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 观后感

时间:2019-05-14 16: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 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 观后感》。

第一篇: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 观后感

叙述与真实---------

《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观后感

《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是一个群展,可能这也造成了展览中的一些瑕疵,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够反映展览主题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其中还有一些作品脱离了影像作品的叙事主题,比如阿德尔•阿贝德赛梅(Adel Abdessemed)的《神即图案》(God is design)和安热•莱恰(AngeLeccia)的《萨巴蒂娜》(Sabatina)(那个在水中的抑或是我们在水中看到的女孩),人们很难从不断变化的符号语言或者影像中找到叙事的线索,但是依然有很多的藏品反映出了法国先锋派艺术家在语言和叙事性上做出的卓越努力。应该说这些影像作品从一些方面上讲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他们比一些单纯光影构成更接近一种哲学的高度,而远离了感官的刺激。

展览中所反映出的叙事性的创作手法,大约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以《马拉松人生》和《天气非常好》为代表,第二类以《原子能公园》、《信用》以及安妮—玛丽·施耐德的无框漫画作品和卡米耶·昂罗以狗的视角拍摄的那幅作品为代表。前者更侧重于用语言进行叙述,视频影像配合着语言对读者进行暗示,后者更侧重于影像本身在叙事上的重要作用而语言则退居于注释的地位乃至完全消失。我们必须承认,语言可以作为描绘生活、叙述生活的艺术载体,但是语言其本身是人类逻辑的产物,通过语言传达的事实不可避免要经过人思维的组织与提炼,因此已经不再是生活中单纯的现象与事实。然而视频这种视觉体验,虽然仍逃脱不了艺术家的斧凿,但是其本身要比语言具有更丰富的多义性与更直观的还原力。我们不能够轻易的论断二者孰优孰劣,但是可以发现的是,无论作品偏向于哪一种叙事手段,这些视频的制作者并没有急于赋予视频以某种明显的含义,种种影像只是在力图还原生活中一些真实的场景,艺术家的叙述更多的是一种对本来面貌的忠实而不是对于生活的再创造,这种方式便使得观众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观众的思维活动得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作品的含义,这种互动并不是像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那样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视频映像本身的构成之中,而是在更深层次的思维中进行活动。

这种叙事性的视频制作手法与艺术创作形式无疑是一反当时艺术传统的,甚至是一反当下的流行艺术的,比如当下流行的电影无非要讲述一个电影制作者所期望或者编造的情节,通过情节的记录来影射真实,诠释真实。然而来自法国的艺术家们摒弃了这样的传统的创作路线,人的理性的参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视频所记录的影像本身是什么样子。在归于第二类的卡米耶·昂罗以狗的视角拍摄的那幅作品中,作者试图以近距离低角度的拍摄来消解视频影像中的事物在真实世界的坐标,然而这种消解的过程却又充斥着随机性。昂罗关注的是那个旧书房中的种种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却不关注于这些事物在更大的空间中的组织方式。倘若作者提供给我们一个坐标,那么这些东西的组织方式便显而易见,然而对坐标原点的消解让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无足轻重而事物本身的面貌得以足够凸显,这是一种现象学手法的使用。事物的现象或者通俗的说是本质被放大,占据了整个作品,然而这种孤立的本质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完全的被艺术家剔除,它不存在于视频本身中,而是要经过视频观看者的组织与重建,而这种组织与重建也是多向的,不唯一的,乃至是随机的,因为重建的坐标是由观看者自由选定的,作者唯一做的就是在叙述一个房间中东西的本来面目。昂罗的创作手法显然受到了先锋派文学的启发,先锋派文学的小说作品将叙事这个小说表达的基本方式其本身作为一种审美,而昂罗的这件作品则将视觉影像这个影像作品表达方式本身作为审美来表现,其他的东西似乎全然不在,观者所感受到的除影像本身外的东西都不是作者给予的而是在观者心中源发的。

《天气非常好》与《马拉松人生》所呈现给观者的则并不是这种影像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叙述语言的真实,作者追求的是叙述语言真实性的最大化,然而可想而知的是这种极端做法的结果将是一切主观的因素都被剔除,而被叙述的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成为作者关注的焦点与唯一的表现对象。事物依然是一种现象,然而比之于昂罗等人的第二类作品却多了一层语言的转译,尽管如此,这种语言的真实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马拉松人生》中,作者用几乎毫无感情色彩的话语讲述这童年糗事、青年彷徨、中年危机与老年孤独,没有评论没有描写,只有叙述、奔跑和喘息。奔跑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奔跑到最后人会疲惫,就像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人会疲惫一样,他跑不下去了,他的生命似乎也该有了一个了结。然而奔跑似乎也没什么实在的意义,奔跑的存在又似乎只是为了构成一个影像罢了,否则就没有了画面而只余话语,那么视频的物质基础就没有了罢。在这幅作品中,语言并不是主体,语言叙述的事件才是主体,而且是绝对的主体,这种主体具有异乎强烈的排他性,乃至除了事件本身的情节,其他一切附加于事件之上的东西都被统统剥离,艺术家作为叙事者的身份被重点强调了出来。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马拉松人生》与昂罗的作品取得了一致,昂罗用影像来记录真实,《马拉松人生》用语言来传达真实并用影像来完成这种转译,没有什么象征,只有那种本来的真实存在。在《天气非常好》中,无意义的话语同样是真实的、本质的、现象的,但是它所反映出的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生活趣味等的引申内涵无疑是观者赋予的,艺术家只是在叙述着,更准确的说是复述着人的语言而已,从这个方面上讲,《马拉松人生》与《天气非常好》确实具有某种深层次的区别,《马拉松人生》中语言是一种叙述真实的工具,而在《天气非常好》中,语言就是真实的本身。

可以说,展览中绝大部分作品的作者的确坚持着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伟大的个人立场,这种立场就像《信用》中那些彩色的塑料袋一样坚决,如同孩子们要求政府还给他们一片嬉戏的场地一样,艺术家用自己的坚持为叙述本身争取了生存的空间,从而寻找着还原真实、传达真实的手段。我认为,单纯依靠感官的刺激来促使人冥想的形式是比较低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绘画之类的艺术并不具有很多评论家所吹捧的很高的那种境界,因为较之于哲学、数学等等抽象的思考,靠感官刺激来传递思想的艺术显然不如他们高级,不如他们更接近人灵魂高点。但是,那些对真实做如实展现的艺术反而容易逃脱这样的桎梏,而在另一条道路上攀登到灵魂的巅峰,因为根据歌德的观点,现象是真实的,而人的理性会对现象的描述、组织、重建乃至歪曲。的确,一切抽象的推理只不过是跨过了已知来求得未知,但是这种未知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验的,因为推理本身是否正确就是不可验的。那些反映真实、传达真实的艺术恰恰只是忠实的反映着真实,他们正在试图告诉我们真实的灵魂就是这个样子,而不必去做无谓的推理和演绎,因此就避免了那看似合理的谬误。从这个角度上说,叙事性的艺术具有这超乎于人们想象的潜力,跟接近了事物的本质。而艺术家作为叙事者的探索也会在追求事物真实的本质上走的更远。

第二篇:《艺术家》观后感(本站推荐)

《艺术家》观后感

电影安排最巧妙的还是对声音的处理。《艺术家》采取默片手法,除了背景音乐并无他音效。但当默片明星乔治看不明影史的发展趋势落得末路潦倒时,苦闷中发梦,竟然声效突现,钟声、铃声、车声、人声、狗叫声,可就是没有乔治自己的声音。乔治与妻子不合,所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乔治不肯同她讲话——这里“讲话”是个明显的双关语,一方面指明面上乔治冷落妻子不与其交流,另一方面则暗喻他拒绝拍摄有声电影的事业选择。后来乔治寻死,以字幕插入的一声巨响既推进故事进程,又跟观众抖了个不大不小的包袱,下面的段落水到渠成。这些与声音/声效有关的片段使声音脱离了一般电影的约定俗成,从一个理所当然的技术要素飞跃成为电影故事的重要角色之一,人围绕声音所作出的判断与电影工业所作出的选择彼此映照,最终不是声音为电影服务,倒是视效跟表演形式为声音的出现锦上添花了。

除了对声音效果的巧妙运用,《艺术家》对视觉效果的不吝开发也极为娴熟。乔治独自看电影,投在屏幕上的影子弃他而去,这小花招虽耍得老套,但用在该情该景却正贴切。乔治在片场遇见佩皮,第一次二人隔着布景斗舞,一里一外,一个俏皮一个大方,性格特色立现;第二次则一个下楼一个上楼,双方地位心态的变化被斜切画面的楼梯表现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没有声音,视觉艺术的功用才更为重要,才必须调动一切画面要素与表演要素,充分渗透剧情,激发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将电影技术元素与电影故事表现紧密结合是《艺术家》区别于《雨果》的成功之处。无论是视觉效果、表演桥段还是声音元素,一切都融入《艺术家》的情节发展,彼此相互促进。技术为电影故事提供亮点与依托,故事则为技术要素提供方向与目标。在此之上,再加入一点爱情,一些怀旧的温柔,和很多自默片时代沿袭而来的幽默,一场声影传奇就此诞生,想不讨好莱坞电影工会大众的喜爱都难。

另外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扮演乔治的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我没看过杜雅尔丹的其他作品,可大屏幕上他留着两撇小胡子灿然一笑的滑稽样子真吸引人。说实话乔治这个角色很不好演,尤其前半场他春风得意自信十足的戏,自负太过容易显得“二”,招人反感;而表现不足又不吻合他大明星的身份,会与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产生断层。杜雅尔丹的自负有种“很傻很天真”的可爱劲在其中,十分难得。不管是乔治与佩皮眉目传情还是穷途潦倒的悲苦自怜,他都把握得真挚诚恳,表情与肢体状态松弛自然,不做作,也不发力过猛。除了最后一场的舞技不尽如人意之外,这一年还真难有能与他相媲美的最佳男主角了。

至于《艺术家》究竟算不算一部真正的默片,我觉得这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电影的发展是与电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纯粹出于致敬的目的故意历史倒退避而不用现时的摄影技术、机位安排、剪辑手段和音效,除了表达怀念之意外对作品的完整性并没多大意义。《艺术家》所采取的默片时代流行片头、黑白色彩与无声手法,都与剧情发展相辅相成。在这基础上运用超越默片的技术元素,反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怀旧但不守旧,这是《艺术家》的最聪明之处。

高一(4)班

彭元 12号

第三篇:活者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听老师说电影的名字,就感到是一部纵观人生的电影,怀着虚怀若谷的心,虔诚的观看影片。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0年代的中国才刚刚赶走侵略者,爆发了内战。是我国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而这部电影就是代。4说明中国这三十年的社会问题。这三十年中国发生了抗战、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

影片看着很揪心,更多的是无奈,对当时人们的无奈。活着就是忍受。个人和家庭无奈的命运,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通过福贵的一生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体现。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而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忍受。所有的主人公都为了活着忍受个困难痛苦的煎熬,甚至违背个人的意愿,随着社会而改变,只求自己能够活下来。这似乎就应了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活!不管事情怎么发展,境遇如何坎坷,都要忍着,等待春天的到来!福贵在龙二被枪毙时湿了裤子跑回家和家珍说:如果房产还是咱们家的,那受那五枪的人就是我。这急切而真实的话反映了福贵想活着的希望,不论家庭是否破败,不论遭遇什么困难。镇长说区长春生现在是反革命,让福贵与春生划清界限,福贵变立即改变了态度迎合镇长,答应一定与春生保持距离。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只有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整部影片中除了福贵最悲情默默忍受的人物我认为是凤霞,她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只能默默忍受承担这一切,最后还因为产后大出血离开了这个世界。是她的错么?不是,这能说这是命运,无法改变的命运。年幼见证祖上家业被父亲败光,父亲的觉醒、改头换面,再次的跟随妈妈从虽不锦衣玉食但也丰衣足食的姥爷家回到破败不堪的父亲的栖息地。这时候的凤霞大概还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憧憬着将来慢慢会变美好的生活。也许是福贵的罪过,却要女儿来承受。凤霞懂事地以幼小身躯拖着几乎与之等高的开水瓶。美好的少女时代,被邻家小孩无情的嘲弄的石子而击得粉碎,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弟弟为凤霞复仇的举动,被她看在眼里,爸爸在那个不得不诚惶诚恐的年代对弟弟的迁怒,被她疼在心里,可她就是没法吐出一个字,屋内家庭的纠纷方休,凤霞默默地端着一个大碟走进来,先一碗面给母亲,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给父亲,然后一碗,还没有,先从旁拿了一支小凳,有庆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里了,凤霞怜爱地摸摸弟弟的头,最后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需要这样忍辱负重,在外受着别人的欺凌,在家又须调节不合的气氛,还要暗中付出本应接受爱的心灵。

。余华在原著的序中说: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张艺谋的《活着》是一部经典的影片,它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命运也表现了苦难的题材同时侧面反应了宏大的社会背景。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奈的,人类如同被操纵的玩偶,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一个人该如何去做呢?电影《活着》所给的答案极为简单明了,正如影名所示的那样,活着。人应该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第四篇:《一线之间》观后感

廉洁在我心,廉风伴我行!

——观看《一线之间》微电影有感

廉是一株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它总是洁净高 雅。廉是一簇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它傲然处世。

廉是一棵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她搏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韧。打开电脑,《一线之间》这部微电影虽然只有15分钟,但却令我久久回味,无限感慨。

这是一部关于廉政的微电影,电影里美丽的姑苏风光让人神往,内容更是带给人们很多震撼:刘东川经营着一支足球强队——东川队,已功成名就的他却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危机——公司面临破产。他因此心情十分低落,此时妻子因他对自己的忽视又提出了离婚,这让原本苦恼的他雪上加霜,更受打击。这时对手兴业队的张总约他谈判,只要他在比赛中放水,就帮他渡过公司资金缺陷的难关。刘东川思虑再三向自己的队员提出放水的要求,结果遭到守门员周毅的拒绝,也让自己的女儿刘小菲与他的朋友们对他失望透顶„„

“输与赢,一线之间;对与错,一念之间”站在道德的底线上和身边亲人的劝说下,他最终选择了诚信,这艰难而清廉的选择,最终导致他资金困难,一手打造的公司面临破产。但在这危难时刻,朋友给予了他帮助,妻子也因他的选择而留在他身边鼓励他,女儿也对他刮目相看,守门员周毅更是把他当成了榜样。公司一天天繁荣昌盛,他“一线之间”廉洁的选择,带给了他和球队走向美好辉煌的明天!

“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似梅花不畏寒”,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需要,正气永远是人民的期盼。翻开历史的画卷,凡是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总是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北宋时代的包拯,刚正清廉,百姓称其为“包青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有着清正廉洁的品质,有一个下级官员去拜访总理。到了总理家时,总理正在吃饭。因为没什么大事,总理就让他先坐一会。那官员坐在离餐桌不远的客椅,他随意瞄一下餐桌,想看看高高在上的总理午餐都吃些什么——一碗白粥、两碟咸菜!那官员惊讶之余,有深受感动。堂堂一个国家总理,竟是如此节省。总理看到他的表情,笑笑说:国家尚处困难时期,不可铺张浪费!正因为周总理的廉洁,总是为老百姓着想,因此他成为了人们爱戴的对象。

有人说,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为人们送上一丝绿意;有人说,廉洁是一盏灯,在黑暗冰冷的夜晚,为人们添上一份光明;廉洁更是一面镜子,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抵得住诱惑,撑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从此时此刻起,抛弃虚荣心勤奋学习,不比吃穿、不比家庭,要比就比学习,比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方神圣的净土中播下廉洁的种子,长大后挑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抢骗,多一次路不拾遗,少一次贪赃枉法;多一份处事的坦然,少一份无谓的执着,多一份真诚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无礼,让廉洁之花处处盛开!

第五篇:王维审:成为叙事者

王维审:成为“叙事者”

原载《师道》2015年7-8期合刊

王维审说,“我注定成不了名师,至少成不了行政意义上的名师”。稍作停顿,他讲了自己在体制下成长的三个“硬伤”。

一是普通话很“普通”。王维审出生在农村,小学读的是村小,初中读的是联中,都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简单的村办学校。贫瘠的起始教育,让他的普通话十分“普通”。再加上他本就内向、不善言辞的性格,这对以表达为主的教师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硬伤。特别是在各级讲课比赛中,这个“硬伤”就显得格外扎眼。

二是职业起点很低。1991年,因为生活原因,他不得不放弃了即将到来的高考,到一所农村初中做了一名临时代课教师。两年后,因为不堪忍受“临时工”身份带来的种种卑微和别人鄙视的眼神,他一边教学一边自学又重新参加了高考,目的很简单——成为公办教师。1995年,师范专科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心中学。公办教师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教师职业生涯的春天。新教师报到那天,他被安排到校办工厂当工人,和一群农村老太太干起了洗刷废旧编织袋的工作。再后来,校办工厂破产,他又被“充军发配”到中心校下辖的一所偏远联中,成了一所无学生可教的“空壳学校”的闲人。“从一开始,我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当我终于有机会回到中心校正儿八经当老师时,那些和我一起毕业的同事大都已经调到了城里的学校,或者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说到这里,王维审的眼里掠过一丝遗憾。我猜测,这份遗憾是为了那些被人为浪费的美好岁月。

三是专业极度不“对口”。为了能够站上讲台、争取到教课的机会,多年来被“搁置不用”的王维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学校近乎苛刻的条件:接手一个因班主任被学生殴打而无人敢接的班级,当班主任,教数学。令王维审没有想到的是,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的他,在教了初中数学后,让他在体制内的成长又多了一道“硬伤”。“在我们这里,中学教师在评选教学骨干、名师时,所教的学科要与所学的专业一致,或者相近,而我却是截然相反的大文大理。”对此,王维审已经很“看得开”——已经教了十几年数学,也不可能再换回去。

显然,在体制内,王维审并不具备“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他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草根成长之路,这也正是我要写他的原因:给更多像王维审一样,成长环境相对恶劣,少有机会获得行政认可的普通教师,以成长的启迪和借鉴。

故事的力量

王维审接手的那个班级是初二(5)班。因为班级管理混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纷纷转学或调班,只剩下42个学生,比正常班级少了20多人。但赫赫有名的“精英”们却一个都没少:因爬墙逃学而被综治办抓住的女生,因打架斗殴而频频接受派出所调查的男孩,因泼辣能战而“威慑”全校的“大姐大”„„ 极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学校站住脚的王维审,选择了用“武力”来管理班级。但是,已经见惯了各种各样“大风浪”的这些学生,却让他一次次败下阵来。

轩,那个与前任班主任发生冲突的男生,再次与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争吵起来。当王维审被其他学生叫到教室时,轩和老师之间已经到了快要动手的地步。王维审费尽力气把他拉扯出教室,打算对其进行“武力”教育。但是,人高马大的轩却瞪着眼睛说:“就你这小身子骨,别打算和我打架,你不是我的对手。”无奈,身材瘦小的王维审只好放弃“战斗”,心有不甘地对轩进行了彻底“调查”。原来,轩是一个读完初三又从初一复读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差,只是他刚到这个班里的时候,经常被其他男生嘲笑是个“留级生”。自卑和抗拒,让他凭着一米八的身高和浑身的肌肉把他们一个个“征服”,他成了班里的“老大”,打败对手成了他的唯一追求。颇有感触的王维审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是你的“对手”》,表达了对轩的理解:“我真的不是你的‘对手’,不是和你打架的‘对手’。你真正的对手是你自己,你得打败你内心里的自卑,然后去寻找你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篇文章在杂志发表后,王维审“很不小心”地把杂志落在了轩的课桌上。轩在还杂志的时候,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说:“老师!嘿嘿!”一个“嘿嘿”,让王维审找到了教育的感觉。从此以后,王维审坚持每天把班里发生的小事写出来,后面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想法,有的公开张贴在班级宣传栏,有的单独拿给当事人读。没想到,一个个的小故事让这些曾经无比“坚硬”的孩子慢慢变得柔软起来,班里剑拔弩张的气氛一点点消失。有一些学生,也开始跟着老师写故事。后来,王维审在班里提出了“把我写给你看”故事漂流活动,让学生在记录故事中把自己敞开,一点点学会了理解、宽容和努力。

就是这个当年的“包袱”班级,在两年后的中考中取得了令领导“惊诧”的成绩。在全年级26个班级中,中考指标考核居年级第3名,仅次于两个特殊的“贵族班级”。在中考表彰会上,领导让王维审谈一谈自己的法宝,王维审当时的发言稿题目就是《故事的力量》。在王维审看来,教育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孩子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然后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而这,绝对不是苛刻严厉的规章制度所能够实现的,那些娴熟的兵法、策略和技术也未必能够做得到。这种师生间相互成全,需要一种柔软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只能源自那些温暖的、打动人内心的故事。

叙事的意义

“把我写给你看”故事漂流活动,成了王维审的班级管理法宝。撰写班级里的故事,也成了他教育生活里最重要的内容。直到有一天,他才知道,他的教育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那么简单。

十多年前的一天,王维审接到了《人民教育》杂志的用稿通知,除了告知有一篇文章将要发表在下一期杂志外,编辑还手写了一句话:“你的教育叙事很有研究意义,希望你能够坚持写下去。”由此,王维审才知道自己一直坚持写的故事还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教育叙事,并且这是一种教育研究形式。也正因此,王维审更加坚定了通过叙事教育学生、成长自己的决心,也开始了他的教育叙事专业写作和研究。

王维审说,他的教育叙事写作之路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问题化写作,属于“遇到什么写什么”的自然状态,是一个把极易疏忽但有价值的微小事件问题化的过程。这种问题化写作,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教师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帮助教师养成了自我发现、自我批判和自我修正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的需要,让教育成为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和利益支撑的自觉行动。“当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成了写作的素材,都成了研究的内容,教育就成了一份其乐无穷的趣事。工作二十年,我有十四年的时间在最偏远的农村工作,教育行政的光环很少能够照耀到我的身上。但是,我对教育却有着一种不竭的激情,这份激情就源于我的问题化写作。”王维审边说边拿起一份报纸,指着对他整版报道中的一句话,轻轻敲了几下。我拿起报纸,读到了他所指的那段话:当教育成为一种内心的需要,有掌声我会行走,没有掌声我亦会行走。

二是专题化写作,就是在某一个阶段,集中精力对某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专题化”的反思性写作。这种聚焦于一点的持续写作,足以让人把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容易在教育的混沌中找出一条清晰的路径。2012年,王维审到一所学校支教,遇到了一个“难缠”的问题学生。半年的时间里,王维审为她撰写了70多篇教育叙事,不仅和这个学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也慢慢找到了学生的“软肋”,最终这个“难缠”的学生成了音乐方面难得的人才。而王维审也在这样细致的研究中,对问题学生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理解。,近年来,王维审在多家杂志开设了教育叙事专栏,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专栏文章全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连载”,就连在教育报刊上开辟的“教师成长信箱”也尽可能把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解答。“这样的写作,无论是对自己还是读者,都更具有成长价值。”这是王维审的心得,也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三是主题化写作,就是教师从研究的高度审视自己某一方面的实践,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内进行“主题化”的系统性写作,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多年前,王维审就曾经对自己的叙事写作进行过主题化提升,把自己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写成了《教育叙事理论与写作》。这本书的出版,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成功的感觉,“可能是太过于理论,销量不是很理想”。这也成了他的一个心结,轻易不敢再作写书的决心。直到去年,他才开始把自己近二十年的文字再次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觉者为师”系列书系,三本系列书的第一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即将正式发行,其余两本也已经列入出版计划。

十几年来,王维审撰写了700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其中有1000余篇在各级教育报刊发表。当我对他的“写作成就”表示祝贺时,他很郑重地说:“教育叙事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而在于它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影响了多少、改变了多少”。

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

王维审至今不是特级教师,却经常受邀给特级教师培训班讲课;至今没有参加过“国培”培训的他,却时时受聘为“国培”授课教师。我问他,你给这些名师、特级们讲什么?讲你的教育叙事写作吗?他哈哈大笑说,当然不是!我讲我的“叙事教育”。

今年五月,电视台一档专门报道各行业“风云人物”的栏目,以《师说》为题对他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电视访谈。当主持人问他“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荣誉”时,他说:“在多年以后,如果我的学生能够时常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点滴细节,如果这些已经对他当下的行为方式和人生际遇产生了影响,并与他的生命成长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就是我最大的职业荣耀”。事实上,二十年的教师生涯和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他一直在做的就是通过“叙事教育”,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值得回忆的细节”。而他的“叙事教育”理念则来源于他的“教育叙事”。

长期的叙事写作,让王维审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可以从周围老师的满腹牢骚中,感悟到《教育不能苛求》;可以从与已毕业学生的一次偶遇,开始思考《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可以从一次学生的告状行为,反思并告诫老师们《不做“找茬儿”的教育》;可以从朋友孩子的厌学行为中,敏锐地警觉《孩子们有被记住的权力》;可以从办公室里养殖的一盆盆栽中,意识到应该给学生《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可以在师德报告会上一个不和谐的细节里,追问教师们《太阳底下的光辉去哪儿了》;可以在众人感慨学校德育苍白无力时,振臂呐喊《学校德育可以大有作为》(以上均为王维审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反思中,他慢慢建构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叙事教育。

从2005年起,他开始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叙事德育”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班级叙事”和“叙事班会”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策略。在他的班会上,没有枯燥的大道理,没有紧箍咒般的说教,一个个清浅而深刻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他讲早恋,选用了网络上流行的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随着故事的情节发展,学生一次次感悟“爱情是什么”。整节课,王维审并没有告诉学生“早恋的危害”,学生却在故事中明白了“爱情需要时间的许可”这一深刻的道理。

2010年,王维审主持学校德育工作后,对个人前期的“叙事德育”策略进行了梳理、规范和提升,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德育模式: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个体叙事为根本,引导师生和家长一起撰写自己经历的故事,在回顾与反思中让“自我德育”入脑入心;以叙事主题班会、故事沙龙等集体叙事活动为主阵地,通过重要他人的专业引领,在学生心中烙上深刻印痕,实现外力德育的无伤害、优雅化;以心灵述说、故事撰写、影视浸润、读写绘本等德育叙事载体为手段,让德育活动真实到可以任意触及,德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随着王维审的“粉丝”越来越多,他每天都会接到青年教师请求“指教”的邮件和信息。王维审意识到,这些年轻教师一定是遇到了自己当年那样的“苦闷彷徨”,因为感同身受,他对每一封来信都尽可能回复。2013年,王维审调入区教体局工作。当他深入到区里的学校调研时,他发现很多像他一样缺少成长机会和平台的教师,正一点点走向职业倦怠的边缘。他觉得,自己必须全力以赴帮助他们。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以自己前些年组织教师读写社、读书会为基础,成立“叙事者”教师成长联盟,吸引更多愿意成长的教师走到叙事教育的道路上来。现在的“叙事者”教师成长联盟,已经聚集了大批全国各地的“叙事者”,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叙事,一起成长。

王维审的网名叫“百分百草根”,已经颇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他,也始终自称“草根教师”。对此,我有些不理解,在这个流行自诩头衔的年代里,他为什么对“草根”情有独钟。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个性签名:是根,就有青草漫坡的心。

愿越来越多的草根教师,像王维审一样成为教育的“叙事者”,并永葆“青草漫坡的心”。

下载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 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 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空之旅观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时空大冒险观后感 我们的星球虽然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颗渺小的行星,但是她却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球。由于其与太阳距离适当提供了地球源源不断能源补给和恰好的质量体积比为地......

    《正者无敌》观后感

    粉身碎骨皆不怕,无敌正气留人间 ------《正者无敌》观后感 和平小学三(3)班张翼天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正者无敌》这个电视剧,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冯天魁是个聪明、勇敢、爱国的大英......

    师者如是观后感

    师者如是观后感 师者如是观后感1 新学期的第一课,受益匪浅,也感慨良多,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段话“教师不仅是职业,也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责任,也不仅是坚守,更......

    《正者无敌》观后感= =

    《正者无敌》观后感俗话说,邪不胜正,正义永远是胜利的。《正者无敌》这一部电视剧 就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这句话。 《正者无敌》中冯天魁正是川军永州守备司令兼66师师长,作为兵......

    《正者无敌》观后感

    由陈宝国主演的36集电视连续剧《正者无敌》一口气看完了,悲壮!冯天魁,一名四川的爱国将领,在国难当头带领川军,勇敢地走出四川,经过大半年的时间,转辗大半个中国,在抗日最前线,英勇杀......

    同学之间叙事作文[大全五篇]

    同学之间叙事作文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

    浅析电影《美丽人生》的叙事时空(最终5篇)

    浅析电影《美丽人生》的叙事时空 《美丽人生》是意大利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意大利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作品。它以法西斯迫害犹太人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作为特定的......

    论好莱坞电影《艺术家》艺术风格之观后感

    论好莱坞电影《艺术家》艺术风格之观后感 奥斯卡历史上只有两部默片获“最佳影片”奖,一部是1927年的《翼》,即奥斯卡的第一部最佳影片,第二部就是《艺术家》。这是一部关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