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

时间:2019-05-14 16: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

第一篇: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

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

小学语文课本《詹天佑》这篇课文,八年级上册历史我们又学了《近代科技之星》进一步了解了詹天佑的历史,我对詹天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深喜欢上这个历史人物。

我要想詹天佑学习,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1871年秋,年仅12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留学美国。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1881年,在120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他便是其中的一个。在修建京张铁路时,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的极端藐视,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作为一名做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是我能做的最大的爱国的事情,我会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回报国家。

我要想詹天佑学习,学习他不怕困难的精神。

京张铁路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面对这样的困难詹天佑实地勘察,亲力亲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遇到到问题经常会退缩,乱写一气,今后我不会这么做了,再大的困难我也会努力客服,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

我要向詹天佑学习,学习他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

京张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詹天佑发明竖井施工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也要科技创新。中国正是有了“杂交水稻“才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13%的人口。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要向詹天佑学习,学习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詹天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一种宝贵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他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想,詹天佑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正是他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京张铁路的关键吗?平时学习中,我也经常马虎,作业不检查老师经常帮我勾出错别字,数学考试经常不检查,因为一两个可以避免的错误而不能得到满分。今后我一定要养成扎实学习,细心检查的习惯,争取在期末检测中取得好成绩。

桂林市大河初级中学八年级167班 罗艳碧

指导教师:李彩军

2012年12月

第二篇:广东近代历史人物

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梁思成新会

著名建筑学家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冼星海

广州-番禺

人民音乐家。

吴大猷

广州-番禺

中国物理学之父。

苏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

邓世昌

广州-番禺

甲午战争爱国名将。

叶剑英

梅州-梅县

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推翻四人帮,结束文革。

宋子文

海南-文昌

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庆-新兴

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唐朝人,著有《坛经》。

张九龄

韶关

唐朝著名诗人。

吴研人

南海-佛山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屈大均

广州-番愚

清代著名诗人。

黄遵宪

梅州

近代著名诗人。

叶 挺

惠州-惠阳

革命家,抗日名将。

梁思成江门-新会

著名的建筑学家。廖仲恺

归善

革命家。

苏兆征

香山-珠海

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员罢工领袖。

容国团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军。

彭 湃

陆丰

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

蔡铤锴

罗定

十九路军总指挥,抗日名将。

蒋光鼐

东莞

十九陆军军长,抗日名将。

谢晋元

梅州-蕉岭

淞沪战役,抗日名将。

李小龙

顺德

武术大师,国际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伦文聚

南海

广东第一状元.

陈镜开,中国第一个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

李惠堂,中国第一位真正足球世界巨星

广东十虎: 无影脚黄麒英 铁桥三梁坤 九龙拳黄橙可 醉拳苏乞儿

软绵掌周泰 鹰爪王苏黑虎 七星拳黎仁超 侠家拳潭济均

铁指陈铁志 鹤阳拳王隐林

近代史上有关广东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2007-02-04 10:02 两次鸦片战争对广东地区的影响

1840~1856年,广州多次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战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扼要说明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原因:广东是当时对外通商区域,是外国商品及鸦片走私贸易的集散地。因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使广东成为主战场之一。

原因及影响: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原因(6分):地理上毗邻港澳(关贸组织成员,通向世界的窗口,港澳广大爱国同胞热心祖国建设),华侨众多。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国家给与优厚宽松的政策,如最早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广东特色

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林则徐:(祖籍:福建)

民族英雄——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意义

开眼第一人:设立译馆;出版介绍西方的在报刊书籍(《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购买及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中国近代海军。

理论: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民族资本主义最早产生地:上海、广东、天津

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特点:不在通商口岸;华侨投资; 3.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政治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制度创新运动。(背景: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背景;康有为、梁启超。)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

主要内容: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孙中山辛亥革命:策动武装起义最多的省份;(1911年,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基地。

孙中山活动(1)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

(2)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3)国共合作时期:(廖仲恺)

注意: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特点:逐渐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近代、现代广东经济发展原因:

近代: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市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林则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西方,广东成为新思潮的主要阵地。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受西方侵略深,自然经济瓦解;也受西方先进文明影响大,广东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最早地区之一。毗邻港澳,华侨众多。

现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享受国家对外开放的特殊优惠政策,如最早设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广东人具有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酥,我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酥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伎所倡言,万国所同喻,首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不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又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表现出来的共同点是什么?存在的根本缺陷有哪些?(3)材料三中宋教仁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当时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

(4)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对外国的认识相同吗?为什么? 答案:

(1)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一致;孙中山: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列强不会干涉。

(2)两者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3)维护列强在华现状,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不能。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反对帝国主义,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读图答问

(1)根据图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指出图一所在的城市名称。

②图一是为了纪念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 ③这一历史事件的有何重大意义?(2)根据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指出图二所在的城市名称。

②图二所示学校建立于哪一革命时期?第一任校长是谁?曾经担任过该校政治部主任的共产党员是谁?

③图二所示学校对当时的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1、①孙中山 ②广州: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南京: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京:孙中山应邀北上,发表宣言,提出要消灭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并最后病逝于北京。③这是56年来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正式组团踏足祖国大陆。有利于缓解台海的紧张局势,增进海峡两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独立、富强、民主、统一,如今我们追求统一也是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2、(1)①广州

②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③广州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2)①广州

②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周恩来。

③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推动了国民革命进行。

近代史上有关广东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2007-02-04 10:062、(1)①广州

②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

③广州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2)①广州

②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周恩来。

③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推动了国民革命进行。

近代前期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实践及其经验教训(1)《资政新篇》、戊戌变法、《临时约法》、新旧三民主义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张。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3)联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清朝统治者和北洋军阀斗争的史实,说明革命派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

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答:戊戌变法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

辛亥革命在近代化方面的贡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和保护工商业等措施,为经济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了重大突破。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了改革,提倡资产阶级的公民道德等,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也有了发展,但未能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任务后来由新文化运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完成。认识:(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只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方位地变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综合国力。(3)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除封建意识。(4)必须重视“科教兴国”。

近代史上,民主革命先行者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分别提出哪些政治民主化的主张,概括他们三人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原因。答案:

(1)主张:①洪仁玕:主张设立新闻官、投票;提倡以法治国。②康有为: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君主专制;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①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之际,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西学东渐”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社会发展差异很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的中心在南方的四件重大事件。据此概括分析民主革命的中心在南方的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的原因。(1)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共在南方创建革命根据地。

原因:①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②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早。④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⑤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①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反动势力较强。②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有关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

(1)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国民党、共产党是当时的两大政党。国共关系的变化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分立——合作——对峙——合作——对抗”的发展趋势。(每次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1927年后,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历史事实证明: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两党关系对于中华民族,“和则兴,分则伤”。

(1)第一次容纳共产党并确立国共合作的政治活动及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三民主义)

(2)蒋介石被迫放弃反共内战政策的政治事件及促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各是什么?(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成功。日本要灭亡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有什么结果?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2)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大事件及典型事例。

(4)台湾问题中的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5)2005年3至5月,台湾江炳坤、连战、宋楚瑜带领的国民党、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大陆访问的路线图,其行进路线与国共两党历史之间的关系。

2005年3月底,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这是56年来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正式组团踏足祖国大陆。江丙坤表示其大陆之行是“缅怀之旅、经贸之旅”,有的媒体还将此行称之为“破冰之旅”。代表团先后参访了广州、南京、北京,所到之处,受到了大陆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请问:

①江丙坤所说的“缅怀之旅”主要是缅怀哪一位伟人? ②请列举这位伟人在广州、南京、北京的主要事迹。③请简述江丙坤的大陆之行的意义。答案:①孙中山

②广州: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南京: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京:孙中山应邀北上,发表宣言,提出要消灭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并最后病逝于北京。③这是56年来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正式组团踏足祖国大陆。有利于缓解台海的紧张局势,增进海峡两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独立、富强、民主、统一,如今我们追求统一也是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前言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后,宁波大学根据整体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思路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修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第二部分为延伸课程,是从宁波大学的实际出发开设的与必修课程相配套的选修课程,其中包括当代西方思潮评析、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邓小平理论与宁波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及世界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热点问题等;第三部分则是实践课程。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与之配套的选修课程,或者说延伸课程,从本意来讲,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二是有助于加强对能力,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培养。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延伸课程而言,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论是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留下的历史轨迹,深入了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历史环境,还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观察和分析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历史人物一一加以评析,毫无疑问都会大大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几乎是在同一过程中,运用理论的能力,也必然会大大加强。如同毛泽东指出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正是在更重要的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加强了对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当初我之所以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当然。对于本门课程来说,要真正起到延伸的作用还必须解决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应该恰当选定历史人物;二是必须正确评析历史人物。

究竟应该如何选定历史人物?有人曾作过统计:毛泽东著作里提到过的历史人物有一千多位;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也不在少数。我想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当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有争议的,甚至是反面的,但至少必须是某种类型的代表。本书作为初稿时只收集了10个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无疑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别是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政治观点和历史地位都作了既比较全面又有一定深度的介绍与分析,我想只要认真研读就会从中受到启迪并引发各种思考。当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更多的、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收集进来。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者、启蒙者、垦荒者,而且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李大钊:又比如曾经分别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至深且巨,被称为20世纪三位伟人的孙中山、毛泽东与邓小平,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好在这次通过修订在正式出版时又增加了10个历史人物,从而使这一遗憾得到了弥补。

选定固然重要,但评析更加如此。能不能客观地、公正地、科学地评析选定的历史人物,这是作为延伸课程能否开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里,我想就究竟如何评析历史人物的问题,联系我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实践,从宏观上谈几点想法,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评析历史人物,首先必须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研究历史的前提必须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只有实事才能求是。评析历史人物同样如此,首先必须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方面曾经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曾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一伙肆意篡改历史,把一部中国共产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以及错误路线斗争中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并逐步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歪曲为两条路线的斗争史。说是从陈独秀到刘少奇一共经历了九次路线斗争。而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改也难,所以都成了历史的罪人。陈独秀明明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民主大旗的反孔英雄却成了尊孔派:瞿秋白成了铁证如山的叛徒;李立三则是老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成了大军阀;刘少奇则被扣上叛徒、内奸、工贼三顶大帽子,且永世不得翻身。剩下的只有毛泽东才是党内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最多再加上那个所谓一贯紧跟毛主席的副统帅林彪。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邓小平认为“彭德怀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刘少奇同志这一次也不能算了。这就减去了两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为什么不能算了呢?因为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两大冤案!刘少奇这一次冤案主要是毛泽东的认识错误,再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诬陷造成的。至于彭德怀那一次,彭德怀究竟何罪?无非就是因为在庐山会议上就大跃进中存在的问题提了一些意见,即使这些意见百分之百的错了,那么,作为一个政治局委员和到会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向政治局主席写信,谈自己的看法又有何不可?他到底违反了哪一条党纪?哪一款国法呢?更何况,从内容上看,邓小平指出:“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因为他讲的都是客观事实。采取算旧账的办法给予打击是不应该的,而这些旧账又大多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关于彭德怀的功过是非暂且不去详细评述,最简单不过的事实是:一个一贯反对毛泽东的大军阀竟然与毛泽东合作共事三十多年。他带领平江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合在一起。后来又共同组建了红一方面军,并担任了副总指挥。而实际上,他完全可以独立发展的。因为中央本来就有让他组建红三方面军的指示。抗战期间,他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建国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赴朝鲜领导抗美援朝战争。当然彭德怀有较强的个性,而且对毛泽东也的确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是通过实践,他逐步建立了对毛泽东的信任。这就是合作共事的思想基础。

罗章龙另立中央、分裂党是指他反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当然反对王明上台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在组织上采取了分裂党的办法又是党的纪律所绝对不允许的。邓小平指出:罗章龙是搞派别斗争,是分裂党,另立中央。张国焘在“南下”与“北上”之争上有路线分歧,但后来另立中央乃至叛逃出走,其性质远远超出了路线斗争的范畴。所以邓小平讲“张国焘是搞阴谋诡计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至于高岗,邓小平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揭露高饶的问题没有错。至于是不是叫路线斗争,还可以研究。这个事情,我知道得很清楚。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三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活动得非常积极”,“高岗想把少奇同志推倒,采取搞交易、搞阴谋诡计的办法。是很不正常的”,“但是,高岗究竟拿出了一条什么路线?我看,确实没有什么路线”。(《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29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邓小平这番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罗章龙的问题,张国焘的问题,乃至高岗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没有必要与路线斗争生拉硬扯在一起。

那么真正的路线斗争还剩下这样几次:陈独秀的右倾与瞿秋白、李立

三、王明的“左”倾。对于这几次路线斗争也要进行具体分析。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这三个人,不是搞阴谋诡计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们所犯的错误主要是政治路线上的错误,就其性质来讲是党内问题,是非问题,是属于想要革命但不知如何革命的错误,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王明所犯的路线错误,所以党的“八大”仍然选举王明当选中央委员。至于王明后来发生的变化则另当别论。而且,瞿秋白的路线错误不到半年,李立三只三个月,尽管都给当时的革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在后来的实际行动中都有认识并且改正了错误。从瞿秋白与李立三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所谓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改也难的判断是与事实相悖的。

二、评析历史人物,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一种议论: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言外之意,很难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标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应该说确实有这种现象。在同一事实面前。对同一历史人物可能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当年的陈独秀,由于他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因此我们尊称他是反孔的英雄,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却被视为大逆不道并咬牙切齿地咒骂他是“陈毒兽”。又例如被称为人民公敌的蒋介石在我们看来肯定是历史的罪人,因为他亲手策划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曾使多少共产党人人头落地,而且此后他处处与革命为敌,多次围剿、屠杀革命志士,可以说他的双手沾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但是在他所代表的官僚买办阶级看来,也许还是一个历史的伟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总是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在阶级对抗特别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年代里,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必然会作出坚持本阶级立场、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这是不足为奇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尽管它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并且以首先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为己任,但是在谋求解放的斗争中,它必须坚持自己的阶级立场,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必须从维护无产阶级与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历史的人和事以及周围的人与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但是阶级分析的方法仅仅是评价标准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内容。

我们经常在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评橱历史人物,这肯定没有错,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界薏瓣理解为无产阶级的立场。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里,评价历史人物曾经为此闹出了不少笑话。什么好皇帝、坏皇帝,反正都是地主阶级的头子,都属于否定之列;什么清官、贪官反正天下乌鸦都是一般黑;改良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因此鼓吹改良就是反对革命。按照这个荒唐逻辑,除了无产阶级自身,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值得肯定、值得歌颂的人物。这实际上与无产阶级的宽广的胸怀与历史的眼光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因此可以说早已远离了无产阶级的立场。

无产阶级的立场是什么?应该是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作阶级分析这自然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范围内的活动总是归结为阶级的活动。不管其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但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如同毛泽东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60页)。因此不管好皇帝、坏皇帝,就皇帝的阶级属性来讲,毫无疑问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之列。但是同样是皇帝,难道没有好坏之分?当然不是。如何区分其好坏。不是简单地甚至荒唐地按照对无产阶级是否有利这一点来作出价值判断。而应该放到历史的长河里,看他在当时是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还是与之相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作了极其充分的肯定,并且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

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改良派为例,在封建专制一统天下的年代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那些维新派们冒着杀头的危险,公然鼓吹改良来否定封建专制的统治,这当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难道不应该予以肯定吗?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惟独谭嗣同坚决不走,他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刑时,他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后人们难道不应该为他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吗!当然,当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潮流风起云涌之后,康、梁及其信徒们继续在那里鼓吹改良,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逆革命潮流而动,可谓之反动。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后来被称之为保皇派的原因所在。

再以蒋介石为例,前面已经谈到他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革命为敌的一面。但综观其一生至少有这么几件事情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本书在“惨淡经营渡难关”一文中对蒋氏父子在退居台湾之后的所作所为给予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外,早期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领导北伐战争;在国难当头之时,与共产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日;退居台湾后,孤悬海外几十年,台湾毕竟没有落人外人之手。这些我想都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这才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应该坚持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标准。

由此可见,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人物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是正确的。

三、评析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着、变化着的。作为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不例外。所以在评析历史人物时切忌静止的、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就以收集在本书中的历史人物陈独秀为例,真的很难以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说从来就是好人还是从来就不是好人一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除了本书的介绍,我自己在研究的基础上。对陈独秀的一生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早期有功,中期有错,晚期变坏。

早期有功,功在哪里?这里所说的早期主要是指陈独秀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到1926年党的十二月会议之前这10余年时间里,他的主要功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扫清了道路,毛泽东称他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二,积极投身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毛泽东称他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并且指出“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第10页);其三。在三次论战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斗士,而且还亲自领导了其中两次论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四,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毛泽东曾经指出“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第10 页);其五,从党的“一大”到“五大”,一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为党的组织建设与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这绝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

中期有错,错在何处?错在1926年12月召开的党中央会议上提出了一条放弃对统一战线、对农民运动乃至对武装斗争领导权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这条路线在全党贯彻半年后的结果是导致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彻底失败,并使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毫无疑问,作为党中央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至于说到后期变坏,究竟坏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参与了托派在国内的组织,而且还是这个组织的负责人。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反对我们,搞成托陈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 日,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第10页)当然后来,也是因为托派组织的出卖,而被捕,蹲进了国民党的监狱。出狱后他完全脱离了与托派组织的关系。

那么能不能因此就说他是一个坏人呢?我认为不能那么简单地断言。因为他参加托派组织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后,始终坚持抗日与反蒋的立场。特别是到了他的晚年,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气节,穷困潦倒,最后病死在四川江津。综观陈独秀的一生,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陈独秀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想这一点是不应该有疑问的。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才有后来一系列的变化以至于最后导致了不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结局。

从陈独秀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所经历的曲折的一生,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而且,在变化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这一点在另外一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这就是同样收集在本书里的“一位充满着文人气息的政治家--瞿秋白”身上再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瞿秋白的一生我曾做过这样的概括:宣传马列有功,路线斗争有错,“多余的话”多余,最后壮烈牺牲。

何谓宣传马列有功?本书详细介绍了瞿秋白尽管短暂但不失辉煌的一生。早在1920年秋,他就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前往苏联,并写下了《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率先向中国人民宣传十月革命;回国后不仅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而且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文章,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是最早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理论家之一,为作为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之一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尽管受到错误路线的不公正对待,但他仍然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并战斗在文化战线上。

至于说路线斗争有错,主要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气愤,更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痛恨,党内普遍滋长了“左”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央由于错误分析革命形势。低估敌人的力量,提出了造成全国性暴动去夺取中心城市的主张。对于这一条 “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提出与推行,时任党中央主要负责人的瞿秋白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被留在苏区。后来被捕并关押在福建长汀当时的宋希廉司令部的牢房里。就是在那里,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正是这个“多余的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了叛徒的自白书,成了白纸黑字的铁证,并因此把他的墓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了出来。

“多余的话”是不是叛徒的自白书?当然不是!因为它:一没有出卖组织、没有出卖同志;二字里行间并没有表现出对共产主义事业信仰的丧失。何来叛变一说?那么,“多余的话”是不是像本书所介绍的应该给予那么高的评价? 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一篇出于内心的自白毕竟是在国民党牢房里写下的。很显然,首先看到它的不是党组织,而是对共产党怀有刻骨仇恨的国民党反动派。再加上由于种种原因,瞿秋白对自己作无情解剖的同时,似乎否定得过了头。由于缺乏一种辩证的分析。所以它不仅被国民党当作反共的宣传资料,而且后来在革命队伍内部留下了纷争的隐患,后来以致把他打成叛徒,这本来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始终认为“多余的话”总体来讲还是属于多余的,至少从实际效果看就是如此。

瞿秋白被捕后,国民党当局曾多次派员到长汀劝降,都遭到了瞿秋白的断然拒绝。瞿秋白对他们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他说,人爱自己的名誉,就如同鸟爱自己的羽毛。也就是说鸟没有了羽毛就不成其为鸟,那么,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名誉,就称不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蒋介石在多次劝降未能成功的情况下给宋希廉下达了就地枪决的指令。当宋希廉向瞿秋白宣布这个指令时,瞿秋白只向宋希廉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前赴刑场的路上不要绑着他;二是临刑前必须让他坐在红地毯上,而且要求面对枪El。就这样瞿秋白一路高唱国际歌来到罗汉岭,面对敌人的枪口英勇就义。因此说,“最后壮烈牺牲”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四、评析历史人物,必须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曾就反右派斗争一事发表过非常深刻而又十分中肯的意见,他说:“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还是要肯定。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击这股思潮是必要的。我多次说过,那时候有的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错误在于扩大化。统战部写了个报告给中央,提出错划的都要改正,没有错划的不能改正。但是,对于没有错划的那几个原来民主党派中的著名人士,在他们的结论中也要说几句:在反右派斗争前,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曾经做过好事。对他们的家属应该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加以妥善照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 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段话之所以说深刻,之所以说中肯,归根到底是因为充分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

什么是辩证分析的方法?通俗地讲,在对历史人物作出评析时,肯定应该是辩证的肯定,即肯定当中有否定;否定应该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当中有肯定。这一点,在从事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对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改造道路与建设道路的研究,我曾在我的著作《探索者的足迹》一书中对毛泽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首先,毛泽东不愧是历史的巨人。他为我们党、国家与各族人民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他对中国革命道路、改造道路的成功开拓,对建设道路的探索曾经有过的良好开端则是他历史性贡献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以革命道路为例,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正是这条革命道路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改造道路亦是如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列宁曾经实践过的设想,这个设想由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在中国第一次成为现实,不仅在社会很少动荡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了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使命,而且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确实是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至于毛泽东1956年前后对中国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尽管对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而言,还是初步的,但却是相当丰富和辉煌的,而且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改造道路并取得探索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毛泽东是其中最光辉的典范、最杰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巨人。

其次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他也有失足的时候。

„„ 大家知道,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有过两次被打倒的经历,是毛泽东所犯错误的最直接受害者,但是他不计个人恩怨,竟然能够如此冷静,如此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而且还主动承担责任,这不正体现了“ 实事求是”的最高思想境界吗?体现了“恰如其分”的最高认识水平吗? 本书的作者多为负责“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

他们为做好这项工作,投入了不少的精力,终于完成了初稿的撰写工作。又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对原来的初稿作了认真的修改,在此基础上决定正式出版。我衷心祝愿本书在不断使用、反复实践过程中越来越走向成熟,并成为最受欢迎的一门延伸课程。

曹屯裕2005年8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康有为天资聪颖,深受族中长辈喜爱。6岁时,有人出“柳成絮”让他对下联,康有为脱口“鱼化龙”,家人赞叹,“此子非池中之物”。由于幼年丧父,康有为跟随祖父长大。祖父悉心教之以诗书礼仪,康有为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不知不觉中一言一行刻意模仿,不但不苟言笑,而且言必引经据典称“ 圣人”,以至同乡人都笑称他“圣人为”。康有为不仅不反对,而且欣然接受,以圣人自居。

1876年至1878年。康有为跟随朱次琦(南海九江人,号九江)在礼山草堂求学。期间康有为越发显得与众不同。他勤学好问,大胆质疑,认为韩愈学问浅薄,浪得虚名,甚至不把宋明时期的理学大家放在眼里,认为他们根本没什么学问。对康有为的狂言,同学们惊骇不已,以为他目无尊长,言语放肆,渐渐疏远了他。两年下来,康有为感觉气氛沉闷,他开始致力于追寻经世致用之道,而对考据辞章之学逐渐失去了兴趣。他沉思自己“安心立命”的所在,一时想不通,烦闷、焦虑郁结在胸,竟丧失心智,“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忽思有亲不事,何为学„„”这种白日里见异像、情绪失常、思维紊乱的情况,反映出康有为迷茫焦虑的心理,他空负救国救民的大志却找不到实践的途径。康有为“歌哭无常”,被师兄弟们认定得了“心疾”,事已至此,只能告别书院,回家自修去了。

内心孤独的康有为过了一段栖息山林的隐士生活。如果不是遇到“聪明绝世”的张鼎华,他思想苦闷的日子不知要熬到什么时候。张鼎华。广东番禺人,13岁登科入仕,以“神童”闻名于岭南,时任翰林院编修,康有为隐居时他正回乡省亲,两人在西樵山相遇,交谈中观点相悖言语不和,康有为激动地大声苛责了张鼎华一顿,拂袖而去。张鼎华似乎没有把康有为的无礼言行放在心上,相反在与他人言谈间颇推崇康有为,由此,康有为的名声在广州传扬开来。事后,康有为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致歉信给张鼎华,张又大加赞许,评价说广东再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的好信。两人惺惺相惜,订下八拜之交,经常一起讨论京城掌故,朝廷政事。张鼎华为康有为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口,年轻的康有为不再感到心灵孤独。他济世救民的理想再次勃发,决意舍弃为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考据帖括之学”,专以“民生艰难”为念,认为天生我才正为此。从此,康有为确定了“经营天下”的大志向,将个人安心立命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出路联系在了一起。

康有为第一次接触西学是在1874年,通过阅读《瀛寰志略》、《地球图》,他知道地球是圆的,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其他国家。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求知的欲望,他迫切想知道更多关于外国的知识。此后几年,康有为如饥似渴地搜寻西书,先后获得并阅读了《西国近世汇编》、《环游地球新录》、《海国图志》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人汇编和撰写的介绍西方风俗、政治、言论的书籍。书中描绘的盛况大大震撼了康有为的心灵,他十分向往西方社会。

读书人的志向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879年,康有为有了去一趟香港的机会,英人统治下的香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改旧式文人轻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的态度,评价香港社会“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当时,康有为还没有“资本主义”的概念,但是他将现实中的中国与香港社会作了一番比较后,认可了后者,一幅以香港为榜样改造中国的蓝图在康有为的脑海中逐渐成形。这个志向终康有为一生没有改变。P2-3

第三篇: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八年级一班

王迪平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再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原来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但泊无从明志,非宁静无从志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检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淳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略施小计,就让周瑜陷害他的奸计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是魏军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弹琴。他为了孙刘联盟,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霞关下,他为了刘备的事业,毅然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说服马超归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他是一个忠心的大臣,真的是鞠躬尽瘁,他呕心沥血的为了蜀国,帮助刘备打下了半壁江山,最后却因为刘备不听劝,只顾为关张报仇,却大败夷陵。后来刘备去世,阿斗即位,阿斗才识浅薄,整天无所事事,昏庸无道。而他在朝中掌握大权,他其实可以谋权篡位,自立为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他没有辜负刘备,把刘禅当亲儿子对待,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刘禅当政时,他处处出面,处处帮刘禅处理国家大事。有一次,他和刘禅一起到野外骑马,刘禅不幸跌下马,手臂轻微骨折,他就无微不至的照顾刘禅,直到刘禅的伤好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良臣。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照耀千秋。

第四篇:我喜欢的的历史人物

我喜欢的的历史人物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英雄好汉,他们的故事被无数人传诵着。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素有“武圣”之称的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成为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鬓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一提到关羽,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勇武。在《三国演义》里写他温酒斩华雄、单刀赴宴会、水淹七路军、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故事无一不显出关羽那过人的武艺和其超乎常人的胆识。关羽不仅武艺高超,而且对于刘备始终忠心无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忠肝义胆,智勇双全,从桃园三结义到温酒斩华雄;从单刀赴宴会到水淹七路军;从斩颜良诛文丑到过五关斩六将;这一路上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没有放弃过。在土坡被擒时,他即使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完成了与曹操的约定,复归刘备。

“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他的勇武,他的忠义是没有人可以相比的,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活在人们心中。我觉得我们每一个男生都应该像关羽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英才辈出。我喜欢在沙场上英勇杀敌的将军,也喜欢在营帐中运筹帷幄的军师;我喜欢对月吟诗的大诗人,也喜欢潇洒挥毫的大画家。但在数不清的英雄与文人雅士之中,我更喜欢女中英杰——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初进宫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她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并不是特别起眼。但是她刚强的铁腕手段却由于驯服唐太宗的名马狮子骢而早早的显现了出来。随后,她力排众议,从昭仪的身份,一跃成为了唐高宗的武皇后。紧接着,武则天又把握时机,渐渐铲除与她作对的大臣,培养自己的亲信。终于在她67岁时,登基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学习吗?武则天曾被迫削发为尼,曾险被废后——而每当我在书中、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些片段时,尽管我都知道事件的结果,但是我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但是她却都沉着冷静,不惧艰险地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在我遇到挫折时,我只要想一想武则天所受到的挫折与磨难,我便都会咬着牙,迎难而上,突破难关。是她!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给予了我力量,给予了我鼓励。

或许,武则天的经历并不是最惊心动魄的;或许,武则天的谋略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她面对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时一笑而过的豪爽,面对

各种危机时的冷静果断,与碰到挫折时的不屈不挠使我为她折服。她,就是武则天,我最喜欢的历史英雄!

下载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喜欢的近代历史人物——詹天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优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璀璨的文化背后,当然不能缺少创造文化的伟人。 他,或许你并不陌生,他道......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主人---秦始皇。 根据我现在对他得了解,他犯了一些错误,也做出了人难以忍受的酷......

    古人不远: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大全5篇)

    古人不远:我喜欢的历史人物现在网络上很流行一个名词叫:追星族。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不过,我所仰慕的不是舞台上接受闪耀的追光灯和观众的疯狂的欢呼的明星。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

    我归喜欢的历史人物 张亮亮(全文5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学校:九龙学校 班级:九年级一簇 学生:张亮亮 指导教师:李治平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昔魏武吟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志宏润滑如宇。武候临......

    《对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的综合评价》提纲

    《对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的综合评价》提纲 一、李鸿章的生平介绍 1李鸿章的教育 ① 传统教育 ② 西方留学教育 2李鸿章的生活作风 二、李鸿章的功绩简介 1作为地方官员的功绩......

    我与历史人物交朋友

    我与历史人物交朋友 林梦瑶发表于2011-06-03 20:57:21 阅读(215) 评论(3) 我爱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的英雄的人物。比如说:关羽、张飞、曹操、貂蝉、刘备、诸葛亮、、、......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精选)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127班 张鹤彬 曹操,几千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所唾骂,而我却由衷地敬佩这位“乱世枭雄”。 少年得志 刚正不阿 曹操自幼便受到了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据说少年......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是一条鱼儿,遨游在历史长河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历史人物,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却是苏秦。 苏秦是战国时期 的一个谋士,也是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