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写作文-怎样立意
怎样写作文
(六):怎样立意(7篇)
第一篇:立意的要求(要切题、要深刻、要鲜明)
1、立意要切题
立意又称为主旨。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算是切题呢?我们就拿高考作文《尝试》为例来作一下说明。从作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单纯的命题作文——一篇简单记叙文,要写好这篇考场作文,正确理解“尝试”的含义是最重要的。尝试,即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做某事。“尝试”是主动的行为,不是被动的、偶然的行为、经历或遭遇,不是对生活的被动体验、感受等。所谓“主动”,就是主人公面对一种新的情境,从主体意识中萌发出来的想要一试身手的愿望和追求并付之于行动(包括心理行为),并在此后获得了思想、情感上的收获、经验、教训等——这种主动行为并不排除主人公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所进行的尝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写许多尝试性的事件,如:做饭、洗衣、缝衣、登山、划船、打工、游泳、学开车、作生意、早恋、跳舞、吸烟等等,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可是无论从正面写还是从反面写的尝试性事件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立意。例如,都写劳动,有人通过劳动的尝试,体验出劳动的艰辛,父母的辛苦,劳动的伟大,读书的重要等,从而激发起珍惜学习生活、发愤学习,决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思想感情,得出“打工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手中钱,厘厘皆辛苦”的正确结论;这样才可以说是符合题意的,而有些人却得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结论,从而产生厌恶劳动,卑视劳动的思想感情,这种意义显然不正确,思想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也是不切题的。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写什么事件——正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肯定写不出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确立意,也可能写出质量上乘之作。
要想写出切题的文章,我们通常可以抓住以下三点来重点把握。
1准确
所谓准确的把握题旨,就是要正确的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即明白题目究竟要求我们写什么。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小作文,题目为: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 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诗如下:
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
试举几篇为例来说明:
〔例文一〕
麻雀与燕子的对话
在一个树木茂密的山岗上,居住着麻雀、燕子、黄鹂、百灵、还有鹦鹉、喜鹊、苍鹰等鸟儿。它们整天在这个茂密的树林里吵吵嚷嚷,争论不休。它们是为了争夺食物吧?不,它们在这里是为了炫耀自己在百鸟中的本领,想取得比别的鸟们优越的地位。吵得最凶的要数麻雀和燕子了。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并不示弱,她一边报复麻雀一边嘲讽麻雀一边嘲讽黄鹂,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呢,又说百灵声音悦耳但动机不纯……她们就这样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着。看来,鸟儿没有宁日了。〖HT〗
这篇文章,小作者显然是没注意审题,没有正确把握题旨。题目要求写的是对话的片断,而小作者所写的小文章虽然与所给材料有关,但无一句是对话。这篇短文只是对诗的一种概述和转述,是对材料重复的叙述。
〔例文二〕
麻雀与燕的对话
麻雀是生就的家鸟,只会在屋檐下树枝上做巢,居住在巢里或栖息在树枝上,喜欢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地绕着人们的房舍觅食,在田野里偷谷子吃。一天,她们碰上了燕子。燕子是冬飞南夏飞北的候鸟,麻雀不能理解燕子何以要那么不顾疲劳的长途远飞。冬天,燕子又要飞走了,麻雀议论了:“看我们姐妹,冬天不怕冷,你们厚厚的羽毛还不保暖吗?你们为什么不能象我们一样常年住在北方呢?真是些儒夫!”燕子无言以对,她怎能解释得清呢?心想:我们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呀!我们身体的特征让我们必须随着季节冷暖的变化而南来北往呀!〖HT〗
这篇文章,小作者也是没有正确把握题目要求。文章以说明、叙述为主体,两种鸟之间没有对话,只有麻雀对燕子说了一些话,但是燕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有心理活动而己,显然不符合题旨的要求。
黄鹂与鹦鹉的对话
在广州工作的叔叔回家看望奶奶,带回两只可爱的鸟,一只是黄鹂,一只是鹦鹉。鹦鹉见有人来就会说:“您好!您好!”“欢迎!欢迎!”一类的话,特别招人喜爱,而黄鹂会唱出动听悦耳的歌,也引得大家赞叹不绝。可是两个鸟常常互不服气:你青睐这个鸟时,那个鸟不免有些妒意。有一天,正当我赞美黄鹂动听的歌声时,只见鹦鹉撇撇嘴说:“她唱得好听,还不是凭她妈给她的一副好嗓子,自己有何能耐?”黄鹂也不甘示弱,抖抖美丽的羽毛,伸伸脖子,尖着嗓子说:“她能言会道,又怎么样?她说的哪一句是自己的主见,还不是毫无原则。”“谁没有原则?”鹦鹉叫起屈来。“就是她,就是她,不然,为啥有„鹦鹉学舌‟的成语呢?”听着两只鸟的争论,我陷入了沉思。〖HT〗
在这篇作文中是以叙述为主体,作者转述出鸟儿的争论,显然不是直接对话:文中两种鸟分别与作者的对话,作者殷勤地充当两种鸟的裁判并“陷入了沉思”,这不是两鸟的对话,真不知作者“沉思”什么?这显然是立意不清楚。
2、立意要深刻
这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指的是确立的主题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的道理,而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这种感受和见解,来自对所写事物的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深的思想和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励。
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把握。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意思是说,不同的人,由于思想感情不同,写出的文章立意自然就不一样,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们都读过,它的立意就十分深刻,在鲁迅先生的同时代,有许多人也写过同鲁迅先生一样主题的对人力车夫的作品,但他们的立意远没有鲁迅先生的深刻。这主要是因为鲁迅先生作为革命的知识分子,能够看到劳动人民的痛苦的根源所在。
(2)要勤于动脑,认真思考。
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写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说写作对生活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力求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此外,在写作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其一,防止人为地抬高。深刻地立意并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人为地粘贴到作品中去的,而是靠作品自身显示出来的。其二,防止意多文乱。立意不是越多就越深刻。只有主题深刻,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下面的文章,立意就很好,请仔细体会。
关于时间,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粗浅地知道:时间,它不仅仅属于个人。有时,需要为他人牺牲我个人的时间,说不定,他人也在为我牺牲着他自己珍贵的时间。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赶紧洗好衣服,整理好房间,便静下心来复习英语。这是我的薄弱环节,可要抓紧时间啊!
突然,屋外人行道上传来邻居小胖妹妹的嚎哭声。我赶紧冲出门去,只见小胖倒栽在街沿石下,我把她搀扶起来,她已经血流满面。原来,是一辆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推行,一不小心把她带倒了。我一看,自行车主正对我说:“是我不好,赶紧送医院!”我想到小胖妈妈卧病在床,我有责任陪她去。这时,只见小胖妈妈已支撑着出门来,我便向她交代清楚情况,把小胖抱上自行车,捂住她的伤口,心急火燎地向医院走去。
到了医院,挂急诊,找医生,哄小胖,急得团团转。医生一看,却若无其事地在她头上包扎一番,再打一针防破伤风,就叫回家。那自行车主付了医疗费,又把小胖推回来。我心想这一来回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家可要抓紧时间复习英语了。
正想着,望到家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小胖妈,一个是谁呢?啊,这不是王老师吧?果然是她!她是我的英语老师,她特地来看我了,来帮助我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王老师!”
等车推到了小胖妈跟前,我便请王老师进了屋。说也奇怪,人一激动,就更专心,复习的效果格外好,王老师的问题我都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只是句式变换还掌握得不好,王老师不厌其详地讲解了许多时候。
就这样,这一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理解:当你为他人牺牲时间的时候,他人也正在为你牺牲时间。而这,便构成了我们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时间啊,你来作证。
这篇例文,把对时间的理解与人生的感悟联结起来,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虽然叙述上不够流畅,但思路还是清晰、明了的,比较形象地阐明了当今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7、立意要简洁
法国著名学者狄德罗说过:“作品必须简单明了。因此,不需要加以任何闲散的形象,无谓的点缀。主题只应是一个。”确实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下面请看袁鹰的名作:
白杨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然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钏,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壮实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这番心意,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树,它们的名字叫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的手搂着两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明了。作者用白杨树作为题目,通过对白杨树的特征的描写,进而歌颂和赞美了为边疆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的革命精神。
3、立意要鲜明
所谓立意要鲜明,是说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在写什么,不能忽略对命题(或材料)的特定含义的把握而泛泛地展开,这样就会造成思想不鲜明,中心不突出,使别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例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 0字的议论文,有位小作者是这样写的:
是鹰,就当搏击长空
但丁有这么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人生犹如赛跑,有运动员,也有旁观者。当你在漫长坎坷的道路上攀登时,总会有人指东说西,评头论足。不过,在我看来,前面的路得自己走完。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坦大道,人生之旅也不会总是和风丽日。成功总是与积极进取分不开的,鲜花也往往与汗水具来,只有敢于向自己的既定目标永不停足地攀登的人,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虽然,平静幽美的港湾确很吸引人,但真正的水手总是喜欢在风浪中搏击,风平浪静的江河永远不会出现弄潮儿。
当代文坛巨子蒋子龙小学时代对作文可谓“一窍不通”,被老师讥讽道:“这个班就算都能当作家,那剩下的一个就是你蒋子龙”。而他,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用坚韧的毅力,辛勤的劳动终于没有让老师言中自己的前途。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敢于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按照自己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坚定信念,才会有所成就。
人生的道路犹如登山,只有登上险峰,才能领略无限的风光,而那些中途驻足者或是在山下仰望者以及目睹那些跋涉者的艰辛而暗自庆幸自己的安逸者是永远也不会看见如画的风景的。
所以说,是鹰,就当搏击长空,在风雨中铸造坚强。有道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
这篇文章,分析一下就可看出有三个角度:1人只有像苍鹰一样敢于搏击,才能取得成功。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3人应各尽其才,才能各显其能。第一角度只是以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为论,显然没有抓住材料主旨;第二和第三个角度都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虽然可以多角度立意,但一篇短文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把体现两个角度,两个中心的材料杂揉掺合在一起,势必会使文章论点分散、杂乱无章,但经过修改,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如:
是鹰,就应当搏击长空
——《鸟的评说》读后
读罢《鸟的评说》,有一个感觉,就是:鸟民们对自己的同伴有些苛求。试想,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不错,燕子怕冷,但并不是懦夫,她在南来北往的远涉途中,不知要经受多少艰难险阻的考验,能说她是懦夫吗?再说苍鹰,喜鹊认为他好高骛远——这是真的,但并不能说就是缺点。事实上,燕子的远涉也好,苍鹰的好高骛远也好,都是他们的习性,是生存的需要,同伴们实在不应苛求他们。
我由此想到了人类。我们人类中像鸟们一样苛求同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农民被一些人称为没有远大理想;教师,一些人说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至于那些歌星,也有人说是用老百姓血汗钱养活的可有可无的“闲人”等等。显然这都是不公正的苛求。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才能各不同。人有百相,也有百能。有的人擅长于实际工作,有的人有组织才能;有的人善讲,有的人喜唱……他们既然各有所长,就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吧。这样,他们也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他们呢?是鹰,就当搏击长空翱翔于蓝天;是百灵,就当放声高歌;是农民,就当脚踏实地地劳作;是教师,就当在三尽讲台上高谈阔论……所有这些,都将是大自然中和谐的音符。
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
请记住:是鹰,就当搏击长空!第二篇:立意创新的技巧
“意犹帅也”,它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立意的高下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挖掘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大家会有所启示。
1、化大为小.立意显真情。
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表面去观察事情的本质。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可以让主题变得生动引人。如北京市2003年中考作文中,有同学把笔墨放在山山水水之上,写出自己对祖国的喝彩;有同学从众多的往事人手,写出自己对父母的喝彩。这样立意当然可以,但难于出新。一篇题为《喝彩》的满分作文就有些与众不同,作者只选取美丽眉毛“舒展”与“变化”的瞬间,将老师温和可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之情状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一碗白开水》、《三粒荔枝》等文章,都属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
2、推陈出新,立意见新颖。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打开思路,这样才能推陈出新,高人一筹。
如以“关心”为话题作文,大部分同学把眼光放在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等方面,而另一些同学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立意便有了不俗的魅力。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对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孩子般的那份烦躁,写得让人忍俊不禁;文中还有对楼上楼下人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着的爱国之心。有写环保的:一同学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面貌的变化,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了现代中学生对环保的极大关注,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虽是同一题目,但由于写作角度的不同,立意便因人而异,效果自然也会不同。
3、反弹琵琶。立意求深刻。
有些事,从正面写,立意平平,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写,会波澜顿起,深化主题。
一篇题为.《这个名字最贱》的满分作文,先极力描写亲戚朋友对一个满月婴儿的名字大为关心的情景:孩子的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取名为“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原来,躺在里屋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巴巴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齿不清地吐出了几个字:“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作者反面着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拓展训练】
爱是一个普通的字眼,爱是--种美好的感受。爱可能蕴涵在老师一个关心的眼神里,爱可能深藏在朋友一声亲切的问候中。夜晚,爸爸为你端上的那杯牛奶洋溢着爱;清晨,妈妈为你准备的那份早点充满着爱。只要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爱的存在。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构思导引】
“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恸物、花草,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对初中生来说,适宜用“化大为小”的方法,从身边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事入手,如按话题所提示的,从一杯牛奶、一件衣服等来切入很有吸引力;从写作内容上说,一般同学会写父母、老师等人对自己的关爱,我们若能舍近求远,写自己对动物、对自然的爱,便容易写出新意。从写作角度上说,一般同学可能会写自己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我们若从“误会”或“矛盾”写起,也许文章会显得与众不同。
再举几例立意创新的指导与训练
【训练题目】以“今夜月儿圆”为题,写一篇文章。
【点拨出新】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应该比较好写。但是,要想立意新颖深刻却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引发学生讨论作文的立意。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同学们这样立意的较多:月圆之夜,我、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三世同堂,赏月团圆,尽享天伦之乐,月圆人也圆。以上立意,符合题意,但未免流于平庸。“文章最忌随人后”,要写得新颖别致,就应该做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突破思维的定势,言人所未尝言。
第二步,顺势利导,让学生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月圆人不圆”的事和现象有哪些?问题一出,学生踊跃发言:月圆之夜,我的哥哥守卫边疆,不能与家人团聚,月圆人不圆;月圆之夜,我爸爸因在外地工作,不能与我们团圆;月圆之夜,妈妈替人值夜班,不能与我们团圆……这样,立意赞扬委曲小家、顾全大家、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了较好的突破口。
第三步,借梯上楼,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进一步。启发思考:“月圆人圆或月圆人不圆”,人们对此的感触和由此引发的联想有无共同之处?稍加比较,学生不难归纳出“对亲情的期盼,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赞颂”这类共同点。由此,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对以上立意,可以从哪些方面再把它具体化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稍加讨论,诸如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对恐怖组织的谴责,对战争的厌恶,对病魔的痛恨,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等等立意就应运而生了。第四步,拓展思维,把思维引入更广更新的领域。启发:以上立意都是睹月思人,围绕人而立。人有悲欢离合,但月也有阴晴圆缺,除了围绕人写,是不是也可以围绕月来做一做文章?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上也有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可以写月的美好;“阿波罗登月”显示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可写月的作用;月光朗照,常见不异,假使月光难觅,也可引发人对环保的思考;月圆月缺也可引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人间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人应辩证地看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习作示例】
今夜月儿圆
高辉圆
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又是中秋!
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
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简评】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亲情领域。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孤独寂寞的,这不能不令人思考。读罢此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在众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当然,此文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独到之处。
第三篇:立意的方法
1、立意中的寓意法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入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和体验中,才会有比较深刻的探究与思考,才会“有得”,即会有某种思想观念的产生。这种把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想法寓于事物之中的立意方法,便是寓意法,它能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隽永含蓄,耐人品味。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都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体会出更深的意味。
寓意法在文中的运用,首先要注意虚与实的结合。其次,寓意要高远。
前者,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以白杨寓意西北的革命人民,文中说,白杨树是那样挺拔,“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作者从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力争上游;写到它的干——笔直,绝无旁枝;写到它的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写到它的叶——宽大,片片上上;写到它的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无一不在写白杨树的特点,可以说是句句写实。但细细品味,就会发觉句句在写人,写人的力争上游、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的品格。由此看来,又是句句在写虚。文章实虚结合,天衣无缝。
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花”有这样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写“莲”,由形出神,重在神韵。字字写“莲”,句句言君子,赞美君子高尚的气节,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文章这样的旨意,在当时的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了。
当代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先从正面——色彩、形状、无用三方面极写丑石之“丑”,接着又从侧面——与汉白玉、大青石相比,荒草、绿苔、黑斑依附它繁衍滋生,连孩子们也讨厌它等方面极写丑石之“丑”。然而,有一天,一个天文学家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原来是一块“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发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更了不起的是“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人们对此困惑不解,甚至还讥讽它、嫌弃它,只有天文学家才说它“以丑为美”,说它“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样,便含蓄而发人深思地提出了应如何正确理解“丑”与“美”的问题,启示人们,认识事物的丑、美,不能只看外部现象,而要看实质。
推而论之,对人的认识何尝不是如此呢?文章结尾处又极力赞美丑石的伟大——“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实质上是赞扬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这又不禁使人联想到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崇高的心灵美。固然“丑极就是美极”的观点需要商榷,但是这篇文章的情趣、立意,显然要比《爱莲说》高。今天我们作文,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抒积极向上之情,立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壮志,积极进取,再重仿古人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哀叹人生的情趣,怕是没有前途的。
这是因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体验而得出的观念,会因时代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2、立意中的求新法
在立意的时候,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提炼出新颖别致的中心思想,这便是求新法。立意正确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颖则是衡量文章的优秀与否的关键。如果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重弹老曲,走前人的路,那就不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即使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无人问津。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伶官传序》,可称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现摘录三节如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场迹责”“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生活在十一世纪封建时代的欧阳修,固然不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了解封建王朝更替的社会和阶级的原因,但是他摆脱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的束缚,强调盛衰在于人事,这种标新立异的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又依据史实,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种看法都是有独到见解的。在当时起到警策朝政的作用,就是对后世也不无警示意义。即使单就写作而言,欧阳修的标新立意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3、立意中的求深法
求深法即在立意时,从纵的发展方向上,深入研究思考对象,加深思考程序的方法。
《松树的风格》陶铸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杆寒冷的姿戊,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件事情,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除虫,也不需要谁为除草、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指,照亮人们前时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发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
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有它的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采,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的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像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滔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呵!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霎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目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健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切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不由得命名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意在歌颂共产主义风格,可这一命题内涵艰深浩繁,没有高度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是很难表现的。可作者仅用两千余字,就把这一命题写得充实、深刻、感人,文章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以大家熟悉的松树为象征,从三个方面对松树进行描述:
先是讴歌松树生命的强大,再是歌颂松树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后是礼赞松树不知忧愁和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虽是颂扬松树的风格,却由松及人,以实喻虚,处处颂扬的是共产主义新人的品质。作者满怀激情地说:“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作者借用松树这一形象,把共产主义风格的精髓,阐发得深入浅出,精湛独到,令人折服。
4、立意中的融入法
夜幕笼罩着柯城,我满心乐意地搀扶着一位醉颠颠的陌生老翁。
“谢谢啦,真……对不……起!”
朦胧中我没看清老翁的面容,只记得,今天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
到了老翁的家门口,屋子里迎出了老翁的女儿。明亮的灯光把我们都照得棱棱清清。可是,没等我定下神来,醉老翁却触了电似地挣开了我,他两眼圆睁,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乱地摸了摸上衣口袋的钱包,几乎全没了先前的醉意。这时,我也耳根发热,拔脚想飞,感到这季节已一下由冬天变成催人渗汗的夏天。
我溜走了,身后传来老翁和他女儿的热情呼唤。(刊于《朝花》)
冬夜,搀扶醉翁回家,原是件极普通的小事,然而这篇小小说却立意清新,自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关键在于文末表明了写作年代——1984年。这就隐示了作品的“大背景”是“雷锋”又回来了,雷锋精神重新在人们的心坎里萌生。“我”曾摸过老翁的皮夹,今天却主动送老翁回家,而且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当老翁认出“我”后,“我”感到羞惭,无地自容——多么巨大的变化呀!当“我”溜走后,身后传来了“热情呼唤”声,这是谅解的呼唤声,人与人之间又回到了友谊、和谐、互爱的轨道上来了。短短的一篇文章,极普通的一件小事,却立意隽永,让人从中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希望。倘如文章不隐示“大背景”,最多也只是告诉读者“我”转变了,立意是不会很高的。
其次,“融入法”也是大背景联系法中的一法。作者往往把大背景融入于具体的记叙(或议论)之中,使之成为与文章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作品立意的深邃,显示出作品深广的社会意义。
5、立意中的画龙点睛法
古人作诗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永久的启示。画龙点睛法的实质是在文章关键处,抓住事物的特征,用一二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物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睛之笔,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世代传诵的名言。
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睛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
画龙点睛的“点睛”以“点”在何处为宜呢?这应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主题思想的开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结尾或篇中。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
总之,应“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第四篇:立意中的注意事项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么,同学们在立意时应注意什么呢?
一、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作文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写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书,书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以她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动笔之前就确定了。她曾对亲戚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的野蛮与残忍。”于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因为它立意深刻,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世界,出版后的几天内就卖了一万多册。由于这本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斯陀夫人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接见。这件事也证明了立意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乱文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学们在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例如要写“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就应选择这位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典型事例去写,而不要既写这位老师热爱学生又写这位老师的幽默风趣,还写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等等。结果,文章不伦不类,没有了中心。俗话说,“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写文章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只能立一个“意”,表现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势必乱文。
三、意需深掘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
宋代有一个李秀才,他的女儿能读会写,远近闻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铜钱,铜钱上依稀刻着“开元”二字。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枚铜钱当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这时,李秀才的女儿经过这里,拾钱人对她说:“请用破钱为题作一首诗吧。”女孩儿接过铜钱,沉思了一会儿,吟诵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围观的人先是一愣,随即齐声喝彩,连连夸赞小女孩儿才思敏捷,诗歌意义深远。
一枚破铜钱,在别人看来,不管怎样观察,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这个女孩儿却运用联想,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中心。诗的头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作者通过描述一个破铜钱,揭露了不合理社会的金钱万能的本质。
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意贵创新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意尽则止
唐朝诗人祖咏在参加科举考试中作了一首《终南望余雪》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从“望”的角度来安排结构的。诗人从长安向终南山望去,看见终南山的一些景色。通过景物描写,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关切。这就是这首诗的“意”。
唐朝录用人才,选拔官员,所进行的考试科目只有一个,就是作诗,并且在诗的结构上有严格的规定,即五言律诗。要求考生作诗必须写八句,每句五个字,如果不按规定写,就不录取。而祖咏在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后,就挥笔写了以上四句诗。此诗因不符合规定而落选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多写几句呢?”他干脆利落地回答:“意尽!”这就是说,根据中心的需要,四句诗就表达得很充分了,如果多写就是画蛇添足。只要意尽,何必再硬凑下去呢?虽然祖咏因考试不合规定而落选,影响了他的前程,但这首诗却成为唐诗中的佳作,一直流传至今。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达出来了,文章就应该马上结束。一句也不唆,否则,反而会影响原来的中心。
第五篇:小作者谈作文立意体会 获奖作文奥秘-----立意宜深
199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十年,为歌颂这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慈溪少年报》特举办了“‟98慈溪大厦杯”全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接到通知,同学们想到的往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老人们也赶起了时髦,跳起了迪斯科;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些材料确实能反映改革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但我觉得参赛作文必须“立意要深”。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春寒料峭,草莓、西红柿这些原本只有在秋天才能见到的水果蔬菜,现在在市场上却随处可见。由此我想到了改革开放这二十年中我市的“科教兴农、科技兴市”战略,并萌发了指导学生参观“U不农业示范区”,以参观的形式来反映新时代农民“供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靠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凭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而脱贫致富这一中心。
也许是因为文章的精深立意,也许是因为小作者惟妙惟肖的描述,《农业.科技、慈溪农民》意被评上了特等奖,这更激发了我们全校同学写作的信心,同时使我们明白了:好的作文,立意必须要“深”。
农业·科技·慈溪农民——“慈东农业示范区”参观记
慈溪市范市镇中心小学 王丹琴
冬天能吃到新鲜的草莓、西红柿,听起来多像神话呀,听说“慈东农业示范区”的农民利用科学技术,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我多么想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啊!
初春的一个周末,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参观了“慈东农业示范区”。下了车,远远地看到一排排白色小矮房。咦,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爸爸仿佛早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来:“那是庄稼的„空调房‟——尼友大棚,里面保温、保湿、防风沙,还能缩短庄稼的生长期……”怪不得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高质量的蔬菜瓜果,我恍然大悟。
我们来到大棚前。也许因为午间气温升高,“家家户户”的门都敞开着。我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下我们可以„挨家挨户‟地参观了!”
首先我们参观了青瓜房。刚进门,一阵悦耳的音乐声就传入我们耳中。爸爸介绍说,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促进青瓜加速生长,使青瓜早日进入市场。真是太神奇了。放眼望去,只见篱笆架上、地上爬满了瓜蔓,一根根青瓜有的高悬着,有的斜躺着,像淘气的小男孩争先恐后地从绿叶间探出脑袋来,似乎在聆听那优美的音乐。我和弟弟兴奋极了,指点着,比画着,争论着,比谁找到的青瓜最大最长……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茄子地、草莓屋、西瓜棚……
当我们走进莴苣时,种莴苣的老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弟弟提出了一个疑问:“庄稼住进了房子,不是喝不到雨水了吗?”“不用愁……”老伯微微一笑,伸手拧开了大门旁的自来水开关。哇,好漂亮!房顶上十几个喷水龙头齐刷刷地旋转起来,不紧不慢,把水均匀地喷洒到每个角落,使每一棵莴苣都喝足了“雨水”。我不禁问:“老伯,您一年有多少收入?”老伯伯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一年的收入三万多元。“哇,这么多!”我惊叫起来。老伯笑着向我们介绍:他承包了三个大棚,引进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聘请了专业人员当顾问;去年莴苣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一部分莴苣还出口创汇呢!哦,慈溪农民真了不起!我听了暗暗惊叹。
参观完“慈东农业示范区”,我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农民富了,他们供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靠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凭着勤劳的双后和聪明才智,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创造新的神话!
注:本文获“‟98慈溪大厦杯”全市中小学生作文竞赛特等奖。先列提纲 再写作文 王丹琴
在改革的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要求我们参观“慈东农业示范区”后写一篇文章,来反映“科技兴市”这一主题思想。
我拿着笔,面对着稿纸想:参观中的所见所闻很多,该怎样来布局谋篇呢?于是,我像往常写作文一样,围绕中心拟了下面的提纲:
中心思想,赞扬农民伯伯在改革开放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施而勤劳致富。
1.以迫切的心情盼望去参观“慈东农业示范区”。
2.远看尼龙大棚,听爸爸介绍庄稼“空调房”的优势。(较详)
3.参观青瓜房,民伯伯给青瓜听音乐,说明农民讲科学啦(详)。
4.参观茄子地、草莓屋、西瓜棚……(略)
5.参观莴苣房,目睹农业的现代化设施,感慨万千。(详)
6.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列好了提纲,理清了思路,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瞧,没用多长时间,一篇作文就写好了。经过几次修改,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同学们,你们也不妨去试试这种方法。
重视·引导王耀国(家长)
我们做家长的非常重视培养女儿的写作能力,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她去观察,去思考,并鼓励她把看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我的女儿也很喜欢写作文。在动手写《农业.科技.慈溪农民》这篇作文前,我根据老师的要求,特地带她去参观了“慈东农业示范区”,让她领略和参观了现代农业的科学种植和先进设施,让她体会到现代化科技真了不起,从而使她能用真实的感情去描绘现代农民;也激发了她想写好作文的愿望。
我们每年总要选择订阅合适的读物,如《百家作文指导》、《小学生跟我学》等,让孩子在课外多读报刊杂志,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同时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文。
第六篇:谈作文多角度立意
最近,我上了一节作文辅导课,题为《我学会了……》。
同一题材,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确立的主题也会不同,所以,同学们在审题时,也应善于多角度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1.《我学会了穿衣服》
一般角度:写我如何穿衣服,如先伸手,再伸头,接着扣扣子……
多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这样想——
你觉得自己学会了有选择地穿衣服吗?比如,你知道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合适吗?
你知道什么样的衣服适合你的年龄和身材吗?
就这样思考,文章的内容不就可以写得更丰富了吗?
2.《我学会了打电话》
一般角度:写我怎么拨号,怎么接通……
多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这样想——
怎样才算真正学会打电话了?
我让班里的同学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如下:A.能通话;B.电话上每个键的作用是否了解,如重拨键;C.几个必须知道的电话号码,如119、110、120……都掌握了吗?
我也补充了几点,如通话时的语气、语调你掌握了吗?你注意运用礼貌用语了吗?……
3.《我学会了买东西》
一般角度:写我学会了买什么东西,怎么买……
多角度立意:你知道买东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你注意过保质期吗?你会讲价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的思路是不是已经豁然开朗了呢?
第七篇:有无中心的前后作文(例文)下面这篇文章就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今天,阳光和暖,微风拂面,真是一个上体育课的好天气。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响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齐声向马老师问好。身材魁梧的马老师笑着对我们说:“从今天起,我主要给你们上单杠练习课。”说完以后,他来到单杠前,双手握杠,轻松地上了单杠,只见他一会儿双手撑杠,倒竖蜻蜓,一会儿单手握杠,前后回环……同学们看得出了神。当马老师下了单杠时,大家才轰雷似的叫好!我悄悄地对体育委员范鸿群说:“马老师可真有一手……”
接着,马老师边口述要领,边做示范动作,要我们学习上杠下杠的动作。我练习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心里灰溜溜的。后来在马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上杠下杠动作,心里真高兴啊!但是,没有马老师的指导,我怎么能学会这些动作呢?因此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学到本领,才能像马老师那样能在单杠上竖蜻蜓。同时,我也懂得了,遇到困难不能怕,你勇敢了,困难就会被克服,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的!
这篇习作的中心思想有两个:一是“只有虚心接受老师指导,才能学到本领”;二是“遇到困难不要怕,你勇敢了,困难就会被克服”。一篇文章宜表现一个中心,多中心也就等于无中心,因此这篇习作犯了中心不明确的毛病。这个同学假如动笔之前能想好要表达的中心,也许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了。
在动笔作文之前,我们应该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确定中心后,还要紧扣中心去写,要围绕中心去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上面《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两个中心都是正确的。如果写作前确定“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为中心,作文时围绕这个中心,具体写出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如在学上杠下杠动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是怎样悟出“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这一道理的),略写或不写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原文中马老师的示范动作略写,“只有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学到本领”等语句不写),文章就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了。
下面这篇文章是小作者经过老师指导后重写的: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一天,体育课上马老师对大家说:“从今天起,我主要给你们上单杠练习课。”说罢,他来到单杠前,轻松地上了单杠;又一个摆动腿,干净利落地下了单杠。接着,他边口述要领,边做示范动作,要我们学习上杠下杠的动作。分组练习时轮到我了。我双手紧握单杠,一收腹,腿一抬,腰一弯,哈,一条腿勾住了杠子。第二步应该是上杠了。我伸直了另一条腿,使劲往外蹬,想借助冲力上杠,可是,不知怎的,尽管我拼命地蹬,还是上不去。第一次练习,我以失败而告终。
又轮到我了。我故伎重演,结果我不说你也知道——又失败了。
一连几次下来,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我灰心了。我担心再次出丑,想退出练习,于是站到了一旁。马老师见状,把我叫到他的身边,指出我之所以上杠没有成功,是因为另一条腿没有摆动下压,双手没有压杠,……并开导我:“遇到困难要知难而进,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你是能学会这些动作的。”马老师亲切的话语,使我信心倍增。
我又一次来到单杠前,再一次上杠。这回,我手腿并用,做到摆腿下压、双手压杠相结合,哈,我也轻松地坐在单杠上了!该下扛了,起初还有些害怕。我定了定神,回想一下下杠的要领,又一次摆动腿……我双脚平稳地站在了地上!马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向我表示祝贺:“你成功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重写的《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中心明确。它通过体育课上练习上单杠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困难就会向你投降。
由此可见,写文章要做到中心明确,在动笔之前先要确定文章中心,然后要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根据中心来决定写什么、决定重点写什么,并在写的过程中注意紧紧围绕着中心。假如我们能这样做了,所写文章就一定能够做到中心明确了。
第二篇:怎样写作文之二:学会立意
二、学会立意
立意又称为主旨。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呢? 1.作文的立意要切题
怎样才能算是切题呢?我们就拿一次小升初的作文为例来作一下说明。题目是《尝试》,从作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单纯的命题作文,一篇简单记叙文,要写好这篇考场作文,正确理解“尝试”的含义是最重要的。尝试,即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做某事。“尝试”是主动的行为,不是被动的、偶然的行为、经历或遭遇,不是对生活的被动体验、感受等。所谓“主动”,就是主人公面对一种新的情境,从主体意识中萌发出来的想要一试身手的愿望和追求并付之于行动(包括心理行为),并在此后获得了思想、情感上的收获、经验、教训等——这种主动行为并不排除主人公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所进行的尝试。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写许多尝试性的事件,如:做饭、洗衣、缝衣、登山、划船、打工、游泳、学开车、做生意,甚至可以写早恋、跳舞、吸烟等等,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可是无论从正面写还是从反面写的尝试性事件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立意。例如,都写劳动,有人通过劳动的尝试,体验出劳动的艰辛,父母的辛苦,劳动的伟大,读书的重要等,从而激发起珍惜学习生活、发愤学习,决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思想感情,得出“打工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手中钱,厘厘皆辛苦”的正确结论;这样才可以说是符合题意的,而有些人却得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结论,从而产生厌恶劳动,卑视劳动的思想感情,这种意义显然不正确,思想内容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也是不切题的。所以说,问题不在于写什么事件——正面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立意,肯定写不出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确立意,也可能写出质量上乘之作。
2.作文的立意要深刻
这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指的是确立的主题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的道理,而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这种感受和见解,来自对所写事物的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深的思想和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励。
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把握。(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意思是说,不同的人,由于思想感情不同,写出的文章立意自然就不一样,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们都读过,它的立意就十分深刻,在鲁迅先生的同时代,有许多人也写过同鲁迅先生一样主题的对人力车夫的作品,但他们的立意远没有鲁迅先生的深刻。这主要是因为鲁迅先生作为革命的知识分子,能够看到劳动人民的痛苦的根源所在。(2)要勤于动脑,认真思考。
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写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说写作对生活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力求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此外,在写作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其一,防止人为地抬高。深刻地立意并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人为地粘贴到作品中去的,而是靠作品自身显示出来的。其二,防止意多文乱。立意不是越多就越深刻。只有主题深刻,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下面的文章,立意就很好,请仔细体会。
关于时间,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粗浅地知道:时间,它不仅仅属于个人。有时,需要为他人牺牲我个人的时间,说不定,他人也在为我牺牲着他自己珍贵的时间。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赶紧洗好衣服,整理好房间,便静下心来复习英语。这是我的薄弱环节,可要抓紧时间啊!突然,屋外人行道上传来邻居小胖妹妹的嚎哭声。我赶紧冲出门去,只见小胖倒栽在街沿石下,我把她搀扶起来,她已经血流满面。原来,是一辆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推行,一不小心把她带倒了。我一看,自行车主正对我说:“是我不好,赶紧送医院!”我想到小胖妈妈卧病在床,我有责任陪她去。这时,只见小胖妈妈已支撑着出门来,我便向她交代清楚情况,把小胖抱上自行车,捂住她的伤口,心急火燎地向医院走去。
到了医院,车主忙着挂急诊,找医生;我帮着哄小胖,照看着东西。医生在小胖的头上包扎一番,再打了一针防破伤风的药,就叫回家了。那自行车主付了医疗费,又把小胖推回来。我心想这一来回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家可要抓紧时间复习英语了。
正想着,望到家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小胖妈,一个是谁呢?啊,这不是李老师吧?果然是她!她是我的英语老师,她特地来看我了,来帮助我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李老师!”
等车推到了小胖妈跟前,我便请李老师进了屋。说也奇怪,人一激动,就更专心,复习的效果格外好,李老师的问题我都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只是句式变换还掌握得不好,李老师不厌其详地讲解了许多遍。
就这样,这一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理解:当你为他人牺牲时间的时候,他人也正在为你牺牲时间。而这,便构成了我们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时间啊,你来作证。
这篇例文,把对时间的理解与人生的感悟联结起来,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虽然叙述上不够流畅,但思路还是清晰、明了的,比较形象地阐明了当今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3.作文的立意要简洁
法国著名学者狄德罗说过:“作品必须简单明了。因此,不需要加以任何闲散的形象,无谓的点缀。主题只应是一个。”确实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下面请看袁鹰的名作:
白杨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然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钏,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壮实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这番心意,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前两年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树,它们的名字叫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的手搂着两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明了。作者用白杨树作为题目,通过对白杨树的特征的描写,进而歌颂和赞美了为边疆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的革命精神。
4.作文的立意要鲜明
所谓立意要鲜明,是说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在写什么,不能忽略对命题(或材料)的特定含义的把握而泛泛地展开,这样就会造成思想不鲜明,中心不突出,使别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例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有位小作者是这样写的:
是鹰,就当搏击长空
但丁有这么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人生犹如赛跑,有运动员,也有旁观者。当你在漫长坎坷的道路上攀登时,总会有人指东说西,评头论足。不过,在我看来,前面的路得自己走完。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坦大道,人生之旅也不会总是和风丽日。成功总是与积极进取分不开的,鲜花也往往与汗水具来,只有敢于向自己的既定目标永不停足地攀登的人,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虽然,平静幽美的港湾确很吸引人,但真正的水手总是喜欢在风浪中搏击,风平浪静的江河永远不会出现弄潮儿。
当代文坛巨子蒋子龙小学时代对作文可谓“一窍不通”,被老师讥讽道:“这个班就算都能当作家,那剩下的一个就是你蒋子龙”。而他,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用坚韧的毅力,辛勤的劳动终于没有让老师言中自己的前途。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敢于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按照自己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坚定信念,才会有所成就。
人生的道路犹如登山,只有登上险峰,才能领略无限的风光,而那些中途驻足者或是在山下仰望者以及目睹那些跋涉者的艰辛而暗自庆幸自己的安逸者是永远也不会看见如画的风景的。
所以说,是鹰,就当搏击长空,在风雨中铸造坚强。有道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
这篇文章,分析一下就可看出有三个角度:1.人只有像苍鹰一样敢于搏击,才能取得成功。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3.人应各尽其才,才能各显其能。第一角度只是以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为论,显然没有抓住材料主旨;第二和第三个角度都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虽然可以多角度立意,但一篇短文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把体现两个角度,两个中心的材料杂揉掺合在一起,势必会使文章论点分散、杂乱无章,但经过修改,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如:
是鹰,就应当搏击长空 ——《鸟的评说》读后
读罢《鸟的评说》,有一个感觉,就是:鸟民们对自己的同伴有些苛求。试想,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不错,燕子怕冷,但并不是懦夫,她在南来北往的远涉途中,不知要经受多少艰难险阻的考验,能说她是懦夫吗?再说苍鹰,喜鹊认为他好高骛远——这是真的,但并不能说就是缺点。事实上,燕子的远涉也好,苍鹰的好高骛远也好,都是他们的习性,是生存的需要,同伴们实在不应苛求他们。
我由此想到了人类。我们人类中像鸟们一样苛求同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农民被一些人称为没有远大理想;教师,一些人说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至于那些歌星,也有人说是用老百姓血汗钱养活的可有可无的“闲人”等等。显然这都是不公正的苛求。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才能各不同。人有百相,也有百能。有的人擅长于实际工作,有的人有组织才能;有的人善讲,有的人喜唱……他们既然各有所长,就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吧。这样,他们也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他们呢?是鹰,就当搏击长空翱翔于蓝天;是百灵,就当放声高歌;是农民,就当脚踏实地地劳作;是教师,就当在三尽讲台上高谈阔论……所有这些,都将是大自然中和谐的音符。
让我们立足本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祖国装扮得绚丽多姿!请记住:是鹰,就当搏击长空!“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那么,同学们在立意时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作文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写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书,书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以她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动笔之前就确定了。她曾对亲戚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的野蛮与残忍。”于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因为它立意深刻,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世界,出版后的几天内就卖了一万多册。由于这本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斯陀夫人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接见。这件事也证明了立意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乱文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学们在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例如要写“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就应选择这位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典型事例去写,而不要既写这位老师热爱学生又写这位老师的幽默风趣,还写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等等。结果,文章不伦不类,没有了中心。俗话说,“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写文章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只能立一个“意”,表现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势必乱文。
三、意需深掘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
宋代有一个李秀才,他的女儿能读会写,远近闻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铜钱,铜钱上依稀刻着“开元”二字。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枚铜钱当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这时,李秀才的女儿经过这里,拾钱人对她说:“请用破钱为题作一首诗吧。”女孩儿接过铜钱,沉思了一会儿,吟诵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围观的人先是一愣,随即齐声喝彩,连连夸赞小女孩儿才思敏捷,诗歌意义深远。
一枚破铜钱,在别人看来,不管怎样观察,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这个女孩儿却运用联想,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中心。诗的头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作者通过描述一个破铜钱,揭露了不合理社会的金钱万能的本质。
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意贵创新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意尽则止
唐朝诗人祖咏在参加科举考试中作了一首《终南望余雪》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从“望”的角度来安排结构的。诗人从长安向终南山望去,看见终南山的一些景色。通过景物描写,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关切。这就是这首诗的“意”。
唐朝录用人才,选拔官员,所进行的考试科目只有一个,就是作诗,并且在诗的结构上有严格的规定,即五言律诗。要求考生作诗必须写八句,每句五个字,如果不按规定写,就不录取。而祖咏在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后,就挥笔写了以上四句诗。此诗因不符合规定而落选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多写几句呢?”他干脆利落地回答:“意尽!”这就是说,根据中心的需要,四句诗就表达得很充分了,如果多写就是画蛇添足。只要意尽,何必再硬凑下去呢?虽然祖咏因考试不合规定而落选,影响了他的前程,但这首诗却成为唐诗中的佳作,一直流传至今。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达出来了,文章就应该马上结束。一句也不啰嗦,否则,反而会影响原来的中心。
第三篇:怎样写作文
怎样写作文
(一)怎样审题(8篇)
写在前面:
这是我在给中小学生办作文辅导班时搜集下载的资料,有的已经成为我的讲稿。现在因为身体原因不办班了,可我还是愿意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步把这些宝贵的作文资料(有的是有偿下载的)编辑整理出来奉献给需要的老师、学生及家长。节省你们的查找时间是我的荣幸,能为你们服务是我的快乐。
作文首先需要大量阅读,大量练笔,在练习中感悟作文,认识作文,学习作文,在有兴趣的基础上适当规范,教点方法。我搜集下载的这些文章都是应学生、家长要求做的,属于方法范围但这些方法决不是唯一的。办班时名曰“宋老师教你学作文”,现在就叫“怎样写作文”吧,共计22个部分。
第一部分《怎样审题》篇幅比较长,是因为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而选的,也是为了便于保存这些资料。建议朋友们先浏览后则需而要,对感兴趣的部分下载或者引用。
感谢“老百晓在线”和我的博友以及同事对我的大力支持。怎样写作文
(一)怎样审题(8篇)第一篇:如何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掌握这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 x x》、《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四、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六、审清题目要求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第二篇:快速审题的四种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第三篇:审题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审题方法,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再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又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第四篇:学会审题
切题,这是衡量一篇命题作文的起码标准。如果题目没有看准,或者题意理解不透,写出的作文就会偏离题意,甚至文不对题。
有个同学在《我和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
我们的老师姓杨,50多岁,花白头发,满脸皱纹,戴一副黑边眼镜。她态度特别和蔼,从来不发脾气,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我们班到长城春游,杨老师身体有病,可是为了让我们玩得高兴,她带病参加了这次春游,使同学们很受感动。
杨老师对同学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记得期中语文考试的时侯,杨老师看见陈全同学作弊,气得满脸通红,狠狠地批评了他,可是课后又找陈全同学补课,直到陈全弄懂了课文的内容为止。
杨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尊敬她,热爱她。
这篇作文有内容空泛、材料零散的毛病,但是,主要的毛病是没有紧扣题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和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要求作者通过“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写出人民教师平凡的事迹,歌颂人民教师高尚的品德,或者表现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上面这篇作文只写了老师,没有写“我”,更没有写“我”和“我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不算切题。
作文课上,或者考场上,有的同学一见作文题便匆匆忙忙拿起笔就写。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写起来非常吃力,想一点写一点,像挤牙膏似的,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难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时写了很长一篇,才发现写跑了题,于是不得不从头写起,结果事倍功半,欲速不达,作文也得不到好成绩。
那么,怎样审题呢?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000年》,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请看顾忆恩小朋友写的《书伴我成长》一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还没上学以前,我每天缠着妈妈讲《365夜》里的故事。因为只有这些故事,才使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上学后,我会翻出书橱里的书自己看。有趣的故事可把我迷住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我都爱看,整天钻在书堆里。当然罗,“书呆子”的绰号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
我在亲戚中最小,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个小不点,但有一件事使他们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并不小,还挺“大”呢!
那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一阵濛濛细雨,打断了我们的话语。无意中,我和表哥同时发现屋檐下垂下来的几串鲜花:娇嫩的花瓣红中带白,色彩艳丽,花瓣丛中陪衬着许多嫩绿的叶子,绿叶和花瓣上垂着无数珍珠般的水珠,晶莹透亮,微动欲滴。啊!真美啊!表哥也神情激动,哟,他也被迷住了。表哥思索了一会儿,讲道:“飞花入檐数枝香。”表哥想不出第二句,故意考我。我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想到书中讲过诗句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回答道:“朱唇玉肤纤裙绿。”表哥微微一惊,看得出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亲戚们都夸我说得好。在他们眼里,以前的我是无知、幼稚的。现在,我还真有点“一鸣惊人”呢!我真要感谢那些伴我成长的书。
读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文学知识,还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由于计算错误错了两道计算题。一下子,我就觉得一切都没劲,坐在座位上发呆。正巧,数学老师因为有事叫我去批考卷。我带上了笔,来到办公室门口喊了声“报告!”没有回音。我推开门一看,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拿出第一张考卷认真地批起来。当我批到自己的一张时,心“嘣嘣”地乱跳,是批对呢?还是批错?要是批错了,那分数一定很低,要是批对了……我最后决定就批对,就这一次,反正没有人看见。我刚想批,手却不自觉地抖起来。这时,有一个人跑进了办公室,我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的女儿,才读一年级。她一看见我便说:“姐姐,你批考卷够辛苦的了,给我讲个故事吧!”说完,便塞给我一本书,我接过书一看题目是《诚实》。我一惊,连忙讲了这个故事,我也不知怎么的,慌得讲错了好几处,故事好不容易讲完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因为小羊诚实了,所以羊妈妈原谅了它。是吗?”“是的,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含含糊糊地回答道。“那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让他们都做诚实的孩子。”说完,她便一跳一蹦地走了。我接着又拿起这张考卷,批了两个叉,在分数一格写了87分。写完后,觉得轻松多了,懂得了什么是诚实,多亏了这本书,才使我没做错事。
是啊,是书在伴我成长,我要读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去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因为书是人们实践的总结。本文开头引用高尔基的话直接点题,并引起下文。作者选材恰当,剪裁合适。文章中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略写,说明了书给人以知识的作用;第二件事是详写,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描述,突出了书对人们道德品行修养的作用。文章自始至终扣紧“我”和“书”的关系,以及“书”如何帮助“我”成长。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搞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比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游香山》,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请看吴铭小同学写的《我心目中的妈妈》一文:
啊!亲爱的妈妈,您生我,养我,哺育我,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最亲爱的人。可近年来我对您有了意见,您一定不理解,也许会伤心,可我说的都是实话呀!
自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您的不幸——有两个女儿,而妹妹却是个痴呆。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成了您的“掌上明珠”。
记得我6岁那年,您带我到黄山游玩。我看见许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梳小辫,心里羡慕极了,便轻声对您说:“妈妈,我自己试着梳小辫好吗?”可您却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会扎小辫呢?还是妈妈替你梳,妈妈梳得又快又漂亮。”妈妈呀,尽管当时我对您笑了,可心里十分不高兴,我总想自己会梳头多好,即使梳得不漂亮,也是高兴的。
妈妈,每当看见您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女儿我心里难受极了。我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决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星期天,写完作业,我有些渴,拿起杯子准备倒水。“别倒!”一声呼叫把我吓了一跳。您几步走到我身旁,拿起暖水瓶,边往杯里倒水边说:“不行,不行,要烫着手的。你安心学习吧,我来给你倒。”我无可奈何地坐下来。唉!六年级了,还不能自己倒水喝。这和“小皇帝”有什么两样呢!
那次班级举行“钉钮扣”比赛,我好不容易把线结打好,却见别的同学已经把钮扣钉上了。我一着急,扎破了手。顿时,鲜血直流,好痛哟!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从此,“小公主”、“娇小姐”的外号便在同学中传开了。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妈妈呀,那时,我好恨您呀!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疼我,爱我,女儿领情,但我并不满意,我觉得我俩之间似乎存在一条沟。您只是让我钻题海,啃书本,不让我做事,不让我劳动,更不让我玩耍,简直要把我变成一个机器人了。我想:如果您能让我甩掉“小公主”、“娇小姐”这些不光彩的绰号,那您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妈妈了!
这篇作文题目要求从“我”的角度、“我”的“心目”中来写“妈妈”。吴铭同学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从亲身经历出发,把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和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写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把自已渴望独立,渴望学会一些生活本领,渴望甩掉不光彩的绰号,渴望得到妈妈的理解的愿望表露得恳切自然。在妈妈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小作者深深感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瞧不起的痛苦,在妈妈爱的“监视”下的孤独。“简直要把我变成机器人了”,是小作者对妈妈的禁锢方式发自心底的反抗呼喊。文中所举的不让自己梳头,已经上了六年级了还不让自己倒水喝的事例,是典型的溺爱教育方式的写照,而钉钮扣落后扎手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良后果。文章扣题紧密,取材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审准重点。
看了作文题,要想一想题目的重点应该写什么。比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教育”二字上,既要写“雷锋的事迹”,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而没有写对“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只是表表决心,也是轻重倒置,重点不突出。
有一年,小学升学考试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要求:写片断。把一次语文考试开始时,监考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情续写出来,写到开始答卷为止(开头一节是统一写好的,要求接下去续写)。湖南省一位考生写了一篇考场作文,得了满分。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久久盼望的升学考试终于来到了。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迎战的姿态,健步走进了考场。整个考场的气氛是严肃而又平静的。
监考老师首先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紧张,静下心来再发试卷。”监考老师面带微笑,也带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他是那么温和亲切,使我这个一进考场就忐忑不安的学生,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接着,监考老师拿起一叠试卷,随着轻快的步子,一张张试卷发到了同学们手中。我坐得笔直,两眼盯着卷子,生怕得不到似的……随着一声轻微的纸响,一张将要决定我命运的卷子便来到了手中。
拿起卷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先看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啊,是续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呢!我又把整个卷子展开,呀!上面的字密密麻麻,还有许多空格,真叫人眼花缭乱。见了这张考卷,我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令人应接不暇;见了这张试卷,看到那些难题,又仿佛见到恶魔要征服自己。看着、看着……我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么多的题,该如何做起呀?
“同学们,做题之前,先好好看看试题,看看每题的要求。你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要沉着、清醒。一会儿,听到铃声再动笔做题。”监考老师说得很清楚,真是一位好老师。望着他那慈祥的眼睛、花白的头发,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他多像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听了他的嘱咐,我仿佛在困难的时候受到了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跳出胸膛的心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又细细地看起题来。
“铃……”铃声响了,我赶紧拿起笔,作起题来。
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用第一人称写,先记录监考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发卷子时的动作,而重点描述自己阅读试题时的复杂心情。最初,是“迫不及待”,看到是“续写”,用“啊”,表示惊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接着,他把整张卷子展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看到许多空格,他感到“眼花缭乱”,感到“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让人“应接不暇”;他“又仿佛见到了恶魔”,他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一系列形象逼真的描写,把小作者临场那种复杂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述出来,写出了真实的感情。最后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由监考老师“慈祥的眼睛”和“花白的头发”的外貌描写,引起联想,监考老师像自己的班主任,从而受到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始终扣紧考题的要求,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一类题目范围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各有侧重点,同学们既要认真推敲题意,又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把文章写活。比如,《校园的早晨》,可以描写早晨校园里师生锻炼身体的火热场面,也可以写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摄取若干小镜头、小片断,表现同学们新的道德风尚,或者是热情歌颂园丁为培 育新苗不辞辛苦……总之,审题的时候,既要准确地理解题意,紧扣题目来写,又不要把思路限制得很死,避免千篇一律。
为了提高审题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在课内外阅读中留心各种文章是怎样定题目的,细心领会题目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的联系;在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注意练习怎样给文章起个醒目而又恰当的题目。经过不断努力,就能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增强审题能力。
下面是陈颖同学写的一篇作文审题的体会,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作文时怎样审题广东省深圳特区园岭小学 陈颖
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都要注意审题,审题不仔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往往得不到好成绩。每次作文,我都要仔细审题,然后才动笔。那么怎样审题呢?我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分析法。
作文命题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或一个短句组成的,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目中词语的意思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写的对象、范围和重点。比如《记一次爱科学主题中队会》,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一次中队活动,我们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好这次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是记活动中的一件事,就不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了。又如《在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这个题目限定的地点是在校园而不是在大街,也不是在家里。另外,这个题目限定写事,要求写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或几件事。在作文题目中,有的词语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例如《可敬的老师》,这个题目中的“老师”决定了这篇作文的描写对象。“可敬的”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比较法。
有些作文题目所用的词语相近,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审题时要认真加以比较,找出它的特点。例如写《我和母亲》这个题目,审题时可以和《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比较一下。前者要求我们写我和母亲两个人,特别重点要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重点写母亲一个人。这样一比较,写什么内容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命题的方法比较特殊,就要用特殊的方法审题。如有的作文题需要自己补充内容,如《我最喜爱的……》,碰到这类题目,要先想一想题目后面可以补充什么词语。关于人物的:老师、同学、朋友;关于活动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关于事物的:工艺品、书籍、文具等,想好以后,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意义的内容填上去,然后再写作文,就不会跑题了。
第五篇:作文审题点拨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自我作践”地把日子看成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的;当你“珍而重之”地把日子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拥有的日子也将会是金光灿灿的。对此,你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
请联系实际,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点拨】“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尽管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但写作的侧重点应放在“人生态度”上。在文中一定要指出人生态度是什么,人生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生存状况。但也要注意人生态度和生存状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这个话题内涵很丰富,可多角度提炼中心,但切入点一定要小,切忌喊口号,表决心。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选自冰心《繁星》)
阅读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以“妈妈(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点拨】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中坚,是扶持丈夫的助手,又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是伟大的。母亲与我们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写的太多了。母亲善良、含蓄、端庄、朴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富于奉献牺牲的美德太博大了。妈妈(母亲)有三种解释:一指有子女的女子;二指上了年纪的妇女的尊称;三用比喻义,如“祖**亲”,“党啊,亲爱的妈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拓展了,起码有三个角度可选:一是写自己的妈妈;二是写一位别人的母亲,是自己可尊敬的妇女;三是写广义上的“妈妈”。在文体选择上,可写记叙文,记“妈妈”的一件或几件事;可写散文,抒发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思念等感情;可写成议论文,针对“母亲”这一话题进行议论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把自己当成剐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请以智者四句话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点拨】这四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两句的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独立的个性:“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个性,要有自信,不要轻易地丢失自我。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虽曾遭受到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它滋生了一种小虫。这种小虫繁殖极快,不停地蛀食这棵大树,终于有一天,摧毁了大树内在的生命力。参天大树竟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
要求就这则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点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审题。一株幼小的树苗在“无数次的风雨摧残,雷电袭击”中“顽强地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而,这株大树却最终“毁在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小虫面前”,发人深省。衣服破了小洞不缝补,必会破成大窟窿,由事循理,小的坏事情、坏思想不加以抑制,终会酿成大错。不由使人想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语。
欧阳修语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能不引人反省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呢?有人说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然而也有人说:痛苦解除了,你说的完美岂不也不存在了?
请以“完美与痛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思辨性较强,乍看话题,考生可能坠入怪圈而一时糊涂起来。但结合话题,你便能发现话料所述正是“完美与痛苦”这一组矛盾的辩证统一:完美因痛苦的存在而存在,因痛苦的消失而消失;反之,不求完美无所谓痛苦,追求完美必有痛苦。完美与痛苦互相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明于此,上述命题中任何一条都可开掘立意,而选材就更广了,学习、工作、生活、科研中随处可见。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请以“寻找”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话料中的概括事实,在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仅仅罗列事实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提炼。可提炼的题旨很多,可以是知足常乐或水不满足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的思想方法等等,考生可选一小口切入,畅谈感悟与体验。若写记叙文,特别要注意立意,不能写个寻找遗失的钱包的故事敷衍成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使成巨富。
请以“我看读书”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道题入门不难,面对“我看读书”这一话题,读了十几年书的你,应该有话可写。关键是理解话料,你主张怎么读书,是沙里淘金,还是点石成金,这二者有何关系?如何点石成金?考生可择其最熟知的方面写,可记叙,可议论,也可夹叙夹议。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写信、写日记、写一个便笺,下笔决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修边幅的文字,这样做的人必能写一手好文章。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一样,来自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
其实做事与做人的关系也是这样,请以“做事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或体验。
【思路提示】
“做事与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试想人一辈子不就是做事、做人两方面吗?但话料以写文章的文字风格与为人的仪态风度合而为一,通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让做事与做人合而为一,话题就有了限制,考生应在“如何把做事当作做人的一部分”这个方面开掘,思路便可打开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三境,进入第一境界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入第二境界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进入第三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做人做事,多类于此。
对此你有何感悟与体验,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话题。可谈做人:这是返璞归真的过程,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看待人生中的事物是纯真而客观的;卷入红尘,杂念丛生,“精心处世”“刻意为人”;然而,生活的历练,终于使自己返璞归真,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亦可谈做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本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循此也有大量话题可淡。试题是开放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熟知的方面聚好焦。
10.请以“登的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提示】
这是一道标题作文。题眼是“体验”,关键要把自己在“登”的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描述出来。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生活。“登”的范围很广,登山、登楼、登长城、登宝塔都可写,体验也涉及方方面面,登高博见,登高自卑,登山之艰难,登途之诱惑,登无止境……都可写。注意不要把体验写成了联想。
第六篇: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因为,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
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
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初中教材中已有表述)。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改变自己的叫声?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第七篇:作文审题审什么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题是关键的一环。
审题即认真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决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等。
初中学生的写作练习和中考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只不过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罢了。
有的题目会明确地提出字数和体裁要求。如:《路旁小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这样做对吗?》请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种题目,只需看清题目要求。
有的题目只给一个范围。比如:《我的……》、《有趣的……》或"人各有长处短处。请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自己的一个长处或短处。"像这种题目,在审题时就需要多用脑了,选择什么材料?写多少字?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还有的可能给你一幅画或一组画,也许是一篇短文。让你看后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尽管题目是五花八门的,但命题却是有它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命题规律,审题就容易多了。
下面我们分别从不同文体的命题方式来研究它的规律。
1.记叙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命题。如:《哥白尼》、《祖冲之》。
(2)用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做标题。如:《草地晚餐》、《分马》。
(3)用文章记叙的事件命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
(4)用记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做标题。如:《老山界》、《故乡》。
(5)用人物和事件作标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6)带有明显词语表明是记叙文的。如:《桃花源记》、《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
总之,记叙文的题目或标明时间,或标明地点,或标明人物、事件,或带有"记"字。
2.说明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说明对象做标题。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
(2)用重点说明的内容做标题。如:《统筹方法》、《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议论文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文章议论的问题做标题。如:《谈骨气》、《论雷峰塔的倒掉》、《捕蛇者说》。
(2)用文章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做标题。如:《反对自由主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另外,议论文的标题也常常带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像"论、谈、说、议、评"等字或"……的启示"、"……想到……"。
掌握了各类体裁文章标题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审题时,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对体裁的要求,再按其它注意事项的要求去考虑,写出文章起码不会离题。但以下两种情况需在审题时格外用心。
(1)题目较长,提出要求较多的。如:《我经历过的一段最有意义的时光》,审题时可发现,这题目有四点要求:<1>要求必须写我。<2>要写出经历过的事情和感情、体会。<3>是一段生活,而不能只是一天中的一件事。<4>这段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
虽然题目长、框框多,只要细心推敲就能弄清它的范围,辨明题意、打开视野、展开联想——可以是小学时代生活,可以是夏令营里生活,可以是课外小组的活动……
(2)再就是意兼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比如《路》,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像山上的小路,门前的马路、上学的路、村旁的路……这样看,就要与路上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写出那件有意义的事来。若从象征意义去分析,往往可以联想到"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总之,学会审题,具备审题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这是要认真训练的。
参考练习:
(一)比较下列两组作文题,指出不同点来。
1.a.我们的语文老师b.我所希望的语文老师c.我和语文老师
2.a.为老师说句b.让老师说句话c.对老师说句话
(二)请指出下列各题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并判断文体。
1.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2.评"丢个馒头算什么"3.人民英雄纪念碑4.春
5.我最喜欢的人 第八篇:作文审题十五法
1、同步审视法
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象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 15 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碉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
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和“气候”三个因素。《生活的苦涩与甜美》(台湾省1981年大学联考作文题),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因素多,思考的头绪也就多,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因素。现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1990年高考作文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拱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宇。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题任务。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昨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高考全国各省(区)独立命题,陕西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都是《难忘的一天》,江西省命的是《难忘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帮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现以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评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获得了较高分。所以说,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题审好。
再看1986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_________________
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犯了难,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立意,不知怎样下笔。其实运用满足要求法,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题目中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做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中对写什么已讲得很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审题时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满足要求法对于审给材料的作文题的确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路边小草》、《由路边小草想到的》、《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事,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那条小溪》、《攀登》、《改革》、《礼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辩证法》、《在红旗下》、《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维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习惯》,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1988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19 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0年的《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1962年的《说不怕鬼》,1963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年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各届高考作文题,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1988年的《习惯》到1990年的《玫瑰与刺》,都与当前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高高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阳县教研室、益阳县一中和十中、邵东县三中、邵阳市二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疯狂作文嘱摩课,当时由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命了《暖流》这个作文题,让学生当堂作文。题目命出后,学生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仅仅两分钟,全班同学就完成了审题任务,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钟就挥笔写起来了。所有听课者都暗暗称奇。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春风》这个题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导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能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缉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只有人才会有“心事",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哭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由听课老师当堂命题。当时两个县三个学校的老师商量,命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吗?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啊,资口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叹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资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资江王》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 21 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11:逆向入题法
前面介绍过反向思维法,说的是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题旨,舜间完成审题任务。这里所说的“逆向入题法”,是说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以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完成审题立意任务。但是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贸然下笔。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改坚,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好象战士面对着敌人的碉堡,从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较费力,伤亡也可能较重。如果不按常规打法,避开正面改从侧面或后面,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也许更能克敌致胜,取得辉煌战果。我们把这种作战方法借用来审题,就叫作“逆向入题法”。
这种审题方法和反向思维法同样都是运用逆向思维审题,不同之处是,反向思维法是指从正面无法入题,而改从反面入题,以求快速完成审题任务。譬如《谈好高鹜远》这个题目,正面为《不要好高鹜远法》,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鹜远未必不好”,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再譬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有些作文题命题者已明确规定从正面立论或从反面立论。譬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立论。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近墨”小议》让我们自己来立论,也许从逆向入题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可能更富于创见。
12.超越雷池法
雷池是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典故出自{晋书·庚亮传》。东晋时庚亮写给温峤的信里有“足下无过雷池一步”的话,意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现在“雷池一词只用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中,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写作的范围太窄,无法取材,甚至无从下笔。为了快速完成审题任务,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必须大胆进行辐射思维,超越原题目文字上规定的写作范围取材,我们把这种审题方法叫作“超越雷池法”。
在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都必须严格限制在题目框定的范围之中,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必须超越雷池,取材于题目范围之外。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班听疯狂作文观摩课,听课老师当堂命了《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容易,但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帮知道它的写作范围极窄.一打上课钟刚刚坐定,命题者就走上讲台写出题目,未做任何指导,学生立即开始写作。这时从上课到命题,还不到一分钟,命完题学生就要写,如果按照题目的文字表述,《在今天的课堂上》,取材的范围严格说来也就是从上课到命题这么一分钟的时间内的事情。不越过命题的“雷池”,就无法下笔写作。因此,写这个题目大胆地到“今天的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去取材。今天上的是作文课,那么平常同学们的刻苦练习,老师的认真教学,领导的热心鼓励,家长的殷切期望等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用“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线索串联起来写进文章,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并不是所想到的材料全部写进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还是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既已超越雷池,主题也就容易确定,《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题目,可以反映同学们为四化建设 而刻苦练习写作的事迹,可以歌颂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可以赞扬学校领导认真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可以表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主题等等。再譬如《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囿于狭义的“今日”这个小圈子中,审题时也可以越过“雷池”,写广义的“今日”之见闻,即最近一段时期的见闻。《怎样看待自我》这个题目,审题时亦不能把思维框死在“我自己”这个“自我”之中,而应该越过雷池,写泛义的“自我”。如果认为自我就是我自己,思路必定无法拓开,甚至会走进死胡同。所以说,超越雷池法是开拓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的有效方法。
13.就事论事法
顾名思义,就事论事意即就着某件事、某个问题,直接论述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不能指东说西或顾左右而言他。俗话说:“指着乌龟说王八,指着田鸡说青蛙。”也就是就事论事的意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视议论文中的评论性题目,思想评论、人物评论、事件评论、工作评论、新闻评论乃至于文艺评论等,运用就事论事法来审视,可以节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时间,加快审题速度。
譬如《评弃学经商》这个题目,只能就“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危害,提出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总之,必须围绕“弃学经商”这种现象展开议论。象《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试论阿Q式的革命》、《谈谈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台独分子的卑劣表演》、《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小议“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学生捐款之我见》和《“越穷越生”管见》等题目,写作时原则上都必须就事论事,议论其是非,评价其曲直。舍此言他即可能走题。
当然,在评论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会涉及被评论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评论服务。在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么新奇,多么重要,都不能独立于文章之中两而自成观点。
14.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题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的感想和体会。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确定志愿,甚至还可以谈怎样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象《从“墙内开花墙外红”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有感于社会见闻二三事》、《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加快审题速度。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23 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15.辨明关系法
有些议论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譬如《难与易》、《美与丑》、《鱼与水》、《自由与纪律》、《时髦与创新》、《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发光与沾光》、《磨刀与砍柴》、《名师与高徒》、《“我要学”与“要我学”》、《“向钱看”与“向前看”》》、《自负·自信·自满》、《观察·实践·思考》、《识才·用才·爱才》等等。
这类作文题,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很快就能掌握题旨。
所谓辨明关系,就是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彼此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辨明了,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因为这类议论文的论点,一般说来,就是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殊关系。譬如要想快速审视《自由与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快速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二者的关系立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实这实质上就是文章的论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这样立论,“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立论:“没有纪律,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个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个题目,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稍一思索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是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自信·自负·自满》这个题目中的三个因素之间也是一种是非选择关系,因此可以这样立论:“人要有自信力,但不能自负,更不能自满。”《名师与高徒》这个题目,“名师”与“高徒”之间是一种非绝对关系,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有某种特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但并不尽然,有的“名师”出不了“高徒”,有的“高徒”并非出自“名师”。辨明了这些关系,文章该怎样立论也就不言而喻了。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不过,构成这类作文题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前面例举的三种关系虽然常见,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做具体唯分析,从而做到既快速,又准确。
第四篇:怎样写作文
怎样写作文
小学生写文章,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碰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一、认真地阅读语文课本,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以后就能出口成章了。每天花一定时间朗读课文,要有表情地朗读,好段落,精彩的语句要背出来、默出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各种书都要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好的章节、段落摘抄下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中华经典美文。
二、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
写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是习作的基础。(1)中心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选择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从中心的需要。(2)要选择真实的材料文章的材料应当真实可靠可信,合情合理。我们平时习作,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比较了解的题材,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实感的材料。只有这些真实可信的材料,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典型的材料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颖的材料,指新鲜、活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有感受有收获的材料。因此,选材尽量选择那些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材料。
生活中不是缺少“新与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平时要耐心观察,注意在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新颖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够达到寻美习作,以文炼人的目的。
三、精心安排写作材料。(1)并列法。即在表现文章中心是打断时间的连续和打乱空间的位置,围绕中心来连缀相关的生活片断或事件,按事情的性质选择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采用有详有略的方式并列地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中心。(2)对比法。即用相互对立的,或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而显示出人和事的真假、善恶、美丑,使人与事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3)递进法。即围绕一件事以事物本身发展的进程以及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安排材料。这种方法是我们习作时常用的组材方法。(4)详略法。即在表现一个中心时,对于几个类似的材料,有详有略地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组织作文材料,不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为表现中心服务,要切合不同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需要,把材料合理地安排到文章中去。
四、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具体生动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文章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读者的。(1)用总分法。(2)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3)用举例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4)用描摹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5)用比较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6)用数据说明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除了前面所讲的方法外,为了使文章具体生动,我们还应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观察的景物具体生动地表述出来。
五、表达真情实感。(1)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2)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3)用词造句要准确、实在。文章以情动人,这“情”指真情实感。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就要较准确、实在,做到恰如其分。
六、写好文章开头和结尾。(1)写好开头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①交待四要素开头法。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占、人物和事件。②开门见山开头法。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③描写景物开头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④提出问题开头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提出问题让人思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⑤倒叙开头法。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⑥抒发感情开头法。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⑦揭示中心开头法。有的文章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⑧介绍背景开头法。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除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外,还介绍事情发生前的形及相关的情况。提纲挈领常变化,多读多写乐自然。
(2)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
①自然结尾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②点题结尾法。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③发问结尾法。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④抒发感情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⑤启发式结尾法。即结尾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发,作者用恰当的词语能使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描写要为突出中心服务,切忌毫无目的描写或为了描写而描写。⑥展望未来结尾法。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写作时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是点明中心,结尾一般是用展示未来的方法作结尾,同时,展望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切忌生搬硬套。不管什么
方法结尾,都应该简洁明了,如果长篇大论,就会冲淡正文,喧宾夺主,给读者以“画蛇添足”之感,文章的感染力就大大削弱了。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读优秀文章,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作文开头、结尾的方法。
小学生写作文,最常犯的错误,小学生写作文,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作文偏题或离题。
另一个常见的毛病是文笔不好,词汇不够,如果再加上内容“天马行空”,胡乱写一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或捣蛋、有负面影响的作文,那可就惨了。几个原因:
(1)选材不恰当:尤其是看图作文,没有照图片发挥,而是任意“创作”。
(2)词汇不够: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尤其是英语式华语,例如“小丽掉了课本”(正确是“小丽的课本掉了”)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题不突出的毛病。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弟弟顽皮,没有举例具体说明。小学作文:看图作文最容易
窍门:依照个别的图片造句,然后将个别图片的造句串连起来,加上一些连贯词汇、描写和形容词等,便能达到基本要求。
中学作文:叙述文最易掌握
窍门:先不要考虑、担忧字数,一口气把一个人(例如我敬爱的人)、一件事(例如我难忘的事)描述和交待清楚,只要达到文字通顺就可及格;如在内容及技巧上下功夫,还可拿高分。
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抓不到重点、词汇不够、题材不够、联想力差等。应多加练习
记叙文写作
仔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
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要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规律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就清楚、明了。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在运用插叙时不要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叙述的事情也就条理清楚。
怎样写作文
不少同学反映,对写作文很苦恼。有的同学说:“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常常两节课时间都过去了,还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最怕写作文的同学成功的体会,同学们,你谈了之后,对你或许会有帮助。作文是这样的:
我是去年9月份进入中学大门的,在此以前,我就十分怕写作文,从三年级到小学毕业,几乎没写过一篇像样的作文。我们这儿升中学不考试,假如要考试的话,我想就凭写作文这一条,我就不可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
上了中学以后,我仍然不会写作文,是语文老师给讲的一个故事启发了我,我慢慢懂得了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作文来。老师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新接的一个初中班集体中,有一个学生说他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个行。”魏老师说,那你的作文就写一句话吧。于是这位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只有一句话:“今天开学了。”到第二次作文的时候,魏老师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再到两句话、三句话……这位同学终于学会了
作文。
我的情况与这位同学太相似了,我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呢?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我决定缩短周期,也先从写一句话练起,然后写两句、三句……过了一段时间,我的作文已经逐渐成“篇”了,或者说,已经基本上有了文章的样子。
记得我写的第一句话是:“从今天起我要学习写作文了。”第二天,我又在这句话的后头加了一句话:“我相信我能写好。”说来也怪,似乎每次写都有一句话,后来就不再只多写一句了,有了更多的话要写。我发现,一篇作文也就是六七十句话,把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老师很惊奇我的进步,许多和我一样不会写作文的同学也向我讨教作文经验,我说:“先从写一句话开始,这就是经验。”
今年5月份,我的一篇习作被校文学社采用,我的信心更足了,我觉得自己与去年相比,有了一个大变化,我也能成为一块写作文的料。
同学们,不要怕写作文,要有信心,你也练习从写一句开始吧!
第五篇:怎样写作文
一、审清题意。即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第一,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对象。
如:《我这个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虽然都是写小孩,但前者是写自己,后者却是写别人。又如在状物的文章《我最喜欢的××》一题,仔细研究,它要求我们写最喜欢的东西或有趣的动物等。如果按《我最喜欢的人--妈妈》来写这就弄错了写作的对象。第二,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范围。
有的题目从时间方面规定了范围,如《夏天的晚上》、《课间》。有的从地点方面规定了范围,如《操场一角》、《在公共汽车上》。有的从内容方面规定了范围,如《学洗衣》、《植树》。也有的从几个方面规定了范围,如《放学路上学雷锋》,就是从时间、地点、内容几方面规定了写作的范围。
第三,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重点。
重点是指题目中表示思想意义或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二十年巨变》重点应放在“巨变”上,写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或家乡)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以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的辉煌成果。
【练一练】
1、分析下列作文题,按照要求把题目分类(在横线标出题号)
⑴ 早晨 ⑵ 好姑姑
⑶ 友谊 ⑷ 比赛
⑸ 上学路上 ⑹ 放学以后
⑺ 我的妹妹 ⑻ 我和妹妹
⑼ 我爱劳动 ⑽ 难忘的一天
⑾ 和好 ⑿ 爱晚前
⒀ 练毛笔字 ⒁ 这件事教育了我限制中心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时间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地点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叙事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写人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写人物关系的题目有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出下列题目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它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他家富起来了我和同桌比手劲妈妈教我洗衣服这件事做对了他的心灵美
二、认真选材
选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这就是选择题材,选材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有关的就选取,与中心无关的就不采用。第二,要选择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使别人读了能受教育或有收获。
第三,题材要力求新颖,吸引人,避免一个模式。但也不能为“奇巧“凭空编造。
【练一练】
1、下面是一组半命题,要求选择题材,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一题作文。我学会了 ;
我喜欢的 ;
难忘的 ;
快活的 ;
真有趣 ;
教育了我;
2、阅读下面芳芳的十个事例,然后分别以《热爱劳动的芳芳》、《刻苦学习的芳芳》为题,从事例中选择材料,拟出作文提纲,要求中心与材料一致。
芳芳的十个事例
带病坚持到校上课
春天,与爸爸妈妈在院子里垒花坛、种花草
帮助军属王大爷搞卫生
热心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下雨了总是撑着伞接送小同学
作业认真,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积极参加清扫红领巾卫生街的活动
拾到钱包交给民警叔叔
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多次
刻苦练习跳高
3、《老师来到我家》这篇作文题,可写的内容很多:来的是哪位老师?是哪一次或哪几次来?为什么来?来后说了些什么?我当时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写成文,要求紧扣中心,取材新颖。
三、把事写具体
记叙事情或活动,必须将事情或活动写具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动笔时,要把材料准备充足,对要写的事情作认真的回忆。其次,要重点写好一些重要的场面或过程。把它写得具体形象,整个事情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不要停留在一般现象的记叙上。
【练一练】
1、下面是《一次拔河比赛》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读后,把比赛过程具体地补写出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开头段)哨子“嘟”的一响,拔河比赛开始了。(结尾段)体育老师猛挥一下红旗,比赛结束了。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小伙伴跳啊笑呀,沉浸在欢乐之中。
2、“我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当我看到那些患者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的时候,我想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请你接着写一段话,要求展开丰富的联想具体地写出自己怎样热情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和病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3、这篇《送书》的短文写得具体吗?根据提供的情节,请你将它补充修改,要求写得具体而生动。
六月一日,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走进书店,简直象走进了书的海洋。我挤进人群,买了一本《少年作文指导》真高兴。这时,跑过来一位少先队员,只见他很着急的样子。原来他也想买这本书。但书已经卖光了。我把自己的书送给他,营业员阿姨看到这情景,笑了。
四、有条理地记事
无论记事写人,都离不了事。认真写好一件事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
记叙一件事(或一项活动),要有条理。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清楚,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
一般来说,记叙的顺序可按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发展的顺序和地点变换、方位推移的顺序等来写。但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
【练一练】
1、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有条理的话。
清晨,雷声隆隆,下起飘泼大雨,接着电光闪闪,跳进水沟,挽起袖子,只见小华脱掉外衣,卷起裤管,拿起铁锹,一锹一锹地清沟排水,学校的水沟积水不通,我心里很激动,望着他的背影。
2、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两篇,分别归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3、从生活中选取一件熟悉的事,自拟一个题目,把要写的内容扼要地填在表格里,然后作文。
题目 时间 地点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怎样写好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必须抓住所要写的人物的特点,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1、人物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
写人物的外貌要注意三点: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如:小作者记叙他的老师“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这是为了用她那美丽的形象和温柔的性格,衬托她那美好的心灵。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第三,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次序。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
2、人物动作描写。
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是表现在行动中的。因此要写好人物,一是要多写他“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是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出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连串的动作写好。同时还要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3、人物的语言。
精彩的语言会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写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经历和性格等要有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腔。人物对话的表述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⑴ 先写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场合,怀着什么心情说的,然后写说的话。
⑵ 说的话写在前面,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表情、语气等。⑶ 先写说的话,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时的心情、表情、动作等,再接着把话写完。
⑷ 只有说的话,前、后和中间都不交代这段话是谁说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但这种对话形式多用于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群众场合,七嘴八舌,不需要说明说话人时,也不用这种形式。)
4、人物的心理活动。
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反映出人物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