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铸就跨越
创新铸就跨越
──衡阳师院专科升本科后快速发展纪实
(湖南日报 6月19日 C3版)
湘江之滨,雁峰山下,坐落着曾培育过蒋先云、陶铸、黄克诚、江华等一代英才的衡阳师范学院。步入校园,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一栋栋新颖别致的现代教学楼,一台台先进精良的仪器设备,一排排崭新的宿舍楼群,一条条绿荫遮蔽的宽广道路„„令人感受到这座古老的学府变得年轻,生机勃发。
学院党委书记唐君成回顾升格为本科院校四年的变化时,深情地说,这是衡阳师院万余名师生秉承“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精神,沿着“建设一所在省内有一定地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师范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得来的。院长古祖雪教授在总结四年的成绩时,认为是学院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铸就了跨越。
思想创新提升办学理念
衡阳师范学院在1999年升格之初,在全院上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本科意识大讨论”。认识到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本质性区别,基本形成了本科教育意识就是建立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学院先后两次召开教代会,集思广益,确定了总体建设目标,即2001年通过师范本科教学基本办学条件评估,2003年成为合格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首届7个本科专业成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2005年建成3个左右省级重点专业。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力争在2010年建成8个以上硕士点,2015年建成15个左右硕士点和2个以上博士点。把学院办成在省内有一定地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师范本科院校,从而廓清了基本的发展思路。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使原有三校的教育资源尽快整合,真正实现1+1+1>3的整体效果,该院实施了“五个一”凝聚工程,有效地调节与利用了既有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为学院争取较大的发展做好了思想准备。并在2002年开始办学理念上的整合,发挥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在学院改革发展与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学院先后开展校歌、校训的征集、唱校歌悟校训等活动,并适时地开展了干部工作作风、师德与学生修身成才为内容的“三大教育”,使得全院师生员工工作、学习与生活有了一个准则,精神上有了依托与目标。院党委中心组不断学习与接纳新的思想与理论,坚持以与时进俱进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以思想的“解结”来处理现实矛盾与实际问题,以思想的创新带动教育教学与体制的创新,以思想的突破带动发展的突破,促使学院向着既定方向昂首迈进。学院先后经历了两次合并,开展了包括人事分配、干部竞聘、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未曾有过一名干部或教职工因此闹情绪,而是拧成一股绳,保证了学院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现。
体制创新提升办学效益
衡阳师范学院升格以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四项改革,激发出空前的办学活力。一是干部制度改革。学院放开了处级(含处级)以下所有岗位,实行自主报名,公开招聘,能上能下,择优聘用。让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有能力、懂管理的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二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三定一聘”制度,出台了新的分配方案与校内津贴办法。新的分配制度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体现了奖、惩机制相统一的思路,注重实绩与贡献,收入向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在年度津贴上,教师类最高与最低的差距拉大,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学院后勤部门原有的140多名职工成建制地从学院分离出来,组建了以服务收费为主的后勤服务集团。今年下半年,学院将促成后勤集团向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四是推行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学院作为整体参加了医疗保险,从而节约了资金,减轻了学院的负担。
体制创新推动各项改革的深入,加快了学院各方面的发展。校园建筑面积由建院初的12万平方米增加到今天的27万平方米,本科专业由7个发展到了23个,生源覆盖由单个湖南省辐射到了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日制学生由3000人发展到过万人。好的体制也成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与用好人才的依靠,师资队伍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该院53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145人,讲师217人;博士19人,硕士13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8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6.6%,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38.1%;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相当学历)教师比例为40.5%;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
队伍,为教学质量上水平、科研水平上台阶作好了人力资源准备。好的体制同时也带来了好的办学效益,学院总收入年年上台阶,由1999年不足5000万发展到今天的过亿元。
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衡阳师范学院早在建院初的“本科意识大讨论”就将质量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不动摇,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
1999年以来,学院十分重视办学硬件建设,2002年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已达到504.7万元,占全年学费收入的21.03%,占全年总支出的8.19%。远高出国家标准。跨年度增长率达60%。学院仅2002年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就达1000万元,保证了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95%以上;四年来共投入1.1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与学生的生活条件,加大对图书资料建设和学生实习、实践经费的投入,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地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该院还先后出台了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学评估与督导制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上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以规范与鼓励。四年来,全院先后有3人因为师德与教学水平问题离开讲台。学院按照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教改措施,设立院级教改课题攻关项目,推动参与或主持省级以上教改研究。近年里,该院共完成21个省级以上、80多个院级教研课题,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146篇,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湖南省“九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11项。
该院在建院不足四年的时间里,教学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去年,学院顺利通过了省重点学科、省重点课程和三个基础实验室的评估;今年四月,该院首届本科毕业的七个专业,又全票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在非英语专业全国四级水平测试中,该院学生通过率历年均列同类学校前茅。2001年99级本科生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7.5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通过率6.05个百分点;2000级本科生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15.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3.7个百分点。计算机水平考试也取得良好成绩。本科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68%。据不完全统计,该院首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上复试线的人数超过报考人数的30%。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已有20人被国内重点院校录取。四年来,学生发表作品、论文1000余篇(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76人次。
科技创新提升学术水平
衡阳师范学院自升格之日起,就意识到了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此,该院形成了“再穷不能穷科研”的共识,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
该院从科研管理规范化与形成激励机制入手,先后出台了包含项目申报、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成果奖励、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激励与管理制度,教师每年的各种课题申报量高达200多个。其二,该院除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骨干的带动作用外,还开辟了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几年来,学院共引进副教授、硕士以上职称或学历的人才近百人。该院从产研结合、整合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入手,努力培植重点学科。确立了首批5个院级重点学科,从课题申报、资金投入、开展活动等方面给予倾斜。为营造科研氛围,该院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节,每年在校庆之际举办一次学术活动节,每周至少举行一次以上的学术活动。仅2000年首届学术活动节就举办了各类学术活动50多场,上万人次参加了活动,外请专家20多人次,其中有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国际生物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指导布格洛夫斯基一行,中国工程院古德生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等,收到论文80余篇,评出了优秀成果20多个。该院还为在校学生设立专项基金,让学生自主申请立项,像教授一样做资助性课题研究,2001年至2003年,学院共资助学生80个课题,学生因此出版了第一本自己的学术刊物《石船山》。
机制与资助的促进,目标与氛围的激励,促使该院的科技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省级以上科研成果、科研课题、国家级课题等14项零的突破。四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281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02项。技术开发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及其他科研成果奖励48项。获专利1项,科技成果转让2项,直接经济效益1038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400余篇,出版专著31部,其中被SCI、EI、ISTP收录文章52篇。音乐系一位副教授的歌曲作品《常来常往》上了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科研队伍逐步壮大,初步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在湖南省首批66位社科“百人工程”与湖南省首批67位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家的评选中,该院分别有2人位列其中。四年来,共邀请校外专家来院讲学113场,院内专家讲学152场,承办和协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重点学科的孵化与培育也初见成效,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光学和有机化学在队伍建设、课题立项、成果产出、组合优化等方面,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已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学科与硕士点的基本要求。而与之相生相成的船山研究、南岳研究、人居文化研究等一系列在省内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湖南省评选的17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础中,该院的人居
文化研究基地就占有一席。
手段创新提升学生素质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基本原则,注重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构建了课堂教育与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相配套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图书馆与实验室,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该院学生参加湖南省两届大学生“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均获得优良成绩。
该院每两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有上万人次参加;40多个特色各异的社团更是学生培养自己能力的实践园地,如旨在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协会”,有突出专业特色的“民族乐队”等,让有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创业协会还引导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实践,促使很多同学毕业后走上独立创业之路;独树一帜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更是通过社团自己设计方案争取资助的“项目化运作”来完成,既给了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展示的机会,又整合了社会有益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益;假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更是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每年均有上万人次深入到边远农村开展扫盲支教、家电维修与文艺演出等活动,有些还被推荐去担任村支书助理,锻炼自己;除体育运动外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以及模拟就业等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百花齐放的各种班刊、系刊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
这种成系统的以课堂带课外、以活动育能力的培养模式,让本科学生拥有了完全迥异于往日专科生的综合素质。四年来,该院年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三下乡”先进单位;学生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近千篇;5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其他奖,先后有6项学生科研成果为企业购买转化为生产力;有近10篇理论研究文章为省级以上期刊采用,有3位同学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良好的综合素质与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成了毕业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两大武器,毕业生因此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今年该院本科毕业生1361人,目前就业形势看好,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
衡阳师范学院升格的四年是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四年,也是不断实现跨越的四年。四年的艰苦创业与开拓进取,使得该院实现了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提升。高教涌动创新潮,大雁腾飞正当时。坐落在回雁峰下的衡阳师范学院,尤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南国大雁,正舒翼展翅,在未来的时空里,凌空高翔,铸造新的辉煌。
第二篇:创新跨越,持续发展
创新跨越,持续发展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心得
从7月6日开始,我××公司响应号召,积极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这一阶段通过参加集中学习讨论和自学,有以下心得体会。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这次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每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及企业的领导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次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我要结合自身实际接受再教育,在教育中得到再提高。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保持党员先进性又有了新的历史涵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而且要体现在带头做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大追求,也是每个党员的永恒的职责。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就是,我们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通过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发展,不断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满足员工的愿望,实现其全体利益,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是我们身为企业领导的共同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和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身为企业领导,更应正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决议,正确引导职工,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创新跨越。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促进企业发展新跨越。坚持勤奋工作,脚踏实地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先进性是具体的,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我公司要进一步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落实、强化、完善星级服务,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同时要继续完善整体安全体制,加强安全管理,实现各个部门的安全作业。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新的时期完成企业创新,以实现企业协调持续发展。我个人也会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业务上不断创新学习,起到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员工为企业再创佳绩而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三篇:创新跨越,持续发展
从7月6日开始,我××公司响应号召,积极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这一阶段通过参加集中学习讨论和自学,有以下心得体会。
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这次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每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及企业的领导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次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我要结合自身实际接受再教育,在教育中得到再提高。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保持党员先进性又有了新的历史涵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而且要体现在带头做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大追求,也是每个党员的永恒的职责。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就是,我们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矗通过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发展,不断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满足员工的愿望,实现其全体利益,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是我们身为企业领导的共同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和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身为企业领导,更应正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决议,正确引导职工,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创新跨越。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促进企业发展新跨越。坚持勤奋工作,脚踏实地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先进性是具体的,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我公司要进一步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落实、强化、完善星级服务,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同时要继续完善整体安全体制,加强安全管理,实现各个部门的安全作业。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新的时期完成企业创新,以实现企业协调持续发展。我个人也会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业务上不断创新学习,起到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员工为企业再创佳绩而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四篇:创新 转型 跨越
创新 转型 跨越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赶超发展纪实
中共九江市委政研室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7月,是江西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近年来尤其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加速发展转型,推进体制创新,用激情演绎赶超,以苦干争得地位。短短几年,全区发展不断提速,活力不断增强,位次不断前移,成为全市园区发展的“火车头”、赶超发展的急先锋。
——发展速度,实现由常规化增长向裂变式发展跨越。从1992设区到2008年,九江开发区足足用了十六年时间才迈上工业主营收入百亿大关,此时全区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2009年到2010年,仅仅两年时间,工业主营收入便突破200亿台阶,2010年达到223.7亿元,财政收入7.59亿元,实现双翻番;2011年,工业主营收入将突破400亿台阶,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出口达到6亿美元,一年时间可实现“三个翻番”;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工业主营收入将超千亿,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长江中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产业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跨越。近年来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产业竞争力
得到全面提升。
——体制机制,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创新型跨越。通过争取扩大自主权、实行封闭式运行、推行企业化管理、整合“三区”、精简机构等一系列改革,管理职能明显转变,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园区形象,实现由省级向国家级跨越。近两年区域面积扩大了1.6倍,就业人员增加了3.2倍。2010年获得“全省先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10全省先进工业园区”殊荣,跃入了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奋起赶超,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1992年,肩负江西开放前沿使命,踏着九江工业振兴鼓点,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多年来,一路铿锵,一路豪情,九江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九江人民开拓了一片充满生机希望的土地。可是,到二十世纪末,因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加之98'洪灾侵袭等诸多原因,九江开发区曾一度陷入低谷,在全省重点园区的排位掉到了20多位。面对严峻形势,2006年新一届开发区班子受命于危难之时,决心开始二次创业。
好风凭借力,恰逢创业时。正当九江开发区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宏图之际,九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工”新时代。2008年12月,市委书记钟利贵上任伊始就来到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考
察调研,提出 “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战略思路,要求九江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的主战场。“三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财政收入10亿”,市委、市政府给九江开发区定下发展目标,同时作出决定,给予开发区前所未有的发展自主权。从此,九江开发区赶超动力更足,发展活力倍增。
面对市委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发展的新机遇,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班子带头,在全区上下开展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作为全市工业赶超的主力军,九江开发区必须以超常之举建非常之功,他们提出了“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 一切以项目为中心,一切为企业谋发展”的新理念,亮出了综合实力跻身全省重点园区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为九江赶超发展、争得应有地位作出开发区应有的贡献。从此,九江开发区开始了绝地反击,步入新一轮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抢占发展新高点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九江开发区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发展刚开始提速之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园区发展陷入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九江开发区一班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认识到金融危机既是一场弱势企业的淘汰赛,同时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次新机遇。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决定将产业主攻
方向定位“4+1”模式,即大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
1、主攻新能源,打造世界级光伏城。2008年,得知拥有世界最先进硅片技术的旭阳雷迪股东正在作项目落户考察的信息,开发区主要领导便主动跟进,无数次的协商洽谈,在用地、环评、办证等关键问题上表现出的诚意和决心,感动了董事长和大股东们,最终使已在外地注册签约的项目转到九江。现在旭阳雷迪已完成两期投资60亿元,三期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主营收入将超300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因为旭阳雷迪的带动,上海超日、爱康、赛翡蓝宝等一批光伏项目在这里开始快速集结,到“十二五”期末,九江开发区将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建设世界级光伏产业城。
2、做强新材料,建设国内大型玻纤基地。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是九江的优势传统产业,为促进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九江开发区重点围绕巨石玻纤项目搞服务、做文章,积极争取并促成玻纤行业“世界第一”的巨石集团落户区内。目前,已完成投资47亿元、形成年产17万吨生产能力。5年内将形成年产35万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24亿元以上。在巨石玻纤引领下,目前开发区已引进相关企业34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产业集群逐渐显现,九江正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玻纤及其复合材料集散地。
3、建设光学数码城,培育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2010
年,该区新引进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代工企业——台湾华硕旗下的佳能相机,总投资1.5亿美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2000万台的产能,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同时,借势发展电子产业,近年来相继引进了长怡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德福电子、欧威电子、恒盛科技、清华同方、佳能数码相机、明阳线路板等50多个电子信息项目相继落户,已有36家投产,从业人员近万人,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九江开发区正朝着打造国内外知名IT产业群而努力。
4、推进“3231”工程,全面提升汽车产业水平。九江昌河汽车公司1997年在开发区落户,多年来一直发展徘徊。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新一轮强强联合,长安集团整体兼并重组昌铃汽车,九江开发区敏锐抓住汽车产业发展又一世纪机遇,全力支持长安汽车(九江)靠大联强,大力实施 “3231”工程(即年产发动机30万台,汽车20万辆,通过3年努力年产值超100亿)。目前发动机扩能改造项目已正式启动,今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超过50亿。
5、坚持“双轮驱动”,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该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园区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努力形成“一核二带三片”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21世纪家居广场、港区综合大市场、改造
提升五金市场,规划发展各园区商业集聚区的项目,打造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化危为机闯出路,潜龙跃渊乘势飞。“4+1”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终于使九江开发区走出低谷,经济在错位发展中取得了高端突破,产业在快速扩张中进一步优化。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将形成以四大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6家、超30亿元的企业10家的大工业格局,成为引领未来九江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脱胎换骨,再造开放开发新优势
开放带来活力,制度彰显优势。九江开发区组建初期参照沿海发达地区做法,也曾实行过封闭管理的特殊体制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机制的桎梏逐渐显现:园区建设缺乏资金,行政机构有增无减,办事效率低,项目推进慢,批办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章、跑十多个单位……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九江开发区的发展。
为进一步舞活开发区这一“龙头”,打造园区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着力为开发区发展助力。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带头多次深入九江开发区调研,数次带队到沿海发达地市学习取经,给开发区管理上松绑、发展上放权、工作上支持:实行“三区合一”,扩大开发区项目
注册登记、规划许可、土地出让、建设许可、环保审批等方面自主权,支持开发区通过经营土地、银行融资、市场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此,开发区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发展动力倍增,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进一步提升区机关服务效能,激活内生动力,自2007年始,九江开发区强力推进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进一步精简机构,将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1个压缩为7个,机关内设科室由原来的35个精简为28个,机关由原来的200多人精简到110人;实行班子成员评议分工、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全员聘任,有3名处级干部和18名科级干部落岗,4名副职得到提拔重用;全面推行企业化的绩效工资制度,收入与考核挂钩,实现了“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完全不一样”。
通过几年不断改革创新,全区干部作风有了根本性转变,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声音讲话,一个拳头出击”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跑项目,分管领导每年有2/3的时间在外跑项目,“5+2”、“白加黑”工作作风蔚然成风,项目推进速度和服务效率成倍提高。
攻坚克难,打造中部地区发展新高地
随着各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拼资
源、拼投资、拼政策转向拼人才、拼环境、拼效率。近年来,九江开发区努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创新软硬环境,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发展高地。
实行全程代办,破解企业办证难。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在全市率先实行企业代办员制度。按照“受理-代办-督办-回复-存档”的代办程序,对落户项目做到“全程式”服务。正展光电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朝阳电子2010年12月份落户,今年3月份即投产。
强化领导责任,破解项目推进难。坚持 “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一定3年持续推进。实行区领导小组“一月一调度”、园区“半月一调度”制度,将目标、责任、进度公开,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做好招工安工,破解企业用工难。全区建立了招工四级平台、八大网络和“以培带招、招培互动”的招工模式,区财政拿出2000余万元作为招工专项补贴,每年安排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基金500万元,对高管研发人才给予收入分配上的支持奖励,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加强用工配送服务,今年共组织各类招聘会46场,为佳能铨讯电子等多家企业招聘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构建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今年区财政为融资担保中心新增3000万元注册资金,已引进并投入营运3家,引资20亿元。尤其是对产业龙头项目,千方百计
为其解决融资困难。该区为旭阳雷迪担保融资3亿元,并协调风投公司为其提供设备融资租赁,关键时刻为企业解决了资金瓶颈。
坚持集约用地,破解项目用地难。该区规定项目投资强度从100万元/亩提高到不低于300万元/亩,除四大产业配套项目外,一般项目投资规模提高到10亿元以上,并出台了“五个不准引进”(凡不符合产业规划、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投资规模小、财源贡献缺少五类项目不准入园)。两年来,共依法清理回收土地523亩。
几年改革创新,数载奋力赶超,九江开发区不仅积聚了人气、财气,在全省争得应有地位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能干事,懂业务,打硬仗的队伍,干部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永不满足的九江开发区人,正迎着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众志成城,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谱写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第五篇:与时俱进实现新跨越 继往开来铸就新辉煌
广州市南武中学
申报示范性高中终期督导验收评估
整改报告
2012年9月
传承历史文脉 延演百年辉煌
——广州市南武中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验收确认整改报告
广州市南武中学创建于1905年。民国时期教育部部长黄炎培赞曰“北有南开,南有南武”;原国家政协叶选平副主席题词曰“百年南武,百年辉煌”。200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南武中学为第三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2007年12月,学校获得“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
2008年12月25日至27日,学校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初期督导评估验收。对南武的办学成绩,初期督导验收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校后续发展提出三点后续发展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办学规模,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进一步做好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三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此,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对落实专家组的发展建议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我校围绕专家组提出的整改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各项整改措施,并逐一对照落实,整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整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硬件整改,优化办学条件
(一)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我校按照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要求扩大办学规模,从 2007学年开始,每年扩招2个高中班,到2010学年高中规模扩大到36个班,已经达到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标准要求,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中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充实教学设施设备
3年来,区政府投入68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我校的教学设备配套和学生活动场所。第一,改造了校园网,实现南北校区机房对接,资源共享;增加信息点至500个,实现信息点到每个教师的办公桌;新购教师办公电脑105台,实现教师一人一机。第二,建成了北校区具有630KVA的专变电房,我校摆脱了长期受用电制约的境况。第三,图书馆藏书98379册,生均达58.1册;电子读物共51330册, 生均30.3册;报刊总数489种;各科教参、工具书共19347册。每周向全体师生开放五天,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共有座位399个,图书馆已成为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和信息交流中心。第四,投入130多万元维修了北校区运动球场、塑胶跑道、地面及周边环境的美化改造。第五,投入约75万元改建并装备高规格的“群学堂”,内设座椅600个,配备多媒体系统,是讲学、科研活动、学生年级会议、学生文艺活动等的理想场所。在 2010年3月广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专项检查中,我校接受评估,并荣获“广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先进学校”的称号。2012年8月,我校投入45万无创建了2间多功能的现代化“微格教室”。
(三)盘活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第一,区政府、区教育局已把与南武中学隔路相对的南武小学并入我校,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增加了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了3091平方米。2008年起南武小学已停止招生,2012年7月,南武小学已经完全并入我校。政府计划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帮助我校将该用地改造为学生体育、艺术、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已完成整体规划设计,改建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开始施工兴建。
第二,区委、区政府结合琶洲村改造,预留4万平方米的教学用地,作为南武中学未来的高中分部用地。
第三,继续在区体育局的支持下,与步行约5分钟路程的宝岗体育场签订协议(详见附件),无偿使用宝岗体育场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附100米直跑道的田径场和50m×25m游泳池。近年来,学校利用宝岗体育场,安排高一年级在宝岗体育场上体育教学课,进行课后学生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开展学校体育节等大型活动,每周六、周日安排运动队队员到宝岗体育场进行运动技能培优学习,成为我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升体育素养提供了场地保障。
(四)改造校园文化环境
三年来,我校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校园文化更突出了“古”味,体现了“雅”趣,力求让学生在充 4 满南武文化底蕴的校园中获得更多教益。第一,完成大堂壁画改造,用线雕形式展示校训,说明校名来历,体现百年老校的传统文化。第二,完成英语城的改造,增加现代元素,增强现场氛围,提供模拟英语教学实地场景。第三,分四类设臵、更换教学楼、办公楼走廊画框。这四类是:南武先贤长廊(奉公楼)、南武时空隧道(力学楼)、拓潜教育走廊(爱国楼、奉公楼)、活力校园画廊(坚忍楼及所有楼梯间),把学校校训和教育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字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学校文化和教育理念。第四,整体改造、美化运动场、羽毛球场周边环境。
二、转变教学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一)着力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编写了《广州市南武中学学子规》校本教材,作为高一新生入校教育的必修课用书,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进入高中后该怎样做才能写好人生新一页的历史;编写了《走进百年南武》校本教材,成为全体南武学生的文化读本,把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了课堂,其目的是让南武学子“体味南武文化之根”,点燃莘莘学子爱我南武的激情。结合绿色学校教育活动,我校开发了以“百年南武,绿韵犹存”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百年南武,绿韵犹存》、《科学与环境》、《人与环境》和《绿色家园》等,不但传承了南武百年绿色文化底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 5 意识,传播了环保知识,使我校能顺利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各科组结合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设有丰富的校本课程。
(二)以核心课题研究推动教科研深度发展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的优良传统和治校思路,致力推动核心研究课题《拓潜教育体系的建构研究》,继续深入开展拓潜教育研究。
第一,加强教科研管理。我校科研坚持以“行政主导、专家引领、全员参与”为原则,加强了科研室的队伍建设,完善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领导机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第二,搭建校内学术交流平台。为了调动老师们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围绕课题每学年举办一次“南武中学学术论坛”,在全校教师中引起很大反响。
第三,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工作。三年来,我校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的课题有: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学生学会学习、拓展潜能、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这是2010广州市教育系统在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院唯一立项课题;广州“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学校实验研究课题《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ESD项目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子课题《在学校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的研究》;区级立项课 6 题共有7个。2012年9月,我校申报的《拓潜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的研究》课题,被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2011立项研究课题。
(三)拓潜教育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拓潜”核心课题的研究成果,以科研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同时,上学期着重开展分层举行平行课(达标课)、公开示范课、跨学科微格教学的研讨课,每个类型的课堂教学前前后后组织不同内容的研讨会议;下学期进行优质课评比活动。
强化具有南武特色的“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三环”即“教师设导→学生思疑→变式拓展”,“五步”是指:“设疑激励”→“带疑探讨”→“破疑归纳”→“拓疑引申”→“化疑提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年来,我校教科研取得多项成果,我校教师共有264人次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比武获得区以上奖励;有150人次获市级奖;有55人次获省级奖;有35人次获国家级奖。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自我教育发展”的相关评比活动,我校科研室被授予“学习型教研组”的称号。2010年12月3日,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课题研究 7 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的课题——《学生学会学习、拓展潜能、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受到参会专家、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学科组建设
学校花大力气建设学科组,涌现了一批在市、区有影响的优秀科组。第一,我校制定“南武中学加强学科组建设的方案”,完善了南武中学集体备课制度。第二,每学年举行优秀科组和优秀备课组经验交流会。第三,鼓励和支持科组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外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第四,每学年邀请一些区、市教研室的教学专家来校指导科组和备课组的建设,不断提升学科组的整体实力。第五,学校每学年都评选出优秀学科组和备课组,对优秀科组和备课组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组的整体实力大大提升,在区、市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启动“青蓝教师”培养工程,力促教师专业发展 为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学校启动了“青蓝教师培养工程”(我们用“青、蓝”用来比喻教师培养的两种类别,即青年教师培训和名优教师培养。“青蓝教师培养工程”的周期为三年,三年内学校和教师个人制定完整的培训和自修计划、课程实施方案和评价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努力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一)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和管理机制
领导班子高度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制定南武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成立了“青蓝教师培养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组织实施教师培训等工作。
(二)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培训活动
第一,加大培训投入。按照上级关于教师培训的有关政策,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列出专款用于“青蓝”教师培养工程。教育局下拨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有研究成果的教师、课题组、科组参加或主办高层次学术会议。
第二,活化培训形式。一是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南武大学堂),针对教师理论实际,邀请专家到校开办讲座。二是研训结合,结合学校教研活动,主要以课例研讨为载体,融入培训操作要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三是驻校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择省内外学校,到该校听课评课、听报告、交流探讨、研究资料,全面深入研究该校的经验,再召开反思研讨会。四是科组交流,我校支持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到省内学校进行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奖励优秀教师进行国内交流培训。
第三,形成培训系列。教师开展分系列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活动,主要有毕业教师备考系列(高三全体教师)、教学科研与管理系列(教学管理干部、科组长、优秀骨干教师)、班级管理 9 系列(德育管理干部、级组长、班主任、团队干部)等,大大拓宽了教师培训的受益面。
第四,开展“南武中学名师工程”系列活动。三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徒结对”、“南武中学教坛新秀评比”、“骨干教师”和“南武名师”等活动
第五,“外引内培”名教师。三年来,我校从外面引进特级教师1人,引进高级教师4人;积极鼓励中级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三年来共有31人被评为高级教师;培养区、市名教师各1人。
第六,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展优秀科组、备课组、教学成绩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校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校有一批教师在各级教研机构任职,在市、区各科教研会任正、副会长8人,理事5人;在市、区各科教研会中心组任职有48人。我校欧阳国亮、周艳、任晓敏等教师被市教育局选定参加“广州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陈祥春校长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人民政府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州市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广州市教育学会理事、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理事、海珠区人民政府督学、海珠区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被评为广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广州市海珠区名校长;被推荐广州市首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培养对象、被批准为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 10 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
四、打造实验性、开放性、学术性兼备的优质高中,南武品牌特色彰显
我校根据自身实际,以“拓潜教育”研究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课题,凸显学校的实验性;以包容的管理理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多样的课程体系,凸显学校的开放性;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基本学力、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意识,凸显学校的学术性,逐步打造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拓潜”、“体艺”和“科技”三个教育品牌。
(一)“拓潜教育”办学特色独具南武魅力
三年来,我们进一步打造“拓潜教育”办学特色,坚持以“爱国”为主题拓展学生的情感潜能;以“奉公”为主题拓展学生的行为潜能;以“坚忍”为主题拓展学生的身心潜能;以“力学”为主题拓展学生的智力潜能。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3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学生有474人次获区级奖;学生有560人次获市级奖;学生有171人次获省级奖;学生有76人次获国家级奖。
(二)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3年来,我校通过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这两个平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促进体育与艺术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的两大亮点。我校的体育教育突出传统,保持特色,乒 11 乓球、羽毛球、游泳、田径、篮球、女足球等6个运动队继续在市、区中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并取得较好成绩,比较突出的成绩有:广州市中学生游泳运动会高中组(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5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广州市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高中组团体第一;广州市安利杯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三名;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在区、市保持一流水平。艺术比赛硕果累累:获海珠区第五届舞蹈节比赛一等奖;获海珠区第五届学校艺术节声乐类小组唱一等奖、声乐类独唱一等奖;获广州市第五届学校艺术节舞蹈专项比赛中国舞甲组一等奖第三名;获在2010年广州市合唱节比赛中,我校的合唱节目荣获一等奖。2011年5月,我校王建毅、罗沛祺、陈忠扬、张斌荣荣获“广东省第三届中学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个人一等奖”;2011年6月,我校阎雨宇、林俏仪同学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荣获“广东省一等奖(高一组)”;2012年5月,张瓒婷、邓子君、袁卓盈、郑育钦等位同学在第十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广东省“特等奖”。
(三)科技特色收获丰硕
三年来,我们重视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通过开展系列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取得一系列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学生获得省级奖28项;市级奖49项;区级奖20项。12 刘树东、徐乐贤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足球比赛高中组第一等奖;张健、欧阳宇通、谭俊杰、冼智威、李浩麟荣获首届广东省少年阳光测向竞赛160米波段高中组男子团体赛一等奖等等。
(四)高考成绩不断提升
2011年高考,我校高考成绩突出,语文、文科数学、理科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分别荣获广州市“高考优秀学科奖”,我校荣获“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工作一等奖”,是广州市2011年高考五所进步最大的学校之一。2012年高考,我校再传捷报,按实际报考人数本科上线率为70.80%,按高一新生入学人数本科上线率69.75%,其中本A线上线率比去年增加11个百分点,本科B线上线率比去年增加16个百分点,本科两条线增幅列海珠区第一,在广州市名列前茅。
三年来,我们按照评估组的专家们提出的发展建议,逐项整改,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自评,我们认为已经达到《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督导验收方案》的标准要求,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敬请予以终期验收确认。
广州市南武中学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