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海洋放射性污染
浅议海洋放射性污染
2011年4月5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核废水,引起轩然大波,在周边国家纷纷表示抗议和不满声。4月10日,日本终于停止排放放射性核废水。6天内共将1.15万吨相当于4个奥运标准泳池的低浓度放射污染废水排入海中。海洋放射性污染自冷战后在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关于海洋放射性污染,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下面从的特点、来源、影响及危害分析海洋放射性污染,最后针对特点和来源提出对策。
海洋反射性污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海洋放射性污染具有继续性。每一种放射性物质都有一定的半衰期,在其放射性衰变的这段时间里,一只会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射线,持续的产生危害作用。
其次,海洋放射性污染具有无法处理性。除了进行核反应之外,目前采用任何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都无法有效地破坏这些核素,改变其放射的特性。
再次,海洋放射性污染具有污染广阔性。放射性物质将通过海洋生物,洋流等方式,向世界各地散布。如,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就会影响到真个太平洋地区,最后是全球的海洋。
最后,海洋放射性污染具有潜伏性。放射性污染造成的危害在有些情况下并不立即显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潜伏期以后才显现出来。
海洋放射污染的来源主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沿海核设施排放,海洋或沿岸核设施正常运行情况下排放的放射性物质造成海洋放射性污染。
第二,沿海核事故,海洋或沿岸核设施事故情况下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造成海洋放射性污染。如,本次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泄漏后,向海洋排放放射性废水。
第三。水循环带来。海洋之外的核设施正常运行或事故情况下排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通过径流或大气输运进入海洋, 造成海洋放射性污染。
第四,核试验。核试验会造成海洋放射性污染, 海上核试验会造成严重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污染的主要影响或危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难以治愈。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此外,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第二,严重危及水生生物生存。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对水生生物的辐射作用,导致生物自身发生基因突变,污染海洋生物群的基金库:微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从而污染重的食物链。正如,美国国家地理网站称,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对当地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伤害。
第三,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当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时,他们的辐射作用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中生物的多样性,甚至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瘫痪。根据海洋放射性污染的成因以及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第一,从源头抓起,防范于未然。要加大对于核污染的安全检测力度,对于可预见的核泄漏做出充足的必要的准备。在日本的核泄漏当中,日本政府对于核泄漏的处理是比较及时的,但是处理的方式却是准备不充分的、匆忙的。
第二,从产生的方式准备,减少放谢性物质排放。现在产生海洋放射性污染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核物质排放、包括正常的、非正常、试验的。海洋放射性污染是一种集聚的污染物质,越稀少,危害就越小。这就需要科技的支持,研发回收循环利用形式的核利用
第三、从污染的特点,防范海洋反射性污染危害。首先是穿防护服,长期工作生活在较强辐射源附近的人群, 应考虑穿着电磁辐射防护服, 以降低受到的辐射剂量;其次是药物防护,科学研究表明,氨磷汀是可用作军事抗辐射剂、民用放射防护药及化学保护药。最后是食物防护,减少来源于污染或者附近水产品摄入,对于水产品要做好安全检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理应生活在于自由、轻松、安全的环境中。然而,日本核泄漏严重损害了海洋生态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记日本这次惨痛的教训,反对危机全人类生存的核泄漏,全面了解核辐射对人类的危害。发动工作的人、共同保护我们海洋生态系统分。还要批判日本在太平洋上倾倒含大量放射性废水,危及全人类健康的行为为耻。
第二篇:浅谈海洋放射性污染危害以及监测方法
浅谈海洋放射性污染危害以及监测方法
摘要:人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不仅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而且还为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东西。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关注,海洋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放射性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俨然成为当今海洋污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了解分析海洋中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特点、以及带来的危害,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法及手段,控制放射性污染扩散,将危害将至最低,保护好我们的海洋。关键词:放射性污染;危害;监测方法;
前言
自1964年我国首次核试验开始后不久,我国便开始对沿海海域的放射性物质进行调查研究,基本上掌握了其相关的信息。通过其变化动态,转移规律及浓集规律,制定相应的放射性废物的排放标准[1]。但由于监测技术以及研究水平的限制,我们对其研究停留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或是对放射源定点监测,无法在更广阔的海域进行快速监测分析,从而在海洋放射性污染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2]。对于海洋核污染等放射性污染问题,成为了各国专家关注的热点,因此通过探寻研究,进一步掌控海洋中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防护。海洋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据相关统计,海洋放射污染的来源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1核污染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能源,使得整个世界对其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而核能作为新兴能源,受到许多大国的追捧。我们在建和规划中的核电站已超过十座,计划2020年前,将要新建21座。它将是我国未来主要能源供应之一[3]。但同时对于环境来说,也是一大安全隐患。海洋核污染来源途径大多为沿海核设施正常运行或是发生核事故(2011年福岛核电站)时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或是通过径流、大气输送进入海洋而造成海洋放射性污染[4]。1.2 核试验
我们都知道,拥有核能力的国家,不仅仅是政治砝码,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但是由于核具有毁灭性打击,因此现在国际都呼吁无核。但是仍旧有很多国家不顾国际舆论的压力,进行核试验。朝核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自2009年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从而引发了我国对核放射性污染的思考。使用核武器或是进行大气层、地面、地下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颗粒通过地表水、地下水或大气传输进入到海洋,而核试验产生的危害物质镮的半衰期为2.8万年,很难消除,因而会造成环境的难以修复破坏[5]。1.3 核武器
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大量核武器的使用,使得作为前沿阵地的北冰洋备受核污染,同时核燃料泄漏也成为了海洋中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核武器的拆解和处理成为了专家们头等的问题,据统计,俄罗斯海军核动力潜艇及舰艇年均产生约2,0000m3液态核废料和6,000吨固态核废料。截至2000年,每年产生的废料以20%至30%的趋势上升[6]。并且目前国际海洋法律尚未成熟,因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显而易见,海洋核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7]。1.4 天然放射性物质
海洋天然放射性元素起源于大气、大陆、海底沉积物,由三个界面交换产生,其中主要有铀系、锕-铀系和钍系等天然三大放射系的元素,随着人为产生的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物质随气流交换及陆地径流的输入,经过沉积富集,从而进入到海洋,成为海洋放射性物质来源之一[8]。海洋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海洋放射性污染分为人为产生的放射性污染以及天然放射性元素,而大部分污染的产生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如核能的使用,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大量核污染物质进入到海洋。而核污染物质它首先集中于表层海水,在风、浪、流等各种动力因素作用下,逐渐往下移,可到达海面以下几千米深度[9]。
据放射生态学家沃德·维克勒(ward Wink-ler)研究发现,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辐射剂量将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或是影响它们生育能力[10]。同时放射性污染物质进入海水后,通过海水的潮汐作用,破坏沿岸生态系统。此外海洋空气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同样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11]。海洋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核污染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较强辐射,并且辐射时间相当长,约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它分别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即消化道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难以治愈。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超剂量物质长期作用人体会患发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12]。同时这些污染物质会严重危及水生生物生存。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对水生生物的辐射作用,导致生物自身发生基因突变,污染海洋生物群的基金库:微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从而污染重的食物链[13]。其实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当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时,他们的辐射作用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中生物的多样性,甚至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瘫痪[14]。海洋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防护
放射性监测仪器在我国的研制属于落后水平[15]。海洋放射性监测即是海洋中主要污染物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主要围绕采样—制样—测量—数据分析等过程进行调查。通过测量海洋中各种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判断分析污染程度。其中用到的仪器多为分析仪器,包括放射性技术设备、质谱仪、光学仪器等[16]。
随着海洋技术的发展,样品的采集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包括机器人系统、海洋自动车等。但是由于放射性监测的经常性与周期性,这些方法无法使用在常规的海洋监测中的到应用。目前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为放射性计数方法[17],但由于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低,反射性计数法的采样制样时常、费用及过程冗杂,从而成为制约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的因素[18]。
面对当前形势,各国均加大力度对放射性监测与防护的研究,分别通过海洋辐射探测器、建立海洋放射性预警系统、海洋放射性监测体系及海洋放射性核素快速富集技术研究等[19],加强对放射性污染的监测。由于我国在海洋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因而放射性领域研究工作和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有明显差距,在应对放射性污染方面,如何更快速反应、现场监测底本底和高灵敏度及预警系统立体网络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海洋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海洋放射性污染问题给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面对海洋放射性污染的防护及治理,我们的研究水平仍旧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它。因此对海洋放射性污染的调查研究仍待我们去探索,而如何更好的开发海 洋,保护海洋,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唐森铭,商照荣.中国近海海域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2005.[2]赵绍华,侯胜利等.海洋走航式放射性探测仪的研制与实验.中国地质大学,2012.[3] 魏其岩,田志龙.中国核电站供应链及其风险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报,2007(4).[4]张玉敏,李红等.海洋核污染与放射性监测技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河北,邯郸,2010.[5] 浦昀,杨怀宁等.由朝核试验引发的应对核放射性污染的思考.中国检验检疫,2009(9).[6]郭培清,蒋帅.俄罗斯核污染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3).[7]段小松.论国际海上核污染法律制度的完善.西南大学法学院.2011.[8]杉村行勇.天然放射新元素在海洋中的分布.1963.[9]蔡福龙著,《海洋放射性生态学》.原子能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10]“Dangerouns waler lear at Japan Fixed”,China daily 2011-4-7(12).[11]杨振姣,罗玲云.日本核泄漏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太平洋学报.2011.11(19).[12]王新明.放射新核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2011.[13]谯华,周从直等.核污染的危害及其去除方法.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14]杨振姣,罗玲云.日本核泄漏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太平洋学报,2011.[15]杨年.放射性监测仪器设备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四川地质学报,2006.3(26).[16]刘广山.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现在与未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2.[17]郭余峰.放射性测量最佳条件的选取.大庆石油学院电子工程系.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3).[18]刘广山.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现在与未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2.[19]陈立奇,何建华等.海洋核污染的应急监测与评估技术展望,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3
第三篇:陕西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陕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
发布部门: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9日
(2014年7月31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十二届〕第十五号
《陕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已于2014年7月31日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7月31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污染防治
第三章 事故应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污染,是指核设施运营、核技术利用、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涉及军队的放射性污染防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放射性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污染防治纳入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保障财政投入,加强监测网络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落实放射性环境安全责任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履行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卫生、交通、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城乡规划、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辖区内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实施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信息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发布。
第七条 核设施运营、核技术利用、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单位(以下简称涉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定期对相关场所、设备设施和装置进行监测、检查和维护,保证防护措施安全有效,预防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对其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承担责任。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涉辐单位应当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普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放射性污染防治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第九条 对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卫生、公安、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检举、控告或者投诉;受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调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检举、控告或者投诉人。
第二章 污染防治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编制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前编制包含放射性污染防治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涉辐单位应当保证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需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二条 核设施运营及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对周围环境中所含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以及流出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总量实施监测,按照规定要求每半年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结果,并接受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生产、销售、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生产、销售、使用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方可从事相关活动。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许可。
第十四条 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处置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场所,以及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
第十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联锁报警系统或者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其正常运行。
射线装置的调试单位应当检查调试场所的环境条件和安全措施,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不得进行调试,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第十六条 销售或者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应当在持有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之间进行。禁止向无辐射安全许可证或者超出许可证规定种类、范围的单位销售或者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
销售或者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让审批及备案手续。
销售或者转让射线装置的,购置或者转入单位应当在接收射线装置后二十日内,持相关资料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七条 跨省转移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备案手续。跨设区的市行政区转移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于活动实施前、结束后十日内,向转出地和转入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办理登记、注销手续。
转移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从事探伤、测井等作业的,在作业地应当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暂存场所或者设施。作业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转入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进行现场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需要委托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承担,并持受委托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等有关证明文件,向作业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并接受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
第二十条 涉辐单位应当按照有关监测规范,对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建立监测档案。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使用、运输、贮存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建立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或者安装定位跟踪装置,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保证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和信息传输。第二十一条 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准确定的要求,进行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
第二十二条 下列涉辐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停止使用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实施退役:
(一)核设施运营单位;
(二)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
(三)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单位;
(四)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
(五)甲级、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单位;
(六)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使用单位。
第二十三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的建设。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费用,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库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建立监测档案,发现情况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涉辐单位应当将废弃或者闲置超过三个月的放射源,在三十日内按照返回协议约定或者国家规定,返回原生产单位或者交由省放射性废物暂存库贮存,并承担收贮费用。
由政府责令关闭、停产或者依法破产的企业,其放射性同位素应当交由省放射性废物暂存库收贮,收贮费用由省级财政承担。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
对已收贮入库仍有使用价值的废旧放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转让或者交由有资质的放射源处置单位进行再利用。
第二十六条 熔炼回收废旧金属的企业应当配备辐射监测装置和监测人员,建立监测档案。
废旧金属原料入炉前和产品出厂前应当进行辐射监测,发现监测结果异常的,不得入炉或者出厂,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及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天然石材、建筑陶瓷或者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的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
前款规定的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的产品生产者应当由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放射性核素含量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并附具检测报告;产品销售者应当查验和向消费者出示销售产品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检测报告,无检测合格报告的,不得销售。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并依法对建筑和装饰装修产品实施监督抽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并依法查验经营者销售产品的检测报告。第二十八条 涉辐单位直接从事放射工作的作业及管理人员,应当参加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方可上岗。进入作业区应当配备并使用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照作业规程操作。
第二十九条 涉辐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直接从事放射工作的作业及管理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涉辐单位应当对有关人员采取相应救治和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县级以上安全生产、卫生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三十条 直接从事放射工作的作业及管理人员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享受保健津贴、休假、休养等待遇,用人单位应当予以安排和保障。
保健津贴标准和休假、休养具体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 事故应急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环境保护、公安、卫生、财政、安全生产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成立辐射事故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组,并为辐射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提供物资保障、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第三十二条 核技术利用单位应当编制本单位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及危害程度分析;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分工;
(三)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物资准备;
(四)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措施;
(五)辐射事故报告和处理程序。
第三十三条 应急预案编制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涉辐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完善修订应急预案,维持应急能力。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开展应急演练,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第三十四条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辐射事故时,有关涉辐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启动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救治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及时告知周围可能受到辐射危害的单位和个人。
县 级以上环境保护、公安、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措施,并将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和事故等级的初步判断等情况 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启动相应等级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展开应急抢险救援,必要时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
对周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参加辐射事故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辐射事故处置产生的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的,由省级财政承担。
辐射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责任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铀(钍)矿开发利用单位辐射环境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证的单位擅自生产、销售、使用、转让、运输、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二)对依法取得许可证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的;
(四)在辐射安全和防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调试单位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调试,导致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尚未造成辐射事故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十八条规定的,未办理登记、注销或者备案手续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补办手续,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按规定监测、报告的,由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第(三)、(四)、(五)、(六)项范围的涉辐单位未实施退役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原发证机关委托有资质单位代为实施退役,费用由涉辐单位承担,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未按规定配备辐射监测装置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个人作出五千元以上、对单位作出五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二)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
(三)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四)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逾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五)射线装置,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六)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石油是海洋环境最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它不仅威胁着海洋生态安全,而且其致癌物通过在海洋生物体内浓缩蓄积给人类也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严峻的海洋石油污染的现实已经使其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石油的理化性质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程度取决于油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环境参数, 如温度、营养盐、陆源污染物、盐度、海流、氧含量等。石油在海水中存在的物理形式对石油的生物降解有很大影响。液态芳烃在水-烃界面能被细菌代谢,但在固态时却很难被利用。石油化学组分不同也明显地影响它们被降解的速率。在各组分中,饱和烃最容易降解,其次是低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和沥青质则极难降解。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模式是: 正烷烃>分枝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芳烃。石油烃类化合物组成成分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生物降解速率,低硫、高饱和烃的粗油最易降解,高硫、高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纯油则很难降解。我国及全球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
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 71%,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随着沿海河口、港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海上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及航运事故中的大量溢油等庞杂的污染物进入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使得沿海海域的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近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压力。这些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和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已成为当今一大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目前全球面临的主要近海污染问题是石油等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赤潮、重金属污染、非降解垃圾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的开发,使得港口码头年吞吐量逐年增加,加之港口码头水体迁移能力差,导致潮流速度减少,流向改变,水交换能力变弱,淤积速度增大,这样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不利,这给海洋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近海海域石油污染亦呈增加趋势。
据资料统计,近年来世界主要石油泄漏的事故也频频发生: 2010年 1 月 23 日美国得克萨斯州阿瑟港油轮与牵引船相撞,造成船体损坏,泄露原油数量高达 1.1 万桶,约 170 万 L。2010 年 4 月 20 日,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每天有 2.5~3 万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形成 5180km2 的污染区,造成美国史上最大的海洋环境灾难。2010 年 7 月 16 日,我国辽宁大连新港镇中石油储备库输油管道爆炸起火,据估算有 1500t原油进入海洋,受污染海域扩大到 430km2。2011 年 6 月,中海油康菲油田出现漏油事故,在蓬莱 19-3 油田海域和西北部海域溢油污染面积超过 5500km2,经济损失达数十亿人民币。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最近的“十一五”期间,全国发生 41 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由此可见,重大海洋石油污染事故屡屡发生,海洋石油污染事态极其严重。社会危害
(1)石油污染对渔业的危害: 由于石油污染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溶解氧含量,破坏生物生理机能, 海洋渔业资源正逐步衰退。
(2)石油污染刺激赤潮的发生: 据研究,在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区,赤潮的发生概率增加,虽然赤潮发生机理尚无定论,但应考虑石油烃类在其中的作用。
(3)石油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海洋中的石油易附着在渔船网具上,加大清洗难度,降低网具效率,增加捕捞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对海滩晒盐厂,受污海水无疑难以使用,对于海水淡化厂和其他需要以海水为原料的企业。
(4)石油污染对旅游业的影响: 海洋石油极易贴岸而玷污海滩等极具吸引力的海滨娱乐场所,影响滨海城市形象。
3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措施
目前,常用的海洋石油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1 物理处理法主要是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装置消除海面及海岸带油污染,又可分为:①清污船和回收装置。回收装置种类较多,可根据海况和气象条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装置;②围油栏。当石油泄露到海面后,首先用围油栏将其围住,防止其扩散,然后再处理、回收。围油栏具有滞油性、随波性强等性能。一般常用于港口码头;③吸油材料。具有亲油憎水性,可在其表面吸附石油,然后通过回收吸油材料方式回收石油。其原料包括高分子材料、无机多孔物质和纤维等。
3.2 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燃烧法。通过燃烧将大量浮油在短时间内彻底烧净,但不完全燃烧会放出浓烟,产生大量芳烃化合物,仍会污染海洋和大气;②乳化剂。可以将油粒分散成小油滴。使其易于和海水充分混合利于降解。但只能处理低浓度油,且使用时有必要考虑其本身的毒性;③凝油剂。可将油凝聚成粘稠物形成一种回收的凝聚物的物质,用机械方法除去;④集油剂。可增加油表面张力,增加油膜厚度,然后用物理方法除去。该法需定期用药,且用量较大;⑤沉降剂。可使石油吸附沉降到海底,但这样会将油污染带到海洋底部,危害底栖生物。
3.3 生物处理法与化学、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小,且修复费用仅为传统物理、化学修复的 30%~50%。生物修复以其投入小,无二次污染的优势被视为最有前途和经济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在ExxonVadez油轮石油泄露的生物修复项目中,短时间内清除了污染,治理了环境,是生物修复成功应用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中的应用。海洋中降解石油烃微生物的分布特点海洋中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分布特点为近海、海湾等石油污染严重的地区,石油降解微生物的数量亦多。在远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的数量和石油的多少无关,而与细菌数量多少有关,即海水中养分多则细菌数量多,相应地石油降解微生物也多。因此在外洋由于营养贫乏,石油降解微生物很少,一旦受到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后果较为严重。降解石油烃微生物通常生长在油水界面上,而不是油液中。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海洋石油烃的降解有明显影响。不同微生物种类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差别较大,同一菌株对不同烃类的利用能力差别也较大,混合培养的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比纯培养快。石油污染能够诱导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群生长,未受石油污染地区的石油降解菌不到 1 %,但受污染地区石油降解菌比例和数量明显上升,说明石油污染能富集石油降解菌。
4.海洋石油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实例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成功修复 Exxon Valdez 油轮石油泄漏,开创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中的应用。受污染的海面和海滩通常可采用 3 种方式进行修复:投加表面活性剂,增加石油(1)与海水中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投加高效降解(2)石油的微生物,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投(3)加氮、磷等营养源,促进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1]。由于表面活性剂可能具有毒性并在环境中积累;引入高效降解菌不能对土著微生物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同时会引起相应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不同学者对是否应投入高效微生物及其是否在生物修复中起作用意见不一,因此对投加营养盐进行石油污染海洋环境生物修复研究相对较多。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缓释型。该类营养 3(1)盐具有合适的释放速率,通过海潮可缓慢释放营养物质。亲油型。亲油肥料可使营养盐“溶(2)解”到油中,在油相中螯合的营养盐可以促进细菌在表面生长。水溶型。该类产品会被海水(3)溶解,可以解决下层水体及沉积物的污染问题 海洋石油污染是当前国际上较为突出的问题,全球每天都有大小船只和油轮穿梭于各大海域中,油轮的溢油沉船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并且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治理海洋环境的石油污染已刻不容缓。微生物降解是去除环境中石油污染的主要途径。我们在海洋开发的同时,时刻要竖立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观念,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避免石油类物质污染海洋环境,防止其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保证海岸带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篇: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
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操作规程
一、搬迁检查内容:
1、电离筒保持清洁,密封圈完好无损,射源架焊牢固,紧固件不得松动。
2、测速传感器转动灵活,整流子保持清洁,炭刷接触良好,布线整齐,插件接触良好。
3、仪表布线整齐,线性良好,系数设置标准,仪表的工作电压稳定,散热良好,高压输出绝缘良好。
4、安全保护好完善齐全,工作可靠。
二、注意事项
1.密度计、测灰仪用γ射线输出器必须指定专人管理。γ射线输出器必须上锁未经保管人同意,不得随意移动或打开。
2.γ射线输出器上可转动的铅罐塞子绝对不许随意从铅罐中拔出,以防射线从铅罐中掉出。
3.密度计、测灰仪较长时间停用或物料容器检修时,必须通知γ射线输出器的保管人员或维修人员关闭γ射线输出器并上锁,以确保安全。
4.γ射线输出器上应有可靠的“电离辐射”妥善保管γ射线输出器,严防射线源丢失。
5.任何时间绝对不允许用眼睛对着γ射线输出器的孔直接观察。
放射性同位素相关岗位职责
一、洗煤厂技术组:
1、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
2、负责放射源防护管理工作。
3、负责相关维护人员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组织放射管理人员定期体检,并成立相关档案。二.洗煤厂集控组:
负责放射同位素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和放射现场维护。三.洗煤厂主洗组:
1、负责所使用放射源的现场看管工作,防止放射源丢失和损坏。
2、负责对员工进行辐射防护,安全和环保知识培训,使职工尽量快速通过放射源附近,当必须在放射源附近工作时,要采取必要的防辐射技术措施。
3、当发生放射源丢失或人身辐射伤害等紧急情况时,按放射性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放射性同位素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一、放射性同位素严格遵守外照射防护原则:
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射时间:
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大小与接受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工作时,要做到熟练操作,减少操作时间,从而减少所受辐射剂量。平时没有任务时,尽量不要称臣时间在放射源附近停留。
2、距离维护——增大与源的距离:
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大小与人到放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依次应尽量远离放射源,工作需要接近射源时,应配备放射防护器具。
3、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现场安装放射性同位素检测设备后,应将放射性监督部门测量现场周围的放射性剂量大小,若测出剂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根据不同射源采取相应屏蔽措施,用屏蔽材料加以防护。
二、放射性同位素安全保卫制度:
(一)放射源日常维护管理:
1、设备不工作时,必须关闭放射源的电源。
2、放射源使用地点必须没有辐射危险标志。
3、距离放射源头2米内不允许电焊作业,若必须进行电焊时,应暂时将射源遇源关闭,采取必要的防辐射应急措施后,才能进行电焊作业。
(二)放射源的存放管理:
1、放射源应单独存放,不能与易燃易爆易磨损性物品放在一起。
2、放射源存储现场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露的安全防护 45 措施。
3、放射源属危险品,必须指定专人看管,以防遗失。
4、放射源不使用或已不能使用时按时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送交山西省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
5、放射源的储存、领取、使用、归还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三)看守守护制度:
1、看管责任人员:
(1)放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技术组放射管理员负责。(2)对放射源的看管的负责人是主洗煤组组长。
(3)放射源24小时看管由放射源所在皮带的岗位司机负责。
2、看守护措施:
(1)将放射源固定焊接在支架上,防止丢失。
(2)放射源所在皮带的岗位时间是具体的看管人,负责当班查看放射源是否存在,并在交接班记录上认真作好记录。
(3)放射源的看管负责人,要定期查看放射源是否存在,并在看管记录上做好记录。
(四)安全措施:
1、使用放射源之前,必须先办理申请登记手续,取得使用许可证后方可安装使用。
2、密封源射线装置必须有专人管理,放射源铅罐必须上锁,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可随意移动和打开。
3、密封源射线的铅罐塞子,不许随意从铅罐中拔出,以防放射源从铅罐中掉出。
4、在皮带输送机维修时,必须关闭放射源并上锁,以确保安全。
5、定期检测密封源射线装置周围环境的射线辐射强度。
6、放射性同位素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储存、领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7、测灰仪在开启的状态下,严禁从秤体中间通过或停留。
8、发生放射源泄露、丢失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执行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2小时内及时向上级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报告。
9、要做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充分考虑时间、距离、屏蔽设施等因素,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使受照课题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
放射源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与周围公共安全,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事故报告制度:
1、发生放射源丢失或被盗时,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汇报公司、直辖派出所,同时报告公司放射防护领导组,并在2小时内报告孝义市环保局、介西公安分局,积极配合开展现场调查、放射源追缴工作。
2、一旦发生放射源泄露事故或事故苗头,皮带司机应立即报告防护安全领导组,并在2小时内尽快向孝义市环保局报告。
3、放射防护安全领导组在上级环保、卫生、公安部门的指导下,按程序妥善处理如下适宜;
(1)发生人体受照事故时,放射源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迅速安排受照人员远离辐射源,并实施医学检查或到指定的医院救治。同时组织检修维护人员关闭辐射源或检修机器,并对现场进行保护,积极配合孝义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事故处理。
(2)发现工作场所有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放射源所在单位应立即组织撤离现场采访工作人员、封闭污染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的环节,严防对食物、水源造成污染,并保护区现场采访。积极配合孝义市环保局。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和处理。公司党政办、供应科要为事故处理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检修维护人员在采取了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有序组织、彻底清除污染。污染现场尚 48 未达到安全水平之前,不得解除封锁。
(3)在发生卡源或源掉事故时,应在孝义市环保局监督下,启动迫降装置,同时检查安全联锁及其他安全措施。与此同时,尽快根据放射源的活度、人员受照时间、受照距离迅速换算出受照剂量,为受照人员采取何种医学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报告电话:
孝义市环保局:0358-7828678 总之,所有现场人员,应当及时向领导组报告放射源在工作中出现的任何不正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排除事故隐患,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
放射源检修维护制度
1、密封源射线装置必须有专人管理,放射源铅罐必须上锁,放射源检修时需配带防护用品,经管理人员同意,方可移动和打开。
2、检修人员在检修放射源时,密封源射线的铅罐塞子,不许随意从铅罐中拔除,以防放射源从铅罐中掉出。
3、检修人员在皮带输送机,合介桶维修时,必须关闭放射源并上锁,以确保安全。
4、定期检测密封源射线装置周围环境的射线辐射强度。
5、测灰仪在开启的状态下,严禁从仪体支架中间通过、停留或检修。
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
1、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对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规定,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许可登记制度。
2、任何单位未经有关单位登记许可,不得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3、用源单位在登记许可后,必须注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地点、个数,同位素活度以及用途。
4、用源单位在需要改变许可登记的内容时,需持许可登记证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终止放射工作时必须向原审批部门办理注销许可登记手续。
放射性同位素检测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提高放射卫生工作防护管理水平,确保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检测方案:
1、放射工作人员一律配戴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2、放射工作人员上岗时需将剂量计配戴在工作服左右领角(或胸前位置),当放射工作结束时,将工作服妥善存放在工作场所以外的衣柜内,杜绝将带有剂量计的工作服放在工作场所,确保剂量测量的准确性。
3、当工作人员受到异常照射时,应协同有关工作人员检测密封源射线装置周围环境的射线辐射强度,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4、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检测细则》,对拒不接受个人剂量检测或在检测过程中擅自中断的单位和个人,将按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5、持剂量计的放射工作人员要注意保管,严禁随意打开,损害或者丢失按规定赔偿。
放射同位素工作人员培训计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精神依我厂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所有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人员。
二、培训时间:一年分两次培训,前半年四月份培训一次,后半年十月份培训一次。
三、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辐射防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放射性同位素操作规程。
3、放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4、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5、辐射基础知识。
四、培训地点: 矿职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