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于丹

时间:2019-05-14 17:2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于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于丹》。

第一篇: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于丹

《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内容精粹

于 丹

2008年11月7日

[核心内容]

人终其一生,最后的梦想不是成为任何人,而是真正成为他自己。根据儒家的自然生命境界,年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所说的七十岁的人生境界,有一种内外平衡在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说道家的人格理想“外化内不化”。一个人外在要化入规则,尽可能考虑别人的情感、社会价值,完成一个公民在社会上核心价值的实现。但更重要的是“内不化”,还要有我之所以为我自己的生命坚持,就是生命个性特征、人生格局。为什么说“内不化”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生命的坚持给了他一个沉默而辽阔的格局,这个格局不靠证明,而靠实践。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计功利得失,这就是中国的儒道兼济。如果摆脱它们的学理意义,仅仅站在生命成长感悟的层面上,又意味着“人格两岸”。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构筑人格两岸,是我们自己在营建生命格局,但是营建之初要求我们具备生命的“觉悟”,就是“见我心”。比人格两岸更大的儒道构筑了我们人生的天和地。儒家教我们脚踏实地在大地上行走,是人生实践;而道家教我们用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是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是社会层面,是顺应社会规则,而自我超越是生命层面,就是一个人终于完成了他自己。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当外界的忧、惑、惧铺天盖地的时候,我们不能选择改变世界,能选择的是用仁、智、勇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这要用一生慢慢完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有五者行于天下,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何为智?知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在社会穿行,需要的是君子之勇,用自己的心辨明是非,坦荡安宁。

儒与道作为生活方式,贯穿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儒与道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像古往今来太多的文人墨客,有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和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这些在生命中穿行激荡,使人能够在天际飞翔,也能够在大地实践,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如此格局,何来所限?穿行在儒道精神中,我们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构建。[经典语录]

生命就在你的手中。儒也罢,道也罢,我们穿行在历史之中,经受文化的陶冶,但贵在生命觉悟,看见我心何在,最后会知道每一个人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

[主讲人简介]

于丹,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第二篇: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盘古开天地

中国有个远古的故事,叫盘古开天地。传说“天地混浊如鸡子(鸡蛋),盘古在其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也就是说,天每天长多少,地每天长多少,盘古每天也长多少,并不因为天高地阔而感到人的渺小。盘古在其中,一日而九变,一天之中,他的生命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我们今天为什么感到自己的生命是贫瘠的、脆弱的,是因为我们停止了生命的成长。我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人到五六十,黄土埋半截。这些话都在暗示,我们可以不成长。你要是给自己这种暗示,意味着你在这一刻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盘古与天地同长,从容不迫,每天都在长,长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终于分开了。那时,天极高,地极厚,中国开天辟地是靠盘古顶天立地把天地分开的,所以对盘古有一个人格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神与天,圣与地”,这是中国最理想的人格状态之一。

神与天,圣与地

大家从小听过“神圣”这个词,但神与圣不在一个层面上。“神与天”,是指我们在生命的宇宙长空上要做个神;“圣与地”是指在社会人生的大地上要做个圣贤。

什么是神仙?什么是圣贤?我们用另一个概念说,这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儒道兼济”。儒家就是要让我们在大地上像圣贤那样认同规则,担当使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什么是神仙?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一个人虽然生命短暂,但如果精神可以磅礴万里,那就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在。一个人怎么做到顶天立地?就是在社会人格上像儒家那样崇高,在自然人格上像道家那样自我飞跃,这就是儒道兼济。

人最好的状态,是八小时之内穿上职业装,像儒家那样去敬业;八小时之外穿上休闲装,像道家那样去颐养天神。人该在大地上建功立业时,就当个圣人;该留连山水自然,放飞梦想的时候,就做个神仙。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辽阔的天地格局。什么叫格局呢?我们说某某工作有局限,思想有局限,何为局限?是一个人的格局较小。领导挑剔你,同事找你麻烦,只能怨自己生命格局不够大。中国文化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成全了我们生命的格局,学习它的长处就是学习它的与天地同生共长,学习它的与神圣同在,学习它的儒道兼济。儒与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人生命河床的两岸,人尽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生不要怕矛盾冲突,有越多的矛盾冲突,就会有越大的生命宽度。我们为什么要谈文化?文化不是我们拿来炫耀的孔雀羽毛,文化不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文化其实是我们人格格局的成长,文化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净地。

我很敬仰庄子的一句话:“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能照见世间万物,看看九江甘棠湖,其实它只能在一种情况下照见,那就是在它安静的时候。那些湍急的河流溪水,它照得出来吗?当溪水冲击悬崖峭壁时,当大海哗哗地泛起很多泡沫时,什么也照不出来。人心也是一样,“圣人之心静乎!”(庄子语)陶渊明心静,所以他拥有田园。我相信,文化是不可泯灭的,我们需要做到的不是灌输,是唤醒,一唤醒,它随时都可以点燃,所以中国人这种天地格局,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日三省乎吾身

孔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吾身”。有人说,每天反省多累?孔子真的说了三件事需每天反省: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二是“与朋友交而无信乎?”跟朋友交往,我做到守信了吗?我答应人家的事,能做到“重然诺”了吗?一诺千金,生死相托,这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品格。今天社会为什么存在欺诈?存在信誉危机?无诚信罢了。有欺诈的人只要犯一次错,就没有下一次,所以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三是“传不习乎?”我是否通过学习,把人家传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我的生命是否成长了?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三重角色的考察:第一考察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尺度是忠诚;第二是伦理角色,尺度是守信;第三是考察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尺度是学习。如果每个人每天不多问,就问这三件事,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挑剔的机会就会少好多。如果每天反省自己,就会使自己保持在清醒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忠恕之道

《论语》教人的道理特别多。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老夫子的学说,一言以蔽之,只是忠和恕罢了。(下转三版)朱子注解说:“尽己为忠,推己为恕。”怎么能忠诚?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但是,尽人事,还得知天命,不是你尽了人事,这事就一定做得成,没成没关系,只要你是尽心了,这就是功劳。随之,再把自己的善心推行到别人身上去,这叫推己。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自己的老人小孩你那么爱,你对人家的老人小孩也应该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从世界各国经典中选了五句话作为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从中国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人。

我们的社会处在两条钱中间,最底下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它确保公民的安全与公平;最上面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它提升我们因为自律而获得的崇高感。忠恕是上面一条线,没有下面那条线根本行不通。那些伤害小学生的恶性事件,那些矿难中的黑心矿主,那些食品造假的人,你能宽恕吗?这些须诉诸法律解决。在此底线之上的,靠道德解决。如果我们真的善于学习古典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古圣先贤穿越千古尘埃,来到今天帮助我们。

二人成仁

在不到两万字的《论语》里,重中之重,出现一百零九次之多的字,就是“仁爱”的“仁”。“仁”字简单,但这里有一个很深的道理,二人成仁。什么是“仁爱”?就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跟人之间最简单的关系: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最亲近的是两人,最冲突的也是两人。把两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孔子学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说是“爱人”。又问,我用好多的财力施舍于人,叫仁爱吗?回答说,不是。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在世上安身立命,我就用同样的心,帮别人一块立起来;自己想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中国儒家从没有要求“己不立而立人,己不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宽容的道德上线吗?不是,其实是一种底线。孔子学生又问,我该怎么做?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融会贯通儒释道

是中国文化最高境界

孔子说:我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不破坏社会的法则,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标准,从心所欲是主观,不逾矩是客观。此时,社会与人的内心终于达到和谐,一个人的思想与社会的梦想水乳交融、内外合一,这才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庄子说:外化内不化。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生存,一个人在内在层面要承担责任、认同使命。在社会中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你要去遵守,就要求外化。什么叫外化?就是与社会相融合。怎么外化而内不化。举个例子,三锅滚开的水,往第一个锅里扔进去一个生鸡蛋,第二个锅里扔进一个生的胡萝卜,第三个锅里扔进一把干茶叶。生鸡蛋本来是流动的,柔软的,鲜嫩的,但被煮开后变得硬邦邦,正如我们有些人被生活煎熬之后态度冷漠,对生活变得充满了指责,抱怨。第二种人就像胡萝卜,本来是很漂亮的,但被水煮呀煮呀,煮成了胡萝卜泥。我们有些人在生活的煎熬下,最后变得失去自我,没有了梦想,这就是“外化内也化”。而第三锅水里投进去的干茶叶,在水里舒展开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一锅香茶,这就是生命相逢最好的状态—— “外化而内不化”。

儒家教我们人与社会,以社会安身立命;道家教我们人与自然,自然超越身心;佛家教我们人与自我,以心灵为基点建立真正的自我。文化不是诘屈聱牙的古文,如果我们把这三点都学会,中国文化就会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

“恭、宽、信、敏、慧”

成就大智慧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的心。要了解别人,懂得人心。有五者行于天下,仁就算做到了。

恭,即“恭则不侮”,即你对他人毕恭毕敬的时候,你自己的生命是不会招致侮辱的。现代人越是精英越会愤怒,其实这是一种“符号性愤怒”。天长日久,愤怒就长在脸上了。谦恭不是做出来的,是内心的态度,越是人格大的人越是很谦恭。

宽,即“宽则得众”,心宽而后乃容。平时就得“宽”,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才能“容”。“习惯性”挑剔的人,永远都往坏处想,就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戴。

信,即“信则人任焉”。即谁守信用谁的职业生涯就宽广,人们就会任用你给你机会。我在大学教书,发现多年后,当初的生活委员往往混得比学习委员好。因为学习委员智商高,生活委员情商高,而与人相处体现的则是情商。

敏,即“敏则有功”。即谁敏锐谁就能建功立业。敏锐是一种大通达,敏锐能提高效率。孔子的智慧无非是有个思维方法——叩其两端而择焉。也就是说一事当前先权衡这件事最大的利弊是什么,坚持或放弃会有什么好坏。

慧,即“慧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足以使用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方说团队领导,谁能看得见个人的精神价值,物质利益足以分享,谁就能带得起团队。

恭、宽、信、敏、慧,“恭”和“宽”教我们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教我们的是做事的态度,“慧”教我们的是做官的风范。五者兼具,你就会成为大智大慧之人。

第三篇: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2012-06-11 20:39:56)

【讲座主题】感悟中国智慧

【演讲者】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地点】成都金沙剧场

引言

主持人在介绍我,其实别的身份都可以不介绍,我只是希望作为你们的亲戚,和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因为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有很多管我叫妈妈的孩子,还多了很多大哥大姐。

在2012年,中国的主题词就是信任的危机,我们担忧食品还安全吗?出行还安全吗?卫生还安全吗?我们对一切安全的追问,源自于一个问题,我们的内心还信任什么?在这样一个时候回来,不是因为我内心有多么高尚,而是我在这里能体会到一种朴素的温暖,是你们给我的。

所以,我到金沙讲坛,要深深的向成都的这些亲戚、这些父老乡亲们深深道一声“感恩,谢谢你们。”

一、我为四川而“流泪” 今天上午,我在金沙讲坛和大家见面,中午就要赶到四川电视台,下午要在那里做一个直播。我在那里做直播,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每一次做直播,我都会说:“今年我争取不留泪。”前四次,我很不争气,都哭了,都泪流满面。为什么呢?其实每一次流泪的原因都是不相同的。

第一次是因为猝不及防的苦难,几十年的风调雨顺,巨大的灾难突然的降临,数万生命近乎野蛮的方式消失,这次流泪是因为巨大的灾难和伤痛。

第二次(2009年)流泪是因为四川人身上不可思议的顽强、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深切的感恩之心。我们发现房屋修起来了,地震的痕迹在淡化,可是我看见了四川人身上特别美好的一种品质,就是他们“永远的感恩”,他们不断在感恩。这就是让我感动和震撼的地方。

第三次,我看到了在一个大的苦难的节点上,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在四川电视台我看到了不同灾区的画面,我问“是不是沙盘”。电视台的人告诉我,那不是沙盘,而是实景拍摄。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地区都有了新的规划、新的定位,都有了自己崛起的崭新的起点。这种震颤仍然让我流泪,因为生命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第四次,发现四川人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再次被感动。我们应该想想,“5·12”到底给我们内心一种什么样的凝聚力量,给我们一种什么样内心的归属。

2011年到2012年,我们始终在叩问信任,从去年的春天到今年的春天,我们看到对于食品安全的叩问,我们看到对于公众诚信的叩问,我们看到对红十字会的叩问。我们在寻找心灵可以承受的底线,所谓该返璞而归真,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到古人那些经典中去,发现宇宙天地间的联系。

二、“5·12”——中国的一份启示录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低碳环保,这其实在我们的古书中早已提出。在《礼记》中便有记载“地载万物,天垂相,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也”。“地载万物”也,就是说,大地承载万物的生长,一切的成长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天垂相”,苍天的星象垂领下来与它对应,这告诉我们世间还有很多内在的规则,它制约着大地。“取材于地”,我们从大地上取得衣食住行等各种资源,同时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取法于天”,人从大地上取得财物的时候,一定会被苍天的规则所制约。所以,我们不能坐吃山空,不能过度的挥霍,须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没有“取法于天”,我们就失去节制,我们就失去了持续发展。

“地载万物,天垂相,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尊天而亲地也”,说出了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基本情感。“尊天”就是对宇宙自然有一份敬畏之情,要有尊重;“亲地”就是对大地上人、财、物有一份亲爱之心,有保护之情。对宇宙法则的敬畏和对人间百态的敬爱,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次关注这些话,并不感觉它很遥远。“低碳”“环保”“可持续”都和这些话有关联。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事就应该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要求不可蔑视世界的法则,对宇宙的规则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今天这个时代无所不能,科技的发达让很多想法都能实现,但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512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所有人都是一分启示录,应该是一份中国的启示录。因为这场大地震让我们认识到,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人的生命在这种天崩地裂的野蛮的自然力量面前,仍然是脆弱的,孤单的,我们还是会有无助,最后人间大爱凝聚起来的不仅仅是对于这一个地方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它修复了中国人人心上那种朴素的关爱,和我们尊天亲地的敬畏之情。

从物理上讲,‘5·12’的震中在汶川;从心理上讲,它的震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从物理空间上讲,物质上的救灾在灾区,而从心理空间上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完成一场救赎。

在这场恐怖的苦难面前,我们开始反思:人的生命本质到底是什么?苦难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真是强大到可以如此狂妄吗?我们真的是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无需感恩吗?现代文明让我们追逐了太多的功利,太多的荣华。如果我们遭受苦难,最后救赎苦难的只是物质吗?所有这一切,在08年被从新拷问。

到了2012年,我们仍然被拷问,因为2012年仍然是彷徨的一年。我们小时候,都看童话,觉得未来都很美好。长大以后,我们看灾难片,看了一部叫《2012》的美国大片。知道这个年头也可以杜撰出如此的“恐慌”。现在,我们终于置身于“传说中的2012”,它既没有童话那么美好,也没有灾难片那么糟。它和以前每一个年头一样,只要我们还有一份宁静,我们照样可以往前走。在今天,中国人新的东西太多,我们也是容易淡忘的,如果我们淡忘的是一些苦难的情节,那我们决不能忘记“5·12”的一些启迪,它告诉我们,今天的文化到底还有什么作用? 三、一个禅宗的故事

今天的中国,发展飞速。我们走得太快了,今天的中国不缺少速度,但是走快了也许会丢失一些东西,我们究竟丢了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禅宗的故事。怎么叫中国智慧,中国人有很多讲故事的方式,比如禅宗的“公案”

有一位负责的公差,押着一个犯了戒规的和尚犯人去京师。路途遥远,公差每天醒来都要清点几样东西:

第一,是一个包袱,里面有两人的寒衣和盘缠;

第二,是一件公文,只有拿着这件,到京师才能交差、结案的; 第三,是押解的和尚,把和尚押到才算完成任务;

第四,就是自己。只有“我”在,才能背着包袱,押着和尚,启程上路 这个负责的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四样东西,然后开始上路。

日复一日行走,很是寂寞,两人闲聊起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一日风雨交加,两人饥寒交迫,到一个破庙避雨,和尚对公差说,不远有个集市,我去给你买点酒肉吃喝,你好好歇歇。公差心思松懈,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和尚回来以后,伺候公差吃着喝着,公差喝得酩酊大醉。和尚见机会终于来了,他掏出一把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将公差的头发剃光了,然后将公差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袈裟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公差酣酣沉沉睡到第二天,醒来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一摸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可是和尚找不着了,他庙里庙外找,急的直挠头,然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居然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自己身上穿着僧袍,原来和尚也在!只是找不着了自己!公差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他心里纳闷,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最后他没法再出发再上路了。

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这四样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呢?

首先包袱就是咱们的物质生活,物质这东西我们一辈子都不会丢的。物质,好像得来很难?我们看灾区四年前的房倒屋塌,现在的高楼大厦,崛起的灾区,物质难吗?物质,在我们一生中会越来越好的,其实是最容易达到标准的东西,人决不会忘了它。

第二样东西是公文,是咱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大家都需要有一个社会身份,一个好的职业,都希望名片上头衔越升越高,所以放心,公文也不会丢。

第三样是和尚,是我们一日里忙的事,一点没少,但是日复一日忙碌,通过做事实现自己的价值,唯独把自我丢失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囚徒。我们在匆忙的2012,重温这个禅宗故事,您觉得它意味深长吗?物质生活还在,职业的社会标准还在,自己手中的忙碌还在,但却把自我丢失了。

刚才我说,2011到2012年中国人走得并不轻松,这一年,我们始终在叩问,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的叩问,对公共诚信的叩问,对红十字会的拷问,包括我们内心可以承受的底线,我们一直都在拷问着,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把自己丢失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理由重新凝聚中国文化留给我们的那份力量? 在灾难面前,物质都是可以颠覆的,只有人的心,懂得感恩、懂得慈悲、有信念,才是真正的富有。

四、记忆最深的两笔善款 中国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特别讲究心灵生活,所以你看中国偏旁部首写得有意思的就是心字和竖心旁特别多。西方人认为思想是头脑逻辑所产生的。再来看中国字:有所“思”,是“心田里的事”。有所“想”,是“心中的相”,是心上浮出的“相”,想人和事,就会在心上出现画面。

什么是慈悲?慈悲之心决定着善良,慈善是从内心发出的善良之举。什么是真正的悲伤?你看中国写的悲字,就是非心为悲,当一颗心的疼痛让心破碎了,心都不是心,这就叫悲伤;只有对他人的苦难有那么深刻的悲悯,才可能竭尽所能去做善事。在“5·12”地震后,大家对企业和个人的捐款数额强烈关注,其实我在想,比善款更重要的是他在里面放了多少的“心”,这跟善款多少无关。我一直记得我在四年前,受到的两笔善款:

“5·12”的时候我在韩国参加文化活动,陪同的一个当地导游,她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韩国人,她出生在韩国,嫁了韩国人生儿育女,我们一直叫她韩国的名字。5月14号7点多,我赶回国去机场,她急急地交给我一个信封,说来不及通过慈善组织捐了,请帮我带回去先帮助一下同胞们。我打开信封,里面都是韩币,她说来不及换成人民币了。随善款附上的一张纸条:我的收入不高,作不出更多贡献,这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希望能有帮助。落款是“旅韩华侨:王丽娜。这是我这几天和她相处,第一次听到她还有中国名字,她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韩国人,自称是旅韩华侨。我一直记着那个大姐的名字,记得她怎么仓促把钱给我的。

第二笔善款,是在上课时,学生交给我的一个牛皮信封,从贵州的山区寄来的,厚厚的一沓子人民币。我一张一张数,现在还记得一共是14块6毛钱。为什么那么厚,因为都是一毛一毛的,最大的面值是5毛钱。这笔钱来自贵州一位残疾山村教师陈顺江,陈老师信上说他先天患有残疾,站不起来,家境非常贫寒,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终于如愿以偿。不过,陈老师工资微薄,一家人的生计靠80多岁的老母亲上山挖药材卖来维持。这14块6毛的零钱,都是陈老师一家辛苦攒来的,他说自己不知道该信任什么慈善机构,于是委托于丹将善款转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我去了中央电视台,请主持人朱军在《艺术人生》节目上讲了这个故事,第二天,他当着电视机镜头把钱捐出,算是给陈老师的信任一个交代。这些善款是来自小人物,但我认为这些是最“大”的善款,因为它们都来自一颗慈悲之心。

五、找回用心的感觉

四年以后,我们很多人都忘记苦难。我们往往向前看,但是不是内心的东西忽略太多了。

现在,我们对于脑的开发,的确的尽心竭力,但我们忽略了心。

传统的中国人其实很重视心。比如中国人认为“懒”,是“心懒”,不懒是因为心里的冲动。有些人说“我懒得去上班”,是因为这个岗位没有给你创造“实现自我的尊严”。一个说“我回家懒得收拾”,但想想谈恋爱时有懒人吗?为什么那时的人都很勤快,所以懒惰的事,一定是心里的事。

有一个“忘”字,“亡心为忘”当一颗心不再了,那你就真忘了。“忘”不是头脑的问题,而是那颗心不在了。“心”和“亡”还有一种组合方式——“忙”。当我们“忙”的时候,一颗心也往往“丢失”。我们应该回到中国人那种“充沛的心理生活方式”。

“古人所说‘四十不惑’,所谓‘惑’,就是太多选择压在一颗心上,要‘不惑’,就要把心养大。”

我们很多表达方式,西方人是没法理解的,甚至是没有办法翻译的。因为中国热热闹支撑起一颗心的是五脏六腑,用身体的全部支撑情感的表达。

中国人说真话叫“肺腑之言”,西方人难以理解,肺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为什么中国用来表达真诚?

中国人回忆伤心的事,会说“我肝肠寸断”,肝是造血的,肠子是代谢的,你伤心怎么会肝肠寸断。

中国人做错了事,说“肠子都悔青了。”

中国人恭维一个人有学问,会说“你一肚子学问”,不会说“你一脑子学问”。中国人说打草稿,会说打“腹稿”,不会说“脑稿” 所以,中国人的五脏六腑支撑的都是一份诚意,一份感情。

所以我说四川人很感恩,什么是恩情,这个恩字是因心而心,要是没有这个心,我们都是在用头脑算计的话,其实我们会多很多技巧,但是我们会失去很多的福分。

从某种意义上,四川是中国一个教育示范地,四川人从身体里喷薄而出的生命激情,和他们的感恩之心,能够重新唤醒中国人内心中的东西。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学说,用两个字概括,一是忠诚的“忠”,一是宽恕的“恕”。后来南宋朱熹解释这两个字:

“中心为忠”,世界上最大的忠,不是靠外在的制度、规矩,而是忠诚的信念。“如心为恕”,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接着朱熹又说:“尽己为忠,推己为恕”——“尽己为忠”怎么能忠诚?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但是,尽人事,还得知天命,不是你尽了人事,这事就一定做得成,没成没关系,只要你是尽心了,这就是功劳。“推己为恕”,将心比心地把自己的善心推行到别人身上去,这就可以得到宽恕。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自己的老人小孩你那么爱,你对人家的老人小孩也应该一样。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从世界各国经典中选了五句话作为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从中国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人。六、一个老婆婆的启示

在这个超音速飞行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把地球变成村落的时代。我们最缺少的已经不是物质和技术,而是我们这颗心还有多大的力量。

四年前的灾难给我们什么启示,当我们拥有的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心的力量会变得极其强大。

我现在还记得2008年5月末,我到绵阳九州体育馆看到,一个干枯瘦小的老婆婆,赤着双脚,穿一件厚厚的呢子外套,我说您怎么穿这么多?她用一口四川话说,鞋子没得了,衣服没得了。帐篷里并排躺着4个孩子,伤得都挺重。老人说那是她的孙子、孙女。

我当时忧心忡忡地问她,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带着4个伤孩子,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婆婆脸上闪着光彩,用很高嗓门的四川话跟我讲:你看我家娃娃都在,我儿女都在外面打工,他们都没有伤,我孙子孙女虽然伤了,但是娃娃都在,你看我家多好啊。她说生活有我了,我可以背柴,我以前上午半天背,下午休息,现在全天背就是了,我身体很好的,我能够养得了他们。当时我真的感觉到一种震撼。

这个婆婆还拿她的证件给我看,记得是一个姓陈的婆婆,证件上的年龄是71岁。这个场景我印象一直特别深,一个年老瘦弱的老人守着4个伤病的孩子,而她的心中满是骄傲,她跟这个世界宣布:“我们家的人都在!”这就是福,我能养活他们。

我想,今天有多少人在怨天尤人?我很多学生现在都30多岁了,硕士、博士毕业了,有个挺好的单位,该成家不成家,该养娃不养娃,回来跟我抱怨,生活太艰难了,现在房价这么高,养一个孩子太难了,我自己心理上还是一个孩子,我现在不想生孩子。我脑子里总会想到这个老婆婆,当苦难剥夺了太多的时候,她内心爆发的力量成了对抗这个世界的苦难,谁都剥夺不走的最后财富。有时候,发达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无端助长了人心狂妄,让人少了很多敬畏,甚至少了对生命的敬畏,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有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在苦难的时候,人的状态表现得正常,就是生命有力量,心灵有感恩。但是当我们回到一个很富裕的生活状态的时候,人为什么变得有时候不那么正常呢,有的时候太狂妄,有的时候太怯懦。当年这场大地震的影响不会过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份启示,我们应该以突发的事件作为“坐标”,来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可以返璞归真,回到中国人心灵上可以信任的空间。

七、“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在一生中教了学生很多奋发图强的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是儒家精神,但是儒家还交给大家最为朴素的人际之间的道理,教给我们最朴素的脚下的起点。比如关于人格与理想,有学生问他“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孔子淡淡的说“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爱之”,因为有我在,能让长辈有所安顿; “朋友信之”,因为有我在,能让朋友有了托付和信任; “少者怀之”,因为有我在,能让学生、幼者有温暖的怀抱。

孔子认为,这就是他内心想达到的人格理想。今年是孔子诞辰2653年,过了这么多年,不管什么样的人,无论他的地位、身份,谁没有自己的老人、孩子、朋友。我们今天还有朴素的理想,和这三种人相伴吗?

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色难”。用今天的话来说,孝顺最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我们讲了多年的孝顺,但很难有一个子女能拍着胸脯说“我一直和颜悦色给爹妈一个好脸色”。我们在家往往会这样:“老妈,我在外面多辛苦,在家里面为什么要端着好脸色,到了家里还不让我放下吗?”“老爸,你别唠叨了,我整天一堆事,你明白什么呀?”“好了,你们身体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好脸色,其实都是好心眼。“妈,看看这些剩菜、剩汤、处理的水果„„我们今天苦苦赚钱,为了让你过好日子,你把日子过成这样,你对得起我这么辛苦吗?”

什么叫色难?我们真想让心灵有一个朴素的安顿,我们应该回到伦理的起点。而伦理的起点就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如果你与你父母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你怎么处理别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处于421式的金字塔尖。结婚以后,有了摩擦,男孩说“你怎么这样,我妈从来不这样!”女孩反驳“我爸也从来不这样对我呢!”他们的生命坐标中没有兄弟姐妹,长辈总让着他们,长此以往是有问题的。

中国的伦理是有根的。“老者爱之”让老人安顿,也让我们自己安心。我在西方讲课,经常有人问我,说西方人每个周末上教堂,他们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吗?我回答他,中国人信伦理。伦理对于中国人有巨大力量,打翻一杯水,西方让人会说“my god”,中国人会说“我的妈呀!”中国人把“妈”当成了神。我们小时候遇到难处,遇到惊讶是事,都会喊这个妈。这就是中国人伦理上的根系。血脉是一代代相传的,我们总说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为什么没有公共媒体提倡“好好养孩子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人们都认为当爹妈的痛孩子是天经地义,那么做儿女的善待父母,怎么成为美德了?它难道不是本能吗? 我们都知道,在大地震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多少父母出于本能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但是又有几个孩子用血肉之躯去护爹妈?这些我们不再去想。

我们现在说毒胶囊、毒明胶对我们的危害。但我们回想,对自己的爹妈好吗?不要小看“老者爱之”这四个字,我们也自己的父母都安顿不了,我们是无法安顿这个民族的。我们现在怎样对老人,以后孩子就怎样对我们。

学校教育再发达,永远不能替代家教。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社会化的教育,今天去补奥数,明天学跳舞,后天学钢琴,大后天去学芭蕾„„我们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的学习,多贵的学费都舍得。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家教,家教是任何教育都替代不了的,孩子在外面学到的都是知识和技巧,但孩子的心如果不强大,如果不善良,所有的技巧都没有用。家教是“1”,其他都是“0”。家里面有什么样的耳闻目濡,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是中国人伦理的回归,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要问问中国人,还回得来吗?这就要先找到一个根。

孔子说的“朋友信之”。一生中,我们会见到无数的朋友,有才高八斗的朋友,有学富五车的朋友„„各式各样不同的朋友。但你最看重什么朋友,那些从来不喧哗在你眼前,而永远默默支持地站在你身后的朋友;那些从来不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朋友;他从来不会向你表露,但总保持体温一样的温暖,与你一生相伴相随。对这样的朋友,只能用一个字评价——“信”。

2012年中说“信”显得很沉重,因为最缺乏的就是”信”。在孔子看来,“信”是最重要的,他的学生子贡问他做政事需要什么。孔子的答案是“足兵,足食,民信之”。“足兵”有充足的兵力,有国防;“足食”有充足的粮食,有物质;“民信之”,让百姓信任。子贡问如果可以去掉一个,孔子说“去兵”,国家机器不要了;又问还可以去掉一个吗?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物质基础都可以不要了。但没有了信,国家是不能建立起来的,这叫“民不信不立”。

看看我们现在的“兵”,我们在南海严阵以待;看看世界范围,核武器何等强大。我们再看看物质(食),今天是一个品牌时代,一个包、一双鞋,几万、几十万。可是,我们的“信”一直没有立起来。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对于信任危机的修复,艰难的在路上,不断的曝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燕窝染色,我们可以不吃,粮食不能不吃,孩子的零食火腿肠、酸奶不能不吃吧?我们泱泱大国,GDP到了世界第二,我们富强了。但在我看来,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是“富而不贵”,财富是个数字,是可以计算的,但生命中的那份尊贵、悲悯、担当,对社会要尽点责任,这才是最珍贵的。在有大苦难来临的时候,比如四川的大地震。这对中国是一次救赎,是一次教育。特别是512这个日子,所以我每年做安排,回到四川来,因为一些东西是不能忘记的。其实人是要收得住一个底线,才能不离其本,才能去发展。“本”是一个象形字,就是在大木头下面的根上点一下,木头不管枝繁叶茂,长得多大,都不能忘了这个根在哪里。

现在我们的人往往向高处看,往远处看。孔子一句“朋友信之”多简单呀。诚信的修复是从每个人开始,从让朋友信任开始。

“少者怀之”,孔子没有用“少者敬之”“少者仰之”“少者慕之”,“敬”会“远之”,而怀念则不会。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这个人走了但很多人怀念他,他没有离去,才是真正长寿。我们现在的长辈,往往是伴板着面孔去训孩子,但是如果你让孩子看到你的人格是坦率的、温暖的、朴素的,你也有缺点,但是你都承认,年轻的孩子才会觉得,我以后也会像他一样。人有错怕什么?《论语》中说得好: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太阳多明亮,月亮多皎洁,但太阳、月亮也有阴影,也有被遮挡的时候,人有点错怕什么呀?犯了错,让人都看得见,不需要掩饰,一旦改了,你还在天上,大家还要仰视你。这才是君子,人最怕是就是越描越黑,遮着挡着,坚持不道歉,这件事最后会变得无可救药。用坦率和真诚去面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精神,少一点头脑算计,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

至圣先师提出“老者爱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身边的人对我有这样的情感就够了。而我们现在是要做到“领导很器重,下级很敬畏,外面的人很褒奖”,而老的、小的、朋友,这些是最亲的人,我就是放到一边,他们也会跟着我。这就舍本求末,如果我们回不到本,那个木头的枝叶也一定长不大。

八、“仁”字的密码

512是一个理由,不是悲伤的理由,是唤醒我们找到那个朴素,找到我们在世界上最可以信任的是什么。事实证明,高楼大厦毁了很容易重建,最需要的是恢复人心。

孔子在不到两万字的《论语》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仁”出现了190多次的“仁”。何为“仁”?这简单的字中有一个密码——二人为“仁”。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仁”。仁爱不是多大的关系,它是朴素的“两两关系”,将心比心。无论一个人做多大的官,在人生中,90%的时间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的,家中的父母、夫妻、子女,出门以后的街坊、同事、朋友„„最深的爱和最痛的恨,都是两两关系,所以能够把所有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仁”。

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在世上安身立命,我就用同样的心,帮别人一块立起来;自己想通达顺利,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中国儒家从没有要求“己不立而立人,己不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宽容的道德上线吗?不是,其实是一种底线。现在的饮料很多,但再好的茶、咖啡喝多了也会睡不着觉;酒再好,喝多了也会伤肝。饮料再好,指不定有什么添加剂。所以,在医院医生都会你喝白开水,最廉价、最透明的东西,其实是最好的。

我们品一口咖啡,可能芳香满室,品一口酒,可能如痴如醉。在生活中,这些东西品一品都可以,但可口可乐当水喝,就一定会喝出毛病。我们不排斥新事物,但守得住朴素的底线,永远不离开健康的身心,这是中国人很好的发展之路。什么是文化,《周易》里说“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乎天文以查时变”我们要观察天文,知道冷暖,知道添衣减衣,知道季节变化。“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还要观察人间百态,用价值观、理念,融化人心,让这个时代有它的理念,规律,有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有新的生活方式,让它们变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不到40年,人的观念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70年代,尹秀华可以为一根集体的木头跳进洪流,生命不重要,集体的财产才重要。玉梅、龙飞,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可以为了集体的羊,走失的暴风雪中,下肢都冻残了,无怨无悔,因为集体的价值是最高的。他们知道什么能够让他们获得尊严。他们并不因为贫瘠而感到内心就是荒芜的。在60、70年代的小井庄,那么多的农民都成为诗人,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充沛。

80年代以后,社会价值多元,我们也来到一个最富庶的时代,但是我们内心的东西应该比物质更强大,我们应该在内心建立比物质更好的东西。我们正走在这样的路上。特别在成都,在四川更应该如此。九、四川的文风

成都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小时候,我爱读诗,最爱的诗人都出生在四川。我也知道“自古文人皆入蜀”,似乎文人没有到四川来上回课,就没有完成灵魂之旅。

四季流光中,有一些你认为无畏的事情给你一种深深的感动。中国人告诉我们人真正在成长中是充满了惊喜的。就说这一轮明月在天,我们今天都不怎么看了,但四川的李太白可以举着酒杯看,对着明月发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们今天过中秋,眼前酒杯有红酒、黄酒、白酒,这金樽是满的,但有几个人成了月光?是我们舍弃月光,还是月光扔掉了我们?月光少了我们照样永恒,但我们少了月光就会多一些悲凉。李白忧伤的时候,还可以那么天真的举杯邀明月„„他说我跟明月终有一天会在云端重逢,这份烂漫我们今天不屑。有那么多人忧伤,孤单都在月光中被化解,被拯救变得辽阔,我们今天还能想象吗? 李白甚至可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去洞庭湖和它商量,赊点月光,拿上这点月光到白云边去买酒。我们今天喝酒,不是“正宗的”“名牌”的都不好意思见人,喝的都是价值,谁能喝出李太白的感觉。

他忧伤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们今天就失去的就是这种百年的酣畅。上山没有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送朋友踏上归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送自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听说朋友被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登山会“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李白能写这些诗歌,因为他的这颗心能飞得起来。

南宋的词人张孝祥,洞庭湖上一人泛舟,多悲凉啊?那时候上不了网,也没有聊天。可是张孝祥看到的是“素月分辉表里公映。悠然心会,妙处不与君说”,这份美好你懂了就懂了,不懂我说了你都不知道。有安静的心才能体会这种大美不言。他说我一直被贬关中,所以我有孤独的光芒照自己就行了,我的肝胆就像冰雪一样。所以他说,心无仓惶一片坦然,他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在过节,谁来与他把酒言欢呢?又哪来酒呢?抬头一看明月向一把大勺子的北斗星,那我就用北斗星要饮西江水,便宴西山。这个境界到今天还能震撼我们,因为我们还不用说被贬边关的事,还不用说中秋节,就是一天挨了批评、被人算计一下忧伤到什么程度?我们那时候有明月解忧吗?

四川是什么地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人到了这里会成全多大的气势,放眼这里,空间是“锦江春色来天地”,时间是“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今沧桑都在须弥一瞬间。这就是文人眼里的“蜀中”。这里的文人有一种大气,一种不计较,一种放得开。所有知识分子真正的代表是苏东坡。林语堂说:提起苏东坡三个字,中国人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中,乌台诗案中受了那么多的坎坷,遭受颠沛流离。但他不怕,像他写的《定**》,人间的**怎么定,定在心里。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与同伴在林中遇雨,由于没有雨具,大家很狼狈。苏东坡却觉得,有什么可怕的,雨打在树叶上有噼里啪啦的动静,不听就是了“莫听穿林打叶声”,别人跑了自己“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一个人长啸着缓步而行。我没有快马,但是我有“竹杖芒鞋”,关键有两个字“谁怕”。我的学生住大房子,有好工作,也不愿意结婚生子。而那位绵阳的老婆婆骄傲的说“我的娃娃都在”,区别在于她不怕,人不怕是不会“垮”的。中国人讲忧伤、恐惧、害怕,都是和心理有关。所以,一个“谁怕”,就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在雨中散步的人,自然比那些在雨中奔跑的人看得更多。他看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些跑的人都没有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他看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个人在风雨中坦然走过,不怕,不跑。看见太阳才知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刚才风雨打过,一片萧瑟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调雨顺以后,人间没有这么多的风雨给人带来的恐惧、颤栗,你还是回去,回去的那颗心,平静如初。

苏东坡能写出《定**》,不只是文学,还要很大的悟性。苏东坡一辈子被贬斥,他说“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无非被贬到天涯海角。他有一句很好的话“此心安处是我乡”,那颗心能够安顿的地方就是家乡。

十、祝福,四川

“此心安处是我乡”从这句话来讲,成都也是我的家乡。我小的时候就喜欢这里的辞章和这里的风景。第一次来四川是20岁那年,那时还在读研究生。我的导师带我游学。他带我来成都的时候很犹豫,他说“少不入蜀„„”后来他带我进来,真后悔了。我一到成都就疯玩。当时在川大开会,我租了辆自行车整在成都玩。每天吃火锅,吃得鼻子流血,老师把我的钱包都没收了,说“少不入蜀,这个地方不能待”。我第一次来这个地方就爱疯了这个地方,所以就一次一次的回来。但我只是觉得这是多么美丽的地方,我没有想到在这里会有刻骨铭心的惨痛的记忆,我更没有想到在惨痛之后,我得到了救赎。我们现在正在把成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做。我们对整个成都的文化成就也很关注。因为这里的文化底蕴太丰厚,那种古往今来文人了不起的风骨。当年的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他那悠长的发问,现在人的心中还有回响吗?

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把所有四川人伟大的魂魄聚集在一起,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坐在这里,我刚好看到金沙讲坛的主题“讲成都,谈天下,通古今,论人生”。关于这些,不光是坐在这里的我可以讲,每个成都人在心中都应该有这种“天地无尽,浩大人生”。在富庶的天府之国,在这个核心之地,有丰厚的物质,有丰厚的精神,让我们洗尽铅华,让一颗心更勇敢,更坦荡,更悲悯,带着这颗心,我们不断往前走,那么每一年的512,都是一个新的出发的起点。每一个512,都是我们祝福成都,祝福四川的日子,大爱还在人心,温暖还在延续,爱心聚集在一起,我相信:在坐诸位你和你们的家人会更好,成都会更好,四川会更好,祝福大家。

第四篇:联系实际学《论语》一一兼品易中天、于丹现象Word 文档

联系实际学《论语》一一兼品易中天、于丹现象

王加恕

在《论语》中,有不少能与世长存的真理,构成这部经典的精华,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它,精通它,应用它o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o同时,我们也只有在应用的实践中,才能进一步检验、证实和发展这些真理。所以,如果我们能应用《论语》中的这些真理,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我们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我们的成绩就越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o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o"(述而第七)就是能与世长存的真理之一。我们要精通它、应用它,必须抓好三个关键。一是何为"善者"?何为“不善者”?就人而言,其优点为“善者“;其缺点为“不善者”o就《论语》及其它“我师”说的话而言,符合实际的(即真理)叫“善者”o与实际不符合的(即谬误)为“不善者”。二是用什么标准来判定优点、缺点、真理、谬误?这个问题在《论语》及后来的儒家著作中都没能科学地解决。这个任务最终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就象我们用指南针来判定前进的方向,非常准确;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非常科学。我们就是用实践标准检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发现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凡是有三人以上的地方,它都不可能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既无优点又无缺点的人,也找不到同时既与实际符合又与实际不符合的话。并且,我们用历史唯物论标准来对照这句话,发现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它都为个人、集体、民族、国家、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所以我们才得出结论说它是能与世长存的真理。三是对“善者”该如何“从之”?对“不善者”该怎样“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选择老师的优点去学习;选择老师说的符合实际的话去遵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用老师的缺点来对照检查自己,并加以改正;对老师说的不符合实际的话,用实践去检验,并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加以修改,使之与实际完全符合。《论语》的这个观点与其“当仁不让于师”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论语》主张的这种态度和方法,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科学。因为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实际上就是糟粕利用o这当然比简单地去其糟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更有利于人类精神资源的全面、充分、合理、长期可持续地开发利用0所以,我们不仅在读《论语》等经典时,应用这种态度和方法o而且对因《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而正走红的易中天、于丹等大师,也应坚持这种态度和方法o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效o我们才能真正站到这些巨人的肩上,获取更多的真理o从而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美满幸福0下面,我们试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品易中天、于丹现象,看结果是否会是这样o

到目前为止,对易中天(于丹)现象较为深刻的解读,是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由王志刚说出,并获易中天认可的一段话o王志剛說:"人生就象一个舞台o聚光灯只有一束o成千上万的人都在里面跳舞o但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是黑暗的舞者o所以很多人都渴望能成为被聚光灯锁定的明星o但最后,由于这个历史的转型,突然这束聚光灯一下子打到了易中天先生的身上o他其实一直在跳舞,没想到他跳这个舞姿一下成了流行色,被全社会所接受o那么,很多议论就出耒了o因此就产生了易中天(于丹)现象。"对此,易中天当场表示非常认可:"志刚兄刚才说的有一条是深得我心,他说是一个舞会大家都在跳舞,突然有一个聚光灯打到我身上,我真的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0"

对以上说法,我们在强烈共呜的同时,自然也有疑问﹕这人生舞台上的聚光灯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一下子打到易中天、于丹们身上?这聚光灯将要锁定的下一个明星是谁?总之,弄清这三大疑问,就是我们对易中天、于丹等大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重要三步曲o

第一步:弄清打到易中天、于丹们身上的这束聚光灯究竟是什么? 从现象看,他们是《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等的听众、粉丝和购书者o他们是完全自愿,自掏腰包。所以这种情况应该是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文化需要o由此可知,所谓易中天、于丹现象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产品的热销现象o单就这一点而言,它与以前出现过的大话热、戏说热,庞中华的硬笔书法热、汪国真的诗热、李扬的疯狂英语热等,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在揭开神秘的面纱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束人生舞台上的聚光灯,其实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o当我国从物资短缺经济转变为物资丰富的市场经济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就从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占支配地位,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占支配地位。这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了我国人生舞台上的聚光灯。无论是谁,只要他的产品适销对路,瞄准了,或者歪打正着,撞上了这样的需要,就都会把这束灯光吸引到自已身上,产生Xxx热或xxx现象。因此,对于渴望能成为被聚光灯锁定的很多人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弄清这种需要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有的放矢。

第二步:弄清这种需要变化发展有什么规律性?

我们可以从这束聚光灯为什么会一下子打到易中天、于丹们的身上开始分析o对此,王志刚的回答很经典﹕"由于这个历史的转型"o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转型呢?据网上一条值得注意的消息,说易迷(和于迷)们大多是+几岁、二+几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是在大话、戏说的文化时尚中成长的o而《品三国》等讲的是真实的历史o用二00七年四月二十日<易中天对话王立群>中的原话叫﹕还原历史真相(求真)o易中天并明确指出,贯穿他们所讲的红线是文学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一人性和以人为本﹝求善)。再看《论语》,一百多处讲仁,一百多处讲君子;《于丹论语心得》讲天地人、心灵、处事、君子、交友、理想、学习,其中贯穿的红线,不同样是人性和以人为本吗?广大的观众、听众和读者,不同样是在期盼着还原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历史真相吗?

所以,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需求,正在经历从大话、戏说、水煮等,向还原历史真相、获取人生谋略、辨别人性善恶,追求以人为本的转型。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规律性0如果我们把这种转型,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联系起来,同我国人民告别物质文化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小康社会的转变联系起来分析,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种历史的转型的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o因为道理很简单:人类单靠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黄粱美梦是不能生存发展的。人们首先必须有了衣食住,然后才能从事其它活动。用假冒伪劣的食品不能吃出健康,用假冒伪劣的药品不能解除病人的痛苦:人们要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不追求真善美和以人为本o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易中天、于丹现象应运而生很正常o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易中天、于丹现象是一种文化标志,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普遍地、现实地追求真善美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新阶段o

当然,我们通过弄清以上两个问题,已经发现了易中天、于丹们身上两点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突出的“善者”。一是他们都采用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宣讲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意无意地瞄准了或碰上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要及早预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聚光灯”将要照亮的下一个明星是谁,然后有的放矢。

第三步:弄清这聚光灯将要锁定的下一个明星是谁7

对于这个最重要也最难回答的问题,我想斗胆预言并深信今后的实践会给予证明:她就是哲学。为什么?因为在易中天、于丹现象中已经透露出这方面的强烈信息o

首先,易中天们在讲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讲到了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本身就已是哲学的内容,只不过他们是以讲史为主,以文、哲为辅罢了。再看《于丹论语心得》的主要标题: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灵之道;

三、处事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学习之道。全都是“之道”!即全都是关于这七个方面知识的最高概括和总结(即哲学)。所以,于丹教授实际上已经在讲孔子的哲学思想了,只不过没明说而已!其实,文史哲从来是血肉相连的。以《论语》《庄子》《老子》《孟子》等为例,它们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又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中讲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历史事实又是史学经典。再看《史记》,人们已公认它为史学经典和文学经典。但凭其字里行间饱含的哲理,谁又能否认,《史记》中还包含着哲学经典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文史中有哲,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于易中天、于丹现象,我们完全可以文者见文、史者见史、哲者见哲。不过有一点很清楚:既然文史的热销已经来了,那哲学的热销还会远吗?

其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最高概括和总结。而文学和史学都属于社会科学。其知识的最高概括和总结,都必须借助于科学的哲学才有可能。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或者美中不足。这也正是我们应对易中天、于丹等大师,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地方。

例一,易中天和王立群的自相矛盾。他们一方面说第一历史不可知。另一方面又说他们把第二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耒讲,是还原历史真相o所以,现场嘉宾就有人问:凭什么说你们讲的就一定是历史真相呢?这问得很有道理﹕既然第一历史不可知,那第二历史的真实性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而这恰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的问题o马克思主义哲学令人信服地彻底批判了包括第一历史不可知论在内的一切不可知论﹕当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通过考古发掘出的现场和实物,证实了史书记载中某些内容的真实性时,第一历史中的这些内容还是不可知的吗?第二历史的真实性难道不正是建立在第一历史的可知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吗?

例二,易中天在为《于丹论语心得》写的序言中自相矛盾。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也是人民的孔子,永远的孔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欢迎这样的孔子。”这就好比说:我不知道这 是不是制药厂生产的青霉素,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药监局批准生产的青霉素,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青霉素。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青霉素,大众的青霉素,也是人民的青霉素,永远的青霉素。我们需要这样的青霉素,欢迎这样的青霉素。这里的错误在于,他忘了真实是真理的生命。没有真实就没有真理,也就没有现实的普适性,更没有现实的永久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真理是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即对真实的真实反映)所以,只有真实的反映才是真理。而只有真理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才具有普适性、人民性和永久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能穿越千古尘埃而不朽,正缘于其中包含的符合实际的(真实的)内容。虽然神话、童话、幻想等,因为它们能在想象中满足人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各种愿望而能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它们并不是现实的科学反映。因此,它们不能现实地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人类归根到底是靠了解和掌握真理而生存和发展的。真善美中的真,正是指认识、知识、思想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它是人类求知需要的对象、创造价值的前提。善则是义利的统一,即满足社会和自己的需要,是行为的价值。真和善的统一就是美。因此,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基础,也是以人为本实现的前提、基础。所以,才有人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代价,喊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才有了《国际歌》开头一段的“要为真理而斗争”!也才有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当我们认真仔细地观察现实时,会突然发现:当年救了中国的那个“最讲认真的”共产党又回来了!“依法治国”,“以事实为根据”,这能离开真实吗?以德治国讲诚信,能离开真实吗?„„有心的人们会发现,办事靠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的成本在一年比一年高,成功率却一年比一年低。反之,依法办事、实事求是、诚信办事的成本在一年比一年低,成功率却一年比一年高„„总之,“中国骄傲”和“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的东西在一年比一年多,假恶丑的东西在一年比一年少。中国社会好象在一年比一年更“认真”!这不,2007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的有关华南虎照片的真象调查,证明这种“认真”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著名律师郝劲松起诉周正龙造假华南虎照片,而且有众多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及新闻媒体的持久的、不断深入的关注。在这样一个“愈是追求真理就愈能过上快乐的生活,愈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就愈是追求真理”的时代,以“还原历史真象”为标志的易中天们成为明星还有什么值得奇怪呢?恰恰相反,令我们感到奇怪的倒是:易中天教授好象至今都没明白自己成为明星的主要“卖点”之一是“还原历史真象”,一不小心,在给别人写《序言》时把自己的主要“卖点”之一给卖了!

例三,易中天序言中的这段话,也与《于丹论语心得》《代后记》中的说法相矛盾。因为于丹在那里仅把《论语》比作一眼“问病泉。”我们如果把于丹的这个比喻代入易中天的那段话,也会立刻暴露其自相矛盾: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营业执照的“问病泉”,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有卫生许可证的“问病泉”,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问病泉”。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问病泉”,大众的“问病泉”,也是人民的“问病泉”,永远的“问病泉”。我们需要这样的“问病泉”,欢迎这样的“问病泉”。而且,于丹还诚恳地声明:“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辩析,万万不敢。那就象让我去作这眼问病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分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这不但说得十分中肯,而且,就象当年徐庶走马荐诸葛,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符合十七大精神的继承、开发、利用《论语》等中华民族珍贵 文化遗产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本文正是按照这样的指引,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现代科技手段,对《论语》等中华文化中包含的能与世长存的普遍真理,一点一点地进行尽可能精准的分析、开发利用,并力求把它们放到其应有的、恰到好处的位置上。这正象我们每个人的五官是继承父母的“珍贵遗产”,要把它们放到其应有的恰到好处的位置上,才有益于我们过上快乐的生活一样。如果我们把《论语》比作鼻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象大脑。我们当然要珍惜自己的鼻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但象马季等的相声《五官争功》中的鼻子争功那样显然不妥,用鼻子代替大脑思考并对身体作一元化的指导更要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恰到好处地充分发挥二者各自应有的作用,做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就必须还原历史真象。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今天学《论语》,绝不是为了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这样做的宋朝早已灭亡。也不是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这样做的封建制度也早已灭亡。更不是要让《论语》挂帅指引我们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它不能救中国。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早在一九四一年五月,毛主席就把马克思主义称为最好的真理,和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这已被历史所证明。(请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七百五十四页)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当然也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应首选的最好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并已被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最好武器!国家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如果我们把“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学《论语》上,那就象广大的病人把治病救人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于丹的那眼“问病泉”上,而忘却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会贻误病情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已被历史证明能治病救人的各级正规医院。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化指导下,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论语》等珍贵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应有作用。

例四,在全面讲解《论语》之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美中不足之中,有一个致命弱点:没有遵从《论语》的教导,“当仁不让于师”、“其不善者而改之”。连“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第十七)和“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泰伯第八)这样明显岐视妇女的不善者,也不改之。反而用另类解释来文过饰非。其结果,使她既不能还原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灭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社会灭亡、《论语》不能救中国、而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的历史真象,也不能身体力行《论语》的“当仁不让于师”。实际上,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教育而言,孔子总体上是功大于过,其贡献是主流。特别是他最先开创中华民族的大众教育,建树颇多,后人奉之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一点不为过。但我们必须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还原孔子的历史真象,孔子也是人,不是神。他也必然会有“不善”。《论语》中既有真理,也有谬误。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要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就必然要把矛头指向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上千年利用来压迫妇女的孔子岐视妇女的观点。而这恰好遵从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和“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导。从这一点上说,于丹们恰恰应该向五四精神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才更符合人性和以人(二分之一为妇女)为本。最后,易中天不是说他们所讲的历史与文学、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人性和以人为本吗o但众所周知,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把对人性的研究变为了科学0如果人们要问什么是人性?它变化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争论了几千年的人性善恶问题的科学结论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正确解决都非请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o而以人为本就必然追求真善美o我们要科学地彻底地弄清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真善美?及如何追求,也不能不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o

综上所述,在易中天、于丹现象中,确实已经预示了下一个明星是哲学。并且,随着易中天、于丹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广大的观众、听众和读者也迟早必然会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凭什么说?”等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对易中天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把易中天们追逼到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山顶。易中天们也必然会为了彻底服人在追求理论彻底性的不断升华的概括和总结中,自觉不自觉地走向这座最高峰。但这只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性。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象我们要看到天上的明星,即使算准了时间和地点,也需要有睛朗的夜空那样。其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我国的哲学工作者能真正做到以易中天、于丹们为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传播一听就懂、一懂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一灵就能使人终生受益的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我国的哲学工作者们真正做到这一点之日,就是哲学成为我国人生舞台上最亮的明星之时。

第五篇:于丹做客中国讲师网-《讲师周到》访谈录

顶天立地做教育、去伪存真大智慧

——于丹做客中国讲师网-《讲师周到》访谈录

于丹: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中国讲师网高端讲师

“她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来,听她讲的《论语》如醍醐灌顶,她是高校讲师更是学术明星。她就是我们今天《讲师周道》的特邀嘉宾——于丹。”

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国讲师网:于老师您好,讲师周道这次能够邀请到您,真的是万分荣幸。在此我代表中国讲师网的所有同仁向您表示欢迎。

于丹:哈哈,谢谢,其实你们第一次约我的时候,我就很想来,只是一直不得空,这一次正好有时间,然后我就来了。

中国讲师网:我们知道,您被大众所熟知多半是从,《百家讲坛》开始的。而且您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也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您从一个原本普通的高校讲师一下子变成一个学术明星,且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您自己对这种较色的转变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是感受?

于丹:嗯„„怎么说呢?我个人倒觉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学校当老师也好,学术明星也罢,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普及传播我们的“中国智慧”,我在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经常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媒介,将我所熟知的 一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化知识,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中国讲师网:据我所知,自《百家讲坛》火了之后,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学习诸子百家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您作为一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于丹:我认为读书是我们在仓皇不定的世界中,让内心拥有透彻的见解和理性的途径,是我们去伪存真的标准。至于什么是文化,我们可以用《周易》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它的本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说把握人世百态,还要凝聚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

www.xiexiebang.com

价值,化育人心。

文化,就是文而化之。没了化之,就是死文明。把人的大脑变成电脑,对知识侃侃而谈,却不懂得处世,这不是一个文化人。把读书和阅世结合起来,看看书能不能成全人的一生。对于你刚才说的这种现象,我不做过多的评论,诵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好事。但一定要物尽其用,光做做样子、搞搞形式是没用。

我把读书分成读有用的书和貌似无用的书。读有用的书是为了掌握知识,比如孩子读奥数,培养逻辑思维,读外语书掌握沟通工具。这些书让人成为有用的人,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领,这固然很好。但这些远远不够。那些貌似无用的书恰恰这个急匆匆行进时代中有利于人的成长的书。如果想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从容的爱,就要从读一些开卷有益的“闲书”开始。因为这些书有真正养心的内容,读得多了能够明德。养心是给自己动力,明德是给自己准则。我觉得这样才是对中国智慧真正的学习。

中国讲师网:于老师,我无意间从网上看到一段写您的话,我先给您读一下啊:“阳春白雪和通俗易懂在她的言辞间巧妙地融合。她文学造诣深厚、文辞华美,常常让外语同声传译员挠头不已。她又以小见大,以平和的心态将人生甘苦细细道来,让上至耄耋下至学龄的听众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

www.xiexiebang.com

都能有所感悟。”

于丹:哈哈,这是谁写的?太有才了,我在网上看到的大多都是骂我的话,很少看到这种,见到这人我一定谢谢他。

中国讲师网:嗯,我不知道您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当时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写的特别的好,很贴切,就所幸抄了下来。我平时在看您的文章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读您的作品就是感到很温柔很舒服。有的时候就是一种心灵的洗涤。于丹:“是心灵鸡汤吧”哈哈

中国讲师网:不是,我的意思是说,您在教育上是否也会采取一种这样的方式,来传道授业解惑呢?或者说您对中国的教育形式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呢?

于丹:我曾经说过“好的教育是一种气场”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是失败的,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天真,板着脸像一个小大人,长大了以后也没有气象,一直是一种狭隘的斤斤计较的心胸。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这样吧,举个例子来说:我就很喜欢清华附小,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人在这个中间关于美好的感受可以被激活。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说,当我们从疲惫的工作中走出来,我们在接孩子的时候,在送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

www.xiexiebang.com

孩子的时候,如果可能会愿意在这所校园留恋一会儿,因为关于人性的那种基本的美好可以在这里受到鼓励。

中国讲师网:按您的说法来看,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学校做不到这一点。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改善呢?

于丹:关于教育制度的完善,其实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例子,比如说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我觉得我们首先可以改变亮点:第一,我们应改变对于分数的看法。因为并不是说考试分数上去了,就说明这是一个好学生,是一个人才。好比说木桶,你一根木板长根本就无法提升木桶的容量。第二,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中国讲师网:于丹老师,虽然我与您是首次见面,但其实我们已经合作过好多次了。我们有对您讲的课进行追踪回访。而回访记录显示,所有学员的回复都是非常的好。有您这样的好讲师 真的是我们的荣幸。

于丹:过奖了,前面说过,我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只要能有机会传播我们的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我本人是愿意去做的。不过我知道,你们这有比我更牛的不是吗?上次看老纪在你们这做的那期,我觉得就很不错,感觉你们真是太有才了,连他那个老牛鼻子也能搬得动。相信你们不是很有实力就是很有见地。

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国讲师网:哈哈,过奖、过奖!我替老板谢谢你哈。

中国讲师网:时间过得真快,为了解决学员的一些疑问,在这次访谈结束之前我们还是要循例向您请教一二.于丹:哈哈,没问题,你问吧。

中国讲师网:您对时下比较热的名作家进高校教书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于丹:有更多优秀的知名作家进入大学校园里教书,是一件好事。因为优秀的作家,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的点拨和人生境界的启示。但是大家也要明白,名作家并不一定能教出新的名作家来。成为作家,关键因素还是看个人。

中国讲师网。自您出名以后,大众舆论对您的褒贬不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您的评论很差,就比如前段时间的“心灵鸡汤”事件。这对您是否会有一些打击呢?“从解读历史精典到写市井百态,你不担心,读者会不买账吗?”

于丹:怎么说呢?对于每一件事的看法或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而已。总之活得真诚就是我的生存之道。

中国讲师网: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于丹老师能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

www.xiexiebang.com

够对我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也再次感谢于丹老师能够从百忙之中来《讲师周道》,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找培训师、讲师就上中国讲师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于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于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