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九霖: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石油金融体系
陈九霖: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石油金融体系
目前,中国每年石油进口量约为2亿吨,已成为全球第二石油进口国。然而,大量的石油消耗与进口,却未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我国对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依然很弱。在国际石油价格方面,我国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承受着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国际油价的急涨或急跌,通过石油进口途径传导到国内,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建立和完善石油金融体系,是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立石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中国必须建立石油金融体系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国际市场上石油与金融的结合日益紧密。当今的国际石油市场已不仅是单纯的商品交易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更为频繁和剧烈,市场参与者产生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强烈需求,对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期货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远期、期权、掉期等其它衍生品,也开始推出和流行。同时,石油市场的参与者,也不再限于石油开采、冶炼、贸易等相关企业。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许多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石油领域,并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各种金融机构的加入和参与,以及石油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属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大量的石油交易通过金融市场得以完成,石油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石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国际油价并不仅仅由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且,还受到远期交割、期货交易等石油金融市场的影响。
其次,我国石油金融市场的缺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石油与金融的关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下,我国缺乏较具规模和比较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场,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国际石油的定价,只能听命于国际石油和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操纵。我国2009年的原油进口量为20379万吨,折合约14亿桶。若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则进口成本增加140亿美元,相当于吃掉了我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601857)一年的净利润(中国石油2009年净利润为1031.73亿人民币,折合151.28亿美元)。高油价除了对石油及相关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外,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对我国整体经济造成伤害。
次,我国企业石油衍生品亏损与我国缺乏石油金融市场有关。近年来,虽有中国航油的前车之鉴,我国仍有不少大型企业重蹈覆辙,继续在国际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遭受重大损失。究其原因,既有企业自身交易不当、风险控制不足的内部原因,也与国内缺乏石油金融市场有关。这是因为:面对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是复杂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石油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特别是那些需要对冲油品价格涨落风险的大型央企,必须利用石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操作,以达到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目的。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场,以及石油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国内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在诸如新加坡等石油金融市场上,活跃着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的身影。它们利用中国企业缺乏经验的弱点,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高风险、高杠杆性的石油衍生品,并不惜采用欺诈性手段向中国企业兜售。以中国航油为例,造成中国航油巨额亏损的期权交易,就是高盛的下属企业——杰瑞(J Aron)公司推销给中国航油交易员继瑞德(Gerard Rigby)的。当初,在出现账面亏损时,我要求立即斩仓。但是,高盛却建议“挪盘”。其建议让人感觉到,似乎只有挪盘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选择。我的律师看到那份建议后评价说:“任何管理者,看到这份建议只能选择挪盘!”而且,中国航油的两次挪盘建议,都是高盛在我本人出差在外时提出的。中国航油曾经将高盛告上了法庭。但在我入狱之后,这场官司不了了之。我近期从媒体上看到长江商学院黄明教授的这样一段话:“高盛在与中国航油(新加坡)的交易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要远比在本土的问题严重得多。”黄明教授说,中国航油控告高盛欺诈与误导的那场官司,其实是可以百分之百打赢的!当然,日本三井在中国航油事件中所起到的不良作用,与高盛比较起来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我国石油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尽管石油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参与程度和发展水平都较低。1993年初,我国曾在上海石油交易所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到1994年,其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冲击,以及石油投机交易过热等负面影响,我国于1995年停止了石油期货交易。在此后的九年时间里,中国的石油期货交易处于空白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逐步恢复石油相关产品的期货交易。2004年,燃料油期货品种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2009年12月,原油期货在刚成立不久的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
燃料油与原油期货的重新上市运行,对我国的石油金融市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也进一步验证了在我国建立并完善石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但是,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石油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产品种类较少,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期货还未推出,期权、掉期等其它衍生品市场还未建立,市场参与程度和国际化开放程度还较低。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自身的石油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石油与金融的融合是石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境内拥有石油金融市场,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定价权,从而直接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它至少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如下三个好处:(1)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平台,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2)我国企业在境内从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的可控度,要比在境外大得多;(3)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可以比较有效地监控与调节自己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石油衍生品交易。完善石油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中国完善石油金融体系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种类。以期货市场为核心的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对石油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当前的石油期货市场上,产品还比较单一。
除了石油产品的品种需要丰富外,金融衍生品的类别也需要进一步增加,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除了期货,还可以开发更多标准化的期权、掉期等衍生品合约,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如果我国的石油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标准化金融产品,我国企业就不必到境外市场,特别是境外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开展交易,或者减少这么做的机会。这些企业的交易风险也将因此大大降低。
第二,丰富石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风险性,我国对境内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做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严格的审批制度,降低了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但也使得我国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数量较少。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经验的积累,也降低了我国在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
因此,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建议考虑逐步放宽对国内企业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以丰富我国参与石油金融市场的主体,逐步积累从事石油金融业务的经验。此外,也可以仿效证券投资领域的QFII的规定,允许国外的套期保值者进入我国石油金融市场规避风险,提高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规模,这也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
第三,健全衍生品市场法律体系。目前,许多国家都制订了专门的石油衍生品的相关法律。金融衍生品法律,对于进一步规范衍生品市场、约束违法违规行为、降低交易所和经纪公司及投资者的风险,都具有很大作用。而我国还未制订专门的期货和金融衍生品法律,目前所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过低,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快出台《期货交易法》等金融衍生品法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我国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应该修正国际上现行的一些不合理的交易规则。
第四,加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在逐步放宽对国内外企业参与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限制的同时,我们又要加强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对衍生品交易可以从企业、交易所、行业协会等不同角度加强监管。
监管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上。对其它企业,则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进行引导与培训。对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要从公司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和市场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完善其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
交易所是进行石油交易的重要场所,是衍生品市场最基本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交易所可以在会员管理、交易活动、经纪结算等方面加强管理。
行业协会是加强监管的重要方式和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已经成立期货行业协会,但在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种类后,可以成立更大范围的石油衍生品行业协会,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第五,做大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增加石油定价的话语权。我国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石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平台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同样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品种为例,过去,燃料油的定价权在新加坡,中国企业只能以“普氏新加坡”报价作为进口结算参考。上海燃料油期货品种推出后,依托我国巨大的现货市场,逐渐形成了反映中国市场供求实际状况的“中国价格”和“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借鉴上海燃料油期货品种的成功案例,如果我国推出包括原油、汽油、柴油、煤油、沥青等更多产品的衍生品交易,必将有助于扩大我国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甚至能形成“中国价格”。
第二篇:石油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石油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讨 作者:鲁东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概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石油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对石油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结构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新型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陈九霖:感恩磨难,努力前行
《YTT利润管理·学习资料》
[此篇文章是史永翔老师在微博分享中推荐的一篇文章。作为中国企业家就需要感恩磨难,拥有积极的心态。过去的终将过去,只有对未来有所盼望才能活得愉快。] 陈九霖:感恩磨难,努力前行
“曾经大起大落但乐观向上的CEO”,这是陈九霖在个人微博中的签名。对于人生无常一说,他认为,辉煌者落难,失意者崛起,这些都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在他看来,过去的终将过去,只有对未来有所盼望才能活得愉快,自身拥有积极的心态是关键所在。
1、感恩磨难 有人说,既然上帝是仁慈的,为什么还要制造磨难呢?其实,奥妙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一直都生活在顺境里,享受着富裕、健康和幸福,我们如何培养起坚忍、勇敢与无私的品格呢?如果我们始终包藏在好运的糖衣中,安享美丽、荣耀与无忧,我们岂不厌烦所有美好的东西而不去珍惜它们呢?
2、忘记背后,努力前行 人很容易纠结于过去,而且,世人也爱拽住我们过去的尾巴,尤其喜欢嘲笑我们过往的污点。但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拥有积极的心态。过去的终将过去,只有对未来有所盼望才能活得愉快。
3、时间检验一切 世界上充满了各类“专家”与“智者”,他们或是愤青;或是贬低别人。但是,这些大声喧嚷的人,偏偏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才是真正智者。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批评与诋毁,不必过于介意。忍耐比辩解更能显示智慧,因为时间才是最好的判别工具。
4、无风不起浪 最近,不时风闻一些大型甚至知名企业遭遇困境或危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除了少数属于别有用心的编造外,多数情况可能有所依据。据此,政府当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以防事态恶化之后无力回天;企业自身得果断行事,尽人事,顺天意;各关联方须谨慎防范;社会方面要多包容,不要落井下石!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0-8884 网站: www.xiexiebang.com
《YTT利润管理·学习资料》
12、维持上市企业的动力很重要 有一家企业,规模不大,赴美成功上市后,通过并购等手段快速成长起来。股价涨到12美元/股后,老板售股300万股,套利3600万美元。从此,企业利润下降、股价下跌。除市场原因外,老板的动力减少是个重要因素。此非独例。其实,上市套利不是主要目的,企业不断壮大才是根本!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0-8884 来源:新浪微博
: www.xiexiebang.com
网站
第四篇:长效机制建立完善需要很长时间
上海丽仁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长效机制建立完善需要很长时间
(上海丽仁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丽仁地产研究院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应包括,抓紧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今后更多地采用税收、信贷等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调控,又要在完善住房和住房用地供应体系、房地产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等方面健全长效机制。”
其中也包括:应继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在资金筹措、使用监管、规划建设、工程质量、分配、退出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丽仁地产研究院调查认为:长效机制的设计、完善都有一个过程。如我们希望地方政府不要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而要通过产业带动来发展经济,这既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匹配问题,又涉及到引进产业有没有条件等问题,非一年半载就能解决好的。至于整个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丽仁地产研究院调查建议:房地产市场是地域差异性很大的市场。中央政府应允许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的原则指导下,各地可因地制宜、分类决策。
上海丽仁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呈现
第五篇: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历了调研准备、推行实施和完善发展三个阶段。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情况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是以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志的。范围为全国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建立和推行的背景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行政管理队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出若干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党管干部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面临着改革的迫切需要。首先,经济体制改革迫切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其次“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等传统体制的弊端必须突破。第三,对体现干部人事制度优良传统的具体制度、内容和做法,也需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调整、改进、完善,动态地适应着时代的要求。
因此,在进入改革开放之际,小平同志就要求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此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坚决而系统的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选择特定时期某一局部,作为全局的突破口,往往会对全局起主要和决定作用,同时也符合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干部进行科学分类,在机关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全局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使干部人事制度走向科学分类管理体制的突破口。从而推动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决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局问题。
就全局性质而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但具体到机关、事业、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其改革的深刻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机关具有国家事务管理的一致性,必须统一指挥,保证政令畅通,机关干部人事管理也要集中统一,不能有多样性。由此看出,机关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同政治体制联系紧密,其改革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重要的是增强活力、赋予生机,是在继承和连续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办法的调整和改进。因而,其改革不具根本性变化的性质。企事业干部人事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共性,而且反映企业制度、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外部关系。这种外部关系只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逐步清晰和明确。并且,由于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的根本转变,企事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具有了根本性变革性质。用人主体由国家转为法人,用人行为由行政转为市场。所以,企事业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对自身的根本改造,具有根本性的变化性质。这种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既是企事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艰巨性所在,也是它不可能先于机关形成制度的原因所在。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必然选择。
(二)推行的过程和方式
自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到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连续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既表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也反映了实际工作蓬勃发展的进程。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采取了符合实际的推行方式方法,使制度建设稳中求进。按照党中央关于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要求,推行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方法,根据各项改革的难易程度和基础条件,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年一个突破口,逐步达到目标,使推行工作有计划有节奏平稳地进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到1997年底,在全国基本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三)取得的成效
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后,在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机制开始运行,其中比较显著的有八个方面:
--考录工作全面铺开。全国31个省、区、市均实行了公开招考,多数地方还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截止1999年初,全国计划考录公务员15万人,报考人数150万人。公务员考录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支持和欢迎。
--激励机制开始运行。实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使“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开始改变。自1994年起,全国各级行政机关98%的公务员参加了考核。考核被评为优秀者受到奖励,考核不称职者受到处理,考核的奖优罚劣功能得到发挥。
--能上能下有了突破。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截止今年4月,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有5万个机关单位实行了竞争上岗,职位近35万个,报名参与竞争上岗的各级机关公务员达80多万人。
--轮岗、回避初见成效。对领导和“热点”职位有计划地轮岗,对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回避,打破了亲情关系网,改善了公务员工作环境,促进了廉政建设。截止1999,全国共有40余万人进行了轮岗。同时,全国还有29832人进行了任职回避。--“出口”初步畅通。退休制度得以进一步贯彻,特别是辞职辞退的实行,使机关告别了“铁饭?quot;,”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开始打破。据统计,4年来,全国共有11000多名公务员被辞退,有11624人辞职。
--培训开始步入轨道。培训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自条例颁布以来,共培训公务员1000余万人次。99年,55个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有5180人次参加了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占总数的32.2%。通过培训,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工作能力得到加强,保证了政府机关的高效运转。
--公务员权利有了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申诉控告制度实施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共受理公务员申诉287件,其中撤销或者建议撤销原处理决定的占到20%。不公正的人事处理得到了纠正,维护了公务员合法权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弘扬。从1996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国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一活动,展示了新时期公务员改革开放、勤政廉政的新形象,叫响了公务员称号,宣传了公务员制度,推动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总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的生机活力明显增强,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实践证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改革。
(四)存在的问题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还只是迈出了初步的步伐,制度的健全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立法层次不够;二是全国的发展不平衡;三是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展望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继续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科技、国防和民族凝聚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对各国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效率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成为我们工作的主题。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机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整个经济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之中。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中,需要我们维护社会稳定。就是说,政府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行政运作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迫切需要提高政府判断形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履行和完成”执法“和”管理“的职能和任务中,必须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制度建设和机构改革中不断取得成绩,从而建设廉政、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今后,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入改革人事制度的要求,从增强制度活力、提高队伍素质、改进公共服务、完善法制等方面着手,以深化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结合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力争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法制体系完备的公务员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有。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增强制度活力。主要是完善分类、聘用、考核、竞争机制等。推行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的试点,探索主办人员与辅办人员不同的管理办法。改进考核制度,实行多层面考核,净化民主测评的环境,公示考核结果。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制度,保证人才选拔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
二是提高队伍素质。创新、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严把”进口“,要经过多次考试,层层筛选,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根据公务员职业发展加强培训。研究公务员的成长规律,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明确阶梯和目标,并针对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按照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要求,进行依法行政培训,增强公务员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以法律规定、市场需要、岗位必会为导向来确定。培训安排,要把个人动因和组织选送结合起来,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由政府推动转为利益驱动。培训时间,要长短结合,板块拼加,自由选择,学分累计。形成一套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三是改进公共服务。按照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办事程序和规则,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府",提高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引导广大公务员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满意。
四是完善管理法制。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公务员管理中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规范,不断丰富完善公务员制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公务员法》的起草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尚缺的单项法规,如公务员的纪律、行为规范、调任、转任、退休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竞争择优促使中国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中国公务员制度推行11年来,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实现了根本转变,随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的普遍建立,一支具有公仆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中国公务员管理工作始终立足制度建设。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后,先后制定出台了与之配套的10余个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和一批政策规定,内容涵盖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奖励、辞职辞退、申诉控告、培训、职务升降、任职回避、职位轮换等方面,使公务员队伍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实行了公务员公开招考,多数地方还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中央国家机关已连续11年组织公开招考;在职务晋升上,破除“论资排辈”。近两年,全国共有22.3万人通过竞争上岗晋升职务。
自1994年起,全国各级行政机关98%的公务员参加了考核,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
退休、辞职、辞退、交流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纪律、处分、轮岗、回避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公务员的有效监督。此外,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培训体系的建立,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有效途径。
据人事部统计,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人员占总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73.7%,提高了41.7个百分点;从知识结构上看,公务员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等知识得到了补充;从能力结构上看,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公务员法着力解决三问题
中国国家公务员人数已经超过了500万。如何约束规范这支公务员大军的行为,为公务员立法,实行“依法治吏”,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是建立现代政府的重要法律基石。
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国家公务员法》即将提交初审。这部两年多来11易其稿的法律,人数达500余万之众的国家公务员,对这部法律更是满怀期待。各界至为关注的是,这部重要法律的立法主旨是什么?反复论证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能否解决现行公务员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实施公务员制度已经有10年,也颁布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台《国家公务员法》呢?宋世明指出,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出台《国家公务员法》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张“大牌”。如果说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一条线,而出台《国家公务员法》就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依法治国”首先要求“依法治吏”,这里所说的“吏”,主要是指公务员队伍。自1993年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公务员制度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已经初步确立,但《条例》的法律权威依然不够。
宋世明博士指出,“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是其他形式腐败的催化剂,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出台《国家公务员法》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理“吏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制定《国家公务员法》,也是为了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制度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说,出台《国家公务员法》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织保证。
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使得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日趋重要,对一线
执法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公务员法》是否会着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宋世明博士对此回答说:这也正是这部法律试图解决的问题。
焦点问题反复论证
《国家公务员法》着手起草时间两年多,期间11次易稿,在制定这部法律的过程中,宋世明认为遇到了以下容易出现分歧的焦点问题:一部法律,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期盼。关于《国家公务员法》,相关管理部门期盼它更加规范公务员管理,更好地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公务员们期盼它能为自己开拓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合法提高相关待遇;专家学者期盼它建立推动公共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老百姓期盼通过它早日建成一支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高的公务员队伍。
因此,在这部法律的起草过程中,难免会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诸如如何创新公务员分类管理机制?职务系列与职级系列是完全分离,还是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以及取消领导职务,还是改造非领导职务?如何加大对公务员合法权利的维护等等,都需要在比较中反复论证。
宋世明认为,《国家公务员法》的法律制度设计,有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第一,现在只有简单的职务分类,没有按照职位的性质和特点对公务员进行横向分类,不利于科学管理。因而必须创新分类机制。第二,“进口”不严,“出口”不畅的问题继续存在;专业化不够与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并存。因此,必须创新更新机制。第三,公务员职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不利于开发公务员队伍的人才资源,因此,必须创新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激励保障机制。这既是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的大势所趋,又是广大公务员的人心所向。