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

时间:2019-05-14 16:0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地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地域文化》。

第一篇:青海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答案:D

2、青海汉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魏晋南北朝 答案:A

3、青海汉族文化体系是以()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杂揉,各取所需的文化局面。

A、道家

B、儒家伦理

C、佛教

D、宗教 答案:B

4、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因此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

A、畜牧业

B、农业

C、商业

D、手工业 答案:A

5、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不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具有很强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A、生态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耕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A

6、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A、“碉房”

B、帐篷或毡房

C、平房

D、庄廓 答案:B

7、()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青海回族文化的宗教属性,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C

9、青海的()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A、传统建筑

B、清真寺

C、学校

D、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0、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

A、英文字母

B、汉语拼音

C、青海方言

D、阿拉伯文字母歌舞 答案:D

11、青海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A、三合院

B、“庄廓”

C、院子

D、四合院 答案:B

12、青海撒拉族信仰()。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13、()是青海省在全国唯一设有自治县的民族。A、藏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B

14、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传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方面。

A、造型艺术

B、服饰修饰

C、建筑艺术

D、饮食文化 答案:A

15、青海土族人的民间()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A、绘画

B、服饰

C、雕刻

D、刺绣 答案:D

16、()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B

17、青海的回族在喜庆宴席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唱艺术——。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C

18、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A、黄南

B、海西

C、果洛

D、海北 答案:C

19、青海汉族民间文艺从形式分,大致可分为唱、()、说三个系列。

A、弹

B、诵

C、歌

D、对白 答案:B 20、在节日方面,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相比,青海汉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海东农村,除夕有()的习俗 A、“躲灯”

B、贴春联

C、拜年

D、燃“松蓬”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0个)

1、由于青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因而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也形成并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种和现象。如()A、“花儿”

B、社火 C、地方曲艺

D、青海方言

E、眉户 答案:ABCDE

2、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A、汉文化

B、印度文化

C、伊斯兰文化 D、羌文化

E、以上均不对 答案: AB

3、青海撒拉族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等。A、故事 B、谚语和笑话C、神话

D、传说

E、寓言 答案: ABCDE

4、在蒙古族的节日中,蒙古族的()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A、祭海

B、赛马会 C、那达慕大会

D、祭俄博

E、古尔邦节 答案: ACD

5、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寓言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A、民歌

B、颂辞

C、英雄史诗

D、谚语

E、故事 答案:ABCDE

6、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的舞蹈分()。A、单人舞 B、双人舞

C、多人集体舞

D、骆驼舞

E、伊舞 答案: ABC

7、青海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具有()等多方面的价值。A、历史价值 B、文化科学价值C、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D、经济价值

E、重要价值 答案: ABCD

8、青海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和民族节日,如()A、赛马节

B、古尔邦节

C、开斋节 D、那达慕大会

E、雪顿节

答案:A BCDE

9、土族在文化上受()族的影响较大。A、藏

B、汉 C、回

D、撒拉 答案:AB

10、土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有()等,分家曲和山歌。

A、“安昭” B、拉伊

C、宴席曲

D、“花儿”

E、叙事歌

答案: AD

三、判断分析题(10个)

1、除尊崇儒家思想之外,青海汉族还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答案:√

2、青海汉族地区的花儿为河湟花儿,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可以说,花儿是一部民族风俗文化的“百科全书”。()答案:√

3、“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答案:√

4、青海方言中存在一些古语词和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借来之词。()答案:√

5、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其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匈奴。()。答案:×

6、藏族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答案:√

7、藏传佛教对回族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穆斯林民族行为和道德上的规范,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着全面的核心作用。()答案:×

8、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炒出上百种美味佳肴,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赏。()答案:√

9、青海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种装饰艺术。()答案:√

10、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答案:√

第二篇:地域文化(大美青海)第一次作业答案

选择(共40题)

第1题(分值:2分)

(B)居住蒙古包。

B:蒙古族

第2题(分值:2分)

“轮子秋”是(B)民族的体育娱乐活动。

B:土族

第3题(分值:2分)

“半长”是(A)族的服饰。

A:藏

第4题(分值:2分)

在清代,(A)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产品最大的集散和贸易中心。

A:丹葛尔城 第5题(分值:2分)

穆斯林认为“(D)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其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

D:斋戒

第6题(分值:2分)

(D)成为玉树民族文化的大汇展。

D:赛马会

第7题(分值:2分)

青海河湟汉族在腊八时,将河中取到的冰块放置在自家院子的四个墙角和院中央,以示来年的(C)。

C:丰收

第8题(分值:2分)

回族实行族内通婚,结婚时喝两碗红枣的牛奶,以示(C)。

C:白头偕老 第9题(分值:2分)

(B)族在婚礼中,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B:土

第10题(分值:2分)

土族一般拉着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娶亲。白母羊象征着(B)。

B:纯洁和财富 第11题(分值:2分)

藏族传统的葬俗有天葬、土葬、塔葬、水葬和火葬五种,至于采用何种葬仪主要取决于(A)的占卜。

A:喇嘛 第12题(分值:2分)

(A)结婚讲究“六彩”。

A:汉族

第13题(分值:2分)

(D)青年妇女的“七彩袖”已成为土族的文化象征。

D:土族

第14题(分值:2分)

回族一般都有经名和(D),体现了汉回族文化的交融。

D:官名

第15题(分值:2分)

“手拿扁柏祭俄博”,俄博,蒙古语,高山上石块垒起的大堆,象征(C)。

C:护山之神 第16题(分值:2分)

(C)主要信奉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

C:土族

第17题(分值:2分)

(B)是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孕育的青海“特有”的民族。

B:土族和撒拉族

第18题(分值:2分)

(B)伊犁河流域的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南迁青海,成为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先民。

B:新疆

第19题(分值:2分)

(A)族最初的主要成分是蕃化了的吐谷浑所属众羌及河湟汉民。

A:藏族

第20题(分值:2分)

在(A)时期,大批汉族进入河湟,青海第一次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共生的局面。

A:西汉

第21题(分值:2分)

公元397年,乌孤在廉川堡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正式建立了秃发氏族政权,并以“凉”为国号,史称(D)

D:南凉

第22题(分值:2分)

卡约文化流行的是(B),这种葬俗是当时人们特定宗教观念的一种表达。

B:单人葬

第23题(分值:2分)北朝及隋唐时期,青海东部的行政建置在湟水流域主要有(A)及其所属郡县,黄河流域主要是()及其所属郡县。

A:鄯州 廓州 第24题(分值:2分)

从建置沿革的角度上看,历代在今青海地区行政建置的重点是(D)。

D:东部河湟地区 第25题(分值:2分)

商业的发达促进了丹噶尔城镇的繁荣,民国时期,丹噶尔便有了(A)的美誉。

A:小北京

第26题(分值:2分)

(A)时期,是丹噶尔民族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

A:嘉庆、道光 第27题(分值:2分)

在西北地区盛行了千年之久的茶马互市制度在(B)时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B:清代

第28题(分值:2分)

(C)确立了茶马征发制。

C:明代

第29题(分值:2分)

茶马互市最为兴盛是在(A)。

A:明代

第30题(分值:2分)

吐谷浑在海心山培育出了日行千里的马中精品(D)。

D:青海骢

第31题(分值:2分)

吐谷浑人善于养马,(A)也成为吐谷浑人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资源。

A:马文化

第32题(分值:2分)

秦汉时期,西羌主要以(A)为主。

A:游牧

第33题(分值:2分)

追根溯源,(D)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华夏族的重要来源。

D:古代羌人 第34题(分值:2分)

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一面青铜镜,是目前已知的我国(B)的铜镜。

B:最早

第35题(分值:2分)

齐家文化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现了(B)。

B:冶铜业

第36题(分值:2分)

卡约文化的(D)比较发达,已经出土的斧、刀、矛等都比较精致。

D:制铜业

第37题(分值:2分)

齐家文化的(C)是人们在建筑技术史上的一大创举。

C:半地穴式的白灰面房子

第38题(分值:2分)

(C)是马家窑文化当时人们主要的生产形式。

C:农业

第39题(分值:2分)

青海(C)是马家窑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

C:东部

第40题(分值:2分)

马家窑文化时期属于(B)。

B:新石器时代

判断(共20题)

第41题(分值:1分)

青海建省之议,最早是有孙连仲提出的,并由他最早就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错误)

第42题(分值:1分)

随着民族贸易的发展,在丹噶尔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行当——歇家。(正确)

第43题(分值:1分)

唐代的茶马互市主要是与青海、甘肃地区之间进行。(正确)

第44题(分值:1分)

南凉是一个由鲜卑贵族主导下的政权,其政权基础是带有浓厚的兵民合一色彩的鲜卑部族。(正确)

第45题(分值:1分)

诺木洪文化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是距今2900年的一个文化类型,属于齐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个分支。(错误)

第46题(分值:1分)

唐代建立三大茶马司后,又向青海、甘肃等各族部落颁发“金牌信符”,确立了茶马征发制。(错误)第47题(分值:1分)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改“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青海一词则完全演变为一个区域概念,这是青海建省之前,“青海”的地理范畴。

(正确)第48题(分值:1分)

明代金牌制下的茶马征发,完全属于赋税征收的性质。(错误)

第49题(分值:1分)

明代,官府在西北用来易马的茶叶主要来自陕西、四川和湖南,运输方式或者官运或者招商。(正确)

第50题(分值:1分)

1929年10月,时任青海省政府委员的马麒代理青海省政府事权,青海从此进入马家军阀统治的时期。(正确)

第51题(分值:1分)

吐谷浑历史的辉煌之处在于将荒原青海打造成了繁荣的丝路通道,并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马文化。(正确)

第52题(分值:1分)

东西魏分立时,吐谷浑王夸吕与东魏建立了和亲关系。(正确)

第53题(分值:1分)

吐谷浑是人名,也是国名和部落名。(正确)

第54题(分值:1分)

在青海西宁城西区,有一个突兀而起的巨大土台,民间称之为“虎台”,传说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王国的点将台。(错误)

第55题(分值:1分)

西汉时期,羌人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汉王朝。(错误)

第56题(分值:1分)

神爵二年开始,汉朝在湟水流域陆续建立了金城郡所属的允吾、破羌、安夷、西都4个县来管辖河湟地区。(错误)

第57题(分值:1分)

齐家文化处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墓葬中可以明显看出规模大小及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错误)

第58题(分值:1分)

1974年在乐都柳湾出土的彩色裸体人像壶,也是一件文化蕴涵极为独特而丰富的陶器。(正确)第59题(分值:1分)

青海境内的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民和、乐都两县最为密集。(正确)

第60题(分值:1分)

在青海高原这片广袤雄奇的土地上,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错误)

第三篇:地域文化(模版)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和()。

2.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乌江以南实行(),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生产为关键,通过()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7.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以()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8.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9.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

”)和(“

”)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0.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的、()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的贵州。

二、判断题

1.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2.黔金丝猴是贵州的特有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实际现状的描述。()

4.“十一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仍处于落后地位。()

5.唐代朝廷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在三种制度中,实行“羁縻州”的地区朝廷权利比实行“经制州”和“藩国”的大。()

三、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位。A、5

B、6

C、7

D、8 3.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族的古老的文字。

A、彝

B、仡佬

C、水

D、瑶 5.2011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A、1000

B、4000

C、5000

D、6000 6.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10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7.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为主。A、黔电送湘

B、黔电送粤

C、黔电送桂

D、黔电送沪

8.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9.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10.()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四、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1.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2.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3.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4.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苗族

B、藏族

C、水族

D、畲族 5.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为主。

A、板栗

B、油菜籽

C、甘蔗

D、茶叶 6.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7.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A、老干妈辣椒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手扒羊肉

8.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9.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四、分析题

1、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试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试述贵州的城镇发展规划。

5、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6、试述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7、试述贵州构建反腐倡廉工作的“三道防线”。

8、试述“十二五”时期,贵州全局发展需要切实把握好的五个重大问题。

9、写一篇学习“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的心得体会。

10、结合贵州省情,写一篇“我为贵州而努力”的文章。

第四篇:青海文化

青海文化

青海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沿革,以及现代青海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沿革

青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已相当活跃。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盆内壁绘有3组5人联手而舞的群体舞图,构图精巧,造型别致,人物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这件彩陶盆上载歌载舞的图形,表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古代先民娱乐活动的场面。

青海早期的文化艺术品多与手工艺品结合在一起。1974年在乐都县高庙乡柳湾村出土的氏族公社墓葬群中众多的彩陶器,证明了这个论断。这些彩陶器的器形与上面装饰性的花纹结合巧妙,浑然天成,堪称艺术珍品,距今已4000多年。到了商代末期,青海地区的工艺美术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已经十分成熟。1959年,在都兰县诺木洪出土的捏塑陶牦牛,膘肥体壮,毛坠地,质感极强,艺术水准很高。

周代以前,青海文化艺术作品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生活,突出实用价值。到了汉代,艺术品除具有实用价值外,更多地融入了抽象的表征意义和具体的震慑作用。20世纪4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发现的西海郡石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海郡为西汉所置,郡治在今海晏县城西,通称三角城。石虎以整块花岗岩凿成,蹲伏于石座之上,昂首远视,威武雄健,其权威意义和镇慑作用一目了然。

陏、唐两代把佛教定位国教,因而佛教文化在青海迅速勃兴,佛雕、泥塑、石刻、砖雕等艺术品应运而生。文成公主进藏途径玉树时,曾命能工巧匠在结古镇巴塘河以南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组群雕,包括1尊如来佛像和8尊侍立佛。这9尊浮雕端庄稳重,神态逼真,是青海唐代雕塑作品中的珍品。这组后来被称为“文成公主庙”的浮雕完全摆脱了早期青海造型艺术作品中的装饰意味,成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佳作。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西藏吐蕃王朝解体,全境陷入长期混战之中,青海吐蕃各部受其影响,各自为政,互不统御,河湟地区一片混乱。后角厮啰运用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统一了河湟吐蕃各部,建立了巩固的角厮啰地方政权,是河湟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形成河湟地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开始有了雏形。在以后的年代里,该史诗不断充实、发展、丰富、完善,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是研究藏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文化、历史以及民族心态的重要资料,堪称“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明、清之际,藏传佛教深入青海腹地,各地纷纷建立寺院。为适应需要,寺院周围一时出现了许多以塑造佛像、绘制壁画、装饰寺院建筑为主要职业的民间艺术家。这些人或生活在农村,或生活在草原,或本身就是僧侣。他们经过多少代师承传授与具体实践,在艺术上日臻完善,在技巧上炉火纯青,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现在流传下来的塔尔寺的油塑、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品类多样的综合性艺术,主要有彩绘、彩塑、堆绣、砖雕、石刻、木刻、图案、酥油花等,其中绘画、雕塑尤佳。热贡艺术家们遍布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有不少人还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大显身手。他们的作品构思独特,意境清新,为世人所称道,被誉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热贡地区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藏族艺术之乡”。热贡艺术是藏族人民对祖国作出的杰出贡献,十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稍后一个时期,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竞相争辉,其中尤以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最为人瞩目。在叙事长诗中,有藏族的《宝刀与珊瑚串》、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土族的《拉仁布与杰门索》;在民间故事中,有蒙古族的《智者巴特恩的故事》、撒拉族的《骆驼泉》等。这些民间口头作品,有的颂扬本民族的光辉业绩,有的讴歌为追求纯真爱情或平凡真理而献身的斗争精神,含蓄深沉,韵味无穷。

民国时期,电影传入青海,内地戏剧、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家到青海从事文艺活动,促进了青海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主要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总是互相影响和相互渗透的。青海自古即为少数民族居住区,西汉以来开始有汉族迁入。各民族长期相处,友好往来,在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诸多方面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青海文化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一方面受内地文化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西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奠定了自身独特的基础。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是青海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有说唱、平弦、花儿、社火、灯影戏等,其中说唱形式主要在牧区流行,说唱内容以《格萨尔》为主;平弦、越弦、社会等形式流行在东部农业区。

“花儿”是深受青海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花儿”演唱没有季节限制,但以农历六月最为集中,其演唱形式为“花儿会”。届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将在会场上一显身手。“青海花儿”以其曲词悠扬清新为世人所推崇。青海平弦是一种民间坐唱艺术,唱腔清脆,唱词典雅、优美。这种艺术形式于1958年搬上舞台后,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研究,在韵白和音乐方面借鉴了京剧、秦腔和越弦、贤孝的一些长处,形成了平弦戏的韵白,丰富了平弦戏的音乐,成为青海地方剧种。

青海灯影戏道具简单,演职人员精干,适于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活动,在电影、电视、广播相当普及的今天,仍然是各地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社火原来来自内地,宋以后传入青海,在东部农业区扎根,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这种文艺形式除娱乐外,还有祛病禳灾、祈求年福的意思。多年来在文化部门扶持引导下,其节目内容逐步丰富,水平不断提高,每逢春节、元宵节演出时都盛况空前。

“拉伊”是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情歌,歌声奔放热烈。藏族舞蹈则炫丽多彩,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卓、鲁、谐等形式。

土族有许多优美的叙事长诗,其中独具风采的即为“花儿”。土族的民间文艺活动以“纳顿”节和跳“安昭舞”为主。“纳顿”节规模宏大,全村甚至几村人在一起活动,唱歌跳舞,热闹非凡。“安昭舞”属群体舞,多在场院的篝火旁进行,众人围成圆圈,一人唱,众人和,一边舞,一边旋转,飘然欲仙,令人神往。回族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谚语。撒拉族多引人入胜的民间歌曲。这两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文化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外表平静而内心炽烈,酒曲、小调是人们经常开展的演唱活动形式。他们的戏剧重肃穆,余味无穷。他们也喜唱“花儿”,但内容多含蓄深沉。

青海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色彩艳丽,琳琅满目,刺绣、油塑、堆绣、雕刻、农民画等各具特色。湟中县的湟中农民画堪称全省之冠,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藏族、蒙古族、土族大都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在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举足轻重。寺院建筑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众多的经券是人类智慧和思辨的结晶。藏戏受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甚至藏戏本身就是宗教的产物。早在清代中叶,藏戏就从西藏传入青海,首先在同仁县地区寺庙中演出,以后扩及其他地方,最后出现在世俗观众面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及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努力,经过反复实践,这种原在寺庙演出的广场剧终于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青海戏剧艺术园地中的一支奇葩。

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还逐步形成一些重大的民间节目。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湟中县塔尔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都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会上展出独特的酥油花,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朝觐者,参加人数每年多大10万。酥油花是热贡艺术的一种,是以彩色酥油捏制成的表现佛经故事等的艺术品,使游人叹为观止。除了酥油花灯会,一些重要寺院附近乡镇还有晒佛节、开光节等宗教文化活动。

三、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特别是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海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机构与团体:为了加强对城乡各族人民文化艺术事业的组织、指导与管理,省、州、地、市、县都设立了文化管理机构。省人民政府直接辖属的省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有青海省文化厅、青海省广播电视厅、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新闻出版局、青海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等。各、州、地、市、县也都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省文化厅内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艺术事业、艺术教育、群众文化、文物保护、图书馆、电影、对外文化交流等的归口管理工作。省文化厅还办有《青海戏剧》、《青海群文天地》、《青海文物》等工作刊物。

青海的文化事业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省性的民间文化团体主要有:青海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简称青海文联)及其下属的青海省戏剧家协会、青海省摄影家协会、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海省书法家协会、青海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到1994年底,西宁市、海西州、果洛州、黄南州和格尔木市也先后成立了各自的文联,他们都是青海文联的团体会员。

青海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青海各项文化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文学: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青海,部队的文学工作者给青海高原带来的文学清新气息和活跃气氛。同年12月1日省垣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随即展开了较广泛的文学组织和辅导工作。1954年8月青海举办了第一次文艺作品评奖。1955年6月成立青海省文学工作者协会。1956年5月文学期刊《青海文艺》正式出版发行。1960年5月在青海省第四次文学创作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青海分会,文学事业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局面。各地到青海工作的文学工作者和当地各民族文学工作者,深入农村、牧区、工矿、部队,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磨砺意志,汲取创作素材,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如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战斗激情,富有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努力讴歌祖国的新生、民族的解放以及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用真实的描绘向外界展示了青海高原的美丽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尽管有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还显得幼稚和不足,但却留下了青海各族人民前进的足迹,构成了青海这一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图景,显示出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强大生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海的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省作协先后成立了民族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文学评论3个委员会和创作辅导、联系两个部以及文学院,并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了报告文学笔会、文学学会等团体;设立了20万元的青海省文学创作基金,积极鼓励并组织作家到青藏线、柴达木、青南地区和改革建设的第一线体验生活,感应时代脉搏,涉取生活营养,激发创作激情。广大文学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富有创造性的文学实践为青海文学事业带来了繁荣的局面,创作出一大批各种体裁的有较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至1994年底,省作协拥有会员387人,其中全国会员22人。全省创作出版各种文学集100余部,其中仅长篇小说就有30部。这些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上,在体裁、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上,在塑造多种艺术形象,表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执着追求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78年至1994年底,青海有10种文学作品获全国奖。在青海省第1、2、3届文艺创作评奖中,有137种文学作品获优秀作品奖。美术、摄影、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青海的美术事业十分落后,作品只有少量传统的文人画,画家也只有郭世清、方之南等三四人。油画、版画、雕塑、装帧、连环画等美术门类,都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青海高原带来了艺术的春天。1950年7月,省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了美术组。美术工作者在十分简陋的工作条件下,紧密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等中心任务,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宣传画和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体现了新美术的青春活力。1958年前后,中央和其他兄弟省、市为青海输送了一大批美术院校毕业生和美术干部,进一步壮大了青海的美术队伍,填补了青海美术门类的空白。1960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分会成立后,逐步设立了人民出版社美术组、省群众艺术馆、青海省师范学院艺术系等美术专业机构。从此,青海的美术事业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出版等方面全面开展起来。青海省美术工作者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美术创作任务,举办了庆祝建国10周年青海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和省(区)联展,出版了画册《青海美术作品选》、《小学美术教学法纲要》,创办了《青海画报》等。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郭世清的中国画《塞上行》、方之南的中国画《露头的油苗》、朱乃正的油画《金色的季节》和水粉画《格萨尔》插图等。

随着青海省美术家协会的恢复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先后成立了西海版油画会、油画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等美术团体,部分地区的文联、产业文联以及一些企业、农村、牧区、学校的美术工作者协会和美术创作小组等业纷纷建立。1979年以来,省美协和其他美术组织积极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和讲座,召开各种作品研讨会和中外美术珍品观摩会,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的展出和比赛;同时积极组织美术工作者深入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吸取营养,采撷素材,大大激发了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激情。至1994年底,青海有536幅美术作品入选全国历届美展,特别是1994年在西宁举办的规格最高的美术作品展览,入选组品达54幅,体现了全省美术创作的整体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还先后举办全省性的作品展览53次,展出作品7296幅。在青海省第1、2、3届文艺创作评奖中,青海有72幅美术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在全国历届美展中,青海有27幅作品获优秀作品奖。1994年底,青海美协有省级会员298人,其中全国会员37人。

与此同时,青海的书法艺术也得到较快发展。1980年,西宁市成立书法工作者协会。1984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青海分会成立。此后,又先后成立了青海印社、青海书法画篆刻研究会等群众书法团体。这些组织和团体加强省内外的艺术交流,举办各种书法展览,开展艺术研究,在书法创作和理论探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至1994年底,青海省第1、2、3届文艺创作评奖中,有29件书法书法作品获优秀作品奖。青海“书坛三李”(李德渊、李海观、李明亮)、“书坛三老”(莫如志、钟锡

九、李海观)以及林锡纯、王云、米德寿等在国内外都颇负盛名。他们的不少作品,或在国际书展中展出,或被国内外有关单位收藏。省书协已有会员186人,其中全国会员21人。一支有实力、有潜力的老中青年书法家队伍正在青海高原大步前进。青海的摄影艺术起步较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摄影事业

主要以开展新闻图片报道为主,艺术摄影尚处于探索和创始阶段,这方面的人才不多,创作成就也不大。1978年以后,摄影艺术进入发展时期。1981年6月,中国摄影家协会青海分会建立。随后,部分州、市、县和厂矿相继成立一些基层的摄影组织,新闻系统也成立新闻摄影工作者协会。这些团体和组织通过举办学习班、摄影作品展览和评奖活动,推动和引导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使青海的摄影事业不断发展,摄影水平日益提高,摄影队伍茁壮成长。1979年,省文化厅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30幅。1978年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了青海高原摄影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50余幅,获得首都摄影界和观众的好评。至1994年底,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已发展到95人,其中全国会员16人;入选全国和国际性摄影艺术展览的作品38幅。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青海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文化宗教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场景,记录了青海摄影工作者艺术探索和执着追求的足迹。

艺术:1950年8月,青海省人民军委员会在西宁组建了第一综合文艺表演团体青海省文艺工作团。到1956年,先后成立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青海省京剧团、青海省话剧团、青海省平弦试验剧团。至1994年底,全省有各类表演团体15个,演职员1113人。在党和政府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文化艺术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文艺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978~1994年,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上演了近百台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戏剧、音乐、舞蹈等剧(节)目。1981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藏族古典歌舞剧《霍岭之战》、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创作的神话藏戏《意乐仙女》、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创作的神话舞剧《智美更登》,分别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受到各地观众和专家以及国际友人好评。省民族歌舞剧团、杂技团受文化部委派,先后到拉丁美洲、西亚、北美、南亚、中东等31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宣传青海、增进青海同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1986年以来,青海有11台节目先后参加了第4届中国艺术节、西北音乐腔和全国性、地区性的汇演和展演活动。其中藏戏《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赴香港和北京演出成功,分别获1988年中国戏剧剧目入选奖,《藏王的使者》还获曹禺戏剧文学提名奖。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评奖中,藏戏《苏吉尼玛》或银奖,歌剧《三牡丹》、京剧《宝珠寺》、豫剧《金城公主》获铜奖。1979年文化部主办的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舞剧《出征》、舞蹈《迎亲》、歌曲《土族阿姑上山来》和话剧《瀚海潮》分别获创作和演出一、二、三等奖。在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藏族男子独舞《雪上雄鹰》、撒拉族舞蹈《阿里玛》、藏族舞蹈《扎西德勒》获优秀剧目奖。在全国第2届舞蹈比赛中,独舞《背鼓》获编导、表演二等奖和服装设计一等奖。此外,还有舞蹈《雅纳》,秦剧《无弋爰剑》,话剧《在这片没有生命的土地上》、《三百年》、《雪祭唐古拉》,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舞剧《西部的太阳》,平弦戏《尕旦和尚》、《中秋月》,儿童剧《钓鱼》等一大批剧目在省内外演出中得到广泛好评。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坚持以挖掘创作表现高原人民优秀文化和反映西部风土人情、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为重点,为民族歌舞创作和演出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在1994年第4届中国艺术节上,该团创作的大型系列歌舞《七彩江河源》,不仅多侧面地展示了青海各族儿女热爱高原、建设家乡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在现代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上为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可贵的研讨例证。

为了发展地方戏剧事业,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经经四代平弦戏剧工作者的探索与研究,已使平弦戏由原始的民间坐唱曲艺形式,发展为唱、念、做、打齐全,具有鲜明特色的青海地方剧种。该团在近40年的艺术实践中,按照“立足河湟、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发展方针,移植并创作演出了120台剧(节)目,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青海藏戏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经过文艺工作者近10年的研究和发掘、整理与创新,以崭新的艺术品从民间走向舞台,步入戏剧艺术的大雅之堂,展示出青海高原藏传佛教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提高。1987年6月,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到1994年,该校为全省培养了音乐、舞蹈等6个专业的近400名艺术人才,还培训在职艺术人员以及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人员近300人次,委托代培舞美、戏曲杂技、音乐、舞蹈、相声演员100余人。如今,青海有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正在艺术实践中茁壮成长,有近300名专业艺术工作者曾在全国和全省性演出中荣获奖励。

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青海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各族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一种文化活动。伴随着全省城乡文化事业管理运行体制的设置,建立了一支多门类、多专业、多层次并具有所民族成份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促进全省普及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群众文化事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发掘整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以及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城乡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各级群众文化活动馆站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了以省、州、市、县的群众艺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和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为中心的“大文化网”。1973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巨额专项资金,新建、扩建和维修了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据1994年统计,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和海东地区、西宁市所管辖43个县(区)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设施,并建立起拥有1168人的专门工作队伍。文化馆、图书馆的公用房屋建筑面积已达到6.9万平方米,藏书近300万册,由国家、集体和群众集资170多万元建起了253个乡镇(全省有438个乡镇)文化中心(站)。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投资1441万元,在西宁新建一座建筑面积为11647平方米,集藏书、科研、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省级图书馆。同年7月,江泽民主席为该馆题写了馆名。大批文化设施的建立,为活跃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物质条件。群众性业余文化组织也发展较快。1994年,全省有业余演出团体594个,社火表演队1000余个,民间剧团10个,群众业余创作组织100余个,150万人(次)参加活动。

城市职工文化活动场所也有大的发展。1994年,全省州、地、市、县及工矿企业的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有108座(所)。

群众文化活动随着城乡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在活动范围、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生活活泼。富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说唱、戏曲演出遍及城乡各地,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节目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日趋活跃。青海城乡的民间美术、刺绣、剪纸、雕刻、油塑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1981年以来,全省群众文化系统有30个单位和41名个人作为全国群众文化战线的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人事部、文化部的表彰。此外,业余文艺队伍在全国的各类演出和比赛中获奖的舞蹈、音乐、戏曲、“花儿”演唱等文艺节目和展览中获奖的美术、摄影、书法及民间刺绣绘画等作品达110个。藏族广场舞蹈《吉祥龙鼓》于1991年赴拉丁美洲7国演出后,又在北京、云南等地演出。湟中县农民绘画队伍创作出千余幅作品,举办30余次展览,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示活动,有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或选送出国交流。该县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2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1988年青海民间刺绣艺术在北京展出后,又成功地在索马里、马里、赛内加尔等出国展出。1991年元月,青海塔尔寺酥油花艺术展览首次进京展出,使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由寺院走向全国。到1994年底,群众文化工作者已搜集、编攥或编辑出版的民间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文化史料和论文集、专著共30部,约400多万字。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素材,是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业的条件和基础。

电影:青海电影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是在1949年的1家影院和3个放映队基础上起步的。经过近45年的艰苦创业,到1994年,全省有各类电影发行放映单位763个,形成了省、市、州、县加和城镇、工矿及农村放映网,电影行业职工人数达1901人。电影是全省各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在全省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青海电影事业的政府管理机构是省文化厅所属的电影处。青海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是管理全省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专门机构,对州、地、市、县的43个同类机构进行垂直业务指导和管理。县以下设电影放映队,城市以电影院为主体。1978~1993年底,全省共放映电影261万场,观众达13亿人次,各项经济指标分别是1949年至1978年30年的两倍以上。

为了解决城乡少数民族群众看电影难、语言不通的问题,党和政府投资1210万元新建电影院45座,投资600万元更新改造电影院21座。1980年省财政先后投资224万元成立了青海省电影译制厂。1992年又组建了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到1994年底,少数民族语音译制单位已有职工50多人,共译制藏语影片500部,转录拷贝2000部,译制藏语电视片500部(集),为省电台提供的藏语节目发行总量达15万盒青海省电影译制厂配音译制的《西游记》、《金银滩》等20余部电视剧和影片,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评为优秀译制片,曾两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文化部的表彰。

青海电影的创作生产与制片工作起步于1958年,当年成立了青海电影制片厂。到1962年,共摄制发行了《青海新闻》和短纪录片、科教片94部、103本,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故事片《草原风暴》。1984年,省政府决定成立青海省电影拍摄服务公司,已拍摄青海风光片《瞿昙寺》、《河湟回族情》、《土族风采》、《撒拉族风情》、《蒙古族风情》等电视片。

文物和博物馆: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灿烂的古代的文化遗产。省文化厅所属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负责对全省文物保护进行规划、管理和知道。1978年青海省博物馆成立后,海西、湟中等地建立了州、县级博物馆,全省博物馆发展到7座,部分州、县设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达15个。1975年成立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后改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十数年的艰苦努力,全省文物保护事业在普查、勘察、发掘、整理、收藏、科研、展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至1994年,已发现分布在青海境内的文化遗产存有4316处,出土文物16万件,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由1978年的69处增加到549处,其中有4处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隆务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为了有效地对青海各地的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和利用,仅1984~1994年的10年间,国家用于古建筑、古墓葬、古城址的维修和抢救性考古发掘方面的经费就达4600万元。各级文博单位和文物工作者,利用青海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遗产,为研究、宣传、教育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省集州、县博物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举办展览25次,展出文物5000件(次)。与此同时,省文博专业人员组织撰写和出版了一批专著、论文集和画册,其中《青海彩陶》、《青海柳湾》、《唐蕃古道考察记》、《塔尔寺》、《青海文物》等在国内外考古界都有一定影响。

第五篇:地域文化单选题

《江西地域文化》单选题

1.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有(B)所。A.10B.14C.41D.45 2.“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A)的诗句。A.文天祥B.欧阳修

C.王安石

D.江万里

3.江西人口向湖广的大规模迁徙始发于(C)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民国时期

4.江西历史上第一人杰、民间号为“番君”的是(B)A.陶渊明B.吴芮

C.徐孺子

D.王勃

5.被称为明朝第一位戏曲理论家的是(A)A.朱权B.汤显祖

C.沈璟

D.蒋士铨

6.贯穿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观念是(A)A.情B.律C.道

D.理

7.《舆地图》最早刊石于(C)A.庐山B.三清山

C.龙虎山

D.井冈山

9.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A)A.直抒性情B.模拟复古

C.诗文革新

D.强调格律

10.春秋战国以前,江西境内的主要居民是(D)A.夷族B.畬族 C.汉族

D.百越族

11.(D)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A.大洋洲遗址B.仙人洞遗址

C.角山遗址

D.吴城遗址

12.《新五代史》的作者是(D)A.王安石B.脱脱

C.张廷玉

D.欧阳修

13.贯穿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观念是(A)A.情B.律C.道

D.理

14.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的是(B)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岛夷志略》

15.角山遗址发现于(B)A.1979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0年

16.江西竹枝词至今有(D)年的历史.A.500B.600C.700

D.800 17.大洋洲遗址位于(B)A.泰和

B.新干

C.樟树

D.吉安

18.从客家月印“三省传家”中,可看出主人姓氏是(B)A.张姓B.曾姓C.刘姓

D.孔姓

19.江西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A)A.36%B.42%C.12%

D.41%

20.“元诗四大家”中有(C)人是江西籍的。A.1B.2C.3D,4 21.隋唐时期,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B)”之说 A.江南B.江西C.庐山

D.九华山

22.仙人洞遗址下层展现的文化遗存是(A)A.中石器时代

23.(D)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A.吴城遗址 B.铜岭遗址

C.牛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4.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是(A)A.晏殊B.晏几道

C.欧阳修

D.姜夔

25.三寮村的风水术主要在(C)二姓间流传。A.廖、谭B.曾、谭

C.廖、曾

D.廖、谢

26.八大山人是(C)A.道观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

D.蒋士铨

2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是(?)A.青山瓷图档B.样式雷图档

C.《天工开物》

D.金溪刻板书

28.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张是(A)A.直抒性情B.模拟复古

C.诗文革新

D.强调格律

29.在中国地图学上首创图例标志的是(C)A.朱思本B.罗洪先

C.裴秀

D.利玛窦

30.对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D.梅尧臣

31.“江西”是以(A)为座标而得名的? A.赣江B.长江C.湘江

D.黄河

32.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B)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

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33.《天工开物》的作者是(C)A.宋应昇B.曾安止

C.宋应星

D.雷发达

34.佛教净土宗祖庭是(B)A.吉安静居寺B.庐山东林寺

C.云居山真如寺

D.靖安宝峰寺

35.仙人洞人的经济活动以(C)为主

A.种植 B.采集C.狩猎

D.打渔

36.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 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37.《集古录》的作者是(D)A.王安石B.赵明诚

C.李清

D.欧阳修

38.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B)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9.江西的丘陵主要分布在(B)A.赣西和赣南C.赣东北和赣西

40.南宋时期,江西共考中进士(B)人。A.1700B.3697C.3708

D.3800 B.赣东北和赣中 D.赣西和赣东

41.在家乡建造“萃和堂”,让全族人过起大同生活的是(B)A.朱熹

B.何心隐

C.颜钧

D.王阳明

42.在明代被称为“四时雷电镇”的是(B)A.朱仙镇B.景德镇

C.汉口镇

D.吴城镇

43.西汉初年设立豫章郡下辖多少个县(B)A.13B.18C.20

D.26

44.叠山书院是为纪念(C)。A.文天祥B.欧阳修

C.谢枋得

D.江万里

45.共和国摇篮是指(A)A.瑞金B.兴国C.南昌

D.井冈山

46.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47.“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是指(A)A.南丰B.萍乡C.抚州

D.上栗

48.南昌八一广场始建于(B)年。A.1949B.1952C.1960

D.1976 49.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B)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

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50.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C)A.洞庭湖B.巢湖

C.鄱阳湖

D.青海湖

51.从客家月印“知音遗范”中,可看出主人姓氏是(D)A.王姓B.田姓C.刘姓

D.钟姓

52.“鹅湖之会”的地点是(D)

A.鹅湖书院B.象山书院

C.白鹿洞书院

D.鹅湖寺

53.晚唐有民谚“筠袁赣吉,脑后插笔”,其中“筠”是指当今(A)A.高安 B.上高

C.宜春

D.新余

54.元代著名航海家江西人汪大渊的远航是从哪里出发的(A)A.泉州B.福州C.海南

D.广州

55.“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C)A.王安石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56.“心学”的创立者是(C)A.陆九龄 B.朱熹

C.陆九渊

D.周敦颐

57.明清时期在(A)流行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 A.湖广B.四川C.中原

D.京津

58.(C)被称为后世高腔之祖 A.青阳腔 B.徽腔C.弋阳腔D.海盐腔

59.八大山人是(C)A.道观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

D.蒋士铨

60.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B)平方千米。A.3B.4C.5D.6

61.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62.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A)A.饶河戏B.弋阳腔

C.采茶戏

D.花灯戏

63.(D)出土的青铜器可与安阳殷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A.吴城遗址B.铜岭遗址

C.牛头城遗址

D.大洋洲遗址

64.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是(A)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

C.《永新土地法》

D.《苏维埃土地法》

65.文苑佳话“虎溪三笑”发生在(B)A.三清山B.龙虎山

C.庐山

D.云居山

66.“元诗四大家”中有(C)人是江西籍的。A.1B.2C.3D.4 67.八一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B)的道路。A.农村包围城市C.建立革命政权B.武装夺取政权 D.反抗国民党统治

68.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是(A)A.景德镇B.樟树

C.大同

D.杭州

69.清朝的“庐陵辩论”的地点是(C)A.白鹿洞书院B.白鹭洲书院

C.鹅湖书院

D.濂溪书院

70.明世宗时期得“风水状元”的江西风水师是(B)A.廖均卿B.廖文政

C.曾邦旻

D.曾鹤宾

71.下列哪一种学说被朝廷打入“伪学”(C)A.陆学B.王学C.朱学

D.泰州学说

7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C)A.宋应昇B.曾安止

C.宋应星

D.雷发达

73.“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牡丹”指的是汤显祖的戏曲(B)A.《紫钗记》B.《还魂记》

C.《南柯梦》

D.《邯郸梦》

74.“崇仁学派”的开创者是(A)A.吴与弼 B.陈献章

C.颜钧

D.欧阳修

75.下列属于被黄宗羲评为“赤手搏龙蛇”的是(C)A.陆九渊B.虞集

C.何心隐

D.李孜省

76.信江源位于(C)A.武夷山B.怀玉山

C.三清山

D.祁门山

77.《新五代史》的作者是(D)A.王安石B.脱脱

C.张廷玉

D.欧阳修

78.国内发现最早的斜织机构件发现于(B)A.凤凰山墓B.仙水岩崖墓

C.昌邑战国墓

D.三星堆

79.《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与下列江西哪位历史人物有关(D)A.何汤B.程曾C.唐檀

D.徐稚

80.被清人姚燮称赞为“奇丽动人,古今绝唱”的是(B)A.《紫钗记》B.《牡丹亭》

C.《南柯梦》

D.《邯郸梦》

81.明初被朱元璋称赏的铁冠道人是(C)A.周颠 B.彭莹玉

C.张中

D.张三丰

82.最早进行竹枝词创作的江西文人是(B)A.曾巩B.杨万里

C.解缙

D.杨士奇

83.江西人口向湖广的大规模迁徙始发于(C)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民国时期

84.永嘉之乱后,进入江西的中原移民主要分布在(?)A.浔阳郡B.豫章郡

C.松滋郡

D.庐陵郡

85.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C)A.梁氏《谱诫》B.陈氏《义门家范十二则》

C.陈氏《家法》

D.衷氏《诫约》

86.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D)所。

A.54B.75C.79

D.82

87.在中国地图学上首创图例标志的是(A)A.朱思本 B.罗洪先C.裴秀D.利玛窦

88.江西“讼风”最盛的时期是在(B)A.唐宋B.宋明C.元明

D.明清

88.明清时期在(A)流行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 A.湖广B.四川C.中原

D.京津

89.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A)A.饶河戏B.弋阳腔

C.采茶戏

D.花灯戏

89.吊桶环遗址和仙人洞遗址反映的是江西(B)生存文化 A.史前民众B.原始社会民众

C.奴隶社会民众

D.封建社会民众

90.要求南丰人“传傩以靖妖氛”的人是(B)A.陶渊明B.吴芮

C.徐孺子

D.许真君

91.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有(B)所。A.10B.14C.41D.45 92.被公认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B)A.苏轼B.欧阳修

C.王安石

D.杨万里

93.明代第一部茶学著作《茶谱》的作者是(A)A.宁王朱权B.解缙

C.徐渭

D.喻政

94.“傩”最早起源于(A)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春秋战国时期

95.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A)A.龙虎山B.庐山

C.云居山

D.华山

96.战国粮仓遗址位于(D)A.吉安B.南昌C.新建

D.新干

1.最晚至(?),赣地的古老方国不复存在。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6世纪

D.公元5世纪

97.确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的年代是(C)年。A.1928B.1930C.1933

D.1945

98.浔阳陈崇家族创办的东佳书堂创办于(C)年间。A.唐太宗B.唐玄宗

C.唐昭宗

D.唐德宗

99.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是(A)A.晏殊 B.晏几道C.欧阳修D.姜夔

100.仙人洞下层与(B)是同属于一个的文化遗存

A.吊桶环下层 101A.陶器 B.吊桶环中层

C.吊桶环上层

D.仙人洞上层

.吊桶环遗址的一项惊世发现是(B)

B.野生稻

C.磨制技术

D.钻孔技术

102.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后,豫章群更名为(A)

B.南昌郡

C.鄱阳郡

D.庐陵郡 A.九江郡 103.安史之乱后,进入江西的中原移民主要集中于(A)

B.赣东北和赣中

C.赣中

D.赣南

A.赣北和赣东北

A.75104.《宋史》中,有(?)江西人有传记。

B.86C.88

D.92

105.开后世诗话先河的诗学理论著作是(A)

A.《六一诗话》 B.《沧浪诗话》

C.《静志居诗话》

D.《归田诗话》 106.仙人洞下层与(B)是同属于一个的文化遗存

B.吊桶环中层

C.吊桶环上层A.吊桶环下层

D.仙人洞上层

107.被一些学者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是(C)

B.蒋士铨

C.汤显祖

D.吉安

D.李渔 A.沈璟 108.大洋洲遗址位于(B)A.泰和 B.新干C.樟树109.“傩”最早起源于(A)

B.奴隶社会A.原始社会 A.道观 A.3

C.封建社会

D.春秋战国时期

110.八大山人是(C)

B.清初江西八人文人的总称

C.朱耷D.蒋士铨

111.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B)平方千米。B.4C.5D.6

112.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A)A.饶河戏 B.弋阳腔

C.采茶戏

D.花灯戏

113.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是(A)

B.《兴国土地法》

D.《苏维埃土地法》 A.《井冈山土地法》C.《永新土地法》 114.文苑佳话“虎溪三笑”发生在(C)A.三清山 B.龙虎山C.庐山D.云居山

115.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是(A)A.景德镇 B.樟树

C.大同

D.杭州

116.被称为明朝第一位戏曲理论家的是(A)

B.汤显祖

C.沈璟

D.蒋士铨

A.朱权 117.清朝的“庐陵辩论”的地点是(B)A.白鹿洞书院 A.廖均卿 A.陆学 1B.白鹭洲书院

C.鹅湖书院D.濂溪书院

118.明世宗时期得“风水状元”的江西风水师是(B)

B.廖文政

C.曾邦旻

D.曾鹤宾

119.下列哪一种学说被朝廷打入“伪学”(C)B.王学C.朱学

D.泰州学说

20.“牡丹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牡丹”指的是汤显祖的戏曲(B)B.《还魂记》

C.《南柯梦》

D.周敦颐

D.《邯郸梦》

A.《紫钗记》121.“心学”的创立者是(C)

B.朱熹

C.陆九渊A.陆九龄 122.仙水岩崖墓遗址出现了何种音乐器材(A)

B.锣、扁鼓

C.筝、锣A.筝、扁鼓 12A.陆九龄 12A.300 12

5D..筝、三弦琴

3.“心学”的创立者是(C)B.朱熹C.陆九渊

D.周敦颐

4.角山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原始青瓷的烧造年代向前推进了(D)余年。

B.600

C.900

D.1000

.(D)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

B.仙人洞遗址

C.角山遗址

D.吴城遗址

D.洪州胡氏

A.大洋洲遗址 126.江西最早也最具影响的义门是(A)A.江州陈氏B.信州李氏

C.信州俞氏 127.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的是(A)A.《禾谱》 A.夏代晚期B.《农器谱》

C.《齐民要术》

D.《农书》

128.据现有考古资料,商方化南渐至赣境地区最迟在(C)

B.商代早期

C.商代中期

D.周代早期

129.(C)的发掘再次证明,赣江流域曾有一支与中原商殷青铜文明有别的土著青铜文化。

A.吊桶环遗址 B.中陵遗址C.吴城遗址D.大洋洲遗址

130.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B)

B.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A.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80年代 131.下列被评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遗址是(B)

B.大洋洲遗址

C.铜岭遗址

D.仙人洞遗址

A.吴城遗址

A.赣江

A.3 B.4132.“江西”是以(A)为座标而得名的? B.长江C.湘江

D.黄河

133.吴城遗址的整个面积达(B)平方千米。C.5D.6

134.“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C)

A.王安石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135.“粤户闽庭”指的是(C)A.湖南 A.徐霞客B.湖北C.江西

D.赣州

136.下列被称为元代著名地图学家的是(B)

B.朱思本

C.罗洪先

D.汪大渊

137.(A)是明清时期江西造纸业的中心。

A.广信府13B.饶州府

C.吉安府

D.铅山

8.明代第一部茶学著作《茶谱》的作者是(A)

B.解缙

C.徐渭

D.喻政

A.宁王朱权139.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C)A.商代早期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140.春秋战国以前,江西境内的主要居民是(D)A.夷族 B.畬族C.汉族

D.百越族

141.江西最古老的家训是(C)

B.陈氏《义门家范十二则》A.梁氏《谱诫》 A.龙虎山

C.陈氏《家法》

D.衷氏《诫约》

142.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是(A)

B.庐山

C.云居山

D.华山

A.吉安 B.南昌143.战国粮仓遗址位于(D)C.新建

D.新干

144.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D)所。A.54B.75

C.79

D.82

145.下列诸人中,(C)有2部史书进入二十四史

A.司马迁B.班固

C.欧阳修

D.张廷玉

146.下列史书属于欧阳修独撰的是(A)A.《新五代史》 147B.《旧五代史》

C.《新唐书》

D.《旧唐书》

.“江西诗派”的创立者是(C)

B.欧阳修

C.黄庭坚

D.曾巩 A.王安石 148.“江西填湖广”指的对象是(C)

A.粮食B.财力

C.人口

D.物资

149.明代江西私家书院有(A)所。A.164B.148C.103

D.44 150.被公认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B)A.苏轼B.欧阳修

C.王安石

D.杨万里

151.吊桶环遗址发掘的年代是(C)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19世纪末

152.朱思本的代表性著作是(A)A.《舆地图》B.《广舆图》

C.《岛夷志略》

D.《禹贡地域图》

153.角山遗址位于(D)A.新余B.上饶C.宜春

D.鹰潭

154.八一广场上“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塔名题写者是(D)A.朱德B.周恩来

C.毛泽东

D.叶剑英

155.《十送红军》由(A)改编而来。A.《送郎歌》 B.《走船》

C.《东风吹得浪花开》

D.《五更恋郎》

156.北宋时期,江西共创办书院()所。A.30B.45C.54

D.60

157.唐代江南西道所辖州数为(C)个 A.6 B.7 C.8D.9

158.铜岭遗址开采的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B)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秦代

D.汉代

159.南宋时期,江西共开办书院(D)所。

A.54B.75

C.79

D.82

160.江西采茶戏有(D)大流派。A.2B.3C.4D.5

161.采茶戏发源于(B)A.宜春B.赣南C.九江

D.抚州

162.铜岭遗址位于(A)

A.瑞昌 B.都昌

C.九江县D.修水

下载青海地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地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

    地域文化(合集五篇)

    /10)、左图是谁的雕像?(2分)  A、妈祖 (2/10)、左图神像的原型是哪里人? (2分)  B、福建湄洲 (3/10)、左图神像的诞日是什么时候?(2分)  A、农历三月二十三 (4/10)、左图......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黟县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

    江苏地域文化

    院选论文 江 苏 地 域 文 化 江苏地域文化——南京 南京作为十朝故都,文化积淀深厚,山川形势又极为大气,“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晋]张勃《吴录》记诸葛亮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

    6447地域文化

    6447地域文化_0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 最晚至(B ),赣地的古老方国不复存在。B. 公元前6世纪 2. 确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的年代是(C)年。C.193......

    6447地域文化

    6447地域文化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3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 最晚至( ),赣地的古老方国不复存在。 A. 公元前5世纪B. 公元前C. 公......

    《地域文化》复习资料

    《地域文化》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贵州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较高、利润最大、纳税最多的工业是(D)。A、电力工业 B、机械工业 C、国防科技工业 D、食品工业 2、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