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高考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三明质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2.“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3.(2013北京西城测试)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4.(2013长沙测试)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度,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
A.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5.(2013洛阳统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
6.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慢慢分离
B.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C.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D.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7.(2013苏北四市联考)《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8.(2013晋商四校联考)《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画)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9.(2013洛阳统考)《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10.(2013浙江模拟)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散,定丁数以为撙节”。这反映了明代()
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
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1.(2013湖南联考)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12.(2014咸宁四校联考)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13.(2014泉州质检)明中叶学者王世贞说:“徽地四塞多山,土狭民众,耕不能给食,故多转贾四方。而其俗亦不讳贾。贾之中有执礼行谊(注:意为儒学修养高)者,然多隐约不著,而至其后人始,往往修诗书之业以谋不朽”。材料不能说明()
A.地理环境不利农业,是徽州发展商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B.商业致富和科举仕宦,是当时徽州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
C.徽商重儒入仕,体现近代商业和封建权势结合的特点
D.用经商所得厚利,让子弟业儒入仕是徽商的终极目标
14.(2013宁波测试)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15.(2014皖南八校联考)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16.中国古代政府历来对商业发展严格控制,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商业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17.(2012年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8.(2014湛江二模)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19.(2013湖北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0.(2013沈阳二模)1989年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1.解析:C 清明时节,万物皆显,适合农种。故“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2.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可见,作者主张通过“重农”以达到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目的。3.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题干中“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等信息表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解析:D 小农经济下,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异计”,就会分家脱离原来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明显体现了在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材料没有强调家庭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谈道德问题,而且B项中“严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实;宋代理学形成,儒家思想大发展,排除C项。故选D。5.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6.解析:D 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土地的生产经营权掌握在佃农手中,这有利于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A、B、C三项分析正确。地主与佃农之间存在的是租佃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7.解析:C “三服官”是汉官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耗资多。故选C。8.解析:B 材料体现的是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实行产品刻名负责制,反映其对质量管理严格。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9.解析:B 材料大意: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自足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解析:C 从材料中的“定”“立”“严巡捕”“明保勘”“定丁数”等表述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十分严格。A、B 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解析:B 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该地就好比得疟疾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宋代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12.解析:D A项“取代”说法错误;B项“世界上最早”说法错误;C项“开始出现”说法错误;题干描述了纸币从北宋出现至南宋发展的过程:富商联合发行——初命临安府印造,D项正确。
13.解析:C 材料大意是徽州地区四面多山,地少人多,粮食供应不足,故人们多从事商业。并且当地的风俗也不轻视商业。商人之中的儒商在经商致富后,其后代往往以研读诗书、科举入仕为目标。故A、B、D三项材料能够体现。C项中“近代商业”的表述错误。14.解析:D 材料反映了晋商在政府庇护下,贩卖盐、粮给军队提供军需,“大获其利”,D项符合史实。A项中“全国”说法错误;B项材料没有反映;C项曲解了材料。
15.解析:C 从材料湖州“以蚕桑为岁记”、严州“唯蚕桑是务”、洞庭山区“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不殖五谷,唯宜种茶”等可知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迅速。A项与史实不符;B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材料“谷食不足”不符。16.解析:A 由表格资料可知,州县集市密度应是南方超过北方,D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集市数量迅速增加,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广泛发展,A项符合题意。
17.解析:A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统治者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也可以防止农民自由迁徙,保证地方社会治安和稳定,而抑制商业,主要是因为商人有投机行为,却不事生产,不利于管理和维护统治,B、C、D三项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A。
18.解析:C 关键信息“禁之愈严而寇愈盛……”,是说禁商越严,寇就越多,结合明朝对外商业政策可以得出答案为C。
19.解析:C 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可排除。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排除D项;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20.解析:C “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体现了双方关系的特殊性,即同盟关系和相同的意识形态。“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体现了双方是正常的国家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
第二篇:2018年高考历史预测卷模拟卷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预测密卷
(二)24.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25.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26.“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27.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28.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
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
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 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
29.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材料说明()
A.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D.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30.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工人加班和休息日、纪念日工作应发双薪;工人例假休息以及参加苏维埃选举或政府召开的大会以及职工会议,在法庭当证人、鉴定人或陪审员等,都须发全薪;工人或职员被征去红军中服役,应预先发给3个月的平均工资等等。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进行了修正: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只规定工人加班须得一定数量的额外工资。该修正()
A.有利于长征的顺利进行 B.说明党内“左”倾错误已经肃清 C.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的要求 31.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32.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 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33.根据1841年的材料,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据此可以推论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D.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34.1957年6月,苏联党的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了11人的主席团。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 专业化,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历程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35.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描述了英国的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的生活状态毫无生存价值。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秃头歌女》是没有结尾的戏剧。结局亦是开始,开始代表着结束。下列文学作品中,与它同属于一个文学流派的是()
A B C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导源于它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拉进世界潮流之中,这就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到清朝覆灭时,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已能从多方面适应世界潮流,大体走上了正常轨道。
————摘编自张振鸥《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材料二 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 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一——摘编简新华 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材料四
D 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例,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雄安新区相比深圳和浦东定位有何不同?(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学,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历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唐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王朝对其经学的影响进行阐述,并说明经学发展的启示。
45.(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次日,代表们在退伍军人战争纪念堂的赫伯斯特剧院签署了宪章。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据百度百科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46.(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在下院发表演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据百度百科整理
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 “列瓦达中心”在 2015 年 3 月进行了题为“斯大林和他在国家历史中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民众对斯大林的态度明显改变。本世纪初,民众普遍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而目前大部分受访者(39%)积极评价他,同意为斯大林建立纪念碑的比例由 2010 年的 24%上升 到 2015 年的 37%。年长的受访者中有 43%的人对斯大林持尊重态度,年轻人则相对比较淡然;中等教育程度以下民众中 43%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尊敬态度。1989 年,斯大林在历史上最伟大人物投票中只获 得 12%的选票,2012 年则排在第一位,获得 49%的选票。——摘编自杨军《斯大林在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回归”》(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丘吉尔所说的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本世纪以来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态度的因素。(7 分)
2017高考文综预测密卷二
历史参考答案
24.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的特点。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中国原始居民”表明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帮助”,说明帝王的行为与诸神的帮助关系密切,从而反映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使王权带有神秘色彩,选A项。B、C两项是出现题目中情况的原因;材料没有体现帝王权力来自上天的信息,排除D项。
25.D【解析】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晋代并没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和方法,排除A、B、C三项。材料中“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项正确。
26.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走私货物利益大,引发东南沿海居民走私猖獗。这是海禁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但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官员纵容走私,走私品是否为农产品等内容,故排除A、C、D,B项正确。
27.D【解析】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军机处虽然是清朝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这是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因此选择D项。A项属于设立军机处的积极方面,但题意并无涉及; 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信息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
28.A 【解析】“永安城分封诸王”体现了太平天国具有封建等级性和落后性,《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先进性,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永安城分封诸王不能体现;D项不能反映《资政新篇》。
29.A【解析】由“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A正确;B、D与材料无关;C项错在“传统社会”,材料是晚清时期,是近代,C项与材料表达不一致。
30.C【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刚刚站稳脚跟,1931年这些规定超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实施,属于党内的“左”倾错误。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的修正,符合当时的实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C正确;长征是1934到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排除A;党内“左”倾错误先有王明的左倾,后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其肃清是一个过程,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排除错误B项;修改后的劳动法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排除D。
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题干材料看,反映了中国盐业由“集中统一管理”,到“合同订货”,再到“全面放开”,这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A项正确。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排除B、C项,D项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32.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权力在扩大,即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择B项。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A项 错误;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
33.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再结合史实,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4.B.【解析】斯大林模式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题干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故B项正确;C项、D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35.C 题目材料《秃头歌女》是非常荒诞的故事。“马丁夫妇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是浪漫主义,B、D是现实主义,C是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文学,故答案选C项。
40.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以“信息化带动”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等,并结合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等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即可。(4)据材料四深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雄安“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l)特征: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1分)
分)影响:使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紧密相连;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由表及里。(4分)(2)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分)变化:注重效益和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市场推动;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8分)(3)评析:这一工业化增长模式是指“新经济”;(1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5分)(4)深圳定位主要是对外开放功能,浦东是综合改革和金融功能。雄安是新兴产业创新的功能,绿色新城,发展的是绿色、高精尖的产业,这种产业对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没有影响,同时也是对原有传统产业的替代。(4分)
41.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任意提取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联系中国古代朝代的重大史实进行分析说明。【参考答案】
阐述: 示例1:西汉王朝,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使儒学垄断了教育;五经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内容,推动了儒学的广泛传播;五经的广泛传播,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推动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9分)
示例2:宋朝,十三经使得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思辨化,成为官方哲学;十三经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9分)
启示:儒学的发展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建设及统治的需要;经学的传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3分)
44.解析:本题考查晋铸刑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以结合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诸侯争霸、不同治国方略的交锋等概括晋铸刑鼎的背景。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法制、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晋铸刑鼎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奴隶制衰落;诸侯为争夺霸业而变法图强,新政迭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威胁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各方围绕不同的治国方略展开了激烈交锋。(8分)
(2)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改革进步。(7分)45.解析:第(1)问,据材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等信息说明原因;第(2)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参考答案】
(1)原因: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6分)
(2)作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9分)
46.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斯大林的贡献,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思考,国内方面,可以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思考;国外方面,可以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社会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从民众对斯大林持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态度进行分析,对斯大林持正面态度的原因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对抗美国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位的下降等方面进行思考;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的原因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角度切入。
【参考答案】(1)斯大林带领苏俄(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领导苏联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建 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式社会主义;战后领导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把 苏联建成一个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帮助欧亚国家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的发展。(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对斯大林持正面态度的原因:苏联解体使其大国地位急剧下降,斯大林被认为是一个 强有力国家的象征,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国际地位的怀念;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 界,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的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政治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7 分)
第三篇:模拟卷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
王书强
2005-5-26 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型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其中的名词解释、选择搭配、列举题、识图填图、填空题都先后被淘汰,但问答题却一直保留下来,在每年高考试卷分析中,问答题的失分率可以说是最高的。其原因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审题的三个关键:
1.审题型。题型决定着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格式要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有三种题型:
(1)史论结合说明题。用史实概述说明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性质、表现等等。如此而已1996年高考试题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2)材料问答题。它是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的结合。一般形式是要求考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材料中某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和认识。如此而已1994年高考试题第43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19世纪念50、60年代的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3)比较说明题。一般形式是两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不同方面异同点的比较归纳。如1998年高考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准确无误的“断限”对准确理解教材,确定答题内容,紧扣题意,防止丢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断限”出现问题,将会失之毫厘,廖以千里。
历史问答题的“断限”在题干中表现为时间、朝代、国别、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等等,如上面1996年高考题第47题中的“唐朝”审题时不要和商朝或秦汉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相混。
3.找出“历史概念”,确定答题内容。也就是本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几问。这是解答问答题非常关键的一步。由于题型的不同,对“历史概念”的审题思路和角度也有所不同。
(1)史论结合说明题。如上面1996年高考历史第47题,其“历史概念”是“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唐文化的历史地位”,说明此题包括三问,要求用史实概括说明唐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2)材料问答题。第一,首先要求考生要读懂材料,了解材料背景和引文出处及作者的阶段属性,再准确归纳出材料的基本史观和结论。如上面1994年高考题第43题其材料背景是欧洲1848年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状况,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其观点是“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所以无产阶级不能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最终胜利。”第二,再根据题意要求用“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俄国改革、德意统一)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这一结论。
(3)比较说明题的“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如上面1998年高考题第49题的“历史概念”,是从“背景和进程”两个方面说明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和一系列独立国家出现的原因。
总而言之,题海战术,猜题压宝,都不能提高历史问答题的成绩,只有掌握了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法宝。
第四篇: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卷历史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8.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0.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1.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2.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学.科网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誓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括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授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矿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第五篇:学案--2018高考模拟卷作文题目
2018高考模拟卷作文题目及审题指导精选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8届高三12月联考】
2013年《人民日报》以一篇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表达了对当代青年人“早衰”的担忧,批评年轻人“先是怀旧”,“再是叹老”,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首次设立的“党代表通道”让大家耳目一新,在这些亮相的代表中,接近半数的青春面孔尤其令人关注。有承载中国飞天梦想的景海鹏,有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吴敏霞,有被誉为“中国克隆技术的第一发明人”的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杜玉涛,有驾驶先进战机翱翔蓝天担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女飞行员刘文力,有扎根基层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贡献的祁剧演员肖笑波……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大政治论断则让大家见到了新时代青年正在承载起的被寄予期望的重大担当。
是哪些因素让青年一代快速成长?作为新时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认识和感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12月)联考】
小刘是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年他在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他准备从中拿出3000元购买一台电脑,用于专业课学习。但在审批时,学校却以“能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他发补助款。而学校依据的《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为2007年制定,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
你怎么看待学校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第二次考试12月】
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爱雨打湿 ②“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德阳市高中2015级“一诊”考试】
所有的猫都当过人类/敏感且自尊/独立而庄重/它们有很多时间专注发呆和观察世界/还可以把身体绕成一圈/用尾巴遮住眼睛/不看这个人间
看到这段文字,你会怎么想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理由、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四次调研】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④命运不能选择,但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试卷】 爱雨打湿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和。(孔子)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8届高三12月联考】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新密市一学生骑电动车不慎撞上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导致宝马车倒车镜损坏,车身多处划伤。肇事后,该学生留下一封道歉信,然后用道歉信包着身上全部的3元现金,粘在宝马车左前门的把手内侧。第二天,车主薛战民发现了道歉信和钱,被感动。他报了警,在警察的帮助下找到这位名叫陈奕帆的学生,将钱还给对方并决定资助其读书。
以上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爱雨打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