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快车——我能“记忆与复习”

时间:2019-05-14 17:2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忆快车——我能“记忆与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忆快车——我能“记忆与复习”》。

第一篇:记忆快车——我能“记忆与复习”

记忆快车

——我能“记忆和复习”

活动理念:

初中一年级是学生入学适应和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这时,若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和方法,不仅能够加快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精诚,而且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记忆和复习密不可分,90%的复习要依靠记忆。了解记忆的过程,而后学习记忆的纪律,从而找到学习的方法,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本节课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记忆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复习策略,使学生快乐记忆,轻松复习。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发现记忆的规律并认识到记忆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通过讨论,能理解多感官记忆法、分组记忆法、理解+联想记忆法等好的记忆方法。3.通过总结,能阐述战胜遗忘的有效办法(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活动准备:

小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游戏激趣

1.教师分享——我的记忆苦恼小时候看动画片《机器猫》,它有一种神奇的面包,只要在书印一下,然后吃下去就可以将书上的内容铭记于心。那时,我是多么想得到那面包啊,再难吃的面包也没关系。可生活中究竟宥没有记忆的灵丹妙药呢?今天,们一起来参加一次记忆快车的旅行,边走边看,让记忆变得轻松、有趣。

2.激趣游戏

(1)我是一名侦探,全班同学目睹了案发过程,现在你要协助调查事件,捉拿犯罪者。你有自信吗?

(2)交头接耳:请同学详细描述目击事实。你记得几个人,包括受害者,涉及这个偷窃案?

那个咆哮的女人和老者是否认识,谁被抢了?那个偷窃的人衣着如何?

(3)教师点评:从中我们总结出记忆规律1——记忆的状态应该是会思虑,不过激。

二、团体转换阶段:记忆规律 1.看视频,做游戏。

我去超市,买了苹果。下一位:我去超市,买了苹果和„„(其他)。叠加,直至出错,停止游戏。

2.分别得出结论。

我们的记忆力(选择)——不会将所有小事归档,资料需经过严格的筛选、保存及回想。我们的记忆力(容量)——机械:一次只能容纳7个组块;链接:能够容纳10个物件。我们的记忆力(深浅)——即便是很少的咨询,人还是能认出人脸图像。画面越具体,记忆力越深刻。

3.寻找记忆的法则

(1)小组讨论:根据这样的规律,我们在记忆知识后的什么时候去复习效果最好呢?(2)教师点评:从中我们可总结出记忆规律2一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要“先密后疏”。

三、团体工作阶段:记忆快车

1.记忆快车第一站——记忆规律我来找

(1)讨论:结合表

1、图

1、图2,你觉得在哪几个时间段里复习能有最好的效果?(2)学生分享后,教师点评。

第一次复习——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复习,比如,下课前5分钟,老师做小结归纳时,用最精练的语言回想课堂学习内容的框架、要点时,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查对笔记和课本。

第二次复习——在第一次复习的同一天晚上,看看课本或笔记,用自己的话复述要点,或背诵已记忆的内容,也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回想当天学习的各科知识,发现问题后,第二天早晨及时复习。

第三次复习——每周一次,将本星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复习一遍。第四次复习——每月一次,将以前所学的知识全部复习一遍。(3)投影出示保持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主要任务。

①第一阶段(瞬时记忆)——强调发现“金子”(重点内容),又叫“选择性知觉”。②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强调“嘴唇运动”(一定要动嘴!)与“重新编码”。③第三阶段(长时记忆)——强调“多次重复”。2.记忆快车第二站——记忆方法我知道(1)小组分享:我的记忆诀窍。

(2)全班交流:学生各说各的诀窍,教师分类归纳,并强调其中4种方法—— ①归类记忆法:将同一类型、同一特征的事件或东西归并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举例)。②卡片记忆法:每张卡片只写一个概念或问题(或者是单词速记表、语法规则、数学公式,等等),并且要编号。

③思维导图记忆法: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从而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关于思维导图,我们在后面的心育活动课中,会有专题加以训练,这里就不

④提纲记忆法:把学习内容编写成提纲,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理解的过程,这对记忆是很有好处的。经过了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提纲,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方法有几十种,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以上四种方法是必须牢牢掌握的。

(3)教师点评: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记忆规律3一一形象的、相互联系的材料容易记忆。所以要把抽象的、分散的材料转化成形象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材料。

3.记忆快车第三站——记忆效率抓“高峰”

(1)教师引导:每一天当中.记忆效率比较高的时间段称为记忆的“高峰期"。①第一个高峰期是早晨起床后: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对头一天输人的信息进行编码整理。早晨醒后没有新的信息干扰,此时记忆印象清晰。

②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午8点到10点:这时精力上升到旺盛期,处理识记效率高,记忆量增大。

③第三个高峰期是在下午6到8点:这是一天中记忆最佳期。

④第四个是临睡前1小时左右:这时识记材料后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输入,所以没有相互抑制的影响。

(2)小组交流:在这四段高峰期,你是怎么记忆的?

(3)教师点评:学学朱熹的“三到”——读书要“心到、跟到、口到”。因为视觉获得知识能记住25%,听觉获得知识能够记住15%,视觉、听觉结合起来能记住65%。我们把要记忆的材料化成美妙的音符,让你的脑子、跟睛、耳朵、嘴巴一起动起来,让记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四、团体结束阶段:记忆策略

1.记忆十要诀相信这节课的交流与练习,会提高和增强大家的记忆力。除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外,你的自信心、目的性、动机、兴趣和情绪等非认知因素对记忆也有重要的影响。在这里老师带来了关于记忆的十个要诀,供同学们参考。

背诵——记忆的根本

理解——记忆的基础

趣味——记忆的媒介 应用——记忆的动力

卡片——记忆的仓库

争论——记忆的益友 重复——记忆的窍门

联想——记忆的捷径

简化——记忆的助手 整理——记忆的措施

五、总结收获

记忆不仅仅是大脑的功能,我们要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为记忆服务,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脑子要转,手要写,嘴巴要说。相信上课的时候我们边听边写边记,复习的时候我们嘴里大声朗读出来经常会记得更牢。

第二篇: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作者:戴望舒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它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的声音是低微的,但是它的话是很长,很长,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是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甚至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第三篇:记忆复习指南6

记忆复习指南6

(笔记查漏补缺,课后及时复习)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单元线索】

◆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华以及中国抗战的过程:

历史事件侵略地区日本侵华特点中国抗战特点 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开始局部侵华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全面抗战(卢沟桥事变)

注: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以七七事变(1937年)作为开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常考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过程:

历史事件标志

西安事变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接受改编正式形成(八路军、新四军)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

(一)概况:时间(年月日)、地点,简单经过,结果

(二)各方态度:

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东北地区人民

(三)意义(从日本、中国两个角度归纳,局部—局部)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一)背景:日军侵略华北地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二)概况:曲名、作者

(三)作用:鼓舞抗战意志

三、西安事变

(一)背景:日本加紧局部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首要任务。

(二)概况:时间(年月日)、地点、人物、主张

(三)结果:和平解决(中共的调解)

(四)意义(两个标志„„初步形成)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一)概况:时间(年月日)、地点、简单经过

(二)各方态度:中共达成共同抗战的共识

(三)意义(从日本、中国两个角度归纳,全面—全面)

二、南京大屠杀:时间(年月日),屠杀人数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保卫战)

(一)概况:时间、地点、指挥官

(二)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二、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破袭战)

(一)概况:时间、地点、指挥官

(二)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三、众志成城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愚公移山》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一)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二)概况:时间(年月)、地点、内容(一份报告、一条党的政治路线、一个新的党章、一个党中央领导集体)

(三)意义(3点)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一)时间(年月日)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意义

三、台湾光复(1945)

第四篇: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研究方法

记忆与遗忘

——两者对学习的影响

摘要:

学习是个认知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印象、记忆、理解以及应用几个方面。其中记忆无疑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对知识的记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人们希望把学得的知识都牢牢地记住,然而遗忘则又不可抗拒地使习得的知识不断地忘却,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难以克服。我们不断的接触着记忆和遗忘,并不是得到记忆的事物就可以避免被遗忘。

简述:

作为学生这么多年,我们不断的在接受新知识。但是那些曾经的旧知识,是不是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很多同学在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把先前学过的知识统统还给了老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几个同学能流利的背下你曾背过的诗词歌赋?哪怕是高三备战高考时的知识,也许也忘得差不多了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把曾经背得烂熟于心的知识遗忘掉的呢?除了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也是整天在记忆和遗忘中度过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摆脱记忆和遗忘的双重陪伴的。下面我将从以下的内容方向来解释记忆和遗忘对我们的影响:记忆和遗忘的概念及相关著名理论,影响遗忘的因素,记忆的策略。

关键词:记忆遗忘学习

(一)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二)遗忘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三)记忆和遗忘的理论

记忆的相关理论:

1.刺激-反应理论:记忆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

2.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记忆看成知觉的继续,认为人们在知觉一个客体后,头脑中会残存着知觉过程的痕迹,叫记忆痕迹。

3.信息加工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大脑看成一台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装置。在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存储器。

遗忘的相关理论:

1.消退理论: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

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

2.干扰理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在这里,涉及到艾宾浩斯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3.学习的程度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5.识记者的态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

(五)记忆的策略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开始时较快,所以对新学习的材料要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这样做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也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这些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所识记的内容。

6.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据有关资料表明,内核糖核酸指导合成的脑蛋白分子是储备知识的仓库。核糖核酸含量与人的学习和记忆有密切关系。因此,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总结:对遗忘的因素努力克服,对记忆的策略好好把握,会延长记忆时间而减缓遗忘进程。

参考文献:

《教学与管理》——刘希平

《时事报告》——刘翔平

《思维与智慧》——盛世康

《浅谈遗忘与记忆》——常宪武

《生物学教学》——窦昌义

《现代邮政》——刘乃科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崔昌新

第五篇: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浅谈史铁生怀旧散文的艺术(文学院09级11班,谢丹,学号:200902141132)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思乡怀旧散文:作品风格清新、温润,坦诚而真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多使用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于凄婉哀凉的回忆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生活的明朗和欢乐;他以睿智的言辞,诠释着豁达深远的人生内涵。

关键词:史铁生怀旧散文审美艺术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史是上80年代的重要作家,在当代散文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当代文坛纯文学创作的一典型代表”[1]。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以后,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21岁的他双腿因病致瘫,“在一个人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一度苦闷绝望,想到死,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长长的深沉思考中,他意识到应坚强地面对人生,终于,他用笔在人生的困境中撞开了一条出路!它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和小说,在《记忆与印象》一书中选录了他的很多怀旧之作:《老海棠树》、《我与地坛》、《消逝的钟声》、《叛逆者》、《我二十一岁那年》、《老家》„„这些作品,正如王蒙评价《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说道:“它是小说,更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是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

[2]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作品是自传性小说,但是我更认为那是散文,只有把它们作为散文来阅读和欣赏,才更能领略作者独特的散文意蕴和哲理沉思!

一、诚挚而真切的感情

从古至今,在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例如,西晋潘岳的《悼亡妻》、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记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没有优美的文辞和语句,但却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属于这种类型,他的作品都大部分都是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他的心灵轨迹,看到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痛苦,他的喜悦。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对他生病和治病过程的回忆。在面对人生的劫难到来的时候,他没有虚饰当时的思想,没有虚构男子汉的气质和英雄的精神。他坦诚相告说,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我终日躺在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是啊,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突然间不能行走了,那就意味着他得在轮椅上待一辈子!渐渐地,他接受了这一事实,他坐在轮椅上回忆这他插队和生病的时候,那种迷茫与绝望,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致他的那种痛苦仿佛具体化了,具体到你也曾经历过一样。

在他的《老海棠树》一文中,他说:“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在史铁生的一生中,“母亲”和“奶奶”是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奶奶曾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快活而自由的童年,他和奶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在《消逝的钟声》、《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等文章都有记述,也足以体现祖孙二人的深厚感情。此外,对史铁生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母亲了。正是由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理解,才最终让史铁生走出了绝望,走出了人生困境。在20世纪的散文中,写“父亲”这一形象写的最好的该属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而写“母亲”形象最为动人和质朴的,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作品通过母亲犹犹豫豫想问“我”而没有问,通过母亲知道应给“我”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她无言地“我”上轮椅车等一系列细节来表现母亲的这一性格特征。作品特别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去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回应。更多的时候,母亲到园子里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好好地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而当她见不到“我”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园子里反复地寻找,步履茫然又急促„„只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内心只有痛苦和绝望,他看不到母爱,忽略母亲的感受,只是那时的他还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后来,当他开始勇敢面对人生,并在文学上找到出路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时的他才明白:他离开家去地坛,“给母亲出了多大的难题!”他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3]。那种绝望与叛逆,那种自责与内疚,那种真挚的感情,从他平淡而唯美的语言中,淙淙流出。

二、风趣而温润的语言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独具特色。他散文的语言坦诚而深切,严谨而诙谐,形象而省人。显现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有人说史铁生的作品语言略带消极,但如果你经历过病痛的折磨,那么你就会喜欢上他的文字,并从中找到慰藉,找到惺惺相惜的感觉。他能说出那些你难以描摹的痛苦。

读史铁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的很多文章中足见他的智达与幽默。在《我二十以岁那年》中,他写道:“我这病主要是因为一个肿瘤的捣鬼,把它找出来切下去随便扔到一个垃圾桶里,我就还能直立行走,否则我多半就要把祖先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这一优势给弄丢了。”这句话足以体现史铁生幽默的语言风格,寓浓重与诙谐,把沉重的话题轻松化了。这也可以看出他在走出困境后的豁达与乐观。作者的怀旧散文中,广泛运用了儿童式的限制叙事视角来回忆他的小时候。例如《我的幼儿园》一文中写道:“我很久都弄不懂,为什么单要把这两个老太太叫老姑娘?我问母亲:‘奶奶为什么不是老姑娘?’母亲说:‘没结过婚的女人才是老姑娘,奶奶结过婚。’可我心里并不接受这样的解释。”这样,一个充满想象与好问的小孩子便出现在脑海,那童真的话语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和台湾作家琦君和林海音的怀旧之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琦君的散文《髻》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写作,饱含深情地回味童年,写小时候的故事,于感伤中折射出一种童真、宁静的美。

史铁生的散文语言也很优美,他以自己细腻而从容的笔调,展现出一种温婉、朴素的美。正如《叛乱者》一文中写他当军官的舅舅来看他母亲时,讲到:“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

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这段文字写的很美,美的让人觉得那是一个深动而感人的故事,如同电影里的画面与情节。在后来他写他舅舅在外面闯荡多年后回到家,面对年青时被他抛弃而今瘫痪在床的舅母时,他写道:“他离家时不过二十出头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过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与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儿,最后,就像命中注定,他还是回到了这个舅母身边。回来时两个人都已是暮年。”昔日的那个雄姿英发的军官,如今已是一个“白发驼背的老人”,他那些轰轰烈烈的经历,浓缩成了几句话,那么凄美,那么苍凉。

三、对生命的感悟和热爱

由于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史铁生的作品几乎都贯穿了一点,即“对生命的解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就是要理解、体味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他刚刚瘫痪之初,他难以接受现实,终日去地坛消遣时光,漫无目的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他常常感觉到“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4]。于是他走进地坛,后来他渐渐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当“我”如是想的时候,“我”便安心多了,死也不再那么可怕。这是对人生的彻骨理解,同时能够以豁达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5]作者最后也是在地坛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开始积极地面对苦难与人生。他的作品里有道家思想,也有基督教的思想,他曾感慨到:一个人不论他有多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但当科学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会转向上帝的保佑。我们暂不论“上帝”是否存在,基督教思想是否正确,但它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给人活下去的勇气。因此,史铁生学着坦然地面对自身的残,面对现实,用治病的空隙进行写作。他自己曾调侃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他坚持下来了, 并且获得了成功。

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对生命也有着独特的体验。史铁生就是这样。当他知道自己的后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时候,他惶恐、他绝望,他去地坛逃避着现实,消磨着时间。最后他决定:好好活下去。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过的很好。这位地坛圣子,把他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他的作品,坚强地弹着人类悲悯的生命之琴,成了20世纪末最亲切、最动听的声音„„

注释:

[1]:刘锡庆《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峰巅》,《文艺报》2002年8月27日

[2]:王蒙.读八三年一些短篇小说随想.J.文艺研究.1984,(3)43

[3][5]: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史铁生《记忆与印象.轻轻地来 轻轻地走》.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

2、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作于1991 年

3、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 J.文艺研 究.1986,(6)

4、马云《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散文艺术潭

5、张英伟《史铁生散文的语言审美特征》.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下载记忆快车——我能“记忆与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忆快车——我能“记忆与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有以下几点: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

    关于记忆.doc

    科学实验表明,我们大脑一次记忆信息的最大数量是5-9个信息组。这个组里可以是1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还可以是一句话。即一次记忆一组“1、4、5、7、9、6”数字和记忆“眼睛......

    记忆

    聚会 周侠民 辛卯岁末,腊月十七,江川知青,汇集杨浦。结彩张灯,人声鼎沸,五龙献瑞,六方齐贺。相聚相拥,惊喜连连。 岁月悠悠,四秩闪过,故人音貌依稀,新面端详良久,终想起,风雪中那个大高......

    浅谈记忆材料

    浅谈形状记忆合金 引言:时代的发展与材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材料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并且逐渐倾向于功能化、多样性。例如......

    记忆

    写封情书,给你最爱的人!让爱情相守一生一世!www.xiexiebang.cominfo.net) 我恍恍惚惚的看着围在我周围的一些人,我不喜欢他们,一点也不喜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怪怪的......

    记忆

    记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一小学五年六班 樊泽桐 打开记忆的盒子,往事像放电影般历历在目,记忆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爱,画面定格在那年,那天...... 临近放学了,突然天空乌云密布......

    记忆

    记忆容限与记忆组块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

    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三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