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辩论陈词(推荐)
一辩(立论陈词)小学生应该有零花钱。(正方)
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要让他知道钱不是好挣的,要勤俭节约。反过来说没有零花钱的小学生对钱会产生神秘感,可能会走上歪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活动,孩子也不例外。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给小学生适当的零花钱可以初步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为了买到某些东西,自己努力存钱,存到够为止,那不是很好吗?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小结(正方)
社会在进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虽然是小学生,但一样对物质上有需求,所以对于零花钱,有是有必要的。小学生也是人,有自己的精神需要和对于生活的求知欲,从 小学会支配自己口袋里的钱,对将来理财很有帮助,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小学生应该有零用钱,当然如何利用这些钱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辩
我方认为小学生需要零花钱,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零花钱成为一种客观的、合理的的需要,需要经常地用来支付零食等合理的开销,因为零花钱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例如乘车……”。在座各位同学有谁认为自己不需要零花钱呢?除非自己腰包里早已有了钱。
让我给大家举一个小孩子有了零花钱学会当家理财的例子吧!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财产的大富翁,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花钱精打细算的教育。他有一个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花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要求子女在本子上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一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加5美分。由于洛克菲勒对子女零花钱严格要求,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的本领,后来都成为理财专家。.三辩
我方认为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钱,首先要有一定的钱,适当的零花钱可以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钱的意义,培养正确的经济观念和金钱观,训练小学生存钱用钱的方法。有人把零花钱称为小学生的“财务学习基金”。在座的老师和家长,我相信你们也会这样认为,不是吗?
我方认为小学生需要一些零花钱,虽然我们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我们不是关在笼了里的鸟,是完全封闭的,有时也需要花钱,比如:有一次作文课放学后,我和妈妈走散了,就因为身边没有零花钱,我徒步从虹桥路走到家里,整整走了四十几分钟。急得妈妈象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我,从这以后,妈妈每个月都给我零花钱,还制定了花零花钱的制度,节余还可自由支配!现在我已经用用剩的零花钱在银行里开了个账户,有了自己的存折了。
四辩总结陈词
钱不是万能地,但没钱是万万不能地。给孩子零花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理财.现在的社会,会理财的人就是会生活的人
适当的零花钱可以让孩子有商品意识,知道哪些东西要花钱买,花多少钱买;知道了钱的用处以后,可以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开支,建立理财和意识。固定的零花钱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积少成多的感觉,养成储蓄的观念。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但是这需要成年人的引导。
一辩(立论陈词)小学生应该有零花钱。(反方)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集腋成裘。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一些孩子在使用零花钱时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形成道德上的缺失。
有些孩子兜里有了钱,就去泡网吧,打游戏,甚至看黄色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有些孩子则用钱买一些自己不该买的“东西”:让同学代做作业,在评比、选班干部时“买选票”,甚至拉帮结派,雇用“打手”。如果遇到家长不愿意给或要的多给的少。孩子则会带着怨气进入学校去上课,使学习功课受到负面影响;有的小学生缺乏食品保质期的辩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频频买食后而引起身体不适,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小结(反方)
因为小学生还没有自控能力,如果给了零花钱,会受不了外界的诱惑,胡乱花钱,也会因为有些他买的东西都是父母不让买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会跟父母撒谎。因为小学生对钱的定义还不明确,盲目的给零花钱只能让他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总之合理利用零花钱的人很少,因此现在有许多学校明确指出不许学生带零花钱。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小学生不应该有零用钱。
二辩
我方认为小学生不需要零花钱,因为小学生的控制力差,身边有了钱就会忍不住买一些不该买的东西,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由于学生家庭条件都各不相同,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在对孩子的零花钱上管教比较随意。有的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规定每天只能花多少钱。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则不顾家庭状况,看有的同学在课前课后花钱如流水,也理所当然地向自己的家长伸手;有的学生要零花钱谎称是老师安排要买文具用的,家长不得不给,如果遇到家长不愿意给或要的多给的少。孩子则会带着怨气进入学校去上课,使学习功课受到负面影响;养成乱花钱的毛病,所以小学生不需要零花钱!
我方认为,有的同学有了零花钱,学生之间相互借着花钱,你能一出手就二元,我为何不能一出手就是三元、五元。因攀比着花钱,有的较大点的学生在没有钱时,就会向较小较弱的学生借钱或直接伸
手要。借不来,或是要不来的,就偷偷地向有钱的同学书包中或是衣服口袋中拿。由此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信任和不团结,或是引起打架斗殴
我方认为小学生不需要零花钱。我们小区有一个小朋友,以前他妈妈也是给他零花钱,可是,他却用零花钱去网吧,甚至连吃早餐的钱也省下来去上网,现在他妈妈已经不给他零花钱了,所以小学生还是不要有零花钱的好。
三辩我方认为滋长了学校周围小商小贩的不良贩卖活动。一些不良商贩不顾学生的心理或是身体健康。大多经营一些塑料袋包装的膨化食品、油榨食品、饮料类等所谓的垃圾食品,以及文具用品或者是一些低劣的儿童玩具。
有的小学生缺乏食品保质期的辩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频频买食后而引起身体不适。逢家长在小学校门前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映入人们眼帘的不乏是一些家长与自己所接送的孩子之间因零花钱而讨价还价。在送到学校门口时,有的小学生嘟囔着,甚至是哭哭啼啼地:才给这点钱,某某同学家长会给好多钱!家长则是:叫你好好吃饭,你不好好吃饭,光会到学校乱花钱吃零食。(即使有的学生在家吃了饭,也要向家长要零花钱)。在放学时,学生会再次直接向家长伸手,要买吃学校门前的小吃摊上所卖的油榨豆腐串等零食,不买就哭闹。而回到家中在吃正餐时,又会不好好进餐,从而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四辩(总结陈词)
有了零花钱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就爱买不卫生的小食品,这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有了零花钱,孩子之间易产生攀比心理,这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有了零花钱,没有的同学就有可能想要,如果丢失,对同学,对孩子都是不好的养成一种“钱得到很容易”的一种观念。这对小孩子是一种很大的坏处。小学生正处于生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平时养成的和频繁地吃一些不健康不卫生的零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 频吃零食常常会出现一些恶心、腹泻等诸如此类的病症,极易诱发消化吸收功能的紊乱和肠胃道运动及功能的减弱。并会影响其一日三餐的正常食欲和进食,由于受到零食的诱惑,吃正餐时吃的少或是干脆不吃,吃零食打破了正常的饮食规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篇:辩论陈词
辩论陈词
总结经典翻拍的六大好处:
1、使不喜欢看书的人通过电影或电视了解名著。
2、普及名著
3、使名著更长久的流传下去
4、丰富传媒的内容
5、传播名著的知识培养观者对名著的兴趣
6、培养人文素养等
正方观点:每个时期的经典翻拍都是因为每个时期需要所致,比方说三国老版本,那时候严谨甚至社会不太开放,所以出来的电视剧就严谨严肃。
但是新版本的三国却不一样,显得娱乐性和随意性更强一些。这也是新的社会方式所致。有很多人不喜欢新版本,是因为守旧和严谨,有的人喜欢新三国是因为开放性。社会需要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单一化,这样社会才能更健康。把话题扯到社会层面,这样才有更大的胜算,人家只会在娱乐圈这一块转,终究是小家子气。
时过境迁。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魅力并不随时间衰减。只在某个时间段内被人共鸣和看好的作品,大多不能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而随着时过境迁,不同时期的人看待同一部经典的时候,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我觉得经典翻拍,是必要的,不能要求二十一世纪生人的娃娃还爱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酸梅粉辣椒饼啊,娃娃愿意,家长还嫌不卫生没营养呢。
2、现实。不往前走,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新风景,在市场经济下,只要有经济利益驱使,经典翻拍这个行为大概是不会因我们的意愿而停止的,与其抱怨人心不古,不如也稍微抱着点期待吧。有其存在的道理。
3、电影技术。翻拍也可以看得出影视发展如今技术越来越发达但然就要用啊这样才能不停的进步
4、加入新元素。很多东西...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同学,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苏格拉底曾说:“我宁可不说话也不能说话没逻辑。”但是今天对方辩友用他们精彩的表现告诉我们:“宁可没逻辑,也要不停地说话。”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他们用偏狭的概念论证了经典影视剧翻拍在某一方面不可取,从而推断出经典影视剧翻拍在整个当今社会都不可取。那我便不由得要反问对方辩友:
影视剧自产生开始,就存在翻拍现象,我们可以说翻拍随影视剧产生而产生,随影视剧发展而发展,必将随影视剧消亡而消亡,这是世间万物都将历经的过程。只是,在影视剧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方辩友以个人主观认定经典影视剧的翻拍不应存在,企图用片面次要的理由否定翻拍存在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违背客观规律,如此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观点能成立吗? 其次,对方辩友在论点论据上还存在以下错误:第一,对方辩友对经典影视剧翻拍的定义是狭隘的。在没有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对方辩友的所有论点论据无疑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坚固的基石,再绚烂的言语只会越发凸显出你们的苍白无力。第二,对方辩友对经典影视剧翻拍存在着误解误读。翻拍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等于退化落后,“旧瓶装新酒”,即便是旧瓶,它仍有其新意所在,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新的程度与成就大小。
第三,对方辩友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影视剧,认为一旦它成为经典就无需再翻拍再创新再进步。而正确的方法应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影视剧产生至今,翻拍之路可谓日久弥新。
第四,对方辩友所举例证,诸如 在我方看来这些不仅不是翻拍作品的缺点,这更是其成功的特点之一,它促使我们进行新旧对比,在审丑的眼光中进一步提高审美的水平,在否定自我的同时肯定过去以及预示未来,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敢问对方辩友,你们可能做到? 所以,我方认为,当今时代、经典影视剧翻拍是可取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是影视剧发展的需要,原创衰微,需要经典影视剧 的翻拍加以补给。
第二,它是经典影视剧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代科技以及审 美品味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第三,它符合文化消费心理,满足观众的怀旧情绪,并成功 实现艺术的评判功能。
不可否认,在商业模式、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影视剧产业,目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如:对方辩友提到的翻拍目的在于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占领市场获得票房追捧新人,同时翻拍作品过于粗糙、雷点众多,只重利而忽略本真内涵,但我方认为这只是目前影视剧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到的瓶颈,请问对方辩友,难道我们要因路途中偶遇的细微障碍而放弃前方更璀璨的风景?答案当然是不能!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控制经典影视剧翻拍数量,满足商业模式所求利益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原创影视剧创作的能力,以及提升经典影视剧翻拍的内涵与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我想这才是我们今日辩论此话题的意义所在。我方陈词总结完毕,谢谢大家!
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中午好!)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先让我们来清晰一下经典的概念。何为经典,在这次辩题中“经典”是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能被翻拍,自然就是影视剧,所以,此次辩题中的“经典”,就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并且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经典影视剧。比如:87版的《红楼梦》。而翻拍,是建立在这些经典影视剧的基础上进行的拍摄,在影视剧成为现代大众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时,翻拍的出现已是不可避免,它所存在的价值也无可非议。因此,我方的观点是:经典应该翻拍。
下面我从三方面阐述我方的观点:
第一,对于被翻拍的经典作品,意义重大。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就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特点,经典翻拍恰是对这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推行。翻拍所遵循的三个原则:忠实原著,注重审美,适度创新。这才使经典作品能够跟上时代潮流,能够代代传承,能够丰富并发展。而在外国市场推行中国经典文化的影视作品时,没有人能否认,科技进步使翻拍作品比原来的经典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第二,对于社会发展,经典翻拍具有促进作用。在新旧影视作品的对比中,更能凸显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发展状况。经典的翻拍促使影视产业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让电影电视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升级。同时,让时代的主流文化融合在经典中传播。
第三,对于人民大众,经典翻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闲暇娱乐时间的增多,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影视剧的视听要求越来越高,经典的一次次翻拍也是在不断地迎合新一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拍成过不少经典影视剧,但是翻拍仍在继续,观众也乐此不疲,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视听效果会给人以新的心灵感受。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包装,中国传媒大学的秦俊香教授就认为,“翻拍要以当代意识去关注原作,做当代性阐释。”这是对文艺经典的不断诠释和重读,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抢救。我们支持经典翻拍,不是支持对经典作品的恶搞,而是希望通过不断的翻拍,使观众能重温经典,回忆经典,如果就此将经典束之高阁,那么大众很快便会遗忘经典!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经典应该翻拍!谢谢,我的陈词完毕! 感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以及对方辩友您好!经典就像一轮旭日驱散我们身边的黑暗!面对经典我们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很荣幸今天晚上将由我们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美丽的话题---------经典影视作品该不该翻拍.开宗明义,辞海中经典影视作品指的是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影视作品,而经典则指的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因而经典它本身就博大精深可供挖掘的点就有很多,而翻拍则针对当今社会人们的欣赏习惯挖掘出经典中更多的内涵.对方辩友啊!这恰恰就是我放的观点--------经典影视作品应该翻拍.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一;从商业方面来看翻拍经典影视作品可以获得巨额的经济利润,据腾讯网披露:新<三国>总售价2.3亿冠名费1000万盈利50%;新<水浒>总售价1.6亿冠名费3000万盈利42.6%;新<红楼梦>总售价1.2亿冠名费2200万;而新<西游记》则赚的盆满杯满仅买片就买了1700万到影片首播共盈利54%。对方辩友啊!面对如此巨额的经济利润您还认为不应该翻拍吗? 二;从影视行业来看,翻拍影视作品他本身就是机遇与挑战并从的事物,因而它有成功也有失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何为创新呢?创新就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进浦和发展,而影视行业的创新则指的是在经典的基础上融入当今社会元素,使得经典更加贴入观众的生活。因而我们就更应正视失败积极翻拍。
三;从文化行业来看:翻拍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对经典文化的一种传承,更多的则是一种创新。他为文化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刺激了文化行业和影视行业的发展。采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融入当今时尚元素使得经典更加贴合观众口味。从而让文化业百花怒放万家争鸣。刚刚我从商业,影视行业,文化业,三个行业的角度论证了我方观点。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经典影视作品应该翻拍。谢谢大家! 从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讨论。影视“翻拍”类型大致分为
1.经典电视剧10年再回顾。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一般以港台的经典电视剧作为蓝本,比如前不久热播的《新龙门客栈》。
2.文学名著的第n次电视版。其中最热门的是武侠类题材和中国古典名著类。如人们最熟悉的金庸作品的一再重拍,还有目前备受关注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的重拍。
3.经典电影的电视剧增长版。这类“翻拍”是将曾经风靡万千观众的经典老电影“添油加醋”拍摄成电视剧,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类翻拍的电视剧,最重要的噱头当然是当年电影的经典记忆。4.电视节目变种繁殖。如2005年火爆全中国的电视选秀栏目《超级女声》被搬上电视屏幕,这个名为《美丽分贝》的电视剧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电视栏目为主的翻拍剧,由于主演均来自超级女生的人气选手,致使该电视剧在一片争议声中依然排进了全国电视剧的前20强。从以上几种影视翻拍的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翻拍的影视作品,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被誉为经典,也就是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而受众在选择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时,首先从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角度考虑,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选择他们早已认知的品牌产品,因此,翻拍的影视剧由于其蓝本经典作品的品牌树立,而抢占了市场的先机,能轻易地获取受众的认知和选择。
正是因为满足了受众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品牌认知心理,影视翻拍作品才能够一次次占得市场先机,获得竞争优势,也使“翻拍热”成为我国影视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经典是应该翻拍的,每个年代的人们享有拥有偶像和感受时代文化气息的权力,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荧屏上活踹乱跳的“孙悟空”后却告诉他现实中其己成了年老的六小龄童爷爷,不能让男孩子们迷恋上了“林黛玉”,却用陈晓旭己不在人世的结果给以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对比起自己想想,那我们确实表现得太自私,太残忍了。所以支持和鼓励翻拍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项义务。但翻拍确实应有所节制,不能一味性盲目地翻拍,需要把握一个度,据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以二十年为一周期进行是比较合适的,周期太短难免会引起反感,另外如何用现代人们所接收的演绎手段去重新诠释经典的永恒魅力将是对当代导演们的重大考验,也是时代对好导演的呼唤!
中国影视圈的这股经典重拍风从2004年刮起三年来势头丝毫不减。
第一阶段《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青春之歌》《51号兵站》《霓虹灯下的哨兵》„„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几乎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有红色经典电影、甚至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样板戏、话剧、舞台剧统统翻拍成了电视剧。之后人们又把眼光转向了上世纪80年代的热门影视剧香港无线的经典剧目《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香港亚视的经典剧目《大侠霍元甲》《陈真》均被拿到内地来翻拍而一些港台老电影《小城故事》《甜蜜蜜》也被眼尖的内地电视人发掘重拍。另一批被拿来翻拍的是上世纪初的一些名家名作,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等。不仅是中国内地影视圈就连琼瑶(blog)的每一次复出也多为“老生常谈”譬如从旧版的《一帘幽梦》到新版的《又见一帘幽梦》。
由于加快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步伐,不少电视台将追求收视率放在首位。文化类、文艺类节目锐减,电视剧、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成为荧屏的主要内容。受盗版影碟的影响,电影业低迷电视剧走强。经典影视剧已有的影响成为翻拍的出发点,观众的怀旧情绪成为翻拍的动力。在观众的期望中翻拍成了引人瞩目的事件,而影视剧制作者则急功近利,将市场收视率置于重要地位。成功的先例更使得影视剧的翻拍盛况空前。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浮躁的情绪使得原创力趋于弱化,一个节目打响跟风者纷至沓来一部剧作获奖拷贝类作品络绎不绝。一个时期以来,影视剧的翻拍占50%以上,证明了翻拍的热潮。
必须翻拍,翻拍时间间隔长点,让每次翻拍都成为经典。不翻拍的话经典迟早是要落伍的。试想一百年后我们要还是只能看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该有多郁闷。科技在进步,如果我们能够保证翻拍的质量,那么翻拍是必然的。只要每次在翻拍的时候尽量做到创新。不过于拘泥与原著某些旧思维。这样翻拍必然大获成功。我认为经典是对某一代人而言的。比如80后把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奉为经典,而90后00后可能会觉得黄晓明刘亦菲版的比较好,他们会把这一版当经典。
时代在发展经典也在发展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经典,样板戏对我们的父辈奉为经典,到我们这一代好像就不感冒。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是经典,但谁又能知道下下下下一个版的《西游记》会被我们的下下下下一代人奉为经典而忘了六小龄童的存在呢。 我个人认为经典剧应该翻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经典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当然也有不同的审美观。以后的人们不能总看很多年以前的版本吧。很早的版本的确很成功,但是它具有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特色,我们以后的人不能理解。那就需要这一代人给我们展示符合我们的电视剧了。现在上海滩被翻拍了,观众的反应也不是很抵触,反而响应不错。那些站在维护经典剧立场上的人,坚决地认为经典剧不能翻拍。编剧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赞成,是经典剧就不怕被翻拍。如果被翻拍后的剧特次,人们就连开始的那个经典剧都不爱看了那就不是经典剧了。
再说神雕,83版的神雕被誉为神雕经典。我没看过所以不能瞎评论。但是我看过06版的神雕,我非常喜爱。就是因为它我才对金庸武侠感兴趣,才开始看书。看完原著之后,我更加喜欢06神雕了。它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神雕的理解,对于爱情的理解。 翻拍是向经典致敬
玉溪师范学院的张晓并不反对翻拍,最近她正在追看热播的新版《水浒传》,她很喜欢其中的武松。“新版里的武松敢爱敢恨,是真正的梁山好汉。其实老版《水浒传》也并非完全尊重了原著。十多年过去了,虽说经典永不泯灭但是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作品风格也应该各不相同。只要不对经典肆意篡改,以雷人的剧情吸引观众,我还是比较支持翻拍的。”张晓认为,翻拍是必然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老版本里没有的新元素,也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
81岁的刘连健大爷说,现在翻拍的四大名著他只看过《西游记》。“《西游记》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科技的发展的确给影视剧的拍摄带来很大的改变,以前不能够达到的技术场面,现在能够实现了。尤其是孙悟空和那些妖怪的变化、打斗场面真的是比以前好多了。而在剧情内容上则更贴近现实,所以各有特色。”
市民唐文娟认为翻拍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它可以带来一些热点话题供大家讨论,尤其是在演员方面能够推出一些有能力的演员。从这个角度讲,她还是赞成翻拍的。
云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冯以敏说“翻拍可以带动影视剧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只要有人看就应该拍。有时候,翻拍带来的一股热潮会让人们主动去关注原著。其次,同样是经典之作不同的时代都应该留下点有时代特色的东西。再者,影视剧是以声像并茂的方式将经典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对于同样的原著,不同的版本将会有助于帮助观众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理解原著。” 重拍经典有很多理由:
一、最“官方”的理由
这一点大家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虽然说法“官方”了一些但是也不无道理。
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一部原著或原版影视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侧重点。几十年前的经典之作,可能非常适应当时人们的欣赏要求和心理期待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就未必符合人们的审美。有些影视作品,它的主题是永恒的,留给四五十岁人们的印象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当它面对今天的80后或90后青少年时,它就未必再给人以“经典”的震撼。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受众心理面前是完全有理由对经典迚行重新表现的。
二、最“技术”的理由
不仅包括那些需要特技效果的影视剧。例如《西游记》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作品或充斥着那些出神入化的武功演技的武侠剧,而且也包括一些言情剧、文艺片、戓争片、古装片等等,都需要“技术”的因素。
当年一部经典产生的时候,肯定从服装、布景、道具、效果各方面的条件,都远远不如今天。我肯定大家都记得一些当年的香港武侠剧里,演到背景应当是青山绿水的大好山河时,大家看到的却都是非常明显、相当拙劣的人工绘制的布景。也许是财力有限,也许是环境问题。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影视剧里景色绝对美不胜收,比原著中的文字描写有过之而无不及。特殊的背景,比如水下、空中等等也可以用电脑制作的天衣无缝。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重拍经典剧可以对原剧由于技术达不到原因而造成的缺憾进行完善更提高。
三、最“媒体”的理由
重拍经典无疑是给各种媒体一个极好的表现机会。电视媒体不用说从“XXX将重拍《XXX》”那一新闻爆出之后,肯定就会在各类娱乐节目中频频提到进行深入挖掘,采访导演编剧,来个选秀节目更好——像《寻找紫菱》《红楼梦中人》等等。对电视媒体来说选秀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报刊杂志同样可以大篇幅针对重拍亊件大作新闻挖掘花边,顺带捎上一些关于导演、编剧、演员的毫丌相关的小道消息,在送到手中时,成为最吸引普通读者眼球的那部分内容。网绚媒体,由于网绚的公开度和自由度高,网绚必将成为重拍亊件更热闹的争论戓场——到底该不该重拍?谁重拍?谁演谁最合适?有叫好的,有谩骂的,有调侃的,有恶搞的„„直到重拍剧目公映之后,仍有N多人在评论谁谁演的好,谁谁比当年差进了,谁谁简直是 恐怖,谁谁太恶心„„
为了各媒体上一片繁荣景象,经典剧应当重拍,而且越是经典越应重拍。
四、最“搏出位”的理由
之所以是经典,即被公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形象,几乎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取代的人物。所以谁要敢挑或这个“不可取代”那么谁就会出名,或是在已经出名的基础上更加的出名。无论这个“名”是好是坏。
这一点不光指演员,也延及导演。张纪中为什么这么出名?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吧。李亚鹏为什么在曾经出名、甚至可以说是也曾给人留下不错印象之后渐渐平淡下去,却又突然成为大家嘴上和各路媒体热衷的争论对象。大家也知道为什么。红楼虽然还没有拍,导演已经很出名。当然有时并不是导演或演员自己想借此如何如何,但在大环境下,敢于重拍经典,就根本无法做到低调行事。对于正当红演员,如果能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形象进行自我角度的重新演绎,那么无 论对重拍的经典剧和演员本身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关键在于导演和演员要针对自身情况做明智的选择。比如《新上海滩》黄晓明版和周润发版各有千秋,从公众的反映来看,即使是当年周版被公认经典,黄晓明版依然受到了追捧和赞赏,非常有个性。剧集本身收到高收视,演员也得到更高的人气。
五、最“赚钱”的理由
当年经典第一次拍的时候,可能是悄无声息地就拍出来了。直到播放大家才知道有这么个剧,然后天天老老实实地守在电视机前看就完亊。如今重拍经典本身就是个噱头,适当的加以利用,可以使各方都在拍了电视剧的同时通过现代的运作方式,收获进进超过卖出一部电视剧的利润。比如先期的宣传和炒作先把大家胃口吊起来,相对于新剧重拍经典无疑更令人关注。然后采取行动,例如选秀活动,有报名费吧,有赞助商吧,有广告商吧,接着选手需要拉票,这样就产生了巨额的短信收入,或者有的直接采取投票方式让大家选中心目中的主角包括网绚投票和短信投票。这些吸公众广泛参不的方式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直到拍完播出后,还在以抽奖4类方式鼓励大家投票选出你心目中最完美的角色等等„„这对于一些新拍剧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大家并不了解。而重拍经典,由于在大家头脑中都有先期的模型所以可以通过比对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大家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个烧钱的过程。
六、最“怀旧”的理由
当年虽然是经典,但是经典也没有不停反复播放的道理,何况现在各种节目和新剧层出不穷。许多被老一辈人认为是经典的剧集,年轻人都没有看过。而借重拍经典之机,许多电视台都开始播放当年的老版本。有的是在宣布重拍之日起,各大电视台开始轮流播放旧版,有的是新拍剧播出时,两个版本间隔在不同时间交换播放。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年少的同学们也可以借此机会真正从头到尾领略下当年让人们如醉如痴的旧版经典全貌——比如在黄晓明版《新上海滩》播放前,许多电视台都先期播放了周润发版和陈锦鸿版。在播放李亚鹏版《射雕》时也有许多台播放了黄日华版。在红楼选秀时,许多台播放了八七版央视《红楼梦》。
七、最“可证”的理由
为什么要重拍它们?而不是别的?这一点就足以再次证明它们是“经典”。经典就是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反复推敲,经得起重新审视,经得起全新认识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之所以历经百年仍然脍炙人口,就说明里面有太多值得丌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感受的内容。每一次重拍都是编剧和导演等相关人士对该作品的重新认识和改编。一部名著经过一次改编是很难完全挖掘出其全部精髓的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是对名著从不同角度进行新呈现,使大家必然从中对名著又焕发新的热情。
历经“重拍”而不朽,并让人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和方式去不断重新认识,这也是“经典”才有的魅力。
八、最“期待”的理由
每当有新闻说某某经典名著戒老片要重拍了,往往是首先骂声四起跟着评论分析原作有多么多么经典的文章一锅锅出炉,顿时娱乐评论界风起云涌。如果某某导演或电视台、制片商宣布开拍某某新片花大笔金钱用尽手段全力造势宣传也不见得其效果比得上“重拍某经典”那一句话。然而,重拍的结果到底是好是坏,到底被广大公众接受的程度有多少?到底不原作相比哪个更经典?只能是拍了以后才知道。大家看了以后才知道。偶然看娱乐新闻,采访陈冠希,说到最近拍的电影,有个记者问了一句,周杰伦最近就拍了一部《不能说的秘密》你觉得你的电影跟他的比较怎么样?陈冠希回答,他那部电影我还没有看过,所以现在不能评论,但是我知道我们的电影都有值得期待的地方。虽然这不经典重拍无关,但是在一部作品还没有看过之前,就不应当一棒打死,对于经典剧来说,这种期待要进进大于新剧。在经典重拍每次被提起时,都会招来骂声,而且骂声往往大于其他声音。但是,许许多多的人实际上还是在期待着被重拍的影视作品呈现在眼前那一刻。那一刻也许我们还会骂,但是可以骂的理直气壮。
第三篇:反方辩论陈词
反方观点:落实执行力的关键是人
季洪波一辩(发言):
各位裁判、对方辩友:众所周知,执行力的软硬,关系到单位工作正常与否、关系到部门间工作协调顺畅与否、关系到投资人的指导理念能否正确有效的落实到基层。而这些执行力的主导者是谁?毋庸臵疑,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从高层到部室、从部室到科室、从科室到科员、从总部到门店、从门店到员工,每一层的工作衔接,都离不开在座的每一位,也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让所有工作开展的畅通无阻。
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都是具体执行力的表现。大家都知道,我们公司每年所评出的‚先部部长‛、‚先进科长‛、‚先进店长‛、‚先进员工‛从何产生?就是因为他们的执行力优于其它同事,落实的更有效、更到位。执行力到位,工作成绩必然明显。为什么公司年底不评出诸如‚先进人事制度‛、‚先进配送制度‛、‚先进财务制度‛??所以,我方一致认为:公司执行力落实的关键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是我们每个人。另:功辩例证:
1、2、制度的拟定者和执行者是谁?是我们每个人。
制度与人的逻辑关系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从表面看,略有模糊之意。我们应该从提高人的素质、改进制度去着重开展。而改进制度又靠谁?还是靠我们每个人。所以,制度的执行,执行力的表现关键还是人。
3、顾元军二辩(攻辩):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人是能力的发挥者,是落实执行力的基础和直接要素,所以人才是落实执行力的关键。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其表象在于完成任务的及时性和质量,但其核心在于企业战略的定位与布局,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张春景三辩(攻辩):
执行力分为个人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
个人执行力是指每一单个的人把上级的命令和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从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是指一个人获取结果的行动能力;总裁的个人执行力主要表现在战略决策能力;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执行力主要表现在组织管控能力;中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执行力主要表现在工作指标的实现能力。
团队执行力是指一个团队把战略决策持续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速度,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个人执行力取决于其本人是否有良好的工作方式与习惯,是否熟练掌握管人与管事的相关管理工具,是否有正确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是否具有执行力的管理风格与性格特质等。团队执行力就是将战略与决策转化为实施结果的能力。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也对此做出过自己的定义。通用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先生认为所谓团队执行力就是‚企业奖惩制度的严格实施‛。而中国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先生认为,团队执行力就是‚用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综上所述,团队执行力就是‚当上级下达指令或要求后,迅速做出反映,将其贯彻或者执行下去的能力。
季洪波进行攻辩小结:
执行力是赢在执行的关键,而执行的关键在于人。本人通过学习,浅见如下:
一、端正思想,摆正位臵
思想是控制人的‚中心枢纽‛,任何一项重大决策和细小的事情必须依靠思想指挥人去完成,要完成就必须要执行。一个再好的方案、计划,如果不付诸行动是难以实施起来的。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必须重视执行,清楚要执行什么?如何执行?结果如何?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具有勇于执行和善于执行的思想。摆正位臵,就是弄清楚自己的位臵,明确自己的职责,按执行型领导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既善于指挥别人,又懂得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既不会高高在上,脱离基层,又不会碌碌无为,平庸做事,口讲一套,做另一套。处处以身作则,亲力亲为,认真、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个细节、环节,做好表率、树好榜样。
二、先做人,后做事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如果员工有话不想或不敢跟你说,有问题、有困难、有要求、有建议都不和你沟通或反映,你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劳动强度、家庭状况、收入情况、生活情况等亦一无所知,平时只会对之斥骂,一直不会发现员工的优点并赞扬他,从来都不想了解他、关心他,连最起码的受人尊重和尊重别人都做不到,那么你还谈什么执行力,谈什么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团队呢?因此,执行力的强弱关键在于人,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管理者也一样,能得到员工的拥戴、尊敬,你的沟通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员工也乐于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所以说沟通就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们都必须学会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做起,把我们的员工当亲人般对待,事事关心爱护他们的生活,处处维护好他们的利益,了解他们的困难,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在做好制约的同时,更要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并善意地去改变他们,学会发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和赞扬他们。相信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做起事情来就会容易得多,要做好一件事可能比较容易,但要做好所有的事就比较难了。余教授说,先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和用人所长,把人用好、用准;其次,将每件事解码,制订出合理的计划,实施的时间、质量、数量要求,明确岗位的职责,加强过程跟踪,抓好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善于总结,及时纠正偏差,把职责范围内的事一丝不苟地去做好。
三、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重要
很多人都喜欢去研究、了解别人,相反,对于自己的情况却是不求甚解,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不善于了解自己。真正了解自己了,才有资格去了解别人,这也是我学习所有内容之中最深刻的体会。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懂得扬长避短,又何以谈得上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作自我反省:自己近期的思想、意识、行为能否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近期工作有何进展?有何不足?如何改正?对员工影响如何?正负比例是多少?是何原因?今后该怎样做……给自己来个彻彻底底的剖析,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错误,知道自己在哪个环节经常犯错,那么我们就会更加的体谅别人的不足,容忍别人犯错,帮助别人去改正错误,同时去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亮点,以互补的原则去用好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出每一个人的优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坚定信念,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大小事情并持之以恒,我相信,我们的执行力和正面影响力都会不断提高。最后,我还想引述一下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站起来当伞,为民众遮风挡雨;俯下来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自由辩论:
企业管理的真正核心,不外乎‚人",唯有人可以贯彻、执行领导人的思维,可以推动规划的发展策略,可以达到设定的业绩目标,因此,用对的人是落实执行力的第一要务。而执行力的关键则在于执行的速度,以及执行的用心。
‚你上星期的报告里面有关孩童市场调查的计划建议,我认为额外增加部门的支出,希望贵小组能够深入了解,我已经把它删除了。‛‚诸副总‛面带怒色地瞪大眼睛,直视坐在长长会议桌那一端的‚苯经理‛,再没有第二句话。这个由苯经理团队研究了3个月的案子,就此消失在公司的记录里,一如往常地从会议桌上丢出来的企划案。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学系教授汤明哲丢出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要每一位身处组织管理链的人都想一想:
1.苯经理为什么会让吃紧的人力,花3个月的时间进行企划案的研究?只因为当初诸副总丢出一句‚希望贵小组能够深入了解‛的话?
2.诸副总以语言暴力取代沟通协调,对象是他自己延揽进来的优秀经理人,而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的权势管理,对于组织的运作会带来什么影响?
3.高阶主管的习惯性强势表态,显然是该公司的企业文化,苯经理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前或是任职一段时间之后,应该也了解这种非人性的管理,为什么他还会继续留下来?
在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之前,先了解此一个案的关键命题:这是一家业绩良好、利润丰厚的顶尖大企业,对员工的绩效奖励从来不吝啬,公司高层深信,唯有透过强势领导、明快决策,才是长此以往的求生之道。
恶性管理执行出奴才文化就实际情形分析,苯经理在执行上司交待的工作,既认真、又彻底,愿意牺牲个人休闲及下班时间,而且以身体力行要组员跟着一起来,做出超越上司期待的成果。这家公司‚严肃‛、‚精确‛的企业文化,一向都让员工有这样的认知。
‚这样就是最有执行力了吗?这样就能得到竞争力吗?‛总是丢出一堆问句给学生的汤明哲,又一连丢出了两个问句。
根据包熙迪(Larry Bossidy)与夏蓝(Ram Charan)在《执行力》(Execution)一书中强调,‚执行是一种纪律,是策略不可分割的一环‛,‚执行是企业领导人的首要工作‛,‚执行必须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成分‛,这家公司和苯经理在每项细节上都做到了,可是,汤明哲却点出,在这个案例中诸副总因为是总经理重金挖角过来的人,被视为公司的未来明星,无条件接收总经理满脑子的空想,在会议桌上再以121头加油添醋一番,背书总经理的无理构想,‚执行‛了高层的思维,会议之后则直接丢给苯一经理去执行,要求属下在规定时间之内交上来,及至3个月后看到报告,又直接否决。‚这应该归类为‘恶性管理’行为,苯经理则是‘奴才式’的执行,完全无助于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汤明哲说。
汤明哲认为,企业管理的真正核心,不外乎‚人‛,唯有人可以贯彻、执行领导人的思维,可以推动规划的发展策略,可以达到设定的业绩目标,因此,‚用对的人‛,是落实执行力的第一要务。在前述个案中,该公司总经理重金挖角来的诸副总,原本是设定他成为组织里的A级人才,第一手执行董事会的营运策略,换句话说,赋予这样的A级人才一个发挥的天地,只可惜,这个诸副总竟成为多数同仁口中的‚猪‛头上司。
错误命令导致负面执行力‚一个猪头老板给你的烂命令,经理人或员工还要本着‘执行力’去逐一执行吗?‛汤明哲表示,这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可是,到底有多少一线经理人能够站出来,向上司大声说‘这是个烂想法’?‛副总经理或一线经理人,被定位为公司的A级人才,因为是大老板自己挖来的,自然在理念上要和资方完全契合,不应该有任何反对的意图。
A级人才是每家公司致胜的武器,通常只占全体员工比例的1.5%,以韩国三星集团(SAMSUNG)的做法,资方愿意付出等同于一位普通员工的3倍薪资,以猎取到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为三星集团效命、执行经营理念,如此该集团的超强竞争力,自然无庸臵疑。汤明哲要问问台湾的企业,‚哪一位老板愿意付出这样的高额薪资?‛多次参与《执行力》读书会,他总会问席间的各公司代表,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台湾的企业主一方面抱怨员工不够优秀,执行力低落;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承认自己付出的诱因其实并不诱人,或是即使高薪挖角进来,也难保不会被企业文化或公司派系‚干掉‛。资方把多数资源集中在全力托负的A级人才身上,而另一端仅有1O%的C级人才,却让人资部门花了很多的精力在排解‚生产力不彰‛、‚心情低落‛的细微问题,几乎忽略了组织内部最为忠坚、比例最高的B级人才。
汤明哲表示,组织运作最重要的执行力来源,唯B级人才是论。B级人才资质中上,没有坐领高薪,不必花费资方的额外成本,心怀‚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善于随时投入竞争态势,苯经理的团队一点都不笨,他们时时以达到单位业绩目标为人生大事。
据此分析,汤明哲建议企业高阶管理阶层,在思考执行力够不够、好不好之前,先重新检视自己用的‚人‛对不对?对于A、B、C级人才的关注比例与资源分配正不正确?是什么样的人在中间了解、协调,这位关键人士得到的人事管理讯息,又是不是完全透明?老板本身又能不能听进去他的建言?‚执行力的氛围环境,唯有靠大老板自己塑造!‛
速度、用心是执行力的关键今年以来,以‚执行力‛为尚的管理论述,不可讳言也产生了些许负面影响,有些企业经理人把管理焦点锁定在执行议题上,甚至认为策略、规划、布局等前瞻性的构思都不必了。汤明哲指出,这不仅是严重错误,而且还会影响执行落实的速度,‚执行的速度,以及执行的用心,是执行力的二大精神‛。
他以发生在超市的一个小场景为例:二位消费者,在大卖场的货架之间徘徊,想找一罐高蛋白质含量的洗发精,很高兴刚好看到一位服务人员在另一边整理货架。
‚请问,我想找一罐高蛋白质含量的洗发精,请问可以在哪里找到?‛
服务人员的反应可能有下列几种:第一种:理都不理消费者,继续整理眼前的货架。
第二种:瞄消费者一眼,冷冷丢出一句话:‚不知道‛。
第三种:客气地回答消费者:‚请你走到第三个货架,左转到横排第五个矮柜,算过去第八个篮子,你就可以看到洗发精专柜。‛
第四种:服务人员立即停下手上的工作,聆听消费客户描述产品,随即带着对方到洗发精货架,拿下一瓶高蛋白质洗发精给消费者,同时说:‚我想您会想要挑选蛋白质含量高的产品,应该是对发质保养非常在意,我再推荐您另外一种优氧的产品给您试试,可以让您的秀发更美丽。‛
上述服务人员的四种反应,汤明哲说,问遍所有的管理经理人,大家都会说:‚我要有第四种反应的服务人员‛,因为有第四种反应的服务人员,贯彻执行主管教导的热忱、用心、积极、主动,是最高理想的客服人员;但是,回到现实社会,每一个人也都经验丰富,在大卖场里最常遇到的,大都是第二种,或是第三种的客服人员。
其间的差异,正是来自于执行的速度,以及执行的用心。传递执行理念的管理阶层,要求的是执行之后的绩效,看不到员工在执行过程的速度和用心程度,类似前述与终端客户第一线接触的客服人员,才是把管理价值机制加以彰显的连结点,而执行力的真正价值,就在此一关键上!
姚盛会四辩(总结陈词):
反方辩手认为:落实执行力的关键是人,‚制度是因人而存在,不是人因制度而生存‛‚人是主导者,制度是服从人的行为和意识。任何制度,都是人的奴隶,制度的公正体现在执行这个制度的人的身上‛。‚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没有人去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到两点:
第一,目前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问题出在哪儿?是没有好点子;还是现有的东西没有踏踏实实地落实?我个人认为恐怕是后者。
现在不少企业,点子很多,或者说是噱头很多,对内部动不动就喊出个什么‚5S‛,对外部动不动就扯出‚健康、环保、绿色‛的旗子,可以说创新的点子很多很多。但是,这些企业中,究竟有几个踏踏实实地把‚5S‛给做好了?恐怕很多员工连‚5S‛是什么还稀里糊涂呢吧。这些企业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做到了‚绿色‛?恐怕有很多企业从领导到员工(含研发部、技术服务部等等部门)连他们的产品究竟什么地方‚绿色‛了都说不清楚吧。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提出新点子有什么意义?与道德上讲,不过是对政府、对消费者的再一次欺骗;与企业自身利益而言,过多的噱头只能让企业越来越失去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所以说,与其挖空心思去琢磨新名词,不如踏踏实实地把该做的事情给做好。
第二,创新力的来源可以多样,而执行力只能靠自己。
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力,可以去找所谓的‚点子公司‛,也可以临时外聘专家来给企业把脉,甚至面向企业内外集思广益,总之创新力的来源是多样的。但是,不论得到了什么样的思路,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还要靠企业上上下下的具体执行吧。人家‚点子公司‛、专家学者、或是社会大众给企业提供了创新点子,总不能再指望人家帮你企业把事儿也给做了吧。这就好比学生学习,老师可以教你学习方法,但老师总不能替你读书吧。
二○一二年四月二日
第四篇:辩论反方陈词
反方陈词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大家晚上好。
想当年张仪配六国印,纵横战国沙场,孔明负明主望 舌战东吴群儒。古之贤者以非凡能力之光荣耀我千古华夏,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才能够比较命题:今日。高贤在座,能者在邻。就由我发表我方对于全民微信时代的理解。我方认为,全民微信时代即是在我国有大多数人会使用微信,并且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商家在微信上进行广告和宣传。微信在全国使用率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全民微信时代。
我方观点是“微信阻碍人类的交流“,我会在以下几点对我方观点进行立论。
一、全民微信时代使得原本可能因距离而疏远的人际关系得到维系,人的精力有限,这使得新的人际关系难以涉入。
二、全民微信时代使得朋友圈上很多咨询得到共享,缺少了口耳相传的交流过程,从而减少了交流。
三、全民微信时代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使人们更依赖于手机带来的功能,减少了抬头交流出门办事的过程,有时也忽略了身边的人。
四、对于不会使用微信的人,其他人的全民使用依赖微信,就是扼杀这部分人的交流圈。
事实胜于雄辩,面对这一切的一切,相信各位评委也一定赞同我方的观点“全民微信时代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第五篇:辩论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
按你们自己的架构写啊……主要就是确认达成共识的定义,确认有优势的战场,然后在补充以下没有拿下的战场……好常规……
根据赛前预测对方的点,和自己框架写一个梳理。最主要的是写一个自己立论的一个价值升华。梳理最好还是靠现场
胡建彪曾经说,四辩就是打扫战场的。具体而言,主要是三个任务:对方有哪些伤员,赶紧扑上去补两刀捅死;自己有哪些兄弟受伤了,赶紧抬回来救好;把战利品啊啥的都抢到手,把旗子竖起来。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辩的3个职能:给予对方立论最后击、给予己方体系最后阐述以及基于辩题的最后升华。话虽如此,但是结辩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3大任务都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优秀的结辩在“破”、“立”和“升华”中,都有不同的取舍。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结辩在华语辩坛出现。根据梧桐的观察,结辩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
1、反驳为主,蕴立于驳:
这种风格的典型是01国辩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对方的立论从定义到标准到底线到分论点一层层的剥离,或是将对手的逻辑证伪,或是证明对手逻辑偏题。待到把对方的立论驳的惨不忍睹了,最后再收一下,将自己没有说清楚的立论进一步阐述。
这种打法的优点有三:
一、通过最猛烈的进攻,能够最有效杀伤对方立论,让对手辛苦一场辛勤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从形式上被推倒。
二、现场效果极强,即使是准备好的反驳也能给人以很强的临场感。并且,相对另外两种风格,这种结辩给予了突发事件(对手新奇立论)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过多而束手束脚。
三、对于逻辑性强的辩手,即使语言组织和知识底蕴稍差,也可以不惧任何对手。所以理工科学校和国外辩手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辩论的终极意义在意说服而不是反驳。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式的总结的手段方式却主要在反驳,其与辩论精神略有相悖。退一万步讲,就算证明对方的论证全是错的,也不代表己方辩题成立啊。
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在着重于反驳的同时,也牺牲了进一步申论的机会,也挤占了价值升华的空间。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论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一旦反驳不能得手,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反驳在实战中是非常有效的,胜率也高,执行也相对容易些。关于反驳为主的结辩,胡渐彪在01年的3场比赛给出了近乎是教科书式的3个模板。有兴趣的辩手可以仔细的观看、研究、摸索,然后吸收为属于自己的总结风格。
2、升华为主,蕴驳于立:
很多第一次看黄执中比赛的辩手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哇,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但是也有很多辩手会产生疑惑:“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准备然后背一下啊?”
其实这就是很多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反驳才是临场的,而陈述则一定是准备的。其实,反驳也可以随意准备的,而申论和价值升华也可以是基于现场做的。典型的比赛,可以参看95国辩的林正疆、03国辩的黄执中以及05湖北省赛的邓哲。
这种结辩风格的特点可以做如下的归纳:在结辩的时候,以之前环节所没有的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先把己方的之前没说完的逻辑说清,然后更进一步说出新的价值理念。
因此,这种打法的优点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说清楚自己的立论,不至于让评委和观众在听完一场比赛之后仍旧不知所云。有些时候,立论在自由辩论没有讲穿,但在总结一下子点破,听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其次,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全新的思考。由于引入了新的视角和价值的升华,使得听众在聆听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看一场斗嘴,而是真正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维进化。
然而,这种打法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辩手要想驾驭这种打法,必须有极深的知识厚度和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旦底蕴不足却试图强练升华,不但没什么好效果,还会给人“有背而来”或者滥煽情的感觉。而“新手学黄执中必死”,似乎也成为了辩论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许她的弟子在40岁前去练,并不是因为她小气,而是因为内力修为不到家,强练有害无益。
3、平行驳立: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总结套路,先归纳总结对方的几处错误,然后再进一步陈述己方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模型可以参看99国辩路一鸣的总结陈词。不看模型也可以,因为大部分的结辩用的都是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稳”字:它既包含了反驳,不至于现场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区间来化解对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论和升华,所以不像反驳为主的结辩那样只破不立。
然而,这种看似破与立结合的风格却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到底反驳多少,反驳什么?到底重申立论还是价值升华?当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时候,却会发现也许会陷入没有一个能够讲透的窘境。
并且,稳妥也常常意味着牺牲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初学者使用的效果来看,又很容易受到准备的束缚。
梧桐以为,以上三大种风格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谁优谁劣,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辩手自己的风格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辩方式,反驳和申论如何进行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结辩的反驳该如何进行呢?梧桐将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最优先:立论的前提,通常表现为定义或标准。在场上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双方的定义或者标准完全不一样,却各自能开展一整套的形式逻辑体系。此时必须先攻破对手的前提,才能开展交锋。比如CDA复活赛,“人类因勤奋/懒惰而进步”中,正方的“因”定义为“凭借”,而反方的“因”定义为“原因”。此时比赛双方如果不攻破对方的定义,就根本无从反驳对手的分论点。
而标准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同的影响,比如08名校杯“拼车出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反方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环保,差之千里,场上根本打不到一起去。如果把立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定义、标准就好比大树树根,而树干、树枝都是从树根衍生而来的。如果不把对方从根上刨掉,那么对方的枝叶即使都被砍光,却总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而根一旦被刨掉了,就再没活下去的希望了。
有的时候,立论的前提还可能是一两组数据。比如在“应该/不应该炸毁长江大桥”中,长江吃水深度就成为辩论讨论的基础。
第二优先:对手的防御底线。所谓底线,就是对手退无可退的那条立论以及防守的根基。在有些时候,底线与前提是重合的。
举例子的话,在“网络加强/促进人际交流”,正方的底线就是“网络交流只是现实交流的一种补充,而没有替代性的效果”。如果一方守不住自己的底线,那么自己的立论大厦将可能立刻崩塌。相对应的,如果能把对方的防御底线给击破,也能够摧毁对方的立论。
第三优先:对方的主要火力点或者主要事例,这个很好理解。在抗日电影中,中国士兵首先要干掉的一般都是对方的机枪手,辩论场上也是这个道理,将对手的机枪或者机枪手干掉,就离胜利不远了。第四优先:对方的次要火力点和次要事例、数据。这一些东西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做纠缠。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握不清楚辩论的脉络,大局观不强,总是把对方立论中一些很浅的逻辑错误抓住狠打,浪费时间不说,还放掉了大鱼。
忌讳:花大量力气反驳对手的口误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同样的,重申己方观点也有优先级,大体顺序和反驳优先级一致。然而,已经在之前的环节说清楚,或者通过结辩前期的反驳打击到位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所以申论首先应该讲述的是之前没有说清,或者被对方歪曲了的内容,接着才是其他的论点。
在重申完自己观点后,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价值升华就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了。当然,在价值打法中,整个结辩都是在升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那真的就很考验辩手的内力了:)
指出一点,胡渐彪的结辩方式和那年的题目有关。对于“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样严格正反的题目,驳对方就等效于立自己,驳倒对方就等于自己命题成立。但是后来的辩论赛题目往往都不是这样类型的,所以全反驳式结辩还是不适合彻底贯彻的 致结辩:
你并不一定非得兼任陈词手、自由人、攻辩手或者中场结辩——你可以选择在前20分钟里给自己一个厚积薄发的空间。如果这样,你应该仔细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把握他们排兵布阵的强项和弱点——而这又要和你们自己的准备相结合„„
你的第一次发言很可能打响自由辩的第一枪,虽然之前你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但请不要一次抛出——观众和评委没有办法记住那样一长串全方位多角度的内容。因此在站起来之前,你应该已经凭借良好的大局观和清晰的思路,明确了在随后8分钟里,战场很可能会在哪几个层面展开,而你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于这山川关隘之间,才能利用双方布阵所构成的战场地形,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和打击对方。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这一切,那就请用你坚定有力的声音告诉观众和评委,你们的第一场战役准备选在何方。
当自由辩论结束,你将为整场辩论赛弹奏最后一曲。你应该擅长逻辑概括和语言驾驭。在你的陈词中,应该始终闪耀着理性与感性融合而成的智慧之光。你的真诚、直率、信念、理想„„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严谨的逻辑、强烈的思辨、深沉的情感、张驰有度的语音语势甚至恰到好处的表演都将令大家深深地折服。只是,你所有这一切优点一定不要让浮华的辞藻、无谓的煽情、多余的警句、人所共知的格言所遮蔽。语言只是躯壳,辩理才是灵魂。
作为“结辩”,你需要对整场比赛做全面的梳理。批判应当适度,切忌无中生有;升华应有节制,不要把你们的脸化满浓妆;情感未必要高亢,有时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气势未必要强盛,一名优秀的结辩不仅要能弹剑江湖无敌手,更要能拈花一笑万山横。而在这一切的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是,你梳理全场不仅仅是为了击败对手——你和对手最根本的目标都是引领观众对问题及其背后的道理达成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面对很可能已经被紧张激烈的自由辩弄得只能记住一个个“散点”的观众,你应该引导他们透过弥漫的硝烟看清整个战局。你可以承认对方的论证中有道理的部分,就像坚持你们自己论证中有道理的部分一样,甚至你也可以坦然地承认自己论证中被人指出的不足,这也不妨碍你指出对方的欠缺。当然,如果可能,我们希望你能在整合了双方的论证之后引领评委和观众在更高层次上将结论归于你方。但即使不能这样也没有关系。还记得辩论赛就是两个老师同时给学生上课吗?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对老师教课水平的评判并不仅仅是他能不能让每个人信服于他的观点,而是他讲课的过程有没有让大批学生感到豁然开朗。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当你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评委和观众,甚至对方辩友都会对你的表现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而由此催生的掌声与喝彩将是授予辩论王者的最高奖赏。
依稀记得胡渐彪说过:
结辩就是打扫战场:
1、炫耀:我方打死了多少敌人,缴获了多少战利品,拿起来给观众看一遍
2、鞭尸:看到对方谁还有口气的,补上一枪。看到已经没气了的,踹上一脚
3、救护:看到自己的队友哪里还有得救的,背回来打急救针
4、追击:如果需要的话,再追打敌人几句
如果有人说四辩没有气场,一般是说的说服力。一个四辩是否能深入人心,不管取决于言辞,也有的是表达能力和逻辑。
很多四辩总是把完美的句子给蹂躏掉了,这是缺乏表达能力; 很多四辩往往在辩论中发言很消极或者语气低沉,这是缺乏魄力; 有些四辩总会特意保持刚猛或者谋取同情,这是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 有些四辩长长只是做象征性反驳,这是缺乏总结的意识;
有些四辩只是注意逻辑,猛追不放,将四辩变成二辩,这是没有升华价值的意识。
看好自己所缺的是否是上述某点,和你心目中四辩在辩论中所处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队伍的需求和搭配不同。自己多了解了解,多磨练磨练。对于善于变通的优秀辩手,位置其实也是浮云。
所谓气场 其实就是让观众原意听你的 相信你说的 说自己的话 不和观众疏离 就已经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