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关键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应当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生态自然环境系统中获取各种资源,加工成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各种文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大生态系统即生物圈中进行的。生物圈一旦被破坏,自然物质如果出现严重短缺乃至枯竭,就会给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威胁。由此可见,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人们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很好地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力才会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无论其人口密度大小、资源赋存贫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坏,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都要轻得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达。而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滥伐森林、自然生态退化等几乎全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贫穷和经济不发达则是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显然,发展中国家要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有效保护与利用,离开经济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缺陷
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新增长理论,都将生产看作要素投入的函数,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问题则被忽视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要素在生产函数中都近乎于非必需。这些理论都严重忽视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和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也不例外,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绩考核中主要看GDP指标,忽视环境保护。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伤害
我国经济长期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特征,不仅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资源短缺状况,而且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61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以上的只有477个。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我国的环境污染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左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当期“经济增长”,而且对后续的“经济增长”也有难以估量的潜在阻滞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远远大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大大加重经济社会后续发展的成本。比如,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或只是简单处理后就排进江河中,不但使得在日后要花费更多的投入来治理,而且污染会造成损害健康、缩短生命等恶 3.我国加快经济发展与提高环境保护效率面临困境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不协调,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清,法律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差。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没有改变。各方发展所需的资金总的来说是不足的。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投资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见效慢的特点,在市场经济逐利目标的驱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很难对环保产业产生投资欲望。环保产业无法完全依赖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而发展。环保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在我国,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也是影响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解决措施
1、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
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并认识到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这一转变的结果。胡锦涛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它反对的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当前的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人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失误,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这一国策还远不够深入人心,原因就在于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不够。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行为、节俭的风尚和绿色消费,以合理的消费理念取代浪费、奢侈的消费。
2、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3、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4、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5、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法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也存在环境法律条文缺乏配套性、对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等不足。因此,我们要加大环境立法步伐,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在经济上提高处罚标准,在法律和制度上促进企业提高治污的积极性。
6、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政府管理在我国环境保护中起着引导、促进作用。必须改变原有的政绩观念和评价机制,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增强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政府政绩考核如果没有监督机制作保证,难以真实体现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尽职程度和渎职程度,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各级人大有效地监督各级政府,还要建立群众对政绩考核的监督制度、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绩考核内容公开透明,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实效。对政府部门失职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也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政策的惩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四、小结
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社会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可以限制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和浪费,达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总体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
参考文献:
1.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2.郑小兰.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商业时代, 2007(11)7 3.熊盛文.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5):7.4.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42.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模版]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
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
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 工业化转型阶段,石化资源广泛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对GDP的过度追求,导致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同时大气污染也带来了经济损失,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在本文看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与协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敏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及执行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沈逸,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066-02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达到6.0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粗放的发展模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居世界第二,另外,产生的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现酸雨,汽车尾气――NOx、CO、固体颗粒等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数据,从我国大气污染排放量来看,2000-2011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06%,由2000年的138145亿标立方米增长至2011年的674509亿标立方米,11年间增长了2.39倍。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差距较大.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据预测,到21世纪我国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能源供应量为29――36亿吨标煤,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将超过15――20亿吨标煤。巨大的资源消耗显然是不能持续的,日益加重的污染也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同时,室内化学品污染、日用化学品污染也不可小觑,美国成立专门机构历时五年进行专题调查发现:许多民用和商用建筑,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室外空气污染的2-5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中有关空气污染的章节称,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此外,在我国局部地区,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且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叠加,形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所在日内瓦表示,研究发现空气污染能够导致罹患癌症,应该将其列为人类致癌物质,户外空气污染不仅会对基本健康构成威胁,同样是导致因癌症死亡的重要环境因素。据统计,2010年全球22.3万人死于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肺癌。此外,空气污染还有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
煤炭为主能源消耗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国际上也将承受越来越大压力。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10%。危机推进改革,催动和触发了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同时,中国治理污染投入占GDP的比例严重不足。2007年到2011年我国环保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不足1%,不能充分满足环境治理需要。
二、科学定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实现二者的和谐与协调是我们的现实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源命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不可避免的和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20世纪后半叶,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发展。人类必须作出取舍: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旅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进入时期后的中国,经济还能继续高速增长30年吗?不少经济增长来源于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发现,以及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这种新的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柱。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路径选择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从起步阶段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到酸雨、二氧化硫“两控区”建设,到开展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控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控制
2013年9月,备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认识到大污染影响的不仅是一地,需要区域联合治理,将全国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调整优化产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选题背景: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环境恶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注重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分析了基本的解决办法。
二、方案论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观点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若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当,导致两者的相克,通过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环境制度的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因此本文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并在结论部分提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三、规划论述
1、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环境提供给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的本质和核心是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条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并容纳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对环境也有反作用。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必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共赢。珠海在处理经济与环境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珠海的发展理念与其他周边城市有所不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珠海在早期就对污染企业拒之门外,高起点进行发展,建立了高栏港经济区等五个经济功能区,还设立了航空产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将进入园区的项目所涉及到的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同时解决。目前,珠海经济特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成为发展的先导产业。2008年,珠海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千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3.9%。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的经济第一增长点。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92.1亿元。人均GDP6.76万元,位居全省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珠海将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并努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现在的珠海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迅猛,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
序井然、文明富庶的海滨花园式城市。具体经验是:珠海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特区立法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坚持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大手笔的投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环境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广泛社会共识等等。
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严重
(2)水污染呈现发展趋势
(3)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加剧
3、我国环境继续恶化的原因
(1)长期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产业结构不合理,使结构性污染严重
(3)环境科技和产业滞后
(4)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使污染严重
(5)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利益诱惑,急功近利使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而牺牲了自然环境
(7)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
4、对策与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是保证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掠夺性开发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次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建立有效、协调、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2)运用市场机制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
运用市场价格和信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首先,通过对资源核算、计价,并有偿使用的方法,把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其次,市场机制可激发技术进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第三、用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
(3)制定目标和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问题,改变资源环境价值观
在经济活动中,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要把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计入其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防治污染,节约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4)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法律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依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综合决策机制的建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整治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互通信息,相互协商,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5)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
变现存的GDP为"绿色GDP攠,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进到GDP的核算中,如果环境污染,则予以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
导。
(6)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社会意识
目前广大居民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街道社区应配合环保部门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来关注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共识。
四、总结
现代经济学认为,资源和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环保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稳定问题。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靠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绿色GDP。因此,在工作重点上,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在决策规划上,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进行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活动中,既要讲价值规律,又要推动循环经济;在衡量指标上,既要讲经济指标,又要注重环境指标;在经济增长点上,既要发展一、二、三产业,又要培育环保产业;在资金投入上,既要重经济建设,又要加大环境投入;在消费观念上,既要讲质优廉价,又要倡导绿色消费。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辨证地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
李慧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杨庆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
冯 薇,《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第五篇: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失去其中一方,另一方不能独立存在;共生单元之间构成难舍难分的互依关系,维护了共生系统中他者的生存和发展,自身才能得以存在,整个共生系统才能得以平衡协调。
今天的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个互动整体,这要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必须摆脱二元分立对决、非此即彼的争斗共生模式,从思维模式中放弃那种“胜利者”游戏规则,改行一种“双赢”规则。
三、现状与出路
人类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这种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扰乱了原有的自然秩序,在利用矿产中一些元素的同时,也将余下的物质弃掉在环境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使用引发的大气质量问题;二是矿物利用问题,尾矿弃置污染水质和土壤,并通过动植物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影响人类健康。同时,由矿物提炼出来的各种化工产品,如农药、化肥等造成土壤、河流污染,形成面状污染,并引发食品与饮用水安全等更为严峻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果按照传统理念与路径继续发展,势将给全球资源环境形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并可能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如果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全球全面展开,在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责任缺失的情况下,必将导致资源加快枯竭、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出现全球生态系统崩溃。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问题,力挽人类之危机,必须从人类自身做起,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智慧经济。
一是确立绿色理念。绿色作为植物颜色,是生命本源象征。绿色理念就是人类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适应环境和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的发展思路,保护环境、呵护生命、共存共进的文化意识与文化伦理。基于绿色理念,形成一系列绿色制度体系,引导和约束全社会形成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再生等覆盖经济社会活动全过程的绿色经济体系。确保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的行为范式与生活习惯。
二是发展智慧经济。智慧经济就是依靠人的智慧发展起来的经济。经济发展只有回归到依靠人自身智慧上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尚未找到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办法。新世纪以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一批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崛起。第一是新能源。既然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是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首因,因此寻找新能源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共识是,核聚变使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这大约还需要30余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使用成为现实新能源的选择。同时,煤炭的清洁利用尚有较大的潜力。第二是新型材料使用。既包括新型结构材料与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也包括既有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废弃物等循环利用。第三是信息技术。3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能,这将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据有关估测,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能使产 出翻两番,极大缓解发展对环境的压力。第四是生命技术。包括医学与生物技术在内的生命技术,将极大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与寿命,使得人类智慧得以充分发挥,知识能够快速增长第五是海洋技术。海洋开发使得人类活动由单一的陆地转向陆海统筹,发展空间新增两倍,可获取更多更好的新资源。第六是航天技术。人类借助航天技术得以拓展未来资源与环境空间。第七是环保技术。环保技术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可能,使得人类经济发展形成闭路式的可循环型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淀的文化,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精神食粮。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等精神追求、自我完善与价值实现领域,正成为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人们的重要需求。因此,良好环境不仅是一、二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载体,更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四、方法与措施
(一)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和先导作用。协调环境准入门槛,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环境准入配套政策,推动环境管理向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方向发展。
(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科学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土地、财税、价格、质检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严格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违反环保法规新上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要坚决查处。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五、结束语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聚焦于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对于环境保护这项工作的自身而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其带来的不仅仅是防治手段的增加,也是矛盾冲突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利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云,曹凤中,曹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J]..中国环境管理,2012-2.[2]【美】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2014年6月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