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
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人民要论)
舒国增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四个意识”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和明确要求,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集中体现为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讲政治。可以说,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特有优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由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都决定了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这是由当前我们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决定的。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我们党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使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由我们党所担负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克服这些困难和矛盾,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讲政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
政治意识通常表现为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文化和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首要任务,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总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具有政治意识的涵义,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保持政治警觉和政治清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 2 见,有的拿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抵制、不查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特别是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学会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
大局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大局,必然是站在政治高度的大局、紧紧围绕核心的大局、自觉主动看齐的大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大局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识大体、顾大局,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就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讲,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局,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是大局,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大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搞服务、谋良策、抓落实、出成果,努力在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就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来讲,也有一个形成“一盘棋”、共吹“一个号”的大局意识问题。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尤其要时刻绷紧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脱离大局、妨害大局、给大局添乱。
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
增强核心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内在包含讲政治、顾大局、能看齐的要求。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圆心”。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或者“圆心”,组织和集体的活动是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核心意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住“四种危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核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国内外赢得崇高威望,全国人民真心拥护、由衷爱戴、高度信任和完全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 部署,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
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看齐意识源自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原话是这么说的:“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当前,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持向党中央看齐。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义务所在。
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站不直、立不正,看齐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学、成于思、固于行。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要把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融会贯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沉着冷静地看齐;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抵御住各种诱惑,拧紧固牢“总开关”,不碰法纪“高压线”,无怨无悔地看齐。总之,增强看齐意识既要有“思齐”的自觉,还要有“对齐”的标准,从而迈出整齐的步伐。(作者为中央财办副主任)
第二篇: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人民要论)
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人民要论)
舒国增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四个意识”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和明确要求,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集中体现为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讲政治。可以说,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特有优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由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都决定了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这是由当前我们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决定的。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我们党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使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由我们党所担负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克服这些困难和矛盾,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讲政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
政治意识通常表现为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文化和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首要任务,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总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具有政治意识的涵义,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保持政治警觉和政治清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有的拿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抵制、不查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特别是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学会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
大局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大局,必然是站在政治高度的大局、紧紧围绕核心的大局、自觉主动看齐的大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大局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识大体、顾大局,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就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讲,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局,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是大局,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大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搞服务、谋良策、抓落实、出成果,努力在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就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来讲,也有一个形成“一盘棋”、共吹“一个号”的大局意识问题。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尤其要时刻绷紧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脱离大局、妨害大局、给大局添乱。
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
增强核心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内在包含讲政治、顾大局、能看齐的要求。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圆心”。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或者“圆心”,组织和集体的活动是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核心意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住“四种危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核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国内外赢得崇高威望,全国人民真心拥护、由衷爱戴、高度信任和完全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
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看齐意识源自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原话是这么说的:“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当前,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持向党中央看齐。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义务所在。
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站不直、立不正,看齐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学、成于思、固于行。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要把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融会贯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沉着冷静地看齐;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抵御住各种诱惑,拧紧固牢“总开关”,不碰法纪“高压线”,无怨无悔地看齐。总之,增强看齐意识既要有“思齐”的自觉,还要有“对齐”的标准,从而迈出整齐的步伐。
第三篇: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基本分五个问题: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把握了新形势;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第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逻辑;第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是这么讲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总书记围绕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2015年9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摘录了截止到2015年9月3日的287段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一年来,总书记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总书记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是强调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间的有机统一。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治国理政新方略。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的时候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这一段论述阐明了“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新方略。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扬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在理论上是重大的战略思想,成为理论指导;在实践上,它是重大的战略布局,可以起到实践指南的作用。很显然,它的作用是两个方面,既有理论指导性,还有实践指南性。
第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所以,“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要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得非常快,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了这一年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和完善的基本脉络。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分析了新形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在对中国国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那么,当代中国是什么国情?我想可以从三个“三”来分析。
第一,当代中国有“三个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本质。那么,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国际地位,我们讲的都是它们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但问题就复杂在,在根本性质没有变的基础上,每一个“没有变”背后的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说,基本国情的表现形式在发生变化。我们现在一直强调阶段性特征,尽管我们一百年中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不断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来。再一个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表现方式在发展变化。如果说过去改革开放之前或者改革开放之初,它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没法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大多是短缺问题。现在很多方面不是短缺,是过剩,它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社会生产的大规模排浪式之间的矛盾。生产是大规模的排浪式的,但是文化需要是个性化、多样化的。那么,国际地位也在发生很多变化。所以,在这个“变”和“不变”中,产生了很多新矛盾,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有新的战略布局。于是,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是基于对当代中国这“三个没有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二,当代中国有“三个前所未有”。
这个判断是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新古田会议”召开前不久提出来的。他说:“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前所未有”,是以前没有或者以前不明显而现在开始具有了的。所以,它很明显是一个新的形势。那么,这“三个前所未有”会产生另外两个“前所未有”,一个是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接近目标,包括我们的能力——道路能力、理论能力、制度能力不断提升,包括三大自信的提升,带给我们的机遇肯定是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机遇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样也应该看到,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云山同志2015年4月21日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到了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有“三个前所未有”。他说,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我们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的机遇我们怎么抓住,出现的风险如何化解它?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同时也能够化解风险。所以,“四个全面”是在对这个新形势认识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当代中国处在“三期叠加”时期。
十八大以来,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
这也是一个非常新的形势。我们的经济速度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正在换档。结构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这个结构调整既面临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们的压力,也面临着我们自身的产业结构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另外,2009年以来的刺激政策有一些问题需要消化。比如说政府债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叠加在一起,出现了很多非常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那么,要处理这些问题、这些复杂的矛盾,怎么办?我们要用新的战略布局、新的战略思想来解决它。所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实是科学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国情,科学分析了新的形势,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品格。总书记讲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句话就是鲜明地表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两个“得出来”,一个“提出来”都是从现实出发,具有的特点是:现实需要、热情期待、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那么,现实品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陷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谈到有四大陷阱。第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报告》中。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特别是达到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转化,经济增长出现乏力,人均GDP长期徘徊在6000美元-10000美元之间,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总书记非常重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几次谈到这个问题。比如说,2013年11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他讲:“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时隔一年,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他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
第二,“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个,总书记关注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提出来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他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研究雅典作为一个新兴称霸国家崛起以后,如何挑战斯巴达,最后导致两败俱伤。美国一个哈佛大学教授拉姆·阿利森前几年就借用了修昔底德的名字,创造了一个概念——“修昔底德陷阱”,含义就是一个崛起的新兴强国必然对古老的霸主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犹如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像雅典和斯巴达一样两个强国走向衰落。
总书记也高度关注“修昔底德陷阱”。他在2014年1月22日接受美国《世界邮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明确讲,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的陷阱”。2015年9月在访问美国的时候,总书记也多次谈到了“修昔底德陷阱” 问题。9月22日,在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候,他讲,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大国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对重大的国际战略不要发生战略误判,也就是防止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计的国际战略思想就是要努力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
第三,“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
总书记2015年2月2日就明确地说:“我说过,„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
有人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时候设置这么一个陷阱,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你要承认它是一个真命题,那么你就掉到陷阱里去了。党大还是法大?如果说党大,他就说你不是依法治国;你如果说法大,他就说应该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设置这个命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我们全面依法治国,要把这个陷阱剔除出去。全面依法治国,一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所以,不能承认它是一个真命题,它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政治陷阱问题,我们要把它从理论上要把它说明白;在实践上,我们要在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时候,坚持好党的领导。
第四个陷阱就是福利陷阱。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中央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学习的时候,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
所谓福利陷阱就是,一旦社会保障水平超过某种界限以后,有一些人不用勤奋工作、不用努力劳动,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公共保障有可能蜕变成“养懒汉”的制度。所以,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完善公共服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这个陷阱问题。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实品格首先就体现在,善于发现陷阱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第一方面。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现实问题 除了陷阱问题,第二个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现实问题。第一,我们经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高血压”问题。所谓高血压,“高”是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血”是指发展中非正常死亡人数比较多,比如说我们的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问题;“压”是经济发展时候压力大,资源、土地、环境、空间、工作压力等。要逐步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利益铁藩篱”问题。我们必须要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破这些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三,破解制度“天花板”。包括企业发展的一些制度“天花板”问题,在科研制度上的一些“天花板”问题,干部人事制度上的“天花板”问题,都要加以解决。
第四是产权保护中的一些问题。相对来讲,产权保护制度现在并不是特别健全,确实影响人民创业、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就讲了,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五中全会也特别强调,到2020年我们建成法治政府,强调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产权保护制度将比较完善。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迫切去解决的。因为你只有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那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才能逐步形成。再一个,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产权保护制度的支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基础性制度的制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
第五是社会流动性问题。我们要加快社会的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出现一些社会流动缓慢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这个问题也确实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社会出现了一些分层,分层导致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某种凝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小,一些人的上升空间受到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通过教育公平改革,通过就业体系的完善,通过法律体系不断健全,要解决社会流动性问题,让更多的没有背景的人、没有背景的人的孩子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看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去解决它们。这是第二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发现陷阱和问题的方法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体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发现陷阱和问题的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
第一个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带有全球视野的布局。它是从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陷阱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全球视野而提出来的,它把中国的发展始终置于全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来看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强调,既要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发展经验,也要强调防止一些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陷阱和问题。
总书记在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总书记已经在这个讲话中提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陷阱”,直接明确讲出四大陷阱。(当然,实际上还是有很多陷阱。)那么,总书记讲到的四大陷阱其实都是在全球视野中发现出来的。第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很多的国家都出现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陷阱就是我们讲到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本身就是从全球视野中看到的。第三个是“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其实我们知道在几十年前,当时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时候,在完善法治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当时,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结果掉到西方人设置的陷阱里去了。所以,“党大还是法大”的这个政治问题,也是在全球视野中看到的。第四个是福利陷阱。福利陷阱,既有西欧所谓的高福利国家出现的陷阱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不是高福利国家,甚至有一些国家到了中等阶段就出现了过多的福利问题,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看待这些现实问题,必须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可以从全球视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方法是以远虑来观近忧。总书记强调,“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总书记也讲得非常清楚,我们还是要经过努力,甚至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有一些方面的目标,比如说扶贫攻坚战,没有艰苦的努力,能实现吗?不去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自动实现。所以,有一些人的思想就是“我等着”,等5年以后它自动就会来了吗?不是的!要经过我们努力。那么,总书记接着说:“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也是需要远虑的问题。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要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继续往前走。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我们继续往前走。再一个,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往前走。所以,怎么走?其实我们的路子非常清楚。
再一个,怎样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呢?我们应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解决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使我们党长期执政。
那么,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让我们的制度成熟定型,然后成熟定型以后,制度还不断能够自我完善。我们通过依法治国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让我们的国家能够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都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所以,我们要通过远虑,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就可以看到前进的道路上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在思想上、实践上都做好准备。那么,问题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比较主动地解决。
从以上三个大的方面看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品质,它是敢于啃硬骨头,而且善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而且是确保能上岸的战略布局。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鲜明的把握未来的基本逻辑。列宁在1915年就讲过,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有这个特点,不光能够把握未来的逻辑是什么,知道未来向何处去,而且能用勇敢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未来的设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有着强烈的未来逻辑的一个构想,它本身就体现了未来逻辑性。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反映了未来的指向性。五中全会强调的新的目标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这把未来描述得非常清楚,未来的逻辑也是非常鲜明的。
具体地讲,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到2020年,中国首先要成熟定型。2020年的中国,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要建成的“型”。
第一个是要建成服务型政府。
第二个是要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第三个要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而且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基本建立。
第四个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通过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20年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第五个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五中全会也指出了很多建设两型社会的举措。比如说,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资消耗。
第六个是建立学习型社会。为此,五中全会也作了一些部署。五中全会强调,“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而且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制度,调动个人学习的积极性。
第七个是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为我们有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所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应该是三型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当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学习型首要强调的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立场、观点、方法;服务型就是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实到位;创新型主要是强调理论创新。
第八个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实际上,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具体目标要求。比如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第九个是实现引领型发展。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型”叫做引领型发展。强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让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跟踪型,更多的是要产生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也包括一些制度上的先发优势。所以,中国的发展要从过去的跟踪型发展更多地要转向引领型发展。从以上“九型”来看,中国到2020年是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从形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到2020年是服务型政府,开放型经济体制、新型城乡关系、创新型国家、两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三型政党、新型城镇化和引领型发展,各个领域里都有特殊的一些型,国家有型,政府有型,政党有型,社会有型,经济有型,发展也有型,所以,到2020年的未来逻辑非常清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实每一个“全面”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未来指向性。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指向非常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也同样有非常强烈的未来指向性。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直是面向未来的。全面依法治国,总书记也讲过,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也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没有休止符,一直是面向未来的。
我们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指向性,掌握住这个逻辑,我们就知道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如何去。这样,我们做工作就非常积极主动了。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非常科学的方法论。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规律分析的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把握规律性。五中全会也强调了,各级党委要深入把握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下认识四个“三大规律”。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个“三大规律”从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来以后,党经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当然,这个高度不可能是终结,我们要继续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更加深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二是2009年锦涛同志提出的现代化的“三大规律”,即:把握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这“三大规律”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到2049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把这“三大规律”认识得非常清楚,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才能不走弯路,或者是少走弯路,或者是不会犯颠覆性错误,能够顺利到达现代化目标。
三是2009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时候提出来的要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确实要深刻地把握这“三大规律”。所有的政党在执政时有其一般性规律,所有的共产党执政时有其普遍规律,那么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有其特殊规律。所以,清楚地把握这“三大规律”对于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对于我们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四是2014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开会的时候提出的关于发展的“三大规律”,我们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确实需要我们认识。恩格斯当年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来,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最后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想不得到自然界的报复,就必须把握清楚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把自然规律认识清楚,第一,我们不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第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根本性的保障;第三,科学发展背后有经济规律,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质上是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要很好地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深刻认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再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是什么。我们把握住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再把握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这样我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了。当然,我们还深入研究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是什么。它的内在的社会规律,能够体现包容性发展、能够实现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的社会规律应该是什么,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所以,发展本身有“三大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规律意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把握规律,如何认识那些规律。我们只有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动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战略辩证法
世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的战略辩证法。
首先,世情的“变与不变”。这是2014年11月28日出席全国外事工作会议时,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五个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这些讲话非常重要,实际上体现了五个“变”和五个“不变”。国际格局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我国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实就是复杂性、曲折性、尖锐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就反映了“变”,但这个“变”的背后有五个东西不会改变,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主题、国际体系变革、亚太地区总体格局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们的国际战略就是基于这个“变”和“不变”提出来的科学的国际战略。那么,世情的“五个不会改变”是根本性质不变,但表现形式在变,所以在“变”与“不变”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
再一个是党情的“变”与“不变”。这也有很多表现,比如说,我们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14年年底,我们党员人数就达到了8800万人了,2015年年底将突破9000万,是1956年的8.8倍、1978年的2.5倍,数量确实非常大了。但是,不管数量怎么变,对于党员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对于党员的本质要求不会改变。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不断变化,过去是在封闭条件下搞党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党建;现在我们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搞党建,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党建。我们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执政的,但不管条件怎么变化,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在开放条件下,还是封闭条件下,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是在“变”和“不变”中来进行的。我们要看到变的是什么,看到不变的是什么,以此来制定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三)系统分析的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就是系统分析,就是总书记强调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看待任何问题都要有系统性、整体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之间有系统性、整体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同样,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也是紧密联系。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四个全面”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整体性,包括我们也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总书记谈到改革的时候也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事物之间的系统性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要有系统性思维。当然,这个系统性在现代的表现非常复杂。
系统性,首先有时间上的系统性。什么叫时间上的系统性?就是今天我做出一项改革举措,要考虑到未来5年以后,这个决策会不会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会不会带来一些不能克服的问题;再过10年,是不是带来更大的问题。一定要把一项改革的举措考虑得更加长远。不能把眼前的事解决了,但5年以后、10年后演变成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改革举措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今天、明天和后天,有一个时间上的整体性。
第二,部门之间的整体性。这个部门的一项改革会不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这个部门的改革成功了,只是解决了一个部门的问题。但是,这个部门的问题解决了,会产生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溢出问题,所以必须有整体性,要站在整体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系统分析。我们知道,深改小组到现在成立不到两年,已经通过将近90个顶层设计的文件,我想它就是考虑到,发展到了今天,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的关系可能是外在的,今天可能就变成内在的了,过去可能是一般性的关系,现在成了一个本质性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看到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复杂性。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强调顶层设计、整体谋划。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恰恰体现了这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如何培养我们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我们要培养做好任何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思维。首先,打破思维定式。我们要消除职业偏见和知识偏好,看问题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四个全面”告诉我们,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你不能说,我是学这个,我只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是干那个的,我只是我那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有一些问题就容易形成偏见,就不容易形成系统性、整体性思维。
第二就是培育辩证思维。这也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2015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
总书记一口气用了五个成语来讲有一些人的思维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应该说,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人很容易形成这五种情况的思维方式。比如盲人摸象,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里首先那三个盲人摸到大象了;第二,说大象像一个柱子的人,他还算是比较靠谱的,他摸到了大象,又形容得还比较像。但是,现在往往是这样:一头大象来了以后,几百几千个人围着,闭眼睛来摸象,这样是很难摸得到象腿的,常常会摸到摸象人的腿。第一,摸不到象;第二,摸不到象腿。你摸到一个人的腿,你说大象像棍子,就越来越不靠谱了。如果我见不到这个象怎么办?如果见不到象,我又需要把象比较客观地描述出来,那么就需要有辩证思维,要形成科学的逻辑分析的能力,不断地去还原事物的真相,不断地去进行逻辑比对,然后接近事物真相。所以,总书记谈到辩证思维,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一定要把握好辩证思维的方法,头脑中要有事物普遍联系的思维,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要通过辩证思维去伪存真。再一个,辩证思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把握事物的事实的总和,把握住一个现象跟其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这样我们去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走偏路。如果你看到一个孤立的现象,你就认为它是一个具体问题,那么实际上一个孤立的现象未必是一个具体问题,你只有找到这个现象跟其他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了,形成一个对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认识,才能找到具体问题。找到具体问题,你才能找到具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要注意总书记提到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包括坐井观天也是如此。由于受我们专业的影响、学科的细化影响,我们有时候看问题很容易从我们自身的某个专业出发,而忽略了整体性。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破除坐井观天的思维。揠苗助长也好,削足适履也好,画蛇添足也好,这些问题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要逐步用辩证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一定要形成整体性思维,就是要一定要培养我们的立体性视野。也就是看问题的时候,我们角度要多一点,要宽一点。“四个全面”的“全面”强调的就是多面,肯定不是一个平面,也不是一个单面,也不仅仅是两个面。平面也好,是单面也好,它就不是全面,全面一定是一个多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孤立地或者只是一个角度看。我们必须要培养立体视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立体性的多面的。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不仅仅是深化改革要解决,依法治国也得解决,全面从严治党也得解决。比如我前面提到社会流动性问题。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教育的公平改革,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教育的公平性;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建立更多解决社会公平性的法律体系,我们强调我们法律要实现公平正义,那么从法律上要解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打破一些特权也好,解决一些腐败问题,都是为老百姓实现公平性提供保障的。所以,解决一个社会公平性问题,我们不是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而要形成合力,既从深化改革的角度,也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也要从从严治党的角度着手。很多重大问题都是这样的,一下子对照几个面,同时要去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非常强。
我们要很好地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强大的辩证思维,还是多面分析问题,这些方法我们一定要科学掌握。那么,掌握住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解决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这些方面告诉我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立场、有观点,有科学方法论。所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很值得我们去把握和学习。
第四篇: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结果,意味着一项重大战略构想的形成。那么,如何认识“四个全面”的逻辑体系、思想方法,如何把握“四个全面”的实践要求,是当前学习、领会、贯彻“四个全面”需要厘清的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中国道路新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的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的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擎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支撑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的核心、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项的关系,也才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四个全面”科学联系、有机统一体,从整体上强调,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强调“十个指头弹钢琴”。这就要求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布局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
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实践。“四个全面”作为一种战略布局,要改变中国现实、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实施、在于实践。要自觉推进。要不断提升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这一战略布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水平,真正学懂、学透、学通,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协调推进。四个方面要协调推进、全面落实,哪个“全面”都不能短缺,都不能放弃,否则整个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加强宏观谋划、顶层设计,形成“四个全面”的互动机制、照应机制,避免各行其是。要创新推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攻坚克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创新。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都是难题、“硬骨头”,必须更新改革观念、创新改革推进方式,才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改革难题。要汇聚民智与民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四个全面”的实践也应当依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个全面”的实践,是党和政府的事业,更是全体人民的事业。
第五篇: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深刻把握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的时候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那么,这“四个全面”是什么关系呢?从总体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两大支柱,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
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四个全面”的思想:第一,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第二,系统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三,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第四,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一、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邓小平理论最早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在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讲,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思想以后,小平同志围绕着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
第二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第三阶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做了很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
第四阶段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很多新构想。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阶梯。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二)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具体内涵 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我想概括为六个字,就是建塑型、强体、铸魂的中国。
塑型。所谓塑型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成熟定型的中国,主要体现在各方面的制度已经成熟定型。十几年以来,中央围绕着成熟定型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成熟定型的科学构想。第一,我们要建成一个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第二,我们要建成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第三,我们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四,我们要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说2020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第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这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在这个方面,我们确实要有很多的部署,包括我们现在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等,未来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第六,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强调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要不断通过教育让大家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通过获得的知识,不断提高能力。学习型社会本身也应该是两型的,一是通过学习丰富知识,二是通过学习提高能力。第七,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政党建设是中央强调的,任务也相当繁重。第八,我们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强体。强体就是中国在方方面面都要体魄强健。第一,产业要
强。要建成工业化的中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从2020年以后中国就进入后工业社会。第二,法治要强。要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而且是三位一体的建设。第三,文化要强。我们要弘扬文化的力量,初步建成一个文化的中国,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体系,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迈出更大步伐。第四,人才要强。建成一个人才的中国,中央也要求我们到2020年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五,民生中国。要实现“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老百姓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让老百姓的生活不断好起来。第六,平安中国。强调社会要充满活力,同时又安定有序。第七,宽带中国。要建设更加强大的信息化国家,就要发展我们的信息产业,让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有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第八,美丽中国。到2020年我们要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当然,还有共富的中国,要不断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这是包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内在要求。铸魂。到2020年形成一个昂扬向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内化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魂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我们引导、适应现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要求,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思想意识领域的多元化是由于利益多元化、社会分层多元化带来的;多样化是由于职业多样化、工具多样化,包括意识形态自身的变化带来的;多变化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意识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氛围,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精神基础。
2020年之前,我们应该找到一些科学的路径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要强调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有非常强烈的信仰色彩。我们还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方式中去。
二、系统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建成的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改革的任务就必须是全面的。无论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一)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来自于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么一个战略任务。这里面有两大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第一个背景,中国改革遇到了很多的陷阱,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个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总书记多次 谈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2013年11月2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就明确讲,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的时候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心?我想正是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如果不能全面深化改革,就有可能掉到这个陷阱里去。
第二个陷阱就是“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2日,美国《世界邮报》刊发了对习近平主席的专访,其中习主席专门谈到在当今世界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时说,我们都应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实际上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发明的,而是西方学者面对中国崛起创造出来的概念,最初是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姆·阿利森。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强国必然对古老的霸主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犹如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像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一样,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
中国是和平崛起,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陷阱。除了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避免这种陷阱,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侧重内生性增长。现在我们可能过度依赖外部世界的资源,如果强调内生性增长,使我们对世界资源的依赖性降低了,也有助于我们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个背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一系列难题。我们讲问题倒逼改革,所以解决问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有什么问题倒逼我们去进行改革,这些倒逼我们的问题也是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了,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简单的举几个,第一个难题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得了“高血压”的问题。“高血压”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已经关注到了。所谓的高血压,“高”是指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比如高耗能,中国每消耗一吨标准煤,只能创造14000元人民币的GDP,而世界平均值是25000元,美国是31000元,日本是50000元。我们耗能耗得多,带来的问题就是污染非常大。所谓“血”就是指发展中带来非正常死亡人数太多,包括生产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所谓“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大,比如资源压力、土地压力、环境压力、空间压力、工作压力等。面对这样大的压力,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高血压”降到一个正常的范围。
第二个难题就是要突破利益藩篱。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工作时,他再次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如果不突破利益藩篱,一些利益集团垄断了利益,控制了市场,老百姓创业总是得不到好的机会,创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个难题就是“制度天花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些制度,这些制度有的发挥着非常好的作用,有些机制却慢慢向着与其作用相反的方向发展。过去的一些激励性制度变成了制约人们发展的制度,所以我们要解决“制度天花板”问题,让更多的人才能够有创业的积极性和成长的空间。
第四个难题是社会流动性问题。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所以说,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会流动“缓慢化”的问题可能出在教育或就业上,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改革和就业体系的完善,加快社会流动性,打破社会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堰塞湖,让社会的流动,尤其是从下往上的流动加速。
第五个难题就是要解决特权的问题。现在存在一些特权的隐身衣、金钟罩问题。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说在反对特权作风、特权思想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要继续把这个问题抓下去。
第六个难题就是腐败高发易发的问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走出这个腐败高发易发期,逐步为建设一个廉洁的中国,一个政治清明的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言简意赅又非常科学,我们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把握。
第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首要目标,就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制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这些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要通过完善这些制度让其原本已有的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让还没有发挥出来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4年北京APEC会议,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还有中国高铁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到2014年年底中国已经修建了15000公里高铁,老百姓的出行方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本身是个国内优势,但是也可以变成一个国际政治优势,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中国将来可以依靠这个制度优势在很多方面重塑国际政治格局,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的机遇。习总书记在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给我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利用好。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完善和发展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弄清楚和把握好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哪些需要着手去做的工作? 首先,要不断完善我们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一定要让我们的基本制度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有效率,而且还能不断降低制度成本,这是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其次,要实现国家治理权力更替的依法、平稳、有序。实现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这是包含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尤其是包含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再次,要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达到现代化的标准。这就意味着要通过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社会中各个治理主体到位不越位,有为不乱为的状态。市场主体竞争有序,调控主体主动有度,社会主体积极有位,个人主体创业有力,形成一种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当然,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解决好很多关系。比如说,要处理好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跟社会的关系等等,解决好这些关系才能够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还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确定政府的两条绿线和三条红线,就是明确政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绿线是明确能干什么,红线是明确不能干什么。两条绿线,第一条就是职能绿线,三中全会提出来政府应该履行的八项职责要履行好。第二条就是政绩绿线,考核的标准是什么,心里要清楚,按照考核的标准努力做好工作。三红线,第一条生态红线是不能踩的,第二条安全生产红线也是不能踩的,还有一条是耕地红线,四中全会还提了一条不能踩的就是法律红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地位,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一要做优秀的产业领航员,政府要选准战略新兴产业。二要做优秀的国家规划设计师,一定要把我们的战略规划设计好。三要做优秀的制度供给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度供给的时候,政府要及时满足,这其中一些规则的制定,法律体系的完善都是政府要做好的工作。四要做市场空间的开拓者和维护者,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府要为企业发展,尤其要为企业走出去找出广阔的空间,空间开拓出来以后,政府还要维护好这些空间。
三、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方面,依法治国有三个“事关”。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现实意义。所以依法治国有三个“事关”,这三个“事关”其实也事关到我们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我们能不能实现中国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如何使市场在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三中全会讲,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的内容就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那么,这个一般规律要想真正落地,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真正从法律的层面上来确保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政府能配置哪些资源,不能配置哪些资源在法律上要有清晰界定。市场经济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法治对于产权的保护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很多人就不敢创业,即使创业之后也总是在担心产业得不到保护,甚至有人干脆把钱转移到国外去。现在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我们的产权保护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体系,对于企业的创新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做出很多重大的决策,要想不犯颠覆性错误,真正实现决策科学化,就要让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有法治保障。决策机制要法治化,否则在决策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决策失误。
决策,尤其是改革决策一般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异性。所谓时间变异性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今天的科学决策到明天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防止变异和减少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一定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那么依法决策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制定重大决策必须符合已有的法律基本精神,不能逾越甚至完全超越法律去制定重大决策。其次,制定重大决策必须具有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程序,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所制定的重大决策没有违反现有的法律精神。再次,决策实施应当有合理的评估,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决策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只要确定了合理的评估,如果重大决策出现变异性,就能够及时应对,反之解决问题的难度就很大了。如果在实施重大决策的第一、二年就去评估,发现可能在两、三年以后会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调整决策,一些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幅减小,甚至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问题再解决的难度也不大。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际社会中确实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在铁托执政时期曾经是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市场体制比较完善,经济也比较繁荣。但是铁托逝世以后,南斯拉夫分崩离析,由一个联邦国家变成了六个国家,包括现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斯洛文尼亚。为什么原本繁荣的国家会分崩离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好很成熟的经验。我们一直注重抓制度体系的建设,有根本政治制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也有一系列基本制度,还有具体的机制体制,再加上对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个方面,要系统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包含几个重要思想。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两条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要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比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深刻理解这句话,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等于照搬西方的宪政,这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比如,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搞清楚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法治思维跟辩证思维有什么区别?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用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柱上,而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刻在十二块铜表上的。所以说关键在于要让公民形成信仰法律的氛围。
第三,要建设中国的法治体系。这个法治体系我想其实就是一个4+1的体系,所谓4+1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4”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方面的法律规范都要非常健全。“1”就是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实现党内法规的法治化,使党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符合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实际上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行,三者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依法治国需要执政党以依法执政的方式来实现,而依法执政确保政府要依法行政。第二个方面,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至少有两大要求,一是公共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和限制,二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要得到国家法律完整的保护,国家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还要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上,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法治社会有两个关键,一是在社会领域,尤其社会重要领域里,法律体系比较健全;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始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第三个方面,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决策体系的科学化需要法治,我们的基本制度要想发挥制度效力,也有一个法治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把握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基础。
四、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也是习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一个新思想。从严治党,不光要严,还要全面。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背景。为什么要严?为什么强调全面?就是因为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说长期执政会不会使党变质?这个问题就是相当大的一个挑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个问题从列宁时期就提出了,现在这个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再比如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会不会出现某些利益集团?这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中就谈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会不会在政治领域里出现一些市场化的倾向?如何防止市场中的经济利益集团对政治产生消极的影响?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可能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途径是什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且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一是思想上从严,强调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丢失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
二是组织上从严,强调党的组织纪律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从严执行民主集中制,把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衡量党员标准的重要尺度,要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善于畅所欲言。民主集中制确实是我们党的组织优势,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共产党,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曾经出现的欧洲共产党,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像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当时都非常强大。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欧洲共产党突然销声匿迹,原本法国共产党有100多万名党员,现在只剩几万名。虽然说受到了很多国内国外的影响,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自己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党内总是派别纷争,相互之间矛盾重重,最后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很多党员就脱党了。所以说,民主集中制对我们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严执行民主集中制。
三是作风上从严,要狠抓四风。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有效整治。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思路。狠抓四风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要使我们党具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有的作风。
四是反腐倡廉建设从严。大家也感受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决心和力度是非常大的,打掉了一批大老虎,也解决了一批苍蝇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党如此严?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要想让渗透到党内的商品交换原则不影响党的集体战斗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应当始终保持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要坚决查处一个。在这方面,不仅打掉了一批腐败分子,还确实在抓制度建设。2014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按照中央规定中央纪委将在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等7家中央和国家机关设立派驻机构,应该说这一举措是影响深远。
五是制度建设从严,确保执行上的严肃性。近两年,我们抓了很多制度建设,从严制定制度,从时间、内容到具体执行上的要求都是非常严的。比如说,为了加强对裸官的管理监督,中组部下发了《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成员岗位在内的5类岗位,将不得由裸官担任。现任岗位上的裸官,要么由其配偶(没有配偶的由其子女)主动回国,要么接受岗位调整。这项规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落实得非常坚决。这些“严”字当头的制度,不仅赢得了人民的赞誉,而且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反腐倡廉建设上,还有制度建设上,都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严格性、严肃性。正是因为全面从严治党,才使得我们现在制定的很多制度,不仅是党的建设的制度,很多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都能够迅速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