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制定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全文
关于制定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公布 2010-12-08 14:25:00 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提要] 《建议》科学分析了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认为“十二五”时期首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郭金龙(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刘淇同志高度重视《建议》起草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市委常委会和专题会,深入讨论《建议》稿,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首都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重大思路;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代表、委员深入调研,分别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专题报告,为《建议》起草奠定了重要基础。《建议》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之前,征求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和部分市级老同志的意见,广泛听取了各区县委、市委各部委办、市政府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界代表的意见。可以说,《建议》是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的成果,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市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如下说明。
相关新闻:
考研数学临门一脚 四建议助你冲刺拔高
结合国企案件 高院提出建议
防范国有资产转入个人口袋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建议
信达国际:合生元股价上限有15.8%潜在升幅建议认购
《新股情报》信达建议认购合生元(01112)目标价13.9元
一、关于“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赢得国内外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发挥体制优势,依靠人民群众,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首都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认真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不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确立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任务,对首都长远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此同时,首都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正如《建议》指出的,这些巨大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首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标志着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建议》科学分析了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认为“十二五”时期首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北京奥运盛会的圆满成功极大地增强了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为首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学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首都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四是首都的功能定位、“四个服务”的工作特征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首都经济,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资源,提高了首都持续发展的能力;五是近年来首都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形成的浓厚发展氛围,为推动首都新的科学发展凝聚了心智,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动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极为复杂。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建议》指出了首都发展面临的难题:一是首都经济的总体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升级任务仍然艰巨;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面对新阶段首都发展的新形势,《建议》强调,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热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下大力气破解难题,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议》明确提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到“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这就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使首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精神,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大力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建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综合考虑北京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与发展趋势,《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等六个方面。这些目标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又与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着眼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增强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客观要求,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更加突出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三是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明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也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化细化留下充分空间。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建议》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就是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充分考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考虑了建设世界城市的长远需要,符合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关系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建议》从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今后五年,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北京”战略,推动首都经济率先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关村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期,中央有关部门又同意了新的先行先试政策,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要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切实发挥中关村引领带动、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体现了中关村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中关村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要加快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整合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实现途径就是搭建和运行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此,《建议》强调,要组建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型人才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服务、政策先行先试等五大平台建设。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用,健全产学研用合作、企业创新激励、科技与资本对接、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世界人才聚集高地,就是要广泛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实现创新驱动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要全面实施《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建设好中关村人才特区。要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落实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工程,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双向流动机制,为发挥人才优势,发挥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过多年努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任务仍然繁重。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5.5%,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一般地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是要深度调整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建议》指出,要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并对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和房地产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要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重点产业投资力度,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这是完善首都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实需要。《建议》着眼于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明确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建立辐射全国、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特别是要着力挖掘首都金融发展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巩固和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势,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增强商务中心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全力推动旅游业、会展业的跨越式大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新兴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发挥产业发展对人口、就业的引导作用。
二是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坚持高端发展方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巩固和提高实体经济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这是“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是全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首都农业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地位、作用和价值更加凸显。《建议》提出要加快转变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抓好“菜篮子”工程,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建议》在强调进一步加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进行了部署。需要说明的是,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涵盖了除首都功能核心区外的其他各区县。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区县的比较优势,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建议》在“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部分,明确提出要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这是发挥首都优势,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产业发展规律和演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实需要,符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市委十届五次全会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时期,在推动城镇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深化农村改革、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等方面,要迈出新的更大步伐,确保这一宏伟目标顺利实现。我着重说明四点。
一是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建议》对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重点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城乡结合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区,重点小城镇是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载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更多郊区农民成为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走出一条有首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这是拓展城市发展战略空间,促进中心城功能疏解,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的重要任务。《建议》提出,要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提升新城宜居宜业水平,形成与承载首都功能相配套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三是增强郊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今后五年,要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集体土地、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集体林权和农村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切实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四是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近年来,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但与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在下大气力改善硬件设施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建议》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首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议》对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五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需要强调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责任,还需要下更大气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未来五年,我市劳动力市场总体仍将供大于求,新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必须加强政策创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指导,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和更加充分就业,更加重视做好来京务工人员就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人群全覆盖。要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针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强调要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老有所养”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建设健康城市。这是“十二五”期间首都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要求我们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成为市民工作生活的健康乐园。要进一步加大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市民健康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广大市民成为“健康北京人”。
五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住有所居,是结合首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坚持房地产结构调整,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难度很大、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后五年,要切实履行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服务。
(二)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地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首次提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里重点说明四点。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必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彻到首都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议》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健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培育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推动力。
二是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我们努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要着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建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要通过重大项目带动、集聚区建设、投融资服务和企业培育,努力使传统优势领域和新兴文化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升,不断增强首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宝贵资源。面对当前存在的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矛盾,要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鼓励专家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三)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对首都社会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议》强调,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维护首都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全力加强社会建设。“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创新,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高。今后五年,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建设资源、创新投入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建立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依靠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建议》提出了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要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增强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确保首都安全稳定。这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责任。要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大力夯实综治维稳的基层基础,深入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矛盾排查化解,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首都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大局。“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团结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首都科学发展。要加快法治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强调,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一)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北京的城乡建设管理已经进入了由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的发展阶段。着眼于统筹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一是提高科学规划水平。针对人口、交通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难题,《建议》强调,要严格落实规划,认真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加快新城建设,切实承担起疏解中心城人口和教育、医疗、行政等功能的责任。要着眼于更好地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主动对接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增强北京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推进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交通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规划协调融合,完成内容完整、覆盖城乡、调控有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常住人口年均新增55万人,2009年底达到1755万人。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加大了资源能源保障、城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调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的要求,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努力实现人口总量的有序管理,优化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质。
三是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机动车由200万辆增加到460多万辆的过程中,基本维持了一定的交通保障能力。但现阶段机动车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设施建设还不适应。《建议》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继续坚持公交优先方针,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交通快速通勤网络,优化公共交通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体系。并对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强化交通管理、倡导文明交通理念等提出了要求。
四是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强调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加强首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明确属地责任,加强处理能力建设,建立源头减量、全封闭运输、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努力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和循环利用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议》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一是节约集约使用资源能源。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建议》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针对日益突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强调要切实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着力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同时,逐步深化水电气热等资源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考核指标也有所增加,我市“以退促降”空间越来越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急迫。《建议》准确把握节能减排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调要依靠科技、管理、经济等综合手段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今后五年,要继续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大气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恢复河道生态景观面貌,努力使首都环境更美好、城市更宜居。
六、关于“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等七个方面,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以下几点。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今后五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职能责任,推进审批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对于国有经济,要加快推进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民营经济,关键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特别是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首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议》提出,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分工链条高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演出和体育赛事在京举办,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北京。
四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做好对口支援,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任务,是首都的重要责任。《建议》强调,要推动与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全面纵深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区域综合发展实力。同时,要认真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提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定位,履行职责,承担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责任。
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来源:《北京日报》
第二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建议
调查与决策——《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会暨政研室内部建设交流会上 各市(州)对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建议》总第36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7期
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会暨政研室内部建设交流会上
各市(州)对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建议
11月底,在2009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会暨政研室内部建设交流会上,部分市(州)、2个区(县)政研室的参会代表根据会议要求,对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编制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科学指导今后的发展,对全省“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现将具体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思路
建议之一:规划要更加突出“以快为先”。四川属西部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是最大的实际。在“十二五”期间,应更加突出发展速度,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兼顾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议之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四个基本原则,以及“扩大内需、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等八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准确把握新的形势,提出符合四川省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建议之三:要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突出关系全省大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努力使政府的服务更到位,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强劲,社会保障的覆盖更广泛。同时,规划要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调整优化结构的关系;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十一五”评估与2020年衔接的关系。
二、关于区域发展
一要准确定位各市(州)的作用和地位。“十二五”规划,应当认真分析21个市(州)的特点、个性,并根据各市(州)不同的资源、产业和区位等情况,准确定位各市(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根据各市(州)的能源资源特色,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规模、功能进行科学布局和分工。
二要充实完善“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发展构想。“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发展布局是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在规划中应进一步明确“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的产业布局、配套政策,对“区块经济”的发展应明确具体的发展内容,避免“概念化”。
三要注重不同层次和不同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注重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是成渝经济区内不同主体的协调发展;二是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三是成都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圈内及圈与圈之间的协调发展;四是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五是沿铁路、公路、航空及内河航运主干线通道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要构建区域合作保障机制。一是强化区域规划编制。整合现有的相关区域发展机构,成立由省级主导的经济区推进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编制区域性空间规划、主持制定区域政策、提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负责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事项的规划和实施,并建立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工作进度督促和情况信息通报等调节机制;制定促进合作的优惠政策及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区域间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在相关立法中,加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划分,尽快制订和出台省级区域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
五要加大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争取将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体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促进和带动革命老区脱贫发展。
具体建议:一是将绵阳科技城建设规划纳入省“十二五”专项规划。二是争取将重庆、成都和西安关中经济圈联合起来形成的“西三角”经济圈在“十二五”规划中上升到国家层面。三是建立由省政府牵头参与的合作平台,推动川南经济区与云贵的合作。
三、关于产业布局
一要促进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要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坚持走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的路子。“十二五”规划要重点研究产业的合理布局,使各区域形成产业声誉,促进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潜力产业;要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强化工业园区功能,发展产业集群。
二要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十二五”规划,要针对产业结构趋同、空间结构失衡、功能结构冲突等问题,加强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的统筹,减少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一是通过优化三次产业的规模、速度和行业类型,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二是根据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发展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集约和有序。三是按照不同层次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实现不同区域功能互补和合理定位。
三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培育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应予以高度重视。
四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重大产业布局力度。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在国家立项,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城镇发展,促进充分就业。特别是要瞄准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配套布局延伸产业链,使欠发达地区产业与全省和大西部的产业联系更紧密、发展更协调。
具体建议:一是把川南经济区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沿江经济带(走廊)作为全省重要的产业区域布局来考虑,逐步推进省内化工、重装等产业布局重心向川南经济区转移。二是支持符合川南经济区沿江产业发展的园区建设。三是将南充顺庆潆华工业集中区、高坪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嘉陵城南工业集中区、南部经济开发区等规划为省级开发区。
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坚持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优先发展。要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重点要研究完善现有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包括建设快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要围绕建设出海大通道,加快连通与周边省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加速水运、航空建设,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等级,尽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发展现代化能源体系,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二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在坚持“优势优先、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缩短这些地区到出海口、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等节点的空间距离。特别是要将欠发达地区缺水城市的引渠工程、土地滩水库项目等一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具体建议:一是将“成自泸赤、乐自高速公路,绵遂内宜、乐自荣城际客运专线,小井沟水利工程,沱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并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或建成。二是在重特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上,争取将南充核电站、南绵铁路、成南达万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三是将广元建设成为四川连接西北、华中地区最主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川陕甘结合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四是支持绵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并将涪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大中型电站建设、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建设、绵阳电网建设以及天然气供应保障等纳入省重点项目建设规划。五是将自贡市“四川省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六是充分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加快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的建设。
五、关于开放合作
规划应当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要把加快我省开放开发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若干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产业基地。一是建议省上牵头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创建各类商务投资会、经济合作论坛等对外合作平台,增强区域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多区域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二是建议省上牵头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互动促进机制、协商对话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合作补偿机制等,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合作中的重大事宜,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建议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六、关于城市建设
具体建议:一是把泸州建成四川南向发展和东向开放的桥头堡、加强与云贵合作的先行城市。二是将自贡市“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三是打造川陕甘低碳经济发展区,把广元建成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市。
七、关于城乡统筹
要创新思路,深化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统一编制区域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八、关于扩权强县
应加大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加快发展。特别是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县级统筹统揽能力。
九、相关具体政策
1.财税政策: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县(区)新增税收,除按体制应上交中央部分外,其余全额补助县(区)。对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2.投资政策:对公益性及以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减少、取消市、县资金配套。支持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加大对天然气开发利用、水电、矿产、特色农业、旅游等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资金倾斜力度。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项目,在税收、土地方面给予差别政策。
3.金融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对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造,支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支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扩大对国有商业银行分行的授信规模、下放授信权限,建立有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支持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对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在“三查”尽职情况下形成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给予一定补贴。
4.土地政策:支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凡依法批准并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流转。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周转指标,以及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突破县、区界限,有偿流转,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由国家安排,省批准的项目、省级开发区用地指标,均由省上统筹解决。允许土地开发整治补充的耕地指标有偿转让,允许跨市之间实行占补平衡。
5.环保和资源政策:充分考虑全省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度调增环境总量控制指标。建立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发展的投入。加大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配留足够的用气指标。
6.产业政策:提高天然气开采、水电、金属矿石开采利用税收(国税)的地方留成,国家建立能源、资源补偿机制。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审批上,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下放用地、环评、水保的审批权限。在纺织、金属、煤炭开采利用等产业新布局上,多
纳入一些中央大型国有企业新项目、新基地的布局规划范围。下放金融机构更多的投融资审批权限,授予更多的信贷额度。在工业发展项目资金分配上,如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技术改造与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工业用电上把一些大企业、用电大户纳入直购电。
7.革命老区建设政策:把革命老区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启动革命老区建设连片开发试点。包括通过大规模地组织劳动力转移;中央对老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应比照民族地区的政策执行,增幅不低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老区的人均财力接近和达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所有中央和省投入到老区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取消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和资本金。同时由中央建立革命老区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8.对口帮扶政策:进一步加大东西合作的力度,加大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的力度。对参与帮扶的东部发达地区提出明确的帮扶目标和帮扶措施,按照帮扶省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贫困地区的扶持发展。特别是抓住灾后对口援建的历史机遇,研究和推进对口合作。争取中央支持,在对口援建工作结束后,推动援建省与受灾县开展三年或五年的对口合作,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体、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模式,支持受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胥树伦整理)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12-1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
据《北京晨报》报道 昨天(6月9日)上午,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市政协各个专委会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调研后提出建议,建议提高购置费税,加强汽车上牌管理,恢复并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实施差别化停车价格的地域范围,着手研究制定收取中心城区拥堵费或排污费、环境税政策等22项关系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
十二五建议 住房
房企提价需先行申报
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调研发现,目前住房市场总体情况是供应减少,需求旺盛,供求紧张,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对此委员提出建议,坚持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制的发展思路,本着“保障低端、支持中端、放开高端”的原则。政府发挥基本保障性作用,高端住宅由市场调节。同时可通过梯级征收住房保障基金等方式引导和调控市场,建立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实行提价报告制度,房地产企业确需提高销售价格的,需先行申报,并缴纳相关税收。新购买的政策性住房实行封闭运行,防止政策性住房资源流向商品住房市场。
区别对待外来需求,对于来京工作时间较长并对北京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地个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用于自住的,给予本地居民同等的税收、信贷优惠;对工作时间较长收入水平不高的外地个人以及来京创业的年轻大学生,可以纳入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
十二五建议 医疗
鼓励三级医院郊区办分院
关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委员建议,合理分布三级医院,积极引导医疗资源存量过剩地区的大型综合性医疗资源向存量不足的郊区县转移,鼓励大医院在这些地区办分院。在新城建设规划中将医疗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尽快在通州、大兴、顺义分别建设2-3个区域医疗中心。
十二五建议 收入
最低工资提至平均工资40%
对于部分企业一线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政协委员建议,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将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价格指数上涨联动的正常调整机制。将乡镇企业、非公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真实反映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减轻普通劳动者的税务负担,有效提高普通职工收入水平。调整税收征收对象,以家庭为个税征收主体,避免扣除简单化所造成的征税上的不公平,减轻税负。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落实与完善。
十二五建议 人口
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应该遏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调研报告指出,北京年均常住人口增长应控制在20万人左右。
加强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规划目标应由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规划对象应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为主转变。同时,加快制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注重与户籍改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合,以居住证作为享受流动人口承租公寓、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凭证。十二五建议 交通
执行按车位证上牌办法
城建环保委调研显示,北京机动车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的2.3倍。
委员建议,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路网建设同时,加快研究小轿车增长量的综合调控措施。提高购置费税,加强汽车上牌管理,恢复并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实施差别化停车价格的地域范围,着手研究制定收取中心城区拥堵费或排污费、环境税政策。
链接 调查报告
购房压力逐年增大
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房套均总价为92.5万元,2010年一季度升至229.9万元,按照首付三成、利率七折、期限30年的贷款条件,2006年一季度的月还款为3151元,2010年一季度为7830元。据统计局公布的家庭收入状况,以一个双职工家庭可支配收入全部用于还款,2006年一季度可支付平均房价的家庭数为37.7%,到2010年一季度不足20%。七成职工工资低于平均线
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政协提案委员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市七成以上的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线,其中三成以上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全市平均线50%以下。被调查单位中,一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仅为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47%。被调研企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为每月1000元-1800元(含加班、提成)不等,部分企业以我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固定工资定薪标准,而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为21.4%,与国际通常比例(40%至60%)有较大差距。职工扣除自缴保险部分,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为800元至1400元之间,再扣除食宿所剩无几。调查中,12.8%的职工反映,五年来未涨过工资。
第四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从国内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
——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三、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过去一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这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我们要准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这件大事。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统筹发展、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发挥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加强化学品环境管理。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进一步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清理和归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资源税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推进水价改革。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都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都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都要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经营。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一是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针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二是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三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要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和规范各种达标、评比、表彰以及论坛、庆典等活动,从经费上严加控制。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第五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省发展目标任务,就编制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浙江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浙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各省(区、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我省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全面实施和我省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等,为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也要看到,我省发展中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问题十分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转型升级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富民强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点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进“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提升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再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统筹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大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和谐发展。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4)“十二五”时期浙江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必须体现中央关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今后五年浙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大提升。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都市区龙头带动作用和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创业创新环境实现新突破。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各类开发区(园区)优化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再添新活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公众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完善有利于内需持续扩大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全面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关系,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不断扩大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消费。
(7)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源交通、城镇建设、防灾减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积极推进能有效增加就业和消费的项目建设。强化重大项目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
三、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标准农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储备、产销合作和市场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确保农产品安全。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
(9)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现代工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个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基础性工业,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若干个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大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深化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努力把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专业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行业垄断,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分工分业,发展服务外包,拓展新领域,培育新业态,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服务业,支持大中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总部基地,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1)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强化土地集约、环境保护,着力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加强资源整合,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扩容升级,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撤扩并,逐步向中心镇集中,不断提高开发区(园区)发展水平。
(12)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安全、融合的高速信息网。加强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和提升软件业,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公共联合征信网络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努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13)加快建设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支持都市区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支持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发展水平。
(14)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市)城市化水平。完善县域城镇布局,加强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推动人口和产业向“一城数镇”集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各地继续加强县城建设,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鼓励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全面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积极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为小城市。
(15)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完善村庄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拓展农民就业致富门路。
(16)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出台新一轮扶持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上浙江”。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和产业集聚。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山区、库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
(17)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积极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加强能源储运基地建设,形成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改造,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重点推进客运专线、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港口、机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推进交通物流业发展,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水利建设,积极推进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和农田灌溉体系改造,深化“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构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沿海防洪御潮、高标准城市防洪排涝和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加强病险水库和重要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预警体系,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充分发挥海港优良、海岛众多、海域辽阔的优势,以宁波—舟山港临近区域为核心区,以杭嘉绍、温台沿海地区及近岸海域为两翼,以推进重要海岛开发开放为重点,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海上浙江”。
(18)加快建设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全面实施舟山群岛综合开发,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支持舟山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岛。
(19)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围绕港航强省建设,加快构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信息支撑体系。进一步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拓展航运通道,推进海河联动、海铁联运,发展港口联盟,完善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加快建成集散并重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加快建设矿石、油品、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粮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液体化工、塑料、钢材等现期货业务,统筹规划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基地。加快培育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积极发展远洋运输,深化航运金融服务,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和信息支撑。
(20)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科技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优化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渔业,提升海水养殖,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努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21)加强海洋海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健全海洋海岛资源评估监查制度,切实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和海岛资源,完善海岛基础设施配套,把有条件的大中岛屿建设成为港口物流岛、清洁能源岛、国际旅游岛。
六、深化生态省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2)切实加强节能减排。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促进各项资源节约。扎实做好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重点做好国控、省控污染源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挥森林、湿地固碳抵排作用,促进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产品。
(24)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着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加大对江河源头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饮用水源、战略性水源的保护。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流域和重点水功能区启动水环境修复工程。积极开展土壤修复,重点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积极推进危险废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防控,提高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积极开展湿地、沿海滩涂、河流湖泊、重要海域生态修复。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加快建设“森林浙江”。加强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加强省际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立健全共防共治机制。
(25)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全面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建立省内森林代保机制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七、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26)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建立科技—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青山湖科技城等科创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全国一流科研院所,加大对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区。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激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建立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27)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学前教育上等级、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重点高校建设。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重视老年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改革育人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建设。
(28)建设人才强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海创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集聚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积极性。加强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比重。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破除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教育、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构筑文化发展新优势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三大体系”和“八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29)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党员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激励干部群众。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努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0)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管理运行机制,建成比较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场所免费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鼓励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精品。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一大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加强基础环境和产业要素建设,推动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影响、集聚效果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全面提升浙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九、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平安浙江”。
(3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法规、体制、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强化城乡社区建设,重视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完善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包案解决疑难信访制度,健全信访终结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把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改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增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和落实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33)促进创业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3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促进职工工资较快增长。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35)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推进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助学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36)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人口工作水平。围绕卫生强省建设,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形成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围绕体育强省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低生育率政策,加强残疾预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办好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
十、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37)深化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工作,扎实做好义乌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国家试点、湖州和丽水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工作,促进各领域各层面的体制创新。深化省直部门、市县(市、区)配套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各地各部门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提升试点经验,适时在全省推广。
(38)深化国有、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支持在浙央企加快发展。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国防科工、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不断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国有、民营、外资经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9)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健全滩涂围垦、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公开转让机制,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机制。加快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开展省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探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完善居民生活用水累进式阶梯加价和非居民用水超额加价制度。深化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
(40)深化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业务创新。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强做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社区银行。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支持省内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研究实施加大对农业和中小企业支持的措施。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积极拓展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加快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积极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
(41)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征地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积极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鼓励引导农民到中心镇及县城周边中心村建房落户,促进人口加快合理集聚。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保、住房和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农民工安居乐业。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4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公共权力透明规范运行,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审批审核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规范清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理顺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市一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整合公共资源等职能,完善省管县体制,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鼓励和支持相邻相近的县(市)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
(4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理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培育和建设文化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业务相近、产业关联的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大力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一批文化领军企业。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文化发展动力。
(44)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十一、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45)提高外贸外资发展水平。积极拓展外需,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营销网络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重要资源进口,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进口商品展示中心、贸易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商业储备。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推进招商选资,注重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国有、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推动内外资企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特殊监管区、出口基地、空港等在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
(46)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在境外投资建立营销网络、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经贸合作区,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开发境外能源资源。培育我省大型跨国公司,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服务。
(47)深化国内合作与交流。认真实施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加快推进“一核九带”建设,联手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务院新批准的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加注重省际边界县市发展,形成一批省际边界重镇。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和对口帮扶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浙台产业对接发展。加强国内引进工作。关心支持海外省外浙商发展,加强浙商回归工作,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互动发展。
十二、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48)切实增强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及时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政治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49)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健全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拓宽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一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司法工作机制,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促进公正司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50)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全面支持驻浙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项建设,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推进军民军地融合式发展。加强民营企业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认真落实优抚政策,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切实做好维护军人军属权益的工作。充分发挥驻浙部队在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部队建设协调发展。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