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时梦想随笔
从小,就想学点绘画。
有时看到旅游区给游人速画肖像的那些大师们(在我心中他们就是草根大师),崇拜得很!
还记得在一中上高中时,当时下午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学校成立了若干兴趣小组,天文、书法、美术、缝纫、手工制作、乐器、体育项目等等。我很艰难的选择了美术(因为什么都想学点,无奈,时间冲突,忍痛割爱,我想,现在的孩子应该也很喜欢每天能有一节自己喜欢上的课)。那时我们的美术老师是常宪锋。第一次去上课,就三五个人,没想明白,上千人的学校竟这么不热衷这个项目。
其实,我也就上了那一节课。[由整理]
那第一节课常老师给我们几个讲的内容是想激发大家的兴趣,吊起我们的胃口。说什么学美术能提高境界、修身养性、将来高考加分啊等等,还记得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得意作品,一幅牡丹图,我到现在还是很崇拜,自己哪天也有那样的技艺。近二十年过去了,我的牡丹还开在园子里。
为什么只上了一节课,就做了今天还后悔的事情。常老师要我们回去准备好画画的工具,多种B型号的铅笔、炭笔、水粉笔、橡皮、专用纸、画板、颜料、调色盒等等,只记得列了满满一张纸。没想过学画画要准备这么多东西,需要钱,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我想过可能会投入很多银子,所以,我放弃了高考加分的“机会”。直到今天,还在想,什么时候,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今儿子上幼儿园了,偶尔给他完成点作业,一种业余爱好,没有压力,没有功利,恣意妄为,放任之处,安然舒心。追求的生活没有多么复杂,很平淡,很小,微不足道,鄙陋的如聊点天、上点网、跟谁吃点饭、逛点街,就很满足了,这样的要求算不上奢望,也没多大成本,纷繁的世事我们需要过简单点,再简单点,仅此而已。
第二篇:儿时的梦想
儿时的梦想
在夏天的某个夜晚,我一个人伫立在高楼的窗前,仰望浩淼无际的星空,如水的月光泻在我的身上,轻柔温暖。思绪便在这氤氲的气氛里一缕缕飘到了故乡,飘到了故乡夏夜的晒谷场,飘到了晒谷场上乘凉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就是儿时的我。关于儿时的一些梦想几乎都是我在晒谷场的月光下完成的。
(一)渴望有个亲哥哥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的。我是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在农村家里没有男孩是要被人耻笑的。那时正好热播电影《甜蜜的事业》,是一部70年代末宣传计划生育的片子,电影里唐招弟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六、七个妹妹。虽然电影是喜剧风格的,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从那部片子放映以后,上学路上那些调皮的小朋友就围着我和妹妹不停地喊“招弟”“来弟”„„。儿时的我既内向又敏感,心里虽恨得牙痒痒,也不做声只能任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是多么渴望能有个亲哥哥出来保护我和妹妹啊。那时的我毕竟年纪还小,脑子不会拐弯,现在想来如果有个亲哥哥,父母估计也不会生那么多的妹妹了。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儿时的我几乎没有享受过父爱。如果有个哥哥,他会保护我会宠我,我们可以一起上学一起劳动一起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愿意做他快乐的小尾巴。儿时的我坐在晒谷场上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经常这样幻想。这也是我儿时最大的梦想。
现在来看这个梦想是很幼稚可笑的,今生有血缘的哥哥我是拥有不到了。前几日在网上看了一篇谈蓝颜知己的文章,按照文章里的解释,这蓝颜知己就是在老公和情人之下,朋友之上类似亲人的异性朋友。这个男朋友,他会真正地关心你,会在你失意时,给你振作的勇气,在你得意时,提醒你要正视自己,在你遇到生活的难题、工作的压力时,他会认真地帮你分析,帮助你走出生活的低谷。他对你应是无欲无求的。你们的交往如兄妹一样的自然、坦荡。看到这里,我不禁一喜,这和我儿时的梦想竟不谋而合,看来没有亲哥哥的缺憾可以弥补了。但转而一想,人生能遇到这样的男朋友吗?这样的际遇概率太低,简直可以用“大海捞针”来形容。假使有幸遇上了,要想保持兄妹般纯洁的友谊,这“度”的拿捏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还是不想也罢。
(二)我的理想是当大学生
关于儿时的记忆,最让我自豪的就是我的学习了,我的成绩一向很好,总是稳稳地占据年级第一名。小学三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个班主任,是个刚高中毕业的十八九岁的女孩,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庞,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很可爱,我很喜欢她。可别小看了高中生,在当时,她可是我们那所村办小学最高学历的教师了。那个年代知识刚刚被尊重,为了激发我们学习,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我的理想是什么”,并要求我们第二天上课要逐个起来回答。
放学后,我一个人在晒谷场的月光下懵懵懂懂地陷入了有关理想这个深刻话题的沉思。
第二天,按照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顺序,同学们依次起来回答。回答的理想真是五花八门,有当工人的,有当农民的,有当解放军的,个别捣蛋的孩子居然说他的理想是“淘大粪”、“修理地球”或“家里蹲”。我个子偏高,坐在教室的后排,马上要轮到我了。我激动地站起来,清脆地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大学生”,我骄傲地环顾四周,因为我的理想与众不同!虽然我也不是十分清楚大学生是个什么样子,但从班主任的描绘中我知道大学是渴望知识的人特别向往的地方,而大学生是将来在社会上特别受尊敬的人。周围传来一片哄笑声。我想同学们肯定在心里想:这个小妞太狂妄了,大学生那是天子骄子,你也配,不自量力。听着同学们的讪笑声,我想我的脸肯定红到了耳朵根,因为我分明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烫。我在老师的赞许声中坐下了。全班的回答完了,只有我和晓冬——一个有着漂亮眼睛的小男孩的理想是当大学生。真是一语成谶,若干年后,当年小学的那个班只有我们两个考上了大学。其他的基本都在当着工人、农民。
现在来看,我儿时的这个梦想不但早已实现,而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因为研究生我也已经毕业了。
儿时的梦想可能还有很多,但这两个梦想穿越二十多年的时光隧道,清晰依然。不管儿时的梦想是模糊的还是清晰的,是已实现的还是未实现的,是幼稚的还是欣慰的,它们都幻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我永远的珍藏。
第三篇:儿时杂文随笔
有星星的日子
门前大槐树上的蝉壳
雨天踩在水坑里的脚步
睡觉前奶奶摇着扇子唱着的儿歌
睡梦时枕边的故事书
晨起时透过纸窗缝隙的阳光
最钟爱的贴满水钻的紫色鞋子
灯绳上挂着的小葫芦
拴着链子的铁桶在水窖里的回声
……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突然就长大
再也不捏碎了摇着吃的方便面
再也不幼稚的假装自己有一个一个家
再也不说自己要当宇航员这样的理想
再也不提起年少时喜欢的人的样子
忘不了
去学校前手里挥舞的铅笔
放学时手挽手溪水般哗啦啦的笑声
蹙脚的妆幼稚的游戏
儿时
记忆里最长的电影
年少不经事的脸颊
第四篇:儿时的梦想诗歌
岁月是无情的笔,
重复刻写着记忆的纸张,看着看着,就看到了儿时的梦想。
生活是疑浊的密室,总要打开一扇望月的窗,迎近了空气,放远了眺望。
梦想是叹息,惊醒了檐边的铃铛,梦想是沟壑,成就了河溪的流淌。
走过了摇曳的竹桥,走过了每一个雪雨风霜,忘却了,变换了,只剩迷茫的成长。
时光步步推移,路在雨后泥泞,清晨在迷雾里,模糊了印象。
谁有温暖的襁褓,谁有孤独的芬芳,青春的琐忆,总要好好收藏。
第五篇:儿时记忆生活随笔
闲暇时,回忆倏忽而来。
2005年的10月,正值国庆,我第一次来到上海。
当时,高楼还没高得夸张,只是些高度适中的标志性建筑,还有些模样“循规蹈矩”的欧式建筑,以及上面的复古时钟。它们错落有致,仿佛有点穿越的感觉。
菱形的商业建筑下有一个恬静的公园,如今是寻不到那份安静了。那时,我怯生生地走进去。不远处的小石径上有一个很公主范的秋千,我儿时最爱的户外游戏就是荡秋千。每次荡到最高处,蓝天便似乎触手可及,心也随之飞了起来。当时的秋千上有两个孩子,是一对姐弟,妈咪请求他们挤出一点空让我坐一坐。当时的我很担心,怕他们不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但是出乎意料的,他们很友好。
这个温暖的场景,静静地驻足在过去的时光,成为我记忆中难以忘记的片段。
我们在一家干净、明亮、温暖的餐厅吃饭,妈咪自备的餐巾纸派上了用场。餐厅提倡环保理念,不提供餐巾纸。于是,妈咪给我的餐巾纸凸显出大大的作用。那袋餐巾纸很柔软,也许是因为当时太需要,我用得小心翼翼,好似從来没有用过这么柔软的纸。之后,无论我用什么样的餐巾纸,都再也没有遇到过相同的触感了。
那种柔软被深藏在记忆深处,却始终没有湮没在流年之中。
我们住在上海音乐学院对面的招待所里。一间大屋子里,放着三张比较窄的床,上面铺着带着凉意的席子。房间没有装修,在墙上甚至都能看见泛黄的,被时光侵蚀的痕迹。到了夜里,隔壁的学生开始练习萨克斯,一练就是一夜。无法入睡的我忍不住哭起来,双手堵住耳朵,却怎么也堵不住空气和骨头这两个介质的传音效果。折腾来折腾去,怎么也睡不着。但在凌晨时,我依稀听见,从高远之处传来优雅、清脆又温柔的钢琴声,就像有个天使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中轻轻飞过。
早晨,卖早餐的小街,古老的弄堂,都有老上海的味道,与吴侬软语相映成趣。这番场景,和《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很配。
作为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在锦江乐园啦。我们排了很久的队,终于买到了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并未玩很多项目,最刺激的云霄飞车也因为害怕而放弃了。不过那时的照片里,自己笑得灿烂无比,大有把身后的阳光比下去的劲头。那样的快乐,现在都能感受得到。
儿时岁月里的点滴,今朝拾起,仍然甚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