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93年决赛辩题:人性本善
1993年决赛辩题:人性本善
立场:反方:复旦大学队
胜方:反方:复旦大学队
蒋昌建: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么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多次问对方:善花里面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的话,为何有那么多罪行横遍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要跟善的人作一个潇洒的“吻别”呢?(笑声、掌声)
今天,我们本是对真理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正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色情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的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在历史的坎坷之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尤其是在面对彬彬有礼、亲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们面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明天会更好。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系统。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的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为恶,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起伪啊!(时间警示)
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做出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各位!(掌声)
第二篇:人性本善四辩初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恶是什么?根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恶是恶劣,坏,是很坏的行为。百度百科上又进一步将其注释为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那么我想请问人性本恶的对方辩友,在经历了与我方的激烈辩论,面对着时刻与你们观点相悖的正方,你们是不是对我们产生了厌恶,又进而想采取一些很坏的行为?
众所周知,人的本性是稳定的,伴随人一生且无法消失的。我们想要远离的,摒弃的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想要得到的接近的事物才是人的本性。有谁希望自己是一个丧尽天良的坏人呢?我们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与善违背的现象,是后天的一些因素将善的本性遮掩掉了。但就像乌云背后仍然是湛蓝的天空,当法律和道德让恶人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时候,他们被世俗的乌云遮住的善良又会重新显现。许多犯人在法庭上,监狱中声泪俱下,悔不当初,他们对自己恶劣的行为感到羞愧,可耻,这是他们善良本性的觉醒,是人性本善!
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善根,让我们想去做好人做好事,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特蕾莎修女用她一生的光阴来完成对内心的本善的追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来署名“炎黄”默默为慈善机构捐款。是什么让他对自己的善念矢志不渝,27年如一日的做着好事?因为这善念就是本性!人性本善,又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掉追求善的初心!善良的人不胜枚举。他们的善举和我们每一个人本性中的善产生共鸣,所以我们敬佩那些善良的人,更努力向那些善良的人靠近。因为人性本善,所以我们一直被善感动着。高尔基说过: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我们的本善支撑着我们去构建一个光明的,人道的社会。我们用善良的道德法则制定了法律,去约束因为自然社会等原因造成的人性弱点暴露而非人性本恶的一些行为。我们用道德法律约束规范自身,正恰恰印证了我们本性中的善让我们在纷杂的社会生活学会保持善良的本性。
善良是我们的本性,但不等于我们的人性。人性是会有弱点的,其中也有恶,有自私这些不好的品质。但正因为有本性善良的压制,我们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展现出的是善良友好的一面。也正因为善良,每一个做了恶事的人都会良心不安,终会良心发现。人性本善,所以我们生活世界,必将是美好的!
第三篇:一辩稿人性本善
谢谢主席,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有幸跟如此优秀和善良的4位辩手在这里讨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问题。我方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现在,我将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带着善根而来,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自制力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所谓的恶行也由此得来。
被称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曾说:恶是由于反常的不正当的乞求一个低劣的事物,这就是说,意志不再去追求比他自己更优越的事物,而是去追求比他低下的事物,恶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包括主观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至于那些恶人,只是由于浸染了恶习的缘故。这不正是恶缘的由来么?。
再有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天真无邪的婴儿,难道不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由人性本恶的人们组成的世界吧,我相信那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甚至都不敢在这里跟对方辩友在这里讨论了,假想万一我们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激怒了对方辩友,使对方辩友本性大露,那我们将何去何存啊?。怕是有冤无处说了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那对方辩友是不是用实际行动论述了我方观点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社会现象,有的人无私奉献一生,至善至美一世,难道不是性本善的完美诠释?。有的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临死前才翻然悔悟,如果不是性本善的指引,又怎么会手抱经书跪佛前,祈求宽恕呢?。还有的人做尽恶事还不知悔改,这真是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啊,难道对方辩友觉得那是本性使然,顺乎天命么?。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善。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大家好。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为一辩的我,险些就被对方辩友说服了,但仔细想来。对方辩友的言论还是存在很多的纰漏。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对反辩友列举了很多人类的恶行来论证人性本恶,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行恶,就说性本恶,那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善,那是不是就性本善呢?。还有,对方辩友说是欲望,无限制扩张的欲望产生恶,这如何来体现本呢?。难道人一出生就具有无限制扩张的欲望吗?刚出生的小孩估计只有吃喝睡这样的简单的欲望吧。再有,对方辩友提到自私,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人世间没有恶行,有善根的人,不见的就不会做恶事。这是因为有很多人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外在环境的制约,资源的匮乏,这会使得我们做一些不好的事,所以,我们制定教育跟法律,来纠正我们的错误,让我们迷途知返,回归人性的善念。
我方坚持认为,人之所以存在,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又善根。我们会行善事,一个由善构成的世界才能得永恒。
第四篇:辩论赛人性本善一辩稿
今天我方的观点人性本善,今天我们讨论的对象只限于社会人,与自然人有着明显区别,且我方解“本”为本质本源之意,人性本善,就是说人本质有做善事的倾向。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首先,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才会有恻隐之心。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本身是一个纳粹党人,是一个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商人,可以说,他是一个谈不上“善”的人,但他在看到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之后,还是产生了恻隐之心,之后也才有了他救助那么多犹太人的善行,辛德勒在这万恶的环境中产生了恻隐之心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吗?
第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譬如社会上常见的小偷,若不是生活所迫,找不到工作,哪会去偷?若你作为一个有正当工作稳定收入的青年,你会去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说,恶行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吗?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年轻人自觉为老人、孕妇、小孩让座,所人性本恶,那么他们又为何自觉让座?难不成法律中明确要求公交车上年轻人必须为老人、孕妇、小孩让座?我遍观法律,却没有这一条!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性本善,世间才产生了真正的道德啊!这便证明了,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恶行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没有产生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不仅仅只有泰丽莎修女的善行,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有善行,才会产生出恻隐之心,恶行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
谢谢!
善的哲学定义:善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的组成,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完好圆满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满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残缺不完好)”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具体事物不仅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客体性质和能力,而且还普遍具有自觉、自主、自动、自强的主体性质和能力,具体事物是主体和客体组成的统一体,是主体性能和客体性能组成的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客体性质和能力的称为价值,把具体事物具有的自觉、自动、自强的主体性质和能力称为意识。
价值和意识都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都是人脑在感官观察具体事物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普遍性规定组成的认识对象,都是存在于每个具体事物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实际上价值和意识是人们对同一个认识对象冠予的两个不同名称,是完全能够相互包容的不同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真、善、好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能和规定,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假、恶、坏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害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能和规定,也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和元实体。
善是客体具体事物的完好运动组成状态,是价值和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和负价值、负意识相互对立的正价值、正意识,是和恶对立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 6
自然界出现人类以前,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性能、规律、本质象未经开发的宝藏,静静地沉睡在具体事物之中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没有现在所谓的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人为了自己的需要,把具体事物具有的内在规定、规律、性能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并加以冠名形成和产生的的认识对象。随着人类思维认识能力的提高,真和假、美和丑、好和坏、善和恶这些具体形式的抽象事物逐步被人从客体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了。人们关于价值、好、坏、善、恶知识的形成和产生,同具体事物、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同人脑的思维分解和抽象活动有密切关系。
真、善、美是人脑在感官观察接触客观具体环境、现象、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比较从其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意义、正面价值和正面意识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具体事情、具体行为具有的,能够引起人们对它产生兴趣并进行关注,使人在接受和获得该具体事物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快乐、幸福、称心、如意等美好感觉的性质和能力,是和假、恶、丑相区别的相对抽象事物。
运动是具体事物的一般形式。行为是相对显著的运动,存在是相对静止的运动,行为和存在是具体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具体形式。真是人们从具体事物的的一般形式——运动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善是人们从具体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行为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美是人们从具体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存在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具体事物的同一个行为行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人认为它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善行,有人认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不是善行,还有人认为它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是恶行。对于什么是善行、善事、善主的问题,人们给出的答案也不相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的人关于同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行为和变化具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明一个认识对象具有的善恶性质和能力。缺少知识经验的人很难正确判断一个认识对象具有的善恶性质和能力。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利益和具体意愿时常存在差别。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利益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利益时常存在差别,少数人同多数人的意愿、意向、意识时常存在差别。
人是万物的尺度,善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是善的尺度。这里所谓的人不是指社会中的个别人,而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指占社会多数比例的人民。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有客观规律的,人是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制定者,人们参与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意向、意识就是社会发展变化具有的客观规定和客观规律。
人类关于“善”的本质、关于“善行”问题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可欲之谓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时期人们关于善的概念比早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已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
在古希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而 “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 ”。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中本来就有好、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就是善。他认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唯一东西,人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善行。
/ 6
苏格拉底同欧提德谟斯关于什么是善行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讨论。欧: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行?
苏:盗窃、欺骗、买人当奴隶,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是恶行。
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原来敌人占领的城市里的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如果你的朋友准备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自杀的用具,这是恶行吗?
欧:是善行。
苏:你说对朋友欺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来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援军,你说这种欺骗是恶行么?
欧: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不仅对于不同的人,而且对以同样一种人(如对朋友),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恶行,因此,具体的有条件的善行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行。
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这四个条件具备,才能算是纯善的行为。
佛教所说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种类繁多;但简单点来讲,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
若再从心理上来研究分析,这善法(善行)的心理,可得十一种,在唯识学上,叫做“善心所法”。善行是善意、善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善意、善心是善行的内容和本质。善心、善意不是凭空在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十一种社会知识作为根据的。
“真”是符合规律,“ 善是”符合目的,“美”是二者的统一。
善本身是一种主观判定结果,随着主体和时间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容。总体宏观地说,在最广时间范围内符合最大多数人的目的(最大最终目的)即善。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称为是“善心”。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行为被称为是“善行”。合规律发展的“欲”就是“善”。这是我理解的善,善是我心中的一种信仰 什么是利?就是权、钱,能给自己获得物质享受、支配外在世界的物质保障。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利”与“恶”常常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利”,也做了恶。也许有人觉得做恶没有什么,其实,做下的恶就是附在这个人身上。做的恶越多,身上的恶也就越多。利和恶总是把人送向天堂(不是真正的),又把人推向地狱。把自己和外在世界割裂开来,是人最愚蠢的选择。
现实中的人,总是受“趋利避害”的本性所支配。这种力量让人迷失本性、把社会、世界离我们真正向往的世界越来越远,而且使人认为,现实中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天堂。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无异(极端化的话,人的生命就是争夺,不是争夺别人,就是被别人争夺。在六道轮回中,“修罗”界就是这样,无时不刻地战争,杀人或者被杀,永无宁日),对这样的世界、人间,人们不知不觉,被奴役被支配,还觉得很舒服。
做为一个人,上天赐与我们身体,赐与我们感官,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让我们得到身体、感官带来的满足和欢乐。
成为一个人,上天又赐与我们“自我”意识,让我们体验感情付出与收获,让我们认识
/ 6
这个世界,让们个人意志得到满足和快乐。
对每个人而言,身体、自我,使我们得到很多(有欢乐、有痛苦),但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和限制。蒙蔽与错误引导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甘于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远离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没有痛苦只有欢乐祥和的世界,非由身体和自我得到满足得来的快乐,这样的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甚至我们心灵之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与恶的区别,才是最根本的区别,其它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区别。因为善(趋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无我,从“小我”走向“大我”,解放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摆脱身体、自我的双重枷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的有限。到达善的终极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世界是善、恶两极的,无论是善的终极、还是恶的终极都是世界的不同形式。世界是始于善,终于善,也可终于恶。
尘世中的修炼,不只是参透这个世界的法则(参透自我、参透善恶),让心灵从身体、自我的限制中走出来,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证明、体验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整个身心远离恶的包围、进入善的圆融世界,让一个人的心灵彻底质变的过程。
人只要有身体、自我,就会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就会有对“利”的争夺,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会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斗争、战争,就会分出强弱,在大部分情况下,强的越强,弱的越弱,但有时,强的会衰败,弱的也会走向强大,所以,做为强者,有衰败的可能和危险,没有绝对的保障,而弱者,长期受强者的打压。存有积愤,所以不管强的,还是弱的,都是在“恶”的世界中体味痛苦。在佛教中“六道轮回”中万劫不复。
而如果能对身体、自我超越的话,从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无我,趋向善的终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世界的有限,就是极乐世界(善的终极,善的全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超越空间、时间的存在)。
“什么也没有,无”,以前自己认为的,只是主观中存在的认识,其实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世界。或善、或恶。是万物发展的方向,但不会是无,针对某个个体而言,分成了部分,而这些部分又与其它组成新的整体。对以前存在的个体而言,可以认为是无。
对于“自我”来说,最难接受的是身体、自我的消亡。自我会灭亡吗?可以肯定的是,趋向善、从小我走向大我、以无我彻底解放心灵。那是自我消亡的方式,有没有其它方式呢?人死后,没有了身体后,自我会消亡吗?如果消亡,解放心灵的话,也不错,如果不消亡,永远存在下去的活,备受折磨的话,那可真是万劫不复啊!人死后,这个人身上的罪恶,不会让他轻易解脱的。
一个人把身体当做真正的自己,是错误的,把自我意识当做真正的自己,也是错误的,真正的自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是不存在的,摆脱身体、自我后,享受自由畅快的心灵,那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无所谓“我不我”的。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消失的话,那么,这个自我的存在将是它本身得到各种痛苦体验的根源!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理论基本内容
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人性理论首先是现实的。在《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态》中:“……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4 / 6
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⑴而现实性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⑵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认为“人”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进行了批判。“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在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 ⑶因而,人也就成了抽象的、“类”的人的本质。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内的哲学家都认为人性是主观的,抽象的,不现实的。“……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⑷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前身,“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现实的感性实体,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对于否定宗教哲学和思辨哲学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形而上学的,因为,他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类’概念,即看作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由于费尔巴哈没有对人的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⑸
不管是黑格尔的人性理论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性理论,在马克思看来都是歪曲的,不完整的人性理论。“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人自身’实际上是德国人。”⑹“因此无庸讳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着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⑺而真正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人是真正的人,能动的人
马克思讲的真正的人是有别于西方的宗教化了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想化了的人。马克思讲:“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⑻
中世纪西方的人性是宗教化了的人性,宗教成了统治人的理论和武器,一切都要服从于宗教,这就像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都要问《经》一样。如上所述,费尔巴哈对宗教化了的人的本质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创立了以自然观为基础的人本学说,但有其不彻底性和形而上学性。马克思说:“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⑼
人又是能动的人、富有创造性的人。马克思坚决反对将人看成是僵化的、呆板的、不变的、被动的人。被动的、僵化的、没有创新性的人无疑只是动物而已;但人有其独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不仅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⑽“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⑾“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⑿
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中的人,又是从事着实践活动中的人。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⒀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以前的人性理论也是一样,不知道人是实践活动中的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认为,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的个人,人是历史的、社会的、现
/ 6
实中的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①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考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②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认为人是现实的、真正的、能动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6
第五篇:辩论赛人性本善一辩稿
正方立论:
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我能代表我方发言。今天我方的观点人性本善,今天我们讨论的对象只限于社会人,与自然人有着明显区别,且我方解“本”为本质本源之意,人性本善,就是说人本质有做善事的倾向。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方的第一个观点是,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才会有恻隐之心。二战中,德国纳粹丧心病狂,大肆残杀犹太人,如今德国人倒也为当时的国人所犯过错忏悔: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为当年德国所犯的滔天罪孽虔诚悔过,赢得了广大欧洲甚至世界人民的尊重。这一次心灵的忏悔正是由人类心底的善端所触发的啊!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本身是一个纳粹党人,是一个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商人,可以说,他是一个谈不上“善”的人,但他在看到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之后,还是产生了恻隐之心,之后也才有了他救助那么多犹太人的善行,辛德勒在这万恶的环境中产生了恻隐之心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吗?
第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譬如社会上常见的小偷,若不是生活所迫,找不到工作,哪会去偷?若你作为一个有正当工作稳定收入的青年,你会去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说,恶行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
世间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吗?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年轻人自觉为老人、孕妇、小孩让座,所人性本恶,那么他们又为何自觉让座?难不成法律中明确要求公交车上年轻人必须为老人、孕妇、小孩让座?我遍观法律,却没有这一条!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性本善,世间才产生了真正的道德啊!这便证明了,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恶行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没有产生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不仅仅只有泰丽莎修女的善行,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有善行,才会产生出恻隐之心,恶行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