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耕地保护现状
浅析我国土地保护现状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土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土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土地面积,维持和提高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土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土地保护含义土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土地保护措施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正文:
引言
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的增加、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土地大约占土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土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1、土地保护的含义
土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2、我国土地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土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土地总量多,人均土地少、高质量的土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少。2.1人均土地少,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土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土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土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土地3.75亩的37%。
2.2 土地质量差,退化严重。全国66%的土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土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土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
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2.3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土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土地已十分有限。
3、我国土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只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可由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村民小组所有,三级集体间的界限划分不清,同时没有明确界定各权利主体的责、权、利,导致事实上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农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同时,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但对公益性征地和商业性 征地没有严格区分,这就可能会造成征地规模和标准的随意与混乱。3.2土地资源利用呈粗放式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用地的减少和非农用地的大量增加成为必然趋势,那么最大限度提高非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延缓农地非农化的步伐就成为土地保护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投入仍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之间要达到某种合理的比例才有最大化的经济收益。我国目前土地成本较低,因而较低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即可获利,致使土地利用粗放。土地收益相对低下,驱动着向其它用途转移。根据1990年的数据,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年产值:土地是3115.05元,林地为260.4元,牧草地为174.3元,淡水养殖水面为6682.35元。而城镇、工矿用地是116236.05元,交通用地是18214.35元。地方政府往往用廉价折抵的方式把土地资源卖出或者作为股份投入,这种投入模式虽然见效快,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从长远的眼光看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3.3 土地保护的法制不健全
我国违法占地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法律后果疏漏或过于简单,法律责任不明确,我国又有法不责众的传统,所以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推动下,法律失去了其强制执行性,往往是令行不止。例如: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了限制,但是土地监察司法机构执法力度不大,在体制、机制、手段、效用上还不完善,违法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要完善土地保护的法律建设,同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防止行政违法。3.4土地保护政策不得力
土地保护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化趋向渗透进国民经济的每一个方面,每个地区都想获得土地产出的最大收益,享受他人保护土地的好处,而不愿承担土地保护的责任,地区之间形成一种博弈关系。他们分别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把土地投入其他用途。土地保护措施的不得力使得侵占土地的事情时有发生。
4、土地问题具体解决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土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土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土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土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土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土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土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4.1数量保护
土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2、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2质量保护
土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土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土地环境保护。
5、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土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土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土地保护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制度。自1990年以来,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由部门到政府得到逐步推进。除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外,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形式。
目前,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土地目标责任制,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土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后,根据各地区情况,分解土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土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地保护土地的积极性。
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保护土地的责任意识,部将在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各地工作实际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省(区、市)土地保有量和土地占补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考核结果,使目标责任制切实对土地保护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
结论:针对我国土地目前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土地保护的力度及措施,以保证我国农田土地的数量及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关于耕地保护现状的调查问卷
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与意愿调研问卷
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尊敬的被调查同志:
您好!
我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学生,正在做寒假社会实践调研。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淄博市XXX区XXX镇耕地保护的现状,并就如何改善XXX镇耕地现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我进行了这次调查活动。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各种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表。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和您一样的广大村民,并将对改善耕地现状提供帮助。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协助!
祝您生活愉快!
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3年2月
填表说明:
① 请在每一个问题后您所要选择的选项上划圈或打钩,或者在处填上适当的内容。② 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③ 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山东省 XXX市 XXX区 XXX乡(镇)村
一、被调查人及家庭情况
1、性别:□男□女
2、年龄:岁
3、是否是村干部:□是□否
4、农业从业习惯:□纯农民□农兼非□非兼农
5、您家距离您的耕地里路
6、受教育程度:□没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技校、中专)□大专及
以上
7、家庭人口数人(劳动力人,其中非农业劳动力人)
8、年均家庭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
9、主要种植作物: 耕地面积亩,耕地块数,最大地块面积亩,最
小地块面积亩
10、是否有流转情况:□有□没有,其中流入耕地亩,转出耕地亩。
11、耕地是否有撂荒情况:□有□没有,如果有,数量是亩,占家庭耕地总
数的%。
12、本村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情况:□有 □没有,水渠米,蓄水池个,蓄水量米
13、本村是否做过土地整理:□是□否
二、被调查人对耕地保护的认知、意愿及相关情况
1、您是否知道耕地的承包期:
□知道□不知道 如果选择知道,请您写出我国耕地承包期年
2、您是否知道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
□知道□不知道
3、以下选项中, 您认为哪些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可多选
□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所有的耕地
4、您所承包耕地的所有权归谁所有?
□国家、政府所有□农村集体所有 □农民所有 □全社会所有 □其他
5、您认为耕地保护的目的是可多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社会稳定 □作为农民养老保障□调节气候 □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其他
6、您认为耕地保护责任人是谁可多选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
7、您认为耕地保护是否重要:
□很重要 □重要,但不能过分强调 □不重要
8、您认为农户参与耕地保护重要性如何:□非常重要
□重要□不太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9、您认为国家实行耕地保护的前景如何:
□很好 □还行 □不太好 □不好
10、如果您参与耕地保护,是否会给您及家庭带来影响:
□会 □不会 如果选择会,您认为会带来什么影响 □ 改善生活环境 □增加耕
地产量 □增加农业收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其他
如果会带来负面影响,请您列出
11、您所在镇或村是否开展过耕地保护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
□有,较多次 □有,但很少 □没有□不太清楚
12、您所在地政府在耕地保护中开展过以下哪些工作可多选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发放相关农业补贴良种、苗木、机械□宣传、技术指
导 □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低息贷款、农业风险补助、技术培训□其他
13、如果有以上活动,您对政府工作的效果是否满意:
□满意□不满意
如果为不满意,您认为应该加强的方面是
14、近几年您所经营的耕地质量怎样变化:
□下降 □提高 □变化不明显 □说不清楚
15、您是否愿意参与耕地保护:□愿意□不愿意;
如果为不愿意,其原因是可多选
□农户的意见得不到重视 □农户不愿意改变己有的耕作方式 □农村基础设施
条件差□没时间、精力学习新的耕作技术□对提高家庭收入没有多大帮助
□其他
16、您是否愿意长期施用农家肥, 以改良耕地的土壤质量:
□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不太愿意;如果是不愿意,原因是17、5年后您对耕地经营的打算是 □继续经营自家耕地 □将耕地部分或全部转
包 □增加耕地经营面积 □不确定
18、您认为下列产品市场价格是否合理?
农产品市场价格:□非常合理□比较合理□不合理 农资产品市场价格:□非常合理□比较合理□不合理
19、如果您参与耕地保护,您需要得到以下哪些帮助可多选
□提供政策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其他
20、关于村上借用农民土地采石您有何看法
()
我的调查结束了,再此向您表示衷心感谢!您对我的调查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要求,欢迎写在下面。
()
第三篇:简述我国土地管理法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
1. 简述我国《土地管理法》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参考:
一,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1,非农业建设用地批准占用耕地的要占多少,垦多少; 2。无条件开垦或者开垦不合格的要缴纳耕地开垦费。二,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三,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省级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耕地的80%以上;
四,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五,鼓励合理开以未利用的土地。
六,鼓励土地整理,防止土地破坏和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2. 简述《水土保护法》规定的水土流失预防的主要措施。参考:
1。首要措施是保护和改善植被;
2.限制坡地垦荒。1,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2,省级政府规定小于25度的禁止开垦坡度; 以前开垦的逐步退耕或修建梯田; 3,县级政府批准开垦禁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地。
3. 加强林业管理。1。严控采伐,防止水土流失,及时完成更新造林。2。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采伐。3。制定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等。
4.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区等水土流失易发区域建设工程项目,作了严格有效的管理。
三.草原的种类和功能。
1. 种类,《草原法》所称的草原包括草山,草地,草地又包括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根据水热条件,可把草原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2. 功能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和养育草原动物与植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生产生物产品;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四,森林资源的特点。1. 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 2. 林产独特丰富
3.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林地少;
4. 森林分布不均,不利于发挥其环境效益; 5. 森林生产率低,生长量小。
五简述森林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1.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盖率
2. 控制砍伐,使森林的年采伐量低于年生长量; 3. 防治森林病虫害;
4. 加强护林,防止森林火灾;
5. 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森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六.简述西方国家环境法的发展阶段。
1. 产生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3. 完备阶段,70年代至今,1、简述环境法的特征。
环境法是环境科技与法律的结合;环境是以生态为重心,而生态必须以自然科学为控制和管理的依据,因此,环境保护包括法律对环境社会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环境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科学规律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通过一系列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操作规程等形式体现出来。环境法是社会法;环境法既不属于传统的公法范畴,也不属于私法范畴,而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社会法的范畴。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由于环境法调整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的社会关系复杂,运用的手段多佯,从而决定了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的综合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部门法。环境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可持续发展;环境法不仅包含一般的价值观念,如公平、正义、效率、秩序等,还有其特有的价值指向:可持续发展。
2、简述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方式。
环境行政执法方式是指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的具体执法手段、方法、措施,包括环境行政处理、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环境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等。其中,环境行政处理是指环境行政执行机关依法针对特定的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所作的具体、单方面的、能直接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决定;环境行政处罚是指有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实施了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环境行政许可是指享有环境行政许可权的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一般为环境法律法规所禁止事项的权利或资格;环境行政强制是指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拒不履行环境法直接规定的义务,或拒不履行有关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处理(处罚)决定,由有权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对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强迫其履行法定义务或处理(处罚)决定;环境行政监督检查是指环境执法机关为实现环境管理的职能,对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否执行环境行政处理决定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3、简述我国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海洋污染事故应急报告制度;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是指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特定条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导功能和使用范畴。此外,我国其他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已实行的一些制度,如 “三同时”制度、落后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申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环境监测制度等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都有规定。
五、论述(15分)
1、试述环境责任原则的主要内容、实施纲要与现实意义。
环境责任原则也称污染者负担、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是指基于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或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义务或环境法律责任。污染者付费,亦称污染者负担,指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及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排污者承担。利用者补偿,指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无偿的,而是有偿使用的,利用者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开发者保护,指有权开发环境资源者,同时必须承担环境资源保护的义务。破坏者恢复,指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承担将受到破坏的环境资源予以恢复和整治的法律责任。环境责任原则的贯彻主要包括: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的力度;运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排污费、环境税以及生态补偿费等,加强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强化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环境责任原则的意义包括:可以强化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意识,预先防范环境污染与破坏;可以推动企事业单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与破坏,促使其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积累资金。
六、案例分析(15分)
1、东湖水产局作出行政处罚依据的是《渔业法》第29条规定:“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罚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渔业法》第29条解释:《渔业法》第29条中“破坏”一词是指故意的行为,不包括过失的行为。本案中医科所挡坎截流并没有破坏他人养殖水体的故意,应属过失的行为,不应按照《渔业法》第29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因此,武汉市水产局撤销东湖水产局的行政处罚是正确的。
2、法院认定的赔偿额不合理。赔偿损失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它的范围应当是赔偿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即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直接损失是指财产上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是指为减少损失而采取措施时所需支出的费用。可得利益是指可以预见的由损失财产能带来的利润。本案中,法院只认定鱼死亡的直接损失及事后受害人采取措施付出的人工费用,却忽视了受害人应得的鱼卖出后可得利益的损失,显然是不适当。的。
简答(30分)
1、简述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内容。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对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该制度的 主要内容包括:
(一)征收排污费的对象。一切超标排放污染物(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和放射性物质五大类)的企事业单位。
(二)征收排污费的标准。排污费的征收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但个别工业密集、污染特别严重的大、中城市,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收费标准可适当调整。收费标准分废气、废水、废渣三项,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危害程度、排放的浓度和数量等进行分类,收费标准逐项提高。
(三)排污费的增加或减少。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从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5%;排污单位经过治理达到排放标准,或显著减少排污数量和浓度,可申请停止或减少收费。
(四)排污费的管理和使用。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按专项资金管理,不参与体制分成;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区域性综合污染治理、补助环境保护部门购置检测设备以及业务活动费等。
2、简述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制度。《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各项具体制度,可分为环境法的一般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等)和水污染防治的特殊制度,后者主要包括(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核定制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等。其中,总量控制制度是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的法律规定;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是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为加强生活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可依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单位,应当广泛征集附近单位和居民对该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的意见,并如实连同环境影响报告书送交其主管部门预审,然后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3、简述我国关于森林保护的政策措施。
我国关于森林保护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1、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具体分工如下:国务院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2、简述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定机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限期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限期治理的对象,包括: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内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如污染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严重扰民、经济效益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二)限期治理的内容,即在规定期限内的治理目标,包括限期治理目标与限期治理期限两方面。对于具体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其目标是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排放标准;对行业污染的限期治理,可以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到排放标准;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限期治理,则要求通过治理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
(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根据法律规定,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各级人民政府。
3、简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原则。
“三化”原则;即减量化(使固体废物少生产或不生产)、资源化(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循环、再利用为资源)、无害化(固体废物安全、无污染地进入环境)。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储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避免其污染环境。集中处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原则;区域型、专业化的集中处置可以节约投资,提高治理水平,同时,产生固体废物量较大的企业,宜自行分散处置。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固体废物的种类和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1.简述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1分)
二.行为人实施了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2分)
三.危害结果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1分)
四.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是构成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1分)
2.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的范围。
(1)规划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3分)
⑴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⑵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2)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和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2分)
3.简述环境标准体系。
三级:(2分)(1)国家环境标准
(2)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3)地方环境标准
五类:(3分)(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5)环境基础标准
4.简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新的法律规定。
(1)扩大了固体废物的范围。(2分)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首次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交给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2分)
(3)取消了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污收费的规定(1分)
3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 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和方法。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在于: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运用。
31.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1)设立水体保护区;
(2)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禁止性规范;(3)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限排措施;(4)规定防止农药和化肥污染的措施;(5)规定防止船舶污染的措施。32.(1)保护和改善植被;(2)限制坡地垦荒;(3)加强林业管理;
(4)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3l.简述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限和适用效力。
:::地方级(省级)环境标准,就环境质量标准而言,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
32.简述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1)确认取得;(2)授予取得;(3)转让取得;(4)开发利用取得。
33.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采用的经济刺激手段有哪些?:::.(1)财政援助;(2)低息贷款;(3)税收。
34.试列举三个主要的陆地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的名称::::.(1)《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公约》;(2)《世界遗产公约》;(3)《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人类环境观或称人类环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环境看法、观点和观念的总和。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
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奴隶。人类处于畏惧自然的观念形态。
第二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既为战胜自然而感到自豪,又为遭到自然的严重报复而感到震惊。人类处于由严重破坏自然被迫转为无视自然的观念形态。第三阶段是人类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逐步强调保护自然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处于与自然走向和谐、协调、发展的观念形态。
2、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规定:
(一)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这是从保护对象出发规定立法目的。
(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从防治客体出发规定立法目的。
(三)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这是从生产、经济角度出发规定立法目的。
(四)保障人体健康。这是从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点和起码目标出发规定立法目的。
(五)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从与保障人体健康并重的基本目标出发规定立法目的。
3、环境民主原则,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有关的决策活动,是民主理念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延伸。其内涵是:第一,任何公民和社会组织都享有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也负有环境保护的义务。第二,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第三,可以使公众对政府的环境资源决策进行监督。第四,可以使公民参与环境资源保护的权利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4、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转折点。
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其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个人环境权即自然人的环境权,是指自然人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这是确认自然人依法利用环境要素或环境资源,享受适宜的环境条件的法律保障;它赋予个人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平等资格。个人环境权是最基础的环境权,而且是实现个人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生存权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其他基本权利的必需条件。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具有广泛性。任何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包括国家都可以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二,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第三,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不存在单纯的权利主体或单纯的义务主体。
3、“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防止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其含义:
1、“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制度。
2、“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3、“三同时”制度是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4、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适地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什么样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内有效。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二)适事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什么活动或事实有效。一般来说,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
(三)适人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什么人有效。一般而言,全国性的环保法适用于全国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地方性的环保法规仅适用于该所辖区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四)适时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什么时候有效。包括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有无溯及力的问题,通常按照某一具体法律的规定。
1、我国森林保护的立法主要有:《关于保护和发展竹林的通知》(1956年),《森林保护条例》(1963年),《森林采伐更新规程》(1973年),《森林法》(1979年制订,1984年修改),《森林法实施细则》(1986年),《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1987年),《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89年)。
2、资源法体系主要包括:
1、土地资源法体系;
2、水资源法体系;
3、生物资源法体系;
4、矿产资源法体系;
5、能源法体系;
6、海洋资源法体系;
7、气候资源法体系;
8、旅游资源法体系。它们其中每一类资源法规又都自成体系。
3、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具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其特征:
1、环境社会关系的反映和法定化,自然权利和环境道德的法定化;
2、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具有不可分割性;
3、预防性、公益性、指导性和有限性;
4、内容和主客体的广泛性。
4、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共同责任指的是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有区别的责任是就导致全球问题的原因而方,各国在环境保护义务的承担上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原则的关键。根据我国国情,贯彻该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按照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特性及客观自然规律开发利用。
第二,建立健全环境与资源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管理制度,从而保障该原则的适用。第三,用市场机制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办法加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工作。
第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原则的实现。
2、目前,我国制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另外,还按行业的不同分别制定了《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摩托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源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该罪,依据新《刑法》第338条、第346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个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
4、国际环境法的体系指的是有关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文件所组成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国际环境保护纲领性文件。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这些法律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2)针对特定环境的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如关于保护大气环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其议定书等。(3)针对其他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件。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核材料实质保护公约》等。
30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要领及其基本内容。、(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1分)(2)该法律体系的构成是: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31、简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特别规定。(1)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1分)
(2)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特别规定: 实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制。实行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制。实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
危险废物的填埋及集中处置规定。
危险废物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强制应急措施和处理规定。
32、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是:(1)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2)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3)严格管理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和进出口贸易活动。(4)控制野生动物的猎捕活动。(5)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6)对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7)明确单位和个人保护野生动物的义务和权利。(8)确立野生动物资源国家所有权。(9)确立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监督体制。
3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相比,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有哪些重大的发展?、(1)明确了发展权。
(2)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在环境方面最易受到损害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应该受到优先考虑。
(3)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影响通知等。(4)特别强调妇女和青年在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作用。(5)排除科学不确定性对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
1、国家对环境资源管理的特点是:
(一)手段的特殊性。可以运用法律允许的特别方式和方法,如行政处罚等强制性方法。
(二)利益的整体性。国家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只能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注重的是社会公共利益。
(三)管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的治理方案,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
(四)管理的区域性。环境资源的保护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又有明显的区域性,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五)管理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其管理机构分布众多,管理的领域广泛,并要听取公众意见。
2、、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具体规定有:①国家建设、乡村建设用地,须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才可用地。②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③征用以下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④征用其他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⑤非农业建设用地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3、主要理由如下:
(一)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它的调整对象是环境资源社会关系。
(二)有自己的调整方法。它利用独特的调整方法,建立了自己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并大量采用技术规范等。
(三)有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特定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人类赖以生产、发展的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日趋明显。
(四)有自己特定的目的、任务和功能。其保护环境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等。
(五)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已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功能齐备的环保法律体系。
4、环境行政违法行为,是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所保护的环境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其特征有:
1、环境行政违法的主体是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环境行政违法是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保护的环境行政关系的行为。
3、环境行政违法是一种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环境行政违法的后果是承担环境行政法律责任。35.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与其他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
26.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
综合体系,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四个部分组成。
27.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
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
环境质量的要求。
28.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
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它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有影响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二是自然资源使 用权。
29.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
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社会发展计划等)的关系如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关于土地利用的整体安排,它与其他种类的土地利用规划相比,具有最高的效力。首先,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其次,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最后,土地利用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编制。
33.(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
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
治理措施。(2)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
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
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
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
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 无法救治。(3)贯彻该原则的主要措施:加强对计划(或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管理;
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34.产生原因包括:
(1)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有优美舒适环境享受权;
(2)环境法律规定中多为行政管理规定,缺乏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环境诉讼程序的特 别规定;
(3)环境法理论研究超前、环境立法滞后;(4)受经济发展、技术条件的限制;
(5)与加害人相比,受害人多为弱势群体;
(6)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意识而言,审判人员环境意识较为薄弱;(7)来自政府及有关经济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当干预。
试述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
构成要件:(共6分)
1、有排污行为,但不以行为的违法性为要件;(2分)
2.有损害事实;(包括人身和财产的损失)(2分)
3、排污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分)
免责情形有:(共4分)
1.不可抗力。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战争(2分)
一般说来,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等)和社会现象(如战争)。
2、受害人自身的责任;(1分)
3.第三人的责任(1分)
1、试述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各国公认的,在国际环境法领域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体现国际环境法特点并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础的基本准则。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包括: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它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观念:代内公平,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能以剥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权为代价;代际公平,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权为代价。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贫穷人民的基本需要;“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的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国家环境主权及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国际环境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自然也必须遵循国家主权的原则。此原则意味着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内,各国对其国内环境事务享有独立的最高权利,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然而,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传统的绝对排他性的国家主权原则显然不利于国际环境保护,因此,国家主权原则需要发展,在充分强调各国的环境主权的同时,亦要强调其应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同时也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以外地区的环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共同责任指的是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就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而言,各国在环境保护义务的承担上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指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当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当今世界,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全方位、全因子、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互相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损害预防及风险预防原则;损害预防原则是指国家应尽早地在环境损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制止、限制或控制在其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可能引起环境损害的活动或行为,风险预防原则是指各国为保护环境,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
1、试述“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一切可能损害环境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综合利用项目。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一般包括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三个阶段,“三同时”制度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而对不同阶段提出了特定的管理要求。
(一)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保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
(二)建设项目的施工,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三)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四)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竣工验收,并同时投入正式生产或使用。该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是落实预防为主原则、防止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或破坏的重要手段。
(二)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延续,是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试论环境标准的性质、意义及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2)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 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环境标准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制定。(3)我国各类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作用):
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和判断排污者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是确认环境纠纷中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4)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环境标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分)(5)它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它是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技术性基础。
第四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情况,并阐述目前情况下我国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是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强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对国计民生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当前形势下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性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下,破坏了生物稳定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据了25%。目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1.1栖息地的环境受到破坏
这是导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很多物种被隔离在环境外,迁徙受到影响,导致近亲繁殖数量增加,加快了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数量剧增,草场迅速退化,沙漠化速度加快,野生动物栖息面积锐减,导致大量野生物种濒危。
1.2过度使用导致资源枯竭
现代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生物资源,导致野外物种的数量锐减,同时资源面临枯竭。以爬行类物种为例,其面对的最主要威胁就是被人类作为食物进行捕猎。这种过度利用导致大量资源面临枯竭的境地,威胁到物种的生存。
1.3遗传多样性的丢失
遗传多样性的丢失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一般情况下,遗传多样性是对物种的进化能力及未来的适应力的一种体现,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导致近亲繁殖的数量在增加,使得野生动物的抵抗力下降,数量减少,生存受到威胁。
1.4环境污染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物种的生存,导致食物毒性增加,引发野生动物的肾脏、肝脏或生殖系统中毒,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动物死亡,而且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会增加动物幼体畸形的概率,导致物种数量下降。
1.5外来物种侵入
受到环境质量的影响,大量物种被逼离原来的生存环境,这必然会使得一个地区的物种数量发生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紊乱。据相关报道,人类为了获取大量裘皮,采取措施将狐引入到阿留申群岛,为了生存狐开始捕食当地的海鸟,鸟粪数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引发物种的生存危机。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必须要引起重视,进而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1.6动物疾病种类增多
随着污染加剧,人为的破坏导致各类疾病的数量在增加,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尤其是群发性的恶性疾病会对动物群体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在2005年青海湖爆发的野生鸟禽流感,导致6000多只鸟死亡,造成巨大损失。
2.当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及获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不断深入,中科院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著名野生动物研究专家秉志与其他研究人员就向相关部门提议建造自然保护区,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在1956年的时候,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保护区,随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飞速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具体来说,在多年的保护历史中,取得以下几点成就。
2.1中国动物编目与资源调
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十分重视《中国动物志》的编纂工作,到2009年的时候已经相继出版127卷,该书对我国动物种类、生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同时中科院还建立了动物数字化标本馆,先后编辑出版了多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丛书。
同时,我国开展了全国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进行调查,增加我国野生动物情况的掌握,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2.2建立物种濒危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种濒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诸多学者从遗传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濒危物种的情况,揭示了当前物种受到威胁的情况,除了环境的恶化外,栖息地被破坏也十分严重,对此必须要建立濒危物种管理机制,引入到物种的保护模式,强化野生物种的保护水平。
2.3恢复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与复壮种群
野生动物生存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要想使野生动物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关键就要恢复其栖息地,多年来,我国实施了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恢复与种群复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要坚持这一发展模式,恢复物种生存环境,壮大种族,增强物种的抵抗力。
第五篇:浅析我国动物保护现状
岭南师范学院
动物行为社会学中期论文
题 目 浅析我国动物保护现状
二 级 学 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专 业 ______金融数学_______ 年 级 ________13级_________ 学 号 _____2013224609______ 姓 名 ______黄豪聪_________ 课 程 序 号 _________62 _______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内动物保护现状
黄豪聪
岭南师范学院 数计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近年来有关动物的热门活动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我国全社会的关注,动物保护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基于对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个因素的考虑,许多国家对保护动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一系列虐待动物的事件让人堪忧,立法方面也相对滞后。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动物保护现状的介绍,提出了保护动物的对策,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动物保护。关键词:动物保护 动物福利 虐待动物
近年来,我国连续出现“给活猪注水”、“虐猫事件”、“硫酸泼熊”、“活熊取胆”等等虐待动物的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今世界已濒临灭绝的十二大动物如下: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的北部白犀牛,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的白鳍豚,苏门答腊虎,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奥里诺科鳄鱼,地中海的僧海豹,小嘴狐猴,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兰.坎皮海龟,泰国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斯比克斯鹦鹉,生活在巴西东北,印度东北部的微型猪,中国的熊猫。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在中国,想要在野外看到这些濒危动物,大多数原有的分布区已很准见到它们的踪迹了,只能在个别原分市区或是在自然保护区内才能见到。目前自然保护区已是这些濒危动物的最后存留地,同时也是中国濒危动物的良好庇护所,濒危动物的野外数量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稀少,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不同种类的濒危动物的临危程度不同,因而种群数量有异。大型动物种群个体数少,濒危程度高,数量减少较快;小型动物种群个体数较多,濒危程度尚低,野外数量减少稍慢。动物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窄的,数量下降较快,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宽的,数量下低较慢。
濒危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在受到人类经济活动干扰以前,都是以它们各自特有的生存方式来适应自然界的,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经济活动诸多影响,使得许多野生动物变为濒危动物,如何保护它们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是拯救濒危动物的关键。
为了对我国的动物提供保护,国家制定了一些列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发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开启了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先河。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禁止猎杀珍稀野生动物。国务院于1985年发布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环境保护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法律也规定有动物保护的内容,甚至在我国《刑法》中还规定了有关伤害野生动物的犯罪。
众所周知,我国的动物保护观念还处于萌芽与发展阶段,而部分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模式已经趋向于成熟,因此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法方面。首先,发达国家在制定与动物保护有关的法律时,必然结合本国国情。他们会综合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及本国民众的动物保护意识水平;其次,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立法是极其完备的,他们几乎为所有受保护的动物都作出了专门性规定,可操作性极强;最后,他们不仅使用了政府的力量,还支持和鼓励各个社会团体与组织积极开展动物保护活动。政府赋予一些非官方组织动物保护的部分监督权与执法权。实践证明,非官方组织的成功参与,提高了动物保护的效率。
所以,在实行我国保护法的同时,我们国家还需借鉴外国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然而,在保护濒临动物的同时,还需保护野生动物。首先,要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不要乱砍乱伐,破坏草坪,不要随意堆放垃圾,不要滥用农药和杀虫剂,保护水源和空气也是保护宝栖息地的一部分。其次,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到违法者立即向野生动物协会反映,拿出我们的爱心和勇气,劝阻亲人和周围和人拒食野味,不去野味餐馆用餐,对于用珍稀野生动物做的制品,如皮衣、药品、补品等,也应坚决抵制。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从家庭做起,培养尊重一切生命的道德观,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公民意识,对违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现象要抵制,举报,监督。
我们应从小养成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意识。既然我们都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该相亲相爱,不能说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否则,人类将会成为孤单的个体,孤零零的活在地球上,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成为濒临灭绝的最后一个物种。
参考文献:
[1]孙江.动物福利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马纲,张敏.试论加快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必要性[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