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B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B A.、库利 B、米德 C、托马斯 D、林顿
3、以下()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C A.规模小 B 存在时间长 C 人际关系密切 D 综合性功能强
5、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D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库利 D、韦伯
7、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手段—目标论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和婚姻家庭制度。B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0、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A A.普雷毕什 B 丁伯根 C 托夫勒 D 贝尔
11、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B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2、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C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13、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A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4、“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C A、米德 B、布卢默 C、库利 D、托马司斯
15、对贫困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学定义 D、环境学定义
1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7、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B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底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8、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9、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
A、综合性思想 B、持久性思想 C、战略性思想 D、长期性思想
20、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21、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因而又被称为()D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22、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行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23、()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D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24、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C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的前拥后挤
2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26、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B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27、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8、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A、合作 B、学习C、共享 D、交换 A
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30、“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的哪种理论()A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新概念()C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32.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B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33.下列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4.认为发达国家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的观点。B A、现代化理论 B、依附理论 C、世界体系论 D、新发展观
3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C A.规模小 B.存在长久
C.人际关系亲密 D.综合性功能强
3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37.依照社区的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哪项不属于该分类()A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3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39、以下哪一种活动不属于集合行为()C A、时尚 B、球迷不约而同喝彩 C、春游 D、骚动
40.“后工业社会”论是谁提出来的()B A.弗兰克 B.贝尔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填空题。
a.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思想。
b.文化概念:
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 文化。
c.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慢斯和布劳。
d.农村社区及社会社区:.社会学一般根据社区的结构、功能和人口状况、组织程度等综合因素将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基本类型。
(一)农村社区:
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们所组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是:
1.人口密度较低;同质性强。2.经济活动较简单,商品交换水平较低;3.社会结构简单,居民的阶层分化程度较低;4.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比较简单;5.居民的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比较慢,有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二)城市社区:
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是: 1.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2.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3.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大;4.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5.社会生活的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3.简答题。
a.社会的含义: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共同生活而结成的具有心理精神意识、享有共同文化,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和相互交往产生联系的共同体和有机整体。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社会实在论(唯实论)观点: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c.社会唯名论:观点与社会实在论相反,它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坚持还原论观点,即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d.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互动是有条件的。
2、互动产生的条件
(一)(1)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性条件。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
(3)参加互动的人都是有意识的,都基于行动者一定的需要与利益,都力图用头脑中成熟了的计划去调动另一方的行动。
3、互动产生的条件
(二)(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5)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6)互动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7)互动的双方一般互为主体或客体;沟通双方使用统一或相通的符号;沟通双方对交往情境有相同的理解;沟通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二)互动的维度与性质
1、互动的五个维度
2、互动的性质
1、互动的五个维度
(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
2、互动的性质
决定任何互动关系性质的因素无非就是利益或精神两大类,只不过是两类因素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从互动的性质上可分为理性互动与非理性互动。
理性互动是行动者一种基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利益精确计算而采取的互动方式。
非理性互动是未经精确的利益计算而采取的一种互动方式,行动者的目的是根据某种内在的或理想的东西(意愿、信仰)来确定的。
g.合作的条件:1.合作者有一定的目标,即他们都希望达到某一目标。2.参与者不能只依靠自己,必须相互依赖。3.参与合作这有能力为目标做出贡献,这种能力是多样的,对各方来说是互补的。4.参与合作者相互之间要有基本的信任,即相信对方会为了共同目标做出贡献。
h.社会流动的因素:
1)个人与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2)一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所谓社会位差是指由于这种社会位置造成人们获得社会资源能力和机会的不同.3)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即每个社会阶层的成员的替换都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面向阶层内部。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简述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
(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推动力和维护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3.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1)事件的突发性是集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2)情绪感染机制的确立在促成集体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3)匿名效应是导致集体行为及其破坏性后果的最终原因。
4.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4)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
5.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冲突的存在,削弱了社会化机制的功能和社会控制的难度。第二,社会化机制的不健全是引起社会整合程度降低、引发社会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第三,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完备。社会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第二,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第三,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第四,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第五,社会问题具有可变性。
1.试述科层制的特征并分析其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与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有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套专业化的功能、固定的规程和权威分层。科层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层制实行权力分层、职务分等的原则。组织的一切权力不再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而是分层领导、分科负责,下级工作人员要接受上级的领导和监督,下级的决定也要得到上级的赞同和批准。每个管理人员都处于一定层次上。担任中间职务的管理者既接受上级管理,又拥有管理下级的权力。各种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指挥系统。
第二,因公设职。科层制内部除明确的分权外,根据因公设职的原则,进行部门科室的划分和职务的设置,各部门都有专职人员负责特定的工作,各尽其职。
第三,任人唯贤。组织成员要具备必要的工作能力,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一般来说,要成为一个组织的正式成员,必须经过组织严格的挑选的专业的培训,以此保证成员能胜任工作,并且根据胜任的程度,考核成员的工作绩效,作为提拔和降级的标准。
第四,照章办事。科层制内部科室的管理权限和每一职务的工作范围、职责,都有一套明确、正式的规章制度来限定。这些规章,不会因人员的不同而随意改变。组织成员在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照章办事,不循私情。
第五,管理者和管理手段分离。在科层制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的身份。每个成员的首要任务不是向上级领导负责,而是向他的岗位负责。这样就使得终身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即使管理人员出现变更,只要规则不变,组织仍可以保持协调稳定地运行。
第六,公文往来。在科层组织内部的活动中,包括各项业务的处理、各种信息的传递都是以规范性的公文为手段进行的。公文往来减少了口头交往的非精确性,为组织活动的法规化提供了可能。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科层制的管理方式是由分权制权力体系、等级制职务体系和规范制责任体系构成的,它分工清楚、职责分明、任人唯才,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是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的一种理想类型。
虽然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但是,科层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科层组织中等级森严,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科室设置过多,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叠,职权不明,影响工作效率;过分强调公文往来,又会产生文牍主义、繁琐主义等弊病,造成文山会海的现象;同时,科层制只要求每个成员按章办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事物的处理变得呆板、繁琐,导致形式主义。这一切说明科层制与官僚主义有相联系的一面。
2.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1)我国当前个人地位获得模式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正由封闭的社会结构向开放的社会结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向上流动机会: 决定社会流动的因素正在从重视先赋条件向重视自致条件改变。
(2)目前我国的个人地位获得模式正处于多元化阶段,收入和财产、职业、教育水平、身份、权力、声望等多重社会分层标准的存在,均对地位获得模式的产生影响。
(3)当前社会流动中的问题:总体的流动规模不大:户籍制度的阻碍、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传统就业制度与用工制度的阻碍。
1、简述社区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原则。
1955年联合国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文件中,提出的10条基本原则是:①社区各种活动必须符合社区基本需要,并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订首要的工作方案;②社区各个方面的活动可局部地改进社区,全面的社区发展则需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方面的协调行动;③推行社区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④社区发展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高地方行政的效能;⑤选拔、鼓励和训练地方领导人才,是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工作;⑥社区发展工作特别要重视妇女和青年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区的长期发展;⑦社区自助计划的有效发展,有赖于政府积极的、广泛的协助;⑧实施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须有完整的政策,建立专门行政机构,选拔与训练工作人员,运用地方和国家资源,并进行研究、实验和评估;⑨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注意充分运用地方、全国和国际民间组织的资源;⑩地方的社会经济进步,须与国家全面的进步相互配合。实际应用的社区发展基本原则,常因各国或各研究者的不同而相异,不可强求一律。
8、阐述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则信度必定高,换句话说,可信的不一定有效,有效的则必定可信。例如以尺量布,量了几次结果都一样,证明其信度高,但尺子若不符合标准,测量无效;若尺子是标准的,测量又有效,则无论测多少次,结果必定可信。在进行测量时,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使测量即有效又可信。
9、简述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
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动物的群体生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规律使得一些物种必须集群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才能生存下去。而人类的群体生活虽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群体生活不仅是为了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第二,动物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规则是先天遗传的,出自动物的本能,每一代动物不可能发明创造一套群体生活的新规则。而人类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不是靠遗传得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文化继承以及积极发明创造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动物群体生活的形式、内容、活动规则等变化十分缓慢,而人类的群体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则可能十分迅速,就是几年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如现代家庭、邻里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其变化之快乃是有目共睹的。科层制(P183)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它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 是工作关系. 编剧理论中的“前台”和“后台”(P83)
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行动。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观众”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有时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意视而不见”,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实施前台行为或后台行为。“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P26-27)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4 韦伯的三种理想类型的合法统治(P183)
韦伯认为合法的政治统治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传统型统治,是建立在习惯和古老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要求上的。这种统治者通常是族长、部落首领之类,他们的格言是:“服从我,因为我的人民一直这样做。”
第二种类型是个人魅力(卡里斯玛)型的统治,是建立在某个英雄式人物个人魅力上的,先知、圣徒和革命领袖是他们的典型。他们的格言是:“服从我,因为我能改变你们的生活。” 最后一类是法理型的统治,是建立在对于正式制定的规则和法令的信赖基础上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选举产生的统治者。他们的格言是:“服从我,因为我是你们法定的长官。” 请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丁克家庭”现象;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丁克家庭”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
(1)“丁克”家庭使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
社会学中把家庭按照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它们是家庭模式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非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事实上增多。我们把这些家庭称为变异家庭,它包括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丁克家庭作为变异家庭的主要类型之一,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家庭模式,使家庭结构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当今中国,传统的联合大家庭已经非常少见了,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倾向。现在城市中的3—4口之家占多数,说明了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再到核心家庭的变迁,使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的二人结构使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可以避免传统的家族矛盾,对婆媳之间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
(2)“丁克”家庭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
虽然中国“丁克”家庭的增多对减少人口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减少人口的隐性作用必将会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少,这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丁克”家庭的出现,对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生育观念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当代,他们有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3)“丁克”家庭的出现导致家庭的部分职能的缺失
社会学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感情交往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等。家庭的生育功能说明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然而随着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变迁,家庭原有的生育功能开始逐渐弱化,生育功能的日益丧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夫妻关系,给婚姻带来不稳定的因子。没有子女的负担会导致家庭中双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对于国家的发展会产生很多的弊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4)丁克家庭对人口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应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少,高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丁克家庭中夫妻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无疑会高于那些乐于多生孩子的低文化的父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育,那些低素质的父母却在多生、超生。这样,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多,被淘汰出局的不是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人,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问题。结合你自己生活或成长的经历,在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一下你对“社区”概念的理解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文明社区是指社区范围内居住的人群经过广发参与、共同努力、使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区。加强社区建设,创建文明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建文明社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社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所以,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a.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解释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的社会意义。
社会行动理论注重分析社区的领导层、决策过程、社会参与等问题及其与社区变迁的关系。其中心观点是:社区行动具有社会关联性,社区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复合体,社区中的社会行动与区外的社会行动相关联,区内各种社会行动也是相关联的。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1、儿童期——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和基础,主要是初始社会化
2、青年期——出现自我认同危机,重要是预期社会化。
3、成年期——主要是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4、老年期——老年社会化问题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
1)无效的文化传递——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3、代沟(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实际 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学校你是某学校的某专业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你学生。社会角色 简称“角色”。原为戏剧名词,社会学特指与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相联系,被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社会对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位置上的个人应履行的权利、义务的要求称“角色期待”,指导、约束角色行为的准则称“角色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众多的角色,按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行事,但也会产生角色差距和角色冲突。角色规范随会变化而变化。大学生主要是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其次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活动,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读了四年书将来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对社会角色扮演最好的角色期待。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5.(C)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B)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9.“后工业社会”论是(A)提出的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23.(C)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25.孔德在(C)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6.“镜中自我”是(B)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托马斯
27.“工作安定”属于(B)需要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28.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29.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 1.(ABC)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自我实现
2.需要的特点包括(ABC)A.必然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3.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4.人类生存环境包括(AB)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经济环境
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AB)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第三信号系统
D.第四信号系统
6.社区分析的框架有(ABC)
A.人文区位学
B.文化人类学
C.社会系统理论
D.结构分析学
7.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ABC)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人文学派
8.社会流动按照流动主体划分为(ABC)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集体流动
9.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10.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
A.社会关系失调
B.人与环境关系失调
C.群体失调
D.地区失调
11.道德是靠(AB)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A.人们的内心信念
B.社会舆论
C.法律
D.规范
12.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普遍性
B.变异性
C.相对稳定性
D.阶级性
13.维科认为世界民族都经历了(ABC)的历史阶段。
A.神的统治
B.贵族统治
C.人民统治
D.氏族统治
14.社会保障包括(ABC)几项内容。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援助
1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ABCD)
A.政治原因
B.人口惯性
C.文化的影响
D.社会因素的影响
16.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ABC)
A.个案工作
B.团体工作
C.社区工作
D.集体工作
17.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ABC)
A.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
D.人口基础论
18.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
A.财富
B.声望
C.权力
D.职业
三、简答题:1.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社区的要素,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已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 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3. 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教科书 P295-297(4.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答: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18
5. 简述科层制的内涵。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70)
6.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P386)
7. 简述越轨行为的内涵。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越轨行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一社会群体。P283
8. 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P357-361 9.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有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的越来越相似(P390)
10.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P338-339
11. 简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此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次理论(P167/169)
12.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的革新,全面的现代化。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的长远的追求,一个国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项任务。(P386-387)
13.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同上一个一样
14.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1。有利于个人成长2。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P56-57
15.简述社会舆论的特点。
1、现实性强
2、集体的产物3大众传播(P280-281
四、论述题:1.浅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环境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辛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P330-331 2.根据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理论,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一谈你对我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来说社会舆论分两种控制,制: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的意见时“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就指这种情况,例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中对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的议论甚多,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这咱现象的发生;社会舆论未必部能对社会现象给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新生事物出现之初更是如此。这时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就是消极作用了。比如(看法请自己写)(P281)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P364)太多了
4.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来实现。
5.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人口问题的成因:1.政治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人多力量大。2.人口惯性。我国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种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所以我过人口仍将大幅度增长。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将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1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在生产的矛盾。(P301-306)
6.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的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正是因为如此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虽然道德不像靠强力来推行,也不像法律那样普遍适于国家的所有居民。应该指出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控制更受到了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思想的侵入,某些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示的变化。而且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无论如何,人类需要量要道德,在当条件下,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274-275
第三篇:〈社会学原理〉A卷试题及答案
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考试试卷(A卷)
2011年(秋季)学期
科目:社会学原理 考试形式:闭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帕森斯的学生 K ·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A.2 — 10 人 B.2 — 20 人 C.2 — 30 人 D.2 — 40 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7.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19.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20.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马克思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有()A.孔德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E.帕森斯
2.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B.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C.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 D.文化是社会遗产 E.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A.环境 B.人口 C.文化 D.劳动 E.生产方式
4.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
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5.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
A.获得人格和自我 B.培养社会角色 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 E 完成世代交替
6.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
A.规范性行为功能 B.经济生活功能 C.精神生活功能
D.教育功能 E.抚养、赡养功能
7.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B.符号互动论 C.拟剧论 D.本土方法论 E.社会交换论、社会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包括()
A.角色混淆 B.角色紧张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E.角色丛
9.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血缘群体 B.地缘群体 C.业缘群体 D.趣缘群体 E.正式群体
10.马克斯.韦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有()
A.财富 B.权力 C.声望 D.职业 E.社会经济生产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分)1.社会化
2.社会流动
3.角色集
4.初级群体
5.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5 分,共 20 分)
1.简述初级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
2.简要分析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3.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4.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五、论述题(共 20 分)
1.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社会学原理》A卷答案
一、单选题
1.C
2.B
3.B
4.C
5.D 6.C
7.D
8.B
9.C 10.C 11.B 12.C 13.D 14.C 15.C 16.C 17.D 18.B 19.A 20.A
二、多选题
1.ABCD 2.BCDE 3.ABCDE 4.BCDE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D 10.ABC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即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它包括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
2.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3.角色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强调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相互依存的一组角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形成亲密关系。家庭是典型形式。
5.社会现代化: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城市化和理性化而实现。
四、简答题
1.简述初级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
答:① 成员有限。
② 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③ 成员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
④ 交往富于感情。
⑤ 成员难以替代。
⑥ 群体整合程度高。
⑦ 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2.简要分析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答:首先,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次,冲突的双方或各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因此,它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第三,冲突各方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也有不同性。由于冲突各方往往在价值观念上有很大差距,因而,他们虽然在同一领域争夺,但所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最后,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
3.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答: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发生条件包括:环境、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4.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答:①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② 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 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④ 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⑤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五、论述题
.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① 社会角色的确定:
A . 角色的确定,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身份地位、能力以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B . 实际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确定自己的角色。社会关系发生变动,重新确定角色。
C . 角色确定不当包括:不能胜任、未能承担合适的,选择了不适当的。
D . 角色的有效性,及某种角色确定是否得到了工人。其获得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② 社会角色的表现:通过利用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
A . 布景和道具: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
B . 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C . 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③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A . 承担角色时,遇到他人或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B . 在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有所认识、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后,才能开始表演。
C . 角色实践。常常与角色领悟相一致。收到其他因素影响,偶尔会不一致。人们常常作
出角色建设,即创造性的表演角色。
第四篇:学前教育试题 (附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复习提要
内容: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帅教)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难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现将该课程的期末复习要点提示如下: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一、重点名词: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二、一般了解:
1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及其两个年龄阶段的划分。
2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P5
3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4卢梭、欧文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著作。P8
5福禄贝尔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及其代表作。P10
6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三、重点问题:
1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领先性,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第一个生活环境,抚育者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长久性,家庭的保育和教育将伴随学前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单独性,家长与儿童
处于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施教状态,个别地、单独地施教为家庭教育的普遍特征;随意性,家 庭教育多受抚育者的意愿及能力水帄影响教育儿童,目标性、计划性较少;随机性,抚育者 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
2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群体性,社会开设面向众多学龄前儿童的、有教育性的设施,儿
童可获得与小伙伴接触、交往的机会;目标性,各类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依据其创办的条件与宗旨,均有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计划性,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各目标的实现,有计划地落实在参予活动的儿童个体中;多样性,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有较正规的形式,接纳的儿童相对固定,可助儿童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学前教育向低年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帅儿教育);在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注意儿童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儿童个性健康发展;注意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发展社会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合作。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重点名词:
1文化
2文化选择
3文化变迁 二、一般了解:
1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
2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3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4日本学前教育新要领。P36
5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6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7文化水帄对教育的影响。
8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9社会基本群体的特点。
10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类型。
11家庭的社会功能。
三、重点问题:
1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
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托
儿所、帅儿园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2经济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生产力水帄决定学前教育的形态,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生产力水帄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决定学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变革,学前教育者目标的变迁。我国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大众化、帄衡化、非特殊化方向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内部人际关系是民主、帄等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学前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革。
3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
前教育的决定条件;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
4我国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良好习惯和体育活动兴趣,促进帅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培养语言、动手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性格;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5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反映出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帄状况设计学前教育,组织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帄来选择文化;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6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又将面临第三次人口高峰,预计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人口增长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且较大的冲击;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发展适应农村的学 前教育。
7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和长期持续性;家庭生活和教育文化在一起;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
作用:潜移默化;实施家庭教育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为人的终身教育、全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一、重点名词: 1教育
2传统教育 二、一般了解:
1现代社会的特点。
2传统教育的利弊。
3学前教育地位提升的原因。
三、重点问题:
1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教育依附于宗教和政治、受宗教控制和受占统治地位的政
治集团的控制,转化为相对独立;教育由等级地位转向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更新了教育的概念;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紧密交叉、相
互影响、相互联系;教育决策、教育规划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致化;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现代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3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要实施胎教;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依据大脑功能 的发展的规律施教;坚持儿童发展的全面化和个性化,避免不适当的早期定向化培养;依据
儿童发展的特点,巧妙地使用教育方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帅儿园生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优质的帅儿
园教育;帅儿园需从依靠型的管理转向经营型,发展自主、经营观念,学会开辟财源,理好
财政;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管理为目标,在创优竞争中去赢得信誉,吸引生源;以城市和乡村社会为依托,走社会化多种类、多形式并存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一般了解:
1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争论的主要观点。
2“天性难移”的两种观点。
3“性相近、习相远”的两种观点。P69
4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5前苏联教育学家关于教育与发展的观点。
二、重点问题:
1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儿童发展的全面观,一方面儿童发展是指身体的成长和心理 的成熟过程,另一方面的发展是指儿童通过掌握社会经验,形成心理特征和能力;儿童发展 的规律性变化发展速度快,其特征依一定的顺序表现,年龄越小,同一年龄儿童的生理与
心理有着较为普遍的特点;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儿童发展有着共同的普遍的规律性,它
是以年龄特征表现的,但在同一年龄组中,各个儿童又以不同的个人特征表现着。
2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
发展;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一、重点名词:
1儿童观 二、一般了解:
1正确理解超前教育。
2对儿童学习活动的新认识。P102
3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三、重点了解
1古代的儿童观:以成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儿
童是国家末省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望”;儿童
“无知无能”,具有教育“可塑性”;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童的地位极其低下。
2近代的儿童观: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具有具价值和权益;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
发展的潜能;女子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男女不帄等的问题依日存在。
3现代的儿童观: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 的个体差异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
展儿童的潜力;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男女帄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帄等的对待。
4现代学前教育新观念:现代胎教的兴起;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的培养;儿童发展
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的目标;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对学前教育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5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多样化趋势;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多
元化;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会化;学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六章 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 一、一般了解:
11岁和2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2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34儿童的心理特征。
4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重点问题:
11岁和2岁儿童如何在游戏中教和学: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练习运动的游戏;认识物品的游戏;练习创造的游戏;练习概念的语言游戏。
2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发展儿童的人际交注能力;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3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4对五六岁儿童教育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能力;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做好帅小衔接。
第七章 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一、重点名词
1托儿所 二、一般了解:
1托儿所的性质。
2托儿所的建筑物要求。
3托儿所用具与玩具要求。
4托儿所的环境布置。
5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三、重点问题:
1托儿所的保育教育任务:保障小儿健康;培养小儿饮食、睡眠以及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
良好习惯;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培养
活泼开朗的性格;给小儿以适宜的艺术形式的陶冶,萌发小儿初步的美的情趣。
2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以培养小儿良好的身体素质、行为
习惯素质和智能素质为目标,贯彻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根据小儿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强于抑制的特点安排活动;教育内容既要适应小儿心理与体格 的发展特点,又要适当提前;适应小儿个别差异,尊重小儿个性,给予较充分的活动自由;
成人要做小儿的良好榜样;革新抚养方式,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培养;根据小儿的不同年龄需
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托儿所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 的参与配合。
3评析文章:从教材P199《小儿游戏的指导》和P210《托儿所分组活动的组织》中任选一篇进行评析(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评论其优劣得失)。
第八章 帅儿园教育
一、重点名词:
1帅儿园 二、一般了解:
1帅儿园保教目标确立的依据。
2帅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三、重点问题:
1我国帅儿园的性质:帅儿园是对学前帅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列入学制系统;帅儿园又不
是完全相等于学校;帅儿园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
2我国帅儿园的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帅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
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帅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3我国帅儿园的保教目标:体育目标:促进帅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智育目标:发展帅儿各
个感官;德育目标:培养帅儿礼貌规则行为;美育目标:培养帅儿初步的美感。
4帅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重视帅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帅儿的个体差异;热爱帅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寓教育于帅儿一日生活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帅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九章 帅儿园的活动
一、重点名词:
1教育活动
2结构游戏P259
3表演游戏P256
4智力游戏
5音乐游戏 二、一般了解:
1活动的三要素。
2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4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
5帅儿园一日活动的内容。
三、重点问题:
1帅儿园生活活动要求: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
性,培养帅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必须重视; 保教人员默契配合。
2帅儿园教育活动概念:强调选择教育内容的目的性;充分利用帅儿园周围的环境资源
组织教育活动;尽量使帅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灵活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的形式;
为帅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过程,使帅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
3帅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创设儿童游戏场地;配备游戏材料;加 强角色游戏的指导。
4教师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准备玩具,引发游戏;鼓励儿童按自己 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5教师如何指导结构游戏:丰富并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 的材料,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建造材料和建造结果;加强对玩沙、玩雪、玩小游戏 的指导。
6组织领导帅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以保证帅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的发展;要制订一日生活常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处理好 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要面向全体帅儿;保教结合,教养并重。
第十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一般了解:
1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
2如何培养分享行为。
3如何矫正执拗发脾气。P308
4如何矫正过度侵犯行为。P309
5如何改善胆怯和孤独。
6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7如何指导儿童画画。
8正确引导儿童看电视。
二、重点问题:
1家庭教育的自身特点:教育的率先性;单独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
2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和谐的生活气氛;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环境布置;文化生活的渗透;有属于儿童的开地;危险事故的防范。
3家长育儿守则:作好榜样;恪守一致;提示在先;尊重儿童;善用鼓励;适当回避。
4如何养成儿童良好品行:培养帅儿的分享行为;培养儿童同情及助人行为;培养协商与 合作意识;正确培养帅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
5指导早期阅读的方法:为儿童选择适合的读物;读给一岁以下婴儿听和看;和一岁以上
婴儿一起阅读;关于利用图书中的画面内容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指导儿童自己看书;教育
儿童自己管理图书;阅读图书向儿童提供口语练习和认读文字的机会。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一、重点名词:
1社会
2社会教育 二、一般了解:
1社会教育的特点。
2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
3组建社会儿童玩具图书馆注意事项。
4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重点问题:
1城市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城市社会人群居住集中,便于社会学前教育的管理;共同的
生活意识为社会优化育人环境奠定了群众基础;城市社区资源丰富,为社会学前教育提供了 人力、物力保证。
2如何开展社会学前教育工作:积极创设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机会;以 “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会学前教育工作网络;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社
会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3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玩具图书馆的意义:玩具图书馆是丰富儿童娱乐生活,促进儿童发
展的重要场所;玩具图书馆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儿童玩具图书馆有利用
培养儿童爱读书的好习惯;儿童玩具图书馆也是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的良好场所。
关于期末考试形式与题型: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填空、名语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综合分析。
第五篇:试题(附答案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A),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A.推广体系 B.管理制度C.推广模式 D、先进技术
2.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B)。A.总体规划 B.总体部署 C.总体方案 D、综合计划
3.水工程建设涉及防洪的,依照(B)的有关规定执行;涉及其他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A.防汛 B.防洪法C.防洪 D、防汛条例
4.《水法》中规定,(D)不按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缴纳水资源费。
A、农业灌溉用水;B、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取水;C、工业生产用水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家 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
5.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B)开发。A梯级B多目标梯级C综合D多种功能
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 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A)使用。
A.管理和合理 B.管理和妥善 C.管理和适当 D、管理和综合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C)意见。A.治污措施B.水质达标 C.限制排污总量 D.排污总量限制
8.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A)、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A.河势稳定 B. 河流走向 C.河流稳定 D.河床稳定
9.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B)的方针,按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A.统筹兼顾 B.开发性移民C.统筹开发性 D、保护性移民
10.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C)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A.阻碍水工程B.妨碍水工程C.影响水工程 D.危害水工程
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水功能区 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C)意见。A.治污措施B.水质达标 C.限制排污总量D.排污总量限制
12.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A)相结合的制度。A.定额管理B.定量管理C.分级管理 D.计划用水
13.供水企业和自建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A)。A.水的漏失B.水的流失C.水的浪费 D.水的损失
14.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B)。全国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A.宏观控制 B.宏观调配 C.宏观调剂D.宏观调度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本级或者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有违法或者(A)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A.失职行为B.渎职行为C.滥用权力行为 D.越权行为
16、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C)。
A、给予行政处罚 B、承担赔偿责任 C、承担治理责任
1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B)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A、水源使用功能 B、水域使用功能 C、水量使用功能
18、从事工程建设,占用(A)、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A、农业灌溉水源 B、水源 C、灌溉水源
19、国家实行(A)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规定。A、河道采砂许可B、河道采砂准入C、河道采砂批准
20、用水实行(B)制度。A、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 B、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 C、水资源论证和行政审批
21、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不妨碍行洪、输水后,报(C)批准。
A、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22.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供水价格应当按照(B)、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A.完全成本B.补偿成本C.低于成本 D.供需平衡
23.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B)开发。
A.梯级B.多目标梯级C.综合 D、多种功能
24、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C)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A、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B、国务院有关部门 C、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2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本行政区域内行业用水定额,报(B)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A、水行政主管 B、同级水行政主管 C、同级主管
2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A),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A.推广体系 B.管理制度C.推广模式 D、先进技术
27、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修改,旧水法是()通过并公布,自(B)起施行。
A、1990年1月1日、1990年7月1日 ;B、1988年1月21日、1988年7月1日
C、1995年1月1日、1996年1月1日 ;D、1996年7月1日、1997年1月1日
28、水法规定,(C)不按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缴纳水资源费。
A、农业灌溉用水 B、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取水 C、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9.制定规划,必须进行水资源(C)考察和调查评价。A.实地 B.综合 C.综合科学 D、开发利用
30.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B)开发。
A.梯级B.多目标梯级C.综合 D、多种功能
二、不定项选择题(5题,共10分)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AC)等限制性措施: A、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B、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 C、限制或者暂停洗车、浴池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D、暂停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2、甲村与乙村毗邻,乙村的用水源自流经甲村的小河,多年来,两村经常因 用水问题发生冲突。为根本解决问题,县政府决定将这条小河的水流交给乡水管站统一调配。甲村认为这条小河在历史上就属于该村所有,县政府无权将这条河 的水流交水管站统一调配,将县政府告上法院。根据现行宪法和水法,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D)
A、甲村告得有理,因为水流属于集体所有,政府统一调配用水应事先征得甲村同意 ;B、甲村告得有理,因为这条小河的河床属于甲村所有,这条小河的水流当然 属于集体所有;C、县政府的决定合法,因为水流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当然有权调配河水的供应;D、县政府的决定合法,因为水流虽然属于甲村所有,但乙村人也有喝水用水 的权利,为了解决乙村的用水问题,县政府可以将水流供应统一调配
3、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ABD)。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完工 D、同时投产
4、国家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在我省以下单位(BCD)无权对在河道及水工程管理范围内采砂活动进行审批。
A、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 B、市县河道管理站C、乡镇政府水工程管理单位 D、乡镇政府
5.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 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BCD)、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A.总量控制 B.综合平衡 C.保护生态 D.厉行节约
三、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0分)
1、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 划)。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 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4、国家对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5、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 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非水文测验船只在通过正在进行水文测验的河段时,应当减速并避开水文测验仪器。(对)
2、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也要申请取水许可证。(错)
3、《水政监察工作章程》规定,水政监察人员实行任期制,任期为5年。(错)3年
4、水文站网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
5、对居住在行洪河道内的居民,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外迁。(对)
6、“3.22世界水日”是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确定的。(对)
7、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以及其它重要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水文测站。(错)工程管理单位应当设立水文测站。
8、耕地较少的地区,为解决粮食问题,可以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围 湖造地或者围垦河道。(错)
9、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需要。(错)
10、我省对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和分类水价。(对)
11、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同意,可 以设置排污口。(错)
12、水库应当按照防洪规划的要求留足死库容。(错)防洪库容
13、大型水库是指库容大于 5000万立方米的水库。(错)1亿立方
14、跨流域调水,应当重点考虑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错)应当统筹兼顾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以及调出和调入地区的用水需要。
15、查封、暂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设备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七日。(错)十五日
16、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防治并重的方针。(错)预防为主。
17、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对)
18、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对)
19、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综合规划应当服从专业规划。(错)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20、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可以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每平方米一至二元处以罚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