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全国各地新出版在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达到400多种。比较出名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少年中国》、《觉醒》、《湘江评论》等。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年7月,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等人组织了“觉悟社”。当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编辑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逐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于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在这次大革命的过程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犯了“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妥协性、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国民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仅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3.7万多人。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
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式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1928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左”倾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损失殆尽。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并着重总结了建军党以来,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制订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方针,建立了国民党在内的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我党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政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致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的4万多人,发展到121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在武装斗争总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内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仅仅经过3年多的英勇奋战,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我们党发展为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执政党。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反对教条主义和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独立自主。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
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必然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向政治斗争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
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
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
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
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
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象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
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根本性质,即革命对象相同,基本动力相同。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第一枪: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依靠人民群众。
2、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3、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任务的变化。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一、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
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要点是:
1、长期共存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一是历史的,二是现实的。我国仍将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2、互相监督是极其有必要而且十分有益的。
三、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由周恩来提出的。又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1、中国共产党是在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在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民族革命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2、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在长期的、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3、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反帝反封建→失败→需要新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外部:19~20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来到中国
内部:
1、工人阶级壮大和发展(物质条件)
2、新文化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思想条件)
3、出现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
●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来自于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
a、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 b、对中国国情的把握c、反对教条主义 d、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
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独立自主。
●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
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人民贫困,不自由:中国人民经济贫困,政治上不自由。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辛亥革命: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2、建立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3、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4、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A、1、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B、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
1、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2、必然性----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
向政治斗争发展。C、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2、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
3、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A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C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D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E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A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B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C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
根源。D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E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F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G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H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I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J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K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L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2、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A根本性质,既革命对象相同。B革命的基本动力相同。
2、A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B、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
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具体形式: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地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反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中国共产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
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具有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双重含义。
●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二没收、一保护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知识点:
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2月会议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没收官僚资本,包涵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民族的”指在内容上反帝,形式上带有中华民族特性,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科学的”强调的是文化的科学内容。
“大众的”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
2、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知识点: 第一枪: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总方针。
3、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人民军队的建设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依靠人民群众。
2、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
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
性所决定。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
利益的体现。
3、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马克思主义,而现在在监狱学又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很多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都有误区,如:“过时论”、“无用论”,认为马克地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那时代的变化,因而都认为已经过时无用,其实则不然。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年代的还有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他再197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介的挽歌》(的文章,抨击马克思的所谓经济还原论或“生产力论”,开始发展他的媒介理论的。还有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这些看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名人”。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而根据老师的上课所说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关于经济的不免会出现财富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都是马克思产生的经济时代背景。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经济组织的急剧增加,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国际信贷经济得到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日趋灵活,非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市场和消费模式的指数不断增长,社会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扩展,新价值体系开始创立并得到实际运用。但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能够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只有在当今时代再更深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第二,新技术的出现:这算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科学背景,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新技术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早工业革命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政治:即社会贫富分化与矛盾,而解决贫富差距是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议题,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也是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在于一部分社会成员占有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剩余劳动。其根源在于占有剩余劳动的一方,首先占有了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因此,马克思说:“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个是出自于《哥达纲领批判》。不过贫富差距如果过大,人的公平偏好就会起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倾向于采用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在课堂上老师还说到了一些其他的学术学者,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以及亚当斯密康德等等。这些学者的理论也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许多内容:包括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对斯密斯的启蒙经济学得评论。还有现象界所说的“为理性划定界限”和物质体支持的“为信仰留下地盘”。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
刑事司法学院
监狱学1121班:孙斌
22号
第五篇:聚合支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未来
聚合支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
支付市场的多样化导致了未来支付市场的进一步分化,其特征旧年是绝对破碎化。因此,不可能是“单一主导”,而是各群体之间争夺霸权的多元化局面。这为总支付留出了生存空间。对于现在普遍应用的聚合支付,要想了解聚合支付的市场走向,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聚合支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从而根据这个趋势对聚合支付产品做进一步的了解。
聚合支付”产生的时代背景(转载)
咸丰年间,乔致庸最初是个从事商品贸易的商人,却因为发现大宗交易中的金融服务缺失,使得原本利润丰厚生意,因为没有金融服务的原因,不仅风险很大,且效益与效率呈现双低局面。所以,想借“票号”这个新生的金融机构,解决大宗交易中的金融服务需求,由此拉开乔家进入金融服务业的序幕,也给世人留下了“乔家大院”的故事。
今天,我们和数科宝一起尝试从未来的角度,去回顾“乔家大院”所处的时代,看金融服务在短短160年间,曾经有哪些角色留下过痕迹。
农业社会中的自然经济,核心命题是粮食安全,也就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生存安全受制于气候与社会稳定两个因素。从历史上来看,气候灾害与暴力一直都是主旋律。这种以自给自足为安全模式的自然经济,生产要素与产出物的大规模流通,并非经济中的主流,因为大部分产出物都被生产地人口消化了。
即便相对小的产出物流通,也促成了金融服务的大规模诞生。尤其贸易丰厚的利润使得商人们趋之若鹜,间接导致金融服务组织应市场需求而生。但是,这种金融服务,还是服务于交换为主,始终围绕着“食”、“衣”人类生存领域开展。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到来,热能被开发出来后,解决了无机动力问题,社会组织进行了重组,出现了新的关系与阶级,农夫变成了工人,乡亲变成了工友。社会化分工与集约生产模式,使得工业社会的变化节奏加快,在资本收益的驱动下,开始满足人类生存安全需求之外的欲望,生产更多满足人类基于舒适需求的商品。
人们的消费行为也产生巨大的变化,从吃饱到吃好,从穿暖到穿美。新的行为产生了新的市场,票号这类农业社会的金融服务组织,也随着时代结束而消亡,继而崛起了银行、保险、卡组织这类新的工业社会金融服务组织。相对于农业社会而言的陌生,我们这辈人,生命周期的大部分都是在工业社会中度过的,所以对工业社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从蒲扇到电扇,再到空调,仅仅舒适环境需求的背后,是一个规模万亿美金的市场。而财富的积累,使得金融服务组织也随之崛起,家庭的存款规模背后,服务者顺着资本的味道跟随而来。围绕着财富的诞生与发展,大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组织诞生了,并逐渐成生活中缺的部当下,处工业期,互会的早有非常重性
为人们不可或分。社会正社会末联网社期,时代强的双格,既有会商品工业社经济的固有思维,又有丢弃与鄙视过去的互联网思想爆炸。社会分工颗粒化,涌现了大量新组织、新职业、新岗位,造成了“新老竞合”现状,新老事物并存,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向上发展或向下
滑落,发展中的新事物,希望踩着老事物的台阶,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老事物则拉着新事物的尾巴,希望慢一点退出历史舞台,二者“各怀鬼胎”,又不得不有所合作。这种清浊相互激荡的时代交界点上,作为新生事物中的一员,数科宝等聚合支付服务企业这类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的出现,并不是什么新故事,最多就是个新演员。聚合支付服务的诞生,如同乔致庸发现商机时的决然而去一样,是后人眼中的往事。聚合支付的未来
笔者曾经有个观点,认为由于社会关系的改变,农业与工业社会里占主流的“二者关系”会有一部分让位于“三者关系”。
“二者关系”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中的主要关系,买卖、典当、雇佣等等,都属于“二者关系”。而互联网社会是关系经济,所有优秀的组织都是“获得更多持续且有价值的关系”的成功者。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二者关系”已经难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大量的老“媒介”未衰,而新“媒介”又起,即便老“媒介”死了,因为需求存在,新“媒介”又会崛起。这个观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房屋交易与租赁市场的兴起。在这个条件下,二手房与租赁中介应需求而生,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和项目,都想去干掉二手房与租赁中介,认为能因此提高效率,并减少支付给中介的服务费用,间接实现效益。
实际上,我们发现由于“二者关系”之间存在“囚徒困境”,交易效率并未因此提高。想说明的是,“三者关系”并不代表着效率一定会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间接提高效益。聚合支付在多个组织间,与商户和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形成多个“三者关系”,并由此把握“获得更多持续且有价值的关系”的机会。从长远来看,聚合支付行业的兴起,正是这种新型“三者关系”的兴起。看未来其实就是猜未来,因为看得到的未来都不是真正的未来。聚合支付服务的兴起,有时代使然,也有现实存在意义,但是,这一切不代表聚合支付服务会永远存在,任何事物的消亡与兴起都来自于变化,聚合支付因变化而生,未来是否因为无法适应变化而死,都只是聚合支付这个名词而已,需求与服务的本质,并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