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法学在线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
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1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1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13.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4.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15.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16.防卫过当是盘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1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18.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19.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2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2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2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2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2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2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2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2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A.不负刑事责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A.提前防卫
B.事后防卫
C.防卫过当
D.防卫挑拨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全部罪行处罚。A.集团所犯的 B.他组织、领导的 C.他参与的D.他指挥的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A.犯罪所得
B.犯罪性质
C.犯罪情节
D.犯罪人经济状况
8、某甲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9.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10.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1.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12.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13.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14.死刑不适用于()。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15.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1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之日起计算。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17、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8、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19、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20、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A、意外事件 B、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21、犯罪既遂是指()。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2、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A.不予处罚 B.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23、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A、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机关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24、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25、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强调 C、对前段的限制 D、是前段的例外
2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27.在刑法理论上,以()为划分标准,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种。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C、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28、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29、某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对某甲应当()。A、免除处罚 B、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30、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全部罪行处罚。A.集团所犯的 B.他组织、领导的 C.他参与的 D.他指挥的
31、某甲为迫使某乙还债,将某乙非法拘禁了10天。某甲的行为属于()。A、连续犯 B、牵连犯 C、继续犯 D、结果加重犯
32、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A.犯罪性质 B.犯罪情节 C.犯罪所得 D.家庭经济状况
33、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A.二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34.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为()。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35.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是”表示的是()。A.对前段的限制 B.对前段的强调 C.对前段的补充 D.对前段的例外
3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A.从旧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37、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8.盲人犯罪后可以()。A.不负刑事责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39、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A.提前防卫 B.事后防卫 C.防卫过当 D.防卫挑拨
40.某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对某甲应当()。A.减轻处罚
B.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D.免除处罚
41、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全部罪行处罚。A.集团所犯的 B.他组织、领导的 C.他参与的 D.他指挥的
42、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A.犯罪所得 B.犯罪性质 C.犯罪情节 D.犯罪人经济状况
43、某甲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44.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为()。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45、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A、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 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
46、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47、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A、1997年3月14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月1日
48、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49、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50、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1、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52、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53、管制的执行机关是()。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劳改机关 D、公安机关
54、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55.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56.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作斗争。A危害社会的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纪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57.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A.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
58.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的犯罪中。A.故意 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59.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A.意外事件 B.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60.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61.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A.不予处罚 B.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62.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
63.某甲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依法减为有期徒刑后,刑期从(A.死刑缓期执行判决之日 B.死刑缓期执行判决确定之日
C.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64.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65.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66.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起计算。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
C.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6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的,应当负刑事责任。A.贩卖毒品罪 B.强奸罪 C.投毒罪 D.爆炸罪
68.一天凌晨1点钟,联防队员甲、乙二人前去一处居民区查暂住证。二人来到一处外地来京人员租住房屋前,大声敲门,高喊:“开门!”屋内男子丙被惊醒,问:“是谁?”甲、乙没有回答。丙以为是抢钱的歹徒,拿了一把菜刀躲在门后,猛地打开门,朝冲进屋内的甲砍了一刀,致甲轻伤。丙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 B.假想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C.假想防卫,应按故意伤害处理 D.防卫过当
69.某甲,27岁,工人。甲工作懈怠、吊儿郎当,经常受到车间主任乙的批评责备。甲因此怀恨在心,并萌发杀机,意图杀害乙。为此,甲购买了一把弹簧刀,并观察乙的生活规律,伺机作案。一周后恰逢严打,甲害怕司法追究,放弃了杀人的打算。甲的行为属于()。A.犯意表示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70.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D.减轻或者免除
71.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
A.1年以上5年以下 B.1年以上10年以下
C.3年以上8年以下 D.3年以上10年以下
72.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A.1年 B.2年 C.3年 D.5年
73.中学生甲(15岁)经常受其同班同学乙的欺负,甲想报复乙,出200元钱请高年级的同学丙(16岁)“教训教训”乙。丙在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将乙半路拦住,痛打了一顿,致乙肋骨骨折,经医院鉴定为轻伤。本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甲、丙二人构成共同犯罪,甲为教唆犯,丙为实行犯 B.甲、丙二人构成共同犯罪,甲为从犯,丙为主犯 C.甲、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丙单独构成犯罪 D.甲、丙二人不构成共同犯罪,二人分别单独构成犯罪
74.江某犯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执行3年后,又在监狱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则并罚后应在何种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罚()。A.7年以上12年以下 B.5年以上12年以下
C.5年以上9年以下 D.4年以上9年以下
75.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A.犯罪 B.犯罪和刑罚 C.犯罪和刑事责任 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76.“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当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77.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的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 78.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危害社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法律的行为 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79.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A.已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
80.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81.甲、乙两人因打麻将发生争执,甲一气之下抄起水果刀刺向乙的大腿,乙顿时血流如注。甲见状,惊慌失措,立即将乙送往医院,经医院包扎止血,乙住院治疗1个月后康复,此间甲主动承担了乙的医药费。后经法医鉴定,乙为轻伤。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82.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3.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应当()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 B.减轻 C.减轻或者免除 D.免除
84.某甲先后犯有盗窃、诈骗、强奸3个罪,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5年、7年、10年,根据数罪并罚原则,应在何幅度内宣判对甲的刑罚()。A.5年以上22年以下 B.10年以上22年以下
C.10年以上20年以下 D.10年以上15年以下
85.我国刑法的斗争对象是()。A.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一切违法行为
C.一切犯罪行为 D.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86.“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当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87.下列人员中,()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A.国家公务员 B.司法人员
C.武装警察部队官兵 D.现役军人
88.()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A.犯罪对象 B.简单客体 C.同类客体 D.直接客体
89.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的,应当负刑事责任。A.盗窃罪 B.抢劫罪 C.放火罪 D.敲诈勒索罪
90.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91.有期徒刑的期限为()。A.3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3个月以上20年以下
C.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D.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92.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的刑罚。A.最重 B.次重 C.相对较重 D.中线以上
93.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A.管制 B.拘役
C.3年以下有期徒刑 D.5年以下有期徒刑
94.某甲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罚执行2年后,发现他在判决宣告以前还犯有抢劫罪没有处理,法院对漏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罚后应在何种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罚()。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10年以上17年以下
C.8年以上15年以下 D.8年以上17年以下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文理解释 论理解释
2、保护 普遍
3、严重危害 刑罚
4、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5、已满14 不满16
6、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7、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不满18
8、三个月 二年
9、一年
10、一年
11、刑事责任 刑罚
1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3、外交特权 豁免权
14、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15、不能辨认 不能控制
16、超过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17、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18、一个月 六个月
19、累犯 20、裁定减刑
21、从旧兼从轻原则
22、作为 不作为
23、已满16周岁
24、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
25、犯罪情节
26、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27、犯罪情节
28、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10年。
二、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ABD
2、C
3、B
4、D
5、ABCD
6、A
7、C
8、C
9、AC
10、D
11、CD
12、A
13、B
14、ABD
15、C
16、D
17、ABD
18、B
19、BCD 20、D
21、D
22、C
23、C
24、B
25、ACD
26、C
27、B
28、A
29、A 30、A
31、C
32、B
33、C
34、B
35、A
36、B
37、C
38、B
39、D 40、D
41、A
42、C
43、C
44、B
45、BC
46、ABD
47、C
48、B
49、BCD 50、C
51、ABCD
52、A
53、D
54、D 55.ABD 56.D57.B 58.B 59.D 60.A 61.C 62.AB 63.D 64.B 65.C 66.B67.ABCD 68.B 69.C 70.B 71.D 72.A 73.C 74.C 75.D 76.A77.AD 78.A 79.D 80.C 81.A 82.AD 83.A 84.C 85.C 86.A87.ABCD 88.C 89.BC 90.B 91.C 92.C 93.BC 94.B
第二篇:刑法学试题1
刑法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射击。甲的行为是(B)。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犯罪预备
2、甲某晚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便跑。甲的行为属于:(C)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3、甲与乙有仇,甲欲杀死乙,而误把丙当作乙杀死。对甲(D)。
A、应当进行数罪并罚,其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故意杀人既遂 B、应定故意杀人未遂,因甲对丙的死亡主观上没有故意 C、应数罪并罚,其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过失杀人 D、只是一个故意杀人罪
4、某甲蓄意杀害某乙,某晚潜入某乙的院子,见墙角有个黑影,便以为是乙,举枪射击,后来发现打死的不是乙,而是乙的一头牲畜,对甲的处理(A)。A、按故意杀人未遂处理 B、按故意杀人预备处理
C、如果打死牲畜情节严重,可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处理 D、因打死的是牲畜,不构成犯罪
5、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D)。A、不构成犯罪 B、属于意外事件 C、故意杀人预备 D、故意杀人未遂
6、犯罪分子给被害人服下毒药后就逃走了,不久后悔,赶回来抢救时,发现被害人已被邻居送往医院抢救脱离危险。对犯罪分子按(C)处理。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7、张某潜入某财务室,把保险柜打开一看,巨款早已提走,便失望地离去,他的行为是(B)。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8、某甲故意向某乙传授盗窃方法,某乙没有按某甲传授的方法去盗窃,甲的行为是(A)。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9、杨某与张某积怨较深,杨某伺机报复张某。一日,杨某得知张某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准备前往张家杀害张某。途中,杨某突然腹部疼痛难忍,返归自家。杨某的行为是(B)。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非犯罪行为
10、甲正在一居民家盗窃,忽听到门外有响声,以为来了人,急忙跳窗逃跑,未能偷走财物。实际当时并未来人,是大风吹动了门框。甲的行为属于(D)。A、意外事件 B、犯罪中止 C、犯罪预备 D、犯罪未遂
11、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12、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D)
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13、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二人约定当晚12点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某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便用“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窃得手提电脑二部,价值人民币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13000元。事后,某甲分300元给某乙,某乙推脱后分文未取。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D)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 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
14、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油屉内(末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震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15、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B)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16、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D)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17、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B)A、属于强奸预备 B、属于强奸未遂 C、属于强奸中止 D、不构成强奸罪
18、甲误用白糖当砒霜杀乙,甲犯罪的停止形态是(D)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既遂 D、犯罪未遂
19、甲欲放火,将火点燃后,突然后悔,赶紧呼喊人,众人将火扑灭。甲的行为属于(B)A、犯罪预备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20、洪某非法种植罂粟,在收获前响应政府号召,自动将罂粟铲除。对洪某(C)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免除处罚 C、可以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处罚
21、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 院抢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现,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C)A、不构成犯罪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22、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B)A、发生的阶段不同
B、犯罪行为停止的原因不同 C、处罚原则不同 D、犯罪性质不同
23、从犯罪既遂的形式看,传授犯罪方法属于(A)A、举动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结果犯
24、某人投毒杀妻,将毒食给其妻吃下,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此例属于(C)A、预备阶段中的中止 B、实行阶段中的中止
C、行为实行终了而结果尚未发生之前的中止 D、犯罪未遂
25、甲对乙实施抢劫,乙奋起抗争,恰遇甲之友丙经过,甲请丙帮忙,共同抢得乙身上钱财若干。甲、丙的共同犯罪属于(B)。A、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B、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C、复杂共同犯罪 D、必要共同犯罪
26、把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的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的标准是(A)A、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B、按照共同犯罪人行为的性质和犯罪分工 C、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 D、按照共同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
27、是否成立犯罪既遂,取决于(B)A、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
B、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行为人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是否多次完成
28、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D)A、应认为是犯罪未遂 B、也应以犯罪未遂论 C、不认为是犯罪中止 D、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29、某甲欲杀乙,在乙的饭中投毒,乙发现异样,将饭倒掉未吃。甲的行为属于(B)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30、李某将张某的装有2000元的提包抢走。李某在逃跑的过程中听见张某喊自己的名字,才发现张某是自己的表姐。遂将提包还于张某,声称是开玩笑,并将张某护送回家。李某的行为属于(D)A、犯罪预备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31、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标准是(D)A、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 B、犯罪分子完成犯罪目的 C、犯罪行为导致客观危险结果
D、犯罪行为完全符合法定犯罪构成要件
32、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A、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33、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D)A、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 B、犯罪告一段落,归于中止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既遂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
34、下列哪种情形属于犯罪未遂(A)
A、甲某在夜晚乡间小路上将一女子拦住,扑倒在地。当感到该女无力继续挣扎时,就松开了手。该女说,地太湿。甲某表示可以到较为干燥的小路上去(发生性关系),同时架着该女向路边走去。这时迎面开来一辆打着大灯汽车,该女即乘机挣脱向汽车跑去。甲某也没有继续追赶。
B、甲某将来到自己家玩耍的乙女(11岁)的衣服强行脱去,用自己的生殖器往乙女的生殖器里顶,但未能顶进去。
C、甲某被举报销售假烟,公安人员在其店铺内查获价值30万元的假烟,但未能查出其已经销售出的数量。
D、甲某从银行取款5万元,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乙某的殴打。甲某回家后将钱藏起,到公安机关报案,称乙某抢劫了自己刚从银行提取的5万元钱。公安人员经调查发现破绽,最后从其家中将该5万元钱搜出,致使其诬告陷害他人抢劫的行径败露。
35、甲某为赖掉欠丁某的5万元债务,将丁某杀害,并将尸体肢解,用塑料编织袋打包。对某乙谎称是毒品,托其从××市运至×市,并声称事成后必有重酬。某乙按吩咐打出租车将该塑料编织袋打成包裹运至×市,存放在火车站小件寄存处。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有(C)
A、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某不构成犯罪
B、甲某构成抢劫罪,乙某构成运输毒品罪(未遂)
C、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某构成运输毒品罪(未遂)D、甲某构成抢劫罪,乙某构成包庇罪
二、多项选择题
1、所列选项中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AB)
A、某甲潜入本草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B、某乙用猎枪瞒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周某负轻伤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D、某丁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李某正寻找物牌,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刚拣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交给李某
2、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BCD)
A、甲为杀人而与李某商量并委托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买来了剧毒药品。但10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抛入河中。甲成立犯罪中止,而李某不应成立犯罪中止。
B、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乙不是犯罪中止。
C、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D、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3、下列有关犯罪预备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
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4、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内拿出一个价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少了一个戒指并怀疑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后逃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CD)
A、陈某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 B、陈某的盗窃行为属于未遂
C、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不属于中止行为
D、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犯罪既遂后返还财物的行为
5、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ABCD)A、犯罪的预备阶段 B、犯罪的实行阶段
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6、我国刑法规定,法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有(AC)A、未遂犯
B、从犯
C、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的教唆犯 D、中止犯
7、犯罪中止的特征有(ABD)A、自动地停止犯罪
B、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C、自觉地挽回损失
D、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8、犯罪中止的特征是(BD)
A、只能发生在从实行到结果发生的犯罪过程中 B、只能发生在从预备到结果发生之前的犯罪过程中 C、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D、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9、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BC)A、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 B、犯罪既遂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
10、甲开摩托车,乙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在某工厂门口伺机夺妇女的提包。甲、乙见妇女丙某肩挎背包走出,即驾摩托车尾随、加速,在擦身而过之际,乙某抓住丙某的挎包。但是因为挎包被丙某紧紧抓住,乙某从摩托车后座被拖下来,甲某驾车离去。乙某从地上起身后,一边夺挎包一边踢打丙某。丙某大声叫喊,周围群众赶到,乙某慌忙逃离。对此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CD)
A、甲某和乙某共同构成抢劫罪(未遂)B、甲某和乙某共同构成抢夺罪(未遂)C、甲某构成抢夺罪(未遂)D、乙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三、名词解释
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
4、结果犯
5、危险犯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有哪些基本特征?
2、犯罪中止的概念和成立条件是什么?对中止犯应当怎样处理?
3、简述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和理论分类。
4、对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5、犯罪既遂形态包括哪些类型?
五、论述题
论述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联系与区别。
六、案例分析题
(一)被告人张某,男,23岁,农民,某日得知邻居家里只留下一个女儿(16岁)在家守屋,于是,产生邪念。当晚11时左右,张某翻窗潜入邻居家,企图强奸。当张某悄悄朝被害人床前摸去时,不料踢响了放在地上的脸盆,将被害人惊醒,被害人立即拉亮灯并喝问:“谁?”张某见被发现,即转身跳窗逃去。
问:张某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的什么形态,应如何处罚?
(二)有妇之夫王某与未婚女李某长期通奸,为了达到与李某结婚的目的,王决意要杀死其妻。一天某甲暗中把家里的电视机、电风扇插头附近的电线上的胶皮剥掉,使铜丝裸露,以便其妻在使用时触电身亡。可是,五天过去了,其妻居然没有使用插头,事故没有发生。在这期间,王某内心十分恐惧,也有所悔悟,终于又把剥去胶皮的电线重新包好,有效地防止了触电事故的发生。分析: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属于何种犯罪形态?说明理由。
(三)被告:王某,男,29岁,某化工厂工人。
被告:周某,女,27岁,某副食店售货员。
被告人王某,平日作风不正,曾因和本厂女工乱搞两性关系,受过处分。被告人不引
以为戒,从某年4月以来,又同本厂赵某的妻子周某勾搭成奸,两人长期鬼混在一起。10月,王为达到与周某结婚的目的,与周共同策划谋杀赵。王提出具体办法是:由王提供毒药,由周寻机投毒。并商定在11月18日趁赵吃晚饭时将鼠药(磷化锌)和农药“乐果”,放入饭内,将赵毒死。周虽然当时已同意这个办法,并已将王提供的毒药准备好,但因她有一个不满3岁的男孩,经常同其父一起吃饭,她顾虑有可能把孩子毒死,又怕此后果严重,国法难容,便没有按照商定的办法实施投毒行为。后因被告人王想继续与周通奸被拒绝,周才揭发了王的上述罪行。
问:王、周两人合谋杀人是犯罪预备、未遂,还是犯罪中止?
(四)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至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某撞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现问:
1、李某的盗窃未遂属于犯罪中的哪种类型?
2、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
第三篇:刑法学在线测试 正确答案
刑法概说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B
A、可以定罪 C、根据实际情形D、法官裁定
2、刑罚的轻重,应当与(C)相适应
A、犯罪分子所犯罪行B、犯罪分子承担的刑事责任
D、危害社会程度
3、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受不受我国刑事管辖.B
A、受C、据情形而定D、4、不是刑法规定的刑法基本原则的是D
A、罪刑法定原则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阶级性原则
5、当时的法律认为不是犯罪,而修订后的新刑法认为是犯罪的,新刑法有无溯及力B
A、有 C、根据情形决定 D、法院裁决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制定刑法的根据包括(AB).A C、经济D、道德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ABC
A、定罪上一律平等B,量刑上一律平等C行刑上一律平等D执行上一律平等
3、我国刑法总则从性质区分,体系包括刑有.ABCD4、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特殊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下面那些有属特殊规定 ABC
ABC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5、刑法的三相基本原则有.ABC
AD、阶级性原则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3、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不论犯罪分子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其罪行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还是我国领域外,只要犯罪分子在我国境内被发现,我国应当行使刑事管辖权∨
4、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罪.没有规定的刑罚酌情适用刑罚。×
5、刑法是对犯罪的规定和惩处,不需要考虑刑事责任×
第四篇:刑法学在线测试 正确答案
《刑法学》第0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哪个年龄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B、14至16周岁的人C、16至18周岁的人D、18周岁以下的人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B、14周岁以下C、16 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D、18周岁以下 3,不适用死刑的年龄
A、14周岁以下B、14周岁至16周岁C、16周岁至18周岁4,李某在家中喝酒,喝得高兴随手将啤酒瓶扔出窗外,恰巧砸中过路行人刘某,经医院多次抢救,刘某没有死亡但成了植物人。李某居住的楼房正好处于闹市区。问:李某的主观方面是什么?
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
5,钱某身强力壮,喜欢逗弄小孩。这天,他抡起邻居的小孩左摇右晃,小孩很开心。钱某走到桥上,继续晃悠小孩并问小孩:“你怕不怕?”小孩回答:不怕。钱某十分得意加大了摇晃力度,一失手小孩被甩出去,撞上了桥墩,当场死亡。问:钱某的主观罪过是什么?
B、疏忽大意过失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有
B、犯罪主体不必是自然人
D、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可以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2,企事业机关团体可以成为下面哪些犯罪的主体.3,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有
A不可抗力 B、意外事件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4、我国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主要是:
C、聋哑人D、醉酒的人
5没题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2,特殊人群可以成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3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4,不可抗力事件和意外事件不认为是犯罪.∨
5,甲想杀死乙,举枪瞄准乙扣动扳机,枪声过后乙没有被杀死,却击中了丙,丙当场死亡。甲不构成故意杀人。×
第五篇:刑法学考试重点
刑法学考试重点
一、简答题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
1、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法的,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2、犯罪的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只有当危害性的行为触犯了刑律的时候,才构成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只有当行为不仅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次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受刑罚处罚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以上三个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也就把犯罪与不犯罪,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从总体上区别开来了。
(二)罪刑法定原则
答: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方面的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三)想像的竞合犯
答: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它有两个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这是构成想象竞合犯的前提条件,如果是实施了数个行为,则不可能构成想象竞合犯。所谓一个行为,指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上被评价为一个的行为。
2、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
想象竞合犯只能是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如果是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则是实际的数罪;如果是作为犯罪手段的行为或结果的行为分别触犯了不同的罪名,则构成牵连犯,均非想象竞合犯。所谓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就是一个行为在形式上或外观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构成。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答: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五)无过当防卫 答:特殊防卫,有的称无限制防卫,或者无过当防卫,是指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情况。这种防卫权的行使,虽然没有限度条件的要求,但却有严格的法律限制的,除了应当具有防卫的意图、防卫的起因、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间条件外,这种防卫具有特殊的起因条件,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
(六)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答: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城里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七)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八)牵连犯
答: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它有四个特征:
1、牵连犯是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
这是牵连犯的本罪。如果行为人出于实施数个犯罪的目的,在此目的支配下实施了数个犯罪,这个犯罪不构成牵连犯。
2、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行为
这是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的重要区别。牵连犯的数个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
(1)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2)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
3、牵连犯的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
如何认定有无牵连关系,刑法理论上有一种折中说,认为本罪与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牵连的意思,在客观上具有通常的方法或结果关系。
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1)实施一种犯罪,其犯罪所采用的方法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2)实施一种犯罪,其犯罪的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九)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安全的行为。
(十)受贿罪
答: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十一)直接故意
答: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十二)刑罚的目的 答:
1、报应目的
2、预防目的
(十三)不作为犯罪
答:
1、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2、不作为的成立在客观方面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3、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4、不作为与作为的本质区别是,违反的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前者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后者违反的是命令性规范;前者是“不当为而为”,后者是“当为而不为”。
为正确理解犯罪的作为与不作为问题,应明确一下几点:
(1)不能把作为与不作为的划分同故意与过失的划分相混淆;(2)应当正确认识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危害程度;
(3)要正确认识研究犯罪的作为与不作为形式的重要意义。
(十四)拐卖儿童罪和拐骗儿童罪的区别 答:区别有三处:
1、犯罪的目的不同:拐卖妇女儿童的目的是以出卖为目的,而拐骗妇女儿童罪是以收养为目的。
2、社会危害性不同。
3、处罚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一)甲系某县民政局干部,负责防汛款的管理分配工作。2004年5月,其友乙(某私有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因经营不善,向甲提出能否将甲手中的防汛款30万元暂时借用周转一下,以解燃眉之急。甲要求乙务必在3个月内归还,同时利用职权将30万元防汛款转到乙的公司账户上,双方签订了还款协议。乙给了甲1万元“好处费”。乙借款后三日,即携款潜逃,不予归还。后乙被抓获归案。问: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请说明原因
答:
1、挪用公款罪-----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所以,本案中应当对于甲从重处罚。
2、受贿罪和行贿罪
3、侵占罪
(二)甲系某国家机关负责财会工作的人员。个体工商户乙见甲掌管巨额资金,就以小恩小惠拉拢甲。后乙以做生意需要资金为由,劝诱甲出借公款,并与甲共同策划了挪用的方式,还送给甲好处费3万元。甲擅自将自己掌握的100万元单位资金借给乙。乙得到巨款以后,告知银行职员丙该款的真实来源,丙为乙提供资金账户,为乙打掩护。丙利用该资金炒卖股票,并通过多列支出的方法,少缴税款5万元,占应当缴纳税款的15%。在甲的催促下,乙归还30万元,后来就拒绝和甲见面。甲见追回剩余70万元无望,就携带乙归还的30万元潜逃。甲半年内将30万元挥霍一空,走投无路后向司法机关投案,并交代了借公款给乙、接受乙贿赂和携款潜逃的事实,并提供线索协助司法机关将乙捉拿归案。乙归案后主动交代了行贿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偷税的犯罪事实。问:本案应当如何处理?请说明原因
答:
1、挪用公款罪
2、贪污罪
3、受贿罪
4、行贿罪
5、偷税罪
(三)2004年10月12日,田某在路过郊区时发现被害人栾某一人在牧羊,便产生强奸的邪念。田某将被害人拉入附近的沟内按倒在地,强行撕扯被害人的衣裤,欲行强奸。栾某极力反抗,并大声呼救。田某怕罪行暴露,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栾某的腹部刺一刀。被害人继续呼叫,田某又向被害人的腹部连刺数刀,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田某取走被害人身上的20元钱,并将被害人的尸体掩埋。随后,田某将被害人放牧的15只羊赶到临近的一个村中卖给他人而被发现。问:本案如何处理? 请说明原因
答:
1、强奸罪
2、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3、盗窃罪
三罪数罪并罚
(四)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0年8月30日至1997年8月29日止。甲于1995年5月20日被假释,于1996年8月25日犯交通肇事罪。甲构成累犯
√ B.乙因盗窃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2002年3月25日刑满释放,2007年3月20日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乙构成累犯。(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人。)
C.丙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1996年4月21日刑满释放,2006年4月20日再犯同罪。丙不构成累犯
D.丁因失火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期自1995年5月15日至1998年5 月14日。丁于1998年5月15日在出狱回家途中犯故意伤害罪。丁构成累犯
(五)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三、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的原则? 答:
1、概念
所谓数罪并罚,就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所谓数罪并罚的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在分别定罪量刑后,合并处罚所依据的原则。
2、数罪并罚原则主要可归纳为四种:
(1)并科原则,亦称相加原则,指将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刑罚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处罚原则。
(2)吸收原则,指对一人所犯数罪采用重罪之刑吸收轻罪之刑的合并处罚原则。即由最重宣告刑吸收其他较轻的宣告刑,仅此已宣告的最重刑罚行为执行刑罚,其余较轻的刑罚因被吸收而不再执行的合并处罚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亦称限制并科原则,指以一人所犯数罪中法定应当判处或已判处的最重刑罚为基础,再在一定限度之内对其予以加重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原则。
(4)折中原则,亦称混合原则,即根据不同情况以某一并罚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一般是根据法定的刑罚性质及特点,兼采并科原则,吸收原则或限制加重原则,将其分别适用于不同刑种或刑罚结构的数罪并罚原则。
3、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2)判决宣告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刑,管制刑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即附加刑仍须执行。
4、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处罚;(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并罚;
5、关于数罪并罚的其他问题
(1)罪犯刑满释放后又犯新罪,同时发现在原判决宣告之前有其他犯罪行为未经处理,并且应当依法追诉的;
(2)判决宣告以后,刑法没有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数个新罪的合并处罚;
(3)判决宣告以后,尚未交付执行时,发现罪犯还有其他罪没有处理的,也应依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实行并罚;
(4)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同时发现犯罪分子有漏罪的并罚方法;
(5)在原判决认定犯罪分子犯有数罪且应当并罚的条件下,所发现的漏罪与原判之数罪合并处罚的方法。
(二)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答:
1、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
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方面的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刑法定的提出
我国1979年《刑法》中没有明确提出和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相反却在地79条规定了有罪类推制度。1997年3月修订的《刑法》,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保障人权的需要出发,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并废止类推,成为刑法修订和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价值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将规定犯罪,刑罚的立法权与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的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禁止规则的制定者又同时是裁判者,其核心是限制法官的刑罚权,防止法官在定罪量刑上的恣意妄为,保证刑罚权能够正确的启动和启动后正确的行使。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从而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4、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1)犯罪与刑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
(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和量刑只能根据刑罚的有关规定,不得类推。
(4)刑法的效力不得溯及既往。
5、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取消了1979年《刑法》第79条规定的类推制度,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得以真正贯彻的重要前提;
(3)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明确规定从旧兼从轻的原则;(4)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修订的刑法已相当详备;(5)在具体犯罪的罪状以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设臵方面,修订的刑法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
(三)如何理解刑罚的目的? 答:刑法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
1、报应目的
刑罚没有特别希冀达到的目的,刑罚的意义就在于报应犯罪行为的害恶,给犯罪人以惩罚,以其痛苦来均衡犯罪人的罪责,从而实现正义的理念。它有四个方面:(1)同害报应论;(2)神意报应论;(3)道义报应论;(4)法律报应论。
2、预防目的
目的刑论是以功利主义和预防思想为基础的刑罚目的的理论,又称相对理论、功利理论。该理论主张刑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预防犯罪,保卫社会,而不是惩罚罪犯,满足抽象的社会主义理念。它有两个方面:
(1)一般预防主义,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特别预防主义,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四)如何理解犯罪故意? 答:
1、概念:
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2、构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一切故意犯罪在主观认识方面必须具备的特征。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会发生甚至已经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他本人在行为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结果,那就不构成犯罪的故意。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就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其有希望和放任结果发生的两种表现形式。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犯罪故意中的两项有机联系的因素,在认定构成犯罪的故意中缺一不可。其中,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存在前提,也是故意犯罪成立的基础;意志因素则是认识因素基础上的发展,是犯罪故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对于把犯罪故意客观化即把犯罪思想变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3、犯罪故意的类型(1)直接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五)如何理解一般累犯成立的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前罪与后罪必须是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的前后罪均为过失犯罪,或者前后罪其中之一是过失犯罪,则不能构成累犯。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包括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