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些投错邮箱的情书范文
白落梅说:多想喝一壶清淡的茶,不论暖和凉,品味半世的沧桑。多想写一封简洁的信,不留名和姓,寄去未知的天涯。多想爱一个平静的人,不问对与错,携手乱世的红尘。或许,爱一个人,爱到极致,就没了对与错,年龄没有大小之分,距离没有远近之别,甚至,时间亦没有了早晚。碰巧在茫茫人海,遇见那个人时,就深深的爱上了。爱一个人,可以任由一颗心跌落到尘埃,爱一个人,可以没有理由没有底线,爱一个人,想要对他说世界上最美的情话,一分一秒,一岁一年,一生一世。然,一封信寄去未知的天涯,世上有多少不能昭示天下的爱,在这一句话里痛哭流涕,夜不能寐。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写满了对心上人的爱。而这份爱,是不能说,是不可说,是无语言说。爱,本是一种伤人的毒,跌入这个旋窝的男男女女,在不知不觉中,饮鸩自尽,亦是无怨无悔。最痛苦的不是爱上了一个无情的人,而是爱上了一个想爱又不能爱,想放又放不下的人,年复一年,任爱在心底苦苦挣扎,咫尺天涯,在欲语还休里把青丝熬成白发。去年,有半年的时间,我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一封信,第一次读那封信时,看到满笺的款款深情,丝丝软语,我不仅摇头叹息,可能是邮箱的号码弄错了一个,误投到我这里了,可惜了这浓情厚意错了方向。可是,接连着一个星期,我的邮箱每天都都到同一个地址发来的一封或者是两封这样的信。每一封信都写满了柔情和牵挂,每一封信都写满了痴心与不悔。终于,我沉不住气了,试着回了一封,告诉她,你的信全都投错地址了,我不是你要找的那个人,你信中提到的那个人的名字,我不认识,如果你真心爱那个人,就应该对他坦诚的表白才是。没想到,她给我回了一封信,这封是写给我的。她说,她知道邮箱错了,她爱的那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她不能把心投到他的邮箱里,之所以投给了我,是因为收听了我的微薄,我的情感类的说说,打动了她,她每天都幻想着,我那些个说说是他写给她的,所以把我当作了他,把对他说的话,全发我邮箱里了。我看着她的回信,竟然失去了继续劝说的勇气。或许,有一份爱,真的与爱着的那个人无关,TA的世界,从不涉足,只把爱恋,牵挂,祝福托与路过TA世界的每一缕风,每一片云。在每一个晨钟暮鼓,都远远的,默默地看着TA的世界,TA的冷暖,TA的悲喜,TA的一颦一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默默的牵挂,默默地关怀。她说:云淡风轻的日子,只想男耕女织,和你相濡以沫,烟火人间,陪你看细水长流。棋琴诗画,雪月风花,每一个晨钟暮鼓,把欢乐扬洒。捡拾一路点点滴滴,雪落满头时,坐在夕阳下,制作成我们爱的风景画。她说:滚滚红尘,唯有情海最苦,每天用幻觉给自己补充力量,在努力一点,在全力以赴的向前一天,就会和你并驾齐驱在这爱情的海洋。潮起潮落,不敢稍作耽搁,而你的身影,却总在我可望不可及之处。我曾经试着返航,返航更苦,一个个相思的漩涡,几度要把我卷入海底。向前一步,是煎熬,向后一步,是痛苦,我曾经一度徘徊在这两者之间。她说:提笔落字,心语翩跹,朝来夕去,唯你是念。若可,请允我的痴念与你在字里行间缠绵,高山流水,策马扬鞭,烟雨江南,塞北白雪,我用千万个场景,描摹千万个故事的开场白,想要选一个最美的姿态,把序幕撩开。可是,所有的憧憬都在宣纸上落了单,恨了晚。她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情似琉璃,沧海桑田。愿用一生的等待,守成你眼中一抹瞬间消失的风景,或许花开正浓时,或许落日孤鹜时,只要有片刻的颜色惊艳过你的眼眸,此生,就足够了。她的字字句句都是柔肠百结,她的每封信都让人看了心疼。我连着读了十天,那十天的时间,我的情绪都随着她的一撇一捺起落,本是一个善感的人,读到深情处,免不了泪眼婆娑。玩文字以来,对于这些个痴情悲苦的文字,早已是见怪不怪,因为大多时候,写文字只是写一个意境,与心态无关,所以网络文字,我只认为是文字,而非情感。而这次,真的打动了我的内心,我感觉得到,那一个个深情款款的字,真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一颗火热的心。十天以后,她的信件还是每天不定时的落入我的邮箱,我却没有再打开,我怕看见那颗让人心疼的心在我面前跳动,我怕我忍不住把这些信转交给她深爱又不敢去表白的人。每隔几天清空邮箱的时候,有太多的不忍心,不忍心去打开看,也不忍心去删除。就这样,我在纠纠结结中删除了半年的邮件,每一次删除,心都会莫名其妙的疼一下。因为没有继续去读,所以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不管是执手天涯还是相忘江湖,我想,对于那个姑娘来说都是无怨无悔的。一生中能够遇到那个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去爱,飞蛾扑火般去追求,心若磐石般去等待的人,就是一份幸运,一份幸福。爱过,就算痛苦,也比一辈子都遇不到那个点燃内心火焰的人强之百倍。生命中,最美丽的是遇到了一个让自己挚爱一生人,最美丽的错误是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最美丽的愚蠢的是用一生去等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最美丽的幸福就是因为爱而爱。
第二篇:说说邮箱投简历
说说邮箱投简历吧
很快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就要铺天盖地的展开了,前阵子帮百威英博推荐校园大使,包括后来帮GE收集简历,发现邮箱投递简历,尽管我们的HiAll BBS上有诸多帖子强调过,但还是80%的同学会犯真的真的挺白痴的错误。
邮箱投简历可能只是求职过程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也是很关键的,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个很小的细节而把自己埋没了。
我属于比较认真的,好歹那时简历量并不特别多,我有精力去看每一份简历,去回不合格的人的邮件,但像我这么NICE的人也是很少见的了。
先说让我加班的同学的状况吧:
1,问真的很白痴的问题,我们的招聘贴写的很清楚了,自己不认真读,还来问帖子里已经写明的东西,就像很多人在BBS里问Q&A已经写出来的问题,大忌。
2,只有正文中的简历,没有附件(我要整理传给别人的,正文简历我若是粘贴复制到我的WORD里,早就变样了,我好心回复让这些童鞋再发附件,要是别的HR的话,可能直接删除了)
3,简历是51job或中华英才等上注册的简历外发,这种更“好”,我想回复邮件都回复不了,直接被我删掉
4,附件简历命名千奇百怪,我要下载下来,还要一一打开看看是什么情况,再重命名,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这是常识,万一我都不改名,遇到要下载同样命名的文件,直接给你覆盖了呢。
5,要求中英文的简历,只发中文的,或只发英文的(对,有只发英文的,不好意思,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但是有的学校我确实不了解翻译,我还要一个一个查到底是哪个学校啊)6,重复投递简历,哥哥姐姐,一遍不行还两遍,两遍不行还三遍,甚至还换着邮箱的发,还嫌我不够累啊,遇到重复发的,真想KA 掉
诸如此类吧,很常识的东西,却有这么多人做的很差劲,我实在无法理解,当然还有一些是最好做到的,那我就简单的说点自己的建议吧
1,不要重复投递简历
2,邮件主题明确,如张三_北京大学_英语+国际贸易双学位_应聘XX公司XX职位 3,在正文中简单的写点自己的概况,几十个字就可以了,总之一定要在开始简明扼要的说自己是XX学校XX专业的应聘XX职位,附件是中英文简历,并在正文中粘上自己的简历,然后感谢HR在百忙之中查看自己的简历 4,附件也一定要有,不管是word还是Pdf,命名与主题一样,只是要在最后多一个表明简历是中文或英文或中英文,如 张三_北京大学_英语+国际贸易双学位_应聘XX职位_中英文
5,附件就不用单列一个求职信了,在正文就可以简单写写,除非求职信和简历是一个文档,否则你附上了,HR可能也不会去下载。
暂时就这些吧,是不是特基础啊,我觉得就是很常识很常识的行为,但竟然有那么多人会犯错,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在写一篇。
招聘季i到了,祝大家都好运,找个好工作,当然求职技巧还是很重要的,多上我们HiAll BBS上看看吧,还有大礼包可以下载哦
http://.cn/
还有更多求职指导,欢迎大家关注特训营,DLP
http://edu.hiall.com.cn/
第三篇:情书-爱上你是我的错
写封情书,给你最爱的人!让爱情相守一生一世!www.xiexiebang.com精心情书收集!
Dear Anson:
你好!突然间好想跟你讲讲我的过去,虽然你说你暂时不能上网,不过无所谓啦!你始终会见到的。
与我相处,你是否觉得我很任性和有点骄生惯养的样子?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与我的生活环境很不相符。我们家也算得上穷了,我的父母都是文盲的,没有工作单位。我们是当个体户的,在工业路“南淘琚美食”,是做早餐的。虽然不是有钱人,但我还算衣食无忧。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也很胖,但不可爱。我出生在1982年农历正月初一,就因为这样,我的嬷嬷便说我命硬,对父亲不好的。她说,古时候这样的孩子一出生便会被杀死的。所以她自小便很讨厌我,爸爸也对我不太好,只有妈妈很爱我。所以我自小便不喜欢我的爸爸。我自小便给了别人带(保姆果只),很小回家,直到6岁。回到家跟父母一起,他们常常吵架,也常常说要离婚。我的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人,而且他们吵架时便有一种打打杀杀的味道,很恐怖的,而我,只会哭,一直跟着妈妈。结果,还是没有离婚,而我便在一个没有太多家庭温暧的家中长大,但我还是很活泼,很奇怪吧!我常常会捱骂,而我通常会顶嘴,很硬颈,一副不低头的样子,所以没有太多的人喜欢我。但我还是坚强地生活着,我觉得好像有点和妈妈还有弟弟相依为命的感觉。
到我上了初中,父母的关系似乎好了一点,虽然经常吵架(很多时是因为我和我弟弟),但总算能和目相处。我很懒,在家总是一个大小姐的样子,什么都不做。因为我们做饮食的,都会请一两个工人,所以我不会是要做很多家务的人。而父母总是会骂我懒,要我做0野,而我通常我混水摸鱼地过关了。他们从来不管我的学习的,但我却学得很好,特别是小学的时候,体育好,成绩也好,作文还拿过全国二等奖。只是我很任性,在学校也不会很讨老师喜欢。初中,刚上学,我便得罪了我们班的一个男生,他在学校的势力也几大,以致初中的三年,我便成为了被排拆的分子。我是一个不会认输的人,所以三年都没有从困局中走出来。后来,我也因为体育好,被逼参加校队。可能出于妒嫉的原因,一个本来和我关系不错,而且体育也很好却入不了校队的女生开始讨厌我(她是一群女生的头子),从而我又被一群女生排拆着。其实我并不喜欢运动,所以我觉得很无辜,而且后来我也由于懒而退出了。(我才不在乎呢!)所以初中我的朋友并不多,而且还经常地被别人欺负,也没有人能帮我。无数次,我偷偷地哭,希望有人会帮我,但没有。但我总不至于孤独一个人,我也有两个经常一起的好朋友。可能由于生活不快乐,所以初中时我很瘦,也很黑和很丑。所以没有太多异性朋友,况且没有太多人会愿意跟一个受排拆又不漂亮的女生当朋友的。只是班中还算有一班有人性的男生,对我也不怎么样。其中有一个比较出色的男生,他对我很好,很温柔(不过他对每个人都很好的)。所出,我暗恋他(现在才发现那时并不是真的爱上他,只是有点喜欢,有点感激)。跟他一起我很快乐,虽然我知道并不可能,因为他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男生。两年了,我跟他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也算是我唯一的异性朋友吧!家里呢?也吵吵闹闹的,因为爸爸有外遇。从那时起,我便对婚姻死心了,也对爱情不抱希望。我是亲眼看到他的事的,也是我告诉妈妈的。
初中的三年生活,令我变得很静,很多时候,我都会不说话,不动。家里人不知道我在学校的事,同学也不知道我家里的事。为了离开这些生活,我选择了到大良读书,我也不打算读大学(虽然我的成绩还不错),我想我会早点工作,然后搬出去一个人住。
第一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第四篇:用邮箱投简历时邮箱正文写法
用邮箱投简历时正文写法 主题
编辑邮件名为: 应聘岗位+校名+专业+姓名
正文
尊敬的HR(张经理/张先生),您好!
我的求职简历见附件。请查收!希望能得到您的垂青!
祝 工作愉快!
姓名
2010年10月13日
另外,注意将附件的名称改成“职位名称+姓名”的格式,如“人事专员(张经理)”
第五篇:邮箱
主题:Fwd:创新能力培养的真谛是什么
2006年~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1]。在重视创新而创新不足的今日,回顾对学科发展贡献诸多原创思想的大师的成长历程很有必要。本文以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为例来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真谛。
费孝通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1930年起即投身社会学研究,后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Shirokogorov)攻读人类学。留学英国期间,在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指导下继续学习社会人类学,完成并出版了英文专著《江村经济》。归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的成果,对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上的卓越成就也为他赢得了多项国际奖项。他还先后获得多所大学的荣誉院士或博士称号。费孝通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历程对当前研究生,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诸多的启示。
一、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基础
创造能力涉及到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力,特别是丰富的知识储备。研究生学习阶段还处于一个由储备知识向创新知识逐渐过渡的阶段。端正的学习动机在知识积累阶段尤其重要。与当前研究生学习寻找热门专业和出国“镀金”不同的是,费孝通的学习过程是以自己的价值定位、学术兴趣和学业需要为基础的。
费孝通对专业的选择不是以代表着个人收益高低的“冷门”和“热门”为依据,而是基于自己对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是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实现个人的社会抱负。他曾这样总结自己在国内求学时的心路:“我在上大学时,先是想当个医生,好为人治病,免除人们的痛苦,于是我进了医预科。后来我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来自身体上的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于是我改学社会学。我是想通过学社会学来认识社会,然后改革社会,免除人们的痛苦。在学社会学的过程,我明白了必须联系实际,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分析、思考。可巧我在大学时遇到从芝加哥大学到中国来讲学的派克(Robert Park)教授,他带我们这些学生在北京的各种居民区去参观访问,最后,他说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是从人类学里学来的。我才认真地去找人类学家学习,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史禄国教授。”[2]当时,体质人类学是冷门学科,在中国当时知道的人不多。清华大学里知道的人也不多,知道史禄国这个世界级的学者的人更少。为了使自己真正掌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费孝通还是选择成为史禄国的唯一的体质人类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习人类学时,费孝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室里度过的,最先是学习解剖各种大小动物,后来学习分析体质测量的数字,之后学习实际人体的测量和统计。他经常一人整天埋头于工作室进行数据分析,过了两年很孤寂的生活,但费孝通说,那是他一生当中难得的最平静、最恬适的生活。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专注于体质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
还有,与当前许多研究生抱着出国“镀金”的目的而去留学不同,费孝通在出国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学术兴趣与需求。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时就曾有一次去美国学习社会学的机会,但他没有竞争,而是让与自己成绩同样优异的好朋友——后来成为著名社会学家的杨庆堃顺利赴美。费孝通主动放弃的一个原因是他当时对来自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已有相当兴趣,想更多地学习一些人类学,而杨庆堃对社会学更感兴趣。当时中国的大学中,只有清华大学能够提供人类学训练,它设有唯一的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费孝通希望在这个融会两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环境里学习,使自己将来更好地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社会。后来研究生毕业后有机会赴英时,费孝通出国前在专业上也花了一番工夫。学什么,跟谁学,这些问题在出国之前都经过一番考虑,这样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对于专业培养和提高质量是有帮助的。他在吴江养病期间在开弦弓村所作的社会调查得到了马林诺斯基的青睐,毕业论文也成为他蜚声海外的奠基之作。
正确的学习动机让费孝通能专心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了系统地训练某种方法将常人认为的孤寂生活理解为难得的学习体验;为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可以放弃出国的机会;为了国外的学习更加顺利,在病中作调查,准备资料。只有具有端正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量身订做的计划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于学术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性制定培养计划才能造就杰出的创新人才。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是如此。他了解学生的优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也了解学生的品格,“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他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费孝通的导师们也都针对他的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导师吴文藻在费孝通的成长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他的引荐才使费孝通投身名门,沿着自己选择的学术路线前进。费孝通认为吴文藻是有鼓动性的教师,“伟大的设计者哺育了人的才干,吴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导青年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社会学的未来”[3]。费孝通的留学计划酝酿很久,就是吴文藻策划的。他心里有着一个培养徒弟的全盘计划,分别利用各种不同的机会,把他们分送到英美各个人类学的主要据点去学习,谁到哪个大学,跟谁去学,心里有个谱,后来也都逐步实现了。吴文藻认为费孝通最好是去英国跟功能派的大师马林诺斯基去当徒弟,理由之一据说是费孝通的性格和这位老师有点相像[4]100。吴文藻对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专长都有深入了解,能够结合其性格,为其寻找合适的导师。这是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史禄国对费孝通高度负责,为其制定了六年的训练计划。前两年学体质人类学,中间两年学语言学,最后两年学社会人类学[5]46。虽然计划没有完全实施,但毕业后,还是强烈建议费孝通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年的社会调查,也算是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性培养计划。
马林诺斯基更是将费孝通的培养放到自己拓展学术思路的过程中来。一是弟子遍世界的他需要在中国也有人秉承自己的学术路线。二是扩大人类学的视野,由简单的原始部落拓展到现代文明社会是他对人类学未来的定位。而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调查也迎合了马林诺斯基的学术思路。经过在席明纳(seminar)和下午茶的谈话,马林诺斯基就对费孝通的学术基础有了较好的了解,结合费孝通自己所作的调查进行了详细指导。从论文在人类学发展方向中的定位,到论文的写作,甚至遣词造句都一一关注,最后出版时的书名都要亲自斟酌。最后,他还对费孝通归国后的学术方向也给予提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很难形成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由于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是在学校统一的培养计划下进行的,加之扩招导致批量生产现象的出现,师生之间的了解难以深入,甚至出现个别导师叫不出学生名姓,在答辩时还不知道哪位是自己的学生的尴尬情形[6]。“有的导师能在一年中同时招收5个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再加上10个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形成前呼后拥拉帮结伙的壮观景象。有个被认为年富力强的博士生导师对记者说,他常常根本就认不出他的学生,并因此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被学生当作趣闻广为流传。”[7]是否有为学生量身订做的培养计划,导师至关重要。
三、独特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独特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尤其关键。史禄国和马林诺斯基的教育指导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特点,又各有独特之处。
这两位导师在教育方法上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不进行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但对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史禄国在体质人类学课程上从没有作过一次系统的讲解。马林诺斯基也从来没有给费孝通指定什么书必须读。念书在马林诺斯基看来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他也从来不考问费孝通任何书本上的知识,他似乎假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似的。两位导师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会自主充实知识。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史禄国让费孝通在不断试误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费孝通回忆,“他从来不扶着我走,而只提出目标和创造条件让我自己去闯,在错路上拉我一把”[8]。他白天并不具体指导费孝通对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只是每天傍晚散步时到工作室去看费孝通的统计结果,看到错误时就留下“重做”的批语。让费孝通自己反思问题所在。马林诺斯基的教育方法也是启发式的。他不喜欢登台讲课,喜欢组织席明纳。席明纳上所讨论的问题,不仅书本上还没有写,课堂上还没有讲,甚至连一般的人类学家都还没有考虑到。从四面八方来的学者,带来他们在四面八方的实地调查中碰到的新问题,或讲心得以交流,或谈困惑以求教。马林诺斯基并不多说,只在关键时刻,开始进行思路上的启发,启发他们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在分析新问题时,他用自己的思索,带动学生们的思索。这是一种在思维的碰撞中习得思考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史禄国教育指导学生的独特之处是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尽管有了较先进的工具,他总是让费孝通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以培养“在困难条件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让费孝通“受益终生”[5]50。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是落后区域。在特殊情况下,用最原始的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不易获得的原始资料往往成为创新的素材。史禄国的教育方法使研究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马林诺斯基教育指导学生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通过示范,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领悟创新思维产生和思想加工的过程。由马林诺斯基指导的学生,还有机会到他家里,通过参加他的著述工作进行学习。因为高度近视,他形成了一种自己口述、他人记录的著述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费孝通而言有很大的好处。他说,“普通我们读的书,都是成品,从成品看不到制造的过程,而一项手艺的巧妙之处就在制造过程里。成品可以欣赏,却难于学习,但是谁有机会看到一个学者创造思想成品时的过程呢?上面所说的席明纳是创造思想成品的一个步骤,单靠这个步骤还不成成品。„登堂入室‟又看到了这个过程的另一工序。”另外,马林诺斯基还通过让学生旁听自己与朋友讨论问题的过程而让学生受益。二是马林诺斯基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学术气味和思想意识。他还对费孝通讲,“学术这个东西不是只用脑筋来记的,主要是浸在这个空气里。话不懂,闻闻这种气味也有好处”。[4]116创新能力往往建立在教师长期对学生的全方位的精神培养基础上的。李政道曾讲,“培养创新的人才,……还是需要学徒、老师这个关系,需要一年、两年,较长期精神上的培养,这样培养的人才,可以一生独立思考。”[9]
费孝通的两位研究生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指导方法,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让学生迅速接触学科前沿,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传授基础知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四、不可或缺的偶然因素是形成创新能力的独特成分
费孝通提出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如差序格局、苏南模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等。通过“行行重行行”的社会调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学术风格是费孝通不断提出原创理论的内在原因。这种独特的学术风格的形成,又与学业过程中的许多偶遇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派克的系列讲座奠定了费孝通的学术基调和学术方向。1932年,派克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派克带学生们真正走向社会,到天桥、地摊、戏棚、店铺、市井社会,还到监狱、贫民窟和风月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实际。此后,费孝通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学着“领悟人类生活的真相”,而且写“能讲得出来,讲了人家懂得”的文章。晚年时的费孝通讲,“派克老师的学术思想使我终生受益”[5]43。
其次,在燕京大学反日示威游行中,费孝通患肺炎住院而拿不到学分,导致他不得不留校一年。就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内,他才得以被吴文藻全面了解。
再次,学士毕业论文的内容和学术倾向为后期师从史禄国和马林诺斯基埋下伏笔。论文中涉及史禄国的著述,对史禄国著述的熟知可能为其研究生“面试”起到了促进作用。论文的功能主义倾向则正迎合了社会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的学术方向。
另外,费孝通毕业时,史禄国也离开清华大学,但还是为其安排了后期的学习计划,即毕业后,到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调查期间不幸受伤,之后到吴江养病使得费孝通有机会做细致的社区研究,了解农村的生活。后由清华大学公费出国留学,直接到欧洲去进修文化人类学。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费孝通得以很快被马林诺斯基接受。其原因之一是,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办注册手续时,系主任马林诺斯基正在美国参加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的庆典活动,当时吴文藻也代表燕京大学出席。吴文藻与马林诺斯基的接触促成了马林诺斯基与费孝通业师与弟子的关系,这对费孝通日后的学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几个偶然使得费孝通逐步明确并强化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形成了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社会的学术风格。偶然机遇会改变一个人的学术历程,使其学术风格表现出某种个性,这是创新能力形成中的独特成分。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活基础
师生关系不单纯是学业授受关系,还应当是师友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是创新的生活基础。费孝通与各学习阶段的导师形成的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在其学术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
吴文藻在费孝通成长之路上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言。两个人结成亲密的朋友,直到七十年代仍密切往来。相互的了解使得吴文藻很清楚费孝通学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也乐于提供帮助。对吴文藻而言,教育学生就如同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大乐事。吴文藻在为费孝通争取就读清华大学和公费出国机会时就颇费周折,却乐此不疲。
相处仅两年的史禄国对费孝通的要求相当严格。他对费孝通的文笔有很高的要求。他曾让费孝通到他家里去,要费孝通把自己写的文章一句一句分析给他听,一个字也不能含糊,搞得费孝通到半夜也回不了宿舍。他对费孝通的关心从生活细节上也可见一斑。1935年新婚后,费孝通和王同惠夫妇就准备前往瑶山作调查。史禄国根据自己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仔细地为他们准备上路须带的器具。他为费孝通和王同惠装备了全套的人体测量仪器,专门从德国订购了一套高品质的照相机,又特地为他们各自定制了一双长筒皮靴,用以防止西南山区一种专门叮人下腿吸血的蚂蟥的侵害[10]49。正是这样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细心照顾的师生关系,帮助费孝通逐步走向学术的更高峰。
马林诺斯基对费孝通的培养也很用心。在将费孝通招入门下后,他立即要求费孝通搬到自己的朋友家里,希望他受一些英国中上层社会气息的熏染。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马林诺斯基会因为学业上的严要求而发火,但他和费孝通还是形成了“叔侄般的亲情”[10]93。费孝通回忆,“写论文时,写完了一章就到他床前去念,他用白布把双眼蒙起,躺在床上,我在旁边念,有时我想他是睡着了,但是还是不敢停。……他最恼我的是文字写不好。他骂我是懒汉,其实我已尽我所能了,但总是不能使他满意。他实在拿我没有办法,又似乎一定要保我过关,只好叮嘱一位讲师,替我把论文在文字上加了一次工。”[4]117在毕业论文完成之后,马林诺斯基当即联系出版社,甚至在出版社提出要他亲自作序才能出版时,也不假思索地应允了。相比那些多次联络经纪人都没有出版机会的作家,费孝通是极其幸运的。
吴文藻为费孝通的学术发展作了长期的规划,史禄国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人类学训练,马林诺斯基让其开拓了人类学的现代视野。这都是以导师对学生学术生涯发展及其社会生活发自内心的关怀为基础的。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师生矛盾导致学业中断,甚至有博士要求换导师的事情见诸报端[11]。许多研究生称自己的老师为“老板”,更体现出师生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突显,甚至有人认为,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主雇”[12]。这种情形令人忧虑。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创新能力会失去坚实的生活基础。
六、灵活创新的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
灵活的制度环境也有利于特殊人才的成长。以生为本的灵活的管理制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费孝通之所能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还是以吴文藻说服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在1933年招收人类学研究生为前提的。《清华大学史料汇编》(第2卷)记载:(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部于1933成立,录取研究生费孝通一名,在校研究两年,于1935年研究期满。该部于1935年暂停招生。可见,社会学部人类学方向就是专为招收费孝通而设立的,因为自始至终专修人类学的只有他一个研究生。当时清华大学为了史禄国招收人类学的硕士生当年就允许招生,而导师离开,学生毕业后,又可停止招生。这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也相当灵活。留英时,费孝通几乎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导师所指导的方向上。当时他注册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学校规定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注册到毕业至少要两年;一条是提交一篇论文,经过考试认证合格就可以取得那个学位。这两年里应当读些什么课程完全不加规定。从章程上说,学生交了注册费之后可以不到学校,到期只要能提交论文,考得过,一样可以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学院每年公布一系列课程,即哪一个系的什么教授或讲师开什么课。注册后,就可以自己去挑选课程。系里还会介绍学生去找负责人,由负责人指定业师(director),业师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建议学生去听什么课,参加谁的席明纳。这种业师制度有利于因人施教。如果学生对业师不满意,可以随时换人。而学生表现好,也有可能成为名教授的门下。费孝通先归在弗思(Firth)门下,很快又投到马林诺斯基的门下。可见,灵活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
在英国时,图书馆的借阅制度也很灵活。费孝通讲道,“在开架的图书馆里,我可以自由地不经什么手续取阅架上任何我想翻阅的书,我竟成了饥不择食的来客。不到闭馆时间,我终日可以不离座位。”[10]98在今日已成常态的开架阅读制度在当时确是很先进的图书管理理念,这种环境也成为费孝通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的保障条件。
总之,通过全面回顾费孝通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过程会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学术与真理的信仰、对学术思路的反思与凝练,需要导师高超的教育艺术,需要独特际遇中学术风格的形塑,需要师生共同建构的和谐关系,需要灵活的制度保障。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学术素养的完善,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它不是技巧的娴熟运用,而是综合素质在学术生活中的自由舒展,是在一段独特而弥足珍贵的师生思维互动和和谐共处的生命历程中水到渠成式的自然展现。
--祝身体健康!
史敬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