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

时间:2019-05-14 16: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

第一篇: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

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

——访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

张建启,男,1946年生,山东曹县人,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嫦娥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曾参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代大型计算机的设计建造,参与并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等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先后组织指挥了包括罗布泊核试验、战略武器试验、常规兵器试验、航天发射试验及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选拔。先后参加组织指挥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等。199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21世纪,航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安全的新的制高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原始创新不足等问题。当前,如何以航天创新带动军民相关产业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带着这一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

载人航天引领国家和民族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载人航天工程一直是全国人民热切关注并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我国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发展航天事业?

张建启:从“神一”到“神十”飞船任务的圆满成功,提高了民族凝聚力。载人航天能有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航天人的共同努力。“神七”之前百姓没什么疑问,但“神七”之后,大家开始关心国家为什么花这么多钱搞载人航天事业。第一,载人航天是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中国人很聪明,但自主创新不足,需要选准一个优先领域作为推动全面创新的领头羊。中国古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探索宇宙的愿望,也是一直最能激发人们探索的领域。事实上载人航天也确实引领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

第二,通过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培养科技人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刚立项的时候,由于受“文革”的冲击,科学家队伍出现了断层,因此中央定下了要培养年轻科学家的任务。后来,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科学家。2006年,我国整个载人航天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6岁,现在更加年轻化。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所以培养科学家的效益胜过了其他任何效益。我希望通过宣传,让大家知道我国载人航天究竟是在做什么,让全国人民更支持载人航天,也让外界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谣言不攻自破!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仅美、俄、中三国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我国在这一领域完全是自主创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对经济、国防和科技带来了哪些影响?

张建启:这些年来,电子、装备制造业的工艺、器件、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都是载人航天发展引领创新的结果。同美俄相比,航天领域的有些工作,例如交会对接、对接机构都是差不多的。载人航天的创新是指理念上的创新,像俄罗斯是两舱结构飞船,上天后返回舱返回地面,留轨舱就没用了,但中国的留轨舱在做其他用途。另外,舱外服看起来外表都一样,但我们里面的设备和美俄的就不同,性能比他们的好,体积也比他们的小。

载人航天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它所带动的经济效益很高,粗略估计,载人航天的投入和产出比是1∶9—1∶12。载人航天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我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都是载人航天带动发展起来的。航天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家安全的新制高点。以前打仗占山头,现在打仗靠太空。“谁控制了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所有战略武器导航都依靠航天制导技术来提高武器系统的精准度。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高铁其实和航天没什么差别,列车的控制系统和火箭的基本原理实质上是一样的,所以高铁的制导系统必须采用载人航天的可靠性设计理念。飞船一度故障正常工作,二度故障还可以保障安全,但为什么一打雷高铁就停运了?所以必须采取系统设计,从源头上确保安全可靠性得到保障。此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改善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信、导航、气象、普查(地质普查、矿产普查)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也因此得到迅猛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载人航天可以与“两弹一星”类比吗?

张建启:1992年载人航天立项时面临巨大困难,尤其是经济压力,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程第一年的启动经费用的是总理的机动费。当时国家就定了三项任务,载人航天要引领创新、要带动经济发展、要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中央定这三大任务是很有前瞻性的,载人航天的发展也的确带动了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对载人航天,江泽民主席曾经评价说:“如果说‘两弹一星’确定了20世纪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那么‘载人航天’则确定了21世纪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不少老一代科学家都是从海外回来的,回来一个钱学森能顶几个师,一下子把我国的导弹搞上去了,回来的核科学家也把我国的原子弹搞上去了。现在的年轻科学家和老一代科学家相比,他们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如何?

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开始到现在,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专家,他们的工作相当不错,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工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大家搜集的也都是零碎的资料,但是我们就是靠着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基础开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现在也确实缺少像钱学森这样的领头人,如何培养世界级的知名专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搞受制于人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美俄等航天大国相比,中国航天在思想观念上有何不同?中国航天会走与他国合作发展的道路吗?

张建启: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我国航天与他国合作,不但可以花更少的钱,还会少走弯路。这个想法太想当然了!一是,美国会不会与我国合作?美国最基本的战略有一条是:不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威胁到美国的程度。哪个国家威胁到他,他必定会采取各种措施,打垮对手甚至是潜在的对手,如对苏联实施的星球大战计划;还有日本,尽管是美国的盟友,当日本经济发展到威胁到美国的时候,美国就通过一系列手段打垮其经济。当欧元威胁到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时,美国就打压、制裁欧洲。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最惨的是欧洲。所以从国家战略上,我们必须独立自主搞我国的载人航天。此外,由于我们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美国也不同,所以他是不可能与我国合作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到威胁美国的航天霸主地位了,所以美国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制裁。美国的卫星,也包括欧洲的卫星,上面只要有美国的一个元器件,都不允许在中国发射;美国议会也有个决定,不允许美国政府花一分钱来接待中国航天界的人员。

二是从产业上来讲,当你没有技术的时候谁也不会和你合作,当你拥有了,他就想把你的产业整垮,那时候他们才会跟你合作。我国航天、导弹武器都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这个也是美欧制裁的结果。所以说,在产业政策上,中国人需要头脑清晰,要始终牢记自力更生,以己为主,外援为辅。如何保护我们自己、发展我们自己,这不光牵扯整个产业的发展,也牵扯到国家的总体安全。另外,即便是合作,有时候我们也得不到想要的。我去欧空局考察时,他们就说他们很后悔,中国真行,把载人航天自主发展起来了,而欧洲投入了20亿欧元,和美国合作开发国际空间站,但是到最后什么也没搞成,国际空间站里美国的核心舱,欧洲人根本进不去。这种合作有什么意义?再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原来我们全部靠进口,日本经常卡我们,普通的碳纤维原料卖给我们2000块钱一公斤,现在我们研制出来了,成本还不到200块钱一公斤,所以说我们不走自己的路是不行的。我希望通过媒体提醒国人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不是不合作,我们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我们的发展,而不是受制于别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外卡我们的,我国就研制出来了;不压制的反倒没有成功,这似乎成了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建启:第一,因为急功近利。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我今天可以买进来,绝对不会去研制。第二,现在社会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有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一个成果,一个基础的研究成果可能需要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努力。而我们现在缺的就是精神。再加上缺少宏观上的政策引导,才出现了这种情况。

中国航天面临三大战略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张建启:从指导思想上看,我国现在缺乏危机意识,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要出大问题的。虽然我国载人航天这些年基本上一直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后始终隐藏着问题和矛盾。我国航天现在面临三大战略转变:第一是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战略转变。核心器件、核心材料、核心动力的短板都制约着我国航天的发展。自主创新不足导致我们过度依赖元器件的进口。在这方面,俄罗斯做得较好。

第二是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我国现在卫星很多,天上一百多颗,在世界上排第二。但效益怎么样?利用得怎么样?如我国和巴西合作的资源卫星,巴西出三成钱,我国出七成,但在使用效率上,我们远没有达到巴西的水平。目前,我国利用率最高的就是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但还有很多其他卫星的功能没有完全开发和利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效益。以前我们以试验为主,但现在应该以应用为主,应用就必须讲效率、讲效益。不讲效率、不讲效益,这个产业就不可能长远、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是体制机制要从封闭垄断型向竞争开放型转变。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要不要让民营资本进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问题,恰恰需要改革。关于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等的开发利用,我一直主张可以引入民营资本的就引入,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开发的就交给民营企业。比如像宇航员的食品、生活保障物资生产等就可以完全交由相关的民营企业生产开发,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又可以加速推进相关科技的发展。加上我国的科研基本上是国家体制,基建、技改都是国家投资,这就导致有关单位和个人没有效益观,缺乏创新动力。但民营资本进入就不同了,民营资本必须考虑效益,逼得你往良性机制上发展。再一个体制上的问题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首先要有体制保障,如果体制上的问题不解决,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在一次讨论军工企业体制改革的会议上,我讲了一个观点,首先要看到我国是共产党执政,军队是党执政的支撑,我国核心的军工企业则是党执政的保障,这些核心的军工企业必须要始终在党和军队的控制之下,这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除了这些核心的军工企业之外,其他军工企业该怎么改革?我的观点是“抓两头放中间”,即设计、研发需求由国家控制,最后的总装、测试、定型、订购由国家控制,中间过程的元器件、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研发、制造放开竞争,谁的技战术指标好、性价比高我就选谁,走完全市场竞争的路子,有抓有放、统筹结合。

关于垄断和竞争,要辩证地看二者的关系。迄今中国航天事业的体制,既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但也存在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不足、自主创新与效率需要提升的问题。未来,需要推进航天体制改革,更好地利用竞争机制,促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谈谈我国航天事业未来的规划发展?

张建启:首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适度”指的是目的有限度,达到目的就行。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主要是进行科学研究,突破技术瓶颈,掌握关键技术,加之这两项活动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要适度发展。其次,中国始终要高举和平利用太空的旗帜,不和任何国家搞太空军备竞赛。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永远别忘了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科技基础、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等距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绝对不能和其他国家搞军备竞赛,否则必然会落入其他国家的军备竞赛陷阱,重蹈苏联的覆辙。

要永远记住: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航天事业发展主要以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卫星应用通常包括卫星导航、气象观测等,这与近来大众颇为关注的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西方国家一直认为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您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张建启:我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当前,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人类活动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而人类有气象记录的历史100多年,怎么能通过仅仅100年的数据就认为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欧美发展了200多年全球没有变暖,而中国刚发展30多年,欧美就说全球变暖了,中国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个论断的根据在哪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么解释全球变暖现象呢?

张建启:全球变暖应该从空间物理学的角度去考虑。一是太阳的任何活动、任何变化对地球环境、气候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人类的活动。二是太阳活动有它自己的周期,一个周期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所以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我提一个观点:空间科学、气象学、地震学三者是紧密联系、不能分开的,后两者总体上来说受空间变化影响。空间环境变化的长期积累会引发地震及火山爆发等,而这些活动会影响气候。所以要系统研究这些现象,这是研究空间科学很重要的方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也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不系统研究是不可行的。

中国航天面临重大战略转型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将军访谈

张建启,多年从事航天事业,获授中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为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已经退休的张将军并没有赋闲在家,仍然担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对将军进行了专访。张将军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战略转型……

中国航天六十年成就巨大

说起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张将军的话里充满了自豪。经过近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航天走到今天十分不易。他说,中国航天从自力更生起步,经历了摸索、探索的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到了送人上天、深空探测、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中国的航天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光靠航天人自己也走不到今天;归功于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奋勇拼搏。国家对航天事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航天引领了国家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对国家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是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此外,中国航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航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航天人的平均年龄低,且越来越年轻。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航天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而俄罗斯航天人的平均年龄为60岁。中国航天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部门利益将阻碍中国航天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航天曾拥有辉煌的历史,但未来应该怎么走?这是航天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张将军说,航天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我们还一味地沉浸在原来的成绩中,今后可能要出大问题。目前,有些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第一,部门利益的倾向问题有所抬头。搞航天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假如要是把部门利益放在首位,是要出大问题的。改革最大的障碍就是利益问题,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等。第二,人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很多年轻人刚工作两年就惦记是否能当个处长或副处长,甚至还有人跑官要官。第三,我们的创新能力落后、基础薄弱,必须要始终坚持航天精神,即坚持自力更生,勇于探索与攀登。例如,现在我们在元器件设计方面实力还不强,但是有的单位却寄希望于高价采购。航天的未来永远是买不来的!如果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一旦国外制裁我们,中国将没有自己的航天!第四,我们还面临着体制机制的危机。美国的“龙”飞船上天了,它的制造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3000多人的民企,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6亿美元的订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与美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无关系。张将军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中国航天是否让民营企业进入?这是我们在当前改革大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将军认为,航天是国家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家的战略利益。航天人,特别是高层领导,如果没有国家意识,中国航天就有被毁掉的危险。航天高层领导一定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航天之路应该如何走,强调部门利益将阻碍国家的大发展。目前,中国还有两亿多贫困人口,如果我们的航天规划合理了,节省的不止是十亿、二十亿元的经费,这将能解决许多人的吃饭、受教育问题。

中国航天面临三个重大战略转型

张将军认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同样处于变革中的中国航天面临着三个重大战略转型:第一个是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型。

中国是航天大国,但还不是航天强国。首先,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有的航天任务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多少创新,不要搞轰动效应,忽视了任务的创新;还有的任务因为担心失败,没有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充分的考核。这是我们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进行真正的创新。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总结分析之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其次,中国航天的基础还很薄弱,一些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和动力问题还有待解决。张将军2006年通过调研得出了两个85%的数据:当时,在中国航天使用的元器件数量方面,国产元器件占总量的85%,进口元器件占15%;但是在花费的经费方面,进口元器件却占85%,而国产元器件只占15%。两者正好相反。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的确实是因为我们落后,但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没有大胆地进行创新和设计。在管理体制上,国产元器件出了问题,归零标准很严格,而进口元器件出了问题,则只需说明这是进口的就不用归零了。这里还涉及一些部门的利益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这条链上的各相关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去使用国产元器件。必须要斩断利益链,国产元器件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要立足使用国产已有元器件,提高设计水平和能力,从综合集成方面提高水平。我们必须不断地从观念、技术、利益等方面进行创新,破除阻碍我们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型的障碍。

第二个是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现在我国在天上已经有上百颗卫星,但是使用情况却不尽人意,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包括缺乏统筹安排。中央强调军民融合,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军民分离。实际上在航天应用领域,军民是分不开的。例如,同样是对地观测和气象卫星数据,民用部门使用就是民用,军事部门使用就是军用。而我们有不少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争着立项,这对国家和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浪费很多资源,而且还将阻碍航天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说,大家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国外同行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巴西对资源卫星的使用很广泛,包括渔民出海都在使用,而我们国家的使用率却不高。这里面有利益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推广应用方面,也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理顺体制机制问题。第一,军方应只负责北斗卫星的管控,包括组网和管理,美国的GPS系统就是这样;第二,应实行政府主导,因为要牵扯到很多行业政策如财税政策等,只有交给政府才能大力推广;第三,应放开市场运作。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摒弃部门利益,统筹合理安排,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第三个是从封闭的垄断型向开放的市场型转变。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是不可能搞私有化的,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但是,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的性质并不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执行,需要解决的是监管和控股问题,航天必须要让民营企业进来。航天和军工企业要把前后两端管控好,即前端的总体和设计,后端的总装、测试、试验的质量保障和交货。中间过程的元器件和部件要放开,要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要跟国外竞争,而不是跟国内竞争。目前,航天内部存在重复投资、内部竞争等问题,浪费了很多资源。只要把两端控制好了,就能牢牢掌控中国航天。把中间放活了,谁的产品好就用谁的,这样我们的效益也就提高了,这跟第二个转型——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相互联系的。我们现在是都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这样是永远搞不好的。

这三个转型如果搞不好,必将制约中国航天的发展,也将制约军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对航天很重视,让我们成为国家创新的火车头,希望航天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也能走在前列。

中国航天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张将军还谈到了国际合作问题。他说,我们国家搞航天有一个大的战略,那就是以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为主,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我们不跟任何人搞太空竞赛,和平利用空间是我们的战略原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只有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大家才认为你是透明、开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但是有一条必须要记住,那就是你没有好东西别人是不会跟你合作的。将来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以后肯定要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包括深空探测、载人登月也可能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但是,开展国际合作还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过分依赖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美国进行出口管制改革,放松了对盟国的管制,对中国航天不仅没有放松,反而加严了。这样一来,把我们引进国外特别是美国航天元器件的路子彻底卡死了,但同时也迫使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放弃依赖进口的幻想。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观念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单位对国产元器件信心不足,对于国产项目的进度、技术指标等方面存有疑虑,而盲目相信国外产品;另一方面,国产产品出了问题需要归零追责,而国外产品即便出问题也不会有任何责任。航天是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力更生这几个字。

中国航天基金会是军民融合的平台

作为中国航天基金会的理事长,张将军还介绍了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和设想。他说,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宗旨是服务航天、造福人民。首先,基金会的一项工作重点是鼓励青少年探索与创新,包括设立面向年轻人的航天基金奖项,加大对青少年的培训力度,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夏令营,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等,因为民族的未来必须要进行创新。其次,我们希望把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一个平台,搞好军民融合。航天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而地方上也有很多新东西,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这种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并且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我们跟大连和天津市政府以及东盟论坛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我们还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在去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我们跟美国航天基金会取得了联系,今年将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我们也在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文化是一个单位做强的根基,我们要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航天文化及一些企业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基金会参与的两刊一报,其中包括《中国航天》杂志,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从文化上进行军民融合。下一步我们考虑基金会也应该有大航天的概念,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大家都吸纳进来,使大家都支持航天。总的来说,基金会在大家的支持下目前运行得不错。

(张建启,中将,出生于1946年3月25日,山东省菏泽曹县人。先后参与组织指挥了“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以及罗布泊核试验、战略武器试验、常规兵器试验、风洞改造等上百次任务。他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长期以来,他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篇:以自主创新谋求全面发展

以自主创新谋求全面发展

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主席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 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

首先,务必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

“长城非一日之功,创新非片刻使然。”政府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出发点,导航创新方向,维护创新环境,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申论阅卷经验,信不信由你,反正都是真实的 2011-06-13 17:31 事先声明,从人人网转的,真假大家自己辨别~~ 大家一想到申论,就想到了千字文,辅导班主要也讲千字文,但是通过我老师和师兄弟多次申论阅卷的经验,以及我参与阅卷的亲身体会,申论拉开档次,最重要的是在前两道题,而不是最后一篇文章(当然了,你要是最后那个实在写得太砸,那也肯定over)。申论都是网上阅卷,阅卷老师分成几个组,每组只阅一道题,而且只能在屏幕上看到这一道题,如果你写到格子外头去了,阅卷老师就看不到了。80%以上的老师根本都没有看过申论试题和给出的材料,只需要记住答案要点就可以上阵了。每组都有组长。大家首先进行试评。一人20份卷子,评过之后统计时间和分数分布区间,每道题根据分值的不同划定出一个误差区间。正常情况下,一道题会有两个老师阅卷,他们给出的分数可能有高有低,如果分数差在误差区间内,那就取两者的平均值为该题的分数;如果分数差超过了误差区间,那就要组长进行三评,并以组长给出的分数为准。电脑会自动统计出该组的三评率,如果三评率超出了规定范围,则证明这个阅卷组对于阅卷没有达成共识,对不起,前面所有的工作白费,重新停下来,大家统一规则,然后重新试评20份,误差率合格了,再重新阅卷。想想吧,如果因为你个人的原因,分数误差大了导致全组停工试评从头再来,那是多大的罪过啊!所以,阅卷老师们都会心照不宣的在中间分和安全分上徘徊,以免出现招人白眼的状况。枪打出头鸟,每个老师所有给出的分数都是在电脑终端有统计的,如果给出的分数太高,或者高分太多,或者中间分数太少,那巡视员就会把这个老师叫到电脑终端屏幕前,让他看分数曲线,然后温和的说一句,要不然,你们组再试评一下?为了集体荣誉,绝对不能重来啊!所以,大家都会努力的向中间分靠拢。那什么是中间分和安全分,举个例子,一道20分的题目,可能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也能打个14分吧,哈哈,错啦!一道20分的题目,中间分是10分,标准误差是3分,也就是说,万一一个老师给该题打了10分,那你作为另一个阅卷老师,最高打到13分,最低打到7分。但是,万一你觉得挺好的文章,另一个老师只给八九9分,你打13分就超了啊!所以,保险一点,打个11分总不会错,就算另一个老师觉得该题答得不好,也不至于给到7分以下或者14分以上了吧。这就是一个阅卷博弈,经过这样一番博弈,大家的默契就是:一般的,给8-9分;还不错的,9-10分;不怎样的,7-8分;非常差的,6-7分;非常好的,10-11分。打到6分以下的低分或者13分以上的高分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很难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答得不错但是100分的申论才只得了四五十分的原因啦。

那我为什么说第一二道题是得分的关键呢。这是因为,客观的点好找,容易达成共识,老师们数着采分点给分,一般差距不大,分数得的也理直气壮;最可怕的是主观性的阅卷分数,太没谱了,老师就是觉得文章写得好,也不敢给高分。所以,临考不到一个月,努力抓好前两道题,练习找准采分点,比使劲练大文章要有用得多。

那什么是采分点呢?说起来也挺荒唐的。阅卷组拿到申论答案以后,会根据题目分值将答案进行分配。比如说09年国考申论第一道题吧,具体的细节有点记不太清楚了,20分由结构分2分,采分点16分(八个点),主观分2分构成,大概是只要能答出“文段说了两件事情”,有个“两件、二层”之类的字样,就能得到结构分2分,用了分号但是没写“两”,就没这2 分;然后“粮食安全”“民生”还有什么的,各两分;再有什么就已经记不得了。反正,其实批卷子到后来,已经麻木到连自己都记不得答案和完整的采分点是什么了。就是给个中间分安全分,字好一点的看着顺眼一点,有几个点的,就给个9分,字差一点或者采分点少一点的,就7、8分,保证不会出错,误差率也在可控范围,全组的阅卷率很容易通过。

要是后面的大题就更虚了,不可能将好几十分都拆成一个个采分点,所以都是划档给分的,这就比前两道题靠采分点给分要模糊得多,一般来讲,还是给个中间分,50分的题目,给个23分-27分之间就可以了。

阅卷时间的话,都是在电脑屏幕上阅卷,想象一下,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开始盯着屏幕一字一字的看枯燥的重复内容,一直到晚上六点。除了上厕所和吃饭,基本没什么休息,脖子会酸屁股会麻胃里恶心眼睛会瞎掉,很辛苦的!所以大家都想快点结束战斗,第一是不要取消成绩重新试评,第二是不要单位时间尽量多批一点。而且组员之间和各个组之间也都有无声的较量,每个人的业绩量都是清晰可见的,你批得少,那就是赤裸裸的偷懒了,会遭人鄙视的。相对来说,新手阅卷时间都比较长,反复看反复找,还要斟酌给多少分,一道200字的题目可能要阅15-30秒,这样单位时间内阅卷量就会非常少,电脑终端那里显示你的工作量和单位效率都很可怜,经过一会儿的磨练,新手就会逐渐赶超老手,争取每道题五六秒的速度,甚至更快。400字的题目,阅卷大概是8到10秒。最可怕的是800到1000 字的大文章,阅卷时间老手差不多12秒,新手也会在16秒左右结束战斗。也就是说你辛辛苦苦花两个小时写的东西,阅卷老师统共用不上30秒,已经决定了你的生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秒杀!

哦,对了,还有一点,为了便于规范统一,采分点大多数都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关键词或字眼,或者稍加改装整理。除了十七大或重要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的别的词汇是不太可能成为标准答案中的采分点的。但是完全照搬大段原文那也是死定了的。所以,如何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关键字眼,然后把他们拼到答案中,是练习的关键。某些参考答案脱离材料天马行空的提对策,即使可行,也不会是采分点的。

第三篇:神道十一号,筑起中国航天梦

神道十一号,升起了中国航天梦

今年真是喜事连连,我国在航天科技上不断传来喜讯。前段时间量子卫星,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今天早上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并最终与天宫二号相会,筑梦天宫。

天还没亮我就打开电视收看现场直播,在发射前一直听节目嘉宾的讲解,了解中国的航天科技。终于等到了7点30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口令,长征二号F遥火箭呼啸而起,搭载着神舟十一号,搭载着两名航天员,搭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一起奔向太空。太阳能帆板打开正常,航天工程主持人宣布发射成功,并宣读了习主席发来的贺电。此刻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情无比激动,无比的自豪,觉得我们的祖国科技越来越强大了。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由好多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只是代表了全国人民执行航天梦,他们在飞船里的一切科学实验都带着祖国人民的牵挂。为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无数科研人员默默奋斗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特别是全国精选出来的宇航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一刻飞天,还有很多备选航天员苦练几年可能都没有亲自实现他的航天梦,但他们默默等待,等待祖国的召唤。

中国梦,航天梦。看着神舟十一号成功的发射,我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了,我多么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额力量啊。不过作为学生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将来,为航天事业付出劳动,为我国事业献出自己的智慧,让祖国的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将中国航天梦写进太空

将中国航天梦写进太空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以实力捍卫和平把创新献给祖国

1999年,承载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重任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我国导弹工业的领跑者,航天科工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这一枚枚航天神剑,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为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固的钢铁长城。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航天科工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也从未缺席,以实际行动追寻着中华儿女千百年的飞天梦想。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在内蒙古草原,航天科工以“十战十捷”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各阶段的保障任务,打造出天地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

空间交会对接微波测量雷达让“天宫一号”与“神舟”完美实现“太空之吻”;被誉为“功勋雷达”的“回收一号”精密测量雷达,保障了飞船安全穿越黑障区,连续十次为“神舟回家”铺就坦途;高度控制装置在飞船返回落地前精准发出反推发动机点火信号,那一片耀眼的光焰托起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连接分离机构如飞船的臂膀,毫秒不差、收放自如地将各个舱段按需拆合。

同年12月,当“深情对望”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互拍下置于身上的五星红旗时,中国宣告世界――中华儿女的“探月梦”又向前推进扎实一步。

这其中,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y关机敏感器让着陆器实现稳稳“落下去”,连接分离机构让着陆器与巡视探测器“分得开”,光学镜头组件让着陆器的眼睛“看得见、看得真”,驱动电机让月球车灵活“走起来”,全力助力我国开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新征程。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所研制的国内首型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入轨,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促军民融合发展以航天服务民生

2010年,航天科工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2013年,党组明确“1+2+3+4+5+N”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战略举措,提出要主动承担起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突击队重任。

经过5年来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逐渐清晰,并在不断前行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航天科工经多年打造的“金税、金卡、金盾”三大工程,保障了国民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9月,研发的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制证设备及系统在全国全面启用,实现了全程自主办理,让一场说走就走的港澳旅游不再是梦想;

――在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暮Α⒛岵炊?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应急救援装备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驰援灾区;

――航天安保科技系统成功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并成功实现了从“大型活动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纵深拓展;

――成功开发的“天网一号”低空慢速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高空灭火装置等“民用导弹”破解了反恐和灭火的国际难题;

――率先在全国范围内首开大型央企自主可控信息系统规模化迁移试点应用先河,由航天科工研发、国内第一个涉及上千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投入试运行……

而这些“民用神器”的背后,正是航天科工作为“国之干城、民之卫士”的责任与担当:百姓生活的需要在哪,航天民用产品的触角就延伸到哪,航天技术服务就惠及到哪。因此,航天科工在关注“衣食住行”生活需求的同时,航天技术民用升级换档的主战场投向了“安、康、乐、知”,以大安全产业和大防务产业护佑安全;以发展医疗产业和体育产业保障人民健康;以航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增添快乐、娱乐;以大众教育产业和消费信息产业传播知识。

审时度势绘蓝图 继往开来谱新篇

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航天科工党组科学研判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正经历着长达十年左右的“冰河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因势而谋,以新战略引领新作为。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这样解读“航天梦”:第一是利用航天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第二是发展地球近空间和临近空间轨道与亚轨道飞行技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与空间基础设施,第三是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包括月球探测、太阳系行星探测、太阳系以外空间探测等),深入探索宇宙起源及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

“中国航天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等方面。”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航天科工仍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

对于如何缩小差距?“主要靠‘三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只有踏踏实实地开展‘三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航天事业进一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的奋斗目标。”为此,航天科工党组提出将致力于展开以“五个新一代”+“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工作。

“新一代”的定义是: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满足上述四条之一方可称为“新一代”。“五个新一代”包括: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包括: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

因势而进,以商业化实现新跃升。“就全球的主流航天技术发展阶段而言,当前已经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下一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如何顺利展开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的总体部署,将不仅仅是我们中国航天人所关心、关注的话题,也将是全社会、全人类有历史使命感和战略眼光的人所关心、关注的话题。”2015年10月,航天科工成功举办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高红卫董事长在发言中这样讲道。

他指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的主流发展阶段,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

为此,航天科工积极行动,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发射了KZ-1和KZ-2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使用了新一代快速、机动、廉价、可靠的小型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后续还将持续开发并升级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成熟度,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的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因势而为,以“互联网+”打赢“转型升级战”。“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继续保持引领我国高科技制造业发展国家队第一梯队的地位。”高红卫明确指出企业转型的大方向。

自2013年起,航天科工启动世界第一批、中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规划与建设。经过了2年多的先期发展,2015年6月15日,航天科工主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倾情打造的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A为发展理念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一一航天云网正式上线,有力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相较于世界上首批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和美国GE公司的发展路径,航天科工牵头打造的航天云网平台重点在于首先提供实现各个产业网上横向整合平台,之后逐步实现产业的垂直整合,最后落脚在智能化工厂的实现上。航天科工在努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4.0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力量。

据了解,航天云网自2015年6月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吸引国内外约9.4万家企业入驻,实现业务合作2.8万多项,合同金额超过16亿元。航天云网“众创空间”自2015年9月上线以来,吸引创业项目200多个,80余个创业者接受了5个投资机构的投资服务,涉及智能设备、工业制造、军工、互联网、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自2016年1月起,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在航天云网集中发布采购需求信息,全年预计超400亿,包含生产加工、研发设计、试验、计量检测等五大类需求,覆盖金属、装备、电工、电子等制造行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的脚步走出地球,走向深邃的太空,这首由全国人民热情支持、全体中国航天人共同谱写的航天梦之歌,一定会传播得更遥远,鸣奏得更嘹亮,延伸得更广阔,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第五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总结

一、创新组织架构清晰,职能落实

建立了以决策层、研发层、管理层为架构的集团公司研发体系,保障了科技创新任务的完成。

每年制定研发计划、每五年制定技术发展规划与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的一种常态工作。特别是我们围绕航天2020年~2030年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组织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完成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从上万项技术中,确定了12个核心技术领域、16个专业技术领域、13个前沿技术领域和16个基础技术领域。

二、加速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研究应用中心4个,省市级技术中心17个,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6个研发中心、1个工艺中心与3个分中心。

多年以来,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彻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一个总体设计部,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步走的产品发展路线”;坚持“方案、初样、试样(正样)、装备定型四个技术状态控制”;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集团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试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支撑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重点从战略层面来推动,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特别是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权的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实体,将高校的研发能力与集团公司的产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航天技术在前沿和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

此外,积极探索利用海外研发资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四维图新公司成功并购了荷兰Mapscape B.V.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航天首次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资源的成功收购,同时也藉此成功成为下一代国际导航数据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三、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为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准确把握航天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

二是通过原始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航天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是通过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促进由“实验室出产品的科研模式”向“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四是通过军民融合创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和航天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四、以“国际竞争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标尺,积极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军贸、高端装备出口等领域竞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航天技术发展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性能,这是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二是发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不断开拓。

五、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技术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将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创新的机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津贴向一线倾斜、向科技骨干倾斜,制定荣誉奖励、专家管理、特殊津贴等管理办法,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优“五优先”,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2010年集团公司又设立了航天功勋奖、创新奖和贡献奖,对获奖同志在全集团公司的工作会上进行表彰与宣传,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技术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对鼓励一线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和创造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

近年来,集团公司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力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了相对配套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比如我们统筹研发项目,除国家投入外,集团公司各级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投入,形成共同投入机制。另外,集团公司将研发投入作为对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每年必须增加经费投入。2010年自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首次突破了5%,为培育和开辟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2006年集团公司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制定并发布了集团公司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名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一大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共申请专利8372件,专利授权2040件,“十一五”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是“十五”的14.6倍和3.2倍;通过专利转让,累计创收5亿多元。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集团公司选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30位“两院”院士、101名国家级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才的技术创新团队。集团公司先后引进的1000多名博士、9000多名硕士以及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同时,集团公司更加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加强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集团公司有62人在上级29个专业组担任专家,有27人在国家863计划担任专家。另一方面,为鼓励和加强年轻专家队伍建设,集团公司拟出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设立创新基金,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

六、规章制度日臻完善

为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和高效运行,集团公司不断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经费管理办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项目管理实施规范》等法律法规文件,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七、创新文化不断弘扬

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营造浓郁创新氛围。一方面,集团公司结合军工文化建设,深入挖掘航天传统文化的创新内涵,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入航天精神中所包含的创新内涵进一步阐释和宣传。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将创新文化作为军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建设,将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创新榜样上,努力建设先进的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环境与氛围。

下载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自主创新铸就中国航天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创新

    文章标题: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如果要评选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词汇,“自主创新”肯定会高票入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增强......

    自主创新

    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汽车产......

    自主创新

    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建设幸福广东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

    强军梦铸就中国梦

    强军梦铸就中国梦 “兵者,国之大事也。”从毛主席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到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

    劳动铸就中国梦

    劳动铸就中国梦 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山顶洞人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劳动工具,从亚当夏娃开始,思维意识就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工具与思想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效率,确保了古人的......

    平凡铸就中国梦

    平凡铸就中国梦 “梦”,带给人多少遐想、多少憧憬、多少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深情解读,凝聚了几代中国......

    爱心铸就中国梦

    爱心铸就中国梦 魏湾镇实验小学丁雪贞 每个人都有梦想,她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梦想,是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作,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