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时谜语
【儿时谜语】1.朝天一个洞,里面热烘烘,进去硬邦邦,出来软绒绒。答:烤红薯。2.毛对毛,肉对肉,一宿不挨就难受。答:眼睛。3.一物七寸长,小姐带他上绣房;半夜里来流出水,只见短来不见长。答:蜡烛。4.两人对着站,脱了衣服干,为了一条缝,累出一身汗。答:锯木头。想歪了的请认错
第二篇:儿时游戏
儿时游戏大全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是否会勾起那段尘封已久的美好回忆,儿时的美好时光再现眼前,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是没有玩具、没有零吃、没有电视电脑游戏机、没有大人看管的时代。那时的很多游戏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玩了。。。。
1、玩泥水流:每当下过大雨之后,地面上就会有细小水流,孩子们用土、石头、树枝做成小桥,让水流从桥洞中流过,或是堆起一道土坎,把水流拦住,知道水积到一定的程度,哗啦一声,土坎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冲倒。或堆上几个石块,看着水从石头上冲过,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这就是梦想中的“小瀑布”。
2、玩泥巴:泥巴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村头的大沟里有一种黄泥①可以放炮,把泥巴做成碗状,用力摔倒平整的石头上,砰地一声碗底从最播出震破,声音越响越有成就感,可以一上午不厌其烦,直到满身泥点回家②做手枪:先把泥巴垛成长方体薄饼,用小刀切成手枪状,晒干后做游戏。③做泥哨④做泥车:两个圆饼做车轮,树枝做车轴,长方体做车身,还可以配上泥人开车,晒干再玩。
3、占山为王:找一个高大的土堆做山,一或二个人占住山头其余的伙伴向山上进攻,把大王拉下就胜利,占住山头的就是胜利者。
4、挖陷阱:在打完麦场的成堆麦秸中掏上一个大坑,再用一层草盖住,已陷入坑的小伙伴为乐。也可以在质地软的土地上进行。
5、爬树:比赛谁爬的高,或坐在树杈上乘凉。
6、藏宝:以树叶、纸团等小东西为宝,藏在一个水桶口大小的圈内,用小刀掀开一小块土放入宝,盖好,撒上土,另外设几处假象,早找到为胜利者。
7、自制木头刀、剑、棍、水枪打斗,自制弓箭,树枝条做弓背,细绳做弦,高粱杆做箭。
8、自制火柴枪 链条枪的组成材料有:粗铁丝、自行车链条和皮筋。弹药为普通的安全火柴。链条枪具有撞针、扳机、枪身、动力、子弹,与真实手枪原理一致。
链条枪示意图如图所示。铁丝拧成的枪架上,串着若干自行车链扣。链扣们的另一侧孔供枪栓活动。最前端的链扣需要打入一个自行车辐条顶端的螺帽,以恰好留出一个火柴棍大小的孔。整串链扣和枪栓分别用从自行车内胎剪下来的橡皮筋箍好,使用时掰开最前端的链扣,将火柴棍塞入螺帽形成的孔并向外拉出,而火柴头上的火药则留在螺帽内。扣动扳机,皮筋弹力促使枪栓高速撞击火柴头的火药,火药爆炸并产生巨响和气流,促使火柴棍射出。火柴棍高速射出,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因此链条枪具有危险性。
9、打群架:不是因为有仇,是两村间的小孩子互相排斥,用石块、土块丢来丢去,直至把一方赶回村子。
10、做柳笛,春天这下刚发芽的柳树枝,抽去中间的木条,剩下的皮可做成柳哨,11、荡秋千,春天在两棵大树之间系上一条长绳做成秋千,可自己荡,也可由人推着荡,越高越刺激。
12、找野果
13、冬天挖田鼠,捉刺猬
14、拾麦穗,从地里翻找漏收的地瓜、花生
15、哪家娶新媳妇就会向院子里抛洒糖果、香烟,小伙伴们争抢。
16、新年家家户户放爆竹,孩子们会挨家挨户拾熄火的爆竹玩。
17、看电影:打听到某村放电影,有时两村相隔十几里地,晚上都要去看,在本村则要早到放映场地划好地盘占好场地等待家人来看,电影内容早忘记了,可演电影前那股高兴劲历历在目。
18、听评书,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喇叭,每天中午12点半或下午6点半播放评书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必听。
19、夏天到池塘小河里洗澡,打水仗。冬天在水沟里、池塘里溜冰,大一点的做个滑冰车,下雪就打雪仗。20、捉知了:用塑料袋套,用蜘蛛网粘,挖蝉龟(知了幼虫)美味好吃。
21、掏麻雀
22、捉猫猫村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捉猫猫的孩子或瞎子摸人(划定一个圈,圈内被捉到的当瞎子)老鹰捉小鸡
23、捉鱼:钓鱼、在水沟里摸鱼、把水沟堵一段,用小桶把水提干,然后只剩下鱼儿乱蹦,泥鳅乱钻了、破冰捉鱼
24、丢沙包、丢手巾、踢毽子、跳绳、跳房子、拾果果(用五颗小石子)
25、弹瓷蛋儿或酒瓶盖,被弹到的输掉瓷蛋
26、打宝,被打翻的输掉
27、打茧儿(打棒儿),远的胜
28、撞腿(拐腿)、挤油
29、打水漂,让小石子沿水面跑,荡起的涟漪越多的胜利 30、下棋:狼吃小孩、憋死牛、尿壶、放小方
31、捉蜻蜓、蝴蝶、蚂蚱
32、玩陀螺
33、玩弹弓
34、拉马
35、拉叶柄
36、玩印画
37滚铁环
38、翻花绳
第三篇:儿时游戏
我的童年游戏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将自己房子这游戏中,玩得忘乎所以,玩得热火朝天,玩得天昏地暗。无论多少次玩这些游戏,从来都不会觉得厌倦,总是会有无限的激情、无限的快乐充斥在其中。有时人或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和好朋友失去联系,渐渐缺少了对彼此的关心,渐渐大家都有了新的好朋友,渐渐在彼此的生活中黯淡下去,但是那段大家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总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增不减。
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我在童年时和好朋友一起玩过的游戏,和我一起回顾一下我的美好童年吧。
抓石子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原因是我这个游戏玩的最好,和我玩的小朋友几乎没有能比得过我的。抓石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一般是准备五颗石子(也有四个的),将其中一颗扔向空中,在其落地之前得赶紧抓起桌上的其他任意一颗石子,同时得接住空中的石子。通常的玩法是两个人以同样多的石子比赛,看谁先抓完;或是在同样的时间里,看谁抓的石子比较多。还有一种高难度的玩法叫“下蛋”,就是在抓起新石子的同时得把手中原有的石子从手中漏下去,一抓一放,虽然难度很大但极具挑战性。
黑白配抓人即“警察与小偷”,这个游戏适合人多的时候玩。玩法是,一群人嘴里嘟囔着“一二三,嗨!”同时伸出手来,分手心手背,手心为白手背为黑,人数多的逃跑,直到决出最后一个人当“警察”,剩下的自然就是“小偷”了。大家四散逃窜,警察得捉住一个人来代替他完成捉小偷的工作才算告一个段落,如此周而复始。
踢毽子在农村很普遍,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玩,但是我不喜欢这个游戏,因为我踢毽子比赛从来都没有赢过,每次都是看别人玩的开心。踢毽子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偶尔也有男孩加入,相比之下,他们的花样可就少多了,除了最普通的单腿踢,能跳个“打拐”的就算是男生高手了。因为这项游戏运动量适中,除了普遍受到孩子们的喜欢之外,老师们也较为提倡,有的学校还会组织踢毽子比赛。比赛场上,小姑娘们个个身手不凡,有的居然一口气可以踢100多个,那水平真不是盖的!
踢毽子的花样很多,可以一个一个轮流踢,也可以分成两组打擂台。最简单的玩法就是比赛单腿踢,大家轮流踢,看谁踢的个数最多。比较复杂的踢法叫“八接”,顾名思义一共有8种花样,由易到难,有单腿踢、侧踢、穿花、钓鱼、打拐等,每种花式至少得踢8次,看谁能最快通过这8道关。适合人群:踢毽子是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部女生们的最爱。
跳皮筋基本上没有很严格的规则,一般都是些自己编的花样,玩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踩跳就是一只脚在皮筋上一只脚在皮筋下;勾跳就是越过靠近自己这边的皮筋,再用脚从下面勾另一边的皮筋;节节高就是从脚踝处开始,一级一级往上跳,双腿跳进圈中,一般腰部为最高,不过也有跳到头部的 跳橡皮筋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跳房子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头或沙包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在地上画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要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锻炼脚的控制力。跳房子的方法有好多种,其中一种是:跳者先站在格外这一端向另一端格内扔一块小瓦片,瓦片不能出线,又不能压线,否则就算犯规或“输”。
老鹰捉小鸡是很小的时候就玩的游戏了。其中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母鸡,好几个人当小鸡。一个一个拉着前面人的衣服,一说开始,老鹰就左跑跑右跑跑,想办法捉到小鸡。当老鹰捉小鸡的时候,母鸡就张开双手当翅膀来保护身后的小鸡。大家一起玩总能玩到满头大汗,真的很带劲。
打陀螺需要技术,没有一定的技术是玩不好的。将木头削成一头尖、一头圆的陀螺形,再制作一个鞭子,最好是比较柔软的那种。玩时,将鞭子旋绕在陀螺上,迅速抽掉鞭子,陀螺就会飞快地旋转起来。在抽打时,一定要顺着陀螺旋转的方向抽打,而且要沿着陀螺的底部从下向上抽打,力度要适当,否则一鞭将会把“猴”抽“死”。如果在陀螺的底部再镶上铁珠,它将会达到旋转飞快而且耐磨之功效。
丢沙包是我们女生最喜欢的一个游戏之一,也是一种挺闹腾的游戏,能够训练个体的敏捷性。玩法很简单,两人分别站在两头丢沙包,其余的人就在中间躲来躲去。一般采取淘汰制,中间的人若被沙包击中就得充当“投手”,如果用手直接抓住了丢过来的沙包则要加上一次“生存机会”,游戏继续。这是不是有些像棒球中的“投手”?“常胜法则”只有一条:我躲,我躲,我躲躲躲!
玩“东南西北”。玩的时候,参与者首先要选择“东”、“南”、“西”、“北”中的一个,然后再选择开合几次。比如选“西”,开合三次。于是翻动的人把纸套子横向纵向开合3遍,翻完以后露出靠“西”的那一格写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弄手影。很简单,就是不断变换着手型和手势,转移着灯光照射的方向,渐渐的,墙壁上出现了鸭子、老鹰、猪、兔子、狼和狐狸等等,看谁弄得罪有难度,谁弄得最好看。
石头、剪刀、布。如果出现一个人是手掌或手背,那么这个人就获得了某种优先“资格”。我们玩的时候基本上拿吃的零食来作为赌注,谁赢了谁就可以吃好吃的零食,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大家玩起来会更加想赢,就更喜欢玩了。
折纸飞机、降落伞。纸飞机是男孩子爱玩的,在教室的上空自由地飞来飞去,无论飞机上有没有被偷偷地写上名字,但总是有秘密的~;降落伞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纸片,中间撕开,到大概一半位置,做成Y,然后从楼上放飞。
倒背人。她俩背对背站着,四臂勾在一起,然后一人弯腰把另一个人背起,放下后,另一个人又把对方背起。
丢手绢经常是以整个班子一起玩,这样能够增加班级之间的深厚情谊,有助于班级团结。开始前,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唱歌谣“丢啊,丢啊,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讲故事等。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
摸瞎。用红领巾把双眼蒙住就成了瞎子。扮演瞎子的人张开双臂四处摸人,摸到谁就由谁接替他做瞎子。
五子棋。玩这个是一个脑力活动,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没有一定的智商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能赢的。其实不但是小孩,如今还有很多成年人热衷于此,只要去联众的五子棋室看看就知道了,天天爆满。玩法简单但变化多样,棋盘就是方格纸,每方各执一色棋子,只要有五颗成色的棋子连成一条直线就赢了。没有棋盘棋子,在纸上画些格子,一个用蓝笔一个用红笔玩起来同样有趣。
吹肥皂泡。吹肥皂泡的东东可不是可以像现在这样简单到处都有的卖,小朋友是要自己做的,有的时候也会用洗衣粉弄,很好玩,一吹就会有很多很多气泡,在阳光的照射下真的很美丽。现在大了,有的时候也会想玩,但是害怕别人笑话。
玩橡皮泥。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那时觉得特有趣。在小时候,橡皮泥算是奢侈的东西,不是那么随便就能买的,所以有时候会用胶泥来代替它,其实效果是差不多的。
放风筝。几根竹纤一张报纸,再加一卷棉线,做一做就能放飞了。大多数时候风筝都是买来的,因为自己制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的,做的不好的话放一次就坏了,还不如买的实在。
第四篇:儿时现代诗歌
那时我们会一溜小跑赤脚追晚霞,
男孩子玩玻璃珠还有铁盒英雄卡,玩橡皮筋和捉迷藏,感觉日子总慢得不像话。
记忆中母亲坐在院子里纳鞋底儿,一双双,一层层,还有蒸馍用的篦子,放学路上同学们打闹嘻嘻哈哈,地头小桥流水哗啦啦。
也会做梦,噩梦时感觉鬼怪都躲在床底下,美梦中还有水果糖黏牙。
也幻想成为一个神仙或是科学家,教室里的白墙上甩满了泥渍还有画的简笔画,小伙伴们喜欢用长板凳搭起一个个家,吆喝来玩过家家。
春天里老梧桐树发芽,夏天每家都有凤仙花,吃着榆钱和槐花,还有池塘荷花小鱼和虾,秋天的红薯堆的像小山,和父亲坐在板凳上等蒸笼的汽变成直,冬天里门窗前挂起来雪花和冰凌。
二十寸黑白电视哇啦啦,五点半的大风车动画片,喝完汤后纳凉看星星弯月牙,萤火虫飞在微风中闪闪亮亮,听着大人们总聊听不懂的话,慢慢进入了梦乡,就这样一天天长大!
第五篇:怀念儿时看戏
怀念儿时看戏
山东省博兴县纯化中学 杨玉凤 邮编 256507 人越长大,越有种愈来愈浓的怀旧情愫。如今,每逢看到电视里播放地方小戏的节目,就常常勾起我对儿时过节看戏时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人带来一点文化享受的气息便是隔一个月来放映一次的电影,再就是农忙结束,迎接新春来临时,村里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的一部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小戏——吕剧。我的外公就是这样的一个戏曲爱好者兼活动组织者。
小时候,每至秋收结束后,我就长住外婆家了。外公每晚都要去学戏,我就像个十足的“跟屁虫”,任凭外公用什么方法哄,我是绝对不会上当受骗的。最后,外公总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缠,只好用他的老羊皮袄将我包得严严实实,背我在他宽厚的背上,然后就出发了。记得那时一路上随着外公走路时一颤一颤的节奏,我的耳畔似乎已经有动听的乐曲响起,还伴着水袖抛起的优美的弧线在眼前闪现呢!就是从那时起,吕剧之乡的乡土文化,悄然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里。《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蔡文姬》、《喝面叶》、《借年》、《龙凤面》„„小戏中那些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走进我的脑海。于是,儿时的我便爱上了戏曲,尤其是家乡的小吕剧。
外公在排戏的闲暇时间里就会给我讲每一出戏中的人物,我听得是有滋有味儿。他还说,等到过春节时,他们就会穿上戏里人物的衣服,真正表演了,那才叫好看呢!我更加盼望春节的到来,不光为了穿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外公给我描述的戏里的人物形象了。春节在我苦苦的等待中终于来临,大年初
一、初二走亲戚,从初三开始,村里的戏就开演了。
戏台是村里的小伙子自己动手刨坑挖土埋上结实的四根圆木头扎成。听外公说扎戏台还有讲究呢:这四根圆木就叫台柱子,是不能草草竖起的,一定要插得牢牢的,一直到大戏唱完也不会松动,那么就会给村里人带来来年的好运。戏台三面都用象征喜庆的大红布保围,显得格外醒目。开演那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都早早的吃完早饭,按时来到唱戏的地方,自觉地按次序坐好,等待着盼望了一年的大戏开演。
外公他们先在后台画好妆,不穿戏服,一起来到前台,敲锣打鼓,这是每出戏开演的前奏,还没来到戏台前的人们,一听到这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就会放下手头正做的活儿,赶到戏台前。这时候常听到那些踮着小脚边跑边埋怨的老奶奶们的唠叨:“唉!你说急人不急人,孩儿他大姑一大家子人都来了,我也就只能看半场了,不得不早回家做午饭是不?”“就是啊,好不容易看场戏,这不,今天我那大闺女要来,我都没让。”„„锣鼓声戛然而止,随之,台下一片寂静,所有的目光都齐聚戏台之上,随着出场的锣声敲起,村里的大戏终于开演了。
记忆中那些像外公一样的非专业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在想来,表演虽然不很到位,但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演出,依然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阵阵喝彩,甚至演到伤悲处,台上的角色在哭,台下的观众也在情不自禁地哭。演到欢快时,台上台下则都成了笑声的海洋。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看戏最投入的是那些爱戏的大人们,他们一声不出,仔细看,用心听,生怕漏听一句唱词,漏看一个动作。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看着台上人物舞动的衣袖,正方步的踱走,听着剧中人物咿咿呀呀的唱腔,因对剧情的不理解,所以一会儿就看够了。尤其是我,只要看不见外公在台上,就立刻没了兴致,缠着外婆讲故事。外婆也是爱看戏的,拗我不过,又不舍得离开,就给我一角钱,让我到人群外买零食玩物,自己则又沉浸在了戏里。
戏台外也是热闹非凡的。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红红的蝴蝶结的、有卖芝麻糖人的„„我最爱的不是这些,而是二分钱就能买一个的吹起来有清脆响声的“咕咕大”,至今我也叫不出这种玩具的名字,只记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玻璃做成的葫芦样形状的玩具,其壁极薄,吹时要用力均匀,随着人一吸一呼的气流,它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了。若是哪个调皮的或是性子急的孩子,用力不均匀的话,保准吹一下就会把葫芦的底儿吹掉。我喜欢玩这个,主要是为了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高超的“吹功”。玩够了,大人的戏还没看完,我们再花二分钱买一串红红的糖葫芦,或是一个鲜艳的风车,拿着它在人缝里捉迷藏,一直玩到戏演完,大人们呼喊着自己孩子回家时,才各自恋恋不舍的散去。路上人们都是一样的话题,齐声谈论着戏中的角色,自己的观感。
这就是儿时关于看戏的记忆。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外公常用皮袄包着哄着的“跟屁虫”,当年那些曾给乡亲们带来文化享受的业余演员们,也大多像外公一样辞世而去,每年回老家过春节,也不再听到村里要唱戏的消息。与记忆里儿时过的每一个春节相比,现在的春节似乎冷清了很多,街上少了匆忙赶往戏台的老奶奶的身影,更少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如今人们家家有了电视、VCD,看什么有什么,谁还会顶着严寒去看戏去演戏呢?可我总忘不了儿时看戏时的情景。
于是,我常在沉思: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到底还缺少的是什么呢?每至此,记忆里外公他们朴实的舞台形象、乡亲们投入的看戏时的样子,便会又闯入我的脑海,久久不肯离去。
真的很是怀念,怀念儿时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