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论述“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在世纪之交,对于中国来说,既充满生机和希望,又具有极大的风险和严峻的考验。面对发生了巨大变动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审时度势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对当今时代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作了科学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
“三个代表” 的内涵不仅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性质、使命和任务,也成为新形势下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历来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三个代表”论断关于先进生产力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首先,这是我们党保持自己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工人阶级是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因此,我们党,必然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其次,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有高度的社会生产力,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这是我们党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提出的新要求。先进生产力的概念,是基于对我国生产力状况的科学认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来自世界范围的挑战提出来的。它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反映社会生活的底蕴,而且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三个代表”论断第一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纳入我们党的本质内涵,既是对先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党的先进性的深刻揭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
先进的思想道德是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它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科学文化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理性和价值。人文文化需要吸收科学文化的营养,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指导。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首先,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概括。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它既要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也要为其他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共产党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次,这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在实践中坚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近80年奋斗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4、“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先进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思想保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归宿,最终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个代表”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与党的目标任务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代表群众与带领群众的统一。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三个代表”提出的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对新世纪严峻挑战的战略思考,是对党80年历史规律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三块里程碑,科学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其提出在研究党的先进性、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均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先进性
三百多年政党政治的历史告诉人们,政党的先进性事关政党的生命。如果丧失了先进性,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丧失活力和影响力。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总结我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理,与时俱进,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作了新的概括,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判断“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崭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对党的建设目标作出了新概括;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作出了新论证;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要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人民摆脱旧的社会的压迫和自然的束缚,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并为展开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要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就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个体现当前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的主题纳入现阶段人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也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党执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50多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借鉴当今世界一些其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否被人民和历史认可,能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在执政的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的社会现实情况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面对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如何关注社会改革、制度变迁和社会建设问题,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和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加深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转型社会究竟向何处去的历史问题。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凝结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了高度概括和科学预见。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是美好的理想,但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途径。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目标。
第二篇:“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在国际和国内这两个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际背景看,主要有三点:
第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人类进入20世纪末,世界发生重大转折,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加速经济发展,经受住新的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第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的深刻总结。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里取得胜利,震惊世界;20世纪后半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再次震惊世界。一个由列宁缔造的、有90多年光荣历史、10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说解散就解散了呢?实践证明,苏联这个堡垒主要是从内部攻破的,是苏共“自毁长城”,自己搞垮了自己。在剧变时期,苏共党内危机已经发展到连自身的矛盾都无法解决的程度,更不必说领导国家和群众前进了。当时苏共已病人膏肓,陷入深刻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路线非常混乱,党已丧失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凝聚力,丧失了政治敏锐性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已没有能力把握政治局势,无法带领群众前进。二是党内腐败愈演愈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党的领导人威信扫地,逐渐成为民众攻击、嘲弄、唾弃的对象。对这样的党,在关键时刻,人民群众是不会为它分忧的。三是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受严重破坏,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泛滥,纪律松弛,派系林立;另一方面是个人专断独行,缺乏党的集体领导和监督。
苏共党内腐败由来已久,从而繁衍出一批蛀虫。他们希望“变天”,以便“合法”地保持和扩大自己侵吞来的社会财富。党外反共分子点燃了剧变之火,党内的腐败分于遥相呼应,推波助澜。从解体后的结果看,现在俄罗斯的“新贵”,大多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也不是黑市倒爷,而是原苏共党内的各级官员。看来,正是这些党内蛀虫,先是借“改革”摧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然后在解体后毫无顾忌地成为“暴发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时莫斯科是那样平静,政权交替是那样顺利。正是由于党内腐败分子败坏了党的形象,使党严重脱离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共党内腐败是其垮台的一个深层原因。
苏共的教训表明,官僚主义是共产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而官僚主义加腐败则必然使党变质,严重脱离群众。党中央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获得蓬勃发展,这又震惊了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得出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有力应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是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政界要人主张打两种战争:一是经济战,二是演变战。配合这两种战争的,还有军事干涉战。其目的是要消灭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一统天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在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条件下,我们善不善于同他们打思想政治战。某些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毛泽东同志对此早有察觉,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方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锐利眼光看透了这种图谋。他说,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苏东剧变以后,他们就把和平演变战略的主攻方向对准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想借助苏东剧变的冲击波很快地把中国搞垮。这个梦想失败后,就改变为打持久战的战略,想用10年、20年把我们搞垮。西方敌对势力在90年代以后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策略手法又有新的变化和特点:
其一,由“攻心——夺权——私有化”老三部曲变成“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部曲。西方一些人认为,完全可利用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机而诱使中国推行私有化战略。只要私有化战略实现了,不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丧失了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政权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等到后几代人掌权的时候,共产党政权就会不夺自变。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思想上鼓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上鼓吹私有化。
其二,由“三化”发展到搞“七化”。所谓“三化”,就是西化、分化和弱化。所谓“七化”,就是在“三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淡化、腐化、丑化和溶化。淡化,是指淡化政治、理想、公有制和共产党领导等观念。腐化,是指利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钻中国法规的空隙,赚中国人的钱,腐蚀中共的干部,再赚更多的钱,搞垮中共的经济基础,进而搞垮中共的上层建筑”。丑化,是指利用我们党的工作失误和当前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的罪行,添枝加叶地加以丑化,使党在民众中威信下降,进而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溶化,是指以人权否定国家的主权,用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学说,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以上说的“七化”,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新策略,其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妄图使人们丧失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大厦的倾斜和倒塌。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研究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和措施,使领导干部自觉地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中经受严峻的考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民族的觉悟和素质。只要党的各级组织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提高了,我们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内背景看,也有三点:
第一,对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更加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由其能否推进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我们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就国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众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大发展中,我们党要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就必须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篇: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定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始终”的要求。他指出:“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把党建设好。”同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七一”讲话发表后,立即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和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班,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研讨。在全国上下普遍形成的学习热潮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实践准则。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将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提
2、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班级:A1045姓名:焦子鹤学号:11007020513 摘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关键词:科学、发展、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邓小平文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集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的发展时间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所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观和价值观内在统一的总体性范畴。以人为本的“人”,指社会的每个个人,主要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包括根本目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尺度三层意思:人民利益、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的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尺度和标志。可见,“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它还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点、价值取向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富裕、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人的全面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培育;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这四者是一个整体,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四个全面”,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人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这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问题。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讲条件,后者讲目的。社会全面进步,包括两大系统、两大关系:第一是经济社会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社会结构各要素、社会关系各环节以及城乡、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或者可以归结为经济发达、公平正义、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共同富裕、普遍繁荣等要素。第二是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存的自然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代际公正,代际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是社会内部系统,一个是社会外部系统,两大系统的和谐,“天人合一”。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促进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会从可能变为现实。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的发展,就是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样,执政党和政府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客观性、全面性、灵活性、协调性的思想方法,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兼顾,主
要内容包括:统筹兼顾的主要任务,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本领,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就重大理论意义而言,一方面,要明确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是引领中国走向复兴的文明观、幸福观。另一方面,要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
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