贫困,教育的强盛是一个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我们国家之所以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就是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第二,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是开化人造就人的崇高伟业,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千秋基业。未来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靠什么提供强大动力?唯有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通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第三,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人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并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摆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之首。只有通过优先发展
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及困难人群倾斜,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才能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大众,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中国教育梦的特色:
中国梦的核心特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国必先强教,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发展一流的教育。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梦,教育梦最大的特色。今天,结合中国梦所蕴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方面基本要义,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同时,也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向往和奋斗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梦的成就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但是,梦很美好,我们的现状却离梦想相距甚远。这是我最不愿提的教育梦的特点。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大学教育。大家千辛万苦地通过高考为的就是有朝一
日能踏进大学的校门。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
结论
通过我们小组的调查分析,我们一致认为: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尤其是对世界人口大国而言,它还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和最好途径。简言之:教育兴,国家兴。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时期,我们将加快从世界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支撑作用。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握在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期。改变思路,做自己的主人,不做别人的奴隶;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娱乐的奴隶„„因为我们将是未来中国的主人!我们会以主人翁的姿态让践行教育梦,让教育梦引领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小组成员:张文(1132014032):搜集资料,校内走访,拟定初稿。
樊献泽(1132014034):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编辑排版。赵越(1132014035):审阅资料,指出优弊,提供思路。车敏嘉(1132014039):寻找场地,提供建议,预览论文。刘云(1132014036):搜集资料,给出建议,审核论文。贾晓洲(1132014029):提供素材,寻找资料,审核论文。
吴晓波(1132014022):协作配合,提供建议,审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