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推荐)

时间:2019-05-14 16: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推荐)》。

第一篇: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推荐)

第一章 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和发展

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

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己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

鲁迅对楚辞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多元阐释: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深受战国时代文化精神的哺育及战国文学的滋养。它鲜明地携带着南楚文化自由的基因,同时糅合了中原儒家文化的营养,展现出一种“惊采绝艳”的特质。

具体说来,楚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渊源之一,是春秋时代楚国的民歌、诗歌及楚地传统的巫歌乐舞。楚辞首先是吸收了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的一种诗歌体裁。楚国春秋时代的诗歌,是出于楚国人的书面语和口语,在形式和音符上,都对楚辞有直接影响。

《诗经》虽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楚国民歌来源古远,收入在《诗经》中的“二南”,都是土风歌谣,虽然不称楚风,实际就是楚地民歌。诗中有楚地楚物之名,有的篇章还是用了楚辞中常用的“兮”、“思”等楚语虚词。

此外,汉刘向撰的《说苑》中载有最古的两首楚诗:《子文歌》和《楚人歌》。《子文歌》是说楚国的令尹子文家族的一个族人犯了法,官厅来抓捕惩办,询知是子文的族人,便释放了他。子文知道了,就把这个族人送到官厅来,并且说说:如果你不惩办我这个犯罪的族人,我就自杀。于是官厅就把这个族人处以极刑。国人知道了这桩事,都感动地说道:有子文这样公正的令尹,我们还有什么忧虑呢?于是便把这段故事编成歌曲传唱开来。歌词是: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延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说苑·奉使篇》中还有一首翻译的《越人歌》。据说,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驾舟的人是越人,越人歌手对鄂君摇揖而歌:“滥兮扑草滥予昌弦泽予昌州州湛州昌乎秦皆胥缦予乎昭澶秦渝渗堤随何湖。”鄂君子皙听不懂唱些什么,于是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奉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土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后于《徐人歌》约五十年,又出现了两首诗歌:一首是《接舆歌》(《论语·微子》),是孔子乘车往楚国,楚王在路上迎其车而歌。歌词是:

凤兮,凤兮!何德之哀!

往者不可拣,来者犹可追、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另一首诗《孺子歌》(《孟子·离娄》)。也是孔子在楚国听见小孩子唱的歌。歌词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

另外,在《左传·哀公十三年》同文中,又载有一首讽刺吴土夫差不能与士卒共饥渴,使申叔仪乞粮于鲁而作的《庚癸歌》。歌词是:

佩玉?兮,余无所系之。

美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晚之。

以上所举的几首诗歌,形式和音竹,都和楚辞很相近。因此可以断定:这此诗歌都是楚辞的先河。其中所举的《越人歌》、《接舆歌》、《孺子歌》这此民歌,句式有二言、四言、五言、六言石七言等,错杂参差,灵话多变;并多用“兮”字来加强音韵节奏,更与楚辞类似。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沧浪》、《凤兮》一歌,已开楚辞体格。特别是《越人歌》这一首民歌,更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在体裁上已与“楚辞”相似,很有特色。诗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与《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从句式、语调上都能明显地看出两者的承传关系。

(二)楚国特有的民间习俗,传统的祭歌、巫舞,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楚国地处江汉平原,国界北至中原,与韩、魏、齐为邻,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巫郡(重庆巫山),与巴蜀和秦为邻,南到苍梧(湖南九嶷山),东达海滨,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国家、虽然楚国的建国和开发不及北方的黄河流域历史久远,但南方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楚国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这样一个南方大国,虽然它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文化上很大程度地一自保持有自己的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2 楚国的风俗喜好以巫乐来祭祀鬼神,祭祀时则载歌载舞以娱神,所以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这种祭神歌曲,蕴藏着许多优美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时在一些寓于想象的悦耳动听的祭歌中,又塑造了许多荷彩衣、戴高冠而起舞的人物形象。屈原在《九歌》里,就集中描绘了这些生动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说,楚国的民俗和巫风是哺育楚辞的养料。

渊源之二,是《诗经》的影响。春秋时代,《诗经》由中原传到南方。北方学者常到楚地游学,传播了中原文化;楚国人也爱读《诗经》,并能热读运用。每当谈话时,就和中原国家的人一样,随时引用《诗经》。如《左传·文公十年》里,子舟引诗“刚亦不吐,柔亦不菇”(《大雅·蒸民》),“毋纵诡随,以谨周极”(《大雅·民劳》);《左传·宣公十二年》里,孙叔引诗“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小雅·六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楚薳罷如晋莅盟,晋侯享之,将出,赋《既醉》”,《左传·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口》”;《左传·昭公七年》:芋尹无宁引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沈尹戍引诗“无念尔祖,聿修阙德”(《大雅·文土》)。

以上引诗的人,皆是楚国人,可见当时楚人学习《诗经》之勤,也可见《诗经》对楚人影响之深。因此,我们用文化继承发展的观点可以推测,楚辞在形式上决不会是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诗经》的影响。

屈原在辞作中大量采用了比兴手法。所谓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词,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是早在西周至春秋 时期诞生的《诗经》中就已大量应使过的。而屈原不仅学习、借鉴,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诗经》中使用过的比兴材料,如草木、昆虫、鸟兽、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鲜话的生命,使他们具有与人相同的感情、信念、意志,不仅用以寄托打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政治内容,给人以形象的教育和感染、渊源之三,是先秦诸子的散文。

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说得很明确:

当时《诗经》已经结束了约一百年,诗歌似乎暂时停顿了发展。自到屈原之前,诗坛是静悄悄的冷落荒凉。若再与当时锣鼓喧天、如火如荼的散文对照起来,诗歌简自无人过问。这一百年间人们把心思全绞尽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理智思维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感情歌唱的时代。然而当一切思想都诱导向同一的感情的时候,当一切苦闷的忍耐与煎熬都要求着呼喊出来的时候,人们是必须歌唱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光荣的传统,没有一个民族在那样占老的时候就有了像中国《诗经》那样值得成为经典的歌唱。这民族素来就以诗歌骄傲着自己。可是《诗经》的时代无疑已经结束,现在而对着的是新兴的都市生话,都市的语言,与朝夕变幻的政治行情。《诗经》所代表的来自农村的从容朴索的作风,以必须有一种偏激纷繁 >紧张尖锐的表现所代替。这正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形态.就也必然成为散文时代的诗歌的形态、楚地的民歌对楚辞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诗经》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可以算是楚地的民歌。其它散篇单什,杂见古籍中的,尚 3 有一些。

楚辞的主要形式,如隔句末尾用“兮”字的特点已经开始具备了。我们完全可以说,楚辞就是在这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所谓,“北风”,即是中原音乐;所谓“南风”,即楚地的音乐,亦即钟仪在晋鼓琴时操的“南音”。

楚国巫风的盛行,更是楚辞形成的极好的民俗条件。荆楚民俗,最信巫鬼。祭祀必有祈祷,祈祷必用祝辞和歌舞。歌必有辞,歌和舞也都须有曲,这样,巫歌、音乐使随之发展起来,而楚辞也就产生了。《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问祭神歌曲。至于《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等,也都是楚辞受巫风影响的明显的例证。

楚辞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与楚同姓,为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熊瑕

于屈,子孙I}T以属为姓。而屈氏不但是楚王族的分支,其子孙还历任楚王朝的要职。传到屈原,仍为

左徒和三阎大夫。屈原的这种与楚同宗的家世,使他fJ-机会接受教育,并阅读了大F}.的南楚典籍,从

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这样,便为他的楚辞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屈原在政治上的特殊经厉,即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而遭谗见疏,并被长期流放,又使池对南楚让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激发了他丰富的感情,即所谓

“发愤以抒情”,从而为楚辞的创作也提供了条件。

屈原爱美的习性和好修的品格,更使他的楚辞创作带_L了绚丽的色彩和浪!:的情调.这种爱美和

修洁的品性,表现在屈赋中便是那高冠长佩、身披7i草、朝寨夕揽、好修不缀的诗人形象,自及内美

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美学理想。

第二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被称为“赋圣”。他和卓文君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凤求凰》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唐诗作者众多:李白、杜甫、“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

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

宋词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李清照等人。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落参差。

词牌

如《点绛唇》、《曲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诗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制。

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颠峰。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三国演义》罗贯中

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战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描写最成功的一部。

主要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

《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

此书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它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梁山英雄形象:林冲、鲁达、李逵、武松、杨志等。

《西游记》吴承恩

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

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

“三言二拍”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聊斋志异》蒲松龄

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作者借神鬼狐怪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孤愤。

《红楼梦》曹雪芹

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

艺术形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

晚清的谴责小说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构成了一幅官场“百丑图”,发人深省。此外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此四书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并称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它们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此外,被人熟知的明清小说还有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雷峰塔传奇》,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等。

第三篇: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2年第》期(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2 ”9 ”9 作者简介:孟修祥(19《》)),男,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硕士;梁惠敏(19《8)),女,荆州师范学 院艺术学院讲师。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孟修祥1 梁惠敏2(1荆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2”;2荆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2”)

摘 要: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故有“楚艳汉侈”之说;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具有抒情述志,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关键词:楚辞;汉赋;影响;接受分类号:I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8”19(2””2)”》-””《3-”》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因为它最先代表着文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把当时许多复杂的社会状貌和诗人自己内心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人格个性,以最为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楚辞》以其所具有的独创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以屈、宋为代表的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与体验,它们成为后世文学艺术模仿的原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任何人都难以估量的。王逸《楚辞章句》指出: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这是比较全面而且是最早论述《楚辞》对后世影响的话语。王逸注意到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模仿《楚辞》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模式、艺术构思及华丽词藻,但王逸并非是在对《楚辞》的影响作系统而具体的论述,就王逸所处的时代来说,还只能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孕育着文学自觉时代即将到来的阶段,他对《楚辞》业已产生的影响作了足够充分的说明,并且独具只眼地作出了《楚辞》“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的预言。后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一篇,比较系统充分地论《楚辞》之成就与影响。我们截取其中这样一段话: 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论《楚辞》之影响与王逸有所不同。他注意到屈、宋所抒发的对现实的抑郁之情怨,离居时的悲伤感怀,描写山水的生动形貌,以及时令节侯的变化等等,也得出了肯定性的结:楚辞将“衣被时《3人,非一代也”。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大赋”,主要是为汉王朝统治者“润色鸿业”的需要而出现的。司马迁《史记·平淮书》云:“汉兴七十余年之际,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禀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国家强盛,民生富足,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汉赋应运而生。在汉武帝时代,从皇帝公卿,到文人学士,直至地方官吏、行伍将领皆有赋作问世。到汉成帝时,仅献给皇帝的赋作就“千有余首”,而楚辞中铺张扬厉、惊采绝艳的特点正好适合了汉赋创作的借鉴要求。所以《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文学的影响与接受有其自身的规律,当一个新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形成一种文学需求时,这种文学自然应运而生,它也会自然地接受和选择已有文学成就中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经验,过去已有的文学创作模式、主旨情调、意象原型、语言风格等等,必然对新的文学创作起到影响作用,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就是如此。

最早把汉赋之源与楚辞联系起来的是西晋的皇甫谧,他在《三都赋序》中说:“诗人之作,杂有赋体。子夏序《诗》曰:“一曰风,二曰赋。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至于战国,王道凌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意,皆因文以寄其心,托理以全其制,赋之首也。”因为班固在《两都赋》中提出了“赋者,古《诗》之流”的观点,所以皇甫谧借用其说。但是,他特意评价荀子、屈原的辞赋创作,明确指出了“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失志是贤人创作辞赋的动因。“因文以寄其意,托理以全其体”,所以成为赋体文之首,也就是赋体文的源头。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源其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也认为汉魏四百年的文学,其源出于《诗经》、《楚辞》;王夫之和刘熙载说得更为具体,王夫之《楚辞通释·九辩》说宋玉《九辩》“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以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刘熙载《艺概·赋概》说“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曹子建《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枚乘《七发》出于宋玉《招魂》。”这些说法虽不全然正确,但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楚辞对汉赋的直接影响。虽然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也说:“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也说明了《诗经》对汉赋的启示作用,但比较《诗经》与《楚辞》,后者影响汉赋显然要广泛深入。班固《汉书·艺文志》把楚辞与汉赋合在一起,罗列屈原、唐勒、宋玉、荀子、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等1”》人,作品1””4篇。刘向编《楚辞》也把贾谊的《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赋作放了进去。毫无疑问,从汉代起,人们就已经明确了楚辞与汉赋的源流关系。为了比较清晰地看出其影响的范围和线索,我们有必要把汉赋的两大类型,即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和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抒发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也有人将其称为骚体赋)的发展线索作一简略梳理。以严可均《全汉文》和《全后汉文》中所载的14”篇左右的辞赋作品为据(包括断章残句),其中抒情辞赋《”多篇,以抒情为主的变体1”多篇。虽然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表现的主题大体不出“悲士不遇”,情调以忧怨为主。或仿《离骚》,或仿《九章》、《九歌》,与楚辞之格调大同小异。如果粗略地勾画其线索,则以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惜誓》发其端,这些作

品明为赋,实为楚辞体。其后有庄忌¹的《哀时 命》,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等 等,有意识地模拟楚辞,逐渐导向汉大赋的产生这 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枚乘《七发》的出现,采用主 客问答的形式,文词铺张夸饰,从而搭起了贾谊到 司马相如之间的桥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云: “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辞腴脂,上薄骚 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观仿 太切,了无新意。”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º的

出现,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刘勰《文心雕龙·时 序》云: 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 会,聚雕篆之轶材,发绮之高喻,于是王褒 之伦,底禄待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 屑之谈,清金马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 《4校雠于六艺,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 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 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在乎。

刘勰指出了汉代辞赋自武帝起就非常受重视,直到 成帝、哀帝,时间已过百年,辞赋家的创作也起了 很大的变化,但是从总的趋向上看,由于屈原的深 刻影响,辞人之作始终保持了楚辞的文学传统。下 面分别从汉大赋与抒情赋两个方面来谈汉赋所受楚 辞的影响及其变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 《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 懿欤!”刘勰主张文学创作应该宗经遵道,因此,对楚辞之惊彩绝艳与汉赋之铺张扬厉是持批评态度 的,但他又确实指出了汉大赋源于楚辞而出现极大 变异的现象。《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之语云:“合 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 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内,总览人 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扬雄《法言》 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追求结 构的宏大,语言的华丽,句式的工整成为汉大赋的 共通之点。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是与楚辞有其渊源 关系的。

楚辞的特点是“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其中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创造规模宏大的场面,采用华丽 多彩的装饰来达到不同凡响的气势。如《离骚》中 写屈原几次漫游就是如此。以第一次漫游为例: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 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 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 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屈原的漫游队伍非同一般,有月神望舒,风神飞廉,灵鸟鸾皇,还有雷神、凤 鸟,等等,队伍浩浩荡荡,场面神奇壮观,笔调 非同凡响。陈本礼《屈辞精义》说:“(屈骚)洋洋 洒洒,滔滔汩汩,无义不搜,无典不举。起伏照 应,顿挫回环,极文人之能事。”《离骚》充分体现 了屈原的这种写作特点。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 赋》也是这种写法:“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虫儿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 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 中。鼓严簿,纵猎者。河江为陆,泰山为橹,车骑 雷动,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淫淫裔 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虽然是写天子游猎,不同于屈原想象中的云天漫游,但是,赋中写天子 率领浩浩荡荡的游猎队伍是“车骑雷动,殷天动 地”,声势浩大,场面惊人。镂象、玉虬、虫儿旌、云旗、皮轩、道游之类的描写,雍容华贵,又威武 雄壮。这恐怕就是刘勰所谓“楚艳汉侈”的依据。楚辞中许多作品都采用了铺张扬厉的表现方法,《离骚》的漫游规模,《九章·橘颂》对橘树品质的 反复形容,《招魂》与《大招》从南写到北,从东 写到西,天地上下四方面面俱到,都给予汉大赋的 作者们以模写的范本。

楚辞的诡异之词对汉大赋的影响也很明显。刘 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至于(《离骚》)托云 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女戎女,诡异之辞 也。(《天问》)康回倾地,夷弓毕 羿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异乎经典者也。”虽 然在刘勰的话语中,是以一种批评的口气来说的,但确实说出了《楚辞》充满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利 用神话传说来构造奇特的艺术氛围的浪漫艺术特 色。《夸饰篇》说:“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 如凭风,诡滥愈基。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 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鹩俱获。及扬雄《甘泉》,酌其余波,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言峻极则颠附于 鬼神。”汉大赋的夸饰手法的运用比之屈、宋,有 过之而无不及。

从内容上看,汉代有些赋作的内容基本上就是 楚辞的内容,以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为例,其 中描写鲁灵光殿上的雕画云: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 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 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 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 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炳焕可观,黄帝唐 虞。轩冕以用,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 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 叙。

鲁灵光殿上的雕画,正是屈原《天问》中所写到的 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王延寿在赋中细加描述,恐 怕与屈原《天问》在他的脑海中印象甚深不无关 系。

虽然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不是汉大赋,但刻 画人物之美,表白自我之坚贞的用心,完全脱胎于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同样虚构一位东邻美女如 何美貌,如何诱惑人,而始终不为其动心:“臣之 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恒翘 《《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於兹 矣,臣弃而不许。”后东出郑卫,又遇一美女的诱 惑:“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 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而作者始终是“脉 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 举世闻名,与彼长辞。”»才华横溢之于相如者,不 再作创新,而完全采用宋玉式的构思方式,可见 《登徒子好色赋》于其心中印象之深也,或许就是 深入到无意识之中的不经意的自然流露,故王木矛木 《野客丛书》卷十六云:“仆观相如《美人赋》,又 出于宋玉《好色赋》。自宋玉《好色赋》,相如拟之 为《美人赋》,蔡邕又拟之为《协和赋》,曹植为 《静思赋》,陈林为《止欲赋》,王粲为《闲邪赋》,应`为《正情赋》,张华为《永怀赋》,江淹为《丽 色赋》,沈约为《丽人赋》,辗转规仿,以至于今。” 此处,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神仙世界的各 种人物和事物也经常出现在汉大赋之中。有的直接 借用楚辞的句子。我们知道,关于《远游》著作权 的争议很大,吴汝纶、廖平、郭沫若、陆侃如等人 论述《远游》与《大人赋》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 是《远游》非屈原所作。其中郭沫若的说法值得我 们注意,他认为《远游》是《大人赋》的初稿。他 说:“只是《远游》整抄《离骚》和司马相如《大 人赋》的地方太多,而结构与《大人赋》亦相同,我疑心是《大人赋》的初稿。”因为稿本未脱《楚 辞》的窠臼,所以不好拿去见皇帝。值得注意的不 是郭沫若的错误结论。而是他发现《远游》和《大 人赋》的极大的相似之处¼,这正好说明了楚辞对 司马相如影响的深刻性。一方面,楚辞对汉赋作者 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汉赋作者在接受楚辞时是有 选择的。刘勰所说的“枚(乘)、贾(谊)追风以 入丽,马(司马相如)、扬(雄)沿波而得奇”,说

明了接受者选择风格之不同。同时还有层次上的差 异:“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 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1]无论是才高者、中 巧者,还是吟讽者、童蒙者,尽管各自取舍层面不 同,这正好说明楚辞对汉赋影响之广泛。班固《离 骚序》云:“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 不能及也。”班固之言,道出了一种文学形式一旦 形成一种创作规范,成为一种范本式的文体样式,一般说来是不可仿学的,因此,汉代的文学家要回 到宋玉、唐勒、景差的创作路子上,肯定是不可能 的了,唯有另辟蹊径,于是,变异的现象出现了。汉赋作家们在作各自的探索,探索的结果是各种不 同风格的形成:“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 《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 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2]汉赋作者们的探索是有成就的,各 自创作特色的形成就是其成就之一。然而,无论其 特色如何不同,作为赋的总体的或基本的创作特点 不可能改变。挚虞《文章流别论》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则言富而辞无常。”以追求事物的外在形态的形式 美为目的,以华丽的词藻为修饰手段,造成各类意 象的铺张扬厉,唯恐不胜的特点,所以,挚虞指 出:“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 事相违。”过分的铺张扬厉,注重词藻的华美而忽 视内容的表达,即使是想表达作者本人的思想感 情,也只是做了文章的一个尾巴而已,这就是为了 “润色鸿业”所导致的“劝百讽一”的特点。那么,赋中的讽意是否真正起到一点作用了

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汉书·扬雄传》中的一段话: “(扬)雄以为赋者,将以讽之,必推类而言,极丽 靡之辞,闳侈钜衍,况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 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 《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 之,赋劝而不止明矣。”武帝好神仙,司马相如想 以《大人赋》来讽谏,结果是不仅没有收到讽谏效 果,反而弄得武帝飘飘然有凌云之志,其追寻神 仙,希望长寿的劲头更大了。原因很清楚,一点点 讽谏之意淹没在铺张扬厉,“竞于使人不能加”的 华丽词藻之中,怎么可能有讽谏之效呢?清人程廷 祚说:“至于赋家,则专于侈丽闳衍之词,不必裁 以正道;有助于淫靡之思,无益于劝戒之者,此其 所短也。”[3]正因为汉大赋过分地铺陈,造成板重、堆砌的毛病,并一向被人讥诮。如袁枚在《随园诗 话》中说:“古无类书,无字书,又无字汇,《三 都》、《两京》,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当 类书类志读耳。”文学创作,如同类书和类志,那 文学价值何在?审美感受何在?袁枚的讥诮正好点 到了汉大赋最突出的毛病所在。

汉大赋从形式上对楚辞继承的多,如对神话传 说的借用,对话形式的运用,对语言文词的讲究,把诸如香草美人,飞龙瑶象,玉鸾神鸟等意象照 搬,甚至成句照搬½等等,但是,楚辞最根本的东 西却不被汉大赋所仿效。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士失志之赋作矣。大儒 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 隐古《诗》之义。”虽然班固把屈原纳入到儒家诗 教的范围,但同时也指出了“离谗忧国,皆作赋以 风”创作目的与汉大赋创作之不同的根本之处。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是具有抒情述志,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的一种赋体文,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在汉人的艺术观念里,抒情赋是押韵而又可以朗诵的文。《汉书·艺文志》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谕之义。是以扬子云悔之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汉赋的发展过程就是楚辞的影响过程,抒情赋仿屈原《离骚》、《九章》而作,汉大赋主要承宋玉、唐勒而来。汉大赋因“竞为侈丽闳衍之词”,而暴露出创作上的许多弊病。抒情赋不仅仅因为在形式上与大赋不同,主要是在内容和风格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等作的优点,而为人所称道。汉人拟骚之作颇有值得品味的地方,它们大都以抒发情感为主,这与屈原的一些作品非常相似。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体制上颇似《九歌》,只是多了些叙述与铺陈的成分。刘向仿屈原《九章》 作《九叹》,共九题:《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王逸《九叹小序》说,刘向“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言屈原放在山泽,犹伤念君,叹息无已,所谓赞贤以辅志,骋词以曜德者也。”《九叹》在表达对屈原的深深的怀念的同时,流露出了刘向本人对生活遭际不满的骚怨情怀,他编《楚辞》不仅仅是出于爱好,更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正如《九叹·惜贤》所云:“览屈氏之《离骚》兮,心哀哀而怫郁。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刘向同情屈原的人生遭际,颂扬屈原的人格精神,编《楚辞》的目就是以之发扬楚辞传统,正本清源。那么,他的《九叹》既是对屈原作品所表现的内在精神的阐述,也是借以抒情写志。

从作品的构思上看,张衡的《思玄赋》与屈原《离骚》更为相似。《思玄赋》也塑造出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先说自己如何有内在的美质,有杰出的才华,但世道人心不好:“俗迁渝而事化兮,泯规矩之圆方。珍萧艾于重笥兮,谓蕙芷之不香。,”是非美丑被混淆,又因小人谗言嫉妒,使其壮志难酬,几次求女都不成,无论是太华之玉女,还是洛浦之宓妃,都是“虽色艳而赂美兮,志浩荡而不嘉。”于是来一番天地上下四方的巡游,历经蓬莱、瀛洲、扶桑、汤谷、昆仑、阆风等诸多神仙地界,也见到过许多仙界人物,但最终仍然难舍故国家园:“据开阳而盼兮,临旧乡之暗蔼。悲离居之劳心兮,情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依而徘徊,”在家国情怀的驱动之下,回归故土,这完全是以《离骚》为范本之所作。庄忌的《哀时命》主要是赋写屈原的悲剧。王逸说:“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哀时命》篇幅短小精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虽知困其不改操兮,终不以邪枉害方;世并举而好朋兮,壹斗斛而相量;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为凤凰作鹑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效忠;俗嫉妒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作者仿佛代屈原诉说着自己的人生遭际,在世俗小人朋比结党营私,嫉贤妒能之时,诗人明知处境艰难,却始终不改其高尚节操。比喻生动,情词肯切,颇有《离骚》的韵味。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云:“纾迥断续,《骚》之体也;讽喻哀伤,《骚》之用也;深远优柔,《骚》之格也;宏肆典丽,《骚》之词也。”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发扬屈骚的“讽喻”怨刺的精神,而表达思想情感更直接,直抒胸臆,如火山爆发一样,将矛头直指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弊端:“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微行。妪女禹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进一步又说:“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

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 于目前。”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后汉赵元叔 《穷鸟赋》,及《刺世嫉邪赋》,读之知为抗脏之士。唯径直露骨,未能如屈原之余味文外耳。” 就总体而论,由于创作目的不同,以司马相如

《7《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 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以贾谊 《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 赋得楚辞之神,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本来文人追求的是仕途的成就,不大看重辞赋创作 的。如扬雄所云:“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4](P.4~》)他 认为辞赋之作不过是雕虫雕刻之类的小技,为壮夫 所不为。所以,他后来很后悔自己之所作,于是,辍而不为。他的话被后来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 中所肯定:“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 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 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 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 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虽然如此轻视辞赋之作,但是文人创作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未曾断流。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歌功颂德,文人也不能放弃 以之作为进仕的手段;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 挫折,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需要以之作为写志 抒情的表白和发泄,所以,辞赋与中国文人始终相 伴相随,那么,楚辞的影响也始终在起作用。还是 刘勰说得好:“(楚辞)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 绝艳,难与并能矣!,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衣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 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依文人的具体情况各有其取舍 罢了。参考文献: [1]周振甫1文心雕龙选译[M]1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程廷祚1青溪集·骚赋论下[M]1金陵丛书本1 [3]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1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M]1 注释: ¹即严忌,避明帝讳而改姓严。《史记》“集解”徐广曰:名忌 字夫子。“索隐”案:“《邹阳传》云:枚先生严夫子,此则 夫子是美称,时人以为号尔,而徐广云字为非。《汉书》作 严忌者,案忌本姓庄,避明帝讳而改姓严也。” º萧统《文选》分《上林》、《子虚》两篇。»关于《美人赋》的主旨:《西京杂记》云:“长卿素有消渴疾(糖尿病)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 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 于世。”章樵于《古文苑·美人赋》题下注云:“美人者,相 如自谓也。诗人骚客所称美人,盖以才德为美。相如乃托其 容体之都冶,以自媚于世,鄙矣!”当以《西京杂记》之说 为是。

¼参见郝志达《谈3楚辞·远游4论争中的几个问题》,载《河 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3远游4与3大人赋4之比 较》,载《楚辞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第1版。两文认清 事实,深入作品内部进行研究,从《远游》与《大人赋》的 主题、结构、雷同的句子等几个方面,细致入微、有度有法 地比较分析,结论是《远游》为屈原所作无疑。他所收集整 理的1《万字的《3远游4汇注汇评》是他所作结论坚实的资 料基础。

½仅以东方朔《七谏》为例,照搬成句就非常多,参见汤炳正 先生《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责任编辑孟祥荣

On the Influence of Chu Ci on Han Odes MENG Xiu-xiang LIANGHui-min(Chinese Department,Jingzhou Teachers College 434”2”)Abstract The Han odes were derived from “Book of Poetry” and greatly developed from “Chu Ci”.Han Odes ap-pear to be gorgeous with their grand structures,magnificent language and balanced sentences.This kind of style ofwriting wa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Chu Ci” and lavishHan odes.Lyrical odes followthe example of “Chu Ci”,feature lyricism and emphasize rhythms and rhymes and their brevity.The Han odes were directly derived from “Li Sao ”and “Jiu Zhang”.There were two reasons for it.On the one hand,rulers needed odes as means of showing off their exploits and literati regarded them as a way of promotion.On the other hand,literati at that time suffered defeat,tortures and social tragedies and as a result,they took odes as means of expressing their ambitious emotions.Furthermore,÷Chu Ci“ has a-l ways played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creation ofodes.For example,÷Ode tothe Emperor'sHunting” bySimaXiangru and “Condolence on Qu Yuan” by Jia Yi both borrowed a lot from “Chu Ci” but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 some degree.Key words Chu Ci;Han odes;influence;acceptance 《8

第四篇: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屈原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在所有知道或者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中,第一个反应是――诗人。更进一步则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可是若再问下去,这位诗人做了些什么诗?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或者有知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离骚》的人,而尽管《离骚》地位如此之高,但其中有哪些著名的诗句估计是真没有什么人知道了,至少不像“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之类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直到进入大学前,我对楚辞依旧是陌生的,记忆的名句无外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将之作为座右铭以自励。在历史书上我能够了解到,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的产生与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即使如此,因未领略楚辞的原作,对其理解,也怕是肤浅的。

通过课堂中对屈原及《楚辞》的学习,现在我已对《楚辞》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并对其中的《离骚》《天问》《九歌》这三种屈原作品类型的代表有所认识。

相比于《诗经》较为克制、温和的情感表达,与《诗经》并称“风骚”的《楚辞》,其创作显示了作者情感的解放,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在《楚辞》中,屈原借用了大量的神话材料,用瑰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表现出恢宏绚丽的特征。而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楚辞》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句式,创造出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句式,因此相较于《诗经》,我认为有着细腻情感与激烈感情的《楚辞》有着更强的可读性,更易于被现代的读者们所接受。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九歌》、《天问》中所采用的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也体现出了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兼备着巨大创造性的《楚辞》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五篇:《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

一、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 国风 和代表《楚辞》的 离骚 并称为“风”“骚”。2.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进行了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运动,提倡“惟歌生民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3.《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 305 篇诗歌。

4.“思无邪”是 孔子 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5.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 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 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 韩婴。毛诗是鲁人 毛亨 和赵人 毛苌 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 齐诗、鲁诗、韩诗。

6.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 70卷《毛诗正义》,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7.关于《诗经》分类的“六诗”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六诗就是 风、雅、颂、赋、比、兴。(《周礼》中称之为“六义”)

8.“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出的,他以 《关雎》 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 为颂之始。

9.“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这里的“二南”指的是《诗经·国风》中的 《周南》、《召南》,这种说法认为二南应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从而把《诗经》分为风、雅、颂、南四类。

10.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 风、雅、颂 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 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1.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凤、桧风,曹风、豳(bin)风,二雅,即 大雅 和 小雅,三颂即 周颂、鲁颂 和 商颂。

12.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指出风、雅、颂三者中 风 是里巷歌谣之作,而

雅、颂 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3.《毛诗序》把风、雅、颂三者中的 风 看作教化和讽谏的政治工具,以为其中句句关涉美刺讽喻,甚至把其中著名的恋歌《周南·关雎》解释为“后妃之德”。

14.“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15.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这一时期是周代统治阶级开国的时期。

17.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 一首叙述了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周民族始祖的形象。

18.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一篇中。

19.《诗经·大雅》《

生民

》一篇记载了姜嫄“履帝武敏”而受孕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

20.周民族史诗《公刘》一首每章都以“笃公刘” 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1.《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 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为床下”,这是《诗经》《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和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气息。

23.《诗经·小雅》中的《鹿鸣》 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24.《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燕飨诗《宾之初筵》 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25.《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26.《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记载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2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 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28.《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29.“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30.“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造成农田荒芜、父母生活没有保障的繁重徭役的怨恨。

31.《诗经·大雅·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篇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 的赫赫功绩,塑造了一个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的形象。

32.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首,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桑柔》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

33.《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34.《郑风》中的《溱洧》 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

3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 采葛 》 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3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蒹葭 》 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 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37.“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 关雎 》一篇。

38.《诗经·卫风》《 硕人》 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9.《周南·桃夭》首章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4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卫风》《 氓 》一诗中的句子,这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41.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 《 载驰 》,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42.周代人在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

43.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 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44.《 越人歌 》 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 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45.诗人屈原在长诗《 离骚 》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46.屈原的长诗《 天问 》 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4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 《 离骚 》 一诗中的名句。48.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包括 9 篇作品,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49.《惜往日》 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50.《橘颂》 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5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2.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 涉江》 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53.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11 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 和《礼魂》。54.屈原《九歌》《 国殇 》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55.“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 东君 》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56.《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57.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 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58.“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这是《 山鬼 》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二、名词解释

风骚

风骚传统(诗骚传统)

献诗说

采诗说

孔子删诗说

四家诗

今文三家(三家诗)

《毛诗传笺》

《毛诗正义》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二南

四诗说(二南独立说)

风、雅、颂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农业祭祀诗

农业生活诗

《七月》

燕飨诗

政治美刺诗

讽喻怨刺诗

讽喻诗人

叠咏体

风雅

比兴

《楚辞》

楚辞体

《天问》

《九章》

《九歌

六笙诗:指毛诗所传《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个篇目,分别是《南陔(gai)》、《白华》、《华黍》、《由庚》、《紫丘》、《由仪》。根据《仪礼·乡礼酒礼》的记载,这六篇诗歌是用笙伴奏的乐歌,因而称为“六笙诗”。

四家诗:这是汉代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诗传自辕固,鲁诗传自申培,韩诗传自韩婴,毛诗传自毛亨和毛苌。四家说诗各有特点,但在曲解诗意、借诗说教方面则是一样的。齐、鲁、韩三家因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因而成为今文三家,被朝廷立于官学,后来相继散佚。

赋比兴:这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咏之词”。

风雅颂:风雅颂是音乐分类。风,本义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颂,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否则在交通不便、语言 各异、地域广阔的民间,诗歌难以汇集朝廷。进行采诗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他们按时到各地收集民歌,统一上交给朝廷。

提示:对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1、介绍名词的由来;

2、简要全面地介绍名词的内容;

3、介绍与该名词有关的代表作家、作品。

三、论析题

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的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手法是献诗说、采诗说。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者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以及《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是这样汇集在一起的。

《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族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

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二是再现了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如姜嫄生子的传说表现了当时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情况。

4、试结合作品,论述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1)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公刘》一首叙述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历史,诗歌每章都用“笃公刘”起首,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赞美和爱戴。(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周民族史诗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中有的用相同词语领起一章,形成章节之间的排笔,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5、如何理解《诗经》中的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诗经》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5 规模等情况,如《载殳》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关于《豳风·七月》,《诗序》认为是周公在陈王业,建国后的学者多以为是被剥削的农奴在倾诉自己的痛苦悲哀,试结合作品和有关典籍,阐述一下你自己对《豳风·七月》的理解。

《豳风·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从内容看,诗中以描写一年十二月的物候、农活和农奴终年的劳苦为主,所以诗的主体应该是出于熟悉农业生产的农奴之手。但其中还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这应该是乐官代领主而言。从用途来看,《七月》是可以用于迎节、祈年、祭腊的乐歌,语调也雍容和缓,应该是经过了乐官的加工。因此它可能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首代言体诗,代农奴和领主两者立言,既保留了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生活的原貌,思想艺术上又具有某些乐官加工润饰的痕迹。

7、试以《豳风·七月》为例,论述《诗经》中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意义及其文学价值。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在:(1)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阶级差异,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和农奴的不幸悲哀;(2)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其文学价值表现在:(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以物候描写形象地表现季节的更替;(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暗示着行将出嫁的女子对父母家人的依依不舍。

8、以《鹿鸣》、《宾之初筵》、《伐木》等诗为例,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燕飨诗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政治价值表现为联络情谊、巩固统治;其历史价值表现为记载了古代燕飨之礼的程序仪式,为研究周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9、试析《诗经》战争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及其思想价值。《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1)主体民族的自豪感,如《小雅·六月》等;(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3)怨恨战争、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其思想价值表现为:反映了周代战争的历史和周人对战争的态度,表现了周人爱国爱家、明辨善恶的可贵品格。

10、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11、《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

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 6 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12、创作《诗经》讽喻怨刺, 诗的讽喻诗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讽喻诗人都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其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1)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它他们与周王朝休戚相关的命运决定的。(2)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礼”的笃信并恪守“德”的规范,用此自律并以之律他。

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后世诗人及其作品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如屈原的至死不悔的爱国之情,他忧愤深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唐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他的“三吏”、“三别”等“诗史”作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等,都是对《诗经》讽喻精神和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的继承发扬。

13、《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1)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大胆争取。(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的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14、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婚恋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性表现在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是真诚的、高尚的、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

《诗经》艺术成就表现为:(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再现着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抒发着他们真实的哀乐情感;(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怅惘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艳丽的容貌。(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16、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精神?

《诗经》的诗篇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创业开国的英雄祖先、辛苦劳作的农人、风尘仆仆的征夫役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婚恋等,都以诗的形式形象化展现出来。

《诗经》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上古的文化精神:(1)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如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2)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尊奉等。(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平凡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是《诗经》诗篇的最主要内容,如他们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4)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表现在a《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的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b《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以个体的抒情来表现了周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17、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

《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1)功利主义的自觉创作,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创作诗歌;(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3)艺术水平的提高,周人开始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

18、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a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b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c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3)高超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19、怎样理解《诗经》创作与周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诗经》创作和周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1)《诗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人物服饰打扮的描写中经常出现的“狐裘”以及各种各样的玉指制饰物,在周代文化里是人物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质的象征。(2)《诗经》作品的内在结构受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影响,如以外在仪容的描写来人物形象塑造、以思想怀归之情来反映战争徭役。这来两者对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马”这个词,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来写马。第二,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重章复沓的章法和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的锤炼。重章复沓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21、怎样全面认识《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体现在:(1)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抒情诗的传统、群众艺术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2)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3)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诗经》的四言形式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22、试述你对楚辞来源的看法。

楚辞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来源包括(1)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如《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二次向神巫问卜、三次升天遨游,都受了宗教巫事活动有密切关系。(2)楚地的乐曲和民歌,如《哀郢》等篇的“乱”、《抽思》的“少歌”等都是乐曲体制的名称。楚辞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说明楚辞的形成与楚地民歌密切相关。另外,战国时期的散文高潮对楚辞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楚辞体具有那些诗体特征?试举例分析。

楚辞体的诗体特征表现为(1)宏伟繁复的体制,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比起《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其中《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篇末有乱,《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2)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体中的“兮”不仅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起着句读、8 调节节奏、代替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这是屈原的独处,是楚辞体独有的。

24、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楚辞的产生与“时与地”的关系的阐述?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从产生地域是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觋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采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25、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怎样的?当时楚国的情况如何?

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相递进行。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政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楚王朝日趋衰败,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26、简叙屈原的生平。屈原生平的大事有:(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2)受楚怀王拔擢担任左徒,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3)蒙冤被疏,创作震烁古今的长诗《离骚》;(4)遭谗言陷害,被流放江南;(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6)其流传的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27、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离骚》抒发了诗人的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这是长诗《离骚》的主旋律。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第二部分从女媭的责难到篇末,主要写诗人遭谗被疏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其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抉择。

28、《离骚》丰富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29、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在《离骚》中,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忠君之情。

30、《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屈原借对往古三后尧舜的清明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榜样,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

31、《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 兴有何不同,有身什么新的发展?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具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衣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32、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天问》一诗的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

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33、《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1)通篇问句的独特的整体结构模式;(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

34、试结合作品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

《九歌》的艺术成就表现在(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诗中各类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都与其自然物的特点相合;诗人同时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2)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合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3)情味悠深的语言,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但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

35.比、兴在诗篇中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区别? 比就是比喻,它在诗篇中的作用是描绘形象鲜明生动,能够将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十分深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于起兴的物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烘托气氛、激发联想、象征隐喻、起韵无义。

差别:

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与选取的物象之间,两者相互影响的先后次序不同:比是触物心感,兴是情意寓物

二、在情意与物象感发作用的性质方面也有不同:比,关联全局;兴,只见局部。

下载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楚辞

    读汤炳正先生之《楚辞成书之探索》及《四库全书·楚辞章句提要》札记 一、“楚辞”之名 楚辞之名历来就饱有争议,根据崔富章的《楚辞书目五种续编》:“‘楚辞’一名,含义有二:一......

    楚辞

    《楚辞》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1]“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

    楚辞

    《楚辞》读后感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

    楚辞(全文)

    離騷經第一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关于楚辞 “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基本知识......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

    学霸自己整理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 1、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家贾谊,他也是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其中《吊屈原赋》《鵩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