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大全)

时间:2019-05-14 16:0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大全)》。

第一篇: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大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 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雨 巷 戴望舒

,彷徨在悠长、悠长,一个丁香一样的。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

,撑着油纸伞

,冷漠,凄清,又惆怅。

,走近,又投出

,,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到了颓圮的篱墙。

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甚至她的,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又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篇:《沁园春 长沙》《雨巷》教案

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介绍“词”的有关知识(《达标训练》P3)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文: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2 2)先了解抒情方式

答: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3)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答: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4 4)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各抒己见)5)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用些成分省略,上阕前三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怎样?交代了什么?

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这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时令、地点、背景)66)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

答:不是,而是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继续分析看下去。7 7)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由《沁园春 雪》引出“沁园春”这词牌名上下阕各有一个统领的字。8)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统领到哪一句?

答:万类霜天竞自由 9)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怎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作者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视野开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1010)在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色彩(秋色)浓重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热闹气氛)“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勇猛之状;“翔”:突出鱼儿自由、轻快之态。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1111)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哪些修饰语用得富有表现力?

答:“万”“遍”“层”“尽” “漫”渲染了景色的范围之广;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形容江面船只之多。

1212)小组交流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A、意思完整,但不能流于翻译;

B、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3 C、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译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在高空展翅高飞;俯视水中,鱼儿欢乐、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意象”阐释:

上阕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上阕的意境:画面壮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上阕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乐观热烈的态度,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 艺术手法:景中寓情 131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答: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1414)译上阕后三句:

答: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上阕: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1515)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答:同学少年 领字——恰 1616)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小组讨论:

171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恰:同„„茂 年轻有才华(青春年少)

书„„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热情奔放、才华出众)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关心国家)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无畏无惧)

粪„„侯 蔑视反动军阀(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

出湖南的运动等等)

1718)用自己的话说说“恰”字总领的七句:

答: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既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1819)最后三句意思是什么?

答: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1920)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的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2021)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与前几句一起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2)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些情感?

答: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1 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

小结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下阕:胸怀博大 气魄豪迈 艺术手法: 情中显志 202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2124)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225)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

答: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2326)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

答: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2427)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A.A.作者对景色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意。((提示:见《达标训练》)B.B.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C.C.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428)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结 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

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齐读全词。(全班)(体会情感)

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

结 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 结: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文: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

2)先了解抒情方式

答: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3)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答: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4)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各抒己见)

5)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用些成分省略,上阕前三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怎样?交代了什么? 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这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时令、地点、背景)

6)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 答:不是,而是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继续分析看下去。

7)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由《沁园春 雪》引出“沁园春”这词牌名上下阕各有一个统领的字。

8)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统领到哪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9)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怎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作者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视野开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10)在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色彩(秋色)浓重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热闹气氛)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勇猛之状;

翔:突出鱼儿自由、轻快之态。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11)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哪些修饰语用得富有表现力?

答:“万”“遍”“层”“尽” “漫”渲染了景色的范围之广;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形容江面船只之多。

12)小组交流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A、意思完整,但不能流于翻译; B、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C、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译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在高空展翅高飞;俯视水中,鱼儿欢乐、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意象”阐释:

上阕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上阕的意境:画面壮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上阕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乐观热烈的态度,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 艺术手法:景中寓情 1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答: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14)译上阕后三句

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 垠的大地呀,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 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上阕: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

15)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答:同学少年 领字——恰

16)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小组讨论:

1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恰:同„„茂 年轻有才华(青春年少)

书„„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热情奔放、才华出众)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关心国家)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无畏无惧)

粪„„侯

蔑视反动军阀(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等)

18)用自己的话说说“恰”字总领的七句:

答: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既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9)最后三句意思是什么?

答: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20)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的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21)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与前几句一起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些情感?

答: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小结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

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下阕:忆过去事 言心中志

艺术手法: 情中显志 胸怀博大 气魄豪迈

2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24)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5)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 答: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26)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 答: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27)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A.作者对景色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意。(提示见《达标训练》P3)

B.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

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

C.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8)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结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

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

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齐读全词。(全班)(体会情感)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结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 结: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

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

界的青年革命者。

《雨巷》教案

教学过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2、作者简介:见课件

3、写作背景:见课件

4、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感觉一下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讨论明确: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5、齐读课文,留心下边的问题: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背景道具:油纸伞、雨巷、丁香(花)、篱墙

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

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

丁香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美丽高洁

丁香一样的芬芳

美丽、高洁

三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彷徨

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

愁怨,忧愁,哀怨,的 走近,又投出

彷徨;冷漠,凄清,象 太息一般的眼光,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

愁怨

征 她飘过

静默,消散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丁香先生(我):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表现诗人对理想,我希望逢着

人生和美好事物 一个丁香一样的 的追求。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 像我一样,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 像我一样地

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 默默彳亍着

凄清又惆怅的。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既然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诗人有是否从此消沉而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呢?

诗 丁

虽 以 仍 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人 香

然 实 然 追 彷徨在悠长,悠长

继 一

理 现 怀 求 又寂寥的雨巷,续 样

想,着 和 我希望飘过

追 的渺 但 对 憧 一个丁香一样地

寻 姑

茫 诗 理 憬 结着愁怨的姑娘。

着 娘

难 人 想。

小结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惆怅”,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

诗人把美好生活模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又像梦一般远去。

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品味语言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三、总结诗歌内容:

时间:暮春——凄婉

伤感

地点: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丁香先生——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悠长、悠长”——道路的漫长;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所以整首诗是朦胧、含蓄的。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⑥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沁园春 长沙》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 _________。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 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 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 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 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 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 约派的风格。

参考答案:

一、1.满江 秋天2.看3.山、林、江、舸、鹰、鱼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2.升沉 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 参考答案:

一、1.A 2.D

二、1.C 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C C D

高考真题答案:

1、D

2、D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四、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参考答案:

一、1.A2.D

二、1.C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róng)携(xiē)遏(è)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5、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考答案:

1、C2、C3、C4、D5、CCD 相关高考真题一 2000年[全国]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歌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时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参考答案:

1、D2、D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课后同步练习

课后同步练习

(一)课外阅读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依长短来看,属于;从分段来看,是。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是指

,此处应解释为。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二)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说说你对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的感受,或写写你自己对秋天的感觉。(任选一项,不少于50字)

课后同步练习答案

(一)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

2、宇宙的广阔

高远辽阔

3、B

(二)1、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下载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 长沙(范文大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

    沁园春 长沙范文

    《沁园春 长沙》 1.了解词作的背景,理清思路及品味词作语言。 2.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昂扬的革命斗志。 3.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诗歌作品的方法。......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语文组张怡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第一单元 1*沁园春 长沙1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橘子(jú) .尽管(jǐn) .B.寥廓(liáo) .沉疴(kē) .C.沉浮(fú) .苍茫(chāng......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姓名_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廖廓(kuò)分外(fèn)浪遏飞舟(è)挥斥方遒(qiú) ....B.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风华正茂(mào) ....C......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况 一播送歌曲《沁园春•雪》(学生用心聆听,有些同学随着一起唱)二老师介绍作者毛泽东三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幻灯片一)(声音整齐嘹亮)四导语:从这首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