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人与动物”为专题,讲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老人与海鸥》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在湖畔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风雨无阻地到翠湖边来喂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鸣叫、肃立,场面十分感人。另一篇精读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刻画了动物平时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即将结束,便再次披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坑埋葬自己的故事。《金色的脚印》不是新选文章,老师们比较熟悉。《跑进家来的松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把糖、面包叼到大柜上“储存冬粮”;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蘑菇全晾上;把手套、头巾叼到烟囱里做窝过冬。这篇文章与其他三篇文章角度略有不同,似乎“情感”主题不突出。其实,“我们”一家人不干涉小松鼠的活动,本组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因而,“导语”中提出: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导语”中还提出要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在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均有相关的练习。这组课文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二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1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2
我和学生学习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共同和课文中的中国留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体验到他爱生命,更热爱象征祖国的五星红旗,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爱国的人,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每一个中国人,既应具有中国灵魂,又应拥有世界眼光。因为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五星红旗的理解,对祖国的热爱,只停留在很浅的层面,课文中这个感人的五星红旗的故事,引领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验生命的可贵,当一个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时,如果他为了祖国而牺牲自己,他就是一个崇高伟大的人,这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都是从留学生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想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恰恰留学生用行动证明自己为保住五星红旗,宁愿饿死,不做有损于祖国的事,学生感受到这行动背后所蕴涵的巨大的动力,知道五星红旗的重要,再理解异国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如果在此时加入中国留学生会以何种方式感谢面包店老板呢,在全篇的行动胜过语言的氛围中,就很有
必要了。
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我应该把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升旗的录像放在小记者采访后,然后再导入自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就在人类的旗海里闪烁起绚丽的色彩,最后让学生欣赏五星红旗飘扬,感受做一名中国人多么自豪。
学生在读中领悟,在欣赏中升华感情。我引导学生读得不充分,应该多读,各种形式有感情地读,学生会感同身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我觉得这篇课文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课文里的时代背景还是有必要再和孩子介绍.于是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介绍了赞坦铁路的建设,我们中国当时对非洲的援助.孩子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接着进入课文学习,从复习入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南非.在那个地方有什么著名的东西呢?读课文,让孩子开始读前面四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并让孩子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有名的,把孩子们说的”选木雕“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就是让孩子自由读了,抓少年言行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想那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同学说了再请全班读,读后说说那少年可能在想什么.孩子读少年的话,我读中国夫人的话,这么反复读了,再一起读读划出来的关于少年言行的句子.根据孩子们说的,我在黑板上继续写”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然后思考,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怎么一个人?你感受到什么?思考后同桌讨论说说,全班交流.孩子都能够说出这少年是个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的孩子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借助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学生生活阅历少,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空白,为此,教师十分重视借助媒体、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织离孩子们太远,他们无法体验他们工作的艰难和伟大,因此,首先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然后再通过他们工作时的一些图片及当地受灾后的一些场面介绍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救援队的了不起。最后,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融入情境,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体验中感悟文本丰富的主题。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料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师们,就让我们如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所说: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第三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动物联欢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法的兴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的的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让学生明白并理解、熟练地运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除法的教学中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马虎不得的。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平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习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猴子捞月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有教师提出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商为什么是0。具体的操作,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重建。即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动口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教师选取典型,组织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听到的、看到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在比较中发现两种方法想法是相同的,只是其中一种在书写上省略了0除以一个数的“过程”,但不影响后面的计算。通过教师的追问“那商中间的0也可以省略吗?”挑起学生思维的不平衡,在不断的碰撞中发现“商中间的0是不可以省略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让位”,善于“推贤”。
“不落下一个”,要求教师给予我们的“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实现学生“人人参与”。我的做法是:在小组学习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有老师关注,有同伴帮助。但每个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有区别,在具体的操作的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速度也是不尽同步的,因此难免组别之间出现“等待”的现象。我们不可否认这对于那些较快的小组来说是一种“浪费”,我们除了“请你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之外,不再有其他更好的策略。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情——进行个别化教育是又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水中救援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就是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板着脸,而要面带微笑,这样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学生才敢说,才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才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的自主学习!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照镜子,但是对于里面的数学知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这些知识虽然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又远远的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再放手让学生拿镜子去照身边的物体,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镜子中的数学知识,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发现,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建家园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平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探访桃花村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以带同学们去看美丽的桃花村,引出这节课的问题:你知道哪是北吗?然后引出生活中如何辨别方向,知道一个方向怎样确定其它三个方向,在学完生活中的方向后,我让全体学生起立做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听老师口令,全体同学做游戏,面向老师指定的方向,第二个游戏是找了两个同学上台听老师口令,做 “向南走五步,向西走三步 ”。这两个游戏,学生非常的喜欢,效果很好。生活中的方向同学们掌握了,那地图上的方向如何辨别呢?来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让学生明白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方向掌握了以后,然后我们再帮助三位小朋友到桃花村解决实际问题,到了桃花村后再看路线图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到操场中间,看看操场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然后做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忘了你的平面图上必须有 “北 ”这个标志。
这堂课上有三个不足的地方:一是教师本身语言不简炼,有点啰嗦,生怕孩子们不理解,因此没有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懒于思考,习惯老师讲授灌输。那些学困生满足了,但有潜力的学生,原本爱思考动脑的孩子,也会变得不爱思考,等现成的答案。那样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不到提。
二是在确定地图上的方向这一环节,我应该让学生指着地图来说方向,而不能指着实际的方向。这样学生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
三是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上展台边指地图边讲解,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上我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畏手畏脚,束缚了自己,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争做到扶放有度,给学生说的空间,培养他们敢说敢质疑的能力,使 “学生为主体 ”真正有所体现。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和判断,体验和感悟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所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并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的观察结果与不同观察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积累观察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师首先通过拍照片观察同学分别从四个不同方向拍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不同位置,形状不同。
接着师以学生喜欢的玩具熊为观察对象,让学生根据四张照片的区别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结果。
再接着师按着教材中的三小朋友个小朋友分别是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一只船,(师在授课时多加了一个面----后面,为学生做自主练习打下基础)并结合师拿出的船模实物观察不同位置的船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幅图是哪们小朋友看到的,让学生体会因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同观察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实物观察和位置的对应关系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比较、判断、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采集动植物标本教学反思
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观赏蝴蝶标本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这个单元属于《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本内容是学习除法计算的第一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决同一问题,感受到用乘法求商的简便,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用2~4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主线图“猴妈妈分桃”,运用情境的形式,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中引入新课,在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中解决数学问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不同方法求商的过程,并在比较中增强优化意识,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本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制作植物标本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自学探究法,学生的积极性挺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忽视了学具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课前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的“除法计算”已经不少,所以整节课我都没有设计让学生通过使用学具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是不足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认真备课,设计好各个环节,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因而班级中等以上的学生应该说拿到一个像:63÷9=?这样的算式很快就已经知道答案了,对于这些学生单纯的一道除法算式已经不足于引起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那么对于书上这样的一个例题,到底还需不需要去进行教学呢?勿容置疑,肯定是要的,但我们可以使这一枯燥的内容变得稍微有趣点、有吸引力点,我把这堂课的教学与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课的开始,本人采用了原始的口算卡来复习与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也正是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得以提升。同时,口算题卡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的有效途径,这个老传统应该被我们广大教师传承下来,简单又实用。
采贝壳标本教学反思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上,“谁是谁的几倍”是本节课的数学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归类到这种数学模型上来。同时要进行目标聚焦,例如王飞捡了3个贝壳,李丁捡了6个贝壳,李丁捡的贝壳数是王飞的几倍?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进行目标聚焦,要这样问:李丁的贝壳数是王飞的几倍实际就是求6是3的几倍?课后,我改进了问法,感觉效果很好。
要有转化意识,把两类问题合成一个问题。把新的知识迁移到旧的知识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问题。因此课的开始利用几里面有几个几开课,引出“倍”以后,可以这样:8里面有4个2,8就是2的4倍。12里面有4个3,12就是3的4倍。
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你说话的意思。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画圆圈这个开放的教学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对于倍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讲清楚“倍”的概念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接着画的一个环节,可是由于要求不明确,学生没有领悟我的意思,上来后没有按照我的意思画,这个环节的目标也没有实现。课后,我反思是因为我的要求不明确才使学生没明白怎么做,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种问题。
制作贝壳标本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必须通过直观手段,如:比一比,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积累充分感性材料,并和学过的旧知识“几个几”联系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思考。这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出示课题后,我引出课本主体图,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本课的主题图,做到了尊重教材,并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上做到了层次分明,从简到难,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足之处:
1、让学生提问题时,只是让3个学生说出了问题,并没有再问其他的学生,其实还有几个学生想出了问题,那时候我完全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后面时间不够用,又怕学生离题,有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就没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我在每一个环节前后的语言衔接,我自己感觉到不太流畅,鼓励性语言不丰富,评价不够。
亲近大海教学反思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怎样对正在游泳的人进行分类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都有什么样的人呢这样,学生就马上回答有男的,有女的……这样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在引导下的自主探索,面对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探索求得的。师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手操作时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比如,在学生填写统计表时,师就可以放手让生自己动手去填写统计表,让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让学生在组上进行交流,再在班上进行全体交流。
沙滩游玩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统计与概率”中“概率”方面的内容,即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要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教后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摸球游戏》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学生摸球游戏的场景,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情境,很容易激活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进入景区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学生初次接触混合运算,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但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对列综合算式的意义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算理上的指导,放的太少,说的太多。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错误情况,如:运算顺序弄错、脱式的格式不对、在乘减的混合运算中将减数与被减数的位置颠倒等,于是课后我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计算练习,并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出在哪里,以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观光旅游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先熟读教材,用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以旧知和生活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兴趣。
一、关注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只含有一级运算学生都学过,两位老师都从复习入手,出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只含有加减和只含有乘除的运算应该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然后出示两道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问学生是不是这两道算式它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往右,唤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入课题。
二、情境创设,使原本枯燥的计算不再枯燥 利用课本的情境图,从情境图中引出两个购买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摆脱了就计算而计算,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三、探究新知,让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水乳交融
老师以“购买三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要用多少钱?”的问题情境进入新课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但是在具体课堂上,老师讲到运算顺序时好像又有点回到老教材的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计算,要先算乘,再算加”,其实你可以结合情境图和问题,让学生明白要求“一共用多少钱?”就必须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所以乘法必须先算。发现问题再来比较会更好。
第四篇:第七单元主题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主题:坚韧、顽强》课前教学反思
后两篇课文,我只想将重点放在读熟课文后,了解主人翁的美好品质即可。我决定将重点放在《山茶花》这一课。因此,第一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字音上,读词,读句子,读段。特别是对于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多次反复让他们朗读词与句子,力争让任何人都做到将文中的每一个句子读通顺。通读了课文后,我请他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山茶花。异口同声“美”。接着让学生在文中用“”划出山茶花美的句子。
《山茶花》教学反思
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因此,上课时,我直接请学生将他们划的表现山茶花美的句子读出来。你一句,我一句,他们竟然将文中的几个句子都找出来了。我表扬他们会读书。接着我请他们自己归类:“你们认为哪几个同学的句子讲的是一个内容?”聪明的学生在分类的时候,马上就明白了作者在写山茶花美的时候,既写了山茶花的颜色美,又写了山茶花的形状美。引导学生体会了山茶花的这两个特点后,我请学生关上书本,静静的休息。我借助PPT出示了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内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有了前面的引导,他们一下子发现了相同点都是颜色,而不同点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更具体,白茶、墨茶和粉茶的颜色描写的更详细,更具体。我告诉学生这样一种写作的方法叫先概括后具体。文中还藏着一处,你能找出来吗?
《微笑着面对一切》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文章,他们是很容易读懂的。复习旧知识,根据课题来提问:谁微笑着面对一切?“一切”指的是哪些?兰兰是文中的主角,我告诉了兰兰是我国的体操队员,介绍了体操后,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兰兰,他们用“坚强”!我请学生用“”在文中划出表现兰兰坚强的语句。在体会读中,我扣住了“没有掉一滴泪”与“失声痛哭”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到兰兰的坚强。
《一次著名的冲刺》教学反思
复习旧知识——根据课题提问。是哪一次的冲刺?为什么说是著名的冲刺?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至于第二个问题,文中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完成的。因此,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完成这个问题,而是引导他们去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文中描写了运动员外,还描写了谁?他们很清晰地了解,还有群众和工作人员。我鼓励学生用三种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出描写他们的语句,然后再指导学生读。读完后,我请学生们回答:为什么是著名的冲刺?他们都面带笑容的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七单元主题:坚韧、顽强》课后教学反思
没有涉及课文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仿照《一次著名的冲刺》去进行场面描写。不仅要写运动员,还要写观众、老师等,这样的训练是为了后面的习作《运动会》做铺垫。
《古诗诵读: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开”的理解比较好,但是在“回”这个字的理解的时候,不理解水来势较大,断开的口却比较小,形成了“回流”的现象。这个时候,我请他们回忆下课出教室的情景,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语文乐园七》教学反思
“知识要在生活中积累”,平时,将这一句话丢给三年级的他们,他们还有一点不太懂。在本次乐园中,在教学“口头语”与“书面语”时,他们好像有顿悟的感觉。有个这样的场景:
师:回家后,见到妈妈,你会喊什么? 生(齐):妈妈。
师:有没有人一看到妈妈就喊“母亲“的呢? 生(哄堂大笑)
师:为什么笑呢?谁来说一说你们笑的理由吧!生(交流)
师小结:在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亲切,书面语言用起来文章显得 有文采。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会做个有心人。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26《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三年级的语文课《科里亚的木匣》讲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叙事性故事。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科里亚的木匣》几乎没有提到“战争”,我再网上查了关于本文的相关资料,也大都很少提到,难道“战争”真的与这篇课文无关吗?但是不交代相关背景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隔膜的!因此,我在教本文时首先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捕捉战争的背景。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27《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28《狮子和鹿》教后反思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更有一个同学覃素垠说自已明白了,一个人长得虽然漂亮,但有时并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是不是能为大家做好事。同学们更总结了“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只看外表的。看来我们从课文里确实是能教学生学会很多东西。同时我也突然有了一个计划:现在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儿童读物,但很多内容却并不能引导学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我想为我的学生们多写一些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慢慢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