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叙事文选
叙事文选
真 情
有一种真情,铭心刻骨,感人至深,任何一种文字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而脆弱无力。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定义,那就是——无私付出。
“刷刷”的铅笔触纸的声音不断的从书房中传出。已经晚上八点半了,我还坐在书桌前明亮的台灯下奋笔疾书,艰苦地在作业的海洋中“遨游”着。
“啪嗒”一声,眼前一片漆黑,一向怕黑的我猛然觉得一阵莫名的恐慌,忙大声问:“出什么事了?爸妈,你们在哪?”“别怕,爸爸在这儿,在这儿!”爸爸的声音像镇静剂一样,我惊鹿一样的心一下子稳了下来,寻声在黑暗中摸到了爸爸的大手,又回到了书桌前。旋即又发了愁,自言自语道:“哎,停电了,作业怎么写呀?”
突然眼前一亮,呀,这是什么光?一束若明若暗,朦朦胧胧的光从我的身旁斜射到书桌上,我心里的最后一丝恐惧立刻烟消云散,好像这光不仅在我眼前,也在我心里。我的眼睛在快速地寻找光源,哦,原来是爸爸给我带来了光明,只见他用手高高地举着一只红蜡烛,蜡烛放射着淡黄色的光芒。妈妈忙着去找固定蜡烛的物体,爸爸为了不耽误我写作业,他只好举着蜡烛站在那里。
我继续写着,蓦地,觉得烛光剧烈地晃动了一下,旋即又不动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妈妈接过了蜡烛,固定在了一个高高的茶杯上。
爸爸正手忙脚乱地处理着被如鲜血般红色的融化的烛液烫伤了的手背,可他刚才却纹丝不动,我一点都不知道他被烫着了。我不安的望着爸爸,他好像看出了我内心中的不安,望着自己的手背,毫不在意地说:“你快写吧,别管我!”他动了动肩膀,毫无疑问,肩已经酸了。我提高了书写速度……
深夜,卧室里传来爸妈的谈话声。“你怎么那么傻,烫手也不知道撒开,这么一大片都烫红了,几天才能好呀?”
“我怕老动弹耽误他写作业,这点小伤不算什么,为了孩子,值得……”
我愣住了,时光和思维骤然停止。爸爸为了我,当那滚烫的烛液“洗礼”着他的手时,他选择了忍耐,而留下的灼印却是浩荡无私的爱呀!在这样深挚的真情面前,我是多么的惭愧,而这永久的真情一直呵护着我,感动着我。从小到大,经历了十一个春夏秋冬……
生活中的感动
印象最深的要数那次生病了。那天是周三,我发烧了,因为父母工作都很忙所以没有时间来照顾我,所以在替我请完假,叮嘱了我几句后,就将我自己留在了家里。我的头实在晕得很,于是便躺下来小憩一会。
不知过了多久,清脆的门铃声把我唤醒了,我迟疑了一下,便去开了门。原来是奶奶,我急忙将她请进了屋。还没等我说话,奶奶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她先是一路踉跄地去做梨水,一会儿又忙不迭地开始削苹果。我好不容易插了一句:“奶奶,您怎么来了?”没想到这句话竟然差点引起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但见奶奶停下了手中的活,扭过脸,吃惊地上下打量着我,最后眼睛死死地定住了我的脸,嘴巴张得跟她手中的苹果一样大。我暗暗祈祷。停了一下,奶奶用拿着苹果的左手指着我,眉毛挑得老高,问我:“你怎么还在这?快去床上躺着去!”眼瞧奶奶要来拽我,我一溜烟地跑回了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当我再次睁开眼,看见奶奶斜靠在躺椅上。她用手轻轻地拍打着自己的双腿,身体也随着微微的颤抖。每一次的拍打都重重地撞击在我的心上,我心里很清楚奶奶有着不轻的风湿痛,也许从奶奶家到我们家40分钟的乘车路程对别人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对奶奶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痛苦的路程。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奶奶双手紧紧握着栏杆,生怕摔倒,皱着眉头忍受疼痛的样子。我默默地注视着奶奶已经有些驼的背影,苍白的双鬓,觉得越来越模糊,我把头埋进被子中,生怕奶奶发现我的泪水。兴许是烧得太严重了,我又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在睡梦中,我听见了开门和关门的声音,我知道奶奶走了,但我没有起来因为我害怕会抑制不住想哭的冲动。傍晚时分,我醒了。一抬头,便看见床边的柜子上放着一杯水,一片药和一盘切好了的苹果。我把压着的纸小心地抽了出来,上面是奶奶的字迹:我看你睡得太香了,所以没有叫醒你,自己走了。药给你放在桌子上了,要按时吃。苹果也给你切好了,想吃拿牙签扎……看着这张充满奶奶关心的纸,我不禁又想起了躺椅中奶奶苍老的背影,顿时姗姗泪下。
亲爱的海浪,是您用自己的身躯不断地拍击着我,关怀着我,使我成为了现在健康的礁石。大海中的海浪不停地拍击着我,生活中的感动包围着我,又怎能不使我热泪盈眶感叹真情永恒?
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事情往往充满稚趣,使人回味无穷。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件事已经过去五六年了,那是我5岁的时候发生的。我非常爱吃虾,每逢周六周日妈妈总是特意给我做一两次虾,我每次都吃的津津有味,而妈妈呢?她每次都是吃那苦涩的虾头,总是把鲜美的虾肉让给我。由于当时我还小,我总以为妈妈爱吃虾头。于是,一件可笑而稚趣的事就因此发生了。
一次,爸爸从外边买回3只烤虾,让我上午到幼儿园去吃。啊!虾是多么香啊!颜色是多么的诱人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我禁不住诱惑,正准备吃,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妈妈平时都是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我,这回,我也应该给妈妈一次最好吃的啊!那妈妈又最爱吃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最终想出了虾头,大虾头。因为妈妈每次吃虾只吃虾头,而不吃虾身,所以我断定妈妈最爱吃虾头。我将3只虾头一一拔下,津津有味地吃完了3只虾身。
中午,我在幼儿园睡觉时,害怕3只虾头被老师发现,特意从口袋里掏出,压在了枕头底下。在睡觉时,我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妈妈在接我回家时,我拿出了3个虾头给她吃,妈妈见了以后,高兴地夸我懂事了,还奖励了我一大块巧克力。于是,我非常急切地盼望着妈妈早点儿来接我。
终于,下午放学了,妈妈来接我了。我欣喜若狂,两三步就跑到了妈妈身边。“妈妈!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的高兴地说着。
“哦,什么东西?”妈妈像平常一样温和地说。“到外面在给你看。”我神秘地眨眨眼。
到了外面,我让妈妈闭上眼睛,然后说数“3、2、1”,当我用手捧出了3个干枯的大虾头时,妈妈笑了,我似乎感觉到妈妈笑的并不甜,笑的十分勉强,十分尴尬,眼中似乎闪动着一丝泪花。她亲了我一下,抚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妈妈怎么会爱吃下头呢?”接着又温和地说了一声,“谢谢你!”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笑了,迷惑地望着妈妈,妈妈既然不喜欢吃虾头,可为什么每次却......我长大了,渐渐地懂事了,一想起这件事,就会对自己的幼稚行为感到又好笑又内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也更爱妈妈了!
我们在一起
风依旧刮着,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着相册,一幕幕的情节映入眼帘,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记得那是在日本的一个早晨,我早已在宾馆的房间里收拾好行李,跟同屋的小朋友李浩一起望着窗外,盼望着第一次滑雪的漫漫到来------上午,我们下了大巴,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标准的日式小屋。窗户紧闭,一层哈气笼罩着玻璃窗。走进房屋,身上的寒意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冻僵了的手渐渐地有了知觉。
木屋里烧着暖炕,发黑的木头清晰可见。虽然这是一间日式房屋,但里面却充满西方情调。
我们出了门,来到滑雪场。极目远眺,白色的地面,白色的天空,这也使得我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地面。正当我凝视着皑皑白雪的世界时,李浩来到我的身边,带我来到滑雪的指定地点。
这时只见老师拿着一种“奇怪”的滑雪板来到我们身边。红的、蓝的、黄的------五颜六色的滑雪板上总有一根细细的白绳。听说这种滑雪板是要坐进去的,手拉白绳,随时准备用它来控制方向。
不知是谁有意安排我和李浩一组进行滑雪比赛。我是第一次滑雪,心里多少有些不安,但至少要比站在板子上的那种安全多了吧!
“预备,走!”我和李浩同时双脚离开地面搁进板子里。“冲啊!”我手拉白绳像风一样向下冲去。眼看我就要拿第一了,突然前方有一个拐弯,此时我再想改变方向已经来不及了,连人带滑雪板一同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此刻我连忙回头一看,李浩也没能控制好方向,笔直地朝我冲了过来----“砰”我被他又撞了个底朝天,直接来了个360度,再次摔在了地上,嘴里还多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冰凉味。
雪,是雪!这是我第一次尝到雪的滋味。我想爬起来,可身上剧痛无比,怎么也站不起来,这时李浩从下面冲到跟前把我拉起来,再次坐进了滑雪板------我合上相册,记忆的闸门也随之关闭。是啊,我们在一起!有很多往事在我们身上发生,这些往事是多么刺激,多么扣人心弦啊!
母爱
唐朝诗人孟郊说的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谁说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春天的阳光母亲的恩。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母亲对我们恩太多了,绝对报答不完。小时侯,我没有注意母亲对我的点点滴滴的母爱,而如今,我长大了,终于注意到母亲对我点点滴滴的爱。
记得有一次吃饭,我家吃羊肉。我本来就是一个肉食主义者,专挑满是瘦肉的羊排吃,对那肥肉,绝对是瞧都不瞧一眼。而妈妈却去吃那肥肉。我明明白白的看着她从那棕色的汤中夹了块瘦肉,她看出是瘦的后,便将那块瘦肉放到了盛马铃薯丝的盘子的边沿,等待我来将它“干”掉。她又在看不清楚的汤汁里夹了一把。这次,夹到的是一块我不爱吃的肥肉。她没有一丝半毫的不愿意,直接把那块肉送进嘴里,吞下肚中,一切的一切都那样自然,似乎是很早就想好了似的。
还有一次,由于头天晚上(星期五)我写作业写到大约9:45才睡,第二天我起不来了。妈妈将我拉了起来,慢慢帮我穿衣服,当我穿好了并且已经醒来时,我发现母亲竟只穿着一条裤子,一件上衣,披着外套。问她时,她却说:“我不冷。”
母爱,令人难以理解……
如何写好叙事文:要学会写写事记叙文,得弄清它的写法,认识什么是写事记叙文,它在写作上有什么要求。因为写文章不仅要掌握各类文章的共同规律(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等),还要掌握各类文章特有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那么,什么是写事记叙文呢?它有那些特点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类型。也就是说,记叙文是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方法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
记叙文按表达内容来分,大致可分为四个种类:(1)写事记叙文,包括写活动;(2)写人记叙文;(3)写景记叙文;(4)写物记叙文。写事记叙文是一种把事件作为主要记叙对象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第二篇:求职文选[范文模版]
我的理想
假如此刻你和我面对面的聊天,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可能会怔住。是呀,我的理想是什么?
曾经,我有着数不清的理想,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那些理想很难实现,它们应当是我天真无邪和美丽可爱的愿望。那不是理想,是梦想。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走上工作岗位,这之间经历了多少岁月的历练。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是每个人必经的行程。在这段行程中有多少故事沉淀了下来?让自己铭记在心的也许寥寥无几,但必定是极为深刻的!回首往事,曾经淡淡的些许理想拂过心头,似乎正在温柔的把我拉回到几年前,那个湿冷的冬天。
湖南的冬天是潮湿的、阴冷的。在一个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我穿着军大衣站在执勤室的窗前,远处灯光点点,伴着轻薄的雾气在墨黑墨黑的小山里若隐若现。当时我意识到自己孤身一人,而那些微弱的灯光里可能充满了无数家庭的温暖。
我想有个家!
那个寒夜里我忘了自己是否泪如雨下,噗哒噗哒的泪珠儿好像并没有顺着脸颊流下,它们悄悄地滑进喉咙,心脏被灼热的疼痛,让我像是突然苏醒似的猛猛的吸了几大口气!继而无声的呐喊:我想有个家!
时至今日我还不敢充分的确定,那句心底的呐喊是不是当时自己的理想。当时父母远在家乡,思亲的心绪早已无法压抑!所以才自然而然的迸发出那样的想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假如那算是理想,那么那个理想也应当是卑微的。
我也有崇高的理想。
2004年的春天,我所在的黄金四中队去湖南省平江县开展工作,当时我住在平江县浯口镇指泉村的村民李生谷家里。当地的村民居住分散,李生谷的房子在半山腰,整座山就他家一户。他告诉我从他家的那座山开始向西北的几十座山叫做指泉岭。那年的3月到10月我们一直围绕着指泉岭做测量、物探、槽探、采样、钻探、坑探等工作。虽然最后找到的只是一个开采量5吨的小金矿,但是我们的工作热情却异常的兴奋。那里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犹如世外桃源。那里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那里的夏天格外凉爽,没有噪音,没有污染;有虫鸣,有鸟叫;夜晚特别的黑,又特别的亮;奔流不息的山水在每次雨后总会挂几尺瀑布在对面的山上,伴随着紧凑有型的山雾让人无限遐想;山上的植被自由生长,数不清的奇花异草意外芬香,一株小小的野生兰花可以让整个山谷幽香!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爱上了那个一生难忘的地方!
在指泉岭的半年多里,我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足足两大箱书,有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等等,虽然今天已经记不清那些书的名字和内容了,但是我能感受到在我的潜意识里它们还在。比如现在的我爱好哲学、关心政治、喜欢诗歌、爱钻研设计,以及对一切新生事物感兴趣,新科技或者新医学的研究成果让我很容易接受并尽量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来指泉岭之前的自己懂得太少,突然安静的看了许多书,加之期间有三篇文章刊登在了《总队时讯》的内部期刊上,有了种“学富五车”的感觉。让我不自觉的对人生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引导性思考。让我产生了当时自己认为非常坚定的理想。
我要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从此埋身于深山老林。
这样一个想法,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很多情况下的衣、食、住、行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有关。但更多的冲击是指泉岭给我带来的。我常常在山顶驻足远眺,也常常在小溪边游虾戏水,而我心里的一系列变化自己却一直不曾察觉。我贪婪的幻想一个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我,有你,有他,世界上的所有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无论肤体是什么颜色,大家像一家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2004年国庆节过后,四中队在指泉岭的所有工作进行完毕,十月中旬全部收队,离开了指泉岭,回到了支队所在地——湖南宁乡。
“那么美丽的地方,不知何时再去”。对指泉岭的留恋让我对之前关于“世外桃源”的理想有了新的认识。“世外桃源”只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在湖南的“指泉岭”,也可以在湖北的“指泉岭”„„那么,假如“世外桃源”在人的心里呢?假如人的心就是“世外桃源”呢?那么一个纯洁干净的地方是人的心!是人的心灵!我自己在生活中做了实验,“世外桃源”式的心灵完全可以做到!这个心灵的钥匙就是——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伴随着对爱的理解,我莫名的感觉到需要做些什么了?不久我们单位组织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我被毛主席的人生经历深深地吸引,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我还是感觉了解的不够。回到单位后,我在图书馆找到了关于毛主席的几本重要书籍,其中包括美国人斯诺写的《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和《毛泽东诗词》、《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其中详细讲述了毛泽东从湘潭县的外婆家拜石头做干妈的的石牙子,到共和国主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每次大起大落他老人家都能从容化解,并且高瞻远瞩,他的思想被国际认可„„怀揣着对伟人的敬仰,我突然想到,我可以学习毛主席缔造新中国的勇气和智慧,把我的想法让世人知道,让爱充满人间,让每个人的心灵都成为不受污染的“世外桃源”!我突然激情澎湃的迎来了我的又一个理想!
创立一门以爱为宗旨的宗教,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世界闻名!
很遗憾,这个理想很快就消失了。我甚至没有任何准备去为之努力,这完全是梦想,很早就意识到了完全的不可能。所以这个梦想对于我来说是天真的、幼稚的。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个夭折的梦想是崇高的。
当然,无论崇高的还是卑微的,或者一时无法忆起的其它梦想,我庆幸我都曾经拥有过。假如让我和几年前的那个我对话,我会羡慕他的年轻、无知、和他所拥有的梦想,因为没有他就没有我。
人们通常把经过一番努力,成功机率极大的想法称之为理想。而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
如今我有自己的理想了吗?
假如此刻你和我面对面的聊天,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可能会怔住。也许是以前的理想太多了,或者变化太快了,到如今几乎一个也没有实现,这些理想的破败让我不敢再奢望理想。反而让我学会了踏实的生活。在生活中我发现到处充满着理想,到处需要我去努力奋斗,到处需要保持比较高的成功率。我没有遵从“中庸思想”,处处追求稳妥。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探寻真谛,不夸张做作,不好高骛远,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慰藉!
我的理想,还在酝酿,还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成长„„
第三篇:爱国文选
爱国故事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徐特立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编辑本段] 爱国诗歌
一、古诗词
1.《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宋)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己亥杂诗》(清)龚自珍(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2.《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近、现代诗词
1.<<仰望星空>>
温家宝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3.<<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5.<<我们都是中国人>>
申宝峰
中华文明五千年,光辉又灿烂。
多少英雄和圣贤,美名永流传。
多少无名的祖先,开创了今天。
现在我们来接班,继续走向前。
无论你我是否,曾经见过面。
我们都有黄色的脸和黑色的眼。
我们都拥有一个, 共同的家园。
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多少难。
曾经有过的苦难,仿佛在昨天。
祖先告诉我们要活的有尊严,现在中国人终于挺起了腰杆。
中国人的脊梁,永远压不弯。
中国人的智慧永远也用不完,中国人的美德,世代永相传。
中国人的明天会更幸福美满。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魂,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一家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心.中国永远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我们都是中国人,在一个家庭,我们紧连着筋,我们心连心.最勤劳的就是中国人,最善良的也是中国人,最勇敢的还是中国人,最宽容的总是中国人。
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人,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人,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人,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
6.沁园春·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7.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人民勤劳,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东方神韵的精彩,人文风貌的风流,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祖国啊,祖国,你永远朝气蓬勃!
三、其他诗词
诗歌:
一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就不能不象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象雷一样发出震动世界的声音......二
多少年代,多少中国人民
在长长的黑暗的夜晚一样的苦难里
梦想着你,在涂满了血的荆棘的路上
寻找着你,在监狱中或者在战场上
为你献出他们的生命的时候
呼喊着你,多少年代,多少内外的敌人
用最恶毒的女巫的话语
诅咒着你,用最顽强的岩石一样的力量
压制着你,在你开始成形的时候
又用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
来企图虐杀你。
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
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三
终于过去了
中国人民的哭泣的日子,中国人民的低垂着头的日子;
终于过去了
日本侵略者使我们肥沃的土地上长着荒草,使我们肚子里塞着树叶的日子;
终于过去了
美国吉普车把我们象狗一样在街上压死,美国大兵在广场上强奸我们妇女的日子;
终于过去了
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
四
蒋介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杂交而生的蒋介石,现代中国人民的灾难的代名词,他用血来吓唬我们,他把中国人民的血染遍了中国的土地。
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征服。
前年十月,毛泽东指挥我们开始大进军,并颁布了一连十五个“打倒蒋介石”的口号(注)。
那是中国人民在心中郁结了许多年的仇恨。
那是最能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员令。
我们打过了黄河,打过了长江,蒋介石匪帮
就象兔子一样逃跑,惊慌。
毛泽东,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先知!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蒋介石,蒋介石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美帝国主义就被我们驱逐出去了!
都打倒了,都滚蛋了,都崩溃了,所有那些驶行在我们内河里的外国的军舰,所有那些捆绑着我们的条约,法律,所有那些臭虫,所有那些鹰犬!
虽说他们现在还窃据着几小块土地
象打破了船以后抓着几片木板。
很快就要被人民战争的波涛所吞没了!
毛泽东呵,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信心和胜利!
五
毛泽东向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毛泽东向世界宣布: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欢呼呵!歌唱呵!跳舞呵!
到街上来,到广场上来,到新中国的阳光下来,庆祝我们这个最伟大的节日!
六
北京和延安一样充满了歌声。
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城市中上升。
密集的群众的海洋:
无数的旗帜在掌声里飘动
就象在微风里颤动的波浪。
在毛泽东主席的面前
我们的海军走过,我们的步兵走过,我们的炮兵走过,我们的战车走过,我们的骑兵走过,我们的空军在天空中飞行,群众的队伍从广场上绕到
毛泽东主席的面前来喊着:
“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主席回答着:
“同志们万岁!”
这是何等动人的欢呼!
这是何等动人的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跳跃着喊!
舞动着两个手臂喊!
站在主席台下望着毛泽东主席不愿离开地喊!
把这个古老的城市喊得变成年轻!
把旧社会留给我们身上的创伤和污秽
喊掉得干干净净!
举着红灯的游行的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天空的月亮失去了光辉,星星也都要躲藏。
呵,我们多么愿意站在这里欢呼一个晚上!
我们多么愿意在毛泽东的照耀下
把我们一生献给我们自己的国家!
七
让我们更英勇地开始我们的新的长征!
我们已经走完了如此艰辛的第一步,还有什么能够拦阻
毛泽东率领的队伍的浩浩荡荡的前进!
二艾青《光的赞歌》
有人害怕光
有人对光满怀仇恨
因为光所发出的针芒
刺痛了他们自私的眼睛
历史上的所有暴君
各个朝代的奸臣
一切贪婪无厌的人
为了偷窃财富、垄断财富
千方百计想把光监禁
因为光能使人觉醒
凡是压迫人的人
都希望别人无能
无能到了不敢吭声
而把自己当做神明
凡是剥削人的人
都希望别人愚蠢
愚蠢到了不会计算
一加一等于几也闹不清
他们要的是奴隶
是会说话的工具
他们只要驯服的牲口
他们害怕有意志的人
他们想把火扑灭
在无边的黑暗里
在岩石所砌的城堡里
维持血腥的统治
他们占有权力的宝座
一手是勋章、一手是皮鞭
一边是金钱、一边是锁链
进行着可耻的政治交易
完了就举行妖魔的舞会
和血淋淋的人肉的欢宴
回顾人类的历史
曾经有多少年代
沉浸在苦难的深渊
黑暗凝固得象花岗岩
然而人间也有多少勇士
用头颅去撞开地狱的铁门
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
光荣属于前仆后继的人
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
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
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
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
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严阵《英雄碑颂》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田地《我爱我的祖国》
魏钢焰《你,浪花里最清的一滴》
闻捷《我思念北京》
牛汉《北京的城墙》
刘祖慈《我们是大运河的子孙》
叶文福《祖国啊,我要燃烧》
叶延滨《黄河与我同在》
江河《祖国啊,祖国》
赵丽宏《希望,展翅飞翔》
铁衣甫江《祖国礼赞》
辛笛《祖国,我是永远属于你的》
王克金《仰望国徽》
赵德福《对祖**亲的诉说》
黄沾 《我的中国心》
第四篇:文选下学期
下学期
名词解释
1、《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2、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通典》:是唐代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内容编撰而成,是记录历代典制的通史,也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通典》注重治史经世,重视经济,把食货典放在卷首。它打破历代编史习惯,不录天文、五行、祥瑞等,增加兵典、边防典。他对典章制度探本穷源,利用序、论发表了精辟见解,为后世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材料。但它对封建礼制十分重视,礼典多达100卷,另外在兵典兵制记载较少。
4、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其中内篇和外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虽严禁稍逊,但议论广泛,更能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他与一般的史家不同的是他对封建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他反对绮丽的文章但是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5、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
6、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
7、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8、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引书200多种,补《三国志》中不足,纠正其中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评论加入其中,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续资治通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记录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顺帝,全书共220卷,清毕沅撰。全书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广泛取材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它矫正了旧作详两宋而略辽金元的弊病,增加了辽金元的篇幅;
2、仍用〈通鉴〉旧体,折中诸说异同,阐明取舍原因,将《考异》散载于正文下,便于检阅。
3、据事直书,使善恶自见,不采用主观论断。
但是该书体例书法多有欠妥处,记载一事往往有始无终,或有尾无首,《考异》考订不够详细,事实脱漏,以及衍文讹字比比皆是。
10、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与宗教史的名著。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编写,为游记体。本书由玄奘出高昌故地说起,到楼兰故地作结。确切记录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而且填补了不少史料的空白,是我国古代西部边疆历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亚古代史具有重要价值。
11、文史通义我国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清章学诚著,他认为理学脱离历史实际,考据学脱离社会实际,故作此书。内
篇多论史学,兼顾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外篇主要为杂著。系统阐述了“六经皆史”观点,进一步完善了历史编纂学的一些问题,总结我国地方志编纂原则。
12、通志:宋郑樵著,是一部自三皇五帝到隋朝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他注意到了以往历史学家忽略的文化史,吸收了一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巨著,但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在史料上没下功夫考核发掘。
13、文献统考:宋末元初马端临著,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上起三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创造了新体例,痛加揭露了两宋政治的黑暗面,多真相,史料价值高;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但有一定的封建性与迂腐的言论;史料繁杂,难免顾此失彼。
填空
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3、、《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4、、《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5、《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6、三通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通志》南宋郑樵撰,《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简称《通考》,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
7、《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8、《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於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9、《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代毕沅撰。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10、《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11、《宋史纪事本末》是明代陈邦瞻撰写的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一百零九卷。
12、《明实录》是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熹宗为止,共3045卷,1600多万字。
13、《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清黄宗羲(1609-1695)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
14、《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15、《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6、《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新史学》,近代梁启超撰,是用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史学,主张重新研究全部中国历史的早期论著。
简答比较《汉书》与《史记》的异同 司马迁作《史记》有其独创性;班固作《汉书》则倾向于文献保存。
一、体例内容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取材于《史记》而并非完全照搬,承袭《史记》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反映了他俩的思想分歧。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第三,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而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三、风格比较
1、感情色彩方面。《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而《汉书》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2、叙事方法方面。《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而《汉书》只是通过平时的叙述以完成清晰的记事,故其生动性、文学性不及《史记》。
3、人物刻画方面《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4、语言风格《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32怎样看待张骞的凿空之功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我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为中国人走出西域,走向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所以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后汉书》所立类转的独到之处
《后汉书》中的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后汉书》虽比不上《史记》所创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汉书》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从《后汉书》新增了七个类传以后,纪传体史书的类传名目,大体上就齐备了。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只在个别传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固定下来了。36 《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与汉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榜”之风
党锢中牵涉的人物,其影响多体现在精神上的引导力量,即他们品行高洁,在朝堂上仰仗自己的道德权威和浊流对抗,以实现他们“除奸臣清王道的思想”,他们崛强而刚直,引起社会尤其是众多太学生的同情与支持,形成标榜之风。当人触犯了宦官、宠臣的利益,导致党锢之祸的直接原因:党人将正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连王权也无法阻碍正义的实现,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却造成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浩劫。
当道德与强权碰撞时,道德捍卫者的身份是尴尬的,倘若坚持道德,则会遭到迫害;倘若不坚持道德,则会失去高尚节操,不管怎样,其结局都是悲观的。
37、《三国志》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点
《三国志》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史,它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对纪传体断代史和国别史的创新,因而独具特色。
38、《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
过去的史注受汉儒传解笺经的传统影响,以名物古训、章句解释为主,注释范围大抵不超出正文之外。由于三国时代政治上长期分裂,有些史家采取广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以评论的办法。魏晋以后,墨守家法师说的汉儒解经的方式,被注重义理、不拘一说的集解、义疏的方法所代替。《三国志注》便是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的著作。
39、《三国志·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
在此令中,曹操叙述了他55岁以前生平抱负的变化,是曹操一篇很重要的自传。在《武帝纪》末,裴松之注引《魏书》、《傅子》諸书,综述曹操的为人,并补充了曹操援剑割发、多疑滥杀、生性节俭等方面的史实,都为后人研究曹操提供了重要资料。
47、试析中国史书的基本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起源于春秋1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断代体: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通鉴纪事本末》
典制体:强调典章制度及同类史实统一性,缺点是从纵向分裂了历史完整性。
48、《史通·二体》对编年、纪传之长短的辨析是否全面恰当
49试析刘知几对《史记》、《汉书》的评论
50《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
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及宗教史名著。记录西北少数民族确切情况,记有西南亚地区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记载,对研究南亚历史有重要意义。
53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治史精神和恶劣学风
第一主张会通治史。把这种会通思想作为治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评价历代史书的标准。第二重视实践的经验,反对空言著述。认为历史是史学,应当讲究核实之法,绝不可空谈义理。第三反对任情褒贬。坚决反对《春秋》的“一字褒贬一阴中时人”,骂作“欺人之学”第四反对灾祥占候。反对五行灾详的迷信思想,批判那些怪诞而无法使人相信的文章,斥为“欺天之学”。
54试述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
二十略包罗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提出若干新课题,对文献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文字不多却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典藏及使用等问题都包括在内。二十略中体现的郑樵的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7、对司马光所创长编考译法的认识
60、《明实录》铁榜铁在何处?
(1)首先在心理意念上对公侯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警告与希望相交织,恫吓与感召相配合,都是对公侯“攻心”
(2)颁布铁榜,为惩治公侯确立历史依据,九条律令对公侯“攻身”
(3)攻心与攻身交相为用,借以解决朱明王朝和公侯之家的矛盾冲突。
62《明儒学案凡例》与黄宗羲的“学有宗旨说”和“学贵自得论”。
学有宗旨说:在研究学术史著作中,应抓住被研究者的学术宗旨。《明儒学案》无论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对明代学术的总体把握上,都较好地做到了明宗旨的要求。其中对许多学派及学者的学术思想分析和学术宗旨的评判,都非常精彩中的,体现了黄宗羲的学问精神。
学贵自得论:贵自得之学,求学术精神。贵在学有所得,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倡学术上的创新,只有“自用得着者”才是真学问。他极为反对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的行径,反对缺乏独立思考的平庸之谈。
63、谈谈“史学三长”为什么是一位优秀史家必备的素养
史学,掌握丰富资料、历史知识及与历史有关各种知识;史才,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史识,除史学见解外,还秉笔直书,忠于忠实品质,勇敢精神。其中史识最为重要。史学史才史识得一者已不易,得三者尤为难,所以三才是一位优秀史学家必备素养。
64、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不同
A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别史著与史料的史学家(记注类、撰述类);刘知几从史书的形势与内容把握古代史籍,分为六家二体。章学诚推崇通史;刘知几主张断代史。C章学诚提出史德问题;刘知几提出史家三长。
65、章学诚的史德说与当代提倡的学术道德有何关系
章学诚在史学三长基础上又提出史德。“著书者之心术”,最根本一条便是不能违背“名教”,并没有超脱传统。对某些史家以个个利好等进行揭露、批评。而当今提倡学术道德与其有继承、发扬的关系。公正、客观、正义是史家永恒追求的标准,而所应突破的不仅局限于封建纲常名教。
68梁启超《新史学》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新史学的认识
1、历史进化观:三世说,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2、地理环境决定论:
3、新英雄史观,4、文化史观,国开之明德,爱国心之源泉也。主张历史学为国民服务。目前中国史学风格流派基本无超越新史学命题框架。一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到最后都要进入历史层面;考究问题根源。
69、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识。
第五篇:中国历史文选(范文模版)
史部概述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 《隋书·经籍志》“史部”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正史·纪传体
本纪-帝王的编年传记 12
纪
表
-编年大事记 10
表
书
-制度与文化的专题史 8
志
世家
-重要诸侯的传记 30
传
列传
-各类人物传记 70 《史记》
数量(130卷)
《汉书》
数量(100卷)
纪传体的特点:
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
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
《汉书》概说
1、《汉书》的成书过程 《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
2、《汉书》的体例、内容
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3、《汉书》史料来源
(1)武帝以前:多抄录《史记》原文,只是文字略有精简,如有的新列传,《张骞传》;增加史实,《韩信传》、《萧何传》、《卫青传》等;增加文章,《贾谊传》中增《治安策》等。(2)武帝以后:一是班彪的《史记后传》;二是各家对《史记》的续作;三是汉人的诗赋、议奏以及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等。
4、《汉书》的史学贡献
(1)开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2)《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又有所变更、发展。书——>志、本纪——>纪、列传、世家——>传。
(3)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汉书》新创的。
(4)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5)《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
5、《汉书》的不足(1)内容增入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如《五行志》。
(2)是非爱憎观不如司马迁明显,明哲保身的思想比较浓厚。(3)喜用古字,古奥难解。
(三)注释、研究
1、唐颜师古
2、清王先谦
3、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注有补证;
4、陈直《汉书新证》,运用考古材料。
5、张汉生,《汉书著述目录考》,收录东汉至近世考校班固《汉书》的专著215种,其中现存72种,已佚96种,未见者48种。
编年体概说
1、编年体特点
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
2、代表著作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编年体的优缺点 优点:
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记载。缺点:
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多记载国家大政人物;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事件。
4、《资治通鉴》(1)《通鉴》的编写:
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卷数:294卷。用时:19年。
断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涑水纪闻》、《稽古录》。(2)《通鉴》的特点及价值 ·“通”;
·采集史料广泛;
· 写作严谨,结构完整。
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于唐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史传文集之外,还有实录、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各种史料。《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为最。(3)对《通鉴》的注释和评论
刘安世《通鉴音义》10卷,世已失传;
(南宋)史炤《资治通鉴释文》30卷:音义训诂。历代学者评价: 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3、实录(1)定义
·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史实。
·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如唐《顺宗实录》或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也有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如《明实录》、《清实录》等。(2)沿革
·南北朝时期已有实录。
《隋书·经籍志》卷二内著录有《梁皇帝实录》三卷,周兴嗣撰,记梁武帝时史事;另有《梁皇帝实录》五卷,梁中书郎谢吴(一作昊)撰,记梁元帝时史事,是为最早的有关实录的著录。
唐以后,实录均由官修。
每当某个皇帝去世,即由继位者指令史臣撰修先皇一朝的实录,历代相沿,成为定制。
南北朝至元代的实录,除唐《顺宗实录》及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外,皆已佚失。明清两代的实录,较完整地 保存至今。
明实录: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清代实录,清代12个皇帝中有11个撰修了实录,全部保存下来,共4355卷,另有总目、序、修纂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等51卷,合计4406卷。此外尚有《满洲实录》8 卷。其中太祖、太宗朝的实录,曾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朝多次重修和改修,有多种撰修本传世;世祖朝(顺治)的实录也经雍乾时重修,但未见其初修本留传。
·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即位未久即被推翻,无人为其修实录,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的编修机构编有一部70卷的《宣统政纪》,另附目录1卷。
由《隋书·经籍志》归纳“杂史”的特点 “杂史”类产生的原因:
1、史籍数量的不断增加;
2、目录学的内在发展;
3、意识形态和史学观念的影响等。
《国语》概况
1、作者:以左丘明为焦点
2、体例: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
3、记载时间范围、内容
4、别称:《春秋外传》
5、注释:以韦昭注为主
6、价值(1)史学价值: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开创了先例。
如后世陈寿的《三国志》等,可以说是受《国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常璩《华阳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的发展。(2)思想史上的价值:
《国语》多记教诲之语,表现出“重民”、“尚礼”、“崇德”的倾向。(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3)认识价值:
形象地反映了西周中叶至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总结了政治斗争的经验,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也反映了民众处境的悲惨。如《晋语》载“骊姬谮杀太子申生”,《越语》载“勾践灭吴”。(4)文学价值:
成就主要在记言,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记事和记言互相照应,融为一体,言为事而发,事为言的验证。如《邵公谏弭谤》。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5)史料价值高
其中许多材料都是《左传》上没有的,即使有些史事,《左传》有记载,但详略不同,且往往有出入,这些正可以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证。
《国语》各部分的史料价值不完全一样,大体上以《周语》和《楚语》的史料价值最高。《晋语》、《郑语》、《鲁语》次之。
(二)思考角度
1、将《国语》与《左传》等著作进行比较; 相同点:
(1)以民为本,民重神轻思想;(2)崇尚礼仪道德;
(3)揭露暴君丑行,颂扬爱国壮举;
(4)宣扬天命灾祥,称道鬼神占卜的迷信思想。不同点:(1)《国语》重民不轻君,先民后神;《左传》有强烈的民本思想。(2)《国语》国别体;《左传》编年体。(3)《国语》记言为主;《左传》记事为主。(4)《国语》语言质朴,贴近生活,贴近口语;《左传》语言较有文采,文学性强,艺术性高。
2、《国语》人物的角度;
3、《国语》中的相人;
4、《国语》中的智者女性形象等。
学案概说
1、定义
学案: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
学案体体裁中的“学”指学术、学派,而“案”则谓考察、按据,是叙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考按学术事件而加以论断的专门史学著述形式,为学术思想史专著。
2、发展: 萌芽:宋代朱熹作《伊洛渊源录》
产生:《明儒学案》
发展:清:黄百家、全祖望撰《宋元学案》 唐鉴撰《国朝学案小识》
民国:徐世昌撰《清儒学案》
《明儒学案》概说
(一)作者生平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
师承关系: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万斯大、万斯同。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明史案》(成为《明史稿》的蓝本)、《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散文)等。PS:
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黄宗羲曾向日求援抗清; 万斯同《明史稿》; 黄宗羲定律。
(二)《明儒学案》内容 《明儒学案》,于康熙十五年(1676)成书。
·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共62卷,记载了有明一代约210位学者。·《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黄宗羲搜集各家文集语录,撰成本书。卷首列《师说》,上起明初方孝孺,下止明末许孚远,评介明朝25人思想要点和行为得失,实为说明全书的断案标准。卷一至卷九,立崇仁(吴与弼)、白沙(陈献章)、河东(薛瑄)、三原(王恕)等四学案,叙述王学的先驱和朱学的传人; 卷十至卷四十二,姚江学案为首的十学案,以三十三卷篇幅述评王守仁学术思想及王学的传播和分派;
卷四十三至卷五十七,立诸儒学案十五卷,分叙摇摆于程朱和陆王之间的学者;
卷五十八至卷六十二,立东林、蕺山两学案计五卷,表彰与宦官斗争的东林“清议”,以及作者本师、以身殉明的刘宗周。
区分门户,按出现早晚列十七学案,以王学为中心。
(三)该书独到之处
《明儒学案》既是一部明代学术思想史,又是学案体史书的开山之作。这部开山之作的独到之处在于:
1、体例严密明晰、别开生面。从全书结构看,按照学术宗旨和传授系统,对明朝二百多名学者分宗别派,予以通体组织。
编纂方法看,每一学案由小序、传、语录组成。
2、内容完整系统,简明扼要。
·从客观上展现了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反映王守仁心学的正统地位,揭示了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对立与影响; ·从微观上点明了每一学派的思想宗旨和学术特点,叙述了每一学派内部每一家的生平经历、论学要旨以及师承关系,显示了每一派各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破除门户之见,客观如实评述 正统派 + 各层次有造诣者
——>“是非互见,得失两存”
各派各家学术思想,取自原书,不因袭成见及主观臆测。
禅学:唐朝,慧能创立。南派。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他认为万法实有,万象不虚,此身是菩提树,有成佛的心性。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是倾向于万法皆空的,法体本不是菩提。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方孝孺传》
禅宗南派:五家七宗 南岳:临济宗、沩仰宗
青原: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杨岐派 ·夫子既焉不学: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五服:
斩衰: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列位二等,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亦称“上红”。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服期三月。·分封太过,七国之反: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大封同姓诸侯王。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增大,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建议,对各诸侯国实行削地政策,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举兵反叛,后被西汉王朝平定。
政书
1、定义
又叫典制体,其特点是分门别类、叙述沿革、系统完整,便于研究典章制度的发展史。
2、源流
以政书作为类目,最早见《秘阁书目》。《总目提要》在史部设立政书类:“以国政朝章六官所职者,入于斯类。” 先秦:
有关典制的内容已经出现。最早记述典章制度的是《尚书》。秦以后:
史书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很多。唐:
开元末,刘秩撰成《政典》三十五卷。
后杜佑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撰成《通典》。
《通典》的出现,标志着政书体的正式产生。
3、分类
第一,通史。即历述各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如“三通”
“九通”
“十通”等。第二,断代史。
即分类记载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即“会要”,别名“会典”。
如:《唐会要》等。《通志》
1、作者及成书
以门荫入仕,历官至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岐国公。
《旧唐书·杜佑传》《新唐书·杜佑传》
杜佑在《政典》的基础上,扩充研究范围,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人的重要议论,参考《大唐开元礼》,撰成《通典》。此外,杜佑又用问答体的形式作了摘要,名《理道要诀》,共10卷,33篇。“非古是今之书”。《通典》出现不是偶然:
其一,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其二,史学发展的需要。
2、内容及体例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
全书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详加记载,而唐代的制度尤其详尽。
《通典》共200卷,分九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兵、州郡、边防。
3、特点
历代史学家对《通典》评价很高。
“虽三通并称,终非《通志》、《通考》所能及其核也。”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二九
第一,贯通。
第二,不拘常例(自注法)。
注释字音、字义;列举典故、补充史实及考证史料;前史所载,认真考订。第三,史料价值。
(1)杜佑耳闻目睹有关唐代的史料;
(2)后人辑佚、校订唐以前古籍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四,经世致用。“所纂《通典》,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通典•食貨序》)
篇目安排。
4、不足
典制体的体例只是首创,因此从编纂形式上看,不免详略失当。
马端临曾批评它:
“節目之間,未為明確;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文獻通考•自序》)
5、影响
第一,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后来形成一套贯通古今的政书系列。
第二,引起统治者的日益关注。清代,不仅以官修形式取代了私修,而且也提高了以《通典》为代表的政书在史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