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
寒食清明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
介休绵山因春秋晋国大夫隐居被焚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寒食节在2600多年的发展中,活动内容由单一的禁烟寒食演变扩展为扫墓、祭祀、插柳、踏青、秋千、赋诗、农事、食品等诸多民俗,渗透在古代社会农业、体育、娱乐、文艺等各个方面;参加人员由民间到官方,由汉民族到少数民族;活动地域由介休而三晋,由三晋而全国,由全国而海外,成为我国历史上产生最早,传时最久,地域最广,内涵最深,民俗活动最多的一个纪念性传统节日。
寒食清明节习俗活动,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对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寒食清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受晋献公宠妾郦姬陷害,被逼流亡十九年。大夫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粮尽食绝时,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复国为君(晋文公)后,大肆封赏随亡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悔悟,亲往绵山寻贤不获,放火焚山欲逼其出,介子推母子守志不出,被焚死在大柳树下。晋文公追念贤臣,下令在其忌日全国禁烟冷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清明节是专门为介之推而设的节日,介休绵山是晋文公封给介之推的祭田,寒食节俗田此源发。历史上有大量史籍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桓谭《新论》、《后汉书·周举传》、三国魏武帝《明罚令》、西晋孙楚《祭介之推文》、东晋陆翙《邺中记》、《晋书·石勒载记》、南朝《荆楚岁时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魏《齐民要术》、《唐会要》、《宋史》、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等。此外,本地史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清代嘉庆《介休县志》中记载:“之推,邑人也,寒食之风实于乡,旁郡县效之,竟成习尚„„”。明代《汾州府志》也载:“据旧志,绵山寒食事,相传已久。绵上每岁清明尚寒食三日,其情甚苦,盖贞节之遗风感人如此”。清光绪版《山西通志》中也“寒食禁烟,唯介休,灵石、泌源间存故俗”,盖因三县都在旧绵山境内,百姓皆为子推后人,其故俗千年不改。
寒食节自春秋时形成后,便成为介山及并州一带民间习俗。从最早记载寒食习俗源 1
于介子推被焚的两汉之际著名学者桓谭《新论》,到东汉蔡邕《琴操》《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两汉时期寒食习俗已扩展到太原全郡,时间由一日到五日,由五日到一月。
从三国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魏书·高祖本记》、《齐名要述》、《荆楚岁时记》等史籍证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俗由太原郡扩展到三晋全境,又扩张到北方大地,直至成为全国的习俗。从时间上由一月甚至延长到“冬季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值得提出的是从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到后赵石勒、北魏高祖,先后四次对寒食习俗严厉的禁绝措施,但因民众对寒食习俗的自觉维护和坚定践行,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迫使官方一次次让步,给于无奈的承认和许可。
随唐五代是寒食清明节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首先,寒食节第一次编入国家礼典。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723)颁发《开元礼》时,诏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土庶既不享庙,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永为恒式。”其次,中唐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寒食节放假制度,《唐会要》卷82《休假》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六年(790)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元和年间,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这是历史上寒食节由节日变为假日的首次记载,也是最早的寒食清明节七天长假。再次,我们从上面放假时段以及对《全唐诗》中寒食清明诗词研究中,推出以下结论:中唐以后寒食节开始融入清明节中,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成为一个独立节日。其四,唐代先后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繁荣,导致在寒食清明节期间,除寒食扫墓外增加了插柳、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赐火、赐宴、咏诗、品茶等娱乐活动,其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更加丰富。当时诗人王冷然《寒食篇》说“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得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可见,寒食清明节在唐代多么重要。
到了宋代,寒食节已完全被清明节的称谓取代,绵山现存宋咸平五年(1002)《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就明确记载“每年清明,大地禁火”。宋元时承袭唐代的放假制度,寒食清明节放假七日。但从宋代开始寒食清明节禁烟冷食已逐渐淡化,而在唐代娱乐活动基础上踏青、斗百草、赏花、斗鸡、馈赠等活动勃然兴起,出现了《清 2
明上河图》、《宋太祖蹴鞠图》等传世名画。明清时期由于官府对节日更加重视,所以清明节祭皇陵、官府祭厉坛便在其他活动中突显出来,年甚一年,这就更加直接而明确地突出了清明节忠孝的核心理念。
二、寒食清明节文化的历史影响
丰富了传统论理,代表了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
介之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人的先贤,寒食节之所以能成为华夏第一人文节日,主要在于介之推的崇高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原绵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融亮先生将介之推的高风亮节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惟诚惟信的人生准则。”寒食节的习俗中本始活动是禁烟和扫墓,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忠和孝,是传统道德精髓。千百年来,国家需要忠臣、家庭需要孝子,这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本条件,介之推正是践行忠孝理念的典范。由于像介之推这样忠孝两全的先贤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才形成了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寒食清明习俗。
丰富了古代社会的娱乐生活。
寒食清明节习俗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由单一的禁烟、寒食逐步演变增加了踏青、赏花、秋千、拔河、蹴鞠、风筝、斗鸡、斗草、赐火、馈宴、品茶、赋诗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密切了皇帝与臣子、官方与民众、个人与家族、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有效地缓解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对立情绪,也使下层民众的压抑甚至痛苦情绪有了一个公开宣泄和排放的固定节日,必然对官方和民众产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和高度自发性。其中对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说教治化都无可替代的,因而官方乐此不疲地倡导,民众忘情忘形地参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
寒食清明节习俗以其千古不衰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内容,自然成为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的永恒主题和创作源泉。
寒食清明诗词从屈原《九章·惜往日》开始到明清时代多达千余首,仅《全唐诗》就有四百余首,作者涉及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贺知章、王维等文坛或诗坛巨匠数十人,不仅成为古代诗坛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寒食清明习俗发生、发展、3
演变的重要资料。宋代以后,著名词人及诗人苏轼、李清照、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柳永等著名文人都有咏题寒食清明风俗的佳作传世。
元代以后,杂剧兴起。介之推暨寒食清明节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著名杂剧作家狄君宇《晋文公火烧介之推》,明代有《赤林记》、《禁烟记》戏曲,清代有《介山记》晋剧,民国有秦腔《重耳传》、上党梆子《平阳宫》、河北梆子《寒食节》,现代有京剧《焚绵山》、晋剧《火焚绵山》等共八个剧种十三个剧目。
由介之推暨寒食清明节而衍生的小说,最著名的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专门章回介绍寒食节来历及习俗。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描写清明节活动的内容更多更生动。因寒食清明节派生的各种故事多达10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笑话故事是《全唐诗活》中韩翃因写《寒食》诗后被唐德宗亲点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因当时有两个韩翃,皇帝不得不在《寒食》诗后,再批“此韩翃”。最著名的爱情故事是宋代《太平广记》中崔护在清明节题《桃花诗》,桃花女死而复活与崔护结为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此外,历代还出现了一些以寒食清明节为题材的著名赋作、碑文,对当时的相关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丰富了古代饮食和医疗文化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在寒食节其间禁烟、冷食表达对先哲、先祖、先人哀思的同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充食的基本生理需求,必然要研制创造一些替代食品。据东晋陆翙《邺中记》、东晋孙楚《祭介之推文》、南朝《荆楚岁时记》《珍珠船》、东魏《齐民要术》、唐代《韦臣源食谱》、宋代《金门岁节录》、明代《本草纲木》等历史文献记载,寒食食品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除此而外,从唐代开始的寒食清明节期间皇帝赐晏百官,品种繁多,不断创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推动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由于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寒食清明时节期间万物竞荣,正是农事百业耕作之始。在漫长的实践中,先民门对时令与物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非常深刻。如常州《宜兴县志》载:“清明日稻谷溶芽、俗谓浸稻种”。安 4
徽《风杨府志》载:“清明日农人浸种。修云,二月清明黄花前,三月清明在后„„”。明代《农政全书》则收编了清明时节种木绵的种种要求。在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则有“清明前后,安瓜种豆”的谚语。可见,清明时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播种希望的最佳时段。
在山东《曲阜县志》中有“清明祭扫暖蚕”的记载,这与东汉政论家崔寔《四民月令》所言略同:“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隙穴,具槌持箔笼。蚕见明多食,食多则生长。”
介休为介之推神灵安休之地,生活在子推封邑的百姓门,除在清明节祭祀之风月生于他乡外,还将此日为忌辰日,讲究此日脱 绵衣,并乘此机会破土动工,以免之后还得另选吉日。
总之,清明节本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寒食节的活动内容融入后,清明节对农业、农事就是更为重要,更有灵气、更为神圣的农事节日了。
推动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相互融合。
一部中华古代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相互融合的历史,其中寒食清明节习俗起到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晋书·石勒载记》说,羯族奴隶石勒起兵建国后赵称帝后的咸平三年(331年)“因雹起西河介山”而扩大到山西、河北的千里大地,有人认为是因“去年禁寒食”所致。故石勒又下诏曰:“寒食既并州旧俗,朕生其俗,不能异也.......,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于是 “复寒食如初”。稍后,鲜卑族人建立北魏政权后是先禁后复,《魏书·高祖记》载:延兴四年二月辛未,禁断寒食;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由此不仅看出民俗力量对官府政策的影响,也证明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民族风俗有一个接受和认同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唐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清明节习俗不仅认同,还以官方政令的方式予以推行。据《金史·章宗本纪》载,明昌元年(1190)二月壬寅谕有司“寒食给假五日”。泰和三年(1203)二月诏定:诸官省亲拜墓俗假例。不仅如此,女真族统治者还效仿汉族统治者在寒食清明节时远道回归谒皇陵,据《金史·章宗本纪》载,泰和三年(1203)十二月诏,诸亲公主,每岁寒食、十月朔听朝,谒(东北)兴、裕二陵。蒙古族所建的元朝对寒食清明节放假、祭陵已成定制。据《元史·文宗本纪》载“诸 5
官在三百里内,三年听一,给省亲假二十日,无父母者五年听一,给拜墓假十日„„。”又据元英宗至正三年《大元通制》中规定“诸流囚居役者,非遇元正、寒食、重午等,并勿给假”,其意是流囚犯人在这三个节日给假,可见元代对寒食节的重视。东北满族建立满清立朝后,清明节放假祭陵的习俗也一直沿续下来。
可见,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清明习俗的认同和推行,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紧张的民族关系,稳定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华夏各族团结和文化融合,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寒食清明文化的现代意义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寒食清明文化活动中的祭祖扫墓以及其它习俗,正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祖报恩、家庭和睦、家族团结的文明理念,强化了尊重人、关爱人、善待人的社会公德,激发了敬仰贤人、怀念革命烈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责任。因此,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定为省办节日后,必将更加有力、更加持久、更加广泛地引起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人们过好健康文明的寒食清明节,使寒食清明节成为内容丰富、格调健康、与时俱进的公众节日盛宴。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时,切实推行“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理念,将转型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一点在长期以能源经济为主的山西尤为重要。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必将动员和引导全省一致重视并积极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为依存的重要理念,去体验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去实践保护自然、关爱自然的崇高责任,养成人人多种一棵树、少浪费一点能源、少污染一些大气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在高速发展经济,充分享受现代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为遏制全球自然环境恶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天地,为历史永续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推进民族认同,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寒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早在1935年四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就将清明节确定为“民族扫墓节”。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在黄帝陵举行仪式,共 6
祭黄帝,对推动国共合作,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2007年清明节时,陕西省举办了祭黄帝典礼,数万海外侨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参加,从而引发了近年来清明节期间台湾同胞返回中国大陆寻根祭祖,归宗认亲的热潮,对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和平,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寒食清明节发源地举办的“文化节”却一直没有确切的举办级别和批准单位。目前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机,经贸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对强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根祖意识,两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和道德教育的需要。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颁布公告,将清明节定为“烈士节”,赋于清明节以新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在天安门广场,每逢清明节,成千上成的各族青少年会聚在这里,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当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缅怀英灵成为崭新的时代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继承先烈遗志,终生报效祖国的人才。
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多数青少年对清明节悠久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了解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少,参与越来越少。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以较高的规格,丰富的内容,持续的举办,使青少年对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社会意义得到深刻而系统的了解,对传承传统文化,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培养新一代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人民素质的提高。寒食清明文化中所蕴涵的核心理念和传统习俗,是凝聚人心,规范社会秩序,陶冶人们情操的文化基因。在贯彻“十八大”精神,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利用各种形式,展开各种活动,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传承和弘扬寒食清明文化,对稳定社会,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孟满喜 支世军 二○一三年七月一日
第二篇:清明寒食诗词选
清明节的历史相当悠久,相传始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期,是周武王伐纣得胜,开国立鼎之后,随历法一起制定的。“清明”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这个时候,浩荡的春风,送来熙和的暖意;绵绵的春雨,洗净了天地间的浮尘。于是,一时间草木生发,整个世界仿佛都焕然一新。古书《岁时百问》中曾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二字的由来。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思绪纷飞,心头百味杂陈的日子。坐下来静想,我们会想起那些远去的故人背影,想起那陈年烟幕中的世景长卷。回味古诗词里的清明,我们仿佛还能听得见都门外的衢市车声,深巷里的秋千人语。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柳枝青翠欲滴,随风飘动,飞舞着春天那轻灵飘逸的舞步。那一朵朵桃红李白,繁花如绣,诉说着天然雕饰的清新诗意。
东风吹绿了人间,希望在新泥中破土,清明节时,我们埋下了思念,种植了春天。
以下全唐诗:
卷86_7【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卷88_3【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卷96_35【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沈佺期
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无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
卷125_98【寒食城东即事】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卷147_105【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卷159_57【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卷191_9【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卷347_3【洛阳清明日雨霁】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卷439_57【寒食江畔】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卷440_5【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白居易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卷456_20【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卷509_52【长安清明言怀】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卷574_90【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卷582_25【寒食前有怀】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清明(唐)杜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卷435_24【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墓雨人归去。
卷476_18【寒食野望】熊孺登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卷590_46【寒食野望】李郢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卷52_49【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以下《全宋词》:
眼儿媚
送别
王质
雨润梨花雪未干。犹自有春寒。不如且住,清明寒食,数日之间。想君行尽嘉陵水,我已下江南。相看万里,时须片纸,各报平安。
清平乐
徐逸
风韶雨秀。春已平分后。陡顿故人疏把酒。闲凭画阑搔首。争须携手踏青。人生几度清明。待得燕慵莺懒,杨花点点浮萍。
阮郎归
王炎
落花时节近清明。南园芳草青。东风料峭雨难晴。那堪中宿酲。回首处,自销凝。谁知人瘦生。倚阑无语不禁情。杜鹃啼数声。
卜算子
郭应祥
春事到清明,过了三之二。秾李夭桃委路尘,太半成泥滓。只有海棠花,恰似杨妃醉。折向铜壶把烛看,且莫教渠睡。
柳梢青
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杏花天·清明 史达祖
软波拖碧蒲芽短。画桥外、花晴柳暖。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春衫瘦、东风翦翦。过花坞、香吹醉面。归来立马斜阳岸。隔岸歌声一片。
卢祖皋
燕掠晴丝袅袅,鱼吹水叶粼粼。禁街微雨洒香尘。寒食清明相近。漫著宫罗试暖,闲呼社酒酬春。晚风帘幕悄无人。二十四番花讯。
临江仙 闲居感旧 刘辰翁
昔走都门终夜雨,明朝泥淖堪惊。疏疏点点忽鸡鸣。数峰青似染,快活早来晴。
十五年间春梦断,乱山寒食清明。无人挑菜踏青行。青鸠啼雨外,闲听寺中声。
鹧鸪天·清明 周密
燕子时时度翠帘。柳寒犹未褪香绵。落花门巷家家雨,新火楼台处处烟。情默默,恨恹恹。东风吹动画秋千。拆桐开尽莺声老,无奈春何只醉眠。
木兰花 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浣溪沙·清明 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风入松·春园吴文英
料峭春寒中酒,迷离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以下宋诗:
东栏梨花 苏东坡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寒食清明 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从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蹊野径有梨花。一尊径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日对酒 [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黄州寒食诗帖二首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郭生游寒溪,主簿吴亮置酒,郭生喜作挽歌
宋 苏轼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注:仿前面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堂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入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第三篇: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元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民族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极端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个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偏好不得不让位和服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一定程度的主权让渡是必要的发挥国际组织的功能实行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是合理的。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须确认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和否定。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则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势必缺乏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依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一一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要在新要在新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一是全球化一是全球化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P276)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世界。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三是市场化三是市场化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四是文化商业化四是文化商业化四是文化商业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二二二二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发展先发展先发展先进文化进文化进文化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意义意义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首先首先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设设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其次其次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再次再次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中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第四第四第四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就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2]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文文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化的作用越来越
大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三三三
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问题新问题新问题、、、、新挑战新挑战新挑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从方法论上看从方法论上看从方法论上看,,中中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负效应和纠偏的作用。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当然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在未来人类文化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遏止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但是关于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
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激励和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
第四篇: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系列谈之:现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媒体评论: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的布局无疑显示了中央领导层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再认识。文化建设,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世界大国,其文化更应当随着自己的国力强盛而影响全世界。要想实现我们道德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齐头并进,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前列,紧迫的任务就是需要复兴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我们从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中都不难看出,当整个信仰发生了雪崩以后,新的信仰没有建立,对民族的信仰不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不能建立,对人与人的信任不能建立,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愚昧的时代。有一段时间大家在网络上呼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可能也就是一种文化缺失的原因。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信任;有毒食品屡打不禁,是最基本的道德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只顾着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忽视了文化建设,以至于导致“腰包鼓了,思想空了:钱袋子鼓了,脑子却被掏空了”的现象,远离了现代文明。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演变,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
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主动地购置文化商品,如看戏、看电视、逛书店、卡拉OK等,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等也萌生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文化需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一切选择的逻辑起点。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凝结着文化价值。
文化不仅可以以“文化商品”、“商品文化”的形式唤起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必须以公共物品的身份在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去服务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他们的娱乐、抒情、审美、学习提供丰富的载体,因而政府必须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经济反哺文化,经济成果向文化成果转换,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而展示的;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又成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动力量。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模式在科学发展的语境中被具体表达为二者互为条件、手段和目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背景、手段和内在动力,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单独或与商品的实用价值一起满足着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时地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安徽省紧跟中央的部署,深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发展的生产力,就是让文化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得到迅猛的发展。
第五篇:清明文化研究报告
清明文化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清明节文化,让大家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历史。
三、研究方法:
搜查资料法
四、研究时间:2011年4月3日——2011年4月5日
五、调查人员:郑某
六、研究问题:
1、清明节在什么时间,有多久历史了?
2、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3、关于清明的诗词。
七、研究过程: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八、研究收获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