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

时间:2019-05-14 17:4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

第一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

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

教育科学学院07级小学教育专业 陈慧梅 学号:1011407018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人的一生中的非常关健的时期。而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正需要大批的在有能力的同时,心里素质也非常好的人才。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都作出努力。而就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自有其规律的,例如小学生入学适应心理、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规律、小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无不是依据着自身规律处于慢慢发展之中。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具有连续性的,每个阶段都应有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这四个阶段也是有区分性的,不能超越阶段进行教育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孩子们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前提就是熟知小学生各种心理发展规律,然后按着这些规律来展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俗话说按规律办事就能事半功倍,而逆着规律去办事,费了很多心血不说,是肯定不会成功的。下面我浅谈几点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启发。

暑假一过,小朋友背上小书包走进学校,正式开始“读书郎”生活了。从天天基本玩到天天基本学,小学的生活跟幼儿园的生活可大不一样。所以孩子这时候需要心理适应,做各种各样的准备。

心理适应在心理学里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所以我们教师在入学教育时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学习态度的准备。

初入学儿童学习态度的特点是多种多样、多变易变的。小孩子之所以来上学的原因五花八门,有逃避家里惩罚的、有来继续像幼儿园一样来玩儿的等等,而且特别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改变学习态度。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到:

1、入学前带领孩子们了解小学、熟悉小学。让他们在头脑里面形成一种与幼儿园不大一样的学校的氛围。

2、端正孩子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渐渐懂得上小学不是来玩儿的,而是要学习掌握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的。热爱学习,并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养成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区别学习和游戏。让孩子们明白游戏时间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耍,而学习实践就要把心思收回来,认真听老师讲课。

4、督促学习任务及时完成。小学一般放学较早,而家长们还没下班不方便接走孩子们,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那点时间,让孩子们在学校就完成一部分甚至全部的当天布置的作业。今日事今日毕,这个思想教师也要慢慢渗透,让孩子们养成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二、学习习惯的准备。

这个可以分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培养:

1、帮儿童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帮助儿童形成一定的条理性。

3、培养儿童一定的纪律性。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具体培养上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

1、教学生如何听课。例如何时听、怎么样听、听什么、听不懂怎么办、听课时是不是都要一动也不动、用手比划可不可以。教师要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听到每节课的重点而不至于特别疲倦。而且上课动来动去的不一定就是坏孩子,要看是在什么情境下怎么动的,教师不能把孩子都管成一动不动的标准产品。

2、介绍学校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习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熟知而且遵守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们心中牢记校规班规,准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3、督促孩子们正确坐立行走、阅读姿势的养成。小学生身体在蓬勃发育之中,所以严谨健康的各种姿势必须要贯彻给每个孩子,为孩子身体健康打下牢固基础。如孩子看书、写字时,身体要坐直,眼睛距离书本需一尺左右,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前距离桌子一拳。决不能躺着看书,不在光线很暗或很强的地方看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看书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到户外走走或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

4、培养孩子预习、复习和阅读习惯。预习和复习毫无疑问对孩子掌握并牢记学习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可以在小学就可以慢慢渗透。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漫长重任,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在正确观念下指导孩子慢慢养成。

三、学习方法的准备。

这个包括以下五点:

1、定好学习计划。如果没有学习计划,面对那么多门课程进程以及相对应的作业,孩子们就会手忙脚乱,杂乱无章,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要使孩子们明白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明确学习计划的内容,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教师还要孩子们知道自己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余地以保证具体实施时的灵活性。教师要让孩子们知道一旦执行执行,就要坚定不移、不畏困难。

2、预习方法。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教会孩子,预习就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哪些懂了会了,哪些不懂不会,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3、听课方法。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孩子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在课堂中,要让孩子注意以下几小点:①认真听。要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②注意看。要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③多动脑。要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举起小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④主动练。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⑤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⑥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力求当堂理解。

4、复习方法。复习是指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过程。复习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系统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周、月、学期或学年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目的在于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体系。教师要教会孩子们课后复习的方法:①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明确哪些完全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使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②复习课本。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明白的,问教师或与同学研究解决。③整理笔记。对课堂记得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补充和修正,使之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复习。系统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①循环复习法。指学过一个单元之后即及时复习,然后再学下一单元,学完第二单元之后,再把这两个单元综合起来系统复习,以此类推,循环至终。②分配复习法。指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之后在时间上每隔一定时期回过头来再复习,只是在时间间隔上逐渐拉长。比如上一单元讲过的内容及时复习,一周后再复习,两周后再回头简略地复习,一个月或一季度后再复习。③集中复习法。指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进行系统化的复习。

5、写作业方法。写作业是经过独立思考,自觉、有目的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智力活动过程。通过写作业可以检查学习的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而要让孩子们掌握写作业的正确方法。①先复习后写作业,即在认真复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②仔细审题,即了解题意,明确习题的目的要求,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做到心中有数。③认真表述,即思路清晰,表述确切,书写规范,答案准确,干净利落。④细心检查,即根据习题的目的要求,逐字逐句地检查、验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对教师的批改、批语要认真思考,从而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

四、学习能力的准备。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贯彻于整个小学学习阶段。它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手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五条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手实践,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二是主体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指导是外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现实学习需要的矛盾,以强化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因,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贯彻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让学生主动学习。三是理论指导原则。要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盲目性和简单经验总结的狭隘性,我们就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能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四是层次性原则。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既要按不同年纪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要制定分学段、分年级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五是渗透性原则。由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丰富,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要注意渗透性,要在各科的教学中,在班级、团队的活动中,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从各学科,各活动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教育,寓隐形的学习能力发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入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使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能愉快、积极地读过小学时代。而入学教育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这样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为此,我们要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五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已进入正规的学习生活,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新环境,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生,主导活动的变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正规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儿童心理有了显著的发展。教师如能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据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一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

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

14、15岁)。小学时期相当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表象性智慧首先开始于儿童有组织地把自己的动作为中心,同时把与这动作有关的现实中所知觉到的形象为中心。此后,进入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的脱离中心化,从而形成交换、常数或守恒的各种运算系统,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于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这里的“脱离中心作用”(即脱离自我中心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埃里克森对其所分的人生八个阶段中相当于小学时期的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的描述有:“儿童必须忘掉过去的希望和愿望,而他丰富的想象得到了控制并被利用到非个人的事物——甚至‘读、写、算’之类的规则上。„„于是变得对致力于既定的技能和任务有所准备。这些技能和任务,远远超过了仅仅玩弄他自己的器官或对他的四肢活动感到快乐。他产生了一种勤奋感——即调节自己以适应这工具世界(the tool world)的人为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其实质是在协调自己与外界事物以“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并最终过渡到铀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的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多是同一进程事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在对信息进行接受和反应时图像编码能力的逻辑性增强和符号编码能力的逐步发展。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的逐步增强,也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

在此有必要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1.抽象思维并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如:好的形象思维“也要符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象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然而却不是抽象思维”。故而,我们认为逻辑思维的外延应包括符合逻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抽象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切不可因此而将形象思维简单地推到抽象思维的对立面,以为形象思维就不重要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结合为用的,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共同探究事物的奥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问题,因此不能说哪一种思维是低级的,哪一种思维是高级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表象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表象既可以是图像编码,也可以是语言(符号)编码;前者属形象思维,后者属抽象思维;两种编码是可以互译的,即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的形式加以表达或储存,而语言又可以通过编码而恢复为图像。这说明两种思维方法是紧密相关联的。

而小学生在“脱离自我中心”过程中形象思维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加,必然也带来相伴随的两个结果:

1.通过实践与学习,将丰富多彩但主次不够明确的动作、表象予以重新组织,从而更高效地理解各种概念的真正含义,认识各种事物。理解各种观点。总之,于“雾里看花”中给人“一双慧眼”,从而尽可能地把这纷繁多变的世界看得清楚明白。2.在了解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观念客体)的基础上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并于各种实现目标的方式中作出更合适的选择,甚至“在反映基础上对客体的信息加工制作,重新分解或组合这些材料,形成新的理论观点、行为模式”,即进行创造。

第三篇:感恩式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启发

感恩式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启发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的忽视,造成现代小学生能力的缺乏。提出以感恩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事实案例,倡导在实践中感恩的教学方法并分析感恩式教育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感恩实践

一、背景

当前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家非常关注。总书记对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强调“未成年人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要讲究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找准切入点,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避免不良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新课程目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终身学习的一代新人。社会经

济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知识学习上,更多的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小学德育工作滞后,内容上的枯燥单调,方法措施上的简单,因此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势在必行。

二、存在问题

我校是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本区或内是佼佼者,学校处于镇中心,教学范围大,家长对孩子和学校都寄予极大的希望。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教育课程得不断改变,我校的德育工作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德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重灌输,轻践行;重结果,轻过程。此外,由于现在家庭环境优越,长辈的溺爱让孩子就像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娇生惯养缺少社会实践让现在的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因此,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开展活动式教育就成为了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方法

(一)以班级文化为阵地,让“感恩”常态化进行

感恩教育应当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全程渗透,与课堂教学、主题班团(队)会、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献爱心活动等各种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懂得包容、学会尊重、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感恩观、价值观、生活观、人生观。一滴水里见世界,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从班级工作的细节之处入手,一点一滴加以落实,才能将感恩观念“播种”到每个学生心中,以至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去年,镇举行篮球比赛,这是一项考验团队精神的活动。我校的女生很有上进心,赛前很努力练习,比赛场上实力略逊于对方的我们在比赛开始阶段就出现默契性不足,队员之间相互不满的现象,赛后在对队员进行视频辅导的时候发现,每次队员发球、击球、扣球失败或胜利时,全体队员都会送去一个安慰性的拥抱,表示对队友的鼓励。由此想到很多时候,很多比赛,很多场合中,互相拥抱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做法。在之后的训练中,我紧紧抓住这个细小的动作,在开始之前,比赛之时,结束之后都不忘给队友一个大大的拥抱。正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队员增强了默契,少了抱怨,有的同学还通过这个比赛交到了好朋友。排球比赛结束后,不仅是队员们以互相拥抱的方式庆祝胜利,全校队员都拥抱在了一起。在赛后马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其实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心,一颗感恩的博大的心。学生们也通过这次活动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有的同学在《家校联系本》上写到:“晚上我回家,放下书包,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通过这个教育,孩子们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明白了宽容与感恩,增强了团队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迁移到生活之中。

篮球赛后恰逢感恩节,学生们精心准备了感恩节校性主题活动,每个同学都为老师、为家长准备了礼物,有亲手制作的卡片,有花了零用钱买的小礼物,有的学生还贴心地送上了热水袋。这样的举动无不表示着对老师、家长的感激。一段时间的感恩教育,让孩子成长了,我校一个长年见不到父母,由外婆看管而怨恨父母的孩子,找到了学习目标,开始变得乖巧懂事。通过这样团队式的感恩教育,学生平时的行为规范了,也懂得了替他们人思考的重要性。此外,在班级中培植 “感恩文化”阵地,从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地方入手,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同化”。在校训、校纪律公约、校规等制定中,融入感恩内容,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因文化而精彩,学生因思想而卓越。

任何活动都要有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感恩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学校建有《成长的足迹》手册,有对学生品德的星级评价,各班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详细地记录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恩行动,全面、科学、综合、发展地反映了学生的成长情况,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成为学生日后升学的重要“见证”。在此基础上,我校各班依据学校的评价制度,对感恩评价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各有千秋的评价特色。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考评,学生品行上大大改观,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每个举动关系到的是整个集体,整个家庭,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加强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二)以实践活动为支点,让“感恩”触动学生心灵

以感恩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种活动,能够从正面感召学生,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但真正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的,还是各种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实践队活动,而每学期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去年夏天我们的青苗假日大队活动到赤岗山蓝天佛堂去实践了一把“小小劳动者”,通过体验佛事生活,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碰撞,从而深刻体会自己掌心里握着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内心感恩生活、感恩父母之情。到进村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虽是一个个小小的活动,学生从中学到了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的道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存训练,也是我们学校送给学生的一个特殊的成长礼物。我校将“学会感恩,学会生存”作为德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精心设置了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如积极倡导孩子捐款捐物,合理利用零用钱、压岁钱做有意义的事等,放手让学生去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照片、手抄报、调查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反馈、评比和表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四、意义

感恩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单纯的说教和“季节式”感恩活动,这种人为的、主观的空中楼阁式的感恩教育,对“90后”为主流的学生明显得作用甚微,学生照样还是自我意识膨胀,养成自私、偏狭的性格,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加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幸福。因此,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感恩,这样学校,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对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第四篇:浅谈心理教育道德启发的优秀论文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道德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是可行的:首先,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而心理教育是知、情、意、行结合的基础。教育者只有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知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抓住关键期发展学生的思想,才能最终实现学生行为上的改变,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行为。第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需要得到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可,从而主动接纳和内化道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具有注重个体自我感觉的属性,可以使教学要求通过非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第三,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心理、思想和意识,不是物质性的东西;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起到相同的教育作用:两者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帮助学生顺利的实现社会化。第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得到学科上的支持。道德教育与心理学交叉产生了道德教育心理学。道德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教育影响下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任务就是要研究道德教育过程的心理学规律。

二、心理教育给予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启示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关键在于:内容上要符合当下学生的实际发展的需要,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制,让学生真正的融入道德教育之中,产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心理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给道德教育新的视野。在内容上,心理教育要求道德教育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且与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相适应。在考虑道德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要求道德教育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其教育内容更针对于现实的、当下的情感体验,重视与学生思想的共鸣。所以,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内容应重视社会现实的发展、与时俱进、融入社会、贴近生活,从而更好地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使道德教育内容接地气。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虽然迅速但是仍不成熟,不能很好地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所以在制定道德教育的内容时,应避免选用过于抽象的内容,对于不可避免的抽象内容尽量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此外,由于小学和中学这两个阶段的学生无论在身体发展还是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性。

二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知识只有满足需求才能真正的被个体所吸收。道德教育虽然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除此以外有更广泛的内容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传递给学生,比如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爱护比自己弱势的群体等。道德教育应该注重选择更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课堂中,教师被设定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以道德权威者的角色“统治”着课堂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以学生帮助者的角色出现,耐心倾听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运用“对话性”的话语营造师生之间亲切交谈的氛围,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达到师生立场的统一。此外,心理教育还要求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心理教育在方法上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第一,用倾听代替说教。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才可以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教育内容直接传达到学生的心里,促进其内化。倾听是了解学生内心的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于学生的谈话内容,对于倾诉内容暂不评价、全部接受,从而达到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声音,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换位思考,与学生共情,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自己冷静客观的立场。此外,应选注意创设放松、安静的倾听环境,避免人声吵杂的教室、楼道、办公室等有很多人的地方。为了做一个更好的倾听者,教师可以借鉴心理学中心理辅导者在倾听当事人叙述时的要求:一是倾听的同时注意观察当事人的非语言行为,即观察其不受意识控制的肢体语言所透露出的信息;二是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就是倾听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和情感的语言描述;三是倾听整个上下文,即联系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整个人进行倾听。四是倾听那些不太妙的论调,即当事人所提到的也许会受到挑战的东西,也就是要注意倾听当事人的空白之处、歪曲之处和不协调之处,这些都只是当事人所经历到的现实的局部。

第二,巧用心理暗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每一个人都会受其所在群体的影响。每一名学生作为学校中的个体,都会受到学校群体的影响。所以,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利用好群体影响对个体教育的巨大作用。比如,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集体主义,让学生在群体中认同集体主义。较之单纯地用说教方式来阐明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这种利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技巧来让学生自己体悟合作精神的方法更生动、形象,更容易感染学生,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

第三,用多样化道德方法代替一刀切的道德说教。中小阶段是学生身心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学生与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显著的差异应该因材施教,切勿单一地进行说教。比如,根据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的划分,处于小学阶段的童年期学生处于“他律”阶段。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成熟,行为需要以“他律”为准绳,所以教师应注意更多地使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养成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自律”阶段,自我意识已逐渐形成,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教育、说理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此外,由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它需要学生情感上的共情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唤起学生的思想道德体验和创造感,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再是抽象的理论。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在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他们的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首先,道德教育强调集体主义,舍己为人,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而心理教育更多的着眼于微观领域,强调个体的需要与利益。所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容上必然会出现矛盾。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国情,结合未成年学生的特点对内容进行谨慎选择。第二,进行道德教育的教师是道德思想的传递者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者,需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给学生,塑造起良好的人格;而心理教育中的教师教师必须奉行“价值中立”原则,尽可能的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人格,通过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在将心理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两者的不同之处,不可偏离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第五篇: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不容忽视

从学前班升上小学一年级,是儿童生活的一个新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把握好这一开端,使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明白为什么上学?怎样上学?上学以后干什么?最终成为跨世纪的接班人。就此,我谈一下对新生一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新生入学后,教师不必急于上课,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下学校,让他们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看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上课?怎样读书?怎样做游戏的。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学校,知道学习也是很有趣的。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在讲课时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去强化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远大理想

为了使小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到学有所用,教师在讲入学教育第一课时,可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浅显的让学生自己说,稍难的老师加以指导,最后老师总结使学生懂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庭,包括汉,满,回,苗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的祖国很伟大,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我们的少年儿童是在和平的环境里幸福成长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把我们的大家庭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实现理想从小就必须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然后联系实际,鼓励小朋友自己发言,我们为什么上学,长大了干什么?现在应该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培养良好习惯 茁壮健壮成长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上课时要认真听,仔细看,积极想,想好了再举手。同时,还要保持正确的坐、立、读书、写字等姿势,并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编成儿歌加以巩固。如:看书写字,注意姿势,不弯不曲,离书一尺,坐得端正,预防近视.”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家长,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一)行为上的准备

行为上的准备包括: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时间观念、文明行为、正确举止(1)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纪律。孩子在幼儿园里每天都有午睡的习惯,上了小学就没有了,因此,在上学前两个星期就可中断孩子的午睡习惯,以免孩子上课时打瞌睡。另外,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爷爷、奶奶的身边,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如今将要到一个受纪律约束的环境里,家长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不能玩东西,不与同学说话,发言时要先举手,老师同意了再讲。排队、上课时行动迅速,不带零食或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到校。

(2)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这包括:要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放学后,如无家长接要按时回家,不要在路上玩耍;回到家先做作业,做作业要专心,做完作业后再玩,不能边玩边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3)培养文明行为。要求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要尊重长辈和老人,要关心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要会用礼貌语言,即:“请、您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父母除了讲道理教育孩子外(比如在车上鼓励孩子给老人、给病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等让座;或在孩子出现不文明、不礼貌行为时,及时制止),更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己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尤其要教育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老师是很辛苦的,又是长辈,所以对老师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要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同学是学习的伙伴,每天在一起学习,大家要团结友爱,学生上、生活上谁有困难要互相关心、帮助,谁忘了带学习用具,要主动借给他,在学校里不要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打架驾人。家长可以讲一些科学家、伟人或英雄小时候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的事,引导孩子向科学家、伟人和英雄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4)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站、坐、行姿势。要求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还可以让他背几句谚语作为自我要求。家长要注意孩子看书、写字时的正确坐姿,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若不注意,脊柱容易变形。孩子看书、写字时,身体要坐直,眼睛距离书本需一尺左右,笔尖与手指距离一寸,胸前距离桌子一拳。决不能躺着看书,不在光线很暗或很强的地方看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看书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到户外走走或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现在有些孩子年纪小小就戴上了眼镜,就是因为不注意视力保护,看书、写字等习惯不好造成的。需要补充的是,孩子在家吃饭时,家长最好要求孩子与大人同桌吃,不允许他边吃边玩,更不允许端着碗到处走,这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物质准备

(1)学习用品的准备。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准备笔、尺、书包、橡皮等学习用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产生影响孩子学习的不利因素。例如,孩子用活动铅笔,笔芯一断,他就会停下来慢慢按笔芯。一个功能繁多的文具盒,对孩子来说,不亚于一样玩具。(2)为孩子安排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购置适合孩子高矮的桌椅;不要将孩子安排在与电视机同屋的房间,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3)为孩子订购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如《小朋友》、《好儿童》、《看图说话》及一些孩子易懂的童话书等,要培养孩子爱好书的良好习惯。父母也可天天给孩子讲故事,以引导孩子自发的看书。(4)买一把圆头剪刀,让孩子学会剪东西。家长可教孩子剪一些简单图形,这样孩子入学后,就不会对上课剪东西感到困难了。(5)为孩子准备一块抹布,让孩子上学后有参加学校劳动的工具。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要适当安排孩子做做家务,比如,教孩子学会扫地、擦桌子、倒垃圾、洗手帕、洗袜子等。

学习上的准备

(1)教会孩子写自己的名字,能说出父母的名字和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家中主要成员与自己的关系。(2)教孩子会数100以内的数,数出20以内实物个数,会写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要会口算得数在10以内的计算,做到脱口而出。(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家长要教孩子多讲讲故事、背诵古诗、唱唱儿歌;带孩子上街、进公园、去作客时,要引导他观察树木、房屋、动物等的形状、颜色,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并让他说出来,回家后或事后可问他能否说说去过哪儿,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给自己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可让孩子练习说说简单的看图说话。平时,家长应多与孩子对话,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古人说:“养其习于意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为其一生的大业奠定了基础。作为家长,不仅应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1、学习用品的整理

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入学2~3周内,家长可帮他理好书包,提醒他第二天需要带的物品。3周以后,家长可站一旁引导孩子如何理书包,例如:教孩子将第二天要的本子、试卷理在一起,放进一个塑料袋,其它各学科书分档归类,剪刀、胶水、短绳之类,可放在书包侧袋中,以免弄脏其它书本。一个半月后,家长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有些家长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估计得太低,对孩子不放心,一见孩子理不好书包,或理书包动作太慢,就索性代劳。久而久之,常由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易显得毫无主见,时时处处都要依赖家长。因而,可家长可从旁指导,另外,一年级孩子极易弄丢学习用品。针对这一点,家长可帮孩子在每件学习用品上均写好名字,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书写名字的文具用品,可把名字写在小张纸上,再用胶纸贴好。家长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自觉地爱惜学习用品,自发地管好学习用品。为避免孩子上课时开小差,家长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及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用品带至学校。

2、日常行为规范 从早上起床到到学校,从课堂学习到课间休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问”也不少

(1)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孩子有条有理地安排早上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上学时间,做到上学不迟到。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家长应督促孩子按课表理好书包,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叠好,放在身边。孩子早上的时间较为紧张。有的孩子早上起床拖拖拉拉,再加上有时学习用品尚未理齐,至使匆忙上学时,拉下了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而且,由于早上匆忙准备,有的孩子还不能保证早餐,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常此以往,孩子易养成丢三拉四,做事得过且过,缺乏统筹安排的坏习惯。因此,家长教会孩子安排好早上的时间很有必要。

(2)早上到校后,孩子可做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诸如:整理好晨会或上午第一堂课的学习用品,将要交的本子放在桌上,然后,可背诵一些优美的儿歌、古诗,同学们也可讲一些听到的、看到的新闻、故事,老师会从旁引导大家讨论。(3)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课堂上的。上课时,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遵守上课的纪律,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怎样才算认真听了课?家长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检查: 孩子回家能否轻松地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正确率;家长可根据上的课,提一些问题,看看孩子的反馈如何;孩子能否将课文读通;家长还可查一下孩子的书上是否有乱涂的画,乱写的字。此外,不少学校一年级学生还有对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家长不要忘了向老师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

(4)学校里每节课后都有课间休息时间,时间一般为10分钟。这段时间供学生上厕所和休息片刻放松神经。为避免孩子下课贪玩,上课要上厕所的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在下课上好厕所,合理安排下课时间。此外,课间时,学生应在上一堂课一结束,就迅速理好下堂课的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的前几分钟,孩子就不会因忙于找书而影响听课。由于课间休息时间不长,学生可在这段时间散散步,做一些轻松、简单的小游戏。相反,进行剧烈的运动,将会影响上课前段时间的听课。在2分钟预备铃时念的儿歌,上课儿歌: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和文具盒,放在桌子上。上课专心听,小手放腿上。发言要举手,声音要响亮。

读书姿势儿歌:读书时,要注意,肩放平,身坐正,眼睛离书要一尺,养成读书的好姿势。

(5)午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供孩子吃午饭及休息。吃完饭后,有的学校会安排孩子看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美术片等或者组织一些集体游玩活动等。此外,学生还可在这段时间里,看看书,玩一些游戏。

3、作业与成绩

家长要从孩子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一年级学生做作业,需要家长主要抓他们做作业的习惯。孩子做作业,第一要注意他们的写字姿势;第二,要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不能拖拉,不能做做玩玩或做做吃吃,这样,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长久下去,就会养成作业拖拉、效率很低的坏习惯。孩子做作业,不仅要求正确率高,还要求字写得端正,簿面整洁。做完后,要每题读三遍,以检查作业质量。有的家长见孩子做作业太慢,错误率高或不会检查,就忙着帮孩子忙,这样非但帮不了孩子,还会养成孩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及马虎大意的毛病。

每个家长都十分关心孩子的成绩。孩子测试成绩的高低,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每个孩子自身情况不一样,因此造成成绩不好的原因也不同。如有的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太贪玩、缺乏毅力,这就需要家长严格要求,教育孩子认真对待学习;有的孩子成绩不好则是由于接受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利用多次复习的方式补缺补差。针对不同的原因,家长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父母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绩,既要鼓励他们取得优良成绩,也要允许他们有失误,要理解、尊重孩子。如不问青红皂白,采取打骂教育,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甚至会造成他们弄虚作假。家长要从孩子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4、品德修养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道德因素,尤其要重视“第一次信息”对孩子的教育,决不可重智不重德。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不加以重视,反而一味迁就,致使他们的孩子怕吃苦,没有劳动习惯,处理问题“以我为中心”,对同伴不谦让,不愿帮助有困难的人,对集体不关心。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很难与人协作,而且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

孩子的品德修养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道德因素,尤其要重视“第一次信息”。如第一次借同学东西不还,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第一次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决不可迁就,在教育时,要注意方法,以耐心说服引导为主,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古语说:“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承邪。”爱孩子,就当用道义、规矩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歪路。

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同步,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进校后,应先了解学校的作息制度,据此安排好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而且要随时了解学校及班级对学生要求,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养成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的习惯。另外,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倡导孩子的文明行为作表率。家长要教育孩子讲究个人卫生和社会公德,要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环境卫生,爱护公物。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不要随便给零花钱,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只有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才会在孩子人生的初期就培养起他们各种好习惯。附儿歌一首:

对人讲话有礼貌,相亲相爱真欢喜 好学生,要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称呼长辈要用“您”,与人见面问声“好”。要人帮助先说“请”,得到方 便“谢谢您”。分手告别讲“再见”,向人道歉“对不起”。人家说声“麻烦您”,你要回答“别客气”。对人讲话有礼貌,相亲相爱真欢喜。

一年级入学教育拍手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上课发言要积极。你拍二,我拍二,学习其实挺有趣儿。

你拍三,我拍三,上课认真心要专。你拍四,我拍四,清楚工整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我写作业不怕苦。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楼梯要靠右。

你拍七,我拍七,长学问得问问题。你拍八,我拍八,团结友爱人人夸。

你拍九,我拍九,回答问题先举手。你拍十,我拍十,认认真真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入学常规教育儿歌

1、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答问题声音响,别人讲认真听,争做守纪律的好学生。

2、上课铃,丁丁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用心听,仔细想,身子坐正向前方。上课发言先举手,遵守纪律不要忘。

3、清晨起床莫迟延,梳洗整洁用早餐;衣着洁净又大方,学习用品细查看; 告别父母上学去,遵守交规讲安全;遇到师长有礼貌,按时到校不贪玩。到校园,不慌张,走进教室先开窗;洒水扫地擦桌椅,墙面干净无尘网; 果皮纸屑不乱丢,垃圾入池不乱放;保持校园洁净美,学习环境我们创。

4、你拍一我拍一,学校建成不容易。你拍二我拍二,团结友爱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保持安静记心间。你拍四我拍四,墙壁不能乱写字。你拍五我拍五,值日不能太马虎。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楼梯要靠右。你拍七我拍七,垃圾分类不乱弃。你拍八我拍八,爱护桌椅要常擦。你拍九我拍九,节约用水齐动手。你拍十我拍十,环境大家来保持。

5、要说轻就说轻,轻字处处都有用,小朋友要记清;开门轻关门轻,上楼下楼脚步轻,轻手轻脚少出声;擦地板擦玻璃,桌椅摆放要齐整,轻拿轻放动作轻; 说话轻做事轻,懂礼貌讲文明,人人都要树新风。

6、预备铃声响铃铃,请把书本摆放齐,各项准备都做了,上课专心效果好!上课铃声响铃铃,身体坐正精神好,静待老师互问好。课堂上,认真听,勤思考,积极举手勇发言,回答问题声响亮,主动参与头脑好。站要直,坐要正,手放平来脚放稳,书写不忘三个一,坚持不懈保健好!下课铃声响铃铃,师生再见礼貌好!课间休息须做好,学习准备少不了,身心放松不忘了,有益游戏组织好,轻声慢步无干扰!小朋友,你听好,天天记住“十好”歌,学习生活保准好!

7、课间休息有交际,楼道右行守秩序;两操认真动作准,整队集合快静齐; 爱护公物与花木,勤察保洁卫生区;游戏活动有谦让,关爱他人讲友谊。放学路上不淘气,照顾幼小与残疾;注意车辆讲安全,按时回家要牢记; 孝敬父母听教育,热爱劳动有礼仪,先做作业后玩耍,按时作息有规律。

一年级新生常规教育

一年级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儿园步入校园的重要转折和适应时期。在幼儿园,他们的活动以游戏为主。随着进入学校,学习将会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一年级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我觉得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这将会对他们的学习质量、道德品质、能力的培养和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那要如何把握呢?我觉得教师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崇拜对象。榜样示范作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很直观、有效的。老师师在学校里的所有表现都在他们空白的心灵写下了一页,学生在校耳濡目染地感受老师的一言一行,并且模仿教师的言行。老师如何在短期内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呢?这要从孩子由幼儿园转入小学这个转折期开始。

一、行为规范的养成

1、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

(1)上课:预备铃声响,学生就要坐在位置上,准备好这堂课要用的书本和文具。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就要立刻安静下来,等候老师上课,当老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轻轻敲门,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学生还不能适应这样的上课方式,经常是铃声响好久了,还有学生在室外玩耍,进班级也是急匆匆的闯进来。这个时候,我就观察表现好的,按照我说的去做的小朋友,上课之前先表扬他们,并且当着全班孩子的面给他们发小红花。这样几天后,绝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按照要求做到了。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当老师提问时,应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有点难熬。我班上有个小朋友叫苏延杰,他是个很聪明,但是也很好动的孩子。40分钟安安静静的坐着对他来说太困难了。所以,经常在课上,他就因为坐不住找周围的同学说话或者在位置上发出很大的声响。影响课堂纪律。后来,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也发现班上很多孩子都没办法完完整整的听完40分钟。于是,我就把40分钟分成两个阶段,中间有大概5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我也和苏延杰定了“协议”,他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我就让他在休息的时间和大家讲故事。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得到了休息,有助于他们接下来的听课效率。

(3)下课:开学初期,学生一听到下课铃声就坐不住了。有的开始收拾东西,有的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有的做好出去玩的准备。于是,我要求他们,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该安心的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现在,我们班在这些方面的纪律和开学初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2、课外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学初,我就在晨会和思品课上,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并让他们自己讨论在公共场所要如何做,怎么样保护公共财产。让全班都当班级管理员,定期举报在这方面表现好的孩子,发给他们小红花。同时,也举报做的不好的孩子,扣他们的小红花。现在,大家都能做到了自律。看到有表现不好的学生,我们班有的孩子也能勇敢的上前制止他们的行为。

3、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新生由于刚跨入小学,对小学生活比较陌生,与幼儿园生活有太多的不相同,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又是独生子女,在行动上较自由、散慢,要他们在短期内达到规范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如何才能让他们快速接受并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呢?我觉得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和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如:我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中,先向全班同学安排了“小岗位责任制”,达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使每一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责任。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贪玩又不自觉。于是,我选出了责任心强的同学当组长检查卫生情况,我还把前后桌的同学分为一个小卫生组,选出小组长不定实地检查卫生保持情况。我还规定,下课去上厕所前,先把抽屉里和位子周围的纸屑放入纸篓中。有时,我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们拣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在我的无声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由于班级人数多,桌凳相对也多,可是凳子露在外面既不整齐也不安全,因此,从开学的第一天,我就要求学生做到:人走凳子就要塞在桌子底下。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的教室卫生能做到地面整洁,桌椅整齐,即使有时不小心掉下些许纸屑,或有些地方脏了,学生们都会主动拣起来或自觉扫一扫。在这样整洁的环境中,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4、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

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的行为。我校每周一的早上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可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升旗仪式是个很陌生的概念。于是,我就在爱国教育中,告诉他们升旗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教给他们升旗应做到的一些要求。我们班有个叫石凌衍的学生,他的父母长期不在他身边,他都是由他奶奶管教,他奶奶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做的不够,所以他的自控能力特别差,小动作不断。在集会这样特殊的场合,他的行为就尤为突出。周围的小朋友对他的意见也很大。于是,集会时我就特意观察他的表现,发现他有做的好的地方就在回班后大力表扬他,同时在私底下也指出他不足之处,这样,集会的时候他能表现的更好了,其他孩子也受到触动,在集会的时候懂得了该怎样做。班级的集会纪律改观了不少。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小学生,除了抓好行为规范外,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班主任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任。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班风。而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的学习。

1、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完成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早上起床,穿衣叠被,洗脸刷牙,快快吃饭上学去。”“本子到,垫字板,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在训练学生在摆放和整理学具时,把一般的顺序和方法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童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的内容是:“书包抽屉放,书本放左上,今天用的文具、书,昨晚就放书包里。”其三,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小红花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班风班貌也得到了发展。

2、特殊学习习惯的培养。

各个学科都有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那么学习这些学科的习惯也就不同,我把它们称为“特殊的学习习惯”。就拿语文学科中的书写习惯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一项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而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课堂上板书的字体整体美观,课内外认真倾听学生言语,同时目视这位学生,引导他产生情感共鸣,并且时刻注意自己在课外专心读书读报,把书中、报上有趣的故事或新闻告诉大家,学生听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们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同时,在和科任老师长期相处中,我也逐步知道了各科老师的具体要求。老师需要什么,有什么要求,我都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布置,回家准备,课前检查。慢慢的学生也养成了习惯。我认为,班主任善于抓“特殊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与各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也有助于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三、意志力的养成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根本吃不了一点苦,而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意志力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必要的。我给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卫生任务,可是有的孩子三分钟热度,没几天就不干了,有的孩子却能在我布置以后一直坚持。我在平时观察了这些懂事的孩子,思品课上对他们进行了表扬。那些不长记性的孩子听了,课后立刻开始了自己未完成的工作。而那些被我表扬的孩子,做的更勤快了,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够提醒那些健忘的学生。

四、思想品格的培养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因素,抓住有效契机,陶冶学生的思想品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常常会利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来启发、教育孩子们,他们从中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奉献自己的爱心,如果班中有些小朋友忘记带铅笔、书本等,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或借给他们,或送给他们。如果哪位同学不舒服呕吐了一地,没有人会捏着鼻子躲得远远的,而是主动上前安慰他,给他捶捶背,为他送上一张纸巾„„日久天长,同学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班级也成了一个充满阳光的大家庭。

五、重视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会

教育学家说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认为第一次家长会不仅是家长与教师的见面会、学校情况的介绍会,新生入学要求会,也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对家教知识的传播交流或对孩子入学前后教育问题的共同探讨。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他们对于小学的学习生活也是陌生的。刚开学不久,就有家长告诉我,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他们也觉得压力很大,常常会碰到很多问题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年段在刚开学不久就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在会上,我适当地向家长们介绍了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向他们介绍从幼儿到小学生这一时期孩子会出现哪些心理、行为、适应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家长的注意,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来应付。让家长尽早与学校教育达成统一阵线,使孩子尽快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来。为此,这次会后,我会让家长准备两样东西上交:

一是请家长写一些学生的简历,内容包括学生爱好、特长;身体情况如何;家庭联系电话;家庭基本成员以及学历、工作单位;以及对孩子、学校、教师有什么希望、建议和意见。目的是让老师在短时间内,尽快而全面的了解学生及家庭,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是和个别家长建立了家校联系通讯单,双方不定期的把学生在家、在校表现记录下来,反馈给对方看。学生的优点要表扬,缺点及时帮助、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各方面进步。为了更好的和家长联系,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可以把孩子一天的在校情况和老师的建议写在家校联系单上。晚上孩子把单子带回家,家长就可以有针对的进行教育。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会有很大的进步。

培养一年级学生常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正是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也是他们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此时,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常规,不懈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习惯。

课堂常规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课堂常规的培养过程是反复的,是一次又一次加强的,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不断地反复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一)明确常规,做好示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明确常规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上课时我究竟应该怎样做。因为一年级的自理、自律能力比较差,我们只有将要求提在前面,提得具体细化,有可这样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1)上课

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应停止说话和活动,快步走进教室,安静坐好等老师来上课。教师应该在铃声响起前,来到教室门前候课。教师走进教室后用自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和他们进行交流,告诉孩子们注意力要集中起来,开始上课。师生问候时,教师要精神饱满,给学生做好示范和榜样,吸引学生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2)听课

上课的时候,要求孩子能够坐正,眼睛盯着老师专心听讲,养成边听讲边思考的习惯,不懂的地方等老师讲完可以举手问。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养成仔细听的好习惯,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补充,要等同学讲完后再举手发言。上课的时候,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要想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要做到专心致志。

(3)发言

课堂发言时应该先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再站起来说。发言时身子要站直,声音要响亮,要把话争取说完整,口齿清楚。说错的时候不要紧张,教师应给以鼓励,让他再说一遍。在课堂上,如果听见同学发言中有错误,不能嘲笑别人。

(4)读书

学生读书的时候要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足安”,眼睛离书本一尺。两只手捧着书的左右下角,书要稍稍向后倾斜,做到不指读。学生个别朗读的时候,要求起立站直,书的位置在胸前,不要遮住嘴巴。朗读时声音要响亮,要学会读出语气来。

(5)书写

在写作业前应该提醒孩子先看清楚本子号码再写,书写时要求一笔一划不马虎,尽量不用橡皮擦。开始作业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实物投影,或在黑板上做格式示范,帮助孩子弄清作业的格式。在做作业的时候,养成孩子认真读题目,读懂题意再答题。写作业时要注意做到“三个一”。教会学生做好一题就要检查一题,发现有错误立即改正。

(6)下课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预留1-2分钟提醒督促学生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后,再走出教室休息。课间提醒学生先上厕所,再休息或活动,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

(二)抓好细节,树立榜样

课堂常规的培养在于教学过程中抓细节,细节之处的培养是基础,课堂常规的培养就是从点滴开始的,比如读书时,就要教给学生是怎样拿书,读书时站姿、坐姿,以及写字的执笔姿势,方方面面的细节都需要教师进行培养、训练、检查。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勤于表扬学生,以表扬带动其他的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稍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改变是有回报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常规的训练是在反复练习中才能形成,所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地从细节入手,给孩子讲道理,在反复训练中使常渗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从而自觉规范的行为。

(三)积极沟通,争取配合

学生的成长单单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发挥家长的作用,为孩子常规的培养争取有利的因素。

教师可通过家长会或者是个别谈话让家长明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可以就低年段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适时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让家长有方法可循,更好配合学校的教育。

合理建议如下:

1、课本包好封面,按要求写上班级和姓名。本子上按规定在左上角写好编码;

2、每天带齐必备的书本和学习用具,并按要求放进书包和文具盒里;

3、文具做上记号,丢失后能及时寻找到失主;

4、给孩子准备的文具要注意实用性;5向孩子提出爱惜簿本和文具的要求,实行“以旧换新”。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所以,我们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老师一定要及时督促,适时提醒,定时检查,“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孩子将良好的常规、习惯内化为个人素养。

下载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小学入学教育的几点启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入学纪律教育材料大全

    新生入学纪律教育记录安 家 庄 小 学2012年9月小学生入学纪律教育材料 一、交通安全 1、在马路上行走或骑车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自行车要走非机动车道......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作者:周娜文章来源:点击数:1372更新时间:2009-3-26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学生入学教育总结

    全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公平、均衡、和谐、稳定的发展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

    高一新生入学心理教育(大全)

    高一新生适应心理教育亲爱的高一新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学校的心理老师蒋莎,很高兴能有机会给大家上一次心理课。首先,祝贺大家以优良的成绩进入刘国钧中学继续学习;其次,欢迎大家怀......

    小学 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我是小学生了 【教学目标】 1.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

    小学入学教育

    家长如何认识和搞好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教育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作为家长,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况: 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

    小学生心理教育演讲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稿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见到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