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矛盾论[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7:1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丰田的矛盾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丰田的矛盾论》。

第一篇:丰田的矛盾论

丰田为什么能成功?面对这个问题,很多读者都会脱口而出:丰田生产体系。与众不同的制造体系使得丰田这个日本企业界巨人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全球最好的汽车,并快速推出新品。全球范围内,丰田生产体系受到了顶礼膜拜。但是,与其他许多有关丰田的解释一样,丰田生产体系对管理者们理解丰田的成功并没有多大的助益,因为大家对它只不过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让大家真正从丰田经验中获益,本文作者对丰田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丰田生产体系对于丰田的成功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

事实上,丰田的成功源于它的两项创新:丰田生产体系是一种“硬性”创新,它使得丰田能够不断改善它的汽车制造方式;除此之外,丰田还擅长进行“软性”创新,这种创新与组织文化息息相关。在作者看来,丰田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它在组织生活的多个层面创造出矛盾和悖论,比如,丰田行动缓慢,但不时大步跃进;节俭成习,但绝不吝啬投资;等级森严,但允许员工质疑;等等。在这种文化当中,丰田员工必须不断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并想出新点子。正因为如此,丰田才得以不断进步。硬性创新和软性创新相得益彰,就像一根轴上的两个车轮,推动着丰田滚滚向前。

作者在意识到矛盾对于丰田的成功至关重要之后,试图找出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然而,分析丰田有如剥洋葱,剥了一层又一层,似乎永远无法触及核心。直到作者写完六个案例,一个明确的模式才最终显现出来。

作者一共找到了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六种力量。其中有三种是扩张之力,为丰田带来变革和改进;不难想象,这样的扩张之力同时也让公司变得更加多样化,让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并对公司的控制和沟通系统构成了威胁。为了避免被变革的飓风吹垮,丰田还运用了另外三种整合之力。它们让公司变得更加稳定,帮助员工理解经营的环境,传承丰田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作者认为,其他公司应该以丰田为师。因为在丰田的矛盾文化中,机器不是核心,员工才是公司的核心。这样的公司永远也不会完美,但是永远都有改善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丰田模式恰恰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作者建议,要效仿丰田,首先必须把矛盾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大多数公司之所以停止增长,就是因为它们抱着成功路上的流程和做法不放。然而,老方法会导致组织僵化。企业若想打破这一僵化的倾向,就必须努力开拓新市场或者解决新挑战。

其次,想效仿丰田的公司必须找到处理各种矛盾的方法。丰田使用的工具有很多,例如PDCA持续改进流程、共分八个步骤的丰田工作方法、A3报告流程,以及广为人知的“五个为什么”。除非能够教会自己的员工怎样严谨而又系统地解决问题,否则企业就不可能有驾驭矛盾的力量。

最后,想效仿丰田的公司必须鼓励员工提出反对意见。公司高管如果想要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就必须有接纳批评与听取对立观点的雅量。

以上三点,你的公司做得到吗?

第二篇:《矛盾论》评析

一、孽 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生孰料,竟会与这样一本枯燥乏味的哲学小册子,苦苦厮守数十年,虽为冤家,却胜似恋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开始之前,全国性的学毛著运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主席像章还未问世,语录本尚未普及,但各村镇各机关单位的墙壁上,主席语录已随处可见,同时,活学活用主席著作的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也日渐多起来。在这样一种全国风靡的大背景下,我们单位的领导自然也不甘落后,特地从上级宣传部门请来一位学识口才俱佳的宣传干部,给大家作了一场“努力学好《矛盾论》,加速改造世界观,促进思想革命化”的专题报告。

报告讲了三个小时,其间引经据典,又结合许多活学活用的范例,向我们反复论证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正确伟大和威力无穷。听完报告,由单位上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矛盾论》单行本;领导号召大家要结合实际好好学习,认真搞好思想革命化。

当时的我,还只是个懵懂小青年,关于哲学,不过初识ABC,但却天生一种坏毛病:肯思索、爱质疑又口没遮拦。听了那位宣传干部作的报告,一方面佩服他学识渊博,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另一方面,却也对他的一些说法产生了质疑。特别是他说:“搞好思想革命化,关键在自己,不要老是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实现思想革命化而有的人实现不了呢?归根结底是内因问题;这就像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鸡蛋能够变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变化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实现思想革命化,必须首先从自己思想深处找原因,要通过学习主席著作,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他的这一段话,令我困惑,令我颇感怀疑。因为照此推论,那些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实现了思想革命化的,那自然是因为他们内因好,就像好的鸡蛋一样,所以变化成了鸡子;而那些实现不了革命化的人呢,当然就是内因有问题了,像一块石头,否则,为什么别人能变化为鸡子而他们不能呢?可是既然是石头一块,或者换个说法,长的是花岗岩脑袋,那么学习主席著作又有什么用呢?难道毛泽东思想就能使石头变化成鸡子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外因岂不又成了变化的根据了,这跟《矛盾论》的教导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于是,在跟一些人交谈这个问题时,我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说:

“的确,内因是很重要的,因为再多么适合的温度,也不可能让石头变化为鸡子。不过我认为,外因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使鸡蛋变成各种不同的东西。比如忽冷忽热,鸡蛋就会变坏;丢进开水里去煮,可以把它变成食品;丢进火炉里去烧,可以让它变成灰烬;如果把它埋到地下,几万年后它就会变成石头。”

实在是太年轻了,浑不知这一番话有多么严重,才转背,就被人告到上面去了,而且立即就被领导找去盘问。我承认是我说的,于是,讯问、审查、批判、斗争、关押便次第而来,并且,罪名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而逐步升级。从“公开宣扬资产阶级反动的外因论、条件论”,到“肆意诋毁毛主席著作、猖狂攻击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每一项罪名都极其严重,都罪大恶极。而被指斥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个家伙,毛主席教导说只有鸡蛋才能变成鸡子,石头变不成鸡子,他竟公然唱反调,说鸡蛋埋到地里可以变成石头,实在是太嚣张了!”

最终,幸亏我贫苦的家庭出身救了我,才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从那以后,我沉默了,再不敢乱说乱讲了,我开始潜心学习毛著,反反复复无数次阅读钻研《矛盾论》,真诚地希望通过学习,找出自己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来。然而,基于固有的天性,我又实在无法让自己打内心轻易相信一种理论,我总要推敲它、审视它、质疑它,直到它能完全说服我为止。因此我越读《矛盾论》,疑虑反而越多了。我感到它里面的论述,有太多的前后矛盾,嘴上不敢说,肚里却充满了疑问。难道这就是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吗?很遗憾的是,我却没有读过马列。

林彪事件之后,国内政治空气有了某些改变,除了毛主席著作,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也被允许出版和任人阅读了。我于是陆续购买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列宁的《哲学笔记》等著作来读。又过了几年后,文革结束,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许多中外书籍纷纷得以出版,各种思想学说,潮水般涌来。在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后,我终于认定,曾被一代中国人当做神启来信奉的《矛盾论》,其实是一篇充满自相矛盾和背离基本科学常识的谬说。由于长期被当做官方正统思想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灌输,故而它对当代中国人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既根深柢固又极为严重。因此对它进行深入评析批判,指证其谬误,实为当前思想解放之必须。

详细剖析《矛盾论》一书,不是一篇博文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本文只能针对书中几个关键的、对社会影响较大的论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批判分析。

二、内 因 决 定 论

《矛盾论》第一章,在严词批判了历史上的“形而上学的和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后,这样写道:“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

这就是《矛盾论》作者对其所主张的内因决定论所作的一段明白诠释,并宣布说,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然而,在仔细阅读了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及其权威诠释者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后我发现,《矛盾论》作者推出的这一内因决定论,乃是对唯物辩证法所作的一个大胆歪曲与公然篡改。因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给辩证法所下的定义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恩格斯并且在该书的《导言》部分,以人类科学发展史为例,反复阐明了这种宇宙间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联系。而关于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引述黑格尔的话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由此可见,《矛盾论》将“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作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辩证法的一种公然篡改,是要越过相互作用这个“真正的终极原因”,去另外找出一个“根本原因”。那么,这一内因决定论是否是《矛盾论》作者自己的创造发明呢?那也倒不全是,而是他从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中的《谈谈辩证法》一文里获得启迪,然后加以演绎出来的。在那一篇文章里,那位苏维埃创始人把辩证法这样一门“关于联系的科学”,巧妙地改变成了一门“关于矛盾对立运动”的学问,而且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确立为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矛盾论》作者将这一观点继承过来,结合中国传统的思辨方法,加以附会演绎,从而形成了他的内因决定论。

那么,相互作用论和内因决定论,究竟哪一论正确反映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呢?究竟哪一论跟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认识相符合呢?答案其实是十分明白的和无可置疑的。现代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早已证明,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星系小至原子,简单到物体的机械移动,复杂到人体生理与思维的协调运作,无不跟外部环境发生联系互动,无不依赖于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我们生存的地球而言,正是它自身的质量和元素构成,跟它在行星系中特殊的位置以及跟中心天体和其它行星产生的相互作用一道,决定了它的演化历程,决定了它上面大气与水环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它的轨道更加靠近太阳或是更加远离太阳,地球都绝不会是现在的地球,更不会有我们大家。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吗?《矛盾论》的这一说法无疑违背起码的常识。就以一株植物为例,阳光、空气和水分三者中的任何一项都跟它性命攸关,都严格制约着它的生存状态,决定着它最终的变化发展。再以一枚鸡蛋来说,要使它成功变化为鸡子,除了适宜的温度以外,大气压力、空气湿度、噪音、振动以及辐射水平等等,无一不与之密切相关。比如说,如果将鸡蛋放入一个密封容器里,然后将容器抽成真空,即使其它条件都不变,鸡子也将永远变化不出来。所以一枚鸡蛋变化为鸡子的途径只有一条,而变化为其它异物的途径却有无数条。而这也正好印证了一事物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无比丰富性和无限可能性。

鸡蛋因得适宜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这是乡下老妪都知道的常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化为鸡子,这是一年级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其实又岂止石头,就是鸭蛋鹅蛋,也是变化不出鸡子来的。但这就能成为内因决定论的论据吗?假若如此简单的推论可以用来概括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与普遍联系,假若鸡蛋永远只能变化为鸡子而某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变化为另一固定事物,那么,我们现存的宇宙就绝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将永远都处于混沌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分化与变异。

其实,只需稍微越出常识的边界,阅读几本一般的科普读物,我们就会知道,鸡子鸭子乃至一切禽类,都有着它们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一种非鸡非鸭非鹅的东西演化而来的。而如果把宇宙演化的历史再往前推几十上百亿年,那么我们的行星只不过是一个刚刚凝聚而成的原始球体,内部是岩浆,外部包裹着冷凝的岩石,也就是说,不过是一块超大的石头而已。然而在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之后,在这个原来毫无生气的石头星球上,居然就演化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物种繁多的世界。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正是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作用,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石头不仅也能变化(演化)成鸡子,还能变化(演化)出包括我们人在内的整个大千世界来。

自然界演化的历史如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是进一步印证了相互作用论,还是证明了内因决定论的正确呢?《矛盾论》作者为了证明他的内因决定论的正确性,在书中这样写道:“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

然而明眼人稍看即知,上面所列举的例证,不仅恰好为相互作用论提供了证明,而且成为了内因决定论的有力反证。因为就是《矛盾论》的作者也明白,上述那三个国家出现的急剧变化,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的东渐,俄国会摇身一变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吗?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列强的东来,日本和中国会转眼就生出这千年未有之变局吗?特别是,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会发生西安事变吗?会有国共的二次合作吗?陕甘宁边区政府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地方合法政府吗?红军能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吗?作者在这里只不过是卖了个关子,只把地理气候作为这几个国家变化的外因,而故意不谈西方思想文化东来和他国武力入侵所产生的影响与冲击。

再来说地理气候等外部自然环境,它们对一个国家和我们整个人类而言,其地位和影响又如何呢?对此历史资料和科学研究成果均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影响乃是决定性的。正是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造成了不同的种族、民族、文化习惯及社会发展差异。而更具确定性的是,假若自有人类以来迄今为止的任何一天,一颗足以改变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假若我们的太阳系也发生一次暴力革命的话,那么一切的社会,一切的主义,都将免谈;无论多么优秀的阶级,多么伟大的政党,都将瞬间灭亡。历史上因外力造成的国家覆亡和文明湮灭故事,可谓屡见不鲜。

内因决定论可以休矣!因为正是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支配下,1949年后大权总揽的毛泽东,才迅速陷入了极端主观主义的泥淖。他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口号鼓舞下,一厢情愿地全力推行实施盲动冒进的社会和经济政策。而在他的影响和督促下,“人的因素第一,思想因素第一”等论调在党内甚嚣尘上,甚至爆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盛世豪言。而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把全国拖入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巨大灾难,把无辜的人民活活饿死几千万!沉痛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矛盾论》中内因决定论这只鸡蛋,孵出的不是一只鸡子,而是一头食人的魔王!

三、必然转化论

凡学过一些马主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矛盾运动法则,也被称之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列举出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不过恩格斯在该书的相关论述中,乃至在稍早前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的有关章节中,都只对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做了详细阐释,而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则几近阙如,只是在矛盾的普遍性问题上,做过简单的论证。

对对立统一规律特别垂青的人,是后来的俄国人列宁。他从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曾把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述称之为“本质论”这一件事上受到启发,干脆将对立统一规律称之为“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核心”,并断言:“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这样一来,他就把马、恩从黑格尔那里移植过来并加以改造完成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改换成了一门专事研究事物矛盾运动的学问。而作为一名列宁的好学生和理论继承人,毛泽东的《矛盾论》,则是对列宁有关思想的中国式诠释。

那么,矛盾运动法则这一“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在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体系中又是怎样被论述与诠释的呢?

本来,马主义的矛盾运动法则或曰对立统一规律,其定义是十分明确的,即“对立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互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对立与统一(或同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独存,否则矛盾对立统一体即告瓦解,硬币就不再是硬币。然而,《矛盾论》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时,却把对立与统一二者分拆开来,并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分别对它们加以附会和另解,然后从中创造性地加工出了一个必然转化论来。

首先,《矛盾论》对矛盾的同一性做了这样的解读:“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连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为了论证上述论断的正确性,《矛盾论》接下来用了不少篇幅,例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一切矛盾的双方,都依据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如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顺利转化为困难,困难转化为顺利;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被统治的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等等。并最后做出结论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以上,就是必然转化论的基本推导方式和出笼过程。为此,《矛盾论》的作者确实费了不少笔墨,动了不少脑筋。然而不幸的是,这一理论却依然是一个明显的谬论。首先,它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篡改过于拙劣,过于明目张胆。因为在对于这个规律的马、恩经典诠释里面,根本就找不到矛盾同一性里面有所谓“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一说法。这明显是一笔夹带进去的私货,是一种既不高明也不光彩的理论走私,当然,它的始作俑者仍是列宁。

《矛盾论》的必然转化论不仅背离唯物辩证法原理,更违背已知的科学结论,甚至违反起码的生活常识。因为不论科学原理和一般常识均告诉我们,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形式极其纷繁多样,矛盾的相处之道和解决之道,亦有多种的实现方式和解决途径,而绝非只有“互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一条独道可循。

以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这一对矛盾的运动为例,并非所有的变异都能被遗传,也并非所有的遗传都能被新的变异所取代。变异是否能被遗传,原有的遗传是否继续能得以被保留,还是被变异所取代,一切皆取决于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结果。再以动物种群之间的食物和领地之争为例,矛盾既可以强势种群消灭或排挤掉弱势种群而达致解决,也可以弱势种群的转强和强势种群的转弱而实现角色互换,还可以因其中某一方食性发生改变而实现种群共存和环境共享。

自然界中的情形如此,人类社会中诸种矛盾的解决,就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比如两军对垒,交战双方既可通过对决分出胜败,也可经议和而罢兵,亦可因一方的主动撤退而结束对垒。又比如诉讼双方,既可经最后的判决分出胜负,也可经由庭外协商而达致和解,还可因原告方的主动撤诉而终止诉讼。而在外交领域,各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云谲波诡、变化万端,对立、斗争、妥协、依存、互助、合纵、连横等等等等,绝非一个“相互转化”可以涵盖囊括。

至于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历史上依次存在的几大对立阶级之间,其矛盾的存在形式及解决方式,则更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事情。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奴,他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为其存在的前提,但却从未发生过角色互换,直到他们被新的对立阶级所取代而归于消亡。其间奴隶和农奴起义,也确实多次导致过改朝换代,但那充其量不过是换了一茬上层统治者,跟两大对立阶级互易其位的神话并不沾边。至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之后,由被统治阶级变成了统治阶级的现代神话,我们倒领教过了的,不过我们亲眼目睹的一切都表明,它也只是个现代版的天方夜谭罢了。

那么,《矛盾论》作者为了证明矛盾必然转化论的正确性,所例举的另一类例子又价值几何呢?比如说,和平转化为战争,战争转化为和平;祸转变为福,福转变为祸;好事变为坏事,坏事变为好事等等。为了坐实这种说法,他还在另外一篇谈矛盾的文章里,引用了先秦哲学家老子的两句名言来作为旁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据说,这可是咱们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呀!

然而不论是《矛盾论》的说法,还是老子的说法,却一样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更经不起事实的验证。战争也许能转化为和平,但也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战争;祸有转化为福的可能,但也可能一着失误,满盘皆输;坏事能够变成好事,但也可能引出更大的坏事。有一段经常被人提及的西方箴言是这样说的:

蹄铁缺,马蹄折,将军蹶,国家灭。

这其实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丈之堤”,坏事极有可能转变为更大的坏事!所以很显然,矛盾双方并不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而是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只是矛盾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非唯一形式。《矛盾论》刻意把矛盾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提升为普遍原理,从而排挤掉其它可能性,这样就把一个基本反映了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变成了一种僵化死板的公式,变成了一种主观臆造的教条。

正是在这样一种明显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才形成了毛泽东极端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他坚持认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不是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中间绝无调和的余地”。这种极端的、一边倒的结论,促使他不顾资、无两大对立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共生共存这一客观事实,强行使用国家机器来推行兴无灭资,企图通过行政手段和政治运动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结果众所周知,他的做法不仅严重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在铲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就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因为根据马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只能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母体之中,而绝不可能由一个封建性质的小农经济社会孕育出来,否则,路易十四和德皇威廉早把社会主义搞成功了。

四、绝对斗争论

《矛盾论》作者在强行创造出了一个必然转化论之后,紧跟着就推出了绝对斗争论,并作出最终结论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然而就在同一段文字里,他又这样写道:“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这样一来,在上述前后两段话之间,自相矛盾的情形就又发生了。因为他后面的一段话分明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过程才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根据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定义,任何矛盾,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共同体。既然矛盾这个对立统一体本身都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会产生出来,那么前面一段话里所说的那个“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又是从哪里蹦跶出来的呢?作为矛盾对立统一体的一种属性,斗争性又怎么能是无条件的呢?一事物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它的某种属性却是无条件的。如果以此类推,那必将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而生命的某种特性则是无条件的;人类社会中阶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阶级斗争则是无条件的。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某种特性,可以是一种先验的、脱离该事物的独立存在。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矛盾论》作者恐怕难于回答这一问题。

为了消除上述的自相矛盾,以便自圆其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文字中,《矛盾论》作者做了这样的一番解释:“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性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它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这一段弯弯绕的说辞,尽管煞费苦心,但绕了半天,想要证明的东西却仍未证明出来,而只是坚持要人们相信,矛盾对立统一体里面的那个统一性或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是妈妈生的,而那个对立性或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是上天给的。为此,《矛盾论》还编造了一个新的理由说,因为“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这样的一个理由,真令人不由得哑然失笑。矛盾对立统一体里面的斗争贯串始终,难道说它的统一或同一会逃席缺阵或迟到早退吗?世界上存在过只有对立而无统一的矛盾过程或矛盾半程吗?且举证一个出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如何?事实上,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定义已表述得十分明确,世界上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都要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而对立统一规律的对立与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这对矛盾的双方,也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绝没有一方能单独存在。其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的《辩证法·量与质》一节中就曾十分明确地写道:“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因此可见,绝对斗争论乃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僞说,是政治需要的产物而非客观规律。那么,这是《矛盾论.》作者的创造吗?那倒也不是,而是从他的精神导师列宁那里直接继承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一理论的原创者仍然是列宁。对此毛泽东也无意掠师之美,他在《矛盾论》中照录了列宁的原话: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

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不愧是列宁,一点不绕弯子,几句话干净利落,就像宣读圣谕一样,分分钟就把这个至关重大的理论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让其后近百年间无数列宁主义的理论家们,完全相信了这一绝对斗争论的正确性。那么这位伟大的人物,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太简单了!他只不过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耍了一套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小魔术罢了。而这套理论魔术的关键,仅仅在于悄悄偷换了一个概念;而眩人眼目的手法诀窍,就藏在这一句话里面:

“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在这里,列宁转眼之间就把矛盾的斗争性这样一个一般理论概念,跟运动这一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概念搅合到一起了,也就是把一个一般性概念,不着痕迹地偷换成了一个本体论概念,于是矛盾的斗争性,也就立即跟事物的运动一样,变成无条件的、绝对的了。多么高明啊!

什么是本体概念?其实就是人们关于世界或宇宙的本体、本源究竟为何物的思想意识。在基督教那里,本体是上帝;在中国道家那里,本体是道;在黑格尔那里,本体是绝对观念;而在辩证唯物主义者那里,则是物质运动或运动的物质。这种各家所认定的本体与本源,都被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存在,不能再追究其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因为它自己就是原因。

列宁不愧为一代杰出的理论魔术大师,就这么不经意之间,就把矛盾的斗争性这个辩证法的一般性概念,变成了唯物主义的一个本体论概念,于是斗争,也就成为了宇宙的本源,成为了驾驭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无所不能的王者,跟基督教的上帝一样绝对和永恒了。而在掌握了绝对斗争性这门利器以后,我们看到,列宁主义的政党,就成为了一个崇尚斗争并专事斗争与暴力运动的政党;而这一斗争哲学,在整个二十世纪,为人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灾难啊!毛泽东,出于其特殊的个人天性,尤其热衷和推崇这一斗争哲学,并把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推向了极端。

以上三论,即内因决定论、必然转化论和绝对斗争论,三位一体,构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铁三角。这一从列宁那里师承过来、经毛泽东演绎发展后更具主观性、偏执性和斗争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迄今的数十年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深刻且极其严重的。在毛尚未取得对党和国家的完全控制之前,在党内国内尚有跟他抗衡的力量存在的情况下,这一哲学思想体系的负面作用会受到很大限制。而当毛一旦取得了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的地位之后,当他的这一哲学思想体系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之后,当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灌输使其普及成为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坚定信仰之后,其为中国社会带来的破坏与灾难,是空前绝后的,惨绝人寰的。

五、反向阴阳论

前面一连三章,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矛盾论》中的三个主要理论,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批判。而在本文的最后一章里,笔者则要从另一种角度,对《矛盾论》一书作出整体判断和评述。总体上笔者认为,无论从该书的理论架构,还是从该书的思维特点和叙述风格来看,《矛盾论》都堪称为一篇现代“阴阳论”,但又是一篇被颠倒了的“阴阳论”或曰“反向阴阳论”。

先来谈谈何谓阴阳论。

阴阳学说,或阴阳理论,是中国一种最古老也最伟大的思想成就,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先民结绳记事的年代,在五千年前仰韶的彩陶上,就曾闪现过它神秘的身影。而在经历了先秦时代狂飙突进的文明勃兴运动之后,古老的阴阳论,更发育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神经基干,一条粗壮的脊髓,它的无数分支,延伸和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

阴阳论孵化出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是八卦学说及其衍生出的易学体系。这一体系繁复博大,如一张千载不朽的巨大蛛网,网住了中国三千年来无数的知识精英。阴阳论在儒家那里,最终形成了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即中庸理论。除此,道家、兵家、杂家、刑名家和阴阳五行家等等,也无不出其门下,或受其影响。至于中医、武术、风水、术数等实用性学术,就更是把阴阳学说当做了指导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总之,阴阳论这一壶阴阳老酒,中国人守着它已喝了三千多年了,无数知识分子喝得精神恍惚,神魂颠倒,至今还有许多人沉醉于其中,昏昏然而不能自拔。对中国古典古籍涉猎颇多而现代科学知识相对贫乏的毛泽东,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统阴阳论的影响,用阴阳思维观察认识事物,在他而言可谓轻车熟路,一点即通。而尤为巧合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学说,简直就是中国阴阳八卦学说的近代德国版,一种用西方语言加以诠释的阴阳八卦学说,因而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容易认同与接纳的思想。

如果从《矛盾论》几个主要章节的内容来进行审视,这种理论上的亲缘与暗合就更为明显。所谓矛盾的普遍性,不就是对“万物负阴而抱阳、无阴不生,无阳不长”这种说法的诠释吗?而矛盾的特殊性,其实也就是“一物有一物之阴阳”的现代表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就认为: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各脏皆有阴阳,各有其特殊性;肾阳不足跟胃阳不振症状不同,肾阴亏损跟胃阴受伤表现各异。至于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解说,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因;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有太阴、少阴、厥阴之分,阳有太阳、少阳、阳明之别等等古典说法的再版。而事物无不一分为二以及事物无限可分的观点,那就更只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叠之为六十四卦以至于无穷”这种典型易经八卦思维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罢了。

现在来谈谈何以要把《矛盾论》称之为“反向阴阳论”: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和合而生,都是阴阳双方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为存在前提的统一体,并且认为万物的变化发展,也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互动促成的。但中国传统的阴阳论却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向,那就是都认为阴阳的共处共生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才是宇宙万物的正态与常态。中医所说“阴平阳谧,其病乃癒。”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阴阳的严重失衡,必然会造成各种自然灾变、社会冲突或人体疾病。因此人的正确作为,应该是努力去协和阴阳,去“致中和”,去创造中庸和谐。故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乃是一种讲求包容与倡导和平共处共生的思想。

然而《矛盾论》这一同样基于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上的理论,却是一种典型的斗争论和暴力论。为什么同一株根茬,会结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果实来呢?其实无它,就在于毛泽东的阴阳论,乃是一种嫁接引入了列宁斗争哲学恶之花的阴阳论。列宁的理论强调自我的运动,强调对统一体的突破,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与取代,从而片面肯定和积极主张阶级斗争,视暴力革命为天然合理,认为依靠暴力革命夺取了政权,新的社会制度就能被创造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主导指使下,毛泽东把中国传统的阴阳论颠倒过来了,把一种主张以协调、包容、共处来达致中庸、平衡、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了主张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革命突破和消灭压倒另一方的理论。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邪恶的理论。

这一中西结合、土洋结合制造出来的斗争哲学,不仅是极端的、偏激的,是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而且它的理论基础即对立统一法则,也是与现代科学思想相悖的。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任务,是要揭示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事物会发生何种相互作用,并造成何种变化和产生何种结果;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暴露出宇宙间事物普遍联系的真实图景,揭示出更多的宇宙奥秘。因此,现代科学是一种推理与实证并重、既注重具体细节又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的知识与验证体系,是对立统一法则这种古老的思想方式所不能涵盖和无法理解的。

像阴阳论和矛盾对立统一法则这样的思辨哲学、思想方法,应当承认,它们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确曾做出过不小的贡献。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它吐露过许多天才的思想,猜到了许多后来的发现”。而就是在今天,乃至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有时还需要借助它们来进行判断与思考。但是,作为一种古典古代的思想方法,它们毕竟正在悄悄离我们远去,渐渐成为一种远古的遗音。一种新的、能明晰洞察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必将全面取代它们,成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及自身的强大精神利器。

作为一代杰出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没有接触和系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客观条件,因而不可能成为像马、恩那样学识丰富思想缜密的一位学者。他在导师列宁的思想影响下,结合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能写出《矛盾论》这样的小册子,也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其中即便有悖谬和违反科学之处,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就这么一本以现代哲学语言诠释和演绎中国传统阴阳论的小册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竟然取得了欧洲罗马教廷统治时期《圣经》的地位,成为了国民必须一体信奉与凛遵的教旨,而绝不允许任何人对它提出稍许的质疑,否则就要被当做异端,交付审判与制裁,这,却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一种莫大的悲哀。

第三篇:矛盾论 导读(范文模版)

《矛盾论》导读

《矛盾论》是毛泽东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特别是完整而严谨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高度再次论证了这个基本原则。《实践论》、《矛盾论》不仅为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统一和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因此,《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极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否认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及其特点的必要性,根本抛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们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并当作千篇一律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不懂得中 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斗争尖锐曲折。有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与汉奸、亲日派之间的阶级矛盾,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日本帝国主义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空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对中国社会状况作出全新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全新的判断,以便制定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要求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就要求全党必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着的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要求,毛泽东写作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间到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矛盾论》是其中一个部分,原题目为《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时名为《矛盾论》。

二、逻辑结构和基本原理

《矛盾论》分八个部分:引言、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 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

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引言部分,说明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开宗明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现在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

其二,两种宇宙观:这是全文的总论。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认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问题。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 的地位等部分。

矛盾的普遍性:研究矛盾的普通性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

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矛盾论》中非常精彩的一章。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说明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①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②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运动中的每一个过程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③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④每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⑤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

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切矛盾都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反映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哲学范畴。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并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说明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毛泽东特别说明,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矛盾的斗争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毛泽东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这个道理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 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毛泽东专门说明,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则因矛盾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所以,“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结论:毛泽东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特别强调认识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认为“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学习《矛盾论》要把握的基本原理有: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尝试着概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其概括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 基本特征;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其概括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并初步揭示其对立的根源。毛泽东则从更高的层面将其概括为“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并系统地论述了二者对立的根源,描述各自的思维特征。

毛泽东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与此相反,辩证法的宇宙观则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用 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一切事物。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揭示出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认为,学习辩证法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毛泽东重点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特别是花费大量笔墨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辩证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理解这个道理,才能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精神实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恰恰在于背离了这一基本原理,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而都抛弃了辩证法。

(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研究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恩格斯说:“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列宁也曾提出:“善于从发展路线或链条中抽出最重要的环节。”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尽管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之主导方面” 的概念,但没有对其内涵作出明确规定,也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证。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的基础上,不但明确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详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联系和转化的相互关系,说明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就是非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全局,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到主要矛盾,就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所以,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当然,强调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可以忽略非主要矛盾。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固然规定和影响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恰当地适时地解决好非主要矛盾,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适当考虑次要矛盾。毛泽东还指出,矛盾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原来的主 要矛盾解决了或基本解决了,而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虽未解决,但由于条件的变化而下降为次要矛盾的地位,其他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两种情况都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来。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估计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而坚定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都有一些重要论述。30年代的苏联教科书对这个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用了他们的一些观点,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具体阐述了这一基本原理。毛泽东明确概括了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涵义。他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毛泽东列举了大量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生与死、上与下、福与祸、顺利与困难、地主与佃农、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详细说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特别重视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条件的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现实的、具体的 矛盾,所说的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转化,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的。离开一定的条件,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矛盾。“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这样就把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奠定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毛泽东又进一步论证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指出二者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在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联系在于: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毛泽东又特别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与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动状态的观点相联系,发挥了列宁的观点。列宁认为:“对立的统一(一致、同

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事物所呈现的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运动状态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事物的运动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时,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呈现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事物的运动处在显著运动状态时,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便显现出显著变化的面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显著运动状态,而矛盾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通过显著的运动状态而解决矛盾。因此,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面论述,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当代启示和重要意义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最根本是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浴血奋战得出的基本结论。如果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基本原则,那么,《矛盾论》则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论证这个基本原则。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过程,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学习理论,解决好全党对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是实现“相结合”的根本前提。回顾我们党历史上所犯几次严重错误,其重要根源是理论准备不足或整体理论水平不高。所 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必须善于重新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第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相结合”的重要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符合一般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度具有特定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力图做到几个相结合:即坚持普遍原则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基本理论与勇于探索创新相结合,继承前人经验与总结新鲜经验相结合等等。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失败到成功多次反复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两大历史飞跃;作为两大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我们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前进途中还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依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活力。

第四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它不仅仅帮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从书中我更深刻理解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运用矛盾观点看问题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1、书中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矛盾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就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阅读感悟:

任何一个社会都充满各种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十九大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然而,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显然已经无法包含今天人民群众的主要诉求。除了“物质”已相对丰富,人民群众如今在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等方面都抱有强烈期待,而这些都远远超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2010年中国就以近40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现在约占全球的15%,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天宫、天眼、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毫无疑问,再把“落后的社会生产”冠之以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已不合时宜。因而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社会建设、国家建设方面离不开矛盾的观点,离不开矛盾的方法论。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矛盾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矿物辰砂,它也叫作朱砂,就是古代皇帝用来批写奏折用的“红墨水”,朱批一词就由此得来。同时,古时人们为追求长生所制的长生不老的丹药中就以辰砂为原料,可当时的人所不知道的是,辰砂含汞量极高,所以很容易导致食用丹药而汞中毒,因此丧命。尽管如此,但倘若我们对辰砂使用得当它对我们人体也是有益处的。辰砂作为中药材就具有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可见矛盾在我们生活中存在是多么的广泛。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矛盾论》中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我国各种文学作品中也都蕴藏着矛盾特殊性。比如古诗中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又或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描写了108 个英雄好汉,“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我们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没有事物和各种人物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怎么能够创作出这些代代流传的文学瑰宝。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也应该牢牢把握住矛盾的特殊性。针对不同领域矛盾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法。政治领域矛盾、经济矛盾和思想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其解决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设用政治的方法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会造成更大的问题,用政治的手段去推动文艺的发展,结果会适得其反。虽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但是政治矛盾和经济矛盾还是有差异的。这就涉及到公共权力运用领域与方法适当的问题。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就是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因此,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更多地应该通过市场的手段加以解决,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动辄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矛盾,在短时间内效率提高,但是并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在很多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矛盾论》中说:“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 殊的本质”。比如我们现今所追求的中国梦。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指导思想使它与其他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有相通之处,又不全然相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梦”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列强走野蛮掠夺、强权政治的路径实现损人利己的梦想不同,“中国梦”的实现走的是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道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梦”不同于“他国梦”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正确认识事物矛盾,掌握矛盾分析法,运用正确方法解决矛盾,让其为我们的中国梦、现代化建设助力,是我们新时代新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实现美好未来的重要道路。

第五篇:矛盾论读书笔记,两篇

读《矛盾论》有感

偶然的机会,让我上网看到一则报道“在“中国书店2010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册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21.28万元成交。”在当时,这则新闻同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从我的角度,我并不能随意评价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另一个炒作的结果,但这则报道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全本《毛泽东选集》收编了毛泽东从抗战开始到1944年6月间的著作29篇,约五十万字,分成五卷:第一卷五篇,关于国家与革命的论著;第二卷十一篇,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著;第三卷三篇,关于战争与军事的论著;第四卷三篇,关于财政经济的论著;第五卷七篇,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著。其中包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论合作社》、《反对自由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其中《矛盾论》让我印象深刻。

写作背景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主要内容

1、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感悟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便喜欢上了毛泽东的文章,首先是因为他的行文用笔,简单却深远;朴实兼明了;灵活又明辨。过去,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中,涌 现过一批农村老太太学习积极分子,人手一本《毛泽东语录》,老三篇甚至是老 五篇都能背诵,而且毛主席语录可以背诵许多,其实农村的老太太有多少文化呢?原因也就是毛泽东的言语结构简单,但说的道理却非常的深远。“动笔皆因问题起,笔墨尽为民用。满篇全是活思想,历史发展靠群众。五帝三皇骗过客,千古英雄惟陈胜。仙山琼阁南柯梦,人生快乐是斗争。”正因为这样,看起来总有那份共鸣。中近代的白话文运动中,虽然毛泽东不是发起者,但他的白话文我以为是最。读完《矛盾论》这份感觉更加强烈。

参加过四六级考试的人都知道,在写议论文时,我们们通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 “As the saying goes, „Each coin has two side.‟ Nothing would be the exception.”同样的,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从种种历史教训中总结出经验,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句话,毛泽东同志说道了点子上,“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王道。

这一观点同样可以为我们所运用。正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矛盾,我们存在与这个世界,必然要适应世界的矛盾,接受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句不可忽视的话。

正如,我们从小有很大梦想,当上音乐家、科学家等等很伟大的职业。但随我们慢慢长大,不难发现,有些梦想会与我们愈行愈远。实践与理想的矛盾也就在这时展露无疑。在这个时刻,摒弃死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能力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付诸努力拼搏,成功那只是早晚的事。

另外,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心存羡慕,更不用嫉妒,一切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差异性,适合他的方式或者机遇并不一定正是你所需要的,只有不断的领悟事物所存在的矛盾,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一种状态,才能适宜地解决矛盾,获得人生的进步。或许,进步只是一点点,但在不断遇到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总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

读完这本书,或许我所感悟的毛泽东“矛盾论”思想并不全面,或许还很是肤浅。我领悟到或许尚且与别人不同,与毛泽东同志的初衷相背,但我所想表达的是,只要我的认识对与我的发展有所帮助,我就没有白读这本书。《矛盾论》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矛盾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点内容:

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例如:猫与狗不同,就是因为这两个动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学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学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别。人和动物的矛盾就不一样,人要考虑学习,事业,婚姻,子女教育。动物则不需要,吃饱了不饿就行了。

2、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人的一生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同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例如: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这些都是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3、每一矛盾的包含的两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指不去研究矛盾的各个方面。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有现代价值。

4、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这一点和上面的第2点是有关联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以人为例来说明可能更清楚一些,人在青年的时候最要考虑的是事业和婚姻,当然,对不同的人而言可能结论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事业优先,有的人认为婚姻优先,还有可能原来认为事业有限的,因为家里老爸老妈的催促,必须将婚姻放在优先上,因此在青年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分为事业优先,婚姻优先两个阶段。这个没有统一的答案,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构成了一个活生生,完全不一样的人。

5、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个就不必赘述,上面已经提到。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上面所提到的关于人的矛盾,在20岁以前主要矛盾是学习,在20-30岁主要主要矛盾是事业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因此重点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俗话说要事第一,也是这个道理。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所谓斗争性,是指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谓量变到质变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最好的诠释。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才会采取对抗的形式。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原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国共合作,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发,蒋介石上台之后,残酷镇压共产党,因此矛盾激发,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就是对抗。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最好的诠释,所谓哲学就是研究科学的科学,因此这里面的规律对于事物的发展,人的思想都是试用的。光研究哲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只有用哲学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学科的研究才能发挥哲学的价值。

下载丰田的矛盾论[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丰田的矛盾论[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盾论读书笔记

    读《矛盾论》有感偶然的机会,让我上网看到一则报道“在“中国书店2010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册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21.28万元成交。”在当时,这......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以总分总的形式讲解了矛盾的六种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完整。思维缜密,体现出了极大地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文中例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辩证的矛......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

    矛盾论读后感

    读毛主席的《矛盾论》有感 以往的时候不是特别关注这类的文学作品,《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这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该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这次有机会阅读毛泽东的作品,之前一直没有读过,毛泽东是位伟人,想必他的作品也会很深刻、很有内涵。 对于世界,人们一直都有两种见解,一种就是形而上学,即是唯心......

    《矛盾论》读后感

    概论读书心得《 矛 盾 论 》 读后感班级:物联网工程 11-01姓名:屈卞忠 学号:30《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