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讲义1)

时间:2019-05-14 17: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讲义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讲义1)》。

第一篇: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讲义1)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

一、阅读训练

贝 多 芬 的 故 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防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以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到:“真努力呀!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

”画出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2、最后一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用“

”画出来并在括号中改正。

()

()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成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亢——()

豪华——()分散——()

镇静——()

5、这篇文章是按

顺序写的。

6、这篇短文赞扬了()。

A、贝多芬会想办法,用冷水浸发烫的手指。B、贝多芬会弹钢琴,琴声十分优美。C、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精神。

7、这位旅客为什么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呢?

二、趣味语文

1、填数字,组成语:

请在下面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字。试一试,你准行。

()尘不染

()海为家

()窍生烟

()神无主

()面威风

()霄云外

()感交集

()载难逢

2、小故事,大道理: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二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二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三、作文训练

如何写好游戏

写作要求:

(1)要交代清楚游戏的时间、地点和参加游戏的人(2)要按游戏的顺序,把过程写具体 写前先回忆游戏的全过程

①重点写游戏的过程(开始—经过—结果)②写过程中的“趣点”

③抓住游戏中任务的动作、语言、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3)写出游戏的热烈场面

要写出游戏的热烈的场面,参加游戏和在场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又要抓住个别人的举动重点写,由此突出场面的紧张、热烈。(4)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

把自己最真实的感悟、体会写出来。

第二篇:小学语文专项训练——阅读1

小学语文专项训练——阅读 一、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抚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母亲每一次开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你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吗?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

3.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下边。

4.试着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二、德国小学生的“绿色记事本”

法兰克福一名6岁的一年级新生小奥茨刚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领到了一套教科书和一册看上去有点特别的绿色封皮的“绿色记事本”。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不是一本供写字或做作业的练习本,也不是一册一般的日记本,更不是一本普通画册。

绿色记事本的封面一片翠绿,上面印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见到的风景一样。老师还告诉孩子们:绿色记事本是用“再生纸”制成的,原料是废纸和垃圾,因而用不着耗费大量木材——而这又意味着不必砍伐宝贵的森林。

一个星期下来,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上就有了如下的记录:

·星期一 我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灰鹤捐了1马克的零用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星期二 晚上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忘了关灯,结果白白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

·星期三 上图画课时,我因画得不够好而连撕了3张白纸,其实我是完全可以画得再小心些的。老师说,造一吨纸不仅要消耗木材,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水。想到这些,我感到惭愧。

·星期四 我发现妈妈只为了洗我的2件内衣就开动洗衣机,不仅浪费水,而且也浪费了电。后来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以后不再每天都开洗衣机,而且等衣服积得多些再洗。

·星期五 哥哥是个赛车手,但当他得知开赛车会排放大量污染环境的有毒废气后,他和几个也爱开赛车的朋友们竟然想出了一个弥补的办法——每年每人额外种20棵树!哥哥真聪明!他和他的朋友们真是好样的!

·星期六 爸爸带我上超市购物。原计划他开车去,后来听了我的话改乘公交车去,这样既可以节约开车需要的汽油,也可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量。

·星期日 轮到我去丢垃圾,但我发现我家的垃圾袋里的垃圾还没有分类,于是我不顾臭味,耐心地将垃圾分类后再丢入垃圾箱,为的是方便环卫工人处理。

老师向全班同学朗读了小奥茨的“环保周记”,又说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写得不错,因而要求大家在课后互相传阅。尽管小奥茨开始时有点洋洋得意,但在传阅了其他同学的“环保周记”后,便再也不敢翘尾巴了。他还真诚地对老师说,他的邻桌小当娜比自己“更聪明”——她竟然成功地设计出一种煮鸡蛋可节约约三分之一能源的新方法:将生鸡蛋置入少量冷水里煮,待水一开即可切断电源,而利用余热是完全可以把鸡蛋最后煮熟的。小奥茨一开始并不相信,待回家后实验了一次才心服口服了。有趣的是,现在全班同学在家煮鸡蛋时都采用了“当娜煮蛋法”,连一些老师在做了实验后也连连夸这是个节约电费的好方法。而另一名叫费格的小朋友更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环保收支薄”——他与他父亲经过一番商量讨论后制定了每周用电量和用水量的“限额”,要是这一周超了,下一周必须节约一点以作“补偿”。在他的“环保收支薄”里,留下了这么几个字:本周已超额用了28度电,故我和弟弟都保证下周只收看3天的电视并停止玩电子游戏。这样自觉地严于律己,着实让大人们也肃然起敬。

1、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濒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出心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话,设计“绿色记事本”的封面。

绿色记事本的封面一片翠绿,上面印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见到的风景一样。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也写两则“绿色”笔记

三、鲁迅爱惜时间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在30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大家都说鲁迅有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两样。”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解释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鲁迅爱惜时间的。

3.用横线画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四、指纹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手指肚表皮上凸起的纹线。虽然指纹人人都有,却由于人的遗传特性不同,指纹也各不相同。(申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查 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纹像弓一样,叫“弓形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些年,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有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地识别开门的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正确的字。

2.文中“这一特性”指什么内容,在正确答案后面括号中画“√”。

①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②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

③指纹人人都有,却由于人的遗传特性不同,指纹也各不相同。()

3.什么叫指纹?

4.用简要的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1.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她流下了泪。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她悲喜交加。

2.激励孩子不断进步。给儿子以信心。

3.(略)

4.一位天资并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下学习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德国小学生的“绿色记事本”

1、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濒临:紧接;临近。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肃然起敬:十分恭敬的样子。

2、根据下面的话,设计“绿色记事本”的封面。

绿色记事本的封面一片翠绿,上面印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见到的风景一样。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也写两则“绿色”笔记

放学后随手关灯,关门,要不一夜6支日光灯要耗费4度左右的电。

用餐巾纸虽然很卫生,但要耗木材,如果用棉手帕可节约得多。

三、鲁迅爱惜时间

1.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节约时间、珍惜时间就能尽可能多地做更多的有意义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

2.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

3.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四、指纹

1.申 查

2.③

3.指纹就是手指肚表皮上凸起的纹线

4.人们对指纹特性的利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初探

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初探

【摘 要】 就小学说写训练的内容而言,至少应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生活性、体验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就教师应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说写训练,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比较清晰、行之有效的指导。作文时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其一,要在语文实践中指导作文;其二,指导过程要体现“三维目标”;其三,要重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无论从素质教育、国际作文发展趋势视野,还是“作文需要论”角度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尤其对广大教师指导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作训练 教学措施

当今世界不少国家都从现代社会实践要求出发,注重从生活需要出发,安排写作训练内容,并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写作训练。如美国、英国、法国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实用文的学习,日本小学二年级就学习写信,西德的弗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语文教科书中就注重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安排写作训练的内容。在练习项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实用的题材,几乎没有什么吟风弄月、感时伤怀的散文题目。通过对国内外作文教学考察,进一步

印证了读写训练的思路新、效率高,丰富了作文教学观的内涵的理解。但是,虽然相关评析性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却对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于永正的作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将对广大教师改革作文教学,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本论题所要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作文,学生不愿写,老师感觉难教,这是普遍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你会有这种感受: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下,学生畅所欲言、如沐春风。这应该是最佳的教学境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这个交际工具学生又掌握得如何呢?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写申请书,不会写请假条,不会写借条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如何呢?说喜欢语文的只有少数,特别是作文,说喜欢的更是少之又少。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以“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指导思想。它的教学原则有三:先有生活感受,而后写作的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学会交际的原则;立体交叉,和谐发展的原则。“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进行的都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至少让学生感到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让学生感到说与写都是生活的一种需要,说和写都是有目的的,有对象的。当学生感到说与写是一种需要的时候,这种“内驱力”

就会把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所持的态度和思想认识。于永正搞“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他的教学观是什么?他的教学观是否突破了前人的认识?这些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潘自由先生是这样阐述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或思维的实践活动。“言语交际”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相互交流的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听说读写活动。说和写是表达,听和读是理解,表达和理解相互依存,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用“言语交际”来限定“表达训练”,说明这里的“表达训练”不是没有听者、没有读者,为表达而表达的表达训练,也不是为文学创作打基础的表达训练,更不是因为考试要考作文而作的表达的训练,而是为言语交际需要服务的表达训练,是言语交际中的表达训练。“言语交际”是表达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穿训练的全过程。它的精神实质在于按照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强调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可见,“言语表达训练”有如下内涵:第一,言语交际表达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听和读是理解,表达和理解相互依存,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第二,说和写是因“言语交际需要”而起。第三,“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有听众、有读者。古人杨雄在《法言·问神》篇所说“言,心声也”,意思是写文

章就是把心里话表达出来;刘勰《文心雕龙》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大抵可以理解成:只有情到深处,才能下笔成文。纵览祖国灿烂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堪称文化瑰宝。或抒发情怀,或感伤时事,或指点江山,敢问哪一首是奉旨而作呢?当然,学生的习作不等同于文学创作,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作文,都是作者在表达心中所想,倾吐真情实感。叶圣陶指出,“文题取材应广博”。学校中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即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题。事事物物,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情感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张孔义《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特点》一文介绍:美国小学写作教学比较重视写作的实用性,使写作练习起到真正的交际作用。例如,要求学生写信邀请家长访问学校,给郊游的接待单位写感谢信,给著名作家、演员、运动员写信。为了鼓励学生和别人交往,有的教师还设立班级信箱,学生可以写信给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或者和校内外的其他班级建立通信联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是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使人们分享各种想法。

笔者以为,小学生说、写素材至少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生活性。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是作文之泉,是

培植作文的土壤。于永正在教学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可见,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的源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体验的心,那么学生的习作才会是一棵有扎实根基有丰满枝叶的焕发生命活力的树。第二,体验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指亲身经历,“验”则指感悟。小学生人生阅历浅,只有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有话可说,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真正体现作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切实尊重做作文的人,让做作文的孩子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切身体验的生活。”第三,趣味性。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研究表明,好玩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说写训练中要精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或游戏方式,使其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第四,实用性。说、写素材对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有用,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我们应该加强训练的。

(发布时间:2011-04-13)

第四篇: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口岸第二中心小学

曹亚美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变得五彩纷呈。不管怎么样,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宗旨是变不了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这样两句话:“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阅读教学即读课文。义务教育阶段教材选文的原则遵循的是:文字优美,富于教育性,便于指导。课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那么,如何借助课文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读写结合,以此来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阅读中找素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教本设计逐渐地唯美,课文中插图的利用空间也逐渐加大。这些插图可以帮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也不失为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如三年级上册《金子》一课是通过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徒弟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文中插图展示的是彼得拿着农具在花地里擦汗。我借助这幅插图作为一个写作素材,让学生看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来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丽的景象。

练笔时,我引领学生想象: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了,彼得抓紧时间栽花苗,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日炎炎的夏日,彼得在为花儿浇水施肥,你瞧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彼得的花园百花盛开,有________的_____花,有________的_____花,有________的_____花,还有有________的_____花„„真是__________。彼得带着这些鲜花四处奔波售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这样坚持了5年,彼得终于找到了真金。

学生丰富的想象让一幅插图活了起来,也懂得了课文传达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写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优化了阅读效果。

二、阅读中学技巧

1、学着仿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 仿写是指按照一定的范文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儿童青少年特别喜欢模仿,把这种模仿心理用在小学生的作文练习上,无疑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如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3—5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在读这3个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学生发现,这3个自然段都是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紧接着,我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香港街市的繁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街市的热闹也就有话可以说。学生写得不错,对“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也有了很好的掌握。

实践证明:把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习作例文”去学习,从中挖掘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这样长期不断积累,就能使学生把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学生定会写出优秀的习作来。

2、勇于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改变人称,改变题材等,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

如三年级上册的《航天飞机》,本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是从普通飞机的角度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在阅读文本时,可以渗透改写的训练。即用第一人称改把课文改写成《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通过改写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不同文体的改写,使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尝试续写。

在学完某篇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续写练习,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不无裨益。如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课文通过一篇课文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故事虽短,但是寓意无穷。我教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读故事,读出争论的语气。第二课时通过阅读品悟道理并续写故事,就是续写盛老师讲的故事:看着空荡荡的天空,兄弟俩会说什么呢?学生的对话描写精彩纷呈。因为第一课时在朗读对话时加强了语气的动作的训练,学生在续写时也注意加入了语气和动作的描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续写中也得到了升华。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似蜜蜂采花,作文似蜜蜂酿蜜。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找准结合点,有效进行读写结合,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的写作之路。

第五篇:《语文教学法与技能训练》讲义

绪论

一、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学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2.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1)识字教学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第四,识字教学联系日常生活。第五,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2)阅读教学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第二,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3)写作教学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第二,多读多写多改。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后收。

(二)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 1.语文单独设科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语文也随之开始单

独设科。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2.“国文”名称出现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他们将此前的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等通称为“国文”。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包含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五四”运动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三)当代语文教学从曲折迈向成熟 1.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将这门课程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学内容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题目叫《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授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中的凯洛夫的“五个环节”教学结构。结果不满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需2小时。每课时教师的讲述都在40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普希金教授针对这种情况作了长篇发言,虽然肯定了一些成绩,但是主要是持否定态度的。之后,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重新设计《红领巾》教学方案,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全国由此掀起了学习讨论的热潮,被称为“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比较彻底的改变了由文言文教学法沿袭而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有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2、建立了现代语文教学模式: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总结主题思想,研究写作特点。

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解决语言、文学混在一起教,因而造成互相牵制、“两败俱伤”的问题,1956年秋我国语文教育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教材。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文学课本分量太重、难度太大,对字、词、句等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和作文教学如何配合的问题没用解决等。1958年该实验停止。

4.“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联系实际”,排斥名家名篇,代之以简单化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鉴于1958年以来语文教学中的“左”的观点和做法,《文汇报》于1959年和1961年先后开展过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较好语文课”的讨论。1961年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提出“加强双基”的口号。1963年,张志公发表《说工具》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说”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1963年,教育部还在这场大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同时编写出版了供全国统一使用且力图相对稳定的语文教材。新编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了语文教学目的,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原则,突出能力训练,强调文道统一。

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教材无一例外地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语文教材选文主要为领袖著作、鲁迅作品、“样板戏”选场、选段等,完全置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于不顾,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7.新时期的语文教育

1978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建国后的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阅读》、《作文·汉语》分编的实验教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了《语文》和《作文》分编的教材,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开始试验,许多省市也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实验教材。

在吸纳各地教改实验经验的基础上,1986—1990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稿和正式大纲,并根据大纲精神两次对统编教材进行修订,同时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使用实验教材,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试验,使语文教学改革得到广泛、持续、深入地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大纲第一次提出语文学科课程的整体结构,包括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即必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与此相适应,语文教材也分为必修课教材、限定选修课教材、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大纲建立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系(初中46项,高中18项),提出了6项教学原则。

1997年末开始,许多人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发表署名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的大讨论,焦点在于如何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任务。这次大讨论促进了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200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的语文教材也开始试用。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有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凸现素质教育,正在为建构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迈出坚定的步伐。

思考: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2、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文选读本?

3、简述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4、简述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

5、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6、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7、简述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8、简述新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章 语文教师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一个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厚、广博之文化修养,仁爱、宽厚之道德修养,才有充沛丰盈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言语人格和个性的尊重、理解、养护上。有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语文教育就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就有了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情意基础,也是其他各种素养得以健康培育的心理基础。在教学中,各种素养只有在它的浸润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能。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奠基至关重要。

教师在孩子的成材之路上,可能是促成者,也可能是扼杀者。教师是否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决定了教师在教育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便集中体现在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表现在对每一个言语生命的珍爱上。

语文教师应深切体认到每一个言语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是语言天才,他们都有不同的语言天赋,在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中,他们的天赋和才情都是可以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的。

语文教育需要对每一个言语生命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的是对学生言语表现个性的了解、尊重,和对言语生命之作、亦即个体言语生命的赞美。不论是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还是在对他们作品所作的评价,都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能和才华,给他们以充分的言语自信,使他们的言语生命之花都能绽放出缤纷绚丽的色彩。语文教师不应是言语生命的屠夫,而应是言语文化精神的传递者,新的言语生命的接生者和守望者。这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而是靠认知上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教师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导悟”,即引导、诱导(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自己领悟到言语的规律和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文体感和言语行为调控能力。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熟谙教育教学规律的循循善诱的“导师”。

需要指出的是,“导师”的“导”,不是以往的“教师为主导”的“导”。今天的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主导者”呈现的是一个强势教师的形象,而“引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退隐”,教师作用的“隐性化”,代之以“学生主体”的“在场”。今天的语文教师应有新的角色体认。以学生为本位,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素质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他只是作为“平等对话”中的一员,于教学情境中和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相互启发和分享,在“指导”和“非指导”之间体现教师的存在。他不预设观点,也不设定唯一的标准,有时,甚至不做结论和评价。他“导”向的是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言语潜能、言语生命得到张扬。

语言是人的天赋,只能养护和助成,而不应过多的规训和惩戒。否则便是揠苗助长。人的言语学习动力最深厚的根源来自于人的言语生命冲动和言语生命潜能,来自于对人自身言语生命天赋的领悟和对自身的言语潜能的发现,来自于对言语意义与生命存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更来自于言语创化与人类物种进化关系的领悟。由此产生了言语主体性自觉,形成了一种作为言语主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如此,学习和运用言语,就是一种充满着欢欣和喜悦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他拥有了言说的自由,他便拥有了言语生命。——语文教学的作用主要是顺应人的言语天性,开发言语潜能,养护言说的自由,培育鲜活的言语生命,而不是压制和扭曲它。

一个善“导”的老师,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体认,懂得如何为学生的言语学习“立本”。其教学素质不仅体现为能应付眼前的教学,而且还体现在拥有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学养,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勇于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华,能对现代教育作宏观的审视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

【思考】

1、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影响?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言语个性应持怎样的态度?

2、你觉得应怎样给教学中的教师作角色定位的?

第二章 语文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改革语文学习方式;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 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的语文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和修养。

二、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语文的人文内涵是由语文本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不存在着好不好、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是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的问题。语文内容固然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形式也同样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的形式,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言语表达式、言语风格、文章章法等,本身就是人的符号创造物,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就是一种文化。把握住语文的这些形式性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

(二)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的实践性这个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一是语文是一个生活、生命、人生的发展过程。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强调语文教育的动态过程,强调语文教育与生活、生命、人生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与强调语文教育生活化、生命化、人生化是同一个意思。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语文课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所谓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是针对实践主体而言的。

(三)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

所谓感悟,是指文本对主体的一种言语唤醒、激活、生成与转换,即由对文本的“感”而生出的记忆、联想、想像与思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的领悟。这个整体,一方面指文本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指将言语的各个层次和要素都放到语境中完整地感受。二是意象化的领悟。这个意象,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指它是情感化的,渗透着情感的领悟,一是指它是直觉性的,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的推理。三是个性化的领悟。感悟之感的对象是文本,但感悟之所以是感悟,是对文本的超越,是由文本引发的记忆、联想、想像和思维,这种记忆、联想、想像和思维与言语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人生态度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所谓体验,是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这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语文活动过程。它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亲历性。没有亲历就没有体验,体验是相对体验者而言的,体验是体验者的体验,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二是感性活动性。体验是一个感性活动的产物,即使是一个思维活动,强调的还是这种思维的感性成果,即学生对思维的体验。三是情境性。必须将体验者置身于一个具体情境中,体验者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本,还包括文本所涉及到的生活,具体地说,体验者所体验到的,是文本与生活、生命、人生等的关系。

三、改革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结合

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但学习始终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对于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相结合,显得更为重要。

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一是学生学什么的自主。当然,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学生自主的范围实际上是有限的,因为在进入学习之前,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有什么内容可供选择。自主是以选择权为条件的,而选择是以对选择项的整体把握为前提的,而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恰好在整体把握上是不充分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作用了。老师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多个选择项,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二是怎么学的自主。这是学生自主权最大的一个方面。原则上来讲,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正当的,应该把这个权力完全交给学生。这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当然,老师也仍然负有指导和纠偏作用,但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学生手上。三是学习成果的自主。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发展哪一方面的素养,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程度,是完全应该因人而异的。这一方面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伦理准则。老师的作用,是推动学生的发展,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独立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是作为一种学习情境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独立学习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和效果。但是,独立学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必须提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的要义:

第一是多向交流。首先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这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其他交流都是围绕这一种交流展开的。与这种交流密切相关的是学生与教材编者的交流,这种交流也许是隐性的,学 生也许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交流对象,但这种交流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学习成果。确立与教材编者的交流意识、学会与教材编者交流的技巧,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面对面的交流,即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这是学生感受最深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是一种信息交流又是一种教学交流,这种双重交流价值本身就说明了这种交流的重要意义。它给予学生的信息是最丰富多彩,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容易感受到的,恰当利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性、合作性、互动性最强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在这种交流中心态最好,发挥也最好,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是平等参与。平等参与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伦理要求,更是一种教学要求。一方面,平等参与是学生的人格权力,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合作就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参与,可以说,没有平等参与就没有对话,也就没有语文学习。平等参与的关键,是教师的学生观。在语文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如何认识学生的问题。承认学生的人格平等这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承认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个性价值。作为个体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价值主要不是由他的知识程度决定的,而是由他的个性化程度决定的。从知识程度这个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也许是不一样的,但从个性人格的角度看,却是完全平等的。

第三是体验生活。合作学习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这是一种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指向知识、能力与素养,合作所指向的直接是现实生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另一方面是体验一种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接受性的成分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回避接受性的学习。同样,语文学习有很多探究性的成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语文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这种结合具体有如下要求:

1、以言语实践为主体

所谓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习内容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有的学习内容需要用探究性学习;有的学习过程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有的学习过程需要用探究性学习,不可偏废。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都是以言语实践为主体的,都是统一在言语实践活动之中。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所指向的对象和基本目的,是语文;探究语文规律,或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文,才是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针对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具体体现为言语实践活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验和发现语文规律,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2、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这个学习空间,既指物理的空间,也包括心理的空间。从物理空间这个方面来讲,一是要沟通课堂内外,一是沟通教材内外。比较而言,课堂内和教材内的学习内容,以接受性学习的多一些,课堂外和教材外的内容,则以探究性学习的多一些。课堂外和教材外的学习内容,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等待着学生去解决它们。如果说,物理空间的拓展主要是一种横向的拓展,那么,心理空间的拓展则主要是一种纵向的拓展。所谓心理空间,其实就是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深化,以及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既指向接受性学习,更指向探究性的学习。

3、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必须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评价标准为前提条件。这三个维度中的有些要素,是主要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有些则主要是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只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思考: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2.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有哪些基本要素? 3.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4.为什么说语文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5、你怎样理解“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

6、谈谈你对自主学习方式的认识。

7、谈谈你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

8、谈谈你对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解。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解说

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语文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媒介,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根植于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上;此外,语文又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语文自身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解说

1、强调全民教育,指出语文教育是“是面向大众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 “精英教育”,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2、强调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上重视人文性培养。

3、尊重个性的发展。

4、立足于终身教育,为继续教育打基础。

5、教学形式上更趋向人文性关怀。

三、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时,实际上,我们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语文课程的属性的,它意在明确学生“用什么学”“怎样去学”;而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它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应学什么”。工具性是科学主义的,它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而人文性是人本主义的,它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机械的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理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核心的意义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如果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必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反之,如果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又将陷入人文主义的乌托邦。而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两个对称的范畴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基础、是前提,没有了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就失去了依托;人文性是目标,是深化,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苍白无力。所以,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从而实现语文育人的作用。所以,从语文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文课程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又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之,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明白了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既加强作为“工具性”标志的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又要不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从文本中、从生活中,汲取生命的养料,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向着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是在实现人的完整性。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因而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注意,使教师明白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以免旁逸斜出,从而有效地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推进作用。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就会努力向着这一目标前进,努力达成目标。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可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基本思路的一致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起激励作用。所以,语文课程目标对语文教学起着推进作用。

(三)控制作用。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通过信息反懊、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调节。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四)评价作用。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五)管理作用。语文课程目标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内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了目标就是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情感与态度

3.过程和方法 思考:1、2、3、4、怎样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怎样理解语文的人文性?

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新课程从哪些方面确立了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四章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一)学校资源

1、教材资源

2、教师资源

3、学生资源

4、校本资源

(二)社区资源

(三)家庭资源

(四)自然资源

(五)网络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1)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2)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2、挖掘教师潜能,开发教师资源(1)在教学中开发资源。(2)在交流中生成资源。(3)在合作中激活资源。

3、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1)校史室,一本厚重的书籍。(2)图书馆,一道文化的大餐。(3)校园景点,一片诗意的天地。

4、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1)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2)专题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5、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1)请家长参与教学。(2)请家长参与活动。

6、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1)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

(2)网上交流,变个人空间为群体交互式立体空间。思考:

1、释词:语文课程资源

2、简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3、简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第五章

教学行为与教案

一、前教学、教学与后教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前教学、教学和后教学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种教学行为)。前教学,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是教学行为的实施阶段,是师生的交流、对话和互动过程;后教学,是教学的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升华阶段。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要重视“前教学”的准备,“教学”中的多向互动,而且要注重“后教学”的自我反思。“后教学”的自我反思,是较被忽略的,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课后对教学活动的追思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对教学的回顾、思考和总结,是从经验到理性的认知建构,对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提高,作用甚至比备课和教学还要大。教师上课可以没有形式上的教案文本,但是,将一些上得成功,或上得不理想的课记录下来,作冷静的评判和检讨,却是必须的工作,势必对今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好处。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和自我感觉糟糕的课,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如果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很快就消逝了,这种感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是教师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和流失,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宝贵机遇的丧失。因此,教师要珍惜和把握自己教学经历中的有价值的个案,将其写成教学实录、教学手记、教学短论等。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对每一次教学过程的检讨和总结。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应包括课后的自省,应倡导后教学与前教学、教学的并重。后教学,实际上是对前教学、教学的追思和反思,它会发现很多原先没有发现的问题,在前教学的预拟中,自认为很满意的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后,也许会发现并非如自己事先的想像,就会把思考引向深入。后教学的反思,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科研的基础,使我们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加以认识,为下一次的前教学和教学的提高作好准备。这样,教学便进入了良性循环,在一个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提升的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成长、成熟了

二、先在、预拟的教学行为

教案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先在性

教案写作在写作之前一般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意图和要求。这些“先在”的“主题”和“题材”,便体现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和教参之中,作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遵循这些“先在”限定,然后才谈得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可以说,教案的写作是教材先在性与教师主体性的统一。

二、预拟性

教案是用于教学的,它所指向的教学活动是“将来时”的,教案中设定的内容只能是对某一教学情境的拟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但要务实,更要务“虚”。教师要有创设虚拟教学情境的本领,既要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又要对师生间的交流与应对作种种的设想,以期能与学生“合作”,共同实现教学意图。

三、教案常规的理解

要写出高质量的教案,应把握好备课的每一环节。

1.应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和钻研教材

从广义上说,须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教育论著,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狭义上说,教案的写作先要研阅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也称考试大纲)、教材,参考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对教材的研究至关重要。教案的写作必须建立在对某一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领悟的坚实基础上。以文选教材为例,某篇课文,就是作者写作起点的“物”,对此“物”的“内化”主要便靠阅读。这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不以自身获取信息、有所感悟为目的,而是必须借助课文的研究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教案的作者阅读课文,不仅要深入领会文意,而且要力求窥测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把课文“还原”到它的写作意图、写作行为和写作过程中去理解。为此,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写作的背景及诱因、作者生平及写作时的具体景况等,根据必要和可能,作尽量广泛的涉猎。

研阅课文仍是须认真对待的。一般须走几个言→意→物,物→意→言的来回。即从文章的“言”入手,领会其蕴含之“意”,从而了解体会这“意”所赖以产生的“物”;再探寻作者从“物”上升为“意”,又外化为“言”的转化特点。应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与综合感悟,切忌作“大卸八块”的静态的语法学、修辞学或辞章学的分析。研阅课文的关键还在于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等。

2.应以学生为本位构思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

要因材施教,就要对学生在本教材的学习中可能的接受、参与和反应状况作出预期,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注意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据此对教学作精心策划和设计。每一个案的设计,是应当有所不同的,当然,也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资依循。这些要求主要有:教学目的明确、单纯,重点、难点准确、明晰;教学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合作和互动的意愿,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信息量和难度适中;教学方法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教学安排能体现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有良好的节奏感,张弛有致、动静结合。

四、有序性与随机性的矛盾

教案教学注重的是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步骤的实施和教学策略的贯彻。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也是它的最大的问题。教学过程有序性和随机性的抵触、碰撞,是它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论设计得多么科学,思路多么“流畅”的教案,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这就是它的预期是一厢情愿的,思路是线性的,表达的教学过程是程序式的,只要一个环节 出了问题,可能整个教学系统就会发生混乱,原先的构想就落空,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教案教学对教学步骤和程序的预设,和教学活动的随机性、灵活性二者之间构成的矛盾。教案体现的是一个教学思路,有其严密的系统性,环环相连,步步推进。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教学功亏一篑。而这一思路却是一种假想,决不可能与教学实际完全一致。

其实,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合作和互动,是一个能量交换的过程。是活的、生成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按部就班地执行的。不是谁控制谁,而是互相激活,教学相长。

五、学生、情境决定的教学

在教师角色转换的今天,怎么教,已不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由学生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决定。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即时的反应和反馈是教学过程最活跃的要素。学生在教学中即时的需要和问题,才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这就是“学生本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问题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程序严格说来是不可预设的。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共同体中平等的成员,教学是师生不同需要和问题的平衡和统一。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虽然有作为教育者的基本意图,但是从根本上说,须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因此,教学活动是不能根据预拟的教案进行机械地实施,而是应充分考虑学生即时的需要作随机的组织,每一次课的教学都是一种有准备的“即兴”组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是体现在是否严格地实施教案教学,而是体现在是否能根据现场学生的反馈状况,具体的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道,合作完成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既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也就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就能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而是在“唤起”,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唤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思考:

1、什么是“后教学”行为?“后教学”行为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2、教案写作有什么特点?

3、怎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教案?

4、如何看待教案教学的有序性与教学过程的随机性以及“学生本位”的矛盾?

第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和说课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1、目标的多维性

2、内容的综合性

3、方法的多样性

4、过程的开放性

5、主体的实践性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特点; 学生实际水平。

(2)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2.安排教学内容

(1)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综合各种语文元素,协调发展各种语文能力的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3.构建语文教学过程

(1)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捷性。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便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 要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合理性; 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具有开放性。4.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1)对教学方法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操作办法。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方法的优选性问题

(2)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 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 要具有优选性和创新性。5.创设语文教学情境(1)再现生活情景(2)激发主体情感(3)创设问题情境(4)营造想象空间(5)搭建实践平台 6.编制语文教学方案

(1)常规语文教学方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计划: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 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教学目标(对课题目标的分解)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间要有内在联系,思路完整;要围绕教学目标,方向明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要抓住教学重点,简明扼要。

三、“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说课者在教学中坚持的基本的教学观点,说课时要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要回答清楚这样几个问题:本次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教学指导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本次课是怎样运用这个教学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的?

2、说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说课”必说的内容。说教材内容,就是要说清楚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的。要点有六:①本次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哪一条或哪几条?②本次课所执教的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③说课者对所执教课文的独到见解及其基本依据;④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它与课文训练重点有何联系?⑤本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⑥本次课的语言教学及语言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3、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学法,着重是要说清楚教法与学法在本次课中的结合点。说教法,要重点说明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怎样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方法;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启发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强化自己的学习效果。说学法,要重点说明教师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是如何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学法指导的。

4、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者对前三项内容的综合处理和操作安排,是对课堂教学的精要阐述。说教学程序要说清楚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内容有:①课前教师对本次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及课中的实施情况;②本次课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及其主要根据;③本次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始终朝一个目标发展。

5、说板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应是“说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说课者要把本次课教学的板书设计及其意图说清楚:本次课的板书设计是怎样构思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个板书设计是否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课文内容?它给学生和听 课者传输的信息是否具有科学性?

思考:

1、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3、简述说课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

(一)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2、教材应显示出新思维、新感受

3、教材应该注意到新的学习方式

4、教材的形式应具有现代特征

(二)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教材还要吸收本民族以外的世界文化

(三)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1、要求教材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求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二、语文教材的使用

1、教师自主地解释和评价教材。

2、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

3、根据需要,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4、对有些教材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

5、注意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的教材特别是政、史、地教材的有机配合。

6、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思考:

1、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有哪些?

2、如何科学的使用语文教材?

第八章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二、多媒体是语文教学可能的陷阱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语言。这个目标,是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内在的体验和思维过程实现的。换一句话说,不管语文教学要实现什么具体的目标,只要它是学语言,它都要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实现。多媒体对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需要,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否则就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所谓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一个障碍物,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

三、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代替了黑板板书

在一个教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根据需要进行板书是最方便有效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呈示板书,多媒体可以说是多余的。

2、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在教学中能够由教师现场控制的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时机,但是整个教学流程却是不能更改的。如果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想到情况,学生的思维出现连教师也没有想到的闪光,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时候,教师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 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把学生的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3、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

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这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像吗?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学生的想像可能是丰富了,但语言的体会能力,语言的想像能力可能反而弱了。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这个根本,就不是语文课了。

4、多媒体使教学沦为形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少教师往往引入相关音像资料。这固然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丰富,但也容易使教学沦为形式。我们学课文的《阿Q正传》是学《阿Q正传》的文学要素与文学表现,学它的语言,学它的结构,学它的叙事方式和手段,但这些内容,在电影《阿Q正传》中都学不到。

四、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1、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思想的统一

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一定就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多媒体教学应该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统一在一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教育教学价值。

2、多媒体手段与教学目的的统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使用它做什么用。使用多媒体,必须坚持有效则用,无效则坚决不用。

3、多媒体手段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使用还是不使用多媒体,使用何种形式的多媒体,使用多少,这一切除了应该考虑教学目的外,还应该考虑教学内容。

思考:

1、为什么说多媒体是语文教学可能的陷阱?

2、你认为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3、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八章 阅读教学

一、阅读过程

(一)读前准备

1、萌发阅读动机

2、认真选择读物

3、形成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指的是“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童庆炳)。

(1)体裁期待。(2)形象期待。(3)意蕴期待。(4)自我期待。

(二)阅读阐释

1、披文感言

2、拓展运思

3、得意体情

4、言语表达

(三)读后评价与运用

1、阅读反思

2、阅读批评

3、阅读践行

二、阅读能力

1、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

积累性阅读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字语言符号、优秀的言语材料的积累。积累性阅读主要依靠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这种感知力带有直觉性,这种直觉性既来自于语言语法知识的指导,更来自于日常对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

2、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

理解性阅读是个体从事学习的主要活动,因而,阅读理解力是最基本阅读能力。阅读理解力指的是在阅读感知的 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获取意义的上的能力。真正的理解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理解,在具体的句段语境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段篇语境中理解句子,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理解段落,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理解篇章。阅读理解力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概括、抽象、联想、开掘、归纳、梳理、组合、判断、推理、言语表述等。

3、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

欣赏性阅读是一种审美阅读。欣赏性阅读具有认识属性、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语文课程标准对欣赏性阅读的具体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读者一方面应当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客体知识,一方面应当着力于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系统。

4、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

研究性阅读也叫探究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或是为了评价读物,或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评价读物只能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与侧重情感体验的欣赏性阅读不同,评价是一种侧重于理性认识的活动。评价读物要对文章或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充分肯定正确的、深刻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的、浮泛的、平庸的内容和形式;它还要求读者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评鉴,不人云亦云。评价读物更要对读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能就书论书,就文论文。它要求读者不仅能解析书文,而且能知人论世,综合地进行研究。

5、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力

创意性阅读也叫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创意性阅读以读者扎实的阅读理解、深入的审美体验、深刻的阅读研究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意性阅读充满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三、阅读习惯和态度

(一)阅读习惯。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四、阅读方法

(一)朗读

朗读不仅可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朗读的基本要求是:(1)用普通话。(2)正确。(3)流畅。(4)有感情。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

(二)默读

默读训练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速度。

2、理解。

3、习惯。

(三)精读

精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四)略读

略读训练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五、阅读教学的基本属性:活动和对话

(一)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1、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体

2、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阅读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

(二)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1、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2、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3、在课堂情境中“师一生”、“生一生”之间的对话

二、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提问对话法 运用提问法的要求:

1、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2、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3、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4、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

5、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三)理清思路法

(四)言语分析法

(五)诵读涵泳法

思考:

1、简述阅读的过程。

2、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哪些?

4、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6、为什么说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7、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章 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三)思维训练

(四)语言训练

(五)技能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2)弄清写作的要求。2.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3.选材能力的训练。(1)真实。(2)典型。(3)新颖。4.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1)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2)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7.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二、写作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二)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三)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1、作文批改的方法。批: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态度等问题,以批为主。改: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以改为主。

增,是增添必要的字、词、句,有时还要增添语段,使文章通顺、明快、充实、完整、优美。删,就是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使文章简洁明了。

换,是增删二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换要使文章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生动。调,是调整原有字、词、句、段的次序,使之符合语法和逻辑。2.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应紧扣本次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突出一两个批改重点,增强针对性,讲求批改实效。(2)多批少改。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文,切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对学生作文大删大改,使原文面目全非,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少改或不改。

(3)内容兼顾形式。思想内容好,而文字表达拙劣,当然不可取;内容方面存在问题,形式再美也不是好文章。3.写好作文批语。4.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师批改。(2)学生批改。(3)师生共同批改。

(四)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1.作文讲评的要求

(1)要有重点。每次评讲的内容要与命题、指导、批改的要求具有一贯性和集中性。每次评讲要突出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又能够纳入整个作文能力训练的体系中。

(2)发挥多种功能。作文评讲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也不能拘泥于文字表达的评价,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讲评应该包括对学生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和文德文风的评价。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文评改是对学生作文作出公开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积极性,必须恰当表扬,慎重地批评,坚持正面教育,给予热情恳切的鼓励。

2.作文讲评的方式

(1)综合讲评。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举例说明。

(2)典型讲评。即选出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优秀或一般)的学生作文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评,用典型指导一般。(3)专题讲评。即抓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如立意、选材、构思等,结合有关写作知识集中进行讲评。

(4)对比讲评。即对比讲评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鉴别作文的优劣,并进一步分析优劣的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写作训练方式

(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1.发挥写作特长。话题作文没有文体限制,应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取最拿手的文体写。长于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记叙文来写,甚至写成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以逻辑思维见长,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选议论文来作,或夹叙夹议。

2.增强“发展”意识。话题作文尊重创作主体,注重学生发展,在写作训练中要让学生放开手脚,敢于表达真切体验,敢于崭露头角。不仅要注意“基础”训练,还要在“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等“发展”等级方面做出努力。

3.学会拟题。话题作文允许学生自拟题目,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拟题水平。作文题目首先要求准确,还要在凝练、含蓄、新奇、优美上下工夫。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思考:

1、简述作文技能训练内容。

2、作文批改的方法有哪些?

3、作文批改的要求是什么? 作文讲评的要求是什么? 简述作文讲评的方式。

你认为怎样进行话题作文训练?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的倾听。(2)自信负责的表达。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思考: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第十二章

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二、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

(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思考: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2、综合性学习目标主要有哪些?

3、简述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第十三章 语文课程测试和评价

一、语文课程测试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预测功能 4.激励功能 5.交流功能

(二)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4、5、6、(三)有利于改善语文课程设计

(四)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

二、试卷的命题

(一)语文考试命题应遵循的原则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4.层次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语文考试的命题 1.主观性试题的命题方法 2.客观性试题的命题方法

三、语文课程的评价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鞭策作用。(3)改进作用。

2、对教师教学的作用(1)反思、研究作用。(2)改进、提高作用。

3、对整个语文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全面提高课程质量。(2)完善语文教学系统。(3)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

1、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2、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

(1)在评价目的上,着眼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在评价对象上,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3)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在评价方式上,要改变将测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5)在评价功能上,不能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6)在评价的主体上,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3、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1)测试法(2)观察法(3)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评价(4)档案袋评价 思考:

1、简述语文课程测试的重要意义。

2、简述语文考试命题的原则。

3、简述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4、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有哪些?

5、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下载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讲义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讲义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五(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五 (一)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象 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把很锋(fēn fēng)利的斧头。谁家想......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三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三特殊的点名① 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② 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在他们敬佩的老师身上,......

    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模版)

    [科目] 语文 [考试类型] 中考 [文件] zhongkao30.doc [标题] 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 [内容] 阅读与理解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一) 说"疑" ①未解之惑,未......

    应用文写作专项训练

    应用文写作专项训练写作 1 为南海中学学生会拟一个召开主题晚会的通知。要写清楚晚会的主题(自拟),开会时间、地点和参加对象。 2 请以育英中学高一(5)班学生金石的名义,写一......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训练 (答题技巧:细心阅题准确答题快速答题仔细复题书写工整) 一、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50分)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

    语文专项训练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 一、病句修改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2、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

    五年级阅读与写作训练1

    五年级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 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 咬文嚼字 口若悬河  事实胜于雄辩有理不在声高语不惊人誓不休 听写词语: 我能将下列爱读......

    小学中年级分角色朗读训练

    小学中年级分角色朗读训练 城关希望小学孙秀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朗读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