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现代文
废墟的召唤
一,作者:宗璞pú,当代作家。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三生石》。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二,字、词
妲dá己;褒姒sì;远瀛yíng观guàn ;甲胄zhîu:铠甲和头盔; 充塞sâ:塞满、充满; 断碣jiã残碑:碣,石碑 嗫niâ嚅rú: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窸窣xī sū:模拟摩擦等较轻微的声音。蘸zhàn:用物沾附液体。
莽mǎng苍cāng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怅chàng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就有气势。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三,解题
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标题运用了拟人修辞;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注意:“废墟”是指凝固的历史;“凝固了的历史”就是指历史的见证。)四,重点语句的赏析,特别是文中写景的句子,富有寓意的议论的句子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2段)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明确: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
2,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2段)
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4段)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7段)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5,“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8段)
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至今流传。体现了简约含蓄的语言特点。
6,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9段)
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些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7,如何理解:“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明确: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8,“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14段)
明确: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似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逼真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9,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19段)
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10,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2段),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20段),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11,最后一段: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抒发内心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五,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
春之声
一,作者:王蒙,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近百部小说。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是中国当代最具实力派作家的代表。
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春之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意识流的写法,不像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是重点写特定的生活场景在人物心中的折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形成了作品放射性的结构,但所有的折射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三,字、词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铁砧zhēn:锤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高亢kàng:亢,高; 针灸jiǔ; 蕨juã麻:蕨麻也称延寿果、鹿跑草、人参果,属于中医药材。偌ruî大 ;醪糟láozāo:江米酒。贫瘠jí:土地不肥沃。
立锥zhuī之地; 荸荠bíqí
狰狞zhēngníng:.凶恶。指性情、行为或状貌十分可怕。
瓦瓴líng 鹌鹑ānchún 采撷xiã : 采摘 揿qìn:按;
咣guāng嘁qī:咣,象声词,形容撞击振动的声音。嘁,象声词,形容低语声或轻细的声音。四,整体赏析
1,第一段中“自由联想”的运用: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2,月亮本来是圆的,作者为什么反复描述为“方方的大月亮”? 明确:突出闷罐子车窗口小,从而揭示闷罐子车条件简陋、落后。3,第二段“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中暗含暗含哪几组对比?其用意如何?
明确: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无不显示出我们生活出现的转机。
4,第二段中也有“自由联想”的运用。以“声音的联想”为例,简要说说作者的意识流动的线索及其根据。明确:流动的线索:火车的噪声→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意识流动的根据:上述词语内在的逻辑语义串联递接,赋予了语言文字的条理性和有序性,显示了意识流动时相似、相近、相关联想的形象思维特征。5,第四段,“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分析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次就够用了”写出了主人公被命运作弄后的无奈与自嘲。“四天”、“二十二年”一组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公遭遇的坎坷,也表达出了作者平反后再回到故里时内心复杂的感受。
6,第五段,说说以下两个句子的含义:①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发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②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
明确:①句:党中央实行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②句:文革期间实行极左路线,造成国民经济衰败。
7,第五段“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也许伸手再抓两抓,还能抓出更多的财富。”这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显示出生活出现的转机,表达了主人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8,第五段中说“就像变戏法”,一会儿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了,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看实行什么样的路线和政策。
9,最后一段“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这句话表现了岳之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传达出春的旋律,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五,主题探究
1、《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明确: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作者用“春之声”做标题,表达出作者及其同时代人对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的认识:祖国进入了时代的春天。
(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2、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3、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4,主题:新时期新转机新希望(春之声)六,修辞
“各人说着各人的闲话,各人打着各人的瞌睡,各人嗑着各的瓜子,各人抽着各人的烟”修辞——排比。
“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修辞—— 拟人和排比。如何理解?——闷罐子车象征落后的中国,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用的是排比和拟人修辞,说明落后的中国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修辞——反复。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棱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修辞——比喻(博喻)。
想北平
一,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二,字、词
廿niàn七:廿,二十。菜圃pǔ。辜负gū。匀调:匀称,谐调。黏nián 合: 用粘性物质使物体粘在一起(粘贴胶合)。
什shí刹chà海 揣chuǎi测 揣chuāi在怀里。愧杀:很惭愧。三,本文的情感主线:对故土的依恋和相思。四,本文的文眼——我真爱北平。五,探讨第④⑤⑥自然段
1,第四段,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北平虽与巴黎相似,但巴黎太嫌热闹,有些地方又嫌空旷。不如北平恰到好处,适宜居住。
2,如何理解“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也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明确: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3,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北平城市动中有静的特点。
4,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他们成为美景。”表现了北平城市怎样的特色? 明确:写出北平城市布局得当的特点。5,作者为何认为北平是“天下第一”城?
明确:因为北平“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6,“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
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句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表插说。
7,第五段,作者说“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句中为什么前面说“花草”,后面又说“草花儿”?
明确:“花草”偏重于花,价格稍贵;“草花”偏重于草,价格便宜。8,“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滩之间的一块石头”。
相似处:坐在面向积水滩、背靠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的嫩蜻蜓,像小儿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
9,如何理解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明确:“美国包着纸的橘子”与“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对比,俏皮、幽默中,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10,总结思考: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明确:对比,衬托
通过对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六,第七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用陶渊明诗句的用意:寄托了作者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喜爱。
七,第五至七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明确:(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八,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明确: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九,主题:平凡的小事、朴素的语言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款款相思。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三环六步”模式漫谈
主讲人:黄先平
之所以叫做“漫谈”,一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太多的专家学者谈过,我的观点、看法很肤浅,这里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理解;二是我谈的是在生本理念下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而生本课堂我们都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我的观点、做法仅为一家之言,说得不一定准确,甚至可能还有错误。但胡老师交给了我这个任务,不能不完成,我就姑妄谈谈,期望能对大家在现代文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所帮助。
教研室在前期生本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调研,再加上胡老师的提炼,总结出了语文生本课堂不同课型的“三环六步”模式。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整理反馈、总结提升——整合训练、巩固提高”这六个环节。结合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觉得难以处理的是“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三个环节,而且这也是生本课堂的核心,所以我今天重点谈谈这三个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称为前臵性学习,不管怎样称呼,其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正式的课堂学习(或者说在合作探究)之前,学生对文本的自读、感知,完成一些基础的准备,为课堂学习(合作学习)做准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问题,我谈两点:
(一)前臵性学习学些什么
1、读书。现代文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离开读书,就什么都不用谈。新课标“课程目标与内容”(7——9年级),关于阅读共列出了12条内容,其中前三条(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都是关于如何读的。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生本课堂当然应将读书作为重要的内容。反复地朗读、默读应是前臵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悟,在悟中求知。
2、识字、正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在现代文教学的前臵性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积累词汇,读准字音,形成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朗读的能力
3、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搜集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4、整体感知文意。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写作思路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思考。就文体而言:记叙文,写了那些事,通过这些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思路、方法是怎样的;议论文,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展开议论,观点是什么,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
(二)前臵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因人而异,尊重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能力与习惯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制订难易不同的自主学习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有所收获。
首先,从学生的年龄差异来看,七年级学生与八、九年级学生不同。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肯定不如八九年级学生,所以在前臵性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布臵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而随着年级升高,阅读能力的不断培养,生活阅历的增加等,八九年级学生前臵性学习应增加相应的难度。
其次,就同一个班级而言,对于学困生、中等生、优生也应有所区分,分层布臵不同难度的自学任务。
2、因“材”而异,讲求多样性。
“材”就是教材,即阅读文本。除了读书、识字正音、整体感知等这些环节相同外,不同的文本前臵性学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奇妙的克隆》如果侧重于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克隆的知识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春》这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应侧重于朗读,听录音、个人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应是前臵性学习的重点。
3、因“地位”而异,讲求灵活性。这里所说的“地位”是指课文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前臵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的地位,灵活的布臵前臵性学习任务。比如《中国石拱桥》、《生物入侵者》都是说明文,但它们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所承载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石拱桥》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还没有,所以前臵性学习中就不应该出现说明对象、顺序、方法这些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学习任务,而《生物入侵者》则是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完全可以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内容都作为前臵性学习的内容。
二、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作用?本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适可选材,内容相宜
有的教师有一种担心:如果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就不是生本课堂,就不是合作探究学习,所以,即使独立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番。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探究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具体来说,合作探究的任务设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谈生命》一文,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喻示了生命的哪些不同状态与历程?这个问题就适合合作探究学习,因为在组内可以把同学分成两部分,分别讨论探究一江春水喻示的内容和一棵小树喻示的内容,然后汇总各自探究的结果。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每个同学都有任务,不会造成简单的重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奇妙的克隆》课文结尾:“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我设臵合作探究的问题:你支持克隆人还是反对克隆人?请谈谈你的理由。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设臵了一个中心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掉他那又脏又破的长衫?比比哪个小组思考探究的最全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合作探究,然后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当他们把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的时候,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二)、营造氛围,乐于参与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臵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
(三)、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互助性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延伸。一般来讲独立完成不了的问题,先要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比如同桌合作,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就应进入小组内的合作,有的问题还要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这是大合作。即遵循独学、互学、群学这样一个过程。采用哪种形式合作学习,要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三、关于交流展示与教师点拨引领
在生本课堂中,交流展示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是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提升,它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课堂上的“交流展示”环节绝不能是预习的重复,而应是学生预习之后的延续和发展。
我曾赴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我发现他们的学生展示环节很有特色。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学习新课前教师编好导学案,把一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习题化,然后,学生课外或预习课上通过合作学习、查找资料等形式完善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或者自由组合选择一定的展示形式,在正式的课上,学生汇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你说我说他说,教师基本不讲什么。
学习回来后,我也曾尝试运用这种方法组织生本课堂。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对这种形式又有了一些反思:一是学生的阅历有限,有一些问题学生是无法自己独立解决的,即使他们说出了答案,那也不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而是从资料上得来的(比如他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册《教材完全解读》);二是没有教师引导,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深入思考吗?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培养起来?离开了网络、资料他们什么也没学到。“阅读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的生本课堂依然有这种形式,他们把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展示,而所谓的合作探究只是走走小组讨论的形式。
这当然是交流展示的一种形式,但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观察和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比如教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等等),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二是对文本重难点的解读还是应放在课堂上进行,应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选择的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不能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或在自习课上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学习,那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至于什么样的问题应交给学生在前臵性学习中完成,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应放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可以适用前面我谈过的前臵性学习的原则。比如:《中国石拱桥》、《生物入侵者》都是说明文,但它们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所承载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石拱桥》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还没有,所以关于此文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这些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学习任务就应放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而《生物入侵者》则是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完全可以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者生生合作完成。
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点拨是一个相生相成的过程。下面我谈谈教师点拨引领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一)点拨的时机
教师点拨引领,时机很重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时机选择恰当,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我觉得点拨引领时机可以分为随时和延后两种情况。随时就是学生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延后,就是等学生完整地表达他的见解之后,教师再指出他的问题,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点拨。这两种情况各有优劣,随时点拨能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但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延后点拨不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但对于错误的纠正又显得滞后。适用哪种情况要灵活处理。比如:学生读错了音,就适合随时点拨,而学生完整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中间有某些错误,就适合延后,即等学生表达完成后,再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点拨或矫正。
(二)点拨的方式
1、肯定式的点拨。就是学生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如果理解正确,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与表扬,话不在多,比如“回答正确”、“好”、“见解独到”等等。这样的点拨或者说叫点评,不仅对交流展示的同学是一种肯定与激励,而且也让其他同学明白: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时,或者在展示交流时明心不明口,这些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
(三)点拨引领的原则
教师点拨要把握住“准”、“巧”、“精”三字原则。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后进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巧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三是“精”,就是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要一语中的,不要啰嗦,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三字原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渭源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的共性、规范性,是教学程序的提炼与固化。”建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整体上看,这个过程表现为:建构——超越——再建构——再超越。模式的构建过程就是对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总结、深化的过程。生本课堂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对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如果说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形式,那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研究的内容、是研究的核心。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虚空的;没有形式,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得到落实。我们提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2014年4月8日
第三篇:现代文应用
现代文应用
1.条据
(1)借条
范例
借条
今借到x x厂财务处人民币捌仟元整,借期为六个月。
此据。
借款人:x x x(签名或盖章)
2011年x年x日
(2)收条
范例
收条
今收到x x x、x x x、x x x三人交来建筑资金玖仟柒佰元整。
此据
x x承建集团(盖章)
经手人:x x x(签名)
2011年x月x日
(3)领条
范例
领条
今收到x x教育局发给学生课本壹佰贰拾套。
x x学校
经手人:x x x(签名或盖章)
2011年x 年x日
2.请假条、邀请书、聘书
(1)请假条
范例
请假条
李厂长:
今天早晨我突发高烧,景区医院检查系重感冒,无法前来上班,暂请假三天,请予批准。
附医院证明
陈x x
2011年x 年x日
(2)邀请书、聘书
一、邀请书、聘书的概念
邀请书,是党、政、军和各种学术团体在召开重大会议时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邀请书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请柬,它除了起请柬作用外,还有向被邀请者交代有关需要做的事情的作用。一般邀请书多用于集体,很少用于个人,个人一般是用请柬。
聘书是聘请书的简称。它是用于聘请某些有专业特长或有名望、有权威的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担任某种职务时的书信文体。
二、邀请书、聘书的写作技巧
邀请书的写作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1.标题
在纸的上方中间用大于正文的字体标出“邀请书”三个字。也可在“邀请书三字前用小字标出发邀请书的单位名称。为表示喜庆,标题可以做适当的装饰,如饰以花边、字体用美术字。
2.称呼
在正文的上一行顶格写被邀请者(个人或单位)名称。姓名之后可加“书记”“校长”等职称或“先生”“女士”等尊称。单位名称要用全称,以表示尊敬。称呼之后加冒号。
3.正文
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正文一般包括前言和事项两部分。前言只简单的说明何时何地有什么活动和邀请语就可以了,这一部分相当于一张请柬的内容。事项部分要分条列出这次活动的有关事项。
4.落款
在正文右下方注明邀请单位的名称和发出邀请的时间。如果名称单位在标题中已经标出,这里可以从略,但为了表示郑重、礼貌,一般都是要再次注明的。
聘书的写作
1.标题
一般是印刷好的,在封面上印上“聘书”二字,字号要求比较大,制作美观、大方,有的套红、烫金。书写的聘书在用纸的第一行中间书写“聘书”或者“聘请书”字样。
2.正文
第一行顶格写,写聘请人的姓名,称呼,如“x x先生”、“x x同志”等。也可第一行空两格写“兹聘请x x x先生”,接着写聘请他担任什么职务,或做什么工作,期限多久,待遇多少等。
3.结尾
有的结尾另起一行,用“此聘”,有的什么都不写。
4.署名
一般在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偏右,署上聘请单位名称,并盖上公章。
5.日期
紧接聘请单位名称后,另起一行鞋上年月日。
3.感谢信、协议书
(1)感谢信
一、感谢信是为了感谢某个单位或个人对自己曾给过的某种关怀、支援、祝贺或勉励,表示回谢的一种信件。
慰问信是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某一集体或个人表示关怀和问候的信件。它多在节日或遇有重大事件或特殊情况时使用。慰问信可寄给本人及本人所在的单位,也可以登报或广播。
二、感谢信、慰问信的写作技巧
感谢信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致敬语、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构成。
1.标题
第一行正中写“感谢信”或“致x x x的感谢信”等字样,字体应大些。
2.称谓
第二行顶格写被感谢方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个人姓名应加上“通知”、“先生”或职务等,称谓后加冒号。
3.正文
第三行空两格起,写感谢的内容,一般有以下有两个方面。
(1)简述事迹,说明效果。应交代清楚人物、时间、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并扼要
叙述在关键时刻得到对方 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和社会效果。
(2)颂扬品德,表示决心。即表感谢之情,也谈今后如何用实际行动向对方学习。
4.致敬语
最后写上诸如“此致—敬礼”“致以—最诚挚的敬礼”等表示感激和敬意的话。致敬语前半截一般连接正文、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半截另起一行定格写,以表示尊敬。
5.署名、日期
在右下方写上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后一行写发信年月日。
(2)协议书
一、协议书的概念
协议书是在公关活动中就某一问题或某些事项交换意见,经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后,由有关各方共同签署的据有法律效力的记录性应用文。
二、协议书的写作技巧
1.标题。居中写明“x x x协议书”字样。
2.开头语。写明协议书双方单位的全称,双方接触的简要的情况。
3.正文。分条款叙写协议书的有关规定,并在后两条内注明协议的生效时间、协议书的份数。
4.结尾。写明协议双方单位的全称和代表姓名,并签字盖章。如有必要应写明双方的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银行账号、联系人等。
4.海报、简报、倡议书
(1)海报
一、海报的概念
海报是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告示。“海报”的“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做”和 “实施”;二是“大”的意思。它可以使用于很多地方,如商品信息、演出、展销、比赛、会议等。它的传播形式常常是用大纸张、大字体醒目的写出内容,张贴于闹市、人多的地方、有的直接刷写在墙壁上,也有的刊登在报纸上。
二、海报的写作技巧
1.标题
标题对于海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海报的主题,是内容的集聚焦点。因此,标题必须醒目、新颖、简洁,能把一瞥之间的人的兴趣和注意力紧紧抓住,要使得人们“一见钟情”,被深深的吸引住,激起要踊跃参加的热情。一般的写法,是上方正中间写出标题,如“海报”、“精彩球赛、”“新电影《红高粱》”、“填补国际空白的科技成就报告会”等。标题的字一定要大而醒目,大到占一张纸的一大半都可以。
2.正文
正文的内容,是极为不同的,差别很大,但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
活动性质。是演出、赛事、会议、商品展销等,要明确告诉大家。
情况介绍。活动的具体情况要有简明介绍,如球赛:是什么球队,水平如何;演出:有哪些演员、什么剧种、剧目;报告会:内容、报告人情况。
商品销售。货物,价格和质量如何等情况要让群众心里明白,才能更好的吸引群众。时间、地点、票价。举行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写的明白而具体,如“本月6日(星期
三)下午5点30分”等,切不可粗线条地写“6日下午”,因为下午时间有好几个小时,会让大家弄不清楚。地点,也要明确,如“x x x大学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一本市x x
区x x路x x x号x x商场x楼”,必要时,要写出乘车路线。票价也要明确写出。
3.结尾
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可用稍大的字书写“莫失良机”、“欢迎参加”等作结语。结语后另起一行,稍右写落款。即举办单位的名称,在名称的下一行的右下位置写出书写海报的年月日。
(2)简报
一、简报的感念
简报室党政机关、人民集团、企事业单位内部用于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沟通情况、指导工作,交流经验、传递信息的一种简短的有一定新性质的文书材料。
二、简报的版面编排格式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1.报头
报头一般占首页的三分之一的上方版面,用间隔红线与正文部分隔开,报头内容有:报名:“x x简报”“x x x x 简讯”,一般用大字套红,醒目大方。
期数:排在报名的正下方,有的连续出,还要注明总期数,总期数用括号括入。编号:排在报名右侧的上方位置。
编发单位:排在横隔线的左上方位置。
密级:如:“机密”、“绝密”“内部刊物”等排在报左侧上位置。
2.正文
就是选刊的文章部分。编排原则是:
(1)各篇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某一个问题;
(2)最突出中心的文章排在前头。
(3)每篇文章疏密间隔要恰当,标题大小要一样。
3.报尾
在末页的下方,用两条平行线框住,左侧写报、送、发送单位的名称或个人姓名、职务、右侧写本期印发份数。
(3)倡议书
一、倡议书的概念
倡议书是首先公开提出某种建议、希望别人能够响应,以共同完成某种任务或开展某种公益活动的信件。
二、倡议书的写作技巧
倡议书的写作:
1.倡议书有个人发起与集体发起的两种,要合乎身份地写明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发出什么倡议、希望别人怎么做、自己打算怎么做等等。
2.倡议的内容应是于国于民有利而又可以做到的好事。因此,所提条件应当具有先进
性可行性,虽然很好但一时做不到的,就不要提出来,以免成为一纸空文。
3.语言要简练,调理要清楚,有一定的鼓励性。
5.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做出安排时使用的一种公文,计划主要用于对未来工作任务预先拟定目标,设想步骤、方法等,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
计划根据内容分,有生产计划、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科研计划等;还有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和个人计划等,在这里主要介绍党政机关的行政工作计划。
二、计划的写作技巧
计划这一文体通常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
计划的标题应包括制发单位、时间限断语、事由和文种类别(计划)四部分,一般四者要齐全。事由要标明是“工作计划”,还是“生产计划”或其他计划;时间线断语是计划适用的时限范围。但有时因制定者认为计划的执行范围仅在本单位,已很明显,在标题中将其省略;比较规范的计划仍要标明制文单位。
2.正文
计划的正文,一般先扼要说明制定该计划的缘由、根据,对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做些分析,说明完成该计划的必要与可能性。其次是计划的具体内容,即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任务,并设计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等。最后是结尾语,提出重点或强调有关事项,做出简短号召。
3.签署制文单位、日期。
高级机关制定的计划,也有在正文后不另属制文单位和制文日期的,此时制文单位名称应于标题中,制文日期往往在标题下括号注明。计划的正文通常采用分条列述式,结尾语视情况决定其长短与去留。事先认真调查研究,具体内容切实可行是计划写作的主要之点。
第四篇: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现代文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 邝云梅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 鲁迅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苦,转化为对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首先是《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等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等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兄弟》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锻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在写人物时,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4.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字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件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6.《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是《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艺术风格是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7.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是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第三节 小说创作 1.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2.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3.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依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而取胜,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三是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四是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第四节 诗歌创作 1.“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2.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有作品是《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3.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4.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是: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如《太阳吟》。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三是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如《死水》。艺术特色是其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节 散文创作 1.“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第六节 戏剧创作 1.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而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指出文学与阶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关于“大众语”的论争是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3.1928年,香港的第一个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第二节 茅盾 1.长篇小说《子夜》的思想意义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惊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了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作品整体上而言,表现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同时,作品还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2.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3.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4.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5.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第三节 巴金 1.分析《寒夜》的思想:《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2.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 体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老舍 1.老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等。2.《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是写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代表作,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3.分析祥子的形象: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4.形象的意义: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篇二:《现代汉语》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读书笔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作者简介 内容梗概 表达特点 印象深刻部分 作者传达的讯息 对本书的评价与观感 读后感 收获篇三:读书笔记与现代文赏析的对接 读书笔记与现代文赏析的对接
知识点击
如果在阅读文本、完成摘抄点评感悟的过程中,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多种能力,那么文本的阅读赏析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应的提升。
高中学段我们主要应培养和提升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这样三级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⒈分析综合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⒉鉴赏评价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⒊探究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具体点评感悟中,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3.文章的布局谋篇 4.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准确捕捉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 6.关注文本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其中,摘抄点评与分析综合(1)(2)、鉴赏评价(1)(2)相对接,摘抄感悟与鉴赏评价(3)、探究(1)(2)(3)相对接。
点评时应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点评、感悟。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内竟是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心内不由自主地跟着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幼时在一乡下亲戚处,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轮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声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中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地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的虫鸣声,让她的爱情在回忆里倏然唤醒,回到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是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点一盏心灯》里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对接阅读题:
1.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节在内容方面的作用。2.文章结尾说“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些美妙体验。3.第④节划线句子描写作者守秋时的听觉享受,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文中描写的秋虫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作者在第⑥节却说“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方法点拨
一、点评:
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点评方式: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摘抄:但到了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回味上述的种种感想的时候。又不安心起来。我觉得这里仍不是我的真的本宅,仍不是我的真的归宿之处,仍不是我的真的家。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无始以来种种因缘相凑合而使我诞生在这地方。偶然的呢?还是非偶然的?若是偶然的,我又何恋恋于这虚幻的身和地?若是非偶然的,谁是造物主呢?我须得寻着了他,向他那里去找求我的真的本宅,真的归宿之处,真的家。这样一想,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我是无家可归的。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上述的屡次的不安心,都是我的妄念所生。想到那里,我很安心地睡着了。
——丰子恺《家》 点评:本段写的是作者在回到自己本宅后的所思所想,之前他住在南京朋友的家里,或是旅馆中,或是杭州别寓里,他都在想念自己的本宅,可事实是,他回到本宅后心中依旧不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家的归属感。于是,他觉得自己仍然“无家”。这个“无家”中的“家”已经不是指身体定居的地方了,而是灵魂、心灵的归属地。“无家”具体是指心灵本没有家,而心灵以何处为家并没有限制,所以结尾作者说“不妨到处为家”了。2.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摘抄: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病隙碎笔》 点评:作者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这句话从某个角度上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满足,因为我们早已习惯每日千篇一律的生活,早已对
自己的感觉变得麻木,总觉得所有的欲望永远不能得到满足。唯有在生病之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遭受的病痛与之前的安逸相对比,这样强烈的对比下,我们才懂得以前生活的珍贵之处,从而懂得满足。且生病的时间越长,遭受的痛苦越多,感受就更加深刻,一点点明白3.布局谋篇
摘抄: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李森祥《台阶》
点评:作者以台阶作为全文的线索。父亲忙碌了一辈子,就只是为了让我们家的台阶高一些,然而,当台阶真正变高时,父亲又变得不适应了。作者通过写父亲从一开始对高台阶的渴望,到写父亲努力建造高台阶的渴望,再到台阶建好时父亲的欣喜,最后到父亲望着台阶的失落茫然,写出了父亲一生为了尊严而艰辛刻苦的奋斗史。而台阶不仅仅是父亲为尊严奋斗的产物,更是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它将父亲老实淳朴,渴望有尊严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台阶这条明线更是使文章浑然一体,让父亲的形象更为鲜明动人,将作者对父亲的挚爱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4.归纳内容要点
必修二读本第87页《清塘荷韵》 点评:文章先简要介绍了这片池塘的历史以及自己为何自己把莲子投入池塘。然后作者通过对比和大量的心理描写,描写了自己翘首等待荷叶生长的过程。然而荷叶却一直只有孤零零几片,这正是为后文写荷花荷叶的尽情绽放做铺垫。接着作者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和细节、心理描写,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荷花、荷叶慢慢开放的整个过程。然后将自己池塘里的荷花和其他地方的荷花做对比,更突出表现了池塘里荷花的美丽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体现出这池荷花对作者的特殊意义。最后,作者描写了一家三口在池塘边度过的美好夜晚,以及心中的想法、感悟。整篇文章写了作者满心期待荷花的绽放的过程,荷花最后在作者希望殆尽之时优雅开放,带给了作者许多快乐和生活的体悟。5.作者观点情感态度
——从维熙《雨韵》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摘抄: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和回忆曾经的美好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的过程。
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点评:这是一段对葛朗台死前的细节描写,通过神态、动作充分体现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与吝啬守财的偏执狂本质。“立刻复活”“目不转睛”写出葛朗台对金银的痴迷已经走火入魔了,恨不得要把这些宝物一起带到黄泉下去。“好像刚学会看东西的小孩”运用比喻,体现了他对钱财的渴求与着迷。“抓”字写出他对金器的极力追求,这种对金钱的贪欲使他沦为金钱的奴隶,沦为冷血的恶魔。而正是这一丑陋的“抓”,断送了葛朗台的性命,这是辛辣的讽刺。作者借葛朗台这个吝啬、贪财、奸诈的形象批判了当时金钱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葛朗台的最后一段语言描写中,“把一切看好”“向我报账”再次强化了葛朗台对金子的执着。常人都是对亲情的呼唤,但他始终念念不忘金子,他与所有人都只是金钱关系,这种人的内心是空虚、肮脏不堪的,人性也是扭曲的。巴尔扎克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将葛朗台的狡猾阴险惜金如命展现出来,也让我们看到当时资产阶级充满罪恶的发财史。
摘抄: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向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铁锅,只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粘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排着队焦急等待,他们的脸冻得更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跳着喊着。
——莫言 《过去的年》 点评: 描写了过年时施粥的盛大场面,气势浩大,有一种跃然纸上的立体感。夸张的手法用的恰到好处。“巨大无比”“成麻袋”从视觉这个角度上给人以巨大的冲击,让人受到震撼,突出了排场大与磅礴的气势。“翻滚”“鼓起无数的气泡”两个动词顿时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冻得通红”“挂着清鼻涕”写出了孩子的艰辛、落魄,与“不停的蹦跳着”“喊叫着”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了孩子的激动和兴奋。整个场面洋溢着一种热闹的氛围。即使仍然抵御不了贫困,但是难以压抑的是一种美好的祈愿。难以掩藏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心灵自由,什么都阻挡不了。
二、感悟:
针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训练时主要采用联想法: 1.由此及己
摘抄: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冰心《寄小读者》 感悟: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问出了母亲最挚爱的表达,字里行间洋溢着天然纯朴的亲情。依稀记得自己年幼时,站在窗户边,母亲用一把梳子为我梳头,阳光细碎的透了进来,将我与母亲的影子投在地板上。而我总是不听话地动着脑袋,母亲手中的梳子每次都能顺着我的头将我的头发扎成两个羊角辫。我总是一番自我欣赏后看向母亲——她暖暖的笑意是那份满足和欣喜。而如今,我的个子已超过了母亲,偶然拿起梳子为母亲梳头时,我发现母亲的发间多了几根白发。阳光依旧是如此美好,可母亲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我一天天地长大,她一天天地衰老,她背后那道弧线勾勒出了我的前程和未来。阳光倾洒,母亲依然笑意满面。我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就如幼时她抚摸我的一样。篇四: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 读书笔记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汉语和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的性质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1.语言的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劳动创造了语言。
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从外部功能而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是 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2.现代汉语的含义 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名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二)现代汉语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 1.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也是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1973,联合国大会把汉语列为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其他5种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汉语的历史 一般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1.上古汉语 2.中古汉语 3.近代汉语 4.现代汉语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
现代汉语是系带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其实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
书面语方面,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口语方面,“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到了唐宋时代,形成了“白话”,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书面形式的来源。
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式的源头。
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二、汉语共同语的变体
(一)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
七大方言区:
1.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2. 吴方言。吴方言也叫江浙话或下江话,以上海话为代表。3. 赣方言。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4. 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5.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6. 闽方言。闽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7. 粤方言。粤方言也叫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
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二)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 1.性别变体,2.年龄变体,3.行业变体,4.阶层变体,5.社区变体。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一)语言的规范与规范化
规范是指 “标准,法式”,规范化是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等更加符合规范。语言规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 形成规范,二是 遵守规范。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语音方面已北京语音为标准,词汇方面已北方方言为标准,语法方面已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同印欧语言比较:
(一)语音方面:
1. 现代汉语元音占优势; 2. 一个音节最多有两个辅音,没有复辅音; 3. 声调式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音乐性。
(二)词汇方面: 1.语素单音节为主; 2.双音节占绝大多数; 3.构词方式灵活多样。(三)语法方面:
1.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各级语法单位的内部结构具有一致性; 3.具有大量的语气词; 4.量词非常丰富;
5.双音节对汉语结构具有影响。
五、现代汉语的整体性
(一)现代汉语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同社会联系密切,由于各要素同社会发展有不同性质的联系,所以各要素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词汇发展变化最快,一般词汇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之中,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语音发展缓慢:语法相对固定。
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合乎逻辑德共处于一个整体之中。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
语音(轻声、儿化、声调)对词汇和语法产生了积极作用。
汉语音节结构的单纯化促使了慈湖的双音化,词汇的双音化又促使了词义和词性的明确化,同时语法上语序的规范化也促使了词义和词性的明确化。例如:语音结构的单纯化(入声韵尾-k-t-p失落;-m韵尾归入-n;浊音情化)增加了大量的同音字:戚、七、妻、欺等。这就促进了词汇的双音化:势力、消逝、柿子、事情、尝试、解释、市场、装饰等、词汇双音化促使词义和词性的明确化,如“书上、道、理“等。
书——书信/书籍——书写
道——奥路/道理/道德——说道
理——道理/理路/条理——治理/料理
词义和词性的双音化还与语法中的语序有关,如:锁、代表、端正
锁——用锁锁大门。
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
端正——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功能,在结构中的功能可以看出词的词义和词性。
六、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书面形式有“文言”和“白话”之分。文言代表古汉语。长期以来两者并存。
书面语和汉语的关系“
1.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口语
是源泉,对书面语起决定作用。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2.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后,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反过来推动口语的发展,促使口语更为丰富、更为纯洁。
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口语:短句多,省略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还难免有拖沓、冗赘或不合规矩的成分。书面语则完全句多,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句子结构精练严密,层次条理清楚,富于逻辑性。
口语是自然形式,书面语是加工的形式。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课程
一、现代汉语学科的性质
对“现代汉语”有三种理解:
第一,指现代汉语的本体。
第二,专门研究现代汉语的学科。
第三,现代汉语的课程。
二、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
语言学的主干课程有三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其中,现代汉语无疑是基础课中的基础课、核心课中的核心课。
三、学习现代汉语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法:
1.现代汉语跟外语比;
2.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跟各个方言比; 3.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进行比较。
(二)归纳法:
寻找“大同中的小异”。比如“男、女、正、副、大型、彩色、国营、袖珍、野生”,是“区别词”。这类词具有“唯定性”,跟副词的“唯状性”相类似。
(三)演绎法:例如:“对头、念头、盼头、赚头“x头1,构词法(吃头、玩头、看头、听头”x头2,构词法)。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的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一)物理属性,主要表现为“音高、音强、音强、音色”。1.音高。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是构成声调和语调。汉语普通话中四声的差别就主要是由音高来决定的。
2.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普通话语音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发音音强不相同。3.音长。音长就是声音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的市价长短。
音长在重音、轻声和语调中有一定作用,在某些语言或方言里这种区别词义的作用。4.音色。又叫音质、音品,是声音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1)发音体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
(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生理属性
人的发声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和共鸣器三大部分。
(1)呼吸器官,包括肺、器气管、支气管。肺是呼吸器官中心,是产生语音动力的基础。
(2)喉头和声带,它们是发音的振颤体。
(3)口腔、咽腔、鼻腔。它们都是发音的共鸣器。
器官中,唇、舌、软腭、小舌、声带等能动活动的器官叫活动发音器官,舌头的作用最大;上下齿、齿龈、硬腭等不能活动的器官叫不活动发音器官。
口音和鼻音:软腭、小舌上升,鼻腔通道关闭,气流从口腔中通过而发出的音,叫口音;软而和小舌下降,口腔通道关闭,气流从鼻腔中通过而发出的音,叫鼻音。软腭和小舌垂在中间,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通过,这就成为鼻化音。
乐音和噪音:
乐音是由规则的音波构成的,悦耳动听。
噪音是由许多不规则的音波构成的,刺耳不动听。
元音是乐音,清辅音是噪音,而浊辅音是乐音和噪音的混合音。
(三)社会属性
1.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生意的本质属性。2.语音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3.语音的系统性。
二、汉语拼音方案
是一个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5年由国务院批准开始设计,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篇五: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为社会的深度层面。作者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之上,为现代化下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即狭义的现代化是指“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功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了深刻的相应变化。” 作者的探讨虽然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更多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修正和补充。首先是对于一元单线史观的修正,把我们这种从中学就开始接受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念中解放出来,指出这种呆滞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最有力的论据即是中国并没有在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最强的阶段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依然生机勃勃实现了稳定跨越式发展。由此,作者指出了单线发展论的结症所在,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那么,作者结合历史事实,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作者概括的现代化动力理论——中轴原理。随后作者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内因还是外因的问题。作者对于内部矛盾主导社会变革乃至于革命的理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通过一系列史实指出外因对于变革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不能把人类社会看成“公式化”的过程。作者这种对旧历史观念的革新,对于我们来讲,可以说是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而作者运用“一元多线发展观”对于一百多年来全球发展的勾勒则令人信服。作者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欧,其社会特征是分散性,多变性,突发性。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其社会特征是统一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心内容,也是当代发展的最大课题。所以作者在本编单列了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一章,对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及其趋势进行了探究。作者尤其强调了国家政治在第三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可谓成败之关键。另外,选择发展类型是摆在国家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作者结合史实,将工业化分为两种类型:非联系性自主发展和联系性出口导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战后采用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
马克思曾说过,殖民者有双重使命,一位破坏,二位建设。罗荣渠先生将之归纳升华为“迟发展效应”即第三世界国家的迟发展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趋利避害。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每个国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在这个急剧变化,分裂的,不平衡发展加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发展的平衡与重心。如何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罗荣渠先生引用了一句西方名言,意味深长。“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要始于足下”。
作者对于中国转型期地改革发展的观察也站在了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的反帝反封的固有模式,从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对于近代中国为何从农业文明大国走向现代工业国家为何如此艰难,作者认为是内外因素相互推动的结果。对于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坎坷,通过对于中国社会特征的全面总结,得出了关于发展和改革宝贵的经验教训。纵观近世以来各国的现代化,凡属成功的经验都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选择性现代化,而盲目崇外、照搬外国模式的现代化未有不累遭挫折者。尽管现代化的过程都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但西方封建制农业社会变革的各种模式与东方帝国官僚制农业社会的转变形式,是不可能相同的。在中国,如果没有市场关系在广泛领域内取代传统关系,没有农业生产力优先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强有力的现代发展取向的国家权威的确立与导向,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成功地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即使转变了也是不能巩固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照搬这种与那种西方模式,也不能照搬俄国模式或日本模式,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至于现代化的中国新文明,更是只可能在东西方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上,通过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与对话,探索自己的现代发展形式,重新找到自己的世界地位。此外作者还先后花很大的篇幅论述了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并对中国百年来现代化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可见,他对于文化因素的重视程度。他通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例子指出,文化因素对于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都有重大的作用,而且还辩证地认识到“文化并不直接地,更不单独地对经济发挥作用,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始终是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中”。
另外,书中特别强调,文化因素探讨必须与制度因素首先是政治因素结合起来考察。这坚持的全面综合的观点问题,是作者多线发展观的体现。东方儒家文化的社会中,政治与文化合流,形成“儒家学者与皇权官僚阶层两位一体”。文化因素是慢变因素,而政治因素是快变因素。只有大力巩固现代化的领导,加强政治结构的改革,才能发扬文化因素的潜在正面功能。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入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化意识经历了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互补”,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在新旧思潮的激烈论战中,经过艰苦的探索,思想认识逐步上升,最终达到一种朦胧的中国式现代化共识。具有重大历史进步意义。
纵观全书,作者在吸收融合各方各派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建设性的创新。对于现代化、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本书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本难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