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章指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涉及广泛的方面及许多哲学问题。对此,文章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宇宙观,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产生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首先,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言,《矛盾论》指出所谓矛盾普遍性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要用坚持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而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次,《矛盾论》还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当然,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也做了相应的解释与分析。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事实上,学过高中哲学的我们也应该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并且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此外,《矛盾论》中还分析了两种宇宙观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
论述矛盾的世界观的基础,其中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与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如果说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它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而关于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矛盾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它指导了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了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现在也亦如此,《矛盾论》 对当今的领导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国内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想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更要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以总分总的形式讲解了矛盾的六种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完整。思维缜密,体现出了极大地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文中例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辩证的矛盾论。具体,形象,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首先,论文论证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的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外力(即外部原因),而不是事物的内部原因。作者例举了欧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以及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让读者对形而上学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此相反的是辩证的宇宙观。辨证宇宙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运动,而事物的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即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他认为内部原因是决定因素,但同时又没否定外部因素。作者通过了大量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紧接着作者介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证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且指出了当时中共中的的大部分人能够认识到的矛盾的普遍性,却很少人能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即教条主义者的这一党内问题。随后,作者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且论证出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一种矛盾起着主要作用。我们要解决一件事情,就必须找到事情的主要矛盾,再从主要矛盾中找出主要的矛盾方面,对症下药,这样其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作者谈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斗争形势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统一性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是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连接,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而斗争性与同一性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最后,作者论证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作者层次分明,构思严谨。给我们许多启迪,如我们要善于用辩证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解决和处理一件事情。并且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由一般到特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由木见森,有特殊到一般。
作者的意图在于减少党内的教条主义者的数量,使他们辩证的看待问题,认清形势,从而更有利于党的发展,壮大和革命的前途。但从中却给了我们一些有用的启迪。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要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存在,让它们交流,渗透,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但也要对错误的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同时也必须充分地给有错误的思想的同伴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这就需要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了
第三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再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条条框框。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四篇:矛盾论读后感
读毛主席的《矛盾论》有感
以往的时候不是特别关注这类的文学作品,《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这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为了克服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学习过了《矛盾论》后颇有感慨。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著。”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谈谈我的感受: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第五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该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首先作者论述了矛盾的性。作者写得简略,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作了客观的分析,“矛盾的性被人所承认,关于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的同志,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缘故,当着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的分析,对全局有得心应手的把握。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是物质运动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每大系统的物质运动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每物质运动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注意。”进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去看。”这在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的矛盾→各个运动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
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层层明晰,浑然一体。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作者在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地提分析,这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可见,是对的细化。作者在的最后一段说明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跟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不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矛盾之主要的和非主要的这两种情形,也说不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地懂得矛盾的情况,也就找出解决矛盾的的方法。”就将和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文中阐释了当时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比工人阶级还要糟糕,它们会成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剥削阶级,与工人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对抗性,加之官僚资产阶级制定的法律总体上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他们在很多时候会占在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官僚大资本的盘剥和压迫,随时处于破产而沦为无产阶级的境地。因此,他们和官僚资产阶级也是矛盾重重。可以这样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无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这对矛盾中,当时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官僚资产阶级。从人数对比上,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占绝对的优势,但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资产阶级却占有决策和舆论的主导权。他们可以利用占据的国家机器,使他们的利益合法化。围绕着《物权法》的争论本质上就是是否允许官僚资产阶级将他们的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无产阶级明显处于下风。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官僚资产阶级的主要力量就在共产党内,这种特殊的地位就给了他们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利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共产党在群众的威信谋取他们的私利,他们更可以将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为披上“改革”的外衣,以“改革”的名义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正是由于他们在这对矛盾中占据了主要方面,中国当时的社会才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和谐的现象。“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矛盾论》”。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促进这种转化的过程。当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在这对矛盾中成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谐社会就到来了。必须指出,和谐社会只是阶级的妥协,而不是阶级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官僚资产阶级产生的土壤将一直存在,彻底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在公有制占绝对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思想路线,由于世界观和理想的不同,这种思想路线可以表现为向共产主义发展或向资本主义倒退;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表现为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执政理念,由于国家机器中当权阶层的信仰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可以表现为以权谋私或者权为民
用。这种“隐性”的上层建筑的阶级,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向“显性”的经济基础的阶级转化的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有着非常多的困难。它的最大难点就是,无产阶级不能通过疾风暴雨的形式与官僚资产阶级斗争,而只能在它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法制范围内有序地进行。但是,它斗争的对象,又恰恰就在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内。打一个不太严谨的比方,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好象是共产党用左手和她的右手搏斗。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共产党还能不能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怎样领导?当前的中国社会有哪些制约和谐的矛盾呢?
当今社会里,其实在每一种矛盾下面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例如: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供需矛盾,等等,等等。“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
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找到影响和谐的主要矛盾。不去找这个主要矛盾,不去解决这个主要的矛盾,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许多次要矛盾上,花大气力去制定针对枝节问题的方针政策而对主要矛盾视而不见,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一般地讲,“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但是,这个“主要矛盾”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而
不是制约当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在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不能因为承认这个主要矛盾,就片面地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生产,只要我们的GDP不断增加,和谐就能自然而然地到来。如果这样来理解构建和谐社会,那就等于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和谐,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有相对的和谐和相对的不和谐。事实上,这个“主要矛盾”,从广义上理解,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虽然和谐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在当今的中国,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第二位的,最大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社会是人的群体,所以人与人的矛盾也包括人与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