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详解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重新整合课堂的内容,与此同时,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学生能够得到整体发展。“活动”是综合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探索、实验、调查、做”等活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体验生活、学习知识等。
现今教师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改进学生的外显活动方式,从而忽略了提高内隐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综合性学习水平较低。活动主体只是形式上是学生,而实际中往往制约着学生的活动。例如,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访问、调查等活动形式,但缺忽略了指导活动的方法、方式;或者是教师只关注活动的形式、数量等,而往往忽略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活动的知识含量等,很少给学生提供讨论的舞台。学生的活动成果多以纸制文本的形式展示,要么是一篇作文,要么是一些搜集的资料,有的资料只是从网上下载下来,未经过任何的加工。
要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活动中注重培荞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成长。思维成长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课堂的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由《课标》知,小学的第一个学段,即小学1~2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个学段,即小学3~4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能够提出与生活和学习相关的问题,这是对提出“问题”的进一步加强。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形成问题意识,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思维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相应的就有一个问题: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开发存在于生活中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热情。当主题活动确定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这个主题的各种问题,并且师生一起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春联》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诵读春联、知晓春联、积累春联和编创春联。教师根据课文,可以在课后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延伸、拓展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中华民间文学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体会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另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应该硬性的规定主题,而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当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时,笔者才和学生一起讨论:你们想讨论春联的哪些问题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家家户户过新年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有哪些内容的春联……学生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笔者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列出,并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形成了4个春联活动主题:趣识春联、欣赏春联、我对春联、敬献春联。
思维发生的重要途径――重组信息
我们在提出问题后就需要解决问题。那么美怎么解决问题呢?首先就需要学生搜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然后对资料的讨论、分析来解决问题。《课标》中有关于小学第二、三学段学生搜集资料的明确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能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该明确搜集资料的手段,能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来搜集资料。
其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搜集资料。这一要求并不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诸多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讯。但是学生每次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都是“量大质杂”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往往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堆放在一起;而教师往往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也不愿意整理和筛选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就变成了一堆“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重组,使信息简约化、言语化、概括化。所以,可以说思维发生的重要途径就是重组信息。
2.1 文字缩写
信息重组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文字缩写。文字缩写指的是对资料进行整理时,不是机械的“堆积、粘贴”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和概括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进行说明。例如,在《趣识春联》主题研究小组中,学生收集了许多介绍春联来历、介绍春联意义的文章。该文作者还开展了一项名为“缩写小短文”的活动。由研究结果可知,学生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包括,同时还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其总结概括能力。“文字缩写”活动就是让学生把信息进行简约和概括。通过活动,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层次得到了提升。
2.2 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收获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收货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艺术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激发学生其它方面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倒如《我来对对子》主题活动小组的二位同学把马季的相声《送春联》改编了一下,并自导自演,把对对子的要求表达得淋漓尽致;《春联欣赏》主题活动小组,编制了一个古代皇帝和大臣们出去游玩的背景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台词就是收集来的优秀春联。不能说这些形式一定比文字表达更准确,但可以说,多种手段的设计和编排给了学生进行深层次、换角度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语文课讲解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文字、声音甚至相关视频短片,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气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课堂总会引起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向老师提供自己拍摄的与所学文章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调动小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和生活感悟完美结合。此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织一些相应的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如对喜欢阅读的学生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喜欢写作的学生开展课外写作兴趣小组,等等。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达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小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另外,除了一些拓展性活动之外,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教学进度,适当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确保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文知识。思维品质的竞技场――开展辩论
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辨中彰显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可是,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争执”,教师此时往往会采取倾向一方而尽快终止辩论的做法。这样简单灌输的方法只会使辩论“索然无味”。辩论的精彩往往就在这“争执”之处,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点”。综合性学习非常强调活动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应持中立原则,暂缓判断,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大舞台。教育创新后的小学语文改革了教育手段,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抢答方式等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赛,在辩论赛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更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在辩论赛进行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更突出。
例如:《春联欣赏》主题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收集春联的时候,发现春联成了商品的“广告牌”,许多商家把春联用来宣传商品。如:钻石“至真至纯晶莹剔透,尽善尽美爱心恒久”、阿迪达斯“遍及绿茵誉满四海,运动健身更添风采”等。当发现者向同学们介绍时,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有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绝对要制止。春联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成为商家谋利的手段;有的同学则认为商家将自己广告打得很小,并不影响整幅春联的美观。笔者抓住这一论点,决定组织大家开展一个小小辩论会,就“春联能不能被商家所用”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会之前学生对准备工作的投入是出乎意料的。他们在笔者的帮助下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市民访问、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出百姓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的同学甚至还请来了文学博士,对商家春联的内容进行评析。辩论会上他们的表现也令人吃惊,那专心致志的态度、机敏灵活的反应不断赢得老师、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的语言也变得流畅与犀利。通过组织开展辩论会,学生经历了收集资料、调查、访问、总结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学会了用客观事实说话,学生思维的综合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指导课外活动,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地处工业园区,生活周围的环境因经济的发达而造成严重的污染,学校周围大小河道不少,工厂随处可见,小食店、小卖部更是遍地开花。这些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学生都是亲眼目睹的现象,保护环境的行动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后,结合环保教育这一主题安排了“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一次实地调查活动。首先我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然后指导学生在 活动前制订好调查计划,并要求在活动时做好资料的记录,必要时拍摄些照片作为活动汇报的材料,最后在活动后还要把资料统计、分类,还要做好活动汇报。作品可以是调查报告,也可以办手抄、表扬稿、摄影展等。一切安排就绪,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调查活动。朗读的过程是孩子们的认知过程,必须有良好情感参与,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工具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如《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绘制一些美丽的小路,或者展示一些漂亮的照片,也可以利用多集体设备展示美丽的小路,让学生评比展示的图片,分析这些小路都美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当学生逐步被引入到情境之中,就能激发起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实现更好的烘托朗读效果,小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能更顺畅地学习语文知识。
笔者利用星期三的语文活动课,组织开展调查成果汇报会。各小组推荐代表作调查汇报,或成果展示,在汇报过程中一定要介绍本组资料的来源渠道。通过环境调查,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踏踏实实深入实际调查,到工厂访问,上网查找资料,报刊摘抄等实践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得到减少,同时缩短了语文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提高。
可以说,思维的成长不单单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同时还是深层次开展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思维的成长是一种活动境界,深层次思维是较高活动水平的标志。思维的成长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首先需要学会提出问题,随后学生还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信息搜集、信息重组,最后运用这些信息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够积累经验,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其他学科学习基础,它是靠长时间读书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的,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长时间阅读中会慢慢累积很多知识,从低到高、从简到难。学生可以结合原有知识经验,顺利完成其他课程有关阅读的教学。阅读能力关系学生终身发展,不仅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坚实基础,还是将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一种能力。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经过多重方式的审美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吸取知识,开放思维,理解书本上的信息符号,转化为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解和感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和艺术品中的美好事物。感知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一课中,作者细致描述了白洋淀的美丽景色,老师可以
对文章中的场景进行详细讲述,可以让去过的学生向大家描述他眼中的白洋淀,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始进一步探究和讨论,揣摩作者的写作心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成长,成为实用型综合型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些情境,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天地,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该子们去感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让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成长!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林源镇中心校
王洪敏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编辑 聂蕾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自己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促进积极思维发展
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学生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同学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的同学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我就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用实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三、引用提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第四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固兰小学 李少章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增设的新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它对人才的要求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载体、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技术却严重地制约着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我们应该把“综合性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入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去。
一、综合学习,立足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体现其综合性。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但它首先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贯穿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始终。
二、自主参与,经受锤炼。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综合性学习最为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当然也重视结果,学生通过完成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参观采访——整理资料——展示成果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从中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尝试着与他人的协作与合作交往,所以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学生活动中思维的多变和实践的执着,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合作互动,成果分享。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应努力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具备交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频繁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班上的墙报,展示出各组成果,看到自己的成果能与别人分享,能为大家所喜爱,每个学生的心里都甜滋滋的。学生就是在这样一种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自主、分享,享受着创新和实践所带来的愉悦。
四、步入社会,注重实践。
综合性学习将语文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遵循实践性原则,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并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自主参与,在实践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在真切的体验和感受生活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观、采访、搜集、探究、展示、评价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此以往,当“综合性学习”形成气候,蔚成风气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