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4:0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矛盾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矛盾论》读后感》。

第一篇:《矛盾论》读后感

09~10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后感

泽东主席的《矛盾论》是一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论

文。这篇论文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对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矛盾论》开头第一句话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又是辩证法的核心。接着是第一方面“两种宇宙观”论述。

两种宇宙观,讲的是是哲学上两个对立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前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后者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而统一又分成两个互相排

斥的对立,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在中国、在欧洲的中世纪以前,是属于唯心的宇宙观。但在中世纪之后,或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主导地位之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形而上学在某些方面包含了唯物论的观点,比如在认识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上,它同唯物论一样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然而,在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进程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物

辩证法发生了冲突。形而上学家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引起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来自事物的外部而非来自内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形而上学家在根本上就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而

《矛盾论》读后感

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形而上学的观点则从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方面去说明,尤其是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因素。大树,根本原因是由于种子自身内部矛盾的结果,细胞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细胞自身的生长、分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以及事物由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则刚好跟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把任何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且每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而非外部,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导致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而一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性导致的其运动和发展,必然联系着和影响到它周围的事物,这种影响对于它周围的事物来说就是外因,外因通过事物的内因才起作用,它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第二位因素。因此,形而上学家认为的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场所和范围的变更的因素,只是由事物的外因作用而起的,而他们不能解释的事物由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原因,是由于事物的内因起了作用,因此,事物的性质才会根本地发生变化。例如,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棵苍天

化到衰亡的新陈代谢过程(内因),才一点点成长为苍天大树的,而种子外部的水、养分(外因)要靠种子细胞的吸收消化才能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从种子到苍天大树,是一个质的变化。

同样,唯物辩证法在分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时,也从它的内部因素去分析,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去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一个时期内,当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做出调整,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过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使之发展的水平提升一个高度。这是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如在中国战国时代,由于私有土地的大量出现,原先国有农奴制土地所有制已不能再支撑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主要诸侯国都先后兴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本质就在于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新兴的地

主土地私有制。然而为什么各国都推行了变法运动,而最成功的是秦国且还完成了统一呢?原因就在于秦国的改革非常地适应于当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适和生产力发展之需,并且变法非常之彻底,是秦国在不到百年间里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且挥师四方,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秦王朝。这是由于它施行的一套国家制度(生产关系)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且很好地作用于时生产力的发展,以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因此,“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第二个方面《矛盾论》论述了是矛盾的普遍性。论文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

《矛盾论》读后感

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首先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说的就是每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运送形式,或是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都包含着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并且决定着该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人的生和死,社会现象中的善良和邪恶,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守,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物理学中的正电和负电等等,假如一种事物没有矛盾的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假如矛盾停止,该事物也就消亡了。

其次是说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例如,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运动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原始社会,主要矛盾是弱小的人类生产力同强大的自然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

上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随之出现,当奴隶制在中国确立起来后,尤其是在夏、商、周(主要是西周)时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努力阶级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土地私有制在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战国时秦国的统一战争使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此以后到晚清英军叩关为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晚清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949年新中国得以诞生,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使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预计到2050年新中国将发展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大约一百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矛盾。

可见,矛盾是无事不有且无时不有的。

《矛盾论》读后感

第三方面,《矛盾论》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因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是有矛盾的。我们之所以将一事物同其它食物区别开来,就是因为每一事物自身内部包含着特殊的矛盾,使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运动形式不同。“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是思想现象都同样如此,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是由于人类社会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为依据的:如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阶级未产生,国家未出现,靠平均分配的方式维持社会存在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原始社会;当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开始分化,国家开始产生,社会生产力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而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的特征是靠强迫奴隶劳动,从而出现

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此时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奴隶社会;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例如,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这是人的共性(普遍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有性别、出现了土地私有的现象,大部分奴隶主开始转化为出租给农民土地耕种收取租税的地主,大部分奴隶也逐渐转变为自耕的小农,从而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此生产关系上确立起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又由于此时的社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称之为封建社会;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分也是由于各自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根本矛盾的不同为依据的。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以及,每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得有其特点。它给我们的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其次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而且,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连接的,每一事物内部不但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包含于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换个角度讲,就是

年龄、性格等等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能将人和人区别开来,这就是人的个性(特殊性)。

第四方面,《矛盾论》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就是在一事物中起着引导和决定该事物及此事物中的其它矛盾的发展和决定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在该事物中不能起引导和决定作用,从属于主要矛盾的矛盾。论文举例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这一原理我们的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时,要全力找出要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要善

于抓住事物的重点,并加以解决,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争性的论述。

矛盾是同一性有着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矛盾设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着事物的支配地位,并规定着事物的性质。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在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性质也随之进行转化。例如人的生死,当一个人从婴儿长到壮年的时候,人体内的细胞生长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此时细胞的生长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人的性质就是“生”;而壮年以后,渐渐地,人体内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生长数量和速度,到死亡的时候,细胞衰亡就完全取代细胞生长的主导地位,人的性质,也就意味着“死”。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启示我们,在认识一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找出该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认清它的本质和性质。

第五方面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的各方不能孤立地存在,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为前提,例如上和下,幸福和灾难,和平与战争,生和死等等,它们依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例如,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说任何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并使一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最后论述的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毛主席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就是说矛盾的斗争会引起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这是绝对的,当一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的力量远远大于其次要矛盾时,此时该事的性质的非常稳定的,可以不用发生对抗也能使该事物由于主要矛盾的力量成功发生质变和飞跃;而当一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同次要矛盾力量相差不大时,即主要矛盾的力量仅仅比次要矛盾强一些的时候,此时该事物是性质是最不稳定的时候,此时要达到该事物的质变,就非常有必要进行激烈的对抗。例如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刚好相反,英国自唱阶级革命史可以看出是一部改良史,革命期间虽有对抗,但不及法国激烈、彻底,原因在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法国搞很多,它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法国强,也比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强,因此英国的资产阶级可以主导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而法国则不同,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是大势所趋,此时革命要成功,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主要采取对抗的形式,法国通

《矛盾论》读后感

过启蒙思想广泛动员了下层群众来参加革命,它的革命是激烈的、彻底的,并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就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因此,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矛盾论》这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问题时要擅于认清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时要擅于抓住事物的重点,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以总分总的形式讲解了矛盾的六种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完整。思维缜密,体现出了极大地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文中例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辩证的矛盾论。具体,形象,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首先,论文论证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的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外力(即外部原因),而不是事物的内部原因。作者例举了欧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以及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让读者对形而上学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此相反的是辩证的宇宙观。辨证宇宙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运动,而事物的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即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他认为内部原因是决定因素,但同时又没否定外部因素。作者通过了大量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紧接着作者介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证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且指出了当时中共中的的大部分人能够认识到的矛盾的普遍性,却很少人能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即教条主义者的这一党内问题。随后,作者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且论证出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一种矛盾起着主要作用。我们要解决一件事情,就必须找到事情的主要矛盾,再从主要矛盾中找出主要的矛盾方面,对症下药,这样其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作者谈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斗争形势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统一性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是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连接,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而斗争性与同一性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最后,作者论证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作者层次分明,构思严谨。给我们许多启迪,如我们要善于用辩证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解决和处理一件事情。并且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由一般到特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由木见森,有特殊到一般。

作者的意图在于减少党内的教条主义者的数量,使他们辩证的看待问题,认清形势,从而更有利于党的发展,壮大和革命的前途。但从中却给了我们一些有用的启迪。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要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存在,让它们交流,渗透,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但也要对错误的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同时也必须充分地给有错误的思想的同伴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这就需要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了

第三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再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条条框框。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四篇:矛盾论读后感

读毛主席的《矛盾论》有感

以往的时候不是特别关注这类的文学作品,《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这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为了克服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学习过了《矛盾论》后颇有感慨。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著。”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谈谈我的感受: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第五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该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首先作者论述了矛盾的性。作者写得简略,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作了客观的分析,“矛盾的性被人所承认,关于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的同志,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缘故,当着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的分析,对全局有得心应手的把握。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是物质运动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每大系统的物质运动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每物质运动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注意。”进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去看。”这在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的矛盾→各个运动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

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层层明晰,浑然一体。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作者在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地提分析,这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可见,是对的细化。作者在的最后一段说明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跟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不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矛盾之主要的和非主要的这两种情形,也说不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地懂得矛盾的情况,也就找出解决矛盾的的方法。”就将和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文中阐释了当时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比工人阶级还要糟糕,它们会成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剥削阶级,与工人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对抗性,加之官僚资产阶级制定的法律总体上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他们在很多时候会占在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官僚大资本的盘剥和压迫,随时处于破产而沦为无产阶级的境地。因此,他们和官僚资产阶级也是矛盾重重。可以这样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无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这对矛盾中,当时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官僚资产阶级。从人数对比上,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占绝对的优势,但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资产阶级却占有决策和舆论的主导权。他们可以利用占据的国家机器,使他们的利益合法化。围绕着《物权法》的争论本质上就是是否允许官僚资产阶级将他们的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无产阶级明显处于下风。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官僚资产阶级的主要力量就在共产党内,这种特殊的地位就给了他们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利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共产党在群众的威信谋取他们的私利,他们更可以将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为披上“改革”的外衣,以“改革”的名义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正是由于他们在这对矛盾中占据了主要方面,中国当时的社会才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和谐的现象。“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矛盾论》”。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促进这种转化的过程。当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在这对矛盾中成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谐社会就到来了。必须指出,和谐社会只是阶级的妥协,而不是阶级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官僚资产阶级产生的土壤将一直存在,彻底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在公有制占绝对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思想路线,由于世界观和理想的不同,这种思想路线可以表现为向共产主义发展或向资本主义倒退;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表现为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执政理念,由于国家机器中当权阶层的信仰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可以表现为以权谋私或者权为民

用。这种“隐性”的上层建筑的阶级,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向“显性”的经济基础的阶级转化的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有着非常多的困难。它的最大难点就是,无产阶级不能通过疾风暴雨的形式与官僚资产阶级斗争,而只能在它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法制范围内有序地进行。但是,它斗争的对象,又恰恰就在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内。打一个不太严谨的比方,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好象是共产党用左手和她的右手搏斗。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共产党还能不能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怎样领导?当前的中国社会有哪些制约和谐的矛盾呢?

当今社会里,其实在每一种矛盾下面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例如: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供需矛盾,等等,等等。“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

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找到影响和谐的主要矛盾。不去找这个主要矛盾,不去解决这个主要的矛盾,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许多次要矛盾上,花大气力去制定针对枝节问题的方针政策而对主要矛盾视而不见,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一般地讲,“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但是,这个“主要矛盾”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而

不是制约当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在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不能因为承认这个主要矛盾,就片面地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生产,只要我们的GDP不断增加,和谐就能自然而然地到来。如果这样来理解构建和谐社会,那就等于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和谐,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有相对的和谐和相对的不和谐。事实上,这个“主要矛盾”,从广义上理解,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虽然和谐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在当今的中国,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第二位的,最大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社会是人的群体,所以人与人的矛盾也包括人与社会的矛盾。

下载《矛盾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矛盾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这次有机会阅读毛泽东的作品,之前一直没有读过,毛泽东是位伟人,想必他的作品也会很深刻、很有内涵。 对于世界,人们一直都有两种见解,一种就是形而上学,即是唯心......

    《矛盾论》读后感

    概论读书心得《 矛 盾 论 》 读后感班级:物联网工程 11-01姓名:屈卞忠 学号:30《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所写的哲学经典著作,其主要观点是说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由矛盾构成,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的常态,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事物的变化。正......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209612班 赵午腾 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就接触到了矛盾这个主题的学习,再早一些,小学就学过《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前一段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初读时,......

    矛盾论读后感

    引用评论家的一段话:《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矛盾论》存在的缺陷是:论述的起点不高,以事物这......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摘选自网上素材)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来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